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再思政教分離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9/06/2020

教會與政治的關係好像鐘擺,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取態,若即若離,但往往過猶不及,很難合乎中道,作為教牧和信徒領袖很多時對政治和社會的情況亦未必十分熟悉和了解,加上大家的分析和判斷不同,於是不少回應亦容易變得比較主觀、情緒化及十分表面。除了89年的六四事件之外,能觸動全港教牧和信徒,大家同心一致地積極上街和登報表態的事,便再沒有出現過。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0年7月)

吳慧華、陳希芝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翻譯)
29/06/2020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聆聽溝通要及時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9/06/2020

Charlie在紐約是一位成功的劇團導演,賢內助Nicole在他身邊扶持,亦於他創作的戲劇中擔任出色的女主角,但Nicole多年來覺得失去了自己,也不被尊重,當她發現丈夫與另一女子有染,就成為離婚的導火線。而事件在律師的介入後,兒子成為了兩人爭奪撫養權的磨心,兩人踏上分離之路,婚姻更是難以回頭。

品德教育——家長如何培養子女良好品格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29/06/2020

香港的家長很多時著重孩子的學業成績,忽略了培養兒童的品格,資深社工梁林天慧博士於5月29日晚上透過網上平台,與家長們分享如何建立孩子的良好品格。

香港家庭情況

複製寵物的想像與真實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9/06/2020

「他就像我的靈魂伴侶,我與他有著如此緊密的聯繫。如果他能永遠活下去,那就太好了,我無法忍受養另一隻狗。」[1]

拖延心理學

29/06/2020

《拖延心理學:為甚麼我老是愛拖延?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還是身不由己?》
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顛覆人性的憐憫之道

李碧心女士    |    資深廣播人及生命教練
29/06/2020

COVID-19肺炎大流行,疫症席捲全球;整個世界翻天覆地,各國進入作戰狀態。人類免疫系統與冠狀病毒對壘,彼此掙扎求存,觸發全球骨牌效應。無論在醫療、經濟、政治、外交、科技,或民族的社會文化及傳統差異等,皆觸發了更深更廣的討論、檢視及爭議;更遑論在疫症中,首當其衝的醫療資源運用優次等重要人道議題。

復課鐘響起 學生再起步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 編輯﹕謝芳
09/06/2020

「應當毫無憂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帶著感恩的心,把你們所要的告訴 神,這樣, 神所賜超過人能了解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思意念。」
《聖經新譯本》〈腓4﹕6-7〉

音樂.敬拜.事奉……我有話說

吳慧華    |    受訪者:黃愛恩博士(在不同大專院校教授世界音樂)||撰文: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06/2020

《聖經》多次邀請神的子民用不同樂器及歌聲敬拜神(詩三十三2-3,七十一22-23,九十八5-6,一百四十九1、3)。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在《懺悔錄》Confession第四卷提到「讚美詩和頌歌帶來虔誠的力量,當這些歌曲的聲音流進他的耳朵,真理注入他的心,心中湧現虔誠之潮水,眼淚流下。

《原子習慣》的吸引力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5/2020

坦白說,坊間不乏關於改變習慣,即是戒除壞習慣,又或是建立好習慣這一類書籍,但《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的實證法則》(以下簡稱《原子習慣》)一書,仍得到不少書評人或說書人通過文字或影片高度推介。究竟此書有甚麼吸引力,可以在如此老生常談的課題中仍能脫穎而出,贏得大部分說書人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