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社區花園──梗有一間喺左近!?

19/09/2024

我和家人有一位朋友把整個後園改建為農田,當中除了種植各種蔬菜瓜果和香草外,還築了一個小魚池,養了幾尾魚。農產品可以給魚兒提供食物,養魚的水可以灌溉農田;魚泥(Fish Sludge)可以作肥田料。每天除了享受耕種和收成樂趣之餘,還可觀賞田園風光和享池魚之樂;拼湊成一幅「業餘版」魚菜共生的完美圖畫。


「黑金」比黃金更貴?

14/08/2024

隔壁鄰居今年春天在後園新築了一塊田以體驗農夫樂趣,新田上種植了蘿蔔和青瓜等等。他們還開始飼養母雞,加上本來已有的兩隻狗,就恍如小型農場一樣。每天狗在叫、雞在鳴、鳥在唱、孩子們在彈簧網床上跳;還有耕作的人不斷收割土產和雞蛋。雞、狗和鳥忙於施肥,鳥和雞則忙於吃蟲……是否離“From Farm To Table”天天享用田產的夢想不遠了? 


被喻為「黑金」的好土壤將很快耗盡?!

膠袋都要講倫理?

30/07/2024

香港政府罕有地在「聽從民意」的情況下(但更多被認為是刻意「放軟手腳」不作為之下),環境及生態局終於在今年5月宣佈:暫緩實施早就被「睇死」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俗稱「垃圾徵費」或「垃圾收費」計劃。當然,站在環保立場,這個決定是十分可惜的,但在今日甚麼都是政治,處處都是紅線的情況下,評論有關計劃是否合宜,有無人需要為失職負責等,實在太高風險了。或許從倫理角度,我們也可以說說關於膠袋和環保的二、三事。

上帝愛世界 信徒歎世界

24/07/2024

有些人很喜歡說一些偉大的口號,例如祝願世界和平,因為說起來冠冕堂皇,十分動聽,但實際上似乎甚麼也不用做,或者說甚麼也做不到,他們認為作為一介草民,對於驚天地、泣鬼神,轟轟烈烈的大事,根本起不了甚麼作用,亦毋須負責,因此,最難的事反而成為了最易的事,因為「講咗等如做咗」、「做同唔做都冇分別」。

雷聲大雨點小的官僚環保思維

24/07/2024

曾經到過日本旅行並住過在朋友家中的人都會發現,日本人的垃圾回收十分仔細,哪一天收紙張、哪一天收膠樽或普通垃圾,都是有規有矩的,而住客都十分自律,會先將垃圾分類,並且按適當的時間處理,未到回收有關垃圾的日子,會乖乖的將垃圾先留在家裡,不會隨便丟棄。反觀在香港,雖然很多回收箱已設置多年,大家亦常常聽到「藍廢紙、黃鋁罐、啡膠樽」的口號,但很多時都會看到有人不知是大意還是根本漠視有關規定,將回收箱當作普通垃圾桶,不但將回收箱弄得十分骯髒,連裡面本來熱心人士想回收的物品亦弄得十分污穢,難以回收。

徵費以外的選項,環保政策的再思

24/07/2024

經濟學家葛尼奇(Uri Gneezy)及李斯特(John A. List)所撰寫的《一切都是誘因的問題!:找對人、用對方法、做對事的關鍵思考》中,提到一間幼稚園的校長,為了家長可以準時接走自己的孩子,決定只要遲到10分鐘以上,便要家長付出一小筆罰款,結果是自從有了罰款政策之後,家長反而覺得不用急於趕到幼兒園,亦毋須再為遲到而不好意思,甚至有家長視那筆小額罰款為額外的託兒費,罰款政策推出後,更多家長沒有準時接走孩子。有人提議何不喚起家長的同理心,體恤老師的辛勞?罰款的成效未必是最好,對應在環保政策上情況亦相若,除了罰款,還有更多。

愛牠變成害牠的節日消費

24/07/2024

在華人社區,12生肖的故事深入人心,2024年是龍年,龍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吉祥和強大,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父母都望子成龍,身價暴升會被視為一登龍門,可以說龍在華人社區備受喜愛。生肖之說也會帶動養寵物的潮流,兔年的時候有人喜歡養兔子,狗年就會有人考慮養狗,那麼龍年人們會養甚麼?原來有「龍吐珠」之稱的亞洲龍魚也是一個選擇。此魚的魚鰭寬大,游姿優美,顏色多樣,有金色配搭墨綠色、也有紅色或青色,難怪獲不少養魚愛好者的青睞,甚至被視作高級觀賞魚。

都熱溶了

24/07/2024

其實熱浪是年年都會來訪美國一次,分別在於有多熱和多長,但2022年的熱浪卻來得特別早、特別熱、特別長,是移民這麼多年來第一次熱得這麼厲害。究竟有多熱?從我們一家的生活日常可見一斑。


酷熱天氣下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