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勢將捲土重來

15/11/2012

香港新一屆的政府官員與立法會議員的名單已塵埃落定,政府內部與立法會中支持同性戀運動議程的力量大增。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先生及行政會議成員胡紅玉女士是現任及前任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他們在任內均大力推動《性傾向歧視條例》的立法。早前林煥光在接受傳媒查詢時,表示會積極為同志爭取權益及推動《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1]

傳媒神魔化 抹紅又抹黑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5/11/2012

貪曾、劏房波、狼英……不論是高官、政客、立法會議員,傳媒近年都喜歡為他們「改花名」並且漫畫化,美其名是新聞娛樂化,把繁複的政治新聞變得簡單,使訊息內容更容易被巿民消化、明白;但實際上,是把報社的立場安插在其中,偷龍轉鳯,抹紅抹黑。此等變相洗腦,毒害並不下於被喻為洗腦教育的國民教育「中國模式」小冊子。

中立的迷思:論香港傳媒專業主義的陷落

梁麗娟博士    |    中文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15/11/2012

立法會選舉前夕,亞視在連續兩晚的《ATV 焦點》批評自暑假已開始得如火如荼的反國民教育運動,稱國民教育科爭議是「破壞派」為立法會選舉而製造的議題,又稱學民思潮成員被利用為棋子。這些言論迅即令公眾譁然,通訊事務管理局事後收到超過四萬宗投訴,可見亞視嚴重違反新聞操守。

公民記者抬頭 傳媒生態敲警鐘

沈雅詩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5/11/2012

要談香港的傳媒生態,除了傳統的新聞媒體外,不得不提「公民記者」。公民意識抬頭,加上智能手機普及化,香港人已很習慣把碰見的新聞故事即時拍攝或錄影下來,然後透過網絡平台發佈開去。與此同時,近年本港也愈來愈多由民間人士組成的「公民媒體」,它們在新聞發酵及加溫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究竟隨著「公民記者」或「公民媒體」的發展愈趨成熟,香港的傳媒生態會有甚麼轉變呢?

求財有道——如何做金錢的好管家?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4/11/2012

聖經教導我們不可服侍兩個主人,因為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所以我們不可又服侍主又服侍金錢。雖然我們不想服侍金錢,但在世生活,仍難免受到它的影響。

財富的祝福?!

吳庭亮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4/11/2012

「求財有道——如何做金錢的好管家?」這個題目吸引了52位弟兄姊妹,一起在9月份的對談中,反思神如何藉工作給予我們金錢,不單滿足我們家庭的需要,甚至可以祝福其他有需要的家庭。曾任政府高薪厚職但已轉到中國神學研究院作延伸課程主任的黎高穎怡姊妹,與參加者分享她作為基督徒對財富的看法。從新舊約中,她分別列出神藉財富祝福人的證據。

《生命倫理錦囊》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4/11/2012

甚麼是錦囊?「錦」是一種物料,而「囊」是袋子之意。查考中國古籍如《南史•徐湛之傳》和《新唐書·文藝傳下•李賀》等,古人多會把詩稿、甚至機密文件放在錦囊之中。而今日大家看到錦囊二字,大概會想到錦囊妙計的意思。錦囊妙計這典故,則出自古典名著《三國演義》,在第51回,曹操為曹仁留下了錦囊妙計,曹仁憑這些計謀大敗周瑜。

為甚麼要關注同志平權動議?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9/11/2012
動議辯論的重點是立法和諮詢

開放的性教育?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8/11/2012
日前,內地有一名17歲男生因陰莖經常勃起,感覺很羞恥和討厭,所以在家中揮刀自宮。幸好經醫生搶救後,已沒有生命危險,性器官及性功能亦有望恢復完好。對17歲的少男來說,陰莖勃起是正常的身體反應,當事人作出如此極端行為的原因複雜,性教育不足必定是原因之一。本港性教育情況相信比內地為好,但「性」一事卻容易刺中市民大眾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