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性教育」的另一面

梁禮鳴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5/11/2007

著名的婚姻治療學家,約翰‧葛瑞博士(John Gray)在《男女大不同》這本書中形容男性是住在「洞穴」裏的人,當碰上問題,就背著它走進洞穴,與它單打獨鬥;而女人卻需要「談話」,作為抒發情感的出路。但我們身處的廿一世紀,情況卻是男性不但喜愛走進山洞,而且越走越深,是「自得其樂」?還是步向作繭自綁之路?女性就以很多外在的文化如瘦身纖體去取替她內在的靈性需要,這又可行嗎?

開放討論性教育,謹慎面對性行為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5/11/2007

香港不少父母、教師和教牧同工對性的問題仍然十分避忌,感到難於啟齒,於是父母樂於由學校負責性教育;老師又外判給社工或志願團體;牧師則希望由聖靈親自感動和保守,結果通通交由傳媒代勞,傳媒會教甚麼?大家心裏有數。
 

生命:輕與重、分與連

馮國強    |    牧養主任
15/11/2007

和我一起的,有這個孩子!

「和我一起的,有這個孩子!」較早前《14歲的媽媽》全城熱播,熱播背後,映照着青少年性行為日益普遍並低齡化。這是教人焦慮、不安並失控的時代──性和愛情價值的迷航失範;換來沉重的生命和社會代價。

廿一世紀的危機:「網中人」

梁禮鳴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5/11/2007

網上的情緣,潛在危險

思‧影畫@佈道

陳龍超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15/11/2007

《密陽》、《奇異恩典》10月份在港上映,而後者更成為不少機構推動信徒社會關懷的「好幫手」,意味著商業與信仰其實可以並存不悖,市場對信仰命題一直有著需求,特別當人生遇上三岔口或工作失去意義時,心裡會不其然高呼「活著為何?」。
 

馬會之心,路人皆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5/11/2007

面對賭馬人口老化,以及賭波的興起,多年來馬會都挖空心思,以不同的藉口向青少年埋手,希望為賭馬培養接班人,過去幾年的大小動作包括:
 

受暴女子仍然堅強、美麗

馮國強    |    明光社牧養主任
15/11/2007

關注婦女性暴力

「男人來自女人,最後又回歸女人。」男女兩性,本該是相互靠倚,相愛不渝者。只是,樂園已遠,現實上,由色情刊物、色情場所乃至性侵犯,女性只成異化和侵犯的對象──這教人難過、教人為生命的暗角而難過。
 

別問呼召誰 只問如何回應呼召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政策研究)
15/11/2007

因為同性戀的問題,多年來使一些同志團體與教會團體關係緊張:自95年教會聯同其他社會人士,成功阻止立法局通過性傾向歧視法後,03年同志團體衝擊天主教總堂、05年到榆林書店抗議、07年到明光社請願,也成功爭取媒體報導和公眾關注──雙方爭持,成了常態。
 

社關離不開故事

馮國強    |    明光社 牧養主任
15/11/2007

閱讀雲彩:每月最後一個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