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生命教育資源推介

15/01/2005

生命教育是指任何關於「宗教教育」、「倫理教育」、「公民教育」、「環境教育」、「性教育」、「個人成長」、「消除歧視」等,以下是一些推介:

他們都是這樣長大的……性教育又從何說起?

許惠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5/01/2005

 

近二百名來自不同學校的老師、社工,在連續三個毋須上學的周未大清早,聚首一堂,不是參加甚麼聯誼聚會,只為好好裝備自己,應付青少年性教育工作的挑戰。事實上,處身於這個提倡多元文化、反建制的世代,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少都欠缺整全家庭的教養,對甚麼兩性相處技巧一無所知,卻蠢蠢欲試談戀愛的滋味,同時竟又發現「戀愛無分性別」的「潮爆」道理……,這一代年輕人就是這樣長大的!

賭你點睇?

15/01/2005

明光社項目主任(賭博監察) 自零三年八月落實賭波合法化後,青少年參與賭博的程度明顯增加。監察賭風聯盟於十二月就未成年中學生參與賭博的行為進行調查,發現有參與賭博的中學生人數較去年的調查上升50%,數字確實令人擔心。其實,每一個國家在落實合法賭博後均會出現賭博年輕化的問題,理由很簡單,賭博合法化後,營辦商可肆無忌憚向公眾宣傳賭博,單看馬會在賭波合法化後積極進取吸納新客戶的宣傳手法便可見一斑。

既含糊,亦倉促

15/01/2005

政府將於2005年初再進行性傾向民意調查,希望了解隨著社會開放,大眾對同性戀的觀念是否有改變。
 
而於2004年9月27日民政事務局安排了一個性小眾論壇,被邀請出席的主要是同性戀團體、跨性別團體以及一些人權組織。
 

生理與倫理兼備:與傳媒爭分奪秒的性教育

許惠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
16/11/2004

無「性」不歡是今日傳媒資訊的特點,活在色情資訊氾濫成災的年代,青少年性態度日趨開放,不少青少年教育工作者都為被「解放」的下一代頭痛!作為關注性文化的機構,明光社豈能袖手旁觀?本社於10月底推出《性、愛與婚姻──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教材套,探討六個青少年較為關注,且較具爭議的課題,包括色情文化、男女大不同、戀愛、婚前性行為、婚姻與家庭及同性戀。

「猥褻」的階梯

余國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6/11/2004

十多年前,「性」公子和「騷擾」姑娘互不相干,各有各生活,很少走在一起。在城中,維持法紀的捕快「非禮罪」任重道遠,肩擔著保護城裡被侵犯的人的安全。

輔導同性戀者的感想

康貴華醫生    |    精神科醫生、新造的人協會會長
16/11/2004

於傳媒上我們很多時看到一些勇於站出來的同性戀者,常自稱同性戀者的身心都很健康,享受著快樂自由的生活,但事實上不少同性戀者都面對著各樣身、心、靈的困擾和掙扎,他們其實是極需要別人的關愛和接納,幫助他們化解心中的矛盾掙扎。

子女迷「網」 家長迷惘

陳國平博士    |    臨床心理學家
16/11/2004

 

根據明愛在今年五月一份有關青少年上網習慣的調查顯示,有二至三成的中學生每天花近五小時上網,更加有一成的中學生每天上網十小時。敢問作為家長的你,扣除每天上學、食飯、睡覺的時間,貴子女每天還剩下多少時間與你『溝通』?

走過同志路

16/11/2004

我們所指的同性戀過來人,實際是一些已悔改,脫離了同性戀生活方式的基督徒。他們定意離開同性戀的誘惑,將生命交託給神。因著信靠神,他們低落的自我形象及同性戀的轄制,逐漸得著改變。
 

當你發現兒女是同性戀者的時候……怎麼辦?

康貴華醫生    |    精神科醫生、新造的人協會會長
16/11/2004

以下是一個真實的個案,反映了一個母親發現自己的女兒原來是同性戀者的時候,一些普遍的情緒反應和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