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理財智慧=本業致富

黃元山先生    |   香港中文大學「全球政治經濟」社會科學碩士課程講師
17/07/2011

過去幾年樓價、租金不斷狂升,加上持續的高通脹,令升斗市民包括不少基督徒都生活得非常辛苦,究竟我們有甚麼出路呢?其實,理財是否一定牽涉投資,如不投資,我們可以如何理財、抗通脹?如真的要投資,不同年齡、財力的人,可以有甚麼不同的投資產品、市場可供選擇呢?
 
「講錢」是在教會的一個避忌,理財很容易被認為是「不屬靈」,於是出現兩個現象:一是,自己私下大炒特炒,卻不會告訴別人;二是,完全不理會投資,永遠皆抱著「現金為王」的心態,認為逃避風險就等於可以清心事奉主。
 
其實,「揸」現金也是投資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為面對的風險就是鈔票貶值,「揸」現金可能不再有保持購買力的功能。世界所有事情皆有風險,分別只是我們願不願意去面對、分析、了解與控制。不投資不單等於把「財寶」埋在地下,沒有盡了做管家的責任,另外,在當今全球政府皆大舉印鈔票的年代,這也是一項不明智的決定。

理財如健康  時刻須打理

理財就像是打理健康一樣,是每一個人皆需要有一些認知的。我們要注重打理我們的健康,因為我們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同樣地,我們要注重打理我們的財富,因為它們也是神所交付我們去好好管理的。我們不需要每個人都是醫生去打理自己的健康,但我們會去留意一些打理健康的小貼士、commonsense、小原則;同樣地,我們不需要每個人也是所謂的財經專家去理財,反而,理財有一些簡單的原則,是可以慢慢去理解和學習。
 
記得金融海嘯期間,有一個相熟的傳道人曾私下向我求救,說他的股票已經跌了九成,可以怎麼辦。細問之下才知道,他集中投資了一隻「蚊型」的細價股。我當時候很吃驚,不明白為甚麼一個在事奉上盡心盡力的傳道人會做出這樣的投資決定。「蚊型」的細價股,潛在回報高、但同時風險也高,並不適合一般的理財策略。

減少借貸  分散風險

相反,我認識一個不是基督徒的財主,他對後市雖然看好,但理財謹慎,看重風險管理。其中一個表徵是,他建議盡量減少借貸,包括房貸。債是一個放大鏡;債會把你資產選擇的對錯放大。如果你是對的,你的回報會很高,但是,如果是錯了,後果是嚴重的。你選擇放大回報,你必然認為你對的機會比錯的機會為多,但是,如果你認為你是對的,為甚麼要急於立刻就要拿到最高的回報呢?著名的投資者Warren Buffett就說過,他不喜歡借貸和槓桿。只有你長期的投資選擇正確,不憂資產不增長,但是,如果槓桿比例高,只有你錯了一次,便有機會不能翻身。所以,理財的「小智慧」,包括減少借貸和分散風險。

哪理財是否就只有投資而已?

我認為很多人在理財的時候,目標過高,變得不設實際。理財的目標是要保存資產的購買力,並不是要在幾多年要翻多少翻。我認為投資是理財一個重要的部份,不過,我相信「本業致富」(所謂行行出狀元),但不相信「理財致富」,除非你的本業就是投資,又或者神有特別的安排。

本業致富  保住資產

所謂本業,就是你用盡自己的時間、精力、能力在一個相關的行業。在本身行業以外去追求財富,我認為是不務正業。簡單來說,如果你在自己最熟識的行業也不能成功,為甚麼你會覺得在龍蛇混雜的投資市場能分一杯大羹呢?「行行出狀元」的反面也同樣有道理,就是「行行爭崩頭」,每一行的競爭也激烈,特別是大鱷成群的投資市場。放棄自己的本行而試圖在投資市場大賺,是隔山打牛,心存僥倖。總的而言,我認為,理財不是要有「横財」,而是務求保存資產的購買力。
 
在一個坊間的理財論壇上面,我和一位全港知名的老闆談論經濟前景。當天是要收費入場,但五六百人的大廳仍然坐無虛席。完場後,這位老闆面帶微笑,卻有點感嘆地輕聲對我說:「其實,我認為人應該本業致富,理財如果能夠保住資產,已經是非常不錯了。」
 
你可能會說,如果我的本業是肯定不會致富的行業,那我怎麼辦呢?我的回答是,對於基督徒來說,發財不發財,跟耶穌怎麼看我們是沒有關係的。既然你選擇了你在神裡面的命定,是一種福氣,為甚麼還要不務正業,希望去發横財呢?

 投資無必賺  勿迷信分析

在所有的投資觀察和理論中,我認為只有一條是最真確、最明顯:在市場經濟中,錢,會由大眾流向小眾。既然投資市場上,錢最終會由大眾流向小眾,這意味著大部份的時候,大眾是錯的。很多人的盲點是過份迷信分析,坦白說,通常在樓市股市「撈底」的也不是分析得最多的人。分析是要分析,但sure win的投資,是否存在呢?有沒有一個「必賺」的投資方法呢?我發覺,很多所謂sure win的項目或「必賺」的投資,通常是我們看漏了甚麼。
 
總的來說,投資是保護購買力,不是要「發橫財」;除了投資以外,由於我認為「本業致富」是較明智,這也可以算是理財的另一個原則。投資理財的「小智慧」是要透過時間和經驗慢慢累積,沒有必賺的方法,特別在現在浪急風高的投資環境下,很容易便因小失大。
 
推薦書籍:

  • David Swensen: Unconventional Succes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
  • John Bogle: The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 The Only Way to Guarantee Your Fair Share of Stock Market Returns (Little Books. Big Profits)

 

相關文章

經濟低迷下的財務安排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3/2024

疫情過後,社會恢復日常運作,但香港經濟風光不再。樓價下跌,恒生指數跌破1997年回歸時水平,香港更被網民取笑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不少市民對前景都感到悲觀。為此,本社邀請了納思資源策劃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吳澤偉先生(David,在2024年1月31日擔任網上講座的分享嘉賓,看看可以如何在經濟低迷下作好財務上的安排。

明光社

David一開始時指出,如果只著眼在香港和內地的股票市場,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確是不濟,但如果將視野擴大到整個世界,其實大部份國家和地區股票市場的指數在過去一年都是上升的,美國、歐洲、日本、台灣等地都有可觀的升幅。他建議以「持盈保泰」的心態來作好財務安排,盈是指盈餘,而當中是有「短盈」和「長盈」之分。

「短盈」方面,David建議在現時高息的環境中作「好息之徒」,透過定期存款賺取利息,因為現時4厘多的定期存款年利率其實在過去十多年來也不常出現,估計未來利率將隨著美國減息而逐步下降,因此如果現在將部份資金作定期存款,便能在差不多零風險的情況下賺取高利率的回報。

「長盈」方面,他建議毋須局限於香港,可放眼世界,按自己的信念,選擇適合自己投資的市場,在投資前,亦要先考慮當地是否有完善的法制和監管制度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而現時網絡上有不少工具能幫助投資者輕易地在世界各地的市場投資,除了運用這些工具,也可善用跨地域的人際關係網絡,以了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真實的經濟情況。

在眾多市場中應該選擇投資甚麼東西呢?David沒有提供答案,因為這是投資者自己應該做的功課。網絡上有不少教導投資的資訊,有興趣的朋友可一步一步來學習。最後,他呼籲我們要作一個好管家,好好管理上帝給予我們的金錢,就算不打算進行任何投資,也不要忘記我們還有一個強積金戶口,並且要好好管理這個戶口。

誠譤大家點按以下連結,收看足本講座。

收看講座

分辨總在抉擇前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11/2023

人每天都要面對不同的選擇,選擇是我們必須終身學習的功課,我們既可以在選擇中成長,也可能在選擇中跌倒,如何分辨真偽、以及在眼花撩亂的選擇中找到自己應走的路,就是智慧,所謂經一事、長一智,要令自己有智慧作出正確的選擇,就要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以及不斷作出反思。今期《燭光》希望可以協助大家在幾個不同的範疇內,以現實的例子好好反思,包括如何面對我們喜歡受人注意的心態,當我們在網絡上過度或過份地披露某方面的資料,究竟對自己或子女會造成甚麼影響呢?我們的選擇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

此外,在這個喜歡搵快錢、賺大錢的年代,怎樣才不會讓我們的貪念掩蓋我們的理智?而當社會的氛圍令人憂慮,當坦誠正直地說話有愈來愈大的風險時,我們又應如何解讀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作出何種的抉擇?視死如歸、保持沉默還是裝傻扮懵?最後,作為關心香港的基督徒,面對神學院收生斷崖式下滑,我們又應該怎樣去解讀當前的情況?因為不同的解讀,會帶來不同的抉擇,而不同的抉擇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我們應該認真地好好思考,作個忠心及明智地等待主人回來的童女。

由JPEX事件淺談去中心化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0/11/2023

有媒體報道指近月香港虛擬貨幣平台JPEX因未獲證監會發牌,便向公眾積極推廣平台的服務及產品,因而被警方跟進調查,及後更有消息指,平台向用戶索取高額提款手續費來限制他們提款,事件被稱之為香港虛擬貨幣界的「雷曼事件」。[1] 至截稿前,警方累計接獲2,595人報案,涉款15.8億元,被捕人數達36人。[2] 這類事件並非首次出現,早於2022年11月,虛擬貨幣平台FTX在短短一週內,由行業領軍的龍頭公司之一變成破產公司,其加密貨幣FTT價格在三日間大跌超過80%,該公司的總債權人估計超過100萬人。[3] FTX事件亦同時令其他加密貨幣如比特幣、以太幣等價格下跌,也令不少人對加密貨幣這種高風險投資失去信心。[4]

去中心化的特性與去中心化自主組織
「去中心化」是加密貨幣的特色,在談去中心化前,我們先談談「中心化」,因為這是我們熟悉的。在Web 2.0的世代中,網絡上的服務大都是中心化,如Google、Meta(前稱facebook)或現時大多的銀行服務等,我們在使用它們的服務時,是由有關的中央組織去決定所有的服務,組織結構是集權式,傳送的訊息需經過服務提供者,所以有用戶會擔心訊息、私隱被儲存於中心系統,有機會被黑客盜取。

而去中心化,則是透過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讓人們不再需要銀行、企業、政府的介入,不需要這些組織提供一個可信任的環境,就能完成交易。這技術不單能應用在金融上,它還能應用於組織協調上,形成分散式的治理制度,成為「去中心化自主組織」(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DAO)。這類組織特色是沒有階級制度,可以幫助改革中央集權的管理弊端,以及改善決策資訊不流通等缺點。如果想成為DAO成員,部份組織容許只要擁有DAO原生代幣,達到其最低門檻,就可以成為DAO成員,參與討論組織未來發展,可以有監督、決策、執行的機會(亦有一些組織是需要提出書面申請及有其他成員邀請才能加入)。DAO組織具備扁平化的特色,而資訊於區塊鏈中不可以被竄改,資訊亦具備透明度,故被視為安全。[5]

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去中心化交易平台(Decentralized Exchange,DEX)具備了區塊鏈不可篡改的特性,每次交易、移動資產都會被記錄,用戶需要使用私鑰(private key)交易,不用經過實名賬戶,因此被視作安全、公開,亦有匿名的特性,用戶不用擔心個人資料外洩。用戶可直接交易加密貨幣,不需要其他中介機構介入。在沒有中央機構管理下,用戶有更大自由度控制資金,透過個人錢包直接交易,而區塊鏈技術提供了一個分散式資料庫來對抗偽造問題,可信度高至不需要再涉及第三方機構,既簡化交易,亦可保障個人私隱。這是許多人想達到的「去中心化」的自主。

DAO 的缺點和引發的問題
由於區塊鏈無法隨意修改,亦沒有一個明確的人主導,作決策時便需要更長時間,較難因應市場變化而作出快速的應變。而就算是一人一票的投票制度,因著其保護私隱的特性,可能有人擁有多個虛擬賬號,從而操控投票結果。[6] 此外,用戶無法即時將加密貨幣轉換成現金,需要回去中心化交易所轉換,但手續費可以十分高昂。JPEX更是出術限制客戶提幣,提款上限是1000 USDT(泰達幣,1 USDT約等如1美元),手續費卻是999 USDT。

另外,由於現時大部份的「全球數字資產平台」都沒受監管,沒有任何第三方去核實客人的資產是否存在,本港於2023年6月開始監管「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圖加強監管以令投資者感安心。而部份加密資產交易所已為申領牌照作準備,但JPEX就是未獲發牌便在香港利用網紅及藝人作宣傳及開始經營,並以高息吸納客戶投資。

始終要面對人性
於去中心化、匿名的網絡世界中,彼此間一旦不被法律約束,實際上就
是不可能出現所有成員都會為大家的利益謀福祉,作最佳決定的情況。有些組織成員被稱為「金錢掠奪者」,他們使用各種策略來欺騙和操縱DAO的其他成員、管理員及代表,努力建立聲望、影響力,又或是與其他詐騙者串通、賄賂代表或勾結管理員,為求使他們的提案得到批准。這些金錢掠奪者為的是從金庫定期獲得資金,並不是真的有心去建立好質量的東西。[7] 這似乎是在佔其他投資者的便宜,也令網海烏托邦的想法成為泡影。


[1] 〈JPEX風暴|業界:JPEX是虛擬貨幣界雷曼 識玩注意「去中心化」〉,《追.新聞》,2023年9月21日,網站:https://thechasernews.co.uk/jpex風暴|jpex是虛擬貨幣界雷曼-識玩注意去中心化/(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2]  〈JPEX案被捕人數增至36人〉,《信報》, 2023年10月26日,網站:https://www2.hkej.com/instantnews/current/article/3596902/JPEX案被捕人數增至36人+涉款近16億(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3]  黃俊翔:〈【JPEX 案】另一交易所FTX去年倒閉「受害者」超過 100 萬人〉,《e-zone》,2023年9月 19日,網站:https://ezone.ulifestyle.com.hk/article/339641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4] 歐敬洛:〈FTX崩潰事件懶人包 如何僅用一週就把交易所推向破產〉,《香港01》,2022年11月1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835609/ftx崩潰事件懶人包-如何僅用一週就把交易所推向破產(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5] 潮哥:〈DAO是什麼?DAO 的 3 大特色、運作方式、優缺點介紹〉,鏈習生,2023年5月5日,網站:https://chainee.io/what-is-dao/(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6] Mark Lin:〈DAO:建立在區塊鏈上的新型組織〉,馬克解讀金融科技,2022年7月28日,網站:https://www.markreadfintech.com/p/dao(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7] PANews:〈DAO資金掠奪者的自白:我是這樣榨乾金庫的〉,BlockTempo,2023年5月2日,網站:https://www.blocktempo.com/dao-money-grabber-how-they-do/(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1月14日)。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反思數碼世代金錢觀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9/10/2023

「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渴慕錢財,就被引誘離棄信仰,也用許多痛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環球聖經譯本》

香港作為世界金融中心,財金貿易不絕。但在複雜的金融操作背後,香港人無不跳入「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泥淖中。即使你不是財金達人,只靠辛苦賺取得來的工資過當下的生活,都十分勉強。如果要顧及退休的打算,在法例規定最基本的「強積金」供款之下,都必然要進入金融投資領域之中。更何況不同的金融、投資、理財、加密貨幣,甚至聲稱「易借易還」的財金商品廣告日日展現眼前,彷佛人人要投資理財,才能達到理想。琳琅滿目的財金產品有多少以理財為名,貪念行先呢?當中又有多少實際是誘人陷阱?誰是最有可能的受害者?

「怕走寶」求短線回報

最近轟動香港金融界的新聞,可說是加密貨幣交易平台被指無牌經營而被追究的事件。當中涉案超過二千名「苦主」,投資金額損失超逾十五億元;更叫人關注是,這類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其實在香港風行已有十多年。由早期炒賣虛擬貨幣,到盛行自組「掘金機」電腦,到近年由明星賣廣告,網紅KOL宣傳的涉嫌詐騙案件。炒幣熱潮早已由盛轉衰,還是有這麼多人「中招」,實在不可思議。須知道,虛擬資產不同傳統資產,它既沒有真「價值」(早期的貨幣是以貴重金屬鑄造而成),亦沒有政府或銀行支持(實體貨幣有相應的外匯或發行地區的政府、銀行作兌換保證)。美其名為理想化的「去中心化」初衷,變成了網上黑市、非法交易工具,亦極易由虛擬貨幣市場和「庄家」操縱,是很高風險的投資行為;加上在區塊鏈進行的虛擬資產交易,有「只記交易、不設記名」的特性;再加上將資金由「虛擬」轉回「實體」時,又有不同的手續和風險。投資者若在交易時出現問題,很難追回本金損失。

你可能以為作出這些輕率投資決定的人必定是一些知識淺薄,只見利益,不懂考慮風險的無知市民。事實上,就以往不同的金融欺騙案件中,除了退休人士和「師奶」(家庭主婦)外,年輕人也佔不少比例。有調查指出,在受訪約1,000名零售投資者中,過去曾投資虛擬資產的人,由2019年的1%,增加至2023年的6%,當中以18至29歲的年輕人參與投資比例增幅最高,15%年輕投資者在過去一年曾經持有虛擬資產,20%年輕投資者計劃於未來一年參與投資。同樣的調查亦發現,有四分三受訪者選擇投資虛擬資產的原因是「怕走寶」,欲追求短線回報,卻缺少考慮相關的法律問題與風險。

「借錢梗要還」

除了虛擬投資,現行金融產品也多著眼推廣「先使未來錢」,以致「易借易還」。有一些財務公司以網絡之便宣傳,除以「不需現身」、「隨時可借」、借款可以「30秒到手」等口號作招徠,主打青少年借貸市場;有部分財務公司針對大專學生推出貸款計劃,只需身分證明文件及電話號碼等資料就可以在網上貸款,毋須入息證明,成為很多年青人借貸的方式。雖然政府規定了所有含有借貸成份的金融產品廣告,必須加上「借錢梗要還,咪俾錢中介」的忠告,但是香港人借貸消費,以致債台高築的現象其實仍然相當普遍。借貸人未能還款、資不抵債、破產,甚至傷人、輕生的慘劇時有發生。

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就2023年死因裁判法庭的死亡登記估算,推測出2022年本港自殺率為14.5%,即是每10萬人之中大約有14人輕生,數字較2021年多出17.9%,人數與比率更是自2007年以來最高。其中青少年自殺率為12.2%,尤以低學歷與失業者的自殺風險較高:而失業者比在職者自殺風險高15.5倍,低學歷者則較高學歷者高4.37倍。該中心總監葉兆輝指出,近3年來,青少年自殺個案中,約一成人因經濟問題,當中借貸問題佔超過兩成。他分析認為,從事低收入、低技術工作的年輕人相對較易出現財困,在銀行貸款要入息證明而較難取得貸款之時,「易借易還」暗藏高息的財務公司便成為他們的首選。他指出,有輕生青少年在遺書對家人表愧疚:「因不能自拔地借貸,唯有用生命償還,這是一個悲劇」。

錢財絕非生命終極目標

聖經不乏提及處理錢財的教導,當中並非叫人不食人間煙火。錢財是人類重要的工具,有其價值(聖經中財貨的單位,如舍客勒、他連得等,其實就是不同金屬的重量單位),將錢財用在神悅納的事情上,神自會祝褔,並且將需用的加給人(馬太福音6:31-32)。但我們要小心,不要本末倒置,將金錢由人的重要工具反過來變成人的主人。我們尤其要小心對錢財的貪念,因為「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渴慕錢財,就被引誘離棄信仰,也用許多痛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錢財本身不是邪惡,但人若對錢財產生貪念,則會使人性扭曲,並生出很多惡念來。

另外,聖經教導人要成為忠心的管家(哥林多前書4:2)。聖經中馬太福音第六章24節中清楚教導我們:「一個人不能服侍兩個主人;他不是恨這個愛那個,就是忠於這個輕視那個。你們不能服侍神,又服侍財富。」金錢是我們做到神事工的工具,也可以是神祝福我們的媒介,神可以使用錢財去完成祂在我們當中的工作,但錢財卻絕對不是我們生命終極的目標。我們可以做到,就是好好利用手上的資源,將金錢放在適當的位置,好好運用金錢成就各樣的工作和善工,成就各樣的美事。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9-10-2023

突然大熱的NFT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31/03/2022

如果有留意新聞,近來或會發現多了一個名詞被美國《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選為2021年度10大代表字詞之一,它就是“NFT”,[1] 這個詞還會連繫著甚麼頭像、升值潛力、藝人和藝術家紛紛參與等……讓我們一起了解這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和我們有甚麼關係?它又有甚麼危與機?

NFT——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每枚代幣上都有一個編碼,有不可替代、不可分割、獨一無二的特色。[2] 就如你銀包上的錢簽上了你的名字,那鈔票就已和別的鈔票不一樣。能確保其獨特性,是因為支持NFT的其中一個核心技術,就是區塊鏈(blockchain),而區塊鏈具備著「無法被篡改」的特性。透過區塊鏈技術,所有數據均可通過加密系統進行驗證,根據《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描述,這是「一種開放,分佈式的分類賬,能有效地記錄雙方之間的交易,並且以可核查與永久性的方式進行記錄。」[3] 亦因著其獨一無二的特性,藝術家就可以在虛擬世界中販賣自己的「NFT加密藝術品」。

被視為開放及可信的交易平台

由於每一次交易都可以被追踨,買賣都有依據,大家都會視這是一種可信任的自由交易技術,並在NFT平台交易。在這許多的NFT交易平台中,如OpenSea、Nifty Gateway或OurSong等,有意製作NFT的人,可以上傳數位化的平面或3D圖像、動態影片、聲音檔案或文字訊息,決定作品發售的總數量,再為作品加上區塊鏈編碼,完成鑄造(mint)後,作品就可以用加密貨幣交易了。[4]

明光社

例如,ShroomsTopia NFT為亞洲第一款3D設計NFT藝術品(見圖一),以3D蘑菇造型為主角,設計很有香港的本土氣息,此系列共有3,888個不同的NFT,每枚NFT以0.8 SOL(約1,060港元)發售。[5] (SOL即Solana,為一種交易速度快,並升幅大的虛擬貨幣。2022年1月14日,Solana為全球市值第五的虛擬貨幣,達463億美元〔約3,619億港元〕,結算超過500億筆交易。[6]

創作者的獲利方式

透過NFT加密,藝術品可以寫入分配利潤的比例,創作者未必只在作品第一次被售出時獲得利潤,而可以在作品每一次轉手交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利潤,所以作品不一定在第一次就以很高價格售出,不少NFT創作者願意以低價賣出作品,並鼓勵人們多次轉手,令創作人可以從中繼續收取分潤。

明光社

另外,亦因為不一定是高購買力的人才可以投資NFT藝術品,不少人都可以成為NFT藝術品收藏家。而在這剛起步的市場上,有不少NFT作品被炒得火熱,經轉手多次而價值飆升,引起了搶購瘋潮。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無聊猿」(The Bored Ape Yacht Club)系列(見圖二),這系列於2021年4月在區塊鏈上推出10,000個不同的NFT,當時每枚的入手價(floor price)只為0.08以太幣(約1,500港元)。[7] 至今約一年時間,最便宜的作品底價也超過了28萬美元(約219萬港元),而收藏品系列的總市值就高達28億美元(約219億港元),其製作公司更可從交易中再賺取2.5%分潤。[8]

NFT的天馬行空

創造NFT的方法也有很多種,除了上述提過的方式外,有藝術家將自己過去13年來拍下的五千多張照片集合成為一張NFT作品“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以約6,900萬美元(約5.3億港元)售出。[9] 印尼也有無名小卒上傳九百多張自拍照到NFT平台並賺得780萬港元;[10] 而日本電影配樂大師坂本龍一亦於去年將一首歌的595個音符分拆成NFT出售,而部份NFT音符被轉售後,價格由底價680港元被炒至約40,000港元![11]

有機亦有危

我們見到似乎很多東西被數碼化後,都可以被放進虛擬世界中被販售及炒賣,似乎很有升值潛力。有藝術家很努力將一系列作品放上平台販售,一夜成名;亦有很多藝人、知名人士進場販賣其代理的藝術作品撈了一筆。這些事件經媒體報道就令人對這虛擬市場趨之若鶩,但我們可能會忽視了當中的風險。除了一些常見的NFT投資詐騙手法,如製作假冒NFT網站及投資項目誘使消費者投資、以偽冒交易平台官方通知而進行釣魚詐騙,或以不同方式竊取個人資訊及憑證等。此外,以虛擬貨幣這種方式來投資也有一定風險,NFT作品本身在真實世界可能價值有限,在網絡世界中的價值亦是易升易跌,跟隨著名人的名氣或潮流上漲或下跌,風險可是非常高。

由於還未有法例規管,著重「匿名性」的區塊鏈,不單讓不少犯罪份子利用加密貨幣藏匿資產,而普通人的個人資產亦可能隨時被黑客盜取,之後可能無法追討損失。由於元宇宙這虛擬「新世界」中所使用到的加密貨幣,暫時並未有實體保安或風險管理方案出現,對用戶來說暫未得到保障。[12]

誠然,筆者在搜集資料撰寫本文時,亦覺這個賺快錢市場令人心動!或許讀者在看了本文後,會開始去想於NFT平台進行創作或投資,但筆者仍想提醒一句,小心錢財的迷惑,於創作的內容及投資的手法上,仍要守著真道,以避免:「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不能結實。」(太十三22下)


[1] JheSyue Liu:〈為甚麼每個人都在談論NFT?不囉唆快速解密〉,《Marie Claire 美麗佳人》, 2022年3月4日,網站: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art/63243(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2] 電獺少女:〈懶人包/NFT是甚麼?它有哪些魔力和特色?帶你一次看懂〉,聯合新聞網,2022年1月23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7086/6054626(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3] 吳慧華:〈加密貨幣與電子貨幣……我有話說〉,明光社,2018年6月28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加密貨幣與電子貨幣我有話說(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4] 見註1。

[5] Elizabeth G:〈NFT頭像紅甚麼?哪裡購買?介紹 5 個值得留意的外國、香港本土NFT加密藝術〉,《Harper’s BAZAAR》,2022年1月10日,網站:https://www.harpersbazaar.com.hk/lifestyle/nft-art-icons(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Crypto Clev - 你的幣圈、NFT、Gamefi介紹專員:〈香港本地3D蘑菇NFT項目│本影片有大抽獎│2月在香港有線下活動給NFT持有者參加│提早部署初創項目│邊打機邊賺錢〉,YouTube,2022年1月4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nNzhgEhvko(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6] 〈入門級NFT-全球最受歡迎Solana NFT項目(附香港NFT代表)〉,PREFACE,2022年1月14日,網站:https://www.preface.ai/blog/trend/solana-art-nft/(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7] 以太幣為另一種加密貨幣。

[8] Unwire HK:〈最貴NFT無聊猿創辦人真身曝光,被起底寫過《Warcraft》書籍〉,3C新報,2022年2月11日,網站:https://ccc.technews.tw/2022/02/11/founder-of-bored-ape-yacht-club/(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9]  JheSyue Liu:〈盤點地表最火熱8位NFT藝術家!全球注目指標,東西方巨星名流都瘋狂!〉,《Marie Claire美麗佳人》,2022年2月8日,網站:https://www.marieclaire.com.tw/lifestyle/art/63584?atcr=b41e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10] Miranda:〈印尼男自拍製NFT即賺780萬 單張相片售價高達 1 萬元〉,unwire.hk,2022年1月18日,網站:https://unwire.hk/2022/01/18/selfie-nfts-do-nearly-1m-in-sales-in-days/fun-tech/(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11] 〈【NFT狂熱】坂本龍一名曲音符NFT炒價高60倍至4萬元 親筆手寫樂譜NFT叫價已達68萬元〉, 《香港經濟日報》,2021年12月25日,網站:https://inews.hket.com/article/3140495/(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12] 陳裕邦:〈NFT加密貨幣保安危機(下),解決方案未登場〉,《e-zone》,2022年2月14日,網站:https://ezone.ulifestyle.com.hk/article/3178309(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6日)。

要聰明花費,先了解不理性因素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0/08/2020

原價150元的大膠箱,加50元便可以多買一件,但你實際上只需要一個,家居淺窄,只能安放一個大膠箱,如何處理另一個不需要的大膠箱,實在煩心,但另一個......才50元,算一算平均數,每一個膠箱都「抵」了,你最終的選擇會是甚麼?你因為看上櫥窗展示的一件衣服而走進店內,你發現款式及用料比你看中那件稍為遜色一些的,都以半價發售,而你喜歡的那件沒有特價,標價300元,你會怎樣選擇?你走進髮型屋,看見平時幫你修理的髮型師都在,大家的收費都一樣,300元,只是,一個花十分鐘便能完全剪出你心目中的理想髮型、一個花三十分鐘,你有空,他們都沒客人,你會如何選擇?超市有兩款牛肉漢堡扒,一款寫著去脂80%,一款寫著脂肪20%,你又會選哪一款?

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需要做無數選擇,很多選擇都與金錢相關。金錢確實佔了人類生活中很重要的地位,除非事出無奈,對於收入大於固定支出的人來說,當人把金錢處理得宜,便可以不受它的捆綁,反而可以輕鬆地說,金錢不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時候,你大概已經有相當不俗的儲蓄,又或是你知道如何用金錢買快樂,而不是以快樂買金錢;相反,當人把金錢處理失當,反過來受金錢控制,你不能輕鬆的說金錢不重要,因為你戶口的儲蓄接近零,無時無刻都等待出糧的日子,好還清信用卡數,你會鄙視一切說金錢不重要的人。

不少吃過苦頭的人都想戒掉浪費金錢的習慣,希望學識精打細算,悉心管理自己的財政,善用金錢,只要在網上搜索「理財」(不等如投資),便能找到不少值得大家參考的方案,不過,想要改變理財行為,除了知道如何做,若能了解自己行為的因由,從最根本的入手,必能事半功倍。上面提到的例子,除了第一個,其他都是改編自《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以下簡稱《金錢心理學》)一書中的幾個例子,這些例子其實引導我們思考「在金錢方面常犯的錯誤,更重要的是,為何我們會犯這些錯?了解有哪些因素在作祟,因此能夠做出更好的決策,或至少做出更為明智的決策。」

按照《金錢心理學》的作者丹.艾瑞利(Dan Ariely)及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的說法:「我們對於金錢運用的了解,實際的用錢方式,以及應該如何理性思考並使用金錢,三者間經常存在著落差。」這是因為我們自以為理性地運用金錢的時候,背後其實有很多複雜的因素在控制我們。

很多商店都喜歡用減價吸引顧客,有些的確是「真減價」,有的卻是「假減價」,先抬高價錢,然後再用五花八門的特價名目欺騙顧客,例如打著一件九折、兩件八折、三件七折的營銷策略,讓你以為買得愈多愈「著數」,在充滿「減價」的氛圍中,顧客大多會用「省了多少錢」來思考他們所付的帳。返回第一個購買大膠箱的例子,你選擇買兩個的話,你可能會想,你「節省」了100元;在第二個例子,如果你放棄300元而選擇買半價的衣服,你認為自己「節省」了150元,還可能因而打算多買一件價值150元的衣服。

《金錢心理學》的作者指出單單因為貨品特價而入貨,並不聰明,也沒有真的「省了錢」,都被「相對性的」價錢迷惑了,因為你實際上是付了錢,你要思想的應是機會成本,你不買這一件貨品,你之後可以買甚麼?按他的原則,下次買東西時,想著自己付了多少錢,評估一下你所花的東西的價值,而不是節省下來的錢的價值。機會成本也可以用以思考其他方面,如時間及空間等。為了省錢,你買下第二個膠箱,你不想浪費,決定在群組中找人「合資」,這樣的話,你得想想你不花時間去作找人、聯絡及交收這件事,可以做其他甚麼事情?若你決定兩個膠箱都要,你的機會成本便是:不必花時間收拾來安置第二個膠箱,這段時間可以做甚麼事情?又或是家中不放第二個膠箱的空間,可以放甚麼東西?作者根據三位學者對Groupon的研究結果,指出減價活動似乎會使人變得愚蠢,因這些「讓我們的決策流程變得簡單。當一項商品正在『特價』時,我們的行動會更快速,思考比較不謹慎。」

減價活動讓某些人失去理智,不同的付款方式也足以影響人的消費行為。作者艾瑞利與另一位學者荷西.席爾瓦(Jose Silva)招來一些大學生做一個45分鐘的實驗,大家都需要付費去欣賞網上的一些卡通、新聞和科學文章、又或是免費的後現代文學的研究文章,不過,他們付款的形式有些不同,學生被分為三組,每人有10美元,第一組是預付組,那10美元是預先放在網上帳戶裡,類似儲值卡的概念,學生每打開一部影片,系統馬上扣除儲值卡中的金額;第二組是後付組,先觀看,最後才付款;第三組是微型支付組,即是每打開一條片,馬上付費。三組的付費模式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所有餘下的錢,學生都可以拿走。結果發現,預付組的平均花費是18美分;後付組平均花了12美分;最顯著是微型支付組,他們只平均花了4美分。這實驗說明了「當付款這件事變得格外明顯時,我們就會顯著改變消費型態」。

為甚麼會這樣?因為花錢是會痛的。作者指出「花錢之痛是兩項因素的結果,一是錢離開荷包的時間和我們實際使用東西的時間兩者的時間差,二是我們對付款本身的關注程度。因此,公式就是:花錢之痛=時間 + 注意力。」一些預售的健身課程,一些先享受後找數的優惠,往往讓人花上更多金錢。而現今社會的付款方式也有助減少「花錢之痛」,信用卡把「付款和實際使用之間的時間差拉長,以減少對款項的注意力」;電子錢包等也讓人免除拿錢出來的「肉痛」感,人們也樂意用上這些「利器」,減輕自己的痛苦。作者又指出用信用卡付款時,我們思考的物品的好處,當使用現金時,則是這些物品的壞處。如果要下定決心戒掉不必要消費、想好好儲蓄金錢,可能真的需要先忍痛,不享受信用卡、電子錢包等帶來的購物便利,學習接受「花錢之痛」,以現金支付想要的東西,可能你會因此買到真正想要及喜歡的東西。

不過,有時「花錢之痛」並不在於價格,而在於其他因素,例如公平感。當兩個髮型師都收取300元的理髮費,一個只花十分鐘便完成任務,你會否覺得不值得、不合理?我們可能又開始計算,他一分鐘賺30元,另一個一分鐘才賺10元。作者分享了一個技術高超的開鎖匠的故事,當他初入行時,笨手笨腳,開一個鎖不但需要大半天,間中還會把舊鎖弄破,為此顧客還要額外付費,但那時很多人都樂意支付他開鎖費,甚至給他小費。但隨著他的技術愈來愈精湛,達到了只花幾分鐘便能把鎖打開的地步,並且不再弄壞舊鎖,換來的卻是顧客非但不給他小費,還與他爭論收費,因為他開鎖太快,讓顧客感到不值。

作者艾瑞利和昂.艾瑞利(On Amir)曾進行一項調查,詢問人們願意花多少錢救回遺失的資料,結果發現,對於愈需要更長時間修復資料的人員,人們反而願意花更多的錢。作者指出「我們在無意識間把費力程度與價值結合起來,往往導致我們對能力較差者支付更高價格,因為能力較差者做起事來顯得費力,但是,我們對那些十分擅長自己的工作,做起事來顯得較不費力、很有效率的人,卻不願意支付高價,只因為『看起來』做得很輕鬆,好像沒花甚麼功夫,就覺得價值不大。」其實,可以快速地處理問題或完成工作的人,他們背後花了不少工夫,你「購買」的,不是他們當下的幾分鐘或十分鐘,而是過去多年的經驗或知識。想通這一點,除非你很想與理髮師聊天,否則多出來的二十鐘,可以拿來做其他事情,可以快些入屋又不必額外多付錢修理舊鎖是件讓人快樂的事情。

要聰明地使用金錢,除了打破不合理的不公平感,也要對語言格外留神,精明的人知道去脂80%的漢堡扒與脂肪20%的漢堡扒是同一樣的東西,但仍有人覺得吃一塊去脂漢堡扒不會讓人發胖。又如「限定版」、「純手工製造」、「有機」、「單品咖啡/單一原產地咖啡」、「單品巧克力/單一原產地巧克力」,又或是某一個品牌外加一個感人的故事,出色的廣告術語能使我們對某物品或服務加分。所以,下次消費,要提醒自己不要被各式各樣的廣告術語愚弄。

不單廣告術語,其他描述金錢的詞彙亦有此能力,作者認為「不同描述卻會改變人們的感覺」,換言之,名目不同,我們處理金錢的態度也會不同,例如你加薪,第一或第二個月你可能會去慶祝一番,但應該不會每一個月都如此做,但如果你沒有加薪,只是在年底領取一筆與加薪金額相同的金錢,你會如何運用這一筆錢?可能傾向計劃購買一件價錢相約的禮物犒賞自己,也可能計劃一次旅行。其實得到的錢都是一樣的,只是花紅讓人感到這是「額外」的一筆錢,傾向一次過把它花掉。就如作者的說法:「『退款200美元』會讓他們把錢存到銀行帳戶裡,但『獎金200美元』會讓他們選擇到巴哈馬度假。」看來,要聰明地花費,的確要小心語言陷阱,不要被語言牽著走。

書中還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及觀念,篇幅所限未能一一與大家分享,本文只是簡單地以一些例子闡釋作者某些觀點,希望藉此讓大家多了解自己的消費模式並非純粹理性的,也受其他因素影響,也給想改變花錢習慣的朋友一些參考。


參考書籍:
丹.艾瑞利(Dan Ariely)、傑夫.克萊斯勒(Jeff Kreisler)著、李芳齡譯:《金錢心理學:打破你對金錢的迷思,學會聰明花費》。台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8年。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 10-8-2020

鏗鏘說

張志儉博士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8/03/2019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閒來無事看電視,看的是港台節目。

先來利申,筆者在過往曾替香港電台及電視作客席主持,少不免對其製作有點感情,但現實亦和大多數香港人一樣,對港台節目有歸屬感,是因為其節目內容與市民大眾的生活,無論在文化藝術,抑或時事評論,都息息相關。

最近經常看的節目,是《鏗鏘說》。每集主持都找來不同嘉賓,透過兩人觀看《鏗鏘集》歷年的節目片段,分享大家對香港從前的印象,從而見證當中的轉變,於成長中探索細味人生的種種。受訪嘉賓包括不同界別的人才,計有夏佳理、袁國勇、尹光、莊文強、羅范椒芬、莊梅岩、侯志強和我現在推介的林本利。

林是我中學的師弟,在大學主修經濟,之前於理工大學任教,提早退休,開設教育中心,向大眾教授理財之道。

他在節目中娓娓道來成長的經過、對事物的看法,和價值的判斷等。有趣的是在節目中,看到一段於90年播出的《鏗鏘集》,講述保險從業員如何努力向上,賺取金錢的經過。我仔細一看,其中一位受訪者是我所認識的,試把他從前的言論和現在的情況,和林本利的言行比較一下,看到二人有不同的價值取向。

話說這位保險從業員,是我朋友的朋友,出身寒微,但憑一股努力,活出「獅子山下」的精神,有一番作為,片段中所見,他應該採用了在80、90年代世界有名的正向思想大師Tony Robbins一書《激發心靈潛力》(Unlimited Power) 中一些技巧來刺激同事對金錢物質的追求,達至在世人眼中成功的境界。

反觀林本利,以經濟理論上學到的知識默默耕耘,儲錢買樓,不需外表風光,但求內心平安,生活簡樸,把錢財適當分配,向有需要的作出捐助,甚至逹到收入百份之四十,如此行為,榮神益人。

我在10多年前,經朋友介紹,認識在節目中亮相的保險從業員。那時的他,亦會間中在港台做節目客串,有時找我談談,交換心得。我向他介紹Stephen Covey 的4Ls 即Live, Love, Learn, Leave a Legacy,也成了他的座右銘。

然而,有了地位,有點財富,有些名氣之後,便更能看到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及其風骨。

林本利除了積極幫助有需要的人外,遇到不公義的事,會主動發聲,因而得失了一些權貴,但他是錚錚漢子,在節目中說句「這是他的尊嚴」一話,令人敬佩。

至於那位保險朋友,我最後見他時,已是多年前,與他討論王維基「香港電視」申請牌照的是非。作為香港市民,他說應該支持的,但他當時已擔任政府一些諮詢委員會的工作,只好做個浮士德,保皇黨,出聲反對。之後這幾年,據朋友說在他師父領導下,其所作所為,令一班認識多年的昔日好友,搖頭嘆息。

走筆至此,想起孟子說的幾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香港現在多的是指鹿為馬的偽君子,少了腰板挺直說真話的大丈夫。

噢,猛然醒起,自己在20多年前也在《鏗鏘集》出現過,談及宗教事宜,若果能夠重溫片段,談談至今變化,亦一樂也!

還得到,也不一定要借!

20/09/2018

接觸了不少兒童及青少年,他們的理財觀念都十分弱。無論在消費習慣及金錢使用上,家長都沒有好好教導,再經過產品及財務借貸廣告經年累月的洗腦,不難想像不少青少年長大後,會受財務問題纏身。

如家長讓小孩子身上帶著八達通,要買甚麼都可以「嘟」一下就買到,錢用光了就自動增值。在這樣的消費方式長大,孩子自然沒有概念金錢是有限的,應要量入為出,他們反而會養成沒錢自然會有人「包底」的惡習。對於金錢的基本概念,例如:錢從哪裡來的?其實是每月父母辛苦賺來的,而且賺到的錢都是有限的,用完就沒有;我們要選擇買甚麼/不買甚麼、甚麼是需要、甚麼是想要;要建立儲蓄習慣等觀念。可是,這些不是每位家長都有教導孩子的。

青少年在成長的過程中亦長期被消費、借貸廣告洗腦。他們的消費態度是想買就買,為開心、為感覺、為肯定自我形象而消費,買得多、買得貴就可以令自己、親友開心,亦可彰顯自己的品味。如果不夠錢,不要緊,有信用卡就可以了,大學生未入學,在迎新營,已有無數信用卡等著他們申請,申請時還會得到贈品,極具吸引力。如果碌爆卡沒錢還,都不要緊,因為有很多財務公司都標榜「易借易還」,強調借錢就可以「清了卡數」,又可以「繼續暢快購物」,買更多靚衫、買更多禮品討好愛人,絕無後顧之憂。

但其實借錢是不是真的「易還」呢?不好好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定好理財計劃,量入為出,開源節流,麻煩自然會接踵而來。舊數未清又繼續累積新債,相信一定會易借難還,債務必會纏身,難以得到真正的自由。

理財最基本的是要堅持三項原則:1)控制消費、2)儲蓄、3)為未來更好的發展而作適當的投資,如能做到第4點——捐助有需要的人則更理想。家長如想子女有好的理財習慣,首先要以身作則,定下目標,好好為自己、家庭的財務計劃一下。繼而教導子女如何理性運用金錢,並協助他們辨別廣告訊息,以免他們被灌輸錯誤的理財觀念。還得到,也不一定要借!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19/9/2018

投資等同貪財?基督徒如何投資有道

2017生命倫理對談 《抉擇●人生》系列 (第六回)

講員:吳澤偉先生 | 納思資源策劃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  整理:吳慧華 (高級研究員)
24/01/2018

提起投資,有些信徒即時想到投機,甚至想到此舉如同敬拜瑪門。究竟投資與投機有何不同?即使投資不同於投機,各種投資的項目,是否都是一樣,可以達至信徒好好管理及善用神所賜的錢財這個目標?當信徒投資有道的時候,他們又可以如何善用這些金錢?11月1日的晚上,納思資源策劃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吳澤偉先生與大家一同用信仰角度去思考上述問題。

 

要作良善及忠心的好管家

「要作良善及忠心的好管家」這一句話對基督徒來說一點都不陌生。萬物都是神所創造的(詩二十四1),包括人類。而當神創造人類時,祂把召命交給了人類:「繁衍增多,充滿這地,征服它;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所有走動的生物。」(創一28)。如何成為一個好管家?好管家首先要知道自己只是管家,管家不能替代神的位置。管家管理的方向也是要讓神的名得到榮耀(詩八6-9),這與坊間流行的管理學思維模式極為不同。

 

管家要時刻記住神是主,無奈在現實中,金錢又經常與神爭席位,希望成為信徒的主。因此一位好管家要學習好好地去運用金錢,讓它去服侍自己及神(太六24)。香港充斥著找快錢以及享樂的文化,地鐵車廂內也不斷播放著股票的起起跌跌。現今很多香港人亦希望可以「好掂」,可以賺取一筆可觀的金錢提早退休享樂去。為了可以「好掂」,為了找快錢,香港的金融業非常蓬勃,無奈環球的金融體系都不是很健全。金融海嘯正正告訴大家,金融業的尖子大多驕傲、自誇、自大、自以為是神,監管機構失職,投資者亦缺乏分析能力。

 

金錢經常利用憂慮去管轄我們,特別是考慮退休時需要多少錢。我們要打破「是否要有很多錢先夠」的思維模式中跳出來,學習有「幾少錢便足夠」。按照社會制度,人無可避免受到退休年齡的限制,但成為神的門徒,卻是終身的事業,在神的工作上是永不言休的。

 

善於投放人生資源

明光社

好管家除了知道神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也要知道金錢只是人生眾多資源中其中一項。人生還有其他資源,包括家人、社群、靈性、以及工作,當人生命中只有金錢而沒有其他東西時,並不完全。有時候,人生出現問題,並不是金錢出了問題,而是其他地方出了問題,因此人也要重視其他方面,好好營運人生。

 

不要讓金錢成為自己的主人,反過來要成為金錢的主人,這並不是說從此我們便不需要努力賺錢,這裡的意思是說我們要有智慧地去賺錢,以及賺之有道、用之有道,好好地活出一生。

 

如何有智慧地賺錢?人藉著工作、做生意、自僱及投資獲得金錢收入,然而,收入的基礎來自其他資源的配合,例如學識、技巧、經驗、態度、健康、時間。或許時間及健康是人無法完全掌握的,但除了這兩項,上述的其他因素,人只要有心,都可以用時間去投資,以幫助自己成為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人,賺取更多的金錢。當我們可以做到獨當一面的時候,箴言提醒我們不要縱慾,而當一個人在工作上有更大的話事權,也不必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時候,學會對不義之財說不。不但如此,更要為啞巴開口,為受委屈的人伸冤。

 

有智慧地管理地上的金錢

現今社會鼓吹消費,甚至「先駛未來錢」。David分享到他有時需要處理客戶下一代的債務問題。投資有道,首先從好好管理自己的現金流做起,「月光族」要加強儲蓄的意識,年青人的存款至少要有三個月的生活費,好應付突如其來的意外,例如失業,而年紀較長的,則可能需要到達兩至三年的存款儲備。當人有足夠的生活儲備時時,David建議大家把剩下來的錢投資在MPF核准基金上,因為MPF的核准基金比較透明和有保障,反而是零售和與保險相連的基金比較沒有那麼透明。

 

透過有效投資賺取生活費,是退休時需要具備的能力,需要學習、鍛練和實踐,愈早開始愈能建立成有效的習慣和技巧。建議從打造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組合開始。舉例你已儲足港元十萬,你就嘗試以這十萬建立投資組合,目標是能夠每月提供500元的現金流出給自己,而從一年、二年或三年後的結存仍可保留十萬或以上的總價值,採用的投資工具應從靈活調動和隨時可按當時的現值吐現,絕不適合從超過一年或以上鎖定的產品。

 

當然,任何的投資都有機會出錯,投資者要容許自己有犯錯的可能。當犯了錯誤時就要找出原因,認識自己的弱點和尋找方法克服是理財的成功基礎。

 

發揮股東的力量,讓社會變得更美善

投資有道不單指到個人投資上要有智慧,也指到要顧及社會責任。社會責任投資最早的起源可追溯到1758年的教會組織〈宗教之友協會〉。在1758年費城的〈宗教之友協會〉年度會議上,此會禁止組織成員參與奴隸貿易的買賣。雖然現在已經廢除了奴隸買賣,但當中的精神仍然是我們不能漠視的,便是當我們投資某一個項目時,要留意當中有沒有牽涉不道德的交易,因著信仰原因,當時便鼓勵投資者應該避免那些「有罪」的公司的相關產品,如軍火業,酒業和煙草業。約翰衛斯理更提出不在商業活動中傷害自己的鄰居、避免參與製革和化工生產的產業,因為當時這些行業會損害工人的健康。可見無論是透過做生意或投資增加收入,不應該只著眼於當前的利益而忘記了社會責任。

 

或許有人以為只有大股東對社會才有影響力,其實,小股東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David分享到一個小股東也可以在股東大會為社會的邊緣人士發聲,為他們謀求福利。昔日的地鐵沒有自動升降機,也沒有盲人道路,在某一次股東大會上,有一位盲人,詢問地鐵的高層是否不歡迎身體傷殘的人士「搭地鐵」,因著這位股東的提問,地鐵開始興建了自動升降機及盲人行道,方便殘障人士乘搭地鐵。關於這位發言人士,只是在地鐵股東大會舉辦之前,買了一手地鐵股票入場發言。

和地產商對賭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0/07/2017

近年樓巿升溫,地產發展商為加速推盤,推出不少新招以吸盡市民的購買力。其中一招令人不安的,就是地產商推七成按揭借錢給買家,首三年只需供息不供本,不少原本因著金管局收緊按揭政策而未有足夠首期的人,便可以避過銀行的壓力測試而借來首期購買新樓。

有財經專欄作者指出,由地產商借錢給客戶買自己的樓盤的做法,英文叫Vendor financing,本質上是「對賭」。地產商以三年為期,她最少利息全賺,買家就成功「上樓」,當樓價上升,可以轉按甚至賣樓賺錢離場;不過一但樓巿下調,樓宇很容易變成資不抵債的負資產,地產商隨時要求買家提早還款(call loan),買家一旦周轉失敗,地產商隨即收樓變成「地主盤」,包攬一二手市場,按自己喜好隨時放賣。

基本上,樓巿是一個大賭場,地產商為求賺更多,不惜以「讓年輕人輕鬆上車」為招徠,其實就是邀請他們對賭。一但跌巿,地產商先賺首期和供樓利息,更可收盤擇日重賣,風險幾乎全由買家承擔。

面對這種在格局上根本非理性和不對等的情況,房地產已經不是買賣,也不是一種投機,而是賭局。如果有人盲目地入場,甚至用上父母一生的儲蓄來買樓,真是福禍難料。

 

 

馬會也有賭輸時

歐陽家和 | 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6/11/2016

馬會報稱,2015-16年本地投注總額超過2,000億,賽馬投注超過1,070億,足球博彩佔868億,六合彩投注額則有超過85億。與去年相比,足球和六合彩的投注額上升一成。[1]然而,有評論員卻指出,馬會贏頭輸尾,因投資組合造成虧損,最後居然倒輸。[2]

雖然馬會發表年度業務總結時表示再創佳績,投注總額上升,但在年報中卻列出年度全面虧蝕6.39億元,當中虧損的主因包括衍生金融工具、兌換差額、出售財務資產失利等。[3]

馬會作為營運博彩的唯一機構,同時卻陷在另一個賭局中,賭輸了甚至不敢告訴公眾,只低調的寫在年報中,也真頗有賭徒心態——贏了到處宣揚,輸了低調垂淚。

可不能忘記的是,即使調高戒賭機構的支援金額,也撥款支援網上賭博的族群,但賭風亦因馬會的高調推廣而在社會蔓延,現在連馬會也在金融巿場中損手而回,我們不禁問,是否需要好好監管非牟利機構買賣高風險投資產品的情況?以減低非牟利機構以本應用於社會的資源參與變相的賭博行為。

 

[1] 「2015/16年度業務總結」,香港賽馬會,網址:http://corporate.hkjc.com/corporate/operation/chinese/15-16-results.aspx 

[2] 十一少,「馬會竟巨虧 炒燶股票輸9億」,《蘋果日報》,2016年9月29日,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finance/20160929/55709458 

[3] 《二〇一六年六月三十日止年度年報》,香港賽馬會,網址:http://corporate.hkjc.com/corporate/common/chinese/images/operation/HKJC_AR16_Full.pdf

如果賭博只是個經濟學議題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2/07/2016

在討論賭博政策的過程中,不少人會引入經濟學的論述,例如:收入、營運額、成本、收益、邊際效益、社會利潤等,將賭博變成一種投資。等於買股票基金,都是考眼光、查考業績和表現,是需要做功課和理性的決定,甚至有人認為,下注本身就是一種研究、一種學問、一種功夫。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人的慾望無限,但資源有限,於是有機會成本之計算。是故,如果按照經濟學原則的操作,香港作為一個資本主義的社會,作出決定時,在本質上都會計算賺盡。既然賭博是計算賺盡,股票又是,為何賭博在信仰上就落得貪財犯罪之名,買股票反而是理財?

關鍵其實就在貪念。有人提出,如果大家賭錢好像到遊戲樂園玩擲彩虹階磚般,以100元為限,就享受那100元的快樂,這就是「遊戲」不是賭博;那些停不了的人,就應禁止他們玩。不過那些聲稱人人都應該懂得理性剎停慾望的人,往往小看了慾望的不可靠和無盡,你看看那些在樂園玩「推銀仔」的人,一堆一堆的代幣投到那些推銀機中,有多少人還有理性?我不敢說。

與其說賭博也可以是一場經濟學,倒不如說經濟學和賭博本身都有「貪慾」的元素:賭博企圖以小博大,即經濟學上透過最低的成本產生最大的得益。實質上如果任憑所有東西都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社會只會有更多剝削,更多制度性的惡,引申更多問題。

唯一慶幸的是,經濟學的無限慾望,只是一個假設。人仍然有能力,以善勝惡,節約貪念。

明光社何時要求全面禁賭?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8/05/2016

提起明光社,除了同性戀的爭議,亦有很多人會批評明光社提出「全面禁賭,連打麻將都不放過」,但同時又漠視社會炒樓炒房地產等結構性賭博活動,是故意忽視制度不公義,是偏頗的反賭論述,甚至是縱容教會犯貪財罪行的幫兇。明光社究竟有沒有關於金錢教導的論述,如果有,是甚麼?我想,用明光社其中一期《燭光網絡》的的標題大玫可以反映──「理財不是貪」。

甚麼是「理財不是貪」?在傳統較保守的論述,「貪財為萬惡之根」,所以講壇鮮有就金錢提出道德指引,但明光社總幹事蔡志森坦言:「……諷刺的是現實上大家卻擺脫不了『你的財寶在哪裏、你的心也在哪裏』(太六21)這真理,那個基督徒不用思考衣食住行的問題呢?」所以,明光社一向有講錢,講理財,因為「理財並不只是學習如何賺錢,而是包括學習怎樣花錢,作為大地的管家,我們應善用上帝賜給我們的一切,無論是才幹、智慧、金錢和各樣資源,讓自己、家人和身邊有需要的人(鄰舍)活得更好,是合乎上帝心意的。」[1]

明光社在不同的理財講座中均強調「理財不是貪」,在信徒生活的層面,我們會討論是否一定要買樓,分析樓巿泡沫如何產生,整個樓巿買賣制度是否公義,並叫人在買樓的過程中,思想神、土地和人關係;討論股巿時我們會問是否應投資給肯負上社會責任的公司,不要隨便跟傳媒做「number 黨」;處理財務規劃時不會落入金融服務業的消費陷阱中等等。[2]可見,在理財和貪財中,明光社嘗試劃出界線,作為信徒道德實踐的方向之一。

面對錢財的問題,我們難以避免提出大量政策制度的討論,例如是否應重提租務管制,甚麼是合理的房地產政策,股票巿場的制度等。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15年就委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進行問卷調查,並就所得數據進行有關「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的研究,調查報告提及有受訪者指出「青少年即使月入有社會入息中位數一萬五千元,亦不如坊間所說每個月儲三千元就能等候時機上樓」,相關調查的研討會亦直接討論居住與地產霸權的問題。[3]

在「理財不是貪」的論述中,明光社既不是不談金錢,不論投資;也不像坊間形容,將投資妖魔化,更不會只關注反賭而漠視整體社會的結構性貪婪。機構舉辦的信徒理財講座,會鼓勵信徒思考在這個資本主義掛帥的社會中,如何做另類的僑居者,想想基督徒在買樓買股票以外,會否有另類的理財想像。

至於賭博政策,在「理財不是貪」的框架下,明光社一向強調「從信仰立場我們不贊成賭博,但從社會政策角度,我們並沒有要求全面禁賭,而是針對華人根深蒂固的賭博文化,希望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回應」。[4] 所以我們只是要求政府繼續恪守不鼓勵賭博政策、負責執行賭博政策的馬會勿大肆增加受注賽事,或者增加賽馬日,或者透過不同的方式加大彩池和派彩,以吸引更多人加入賭博行列。

同時,我們亦嘗試用社會代價(social cost)的理論,思想究竟現時的賭博政策是否合理,當中包括投注額中用作慈善和博彩稅的比例是否合理?馬會是否有給予足夠支持給前線戒賭機構,幫助他們好好輔導病態賭徒、有否提供足夠社會資源做賭博防治工作等。我們不難發現馬會近年漸漸變得商業化,投注額彷彿如營業額一樣,又不斷大力宣傳其彩池和增加不同的下注渠道。正如我們質疑政府的房屋制度是否出現問題一樣,我們同樣質疑馬會是否漠視社會的規則,有沒有想過加遽賭風所引致的社會後果。

至於在信徒群體的角度,我們不贊成賭博,因為正如其他有風險的炒股、炒房地產等活動,也是一個以小博大的貪財的活動,並不是「理財」。我們亦會指出生活不少細節,其實也有「博彩成份」,例如網上不少遊戲就有「抽蛋」部份,雖然沒有真正的金錢交易,但抽蛋換神寵會否成為令人沉迷,甚至淪為賭博玩意;[5]早前炒賣iPhone「成行成巿」,我們也會問信徒群體之間,應如何合宜地看待這現象,以免掉落貪婪、賺盡的陷阱。[6]

賭博,炒樓,炒股,同樣是一種貪財,不少人有時企圖用「理財」二字來包裝,美化人的貪念,但理財不是貪,這兩點應該有清晰的分野,在保護善用自己努力工作後的收成,和剝削他人勞力的成果中間,界線應該是清楚的。希望大家不要再想當然,人云亦云地批評明光社提出「全面禁賭」。

 

[1] 蔡志森,〈理財不是貪〉,《燭光網絡》第79期,頁5。
[2] 郭卓靈,〈通識系列之「基督徒如何投資及消費」花絮〉,《燭光網絡》第79期,頁24。
[3] 有關的記者會,吸引不少記者採訪,最後亦有被廣泛報道。
[4] 蔡志森,〈與文化共舞〉。2011年6月23日。
[5] 歐陽家和,〈手機遊戲似賭博 政府規管勿再遲〉。2014年5月8日。
[6] 明光社,〈炒賣無罪 賺盡有理?〉。2014年11月20日。

 

曾經刊載於:

《時代論壇》 18/5/2016

小腳板 大祝福

——「小腳板祝福香港行動計劃」啟動禮後記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7/01/2016

為了讓青少年可以學習以小行動關心身邊有需要的人,祝福學校及社區,並學習服侍長者,為社會帶出正能量,明光社蒙華永會的資助,舉行「小腳板祝福香港行動」,讓青少年實踐以生命影響生命,走向香港社區傳播祝福。

本計劃啟動禮於2015年12月12日於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順利舉行。十分感謝華永會助理經理(企業傳訊)陳華先生在百忙中到場支持,除致辭鼓勵參與此計劃的學生,並向參與的學生頒發「祝福大使」襟章,差遣他們出發到社區祝福香港。另外,明光社副總幹事傅丹梅女士亦於當日感謝各老師及家長陪同學生到場參與,同時她亦以生活化的例子勉勵學生「莫以善小而不為」。

感謝學校的回應,我們招募了近八十位來自六間學校(包括中聖書院、中華基督教會基法小學、香港扶幼會盛德中心學校、裘錦秋中學(葵涌)、嘉諾撒小學(新蒲崗) 及慕光英文書院)和多個家庭的高小至初中學生成為「小腳板祝福大使」。他們於差遣禮後的未來四個多月,會在日常生活上,以小行動帶來大祝福,為校園及社區貢獻祝福力量,增加社會的融和及凝聚力,並記錄在《好人好事正能量筆記》內。

「生命有Fun」講座

講座部份,我們邀請了恒生管理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及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 (Michael),以及香港城市大學火焰計劃執行總監及註冊社工馬錦華太平紳士,為青少年講解如何關顧社會及長者等內容。

先做「小人小事」 就會帶來大影響

當我們平日在街上遇到貧窮人或拾紙皮的婆婆,或許我們會以「不想阻礙他們『搵食』」而刻意迴避。但Michael認為我們應該細心觀察,了解他們的故事、生活的微細處或難處,才可以替他們想出有效的辦法去改善他們的處境。

Michael向學生介紹了一部十多年前美國真人真事改編電影《拉闊愛的人》(Pay It Forward),並指出就算我們自己是個小人物,如能向陌生人不計回報的去做三件好事,接受者再向身邊的人再作三件好事,以一傳三、三傳九、九傳廿七擴展開去的話,就可以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正面影響。雖然可能會經歷失敗,但亦值得試試。

先學習CID

另外,Michael亦分享到可減少個人消費及享樂,把金錢投放到幫助他人。他認為學生要先學懂CID,分清需要及想要,再把餘下的作令人得益的投資及捐獻。每個人都可以是走出一小步的第一個人,但當要求別人做好事之前,要提醒自己也要做,甚至要做更多!

理財CID
  • 小心消費(Consumption): 分清楚需要(Demand)及想要(Desire),將有餘的錢拿出去幫有需要的人。

  • 聰明投資(Investment): 可以將一些金錢小心作投資,思想可以如何讓多些人得益,同時自己亦能開心滿足。

  • 捐獻(Donation)方式: 捐助別人亦可有多種選擇,遠的可以以助養方式幫助貧窮地區的兒童;近的,亦可以自己親手造麵包送給露宿者,好好關顧他們。

先了解長者想法

原來,我們一向對長者有很多誤會,以為他們一定很落後、不喜歡與他人接觸、囉唆,並記憶力差。但具有多年前線社工經驗,並創立長者安居協會的馬錦華先生則澄清以上謬誤,他仔細地向學生講解其實很多長者都很精靈、熱愛被探訪,雖然他們不能記太多東西,但很會記住別人對他們曾作出的關心及尊重。

家訪新手Dos & Don’ts

對於探訪長者,馬先生建議學生們要先預備好「三心兩意」:愛心、耐心、信心;誠意及敬意。此外,亦要做好準備,如探訪對象的資料及所需物資,細閱被訪者的背景資料,並預留足夠時間作探訪,以免遲到及顯得很匆忙。這亦是對探訪者應有的尊重。

而在家訪的時候,應小心聆聽他們所表達的內容,並多問些開放式問題,以了解他們的現況,讓他們多談談自己的近況及身體的需要。探訪者要主動關心他們,並以身體語言,如拍拍他們膊頭,來安慰他們。若可以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或鄉下話來和他們作耐性的溝通,他們會很高興。而探訪所談及的內容,則應該保密。

馬先生亦提醒,探訪者應結伴探訪及小心探訪時的環境安全。不應隨意觸碰長者家中的物品,亦不應隨便承諾會再次到訪,要與主辦單位了解後才作下次安排。另外,亦不應問及可能令長者傷心的事情。

最後,馬先生亦鼓勵學生們在探訪前多作預備,也可互相學習及交流心得。

向長者派發小禮品 溫情顯愛心

我們十分感謝慈黃區基督教教會網絡與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他們於啟動禮當天合辦長者活動「耆樂無窮」,並於學校內舉行盆菜宴,讓「小腳板祝福大使」在講座中所吸收的知識,可在當天立即有實習的機會,將明光社預先準備的禮品包在溫暖的筵席中送給長者及長者義工,當天合共送出三百五十份禮品包。

啟動禮在充滿意義的歡樂氣氛下結束。待2016年4月,當祝福行動告一段落後,我們會收集「小腳板祝福大使」的《好人好事正能量筆記》,並將他們的分享及心聲輯錄成《好人好事.小腳板正能量生命教育手冊》,於8月份派發至全港各中小學校。

 
特別鳴謝:計劃蒙華永會資助

 

保障基本住屋權利 政府責無旁貸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1/06/2015

華爾街日報的臉書在六四當天貼上一條為時48秒的短片,瀏覽量在短短數天已達50多萬。短片中的旁白巧問觀眾:「用約400萬港元(約51萬美元)可以在香港買到甚麼單位?」答案是相等於標準籃球場「鎖匙圈」大小、或類似一個美國車位大小的180平方呎的豪宅。

香港樓價高得離譜是常識。第十一次《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公佈若港人要負擔一個正常單位,他的代價是十七年不吃不穿地工作,為全球之冠。港人居住在自置物業的住戶比率為52%(台北市及新加坡分別為81.9%和90.3%)。在香港,由於樓房首要作用是投資而非自住,加上現行沒有保障租客的政策,身邊不少朋友都面對兩年搬一次的狀況。

租住難,置業更難,試問誰能安居樂業?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6月公布了《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的調查結果,調查以隨機抽樣方式訪問了1022人,約有三成人感到自己並非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
 
該研究亦特別調查住屋問題對20至39歲青年的生涯規劃的影響。當中分別約一成半受訪青年因為住屋問題而延遲結婚及放棄生育;而17.3%受訪青年在婚後因住屋問題而與父母同住,工作和消閒上都一樣因著到住屋問題而感到困擾。

我們的社會必須更敏銳於年青家庭的住屋需要。筆者強調的是需要而不是需求,也不是經濟上的數字,而是實實在在的家庭需要:擠迫的住屋、核心家庭之間的磨擦、遲婚、生育年齡下降、生育數字下跌等一連串問題、雙職供樓家長…… 政府的房屋政策有必要加入家庭友善的考慮,協助市民在安居樂業的基礎上,讓他們更有效地承擔自己對家庭、婚姻和生育的責任。

此外,青協早前也發表了《青年價值觀指標2014》,結果指有62.3%的受訪青年表示希望移民外國,原因不明;而在《香港人置業行為與態度研究》中亦有同樣發現,有34.1%受訪青年表示因住屋問題而希望移民,其中25至34歲的受訪者移民意欲比率更升至四成。姑勿論「這些人是否真的有資金衝出香港,但20至39歲的青年正正是明日的社會支柱,而他們現在竟然因著不能安居的緣故而離開心愛的香港,這是相當可悲。政府應及早照顧年青人的住屋需要;筆者再次強調,政府不單是著眼於經濟數字上的供求問題,而是活生生的住屋基本需要。

聯合國在《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公約》就第十一條提及的適足住屋權提出一系列的解釋,其中包括可負擔能力、宜居程度、得到住房的機會等。然而,現今的香港樓宇面積大小合宜嗎?樓價又合理嗎?住屋市場是否已經失效?回答並要解決以上問題,政府責無旁貸。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1/6/2015

炒賣無罪 賺盡有理?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0/11/2014

本年9月,蘋果推出新一系列智能手機,結果又馬上成為全城炒賣的目標。有水貨店老闆高調放話,聲稱一部手機可以賺三倍多,令全城瘋狂。故事發展相信大家也知道,最後同一批水貨店老闆又一起放風,稱收機太多而怕滯銷,因此決定降價,部份巿民甚至要損手離場。

可是在開始時,沒有一個人有道德勇氣走出來說:「炒機價格可升可跌。」所以在初次開賣時,有大學生碌爆信用卡為求可以買到兩部電話;又有買了一堆電話最後卻變蟹的炒家幾乎要死。整個社會突然為了這熱潮,失心瘋起來。

炒賣電話等於在股票巿場投機,價格可升可跌,價格升跌很在乎於一兩個消息,而那一兩個消息,本身都是由賣家操控的。以為自己在賺錢的人,隨時被玩弄於股掌之中而不自知,最後永遠都只有那些水貨店老闆站在不敗之地。

當我們以為有些東西是穩賺的時候,我們就很少去討論那件事是否合理。坊間的討論往往停留在資本主義巿場價格論調:有人買有人賣,我只不過是在做「轉口」生意,那又有甚麼錯呢?或者有人會說:我其實也有付出勞力的,每天早上8時去那個網站搶購電話,也是一種付出,工人得工價不是應該嗎?甚至有人說:買六合彩是賭;短炒股票是投機,但買賣iPhone卻是小生意,當然沒有問題。

社會常教導我們不少「賺盡」小貼士,有時教導我們透過信用卡拿到最大優惠,有時是炒賣貨品,有時是將特價貨轉手。每次「著數」是否合宜,除了看當中有否損人利己,更要看過程中是否令社會有實際得益,還是只是利用財技,空轉資金牟利。當我們再問,我們不難發現,賺錢也有公義和不公義之分,不是有錢就可以賺,甚至要賺到盡。

 

馬會 股市 儼如大賭場

儘速檢討反賭政策

歐陽家和 | 監察賭風聯盟秘書
30/08/2012

香港一直宣稱是一個「不鼓勵賭博」的城巿,香港賽馬會更是國際級的「負責任賭博」的機構之一。香港雖然不像澳門賭場林立,但香港的賭風非但熾熱,更懂偽裝,像近年的股票巿場連不少股票中人也坦言和賭場沒有兩樣。未來的立法會議員如果真要貫徹地讓香港做一個不鼓勵賭博的城巿,就不能只監管馬會,還要監察香港的金融政策,減少不同形式的賭博對香港人的影響。

賭博政策:

30年前,香港賽馬會的投注額只有現在的十分之一,稅收卻同樣佔香港庫房近十分之一。政府在2003年落實賭波合法化後,再沒有任何新的措施遏止賭風,近年賭波的方式不斷增加,可以賭的場數也愈來愈多;另一方面,馬會也開拓了不少海外賽馬的投注活動,導致近十年投注額全線上升。基督教新希望團契執行主任莫玉蘭認為要最少用三個方向遏止賭風:
 
i最少傷害方案:對社會來說,青少年賭博的影響深遠,政府必須加強青少年反賭宣傳,不能只停留在反外圍和非法賭博的層面。合法賭博年齡亦要提升至21歲,以確保青少年不受賭博影響。
 
ii賭博資訊管理:馬會現時可以隨意在電視、報章等青少年可以接觸到的媒體下播放和刊登廣告,經多年要求,其警告字眼仍然只強調有節制博彩,卻並沒有寫上任何賭博害處的警告字眼。而且馬會廣告的訊息往往著重於派彩金額的巨大,這容易誤導青少年,以為博彩很容易。同時政府亦未就離岸博彩進行嚴格規管,現時不少澳門賭場都用各種方式在香港賣廣告,政府理應修例減少有關情況出現。另外,政府亦要留意現時馬會使用新媒體方便巿民下注和閱覽賭博資訊的情況,這些資訊青少年非常容易獲得,政府有責任用任何方式,包括馬會登入系統,減少青少年隨便在手機或互聯網絡看到賠率等資訊的機會。
 
iii控制賭博機會:現時馬會隨意開賭,隨時開賭,巿民有手機、電話便可以隨時隨地落注。我們建議要好好控制賭博的機會,減少病態賭徒的出現,例如在互聯網和電話投注服務的時間、方式上下工夫,包括設置每週和每天賭博總場數上限,以減少賭徒不斷一場接一場無休止地賭博,這樣可有效地減少賭態賭徒的出現。

金融、交易巿場:

以前香港依賴的是製造業、旅遊業,但今天的社會卻過分側重在金融業、地產業,它們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十分高。政府一方面希望好好控制,但同時如果這些行業出甚麼亂子,又會對香港整體經濟損失很大,於是產生嚴重依賴。
 
此外,香港近十年的傳媒也促使股市資訊愈來愈流通,現時電視、收音機也有大量講股時段,上午開電視睇股,下午開收音機又是聽股,巿民常常聽到很多所謂「專業」分析,便以為自己也掌握了不少資訊,但其實市民知的還很少。
 
曾任投資銀行經理、高級證券分析員、上巿公司企業拓展總監等工作近10年的莫玉蘭說:「你睇電視或聽收音機,好多觀眾聽眾問幾多幾多號(公司代號),個專家都會問係長線定短炒。聽起來好似好專業,事實上佢哋無分析那位觀眾聽眾的個人能力同可承受的風險,如果巿民無乜知識,其實同買大細係無分別,一樣係賭。」
 
有些人甚至去參加投資課程,以為就不再是「識少少」,豈料成為病態賭徒也不自知。莫姑娘說:「之前戒賭中心接過個案,有一位五十多歲的退休秘書,有一次上了一個投資課程,講師是一位交易員,之後那位講師鼓勵她開戶試炒,她於是炒起期指,高峰時家中有六部電腦,每天就望著期指,豈料最後將一生積蓄輸掉,甚至精神都有問題……」
 
莫玉蘭憶述即使以前做分析員時,就股票買賣提出建議,之前都會去有關公司與其高層會面,了解其公司近況和前景。她說:「我認為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可以使用的工具應該有唔同,我覺得衍生工具係唔應該落到去巿民手上,因為佢賭博的心態好強。以期指為例,佢要買未來的升跌,事實上即使機構投資者,好大程度都係賭,只係機構投資者有本金去賭,呢啲工具畀咗個人投資者,佢地一輸就好入肉。」
 
她認為政府要認真監管證券巿場,除了衍生工具外,集資的過程亦要加強監管。她說:「股票巿場功能是給公司集資的,有時公司要壯大,透過股票巿場集資,這是比較合宜的做法。巿民可以留意這公司的情況,這是巿民可以了解的。不過,現時好多公司出事,特別係民企,質素好參差,不時傳出問題。雖然現時有監管,但實際上因為涉及內地的操作,所以好難做得好。既然現時有不同的情況,聯交所要好好檢討和把關,不論是核數和上巿要求都要把關,不能隨便放寬。」
 

 

借貨方面同樣要留意
擔任戒賭輔導員的莫姑娘,經常為求助者處理債務問題,當中最令她感到香港要處理的另一個金融問題,就是借貸政策的問題。她說:「現時很多人打電話來推銷借錢,我亦時常收到,他們通常說借錢利息低,擺係度做投資都幾好。我收過不少賭徒就正正因此做投資,但大部份人都不知道原來只要有一次不能準時還款,罰息情況便十分嚴重,可能由原本五厘躍升到廿幾三十厘。普通巿民一不留神,即時以再借一筆去解決,於是借來借去最後還是債台高築。不少賭徒和投機者亦因此而走上末路。」
 
她認為針對借貸巿場,應要有兩個借款原則:一、要提供清楚資訊,不能為求借出金錢而只說正面條款,不清楚解釋所有對借款人不利的內容,更不能「乜都寫係細字度」。二、針對病態賭徒,或者已經有債務但又知道自己很難拒絕借錢引誘的人,應提供自願申報制度。她說:「例如有病態賭徒,有時家人代他還錢,他叫銀行唔好再借錢給他,銀行也答應了會將消息通知其他銀行,但有銀行會一樣再借,其實咁樣為求賺錢不擇手段係害死人。我哋應該畀呢啲自願不借錢的名單在信貸資料庫中顯示,幫助呢班有需要的人。」
 

停不了的反賭事工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
22/01/2012

雖然今年沒有大型盃賽,也沒有很多大型賭博活動,但賭博事業仍然蓬勃發展,不論是澳門的博彩業,抑或是香港賽馬會,甚至是世界的賭博事業,均有很大的發展。而反賭,在資本主義的消費社會下,漸漸沒有人關心,甚至愈來愈少人理會賭博對社會的影響,大家只看賭博的收益,不看病態賭徒對社會整體的影響和損失,最後埋單計數付代價的,還是整體社會。

賭場化身娛樂城

今年澳門各博彩業上巿公司的收益,均是歷年之冠,除了一段很短時間的技術調整外,整年都是跑贏大巿,甚至成為逆巿上升的股票。各大賭場加入娛樂休閒的活動,務求將賭場化身為娛樂城(事實上不少賭場就是叫娛樂城),加入老少咸宜的大型歌舞、活動等,美化成一家大細渡假旅遊的勝地。即使年中澳門政府將合法進入賭場賭博的年齡提升至21歲,似乎亦未有影響澳門博彩業的發展。
 
至於香港賽馬會,去年將六合彩加價後,因為投注額增加,變相增加金多寶等累積派彩,今年曾出現派彩過億元的情況,而單次的投注額亦同樣數以億計,六合彩加價令香港賭風更熱。到了球季開鑼時,又靜靜加入不同的二線歐洲聯賽到彩池中,以圖讓更多賭徒陷入賭博的陷阱。監察賭風聯盟和明光社曾要求民政事務局和博獎會正視有關問題,但反應冷淡。

股票炒賣如賭博

另外,就賭博廣告問題,馬會至今仍然堅持只將警告字眼放在廣告中的角落,而且佔廣告的部份極小。馬會曾多次大條道理稱澳門賭場在港落廣告全不受管,但馬會自家廣告卻限制多多,民政事務局卻用難以定義賭博成份為理由,拒絕禁止有賭博成份的境外廣告在港傳媒刊登。監察賭風聯盟亦曾經將有關議題向民政事務局和博獎會反映,但同樣不得要領。
 
隨著2011年過去,我們除了關注明顯的賭博問題外,現時賭博氣氛有蔓延到股票巿場之勢。過去數月炒輪證的成交之多,炒即日巿的情況日趨嚴重,三幾分鐘的炒股基本上將香港的股巿變成大賭場,就連經濟學者亦認為情況嚴重。明光社對事態非常關注,亦希望有關的監察機構做好把關的角色,切勿令香港的股票巿場變成全球大賭場。

股巿波動 勢掀賭風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0/11/2011

近月股巿從恒指20000點至16000點不斷大幅上落,到處都是世界各地的經濟及債務消息,一時人心惶惶,股巿的波幅更多次成為報章港聞版的頭條新聞,小巿民望著過山車一樣的上落巿,心情極為波動,事實上,誰又會料到2011年突然會來個反覆巿?
 
股巿反覆,成交額卻未有因此而減少,反而很多人在股巿中「搵飯食」,不少報章報道,股民居然毋懼高危,用盡巿面的窩輪和牛熊證等金融衍生工具炒股,有些是「即日鮮」(一天之內做買賣賺錢),甚至10分鐘上落都有。
 
股巿本來的是個集資的地方,不同的公司發行股票,讓支持這間公司業務的人購買,公司賺錢便會派股息,這是最原本的經濟學原理。可香港卻是最受消息影響的股票巿場,三更窮五更富,如此生活,心理壓力也教人吃不消。況且整個股巿均受大戶所控制,一般股民想要賺錢,非常困難。
 
不公平的巿場,加上不成比例的衍生工具,造就現在凡股皆賭的惡果。不少財經報章更形容情況和「買大細」沒有分別,根本就沒有技術分析可言。政府雖然曾表示成立委員會討論有關的監管制度,但至今仍然只聞樓梯響。香港的賭風不獨由馬會帶起,如果股巿變成純粹的大賭場,後果更不堪設想。

抗通脹10大妙法

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7/2011

近年,本港物價高升,從日常用品、食物、水費、電費到娛樂消費,通貨膨脹都十分厲害。但其實大家都不一定要節衣縮食,只要想想法子,一樣可以好好享受勞碌得來的金錢!以下與你分享一些抗通脹心得,祝大家「慳得一蚊得一蚊」:

一、善用優惠購物、娛樂的時段

娛樂可以選擇有折扣的,例如:看電影除了星期二有折扣外,可以多留意持指定信用卡的折扣優惠。平日或週末假日只要早點起床,看早場就更便宜。
專攻超市商戶優惠購物的日子和時段,例如:VIP購物日會有95折優惠、晚上9時後購物設有特價時段,價格可能是原價的一半,這樣買得便宜之餘,也讓我們的生活保持一定質素。  

二、善用政府的消閒設施

娛樂可以選擇免費的!

i) 全港九新界的圖書館是暑假必到之地,除了「嘆」冷氣外,免費閱讀的種類更是包羅萬有,從不同類型的書籍刊物到影音產品都有,亦可免費享用電腦設備和WiFi上網服務。
ii) 地區免費文娛節目
非牟利地區團體定期提供免費節目,例如:粵劇、京劇、越劇、中樂、中國傳統舞台技藝表演、中國民族歌舞表演、管樂演奏會、西方舞蹈,更有受小朋友歡迎的魔術表演、流行音樂會、兒童劇場和中國傳統木偶表演等。詳情可瀏覽下列網址︰http://www.lcsd.gov.hk/CE/Entertainment/EntertainmentOffice/b5/district/district1_6.html
iii)康文署轄下所有博物館逢星期三免費入場,是認識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的好地方。

三、善用互聯網資訊

  1. 不時留意在指定政府或商戶場地提供免費的Wi-Fi上網服務。
  2. 搜羅適合自己口味的免費網上報章雜誌網站,既環保又省錢。有些雜誌刊登部份章節,有些則提供正本下載。當然亦有些暢銷雜誌可能不設免費下載,須要每期付費,但也較從報攤購買便宜。  
  3. 現在愈來愈多的消費者選擇網上購物,例如:團購、拍賣等,價格較便宜,一個月能省不少錢,喜歡網購的朋友不妨去瀏覽信譽良好的賣家或網站試試!  
  4. 搜羅坊間提供著數優惠資訊的網站,下載購物現金券、折扣優惠券或免費試用服務,時有驚喜,涵蓋產品類別十分廣泛,每日不停更新。報價資料來自會員和商戶。
  5. 此外,談到格價,總不能不參考消費者委員會的官方格價服務: http://www.consumer.org.hk/website/ws_chi/當中的「每周精明格價」為不同零售點的貨品比較價格;「網上格價一覽通」則按多個食品分類格價;「每日街市行情」可謂一眾家庭主婦的最愛。此外,駕車人士更可透過此網站,比較汽車成品油的價錢。
  6.  

四、開倉優惠

留意各品牌的開倉優惠,或到東涌的OUTLET購買上一季的服飾或產品,價錢可便宜一半以上。

五、一石二鳥 消費精明眼

選擇一些caféshop或食肆既可同時食飯、「嘆」coffee,與三五知己聊天,亦有雜誌、上網或小玩意免費提供,可以「hea」足整個下午。

六、培養不同興趣

到大自然郊遊、到海灘游水、閱讀、畫畫、書法、園藝、DIY手工藝、做義工等等,其實有很多興趣是所費無幾,不但可以陶冶性情,更可認識不同類型的朋友,擴闊自己的生活圈子。

七、定時更新手機、上網等套餐

定時更新手機、上網等套餐,不時核算自己的用量和留意商戶最新的優惠,貨比三間。  

八、選用質素有保證的產品

當你購買新電器時,別忘選用貼上節能標誌,這個標誌意味著電器運作更省電和更環保,少數怕長計,一年可以節約不少電費呢!而選用質素有保證的日常產品,例如:原廠「行貨」影音產品通常會有保用證書,變相在保用期內不用負擔額外昂貴的維修費。另外,選購質料好的衣物不但穿著較舒適,亦較耐用。

九、選用二手物品

多支持二手網站、以物易物網站等不但將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用,更可節省更多金錢。

十、多支持社會企業

可參考社聯自2007年起每年都會印製的《社企指南》,當中羅列了本港社會企業的聯絡資料,可說是現時全港資料最齊全的社企指南,社企服務包括餐飲食肆、二手店、美容按摩服務等,在享受具質素服務的同時,也以實際行動關懷弱勢社群,讓他們可投入社會,自力更生。
 
社聯社企指南http://www.sebc.org.hk/sebc/eng/files/share/file/Directory2011.pdf
 
與此同時,其實每個人都有責任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消費習慣,找出最易亂花錢的原因,以防下一次衝動消費。在消費前,宜停一停,想一想:「這是必需品,還是奢侈品?」並且應該選擇能力範圍內的消費,以防負債纍纍,這才是最精明的抗通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