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性別爭議的背後
2024年巴黎奧運會已圓滿落幕,當中女子拳擊比賽項目出現了性別爭議,阿爾及利亞選手哈莉芙(Imane Khelif)和中華台北選手林郁婷在她們所屬的級別拳賽中取得冠軍,但外界對她們的性別有所質疑,因二人在過去的賽事中曾被國際拳擊總會(IBA)取消參賽資格,會方稱二人有XY染色體,不符合參加女子比賽的標準。
2024年巴黎奧運會已圓滿落幕,當中女子拳擊比賽項目出現了性別爭議,阿爾及利亞選手哈莉芙(Imane Khelif)和中華台北選手林郁婷在她們所屬的級別拳賽中取得冠軍,但外界對她們的性別有所質疑,因二人在過去的賽事中曾被國際拳擊總會(IBA)取消參賽資格,會方稱二人有XY染色體,不符合參加女子比賽的標準。
政府修訂更改身份證性別政策 關愛雙性組織歡迎 明光社憂有後遺症
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組賽事近年在國際體壇引發爭議,國際游泳聯會近日通過禁止12歲後變性的泳手參加女子組賽事,並表示會研究另設公開組予跨性別女泳手,意味相關泳手日後未必能出戰奧運等國際主要賽事,其他體育組織相信亦會陸續表態,有性別平權組織批評有關決定嚴重歧視。
當一些人心目中有一個自己渴求的目標,而客觀環境未能達到,究竟應該是改變本來合情合理,有廣泛共識支持的標準,還是應該協助當事人調校自己的心態,接受自己的限制,擁抱真正的自己呢?正如一個年齡、身高和體能未達消防員要求的中年人想做消防員,難道就要為了達成他的心願而更改入職要求?學歷未符要求的可否自我認同其學歷為博士,並要求其他人必須承認他/她是博士?
不能接受自己本來樣貌、因而出現心理障礙的市民,政府有沒有責任資助他/她完成整容的心願呢?作為美國人若極度喜歡和認同日本,能不能強逼別人承認他/她是日本人呢?樣貌平凡的能不能強逼別人叫她靚女?智商平常的能不能強逼別人叫他做天才?熱心行醫救人能不能就自認是醫生呢?為甚麼不可以要求當事人學習接納自己以及一些合理和自然的限制呢?所有人總不能自己想怎樣,就要世界遷就自己怎樣做,然後叫這做人權,而指責不認同的人歧視。
第四屆「基督教性倫理峰會」已於2021年10月29至30日假恩福中心舉行,除了現場出席聚會,亦可透過網上形式參與,今年共有超過450位朋友參與峰會。
身體神學與男女兩性
在性政治的對話經驗裡,我們發現常因用語歧義而衍生誤解。就如說「同性戀」時,既可能在說某位同性戀者,又或形容同性性關係這行為,也可以是說明同性戀政治的意識形態。歧義窒礙溝通。由是,在此先說明「雙性人(intersex)」一字的內涵。
社會對性發育障礙(disorder of sex development,DSD)的認識並不多,明光社於2018年11月,舉辦了「初探雙性狀態DSD/intersex」牧養講座,邀請了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講師徐燕齡博士擔任講員,盼望能幫助社會及教會認識有關病症,並了解患者的需要。
更新日期:2020年7月24日
更新日期:2020年7月24日
雙性人和跨性別人士的身份政治既密切又複雜,他們有類近的信念,認為性別(sex & gender)的分野是人為構結,且是為權力服務,其本身是流動和多元的。
「拒絕定立性別承認法,指出單憑主觀感覺決定性別的荒謬,同情最後仍選擇性別重置手術的性別焦躁症患者,但不能降低以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身份證上性別標記的門檻。」這是明光社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所作出的建議和立場,謹供各位關注性別承認議題的弟兄姊妹參考。
更新日期:2020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