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失業並不等於失去所有……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06/2021

疫情緣故令香港失業率高企,根據政府統計處於2021年4月22日公佈的數字,2021年1月至3月的失業率為6.8%,至於就業不足率為3.8%。即是說,香港約有25.98萬人失業,以及約有14.84萬人就業不足。

大數據下的選擇與被選擇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7/05/2021

大數據有助於做分析,但資料也只限於數據上的分析,看不到數據以外的行為及態度。例如大數據會計算收集得來的資料,並把人分類,找出不同的人喜歡觀看甚麼類型的文章或影片內容,然後集中生產及播放這類作品,減少或不再生產少人喜歡的類型作品。這似乎很合理,但其實這會減少了人的選擇,也讓人少了機會去體會比較少人喜歡的作品,及排除了人有改變口味的可能。

加拿大抗疫「大時代」

陸君樂    |    本社前性教育項目主任,曾任記者、懲教、保安、軍人,現職算是「商人」,近年常穿梭港加兩地工作。其後在英國取得刑事司法及保安管理碩士,並完成MBA課程。
25/05/2021

由於變種新冠病毒殺入社區,今年3月初加拿大疫情開始反彈,約一個半月間,自每天約3,000新個案攀升至近9,000,各省遂於4月初開始收緊防疫措施,其一主要政策便是封城。

丁蟹知我心

加密貨幣——與理想「脫勾」的貨幣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05/2021

一提起加密貨幣,大家最先想到的必然是第一個出現的比特幣(Bitcoin)。比特幣主打去中心化,即是不受政府或銀行等規範,並且確保交易安全。比特幣之所以可以去中心化及安全,基於比特幣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進行。當我們把錢存入銀行,銀行會有我們的資料,知道我們有多少「身家」,也記錄了每次存款或提款的交易記錄,屬於一種中心化的體系。

路遙知馬力 日久見「初心」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5/2021

  香港變得很快,繼反修例運動、新冠肺炎後,港版國安法又帶來新的衝擊,人心不安、經濟不景、移民潮再起,已是整個社會和教會無可避免的挑戰。而作為一個經常就社會的文化、倫理和公義問題發聲的機構,在政治愈來愈收緊,法律的紅線和灰色地帶不斷轉移的新常態下,我們更需要大家的代禱和關心。

移民抵埗七件事

蘇恒泰    |    2016年開始研究移民的可行性,2018年付諸行動舉家移民新西蘭,剛剛完成兩年的移民監。育有三名女兒(其中一名在新西蘭出生),現於奧克蘭華人長老會聚會,並在大專生粵語團契擔任導師。
18/05/2021

有移民經驗或準備移民的人或多或少總會為到埗後如何安頓而感到懊惱。筆者也不例外,因為當年向香港公司申請內部調職至新西蘭,我直至離港前一天仍在上班,而到埗後只有兩星期時間安頓。因此對移民前從未踏足新西蘭的筆者來說,這兩個星期可算是分秒必爭;亦因為自知時間倉促,所以這兩星期只會做個人認為必要做的七件事情:

從網絡牧養實例中探索未來

林天然、歐陽家和    |    林天然 明光社前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 歐陽家和 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17/05/2021

網絡教會,有說是疫情下的產物,也有說是社會運動下的產物。無論如何,不同的原因令人暫時未能親身回到教會中,而教會的活動都要轉到網絡。牧者可以怎樣吸引小羊,讓小羊在網上聽到牧者的聲音,跟隨他們呢?我們看看三間教會不同的模式。

網絡牧養的想像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7/05/2021

牧養工作,就是生命教育,當中的分享與交流十分重要,可以互相影響及一起進步。但若要於網上進行牧養工作,大家要隔著螢光幕見面,可能就會令人聯想到排山倒海的技術考慮、溝通不直接又或是形式很單一,以致令聚會氣氛沉悶。

拍片前小錦囊 給家長的指引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5/2021

網絡上一直有不少教人如何穿衣配搭的短片,近來出現由韓國傳入的另類穿衣配搭短片「LookBook」,[1] 賣點是全片以「一鏡到尾」的手法拍攝,片中女主角,也就是拍攝短片的女網紅,會在鏡頭前換衣服,甚至會出現只穿內衣褲的畫面,部份網紅更刻

令人身不由己的網癮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7/05/2021

環顧四周,無論在交通工具上、飯桌前、課堂上……不少人都沉浸在手機中,不是看夠了就不看,而是看了不久又要再拿起來看,明明有事要做,不久又會心癢癢,沒有訊息,亦會伸手去滑滑手機。不知各位讀者有沒有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