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以青少年福祉作賭注?
過去,馬會也曾在公屋商場設投注站,但從未在學校樓下開設。較早前有報道,指馬會把位於東涌東薈城的投注站,遷至同區公屋逸東村商場。由於地點在3間幼稚園樓下,又處於3所小學和1所中學之間,還未落成,已經令地區人士嘩然。有區內人士指出:投注站遷址,是因為東薈城認為大量投注者聚集的情况難以管理,但新投注站卻建於校區,令不少家長和老師擔心學生耳濡目染,將視賭博為「家常便飯」。
電視文化無遠弗屆
試想你買了新房子,要裝修的時候,總會想著一個問題,就是電視要放在哪處?而十之八九的結果是,電視會放在客廳中心的地方,可見電視真的佔了一個重要的地位。自從無綫電視於1967年啟播後,香港人的生活習慣起了不少變化,其影響直到現在。
多加一台又如何?
近期除了電視台中期檢討,引來大眾對兩間免費電視台的批評外,香港電視業「一台獨大」的情況,和有關增加公眾頻道的問題亦引起廣泛的討論。同一時間,有線電視亦公開呼籲政府新增廣播頻道,引入競爭。今期《燭光網絡》,我們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蘇鑰機教授,就「增加公眾頻道」的可行性,和對本港一台獨大的電視文化會有何影響,作出分析。
避免混淆 暫解爭議
政府於09年6月5日建議將《家庭暴力條例》改名為《家庭及同居關係暴力條例》,令條例更清晰表達其保障範疇,就是具家庭關係及同居關係兩類人士,因此政府亦新增「同居關係」的定義,就是指「作為情侶在親密關係下共同生活的兩名人士之間的關係」。
互動=改變=改善?
由「Laughing哥復活」,「柴九不該死」,到批評「無綫新聞,事事(是是)旦旦」的「事(是)旦男」,互聯網上的討論對本港電視製作的迴響和影響力日增。但當電視台肯順應「網意」,改變劇集的結局,或是修改節目的時候,這真能帶動本港電視業作出改變嗎?而改變就是改善嗎?還是一貫的「換湯不換藥」,遷就收視率的動作而已?
兒童節目
小朋友從一出生,最先接觸的媒體便是電視,電視對小朋友影響很大!
我是一位全職湊小朋友的父親,有一個兒子今年六歲。自從他三歲開始,我差不多全時間地在家陪伴他成長。身為家長,當然希望小朋友,能夠多吸收接觸正面的訊息,縱然是睇下卡通、兒童節目、合家歡電視,我都會小心考慮過內容,才會讓小朋友去觀看,或是陪伴他一起收睇。
關注焦點
傳媒、性文化、社會及家庭倫理問題(例如賭博),一直都是明光社關注的重點,我們會在每期《燭光網絡》和大家介紹和分析一下,近期在這幾方面一些值得我們關注,會對香港社會造成影響的問題,並一同探討回應的重點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