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重拾性別、身體、男女的尊貴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21

傅丹梅、歐陽家和、熊嘉敏   |   傅丹梅(明光社副總幹事) || 歐陽家和 (明光社項目主任〔新媒體及流行文化〕) || 熊嘉敏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5/11/2021

第四屆「基督教性倫理峰會」已於2021年10月29至30日假恩福中心舉行,除了現場出席聚會,亦可透過網上形式參與,今年共有超過450位朋友參與峰會。

身體神學與男女兩性

在主題演講「身體神學——重塑性別的尊貴」中,講員墨爾本若望保祿二世婚姻與家庭學院哲學博士何文康博士用了短短40分鐘簡述身體神學的淵源,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從他的牧養經驗,與青年及婚姻牧養工作所整合出來的神學反省,他認為教會面對性革命思潮、文化挑戰及國家的唯物無神主義,要有效牧養,需要與青年同行建立友誼,進行有血有肉的生命交流。

聖父、聖子、聖靈三為一體的神,按著自己的形象造人,吹了一口靈氣,使他成為有靈的活人,人既有身體亦有靈魂,神的靈使人可以分享神的理性及意志,具有思考及分辨的能力及選擇的自由。人有神的形象,指向人有位格(person),有理性和意志去做決定,與其他受造物不同,不能被物件化。人性來自神,有身體的位格(body-person),身體與位格分不開,人的身體以男性或女性的身體表達出性別特徵,這反映了身體的性別意義。人的位格來自神,人有理性可以認識、分辨和選擇,與其他動物只按本能來行事不同。

人的受造是因著神的愛,這個創造是美善的,但人在一切其他動物中找不到能相稱的配合者而產生孤獨,因此,神為他造了另一有位格、完整獨立的人。人在見到神所造的女人時說,她是他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三一神透過「身體 — 性別 — 男女共融」展現人有三一神位際共融的內在生命特質,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交付,聖父將自己完全交付予子,子知道自己的一切來自父,完全順服父的計劃。婚姻中的男和女之愛就是在人性經驗中完全交付自己,互相補充的範例。此外,神既是三位一體,衪的形象也是三一的,亦刻銘在每人身上;故此人亦被召走出自己,與人及神建立愛的共融關係,在接受神/他人及交付自己中成全其人性。父愛子,子愛父,聖靈自衪倆的相愛中發出;作為神的形象,在婚姻中的男女相親相愛,亦能產生後代,參與神的創造!

以同理心回應跨性別

另一位講員伯特利神學院系統神學教授李少秋博士認為,跨性別是扭曲神創造男女兩性的本意,人的生理性別透過性染色體XX(女)及XY(男)表現出來,外貌改變或增加減少身體的器官並不會改變一個人的性別,性別轉變或跨性別的出現是受心理及家庭動力(family dynamics)影響的結果,在科學上並不成立,不論是男跨女,抑或女跨男,都不是真實的性別轉變,就如一個人渴望自己是有錢人,因不能成為有錢人而產生苦澀,我們可以體諒他,但不能因此而認同他。面對跨性別人士,基督徒需要更多同理心,願意與他們同行,才能幫助他們重拾原生性別的尊貴。李博士認為身體是支持一個人的整體而非攪擾,身體在聖約婚盟的兩性關係中展現,而人之為人,除了身體還有自由及關連(relatedness)。他駁斥笛卡兒對人性心物二元論(Mind-body dichotomy)的理解,亦不同意西蒙波娃的「女人並非生而為女人,而是成為女人」。李博士又指,如因自由,便強調人不要預設,就連性的身份、生理性別也不作預設,只著重人有互為的關係,這種講法便忽略了人必然受身體限制的事實,也忽略了這種限制對互為關係的影響。他指有神學家提出,人的存在藉情誼交往展現,可以與神關連亦與人結連,透過結連,人性得以展現。就好比一盞燈獨自發光,這光很有限,但如果很多光聚在一起,光變得很明亮,能照亮黑暗。

李博士總結人是按神的形象受造,更是從神親自吹一口氣而生,三一神同榮同尊,人被造是先男後女並不代表尊男卑女,兩性乃是平等的,人貴乎人在於互為交往的關係。

為教會紀律平反

教會若有肢體在性誘惑上跌倒,往往是一件不容易處理的事。教會很多時因著要在教會中做紀律處分,而被人批評不體諒軟弱的肢體,或者在過程中傷害了肢體的感受。在峰會的牧養座談會「性.誘惑.同行——重塑身體的尊貴」中,阿棍姊妹分享自己在教會紀律處分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被愛包圍,當時牧養她的葉文偉傳道坦言,執行教會紀律時需要有更多牧養上的體諒、接納和支持。而曾在同性戀經歷掙扎的姜雁慈姊妹也表示,得到身邊弟兄姊妹的接納,是很大的支持。

明光社

80後姊妹阿棍分享,說15歲時已開始接觸男男同性戀(Boys’ Love,簡稱BL)漫畫,到讀大學時她不能自拔,除了家中有數十本漫畫外,更自己創作了三本同人作品。她說:「教會聚會完結或放學後,就心急回家看BL,沒有興趣與朋友出街,腦內充斥著BL畫面,不在自己控制之內。」同時她在教會生活,及後受浸,又在初中團契承擔一些事奉。那時她經歷到掙扎,覺得自己閱讀BL的狀態不好,最後向牧者坦白。當時牧養她的葉傳道當晚透過視像方式越洋分享,他指當時其實聽了大半天也不知道BL是甚麼,但欣賞姊妹願意認罪,遂依教會程序,為她準備祈禱小組,邀請她暫時停止事奉和領聖餐。

不少離開教會的朋友也說,曾遭教會紀律傷了他們的心,但阿棍卻表示,教會不只有紀律,還有很多愛,她在接受紀律處分的過程中有姊妹的陪伴,甚至連去燒自己的BL漫畫也有人陪伴在旁,令她覺得過程不是一種懲罰,而是一種很大的接納,她說:「紀律處分讓我有空間處理我的罪,那半年對我的信仰扎根很重要。」及後她在服侍性小眾群體的機構新造的人協會,做文字事工,造就了更多生命。

自小有同性戀傾向,一面參與教會事奉,一面維持同性戀關係的姜雁慈表示,與同性有親密關係時可能會感到很開心,但及後內心的空虛和不滿足令她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好,但她內心有很多框框,以為教會不可能接納自己。當時身為執事的她,選擇了向執事會坦白,她指教會的執事是終身制的,她沒有想過執事會非但沒有責備她,反而是接納她,並為教會在她艱難的日子裡未有與她同行而道歉,這令姜雁慈特別感動,同時為自己多年沒有坦白而道歉。

葉傳道承認,在不同的性議題中,傳道人不可能甚麼都接觸過,更有可能的是教會面對很多新的情況,是第一次處理眼前的情況,所以今日的教會面對肢體不同的關於性方面的狀況,可能要學習更多,但他認為團契作為支援的群體,大家互相支持,陪伴,同行仍然是最重要的資源。

讓孩子喜歡自己的性別

明光社

在峰會的成長講座「教育孩子——重塑男女的尊貴」中,講員救恩學校助理校長姚黎丹雯女士分享到,盼望父母能讓孩子喜歡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別,覺得自己是尊貴的,在成長路上更加幸福和愉快。

姚女士邀請參加者做熱身活動,請參加者用紙寫下喜歡做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及其原因,又邀請大家想想,喜歡生男孩子還是生女孩子。姚女士認為無論生男孩子或是女孩子都甚美好,包括性情、體質、興趣和社會角色等,兩者各有其獨特之處。她認為父母普遍對兒子和女兒的要求不同,例如男孩子要堅強、不輕易流淚,女孩子要細心、儀態萬千等,這類想法或會限制子女的成長。假若子女無法做到這些要求,或會對自己是否能成為男孩子或女孩子產生自我懷疑。

姚女士指出因現代社會提倡個人主義及高舉自由,或會令某些人覺得自己能決定本身的性別,以心理性別認同代替生理性別,容易造成性別混亂。因此她認為父母應從小引導子女喜歡自己的性別:做一個快樂的男孩子,將來成為快樂的男人;做一個快樂的女孩子,將來成為快樂的女人。她分享了以下八個教養重點:

一:切忌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讓子女感受到自己是被無條件接納和欣賞自己的性別。

二:肯定子女性別及注意其心性發展,多稱讚和肯定子女出生被賦予的性別。

三:父母兩性角色彼此相愛和尊重,讓子女明白兩性都是美好的、平等的、有強弱的,彼此輔助成長。

四:要接納子女的獨特性別氣質和性情,每人的性別氣質比例各有不同,但並不會影響到其生理性別。

五:不要讓子女擔當/代替配偶的角色,讓父母都親近子女,也要維持良好的夫婦關係。

六:幫助孩子建立同性友誼。

七:父母要同心協力教養子女。

八:努力建立父子情、母女情。

「基督教性倫理峰會2021」由愛家共融網絡主辦,協辦機構包括: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阡陌社區浸信會、明光社、香港性文化學會、維護家庭基金。

相關文章

本末倒置話完美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7/2025

許多人心裡都渴望完美,甚至終其一生追求完美,但現實是世界從不完美,而人為了追求完美往往犧牲了一些本來也很美的事物、或者間接地傷害了他人(特別是自己所愛的人)。正如父母愛子女是十分自然的事,但當父母想為子女打造完美的未來時,卻為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一些夫婦認為有子女才能令人生和婚姻關係完美,不惜使用一些倫理上有爭議、自私的人為方法,例如買精買卵借肚代孕等,罔顧了被當成貨物或寵物的嬰兒將來會對身份感迷惘、以及被人為剝奪在親生父母照顧下成長的基本人權,將自己的完美建築在他人的困苦之上。

做父母的當然想將最好的、最完美的給予子女,但期望愈大壓力愈大,近年香港學童的自殺、抑鬱和不想上學的情況令人關注,與父母的完美夢想背道而馳。其實,有時做父母根本毋須刻意做一些事去影響子女,因為每個人在潛移默化之中就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這樣說不是要做父母的掉以輕心,而是期望父母知道,要引領子女,就要以身作則,用榜樣而不是外力去催逼子女,讓他們知道怎樣走當行的路,比起甚麼贏在起跑線更重要。

最後,傳統教會對牧者、長執和信徒都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大家全然委身、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卻容易忽略了當事人和其家人的需要,變成對家庭不友善,將愛神與愛家人對立起來,將優先次序當成不可並存的選擇題,這是十分可惜的,有時所謂完美不是追求單一事件的極致,而是學會兩全其美,不要本末倒置而已,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禮記.大學》)

孩子不想上學了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1/07/2025

你有沒有遇到孩子要求不上學的情況?當孩子揉著太陽穴說:「今天頭有點痛,我想請病假,不上學了。」這句說話有如一個需要解碼的訊號,孩子真的病了?還是孩子不想上學?表面是身體不適的陳述,卻可能隱藏著複雜的情況。若此類情況「不斷發生」,頻率漸增,父母便要提高警覺,以探究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因為這有可能是「拒學」行為的初始徵兆。

拒學的情況自疫情後十分普遍,由伯特利輔導中心出版的《輔聲》,去年也用「學童曠課探射燈」為題作專題探討,當中的文章提到疫情後的校園,很多學生都出現曠課、拒絕上學及不肯回校的情況。有作者提到出現此情況,有機會是學童不適應校園生活、功課壓力大、與同學相處有困難及與精神健康狀況有關,例如抑鬱症、焦慮等。孩子提出不想上學只是一個徵兆,家長要及時了解其背後真正的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事實上,在疫情期間,很多時候家長都比較謹慎,偶有少許病徵,都會因安全起見而不讓孩子上學,這或許會讓他們以患病作為逃避上學的藉口。

解構「不想上學」背後的訊息

孩子不想上學,父母不應單純以為他們是「懶惰」或「只想玩手機」而責罵他們。這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更可能關閉溝通大門。家長要嘗試理解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困難,與孩子建立關係,並一起與孩子尋找可行的應對之策。不想上學的成因有很多,而最重要是帶領孩子建立正面的思維。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可以參考以下模式。

一、成為孩子的觀察者與傾聽者,試著了解孩子的感受

  1. 按下「暫停鍵」: 聽到孩子說:「頭痛不想上學」,先深呼吸,壓下內心的焦慮或惱怒,避免第一時間質問:「你是不是在裝病?」或斷然拒絕:「不行,一定要返學!」
  2. 表達關心,開啟對話:溫和、接納地問:「聽起來你很不舒服,頭痛是怎樣的感覺?」、「除了頭痛,還有沒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最近在學校,有沒有甚麼事讓你感到有點累或有壓力?」從以上的對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而且是關心「人」,並不是關心「不想上學」一事。
  3. 接納情緒: 當孩子開始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儘管聽起來不合理,也不要反駁或急於給建議。專注傾聽,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被聽見、被認同。
  4. 用時間改變思維:每天製造更多親子時間,讓孩子多分享學校點滴和內心感受,透過傾談,嘗試把孩子內心的負面感受轉化,而關係的建立是解決問題的好幫手。

二、成為「希望翻譯員」轉化負面言語,走向正向思維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校長黃靜雯博士在明光社舉辦的一個網上聚會中,教導父母認識正向教育,助孩子建立正面思維,其中一項技巧是由大人(父母)充當「希望翻譯員」一職。她說,當孩子陷入困境時,言語常充滿負面思維(如會說自己「永遠學不會」)。黃博士提出「希望翻譯員」角色,可以將孩子絕望的語言,翻譯成充滿可能性和希望版本的語言

實戰範例

孩子說:「數學很難,我永遠學不會!」

父母可以透過希望翻譯步驟將負面思維轉化。

第一步:肯定努力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看到你每天都很認真練習。」

第二步:替孩子重建句子父母可以為孩子重建句子,如說:「『永遠』這個詞聽起來好有趣,我們試著換個詞看看?將『永遠學不會』換成『我暫時學不會』,你的感覺有沒有不一樣?」

第三步:行動與支持父母可以問孩子需要甚麼具體的支持,如說:「你覺得在『暫時還沒掌握』的階段,哪一類的『幫手』是你最需要呢?是專門對付計算題的『計算超人』?還是擅長解應用題的『應用題忍者』?」

在翻譯的過程,家長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把他們的感受化為正面的訊息,由不可改變的方向,轉化為可改變、可行動的方向,並建立具體目標。黃博士又以搭地鐵作為人生的比喻。乘地鐵時要學懂轉線,即是要調整自己的方法,在轉線的過程中,學童需要指示、尋找資源,讓他們知道對的方向,有時候,他們也會有機會「搭錯車」,但這並不重要,因為人生總有失誤,學童需要學習調整自己,雖然搭錯車會令路途變得長一點,但他們總能到達目的地。她形容一個小孩的抗逆力,就像一棵小樹苗,它需要雨水(挑戰)、陽光(鼓勵)及支架(成人支持),才能長得壯健。

結語

孩子的一句「頭痛不想上學」,是敲響警鐘,亦是開啟深度對話的契機。家長的角色,並不只是解決「不上學」這個問題,而是要成為孩子面對逆境時的「希望翻譯員」與穩固的「支架」,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轉化思維、學習應對逆境的技能。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6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7/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每年到了6月,美國都會舉辦同志驕傲月活動,以記念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者、酷兒在文化及社群所作的貢獻。儘管許多企業長期以來一直支持 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群體,但在特朗普總統及其政府施壓下,企業不再支持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政策,有公司負責人表明將不再參與「驕傲遊行」等外部活動,並撤回相關的贊助。因此,有媒體估計,今年6月,不僅六色彩虹標誌將會減少,連企業的相關慶祝活動也會減少。[1]

一項由美聯社-NORC公共事務研究中心(The Associated Press-NORC Center for Public Affairs Research)在2025年5月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約有一半美國成年受訪者認同特朗普總統處理與跨性別議題相關政策的手法,他作為總統的整體支持率雖然只有四成,但就有一半受訪者支持他的跨性別政策,這是相對高的比例。在個別有關跨性別者的具體政策,受訪者對特朗普的支持度並不一致,但如果涉及影響青少年的跨性別政策,受訪者明顯較支持他的決定。約半數受訪者反對聯邦醫療保險(Medicare)和聯邦醫療補助計劃(Medicaid)等政府保險計劃,涵蓋為19歲或以上的跨性別者提供性別肯定治療(例如荷爾蒙療法和變性手術)。約有三分之二受訪者反對為19歲以下的跨性別者,提供此類治療。

調查也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同意特朗普對於性別的觀點,即一個人是男性還是女性取決於其出生時的生物學特徵。約有四成受訪者支持要求公立學校教師就學生在校自稱自己是跨性別或非二元性別者,向家長報告,但也有有約三成受訪者反對向教師提出此要求,而剩餘的三成受訪者則持中立態度。至於允許跨性別軍人參軍的政策,支持者與持中立態度者均各有近四成,反對者則佔約二成多。[2]

美國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25年5月公佈的民意調查發現,受訪的美國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等)族群認為,社會對跨性別者的接受程度較對男同性戀者、女同性戀者或雙性戀者為低。該調查指,約三分之二的LGBTQ+成年受訪者認為,美國最高法院在10年前將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裁決,大大或略為提高了社會對同性伴侶的接受程度。另外調查發現,與成年男女同性戀者相比,跨性別者被家庭成員接受的可能性較低。約半數的男或女同性戀受訪者表示,他們被父母接納,約三成多表示,他們被其他家庭成員接納;相比之下,只有約三成跨性別受訪者表示,他們被父母接納,約一成表示,他們被其他家庭成員接納。[3]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州長Jim Pillen在2025年6月4日簽署了一項法案,禁止男跨女跨性別學生參加女子組運動隊。Pillen在數十名議員、女運動員和其他倡導者的見證下簽署法案,其中包括了前大學泳手Riley Gaines,她因積極倡議禁止男跨女運動員參與女子體育競賽而聞名。此法案的內容比初版的草案有所縮減,初版內容試圖禁止跨性別學生使用依照其性別認同的洗手間和更衣室,即要求跨性別學生只能依照生理性別使用上述設施,不過有關內容後來遭到刪減。[4]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早前簽署了行政命令,當中質疑跨性別者無法符合軍人的要求,美政府隨後實施禁令,禁止跨性別者在軍隊中服役。在該政策影響之下,現役的跨性別軍人須於2025年6月6日前申報自己的性別身份,並自願離開軍隊;國民警衛隊及預備役中的跨性別軍人,則須於7月7日前自願離開軍隊。在自願離隊的限期屆滿,軍方將啟動強制退役的程序。據國防部粗略估計,已有超過1,000人選擇自願離開軍隊,依照規定,他們可獲得一些補償金;但也有軍人表示會繼續留在軍中,堅持抗爭下去。[5]

美國地區法院法官Jon Tigar的裁決,阻止特朗普總統及其政府在發放聯邦撥款資助時加入條款,以實施反對多元化及反對跨性別者的行政命令。Tigar在2025年6月9日表示,聯邦政府不得強迫受資助者停止推動多元化、公平與包容(DEI)計劃,或要求受資助者停止一些肯定跨性別者存在的計劃。他進一步指出,行政部門製定的議程,當中包括了聯邦資助的領域,仍是受憲法約束,並指政府不得將國會撥款武器化,對受保護的群體施加不公平待遇,或壓制政府不認同或視為危險的思想。[6]

國際男女同性戀協會歐洲分會(ILGA-Europe在2025年發佈的「彩虹地圖」顯示,馬爾他、比利時、冰島、丹麥和西班牙在LGBTQ+權利方面在歐洲各國中排名最高,位列第一至第五位。馬爾他過去10年一直穩居該排名的榜首,評分達 88.83%。比利時推出了政策處理基於性傾向、性別認同和性別特徵的仇恨行為後,令其排名躍升第二,並獲85.31%評分。雖然比利時在排名上超越冰島升至第二,但根據比利時機會平等中心(Unia)和男女平等研究所的最新報告,該國仍存在針對LGBTQ+群體的暴力與歧視個案。[7]

明光社

意大利憲法法院在2025年5月22日裁定,女性同性戀伴侶若在海外透過體外受精(IVF)生育子女,二人在意大利均可在法律上獲承認為孩子的母親,即使她們其中一人與孩子並無血緣關係。[8]

英格蘭足球總會(FA在2025年5月1日宣佈,由6月1日起,跨性別女性(男跨女人士)將不得參與英格蘭女子足球賽事。英國最高法院於4月時裁定,《平等法》中的「女性」是指「生理女性」,「性別」是指「生理性別」。基於此判決,英足總的律師建議總會改變政策,不再允許男跨女跨性別者參加女子足球賽事。足總表示一直願意在法律發生重大變化時,重新審視其立場。[9]

英格蘭和威爾斯板球理事會(The England and Wales Cricket Board, ECB在2025年5月2日表示,因應英國最高法院在4月作出的裁決,該會已更新了先前的規則,宣佈將徹底禁止男跨女運動員參加在英格蘭和威爾斯舉行,所有級別的女子板球比賽。該會提到:「由即日起,只有生理性別為女性的球員才有資格參加成年女子和女生的板球比賽。跨性別女子和女生可繼續參加公開組和混合組的板球比賽。」[10]

英國最高法院在2025年4月裁定現行《平等法》中的「性別」僅指生物學上的性別後,英國唯一一位公開了跨性別身份的法官Victoria McCloud計劃將英國政府告上歐洲人權法院(ECHR)。

McCloud於上世紀90年代公開了自己的跨性別身份,並於2006年成為了法官。他向歐洲新聞台(Euronews)表示:「作為一名『擁有』女性生殖器官、數十年前就公開了身份的男跨女人士,現在要求我必須使用男性廁所、男性更衣室,並被當作男性對待,生活對於我這種人來說變得不再可能。」McCloud已離任法官一職,現時是位訴訟顧問,他認為最高法院的裁決可能違反了人權法。在1998年《人權法案》下,英國是受歐洲人權法院的裁決所約束。若要由歐洲人權法院來審理案件,案件必須先經英國的最高法院審理過,之後提訴者可在英國最終裁決後的四個月內提出訴訟。[11]

本地

女同志R和B在南非結婚後,在2020年底接受了「互惠體外受精」,由R提供卵子與男性捐贈者的精子結合成胚胎,再植入B的子宮,由B懷孕並在港誕下嬰兒K。二人欲登記成為嬰兒的父母,但在本港法例下,R並非K的法定父母。二人入稟法院,要求宣告R在法律上是K的父母。高等法院於2023年按《父母與子女條例》,裁定R為嬰兒K的「普通法下的父母」,卻不能成為法定父母。二人早前再度提出司法覆核,要求政府准許R在嬰兒K的出生證明書上被列為父母。

高等法院在2025年6月4至5日聆訊。代表政府一方的資深大律師黃繼明指出,「伴侶關係」複雜多變,定義模糊,難以明確界定標準,武斷劃下任何界線會造成不公。倘若法庭接納「伴侶」關係為法定父母的條件,亦會「引發一連串麻煩」。若法庭接納申請,日後則有可能出現「三名家長」的局面(three parent situation),他舉例說明,指出如提供卵子的女方,提供精子的男方,以及懷胎產下嬰兒的志願者均可成為嬰兒的法定父母,嬰兒便會有「三名家長」。他指出,R若照顧K時遇到困難,例如替K報讀學校等情況,可向法庭申請成為K的監護人。申請方多次強調如果R只可以成為K的監護人,會令K感到尷尬,黃繼明回應指,在許多情況下,「對方只會在意你是否有該權利,而不是你如何獲得該權利。」

法官高浩文將於8月22日前頒下判詞。[12]

(資料截至2025年6月24日)


[1] Stefan Grobe, “Fearing Trump ire, corporate America ditches Pride month.” Euro news. May 28,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2025/05/28/fearing-trump-ire-corporate-america-ditches-pride-month.

[2] Geoff Mulvihill and Linley Sanders, “Transgender issues are a strength for Trump, AP-NORC poll finds,”  AP. May 11,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poll-care-bathrooms-military-trump-b5c9521d3d486e87c8631a99a455df2f.

[4] Margery A. Beck, “Nebraska is the latest state to ban transgender students from girls’ sports,” AP. June 5,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sports-ban-nebraska-0c17bc2940b202f7b5199aa425828a8c; https://fastdemocracy.com/bill-search/ne/109/bills/NEB00012817/.

[5] Lolita C. Baldor, “Transgender troops face a deadline and a difficult decision: Stay or go?” AP. June 7,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gender-military-ban-hegseth-trump-7b0d95ddcda7f6bed19dec71cd37bb0b.

[6] Janie Har, “Judge blocks administration from enforcing anti-diversity and anti-transgender executive orders.” AP, June 10,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trans-rights-dei-6367d501717f1388677e128af277fe26.

[7] Inês Trindade Pereira & video by Maud Zaba, “Which European countries are the most and least progressive when it comes to LGBTQ+ rights?” euronews, May 21,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my-europe/2025/05/21/which-european-countries-are-the-most-and-least-progressive-when-it-comes-to-lgbtq-rights; https://rainbowmap.ilga-europe.org/.

[8] Claudia Greco, “Lesbian mothers win legal status in Italy IVF ruling.” NBC News. May 23, 2025.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news/lesbian-mothers-win-legal-status-italy-ivf-ruling-rcna208623.

[9] Rory Sullivan, “Football Association to ban transgender women from women’s football in England.” Euronews. May 1,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2025/05/01/football-association-to-ban-transgender-women-from-womens-football-in-england.

[10] “Transgender women banned from women’s cricket in England and Wales,” AP, May 2, 2025, https://apnews.com/article/cricket-transgender-ban-england-06dd07e6568f086fcb0698cca339666a.

[11] Estelle Nilsson-Julien, “UK's only transgender judge plans to take government to ECHR over biological sex ruling,” Euronews, April 30,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my-europe/2025/04/30/uks-only-transgender-judge-plans-to-take-government-to-echr-over-biological-sex-ruling.

[12] 〈誕子被裁「普通法下父母」 女同志提覆核〉,明報加東網,2025年6月5日,網站:https://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50605/HK-gcb1_r.htm;〈女同志為伴侶提供卵子產嬰 不獲認可為合法父母申覆核 政府方:任監護人亦可獲法定權利〉,法庭線,2025年6月5日,網站:https://thewitnesshk.com/%E5%A5%B3%E5%90%8C%E5%BF%97%E7%82%BA%E4%BC%B4%E4%BE%B6%E6%8F%90%E4%BE%9B%E5%8D%B5%E5%AD%90%E7%94%A2%E5%AC%B0-%E4%B8%8D%E7%8D%B2%E8%AA%8D%E5%8F%AF%E7%82%BA%E5%90%88%E6%B3%95%E7%88%B6%E6%AF%8D%E7%94%B3/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0%8C%E9%81%8B%E8%AD%B0%E7%A8%8Blgbt-agenda-2023%E5%B9%B411%E6%9C%88

教會與家庭從不對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7/2025

傳統上去評估傳道牧者是否忠心和委身事奉,往往是看他/她是否終日忙於事奉、廢寢忘餐、隨傳隨到,不會計較薪酬、時間和福利,甚至願意「拋妻棄子」,為了事奉而將妻兒(或夫女)暫擱一旁。更重要的不只弟兄姊妹對牧者有此期望,不少牧者亦不覺得這類期望有問題、甚至以此為榮。倘若這些牧者是獨身的還好,起碼不會冷落妻兒,可以像天主教的神父修女一樣了無牽掛,全心事奉。但既然不少傳道牧者選擇結婚,並且生兒育女,若果因為疏於照顧家人而令配偶和子女經常埋怨、甚至討厭教會,這恐怕並非教會之福,反而有失見證。

當然,今時今日有些教會又抱怨有些同工過份著重薪酬福利、工作時間及假期,並且斤斤計較,莫說有急事時不會隨傳隨到,亦不願意額外做一些與原定職務無關的事,似乎鐘擺有時又由一個極端擺去另一個極端,牧職好像變成了一份工作而不是一個需要高度委身的召命。

為了推動教會,令教會與家庭之間能夠有更好的協調,做到榮神益人,讓人看到教會不單在口頭上重視家庭,而在許多安排上亦身體力行,令教會的同工和所有事奉者不會顧此失彼,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今年推出的研究及週年研討會,特意探討教會的家庭友善政策這課題,調查對象包括教牧同工、長執、領袖和一般信徒。結果顯示大部份受訪者(約七成)認同所屬堂會是家庭友善教會,在為「所屬堂會了解家庭友善措施的重要」表達評量同意程度時,在1分(最低)至7分(最高)之中,大部份受訪者給予5分或以上。同時,大部份受訪者普遍高度認同促進家庭關係和諧是基督教核心信仰和價值觀,而且教會有責任推廣家庭價值。受訪者亦認同教會有責任維繫家庭生活,以及認同教會應致力為同工提供家庭友善的環境,但所屬堂會對此重視程度、資源投放、以及措施力度均有改善空間。

在分析推動家庭友善政策的困難時,受訪者認為堂會未能推行家庭友善措施的原因,以教會財政、同工數目、行政體系、以及堂會所持的神學觀念這四個因素為主。另外,研究結果亦顯示,長執(僱主)比教牧同工(僱員)對於執行家庭友善政策,持有更開放態度,令人欣慰。不過,近年在移民潮、退休潮和年青人離開堂會現象的影響下,不少堂會的奉獻都下跌,若果堂會需要交租或仍然要供樓,面對的情況會更加嚴峻,對改善同工待遇可能有心無力。其實,若果堂會和機構本身資源有限,作為同工的當然要諒解若果有能力,那麼給予同工合理、足以應付現時一般生活水平家庭開支的薪酬是應該的,不應因為同工是參與全職事奉就理所當壓低薪津教會與家庭從不對立,應該共創雙贏而大家在考慮堂會和機構的家庭友善政策的時候,不要只將重點放在金錢上,更重要的是信念,當大家真正擁抱家庭友善的時候,許多方法就自然出現。

其實許多家庭友善政策的重點,不一定是金錢而是同理心,要主動為同工的不同需要多走一步。例如考慮同工不同的家庭崗位而採取彈性的上班時間,如方便同工送年幼子女上學、照顧家中的長者、晚上為家人預備晚餐等等,只要不會妨礙一些必須的工作,同工早一點或晚一點上班下班又有甚麼問題呢?當同工因為子女考試、陪家人覆診或處理一些私人事務,讓他們彈性地請半天甚或一兩小時的假又何妨呢?很多同工都想儲些假期陪伴家人或去旅遊,毋須動輒請一天假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方便,而行政上亦不見得十分繁複,何樂而不為?此外,疫情期間大家已習慣在家工作和網上會議,若同工有特別需要,又不影響必要的工作,每星期有部份時間在家工作,有些會議不用專程回堂會或機構開,只需網上討論,就可以令一些同工節省不少交通時間。

一些堂會很多時星期六、日都要求同工當值,希望他們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弟兄姊妹,但現實上卻未必有弟兄姊妹踴躍出現,而同工卻少了參與家庭活動的機會。其實星期六上午堂會一般沒有活動,何不讓同工放假呢?而星期六、日下午雖然活動及會議較多,但若多於一名同工有需要,可以讓他們輪流放假陪伴家人(特別是年幼子女),就算只有一名同工,每個月起碼讓他/她有一兩個星期六或日下午休息陪伴家人,也是會眾應該接納和體諒的。

其實不只同工,長執或熱心服侍的弟兄姊妹也可能因為事奉而「拋妻棄子」,堂會在安排活動的時候,應多考慮讓他們全家人可以一起參與,以及避免在星期六、日召開一些冗長的會議,很多安排最重要的是多考慮參與者的需要,作更多彈性(或人性)的安排,而不是將堂會的事工放在最高的位置,堂會是為人而設,不應令堂會的活動成為扭曲人性、破壞家庭的罪魁禍首。家庭友善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些規條,而是鼓勵大家由心出發,將維護和提升家人之間的關係,常常放在心間,成為我們作出任何決定時的重要考慮因素,只要大家真心重視家庭,友善的政策自然就會出現。

性別是常識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0/07/2025

美賓州大學宣布禁校內跨性別者參賽 以遵循川普政府行政命令

  (公視新聞網.2-7-2025)

過去美國一直允許跨性別運動員參與女子的運動比賽,其中一位備受關注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跨性別游泳員莉亞托馬斯(Lia Thomas),他在2022年成為首位美國國家大學體育協會(NCAA)一級聯賽冠軍的跨性別游泳員,他的勝出也成為新聞的焦點,而媒體報導時選取了一張頒獎禮時拍攝的相片,相中他一人站在頒獎台冠軍的位置,亞軍、季軍與殿軍的三位女運動員卻靠在一起合照,強烈反映出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運動的爭議

男女兩性在體能、力量和速度等方面有顯著的差異,允許生理男性以跨性別身份參與女子比賽,對女性運動員造成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但過去因著「政治正確」的社會文化,西方國家政府的政策和運動總會的立場都站在跨性別運動員權益一方,而漠視女性運動員參與公平競爭的要求,甚至反過來懲處提出反對意見的人士。

男女性別差異是基本常識,過去一連串跨性別運動員引起的爭議突顯出他們政策的荒誕,加上特朗普上任後推出行政指令要求依據生物性別定義參賽資格,讓社會回歸常識。賓夕法尼亞大學也宣布禁止校內跨性別者參與女子體育比賽,並向過去受影響的女性運動員道歉。

有人或許認為這項禁令限制了跨性別者的權利,但女子體育設置的初衷是為女性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以維護女子運動的獨立性。若允許生理男性參與女子比賽,模糊男女兩性的性別界線,導致女性運動員處於劣勢,這反而違背了公平原則,並且削弱女子體育的意義。

而社會可以積極思考如何在尊重跨性別人士參與運動的權利與保護女子運動公平性之間找到平衡,如設立不以生物性別或性別認同為參賽標準的公開組別,讓跨性別運動員也能在一個公平的環境一展所能,享受運動的樂趣。

保護兒童免於遭受性侵犯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7/2025

香港社署數據顯示,2024年兒童性侵案達522宗,較10年前上升83%,佔整體虐兒案34.7%。受害者中,12-14歲女童佔228人,男童24人;更有9名5歲以下的受害幼童,最小僅0-2歲。施暴者背景呈現兩大警號,33.4%為同學/朋友/熟人,比較2014年佔26.3%,反映「熟人作案」風險上升;而16歲以下未成年施暴者10年增幅近10倍。 

調查揭露性侵受害者集中於12-14歲群體,顯現預防教育需提前深化。保護身體自主權、相處界線、常見性犯罪手法等知識,應提前在幼稚園或小學階段教導,讓兒童具備辨識威迫利誘及拒絕壞接觸的能力。數據顯示施暴者逾三成為朋輩或熟人,反映兒童須認知「加害者有可能是認識的人」。社會應教導孩童:若遭遇不當接觸後感到驚慌、害怕或不知所措,須立即向可信賴的成人求助,由大人介入處理。同時讓兒童明白,這是侵犯者的錯,而非自身責任。16歲以下施暴者10年激增近10倍,顯示青少年價值觀偏差與法治意識薄弱。明光社長期透過學校、家長及教會講座,以短片、遊戲、情境題、討論新聞等形式推動正確價值觀(如身體尊重、網絡安全、法律責任),歡迎各界與明光社合作,一起守護下一代。

虐兒案持續攀升 性侵10載飆8成

  (on.cc.26-6-2025)

反思.協作:神學教育新想像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適逢母校中國神學研究院50週年院慶,有機會聽一些老師校友分享對剛實行了幾年新課程的感受,自己沒有機會親身體會「反思協作」的教學模式,於是認真地細讀了一遍中神在2021年出版的《反思.協作:神學教育新想像》,感受最深的是不少已臨近退休或剛建立自己教學模式的不同年代學者,都願意為了回應時代的轉變,一起投身一個充滿挑戰、摸著石頭過河、範式轉移的改革。反思協作強調的就是對話和夥伴,作為老師的不能再只逗留在自己熟悉的領域作世外高人,而是要多聆聽同學和不同專長老師的聲音,透過對話、承認一己的不足,願意和其他人一起思想如何回應不同的處境。而新課程在2018年推出不久,便遇上2019年的社會運動和自2020年開始的三年新冠疫情,為改革帶來更大的挑戰。

本書由中神全體有份參與改革的教職員執筆,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反思協作的問題,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們為了要為香港教會培養更適切時代的牧者、教會領袖、輔導人才而願意放下身段,即使這在旁人看來可能是自尋煩惱的事情,但仍然願意試著作出改變。誠如有份推動此改革的前副院長張略牧師所說:「這課程所用的範式是『反思協作者』(Reflective Collaborators),這範式能恰當地反映這個時代神國僕人所需的素質——接受幾年神學訓練不代表達到目的,而是要終身學習,以聖經、神學為基礎,透過我們的處境,不斷作出反思。這年代的服侍,不可能再是英雄主義式的單打獨鬥,而是要連結肢體,彼此協作。」

中神的課程改革是否成功言之尚早,但必須承認的是面對時代的丕變,改革不一定會立竿見影,但不改革恐怕只會是死路一條。神學院如是、堂會如是、機構如是,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不要等到被迫上絕路時才反思,恐怕屆時已無法協作,而是需要找仵作。

讓下一代不再受困於童年逆境經驗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2/05/2025

85%人童年歷虐待 家暴恐傳宗接代

  (東方日報.19-5-2025)

近年社會關注保護兒童,但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如虐待、情感忽視及目睹家庭暴力仍普遍。和諧之家調查顯示,85%香港成年人曾經歷至少一種ACEs,44%遭遇四種或以上,常見包括精神虐待(65%)、身體虐待(53%)及情感忽視(52%)。這些創傷易導致跨代暴力,受害者長大後可能不自覺複製不良管教模式。和諧之家建議家長檢視成長經歷,尋求專業協助,學習正向教養,並呼籲政府加強公眾教育及心理支援,幫助家長療癒創傷,打破暴力循環。

不少香港人曾在童年時有不快樂的回憶,成長後出現創傷,這既令人痛惜,也突顯了健康童年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上一代家長可能受當時的社會風氣或自身限制,常以打罵作為育兒方式,認為這是管教的常態。現今社會壓力巨大,家長每天面對繁重的工作、經濟負擔及育兒責任,常常感到筋疲力盡。在管教孩子時,若面對精神壓力或情緒起伏時,家長應先愛惜自己,明白感到無助並不代表無能,並提醒自己需要尋找協助和休息

現在家長已不再是當年年幼無助的孩子,而是有能力改變現狀、主動求助的成年人。家長應尋找外界的幫助,通過分享與交流,家長會發現許多人也有生活挑戰,原來自己並不孤單,而且從旁人獲得更多經驗及解決方法。社會各界應攜手合作,為下一代創造更健康的童年,終結暴力循環,實現更美好的家庭與社會未來。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4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05/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2025年3月,美國華盛頓州塔科馬的地區法官Benjamin Settle發佈了一項臨時禁令,暫緩軍方執行特朗普總統之前發出的行政命令,禁止跨性別者在軍隊服役。特朗普政府對Settle的裁決提出上訴,並要求美國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在上訴期間擱置Settle的裁決。3 月 31 日,上訴法院駁回了特朗普政府的要求。[1]

2025年4月3日,美國地區法官William Smith拒絕了幾個藝術團體的要求,沒有頒佈臨時禁制令阻止實施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該政策要求藝術團體如要獲得國家藝術基金會的資助,必須要證明它們不會宣揚「性別意識形態」。Smith曾在羅德島州普羅維登斯舉行的聽證會上質疑這樣的政策如何與聯邦法律一致——聯邦法律禁止要求接受資助者參與實質上的政府宣傳,但他最後仍拒絕發出臨時禁制令。[2]

2025年3月25日,美國教育部表示,其民權辦公室正在調查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一間負責監督州內高中體育活動的組織有否違規,允許跨性別高中運動員參加女子體育比賽,以及使用女生更衣室。教育部負責民權的代理助理部長Craig Trainor說:「我們不會允許波特蘭公立學區或任何其他接受聯邦資金的教育組織,踐踏保障婦女和女孩的法例。」[3]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2025年3月簽署了解散聯邦教育部的行政命令。3月24日,美國教師工會和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入稟法院,試圖阻止特朗普解散聯邦教育部。有分析文章提到,美國政治家一直希望控制教育,保守派贊成地方控制教育政策,以幫助私立和宗教辦學團體,而左傾選民則提供大量資金支持公立學校和性別多元計劃。自特朗普總統上任以來,曾威脅要削減,對教育機構涉及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DEI)計劃、跨性別政策和親巴勒斯坦抗議等議題的聯邦撥款,他重用的富商馬斯克,致力削減成本,並想解散一些美國機構,以減少「浪費性支出」。[4]

2025年3月31日,美國的教育部、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和總務管理局對外宣佈,正在審查哈佛大學及其附屬機構與聯邦政府之間價值2.556億美元的合約,以及價值87億美元的多年期撥款承諾。隨後,上述美國政府部門去信哈佛大學,要求該校滿足多項條件,包括取消多元、公平和包容(DEI)計劃,以及禁止在校園內戴口罩。外界估計這與之前在校園內的支持巴勒斯坦抗議活動,示威者都有戴口罩有關。有媒體稱,包括哈佛在內的幾所接受聯邦資助的精英大學,疑因跨性別政策及校園內的抗議活動,受到美國政府威脅凍結聯邦資助。美國大學教授協會哈佛大學教職員工分會和該學術組織的全國分支機構在4月11日提出訴訟,試圖阻止特朗普政府審查授予這所常春藤聯盟大學的聯邦合約和資助,他們向波士頓聯邦法院表示,政府的舉動非法地破壞哈佛大學校園內的學術自由和言論自由。4月12日,美國司法部在法院裡為政策辯護,但就沒有對外發表言論。[5]

世界田徑總會在會議上討論了收緊女子組參賽資格的提議後,該會主席Sebastian Coe在2025年3月25日表示,女運動員很快將要接受一次性基因測試,符合資格者才能參加女子組賽事。Coe表示將草擬新的法規,並尋找一家有能力的供應商,以協助進行非侵入性的臉頰拭子或乾血斑分析的測試。總會希望透過測試,以判斷運動員的生理性別,以保護女子田徑運動。[6]

2025年2月21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與美國的州長會晤期間,曾威脅緬因州州長Janet Mills,若她不遵守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運動的行政命令,便要停止向緬因州提供聯邦資助。4月2日,美國農業部部長Brooke Rollins曾公開表示,由於緬因州拒絕禁止男跨女人士參與運動項目,農業部要凍結了緬因州一些教育項目的聯邦資助。另外,教育部和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已對該州允許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比賽展開調查。政府認為,將男跨女納入女子運動項目中違反了「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對女性的保護。

4月7日,緬因州州長Mills提出訴訟,質疑農業部因該州拒絕禁止男跨女參與體育運動,而凍結該州教育項目的聯邦資助。4月11日,美國政府採取行動,教育部宣佈切斷對緬因州公立學校所有聯邦資助,同日,一名聯邦法官發佈了臨時限制令,禁止農業部切斷對緬因州部份項目的聯邦資助。[7]

Jocelyn Samuels曾是美國聯邦獨立機構平等就業機會委員會(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 EEOC的委員,她在2025年1月27日被特朗普總統解僱。Samuels稱,她被告知遭到解僱,因為她支持DEI計劃及她拒絕在極端性別意識形態下保護女性。Samuels是民主黨成員,在4月9日,她提出訴訟,指來自共和黨特朗普沒有足夠權力將她免職,又指解僱她是違法的,並且尋求允許她恢復原職。有另一位委員亦在1月時同樣遭到解僱。EEOC本來是獨立於白宮,之前從來沒有總統解除過當中委員的職務,這項前所未有的舉動導致這個由五名成員組成的委員會無法展開大部份工作。[8]

2025年4月4日,聯邦上訴法院重新審理一宗訴訟,美國加州有一名母親指控公立學校職員在2022年在沒有通知她的情況下,使用男性名字和代名詞稱呼她的女兒,這與其女兒當時表達的性別認同相符,該母親認為這是侵犯了她作為父母的權利。位於舊金山的美國第九巡迴上訴法院審理此案件的法官一致裁定,下級法院的法官在駁回此案時使用了錯誤的法律標準,沒有權衡案件的是非曲直,於是將案件發回下級法院重新審議。[9]

男跨女跨性別者Zaya Perysian在2025年1月底收到郵寄給他的新護照,基於美國總統特朗普頒佈的行政命令,其護照列出了他的生理性別——男性。Perysian是來自美國加州的網紅,於是在TikTok上表示,對特朗普領導下的國務院強制顯示其生理性別,感到挫敗。他偕同其他六名跨性別者和非二元性別者在2月7日提出訴訟,指有關政策違憲。

美國國務院拒絕發表評論,司法部正在法庭上為該政策辯護,亦未有回應外界的提問。

政府辯稱,該政策並不構成非法的性別歧視,也沒有限制跨性別者出國旅行,並提到有關的行政命令重要地指出,性別的不明確定義破壞了「長期以來備受珍視的合法權利和價值觀」。

4月18日,波士頓地方法官頒佈了臨時禁制令,阻止向其中六名提訴人實施相關的行政命令,要求國務院容許六名提訴人擁有符合其性別認同的護照。[10]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2025年1月頒佈行政命令,確立聯邦政府只承認兩種生理性別——男性(M)和女性(F)。此舉令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等)旅客到訪美國時感到憂慮,現時美國的法律和社會氛圍已令他們感到困擾。4月時有報道指,一些歐洲國家修改了給予公民的旅行指南,方便他們在前往美國前作好準備,並針對跨性別和非二元性別旅行者提出了新的具體建議,讓他們在到訪美國前作好準備。

特朗普的新政策帶來了不確定性,這意味著不少國家聲的跨性別或非二元性別人士,如果其護照、簽證等官方文件上的法定性別標記與出生性別不符,或者性別標記是“X”而不是“M”或“F”,那麼在試圖進入美國時可能會面臨挑戰,美國入境部門的職員,可能會要求他們提供顯示其出生性別的文件。

丹麥、德國建議護照上顯示X性別標記或已改變性別的人士,在旅行前聯繫美國大使館。芬蘭則提出警告,如果旅行者的護照性別與出生性別不符,美國當局可能會拒絕發出旅行許可。[11]

明光社

來自英國的Jennifer Melle是一名高級護士,早前拒絕使用女性代名詞來稱呼一位已被定罪的兒童性侵犯人,此人外號是「X先生」,是一名男跨女跨性別者,他目前被關押在一所戒備森嚴的男子監獄中,他因在社群媒體上假扮成少女以引誘男孩與他進行性行為而被判入獄。Melle在當值時以先生稱呼X,對方因而憤怒,並以言語羞辱她,令她受到種族歧視和人身威脅。隨後她更收到醫院的書面警告,並將其轉交給護理和助產士委員會(Nursing and Midwifery Council, NMC)。她被指違反了NMC的行為準則,沒有尊重病人的「首選身份」,也沒有維護「尊重」這項價值觀。Melle表示,她後來被轉到另一個病房工作,實際上是被降級,而她的名字亦從內部系統中被刪除,令她無法申請加班。

2025年3月,有媒體報道,在基督教法律中心(Christian Legal Centre)支持下,她現在以騷擾、歧視和侵犯人權為理據,向Epsom及St Helier大學醫院協會提出法律訴訟。[12]

2018年,蘇格蘭地方政府計劃在公共委員會中設立女性成員的配額,以提升女性在當中的比例,但政府的法定指引中指出,持有「性別確認證書」(Gender Recognition Certificate)的跨性別女性也應被視為女性。組織「蘇格蘭婦女」不滿相關指引,認為性別是二元及不可改變,故向蘇格蘭法院提訴。蘇格蘭的法院認同地方政府的說法,指性別不限於生理性別,須涵蓋持有性別確認證書的人士。2024年,組織上訴至英國最高法院。2025年4月16日,最高法院裁定,當地《平等法》中的女性是指生理女性,而跨性別女性則不包括其中。判詞提到,《平等法》列明的性別、女性及男性必須是指生理性別,其他演繹既不連貫也不可行,而持有性別確認證書的跨性別女性不符合有關定義,故蘇格蘭政府發出的指引並不正確。[13]

2025年4月有媒體報道,匈牙利議會通過了一項憲法修正案,允許政府禁止LGBTQ+群體舉辦公開活動,此項議案是由總理Viktor Orbán領導的執政聯盟Fidesz-KDNP提出,議案旨在確定兒童的道德、身體和精神發展權利優先於生命權以外的任何權利,包括和平集會的權利。該修正案最終以140 票贊成、21票反對順利獲得通過。[14]

2025年3月25日,日本大阪高等法院裁定,日本現時不承認同性婚姻是違反了《憲法》第14條第一款中提出,法律之下人人平等,以及第24條第二款提出,個人尊嚴和兩性本質上平等的條文。此判決是繼札幌、東京、福岡、名古屋等地方的高等法院後,再多一個高等法院作出相同判決。[15]

(資料截至2025年4月23日)


[1] Luc Cohen, “Appeals court won’t delay block on US military’s transgender ban.” Reuters. April 1, 2025.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appeals-court-wont-delay-block-us-militarys-transgender-ban-2025-04-01/.

[2] Nate Raymond, “US judge skeptical of Trump's 'gender ideology' arts grants restrictions.” Reuters. March 28, 2025, https://www.reuters.com/legal/legalindustry/us-judge-skeptical-trumps-gender-ideology-arts-grants-restrictions-2025-03-27/; Nate Raymond, “US Judge Declines for Now to Block Trump 'Gender Ideology' Arts Grants Ban,” A World Report U.S. News, April 3, 2025, https://www.usnews.com/news/politics/articles/2025-04-03/us-judge-allows-trumps-gender-ideology-arts-grants-restrictions.

[6] Shrivathsa Sridhar, “World Athletics to introduce genetic tests for women.” Reuters. March 25, 2025. https://www.reuters.com/sports/athletics/world-athletics-introduce-genetic-tests-women-2025-03-25/; https://www.tpenoc.net/news/world-athletics-female-gender-tests/.

[8] Daniel Wiessner, “Trump sued by Democrat he removed from US civil rights agency.” Reuters. April 9, 2025. https://www.reuters.com/legal/trump-sued-by-democrat-he-removed-us-civil-rights-agency-2025-04-09/; Chris Stein, “US equality chief fired by Trump condemns ‘demonization of the term DEI’,” The Guardian, February 8, 2025, https://www.theguardian.com/us-news/ng-interactive/2025/feb/08/jocelyn-samuels-eeoc-dei-trump.

[11] Rebecca Ann Hughes, “LGBTQ+ travellers forgo trips to the US as gender rules on passports change.” Euronews. April 8,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travel/2025/04/08/lgbtq-travellers-forgo-trips-to-the-us-as-gender-rules-on-passports-change.

[12] Sami Quadri, “Christian nurse takes legal action after NHS 'punished' her for calling transgender paedophile ‘Mr’.” The Standard. March 23, 2025, https://www.standard.co.uk/news/london/south-london-nurse-legal-action-nhs-transgender-row-b1218290.html.

[13] 〈英高院裁定按生理性別定義「女性」〉,《信報財經新聞》,2025年4月17日;〈英國最高法院裁定《平等法》女性定義不包括跨性別女性〉,NOW新聞,2025年4月17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600807;Angus Cochrane, “Supreme Court backs ‘biological’ definition of woman.” BBC. April 16, 2025.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vg7pqzk47zo

[14] “Hungary's parliament passes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banning public LGBTQ+ events,” AP, Euronews, April 14, 2025, https://www.euronews.com/2025/04/14/hungarys-parliament-passes-constitutional-amendment-banning-public-lgbtq-events.

[15] 〈大阪高院裁定 不承認同性婚姻是「違憲」〉,《自由時報》,2025年3月25日。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991040

繪本插畫,讓小天賦有大發揮

梁鈞陶 | 明光社事工統籌
20/05/2025

過去的4月在兒童事務委員會「兒童福祉及發展資助計劃」的贊助下,明光社推出了「『愛.童行』:畫出彩虹」計劃,在剛過去的4月,此計劃推出了兩場繪本故事書工作坊,當中共有17位高小至初中的學童參與。

明光社
明光社
 

由本社策劃推出的繪本故事書《總有出路即將出版,故事由資深教育工作者李碧如女士創作,本地插畫師徐羨曾先生(阿徐)繪畫,故事圍繞三位小主角參加了歷奇活動,但途中各自遇到不同困難和考驗,當中帶出了逆境中要心存希望的訊息。繪本日後將免費派發到不同學校作教育用途。在製作繪本的同時,本社辦了兩場工作坊,讓有繪畫天賦的小朋友參與創作當中的一些插畫,發揮所長。

明光社

在工作坊中,阿徐以生動有趣的方式來演繹《總有出路》的故事,讓參加者投入情節,想像幾位小主角在遇到困難時的感受和掙扎,然後將它們繪畫出來。例如面對前路的未知,他們會有怎樣的心情和想像?當同伴身陷險境時,是選擇伸出援手還是置之不理?如果遇到突發情況,該如何抉擇?參加者透過聯想和創作,體會到成長路上有不同的可能,也明白到建立抗逆力的重要,而面對逆境時,他們也可以懷著勇氣和希望向前行。參加者既是這繪本的第一批讀者,同時也是創作者,他們所畫的插畫,將啟發往後的讀者。

明光社

有參加活動的小朋友當發現原來喜歡畫畫也可以帶出正面訊息和幫助別人時,覺得很驚訝和滿足。也有參加者表示,活動令他有機會認識自己,覺得很有意義。其實孩子各有天賦,需要被建立和提升,如果能以正面思維指引他們,便能讓他們踏前一步,除了有助他們發揮所長、提升自信心,更可以回饋社會、助己助人。

 

一子錯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0/05/2025

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人生有如棋局,有時下錯了一步棋,就算不會立即輸,但亦隨時會令自己身陷困境、損失慘重,因此,小心思量每一步,是人生的重要功課,在教養孩童的時候更當如此,因為三歲定八十,有些事若一早烙印在兒童的心中,恐怕日後要花一倍、甚至好幾倍的功夫才能改變過來,就如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在不知不覺之間已經影響著我們對下一代的教養方法。而在當前科技高速發展的環境下,我們的日常生活已離不開電子產品,無論通訊、娛樂、查詢、購物、以至出入屋苑和乘車,沒有手機有時寸步難行,但正因如此,不少父母都以手機作為電子奶嘴,讓幼童消遣以及讓自己有更多休息的空間,但電子奶嘴的遺害卻絕對不能忽視。

不單在家庭,在教會和社會,有時當遇到嚴峻的挑戰時,亦可能會以錯誤的行動回應,例如當堂會奉獻收入減少,一些堂會很自然會首先考慮削減對其他基督教機構或差傳事工的奉獻,誰不知堂會愈退縮卻可能愈萎縮。當政府因為財困便考慮以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增設運動賭博的項目(如籃球)以增加稅收,後果卻是令更多市民(特別是青少年)成為問題或病態賭徒。賭博對貪慾的刺激,有時和復仇心態差不多,會令人愈陷愈深,最後不能自已。

當然,這樣說不是要否定一切,而是要大家在一些會對自己和其他人有深遠影響的事情上三思而後行,就像下棋一樣,有時有危才有機,正如人工智能(AI)在高速發展,甚至可以作曲、拍片、出報紙,這是危、也是機;一子對,也許會化腐朽為神奇,一子錯,卻教人追悔莫及。

明光社開放日2025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5/2025

2025年3月29日是明光社的開放日,當日的活動分為五個時段舉行,由本社董事和總幹事分享我們關注的各項議題和介紹我們的工作,全日約有100人次出席活動。

子女嚷著要手機,父母怎麼辦?

明光社

第一個時段由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校長黃靜雯博士擔任講員,她表示子女打機的問題往往令不少父母掛心,但她認為父母不用將打機視為錯誤,而是要教導子女自律。父母需與子女一同制定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表;而限制使用手機的規則,除了子女,父母也要一同遵守。

與躺平一代尋夢想

明光社

第二個時段由顯理中學校長吳浩然先生擔任講員,他指出這世代的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盼望。而人們常常將夢想與職業掛鈎,但他指出夢想其實不是指向職業,而是指向人的性格、能力和價值觀。如青少年夢想是做巴士司機,背後可能是渴求操作大型機械,家長和老師可把握機會與青少年傾談,鼓勵他們建立自己的能力,實踐夢想。

現今香港教會的社關路

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雷競業博士在第三個時段指出,行公義好憐憫是上主的作為,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當中的信徒群體應關心自身的世界和社會。雖然社會關懷不等於傳福音,但傳福音卻不能與社會關懷分割。今天香港說話的空間好像少了,但在信徒自身的崗位,無論是在家庭、學校、教會、工作場所也需要行公義好憐憫,讓自己成為他人的祝福。

跨性別運動對社會的影響

本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在第四個時段指出跨性別運動的三大趨勢:性別主觀化,以主觀心理性別取代客觀的生理性別;變性低齡化,鼓勵未成年孩子變性;提出「反歧視」訴訟,以法律懲罰反對跨性別運動人士。他認為教會必須正視性別議題帶來的挑戰,也要作出信仰反思,持守信仰之餘,也要關懷變性人和跨性別人士。

離婚的法律考慮

私人執業律師丘志強先生在第五個時段分享了家事調解的工作,當夫婦的婚姻出現問題或考慮離婚,需要旁人協助,除了循法律途徑,也可透過家事調解來解決問題,此方法能減少對雙方的傷害。調解員會以中立的立場,找出雙方的爭議點,探求和擬定解決方案,促進溝通助爭議,助夫婦達成協議,以和諧方式解決問題和衝突。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子女管教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20/05/2025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俄國作家托爾斯泰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道出了幸福及不幸家庭的狀況。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在其著作《家庭生病了》及《故事從家開始》中提及的有病兒童,其實不是兒童的問題,而是家庭出了問題。另一位家庭治療師王愛玲也在其著作《夾縫中的孩子》中提到,要幫助孩子從夾縫中釋放出來,必須先了解家庭出了甚麼問題,而父母很多時並不察覺孩子的問題可能是基於父母的管教模式出了問題。

家庭是孕育兒童的搖籃,父母的管教會影響孩子的一生,良好的家庭管教有助孩子健康地成長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孩子成為問題兒童的機會也大大減少。「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其實是一個謊言,世上有很多有問題的父母,他們可能是患有某些精神科的疾病,有些可能是帶著錯誤的價值觀,更有些是欠缺責任感。在這些被稱為功能失調/失效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有些會重複不幸,有些卻能遠離原生家庭的錯誤,為自己及孩子開創一片新的天地。

在功能失調的家庭成長的人,當他們長大及成為父母後,於管教子女方面,通常會出現兩種情況,強迫性重複或反向行為。

強迫性重複

某些家庭下成長的兒童,長大後較容易會不自覺地重複父母的管教模式,例如操控性家庭及苛責型家庭。

一、操控性家庭

操控性家庭的家長自小缺乏父母的愛和照顧,傾向早熟及獨立,因缺乏愛和安全感令他們不信任配偶,容易發脾氣,且不會示弱,他們因為自己童年得不到愛和關注,於是會加倍照顧及保護孩子,為孩子包辦一切,只要是他們認為對孩子好的,都會為孩子做,但他們會完全操控孩子的人生,令孩子失去自我,不懂得照顧自己及做決定。孩子亦會養成依賴型性格,如父母經常向孩子說:「你要聽話否則我們便不要你」,這種說話對孩子的傷害很大,他們會變得唯唯諾諾,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擔心犯錯,惹怒父母,而被拋棄。他們亦會欠缺冒險精神,非常循規蹈矩,即使受到欺凌,也不敢反抗。孩子因為害怕做錯決定而不敢做決定,凡事依賴父母幫他們做決定,與父母形成共依存關係(co-dependency)。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成為父母,會複製這種管教模式,因為他們已經習慣,覺得這樣孩子會好像他們一樣被父母「寵愛」及「保護」是幸福的。在輔導的經驗中,曾遇見這樣一個個案,一位男士的父親對媽媽不忠,媽媽終日以淚洗面,媽媽因為不想孩子在單親家庭中長大,選擇犧牲自己,繼續忍受沒有愛的婚姻,卻經常對兒子說:「我犧牲一切都是為了你,你長大後要孝順我,不要像你爸爸般遺棄我」,男孩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對媽媽言聽計從,從不敢忤逆媽媽,這位媽媽屬於操控性家長,而她的兒子在管教子女時也要求子女完全服從父母。

二、苛責型家庭

苛責型家庭的父母無法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及行為,說話總是苛刻及具羞辱性地不斷貶低、負面批評子女,令子女有羞恥感,導致子女不論多優秀,都覺得自己仍然不夠好,父母的行為其實是反映他們不能接受不夠好的自己。這類指責型的家長習慣將一切問題的責任都推向孩子,這樣自己便不用承擔後果,孩子成為父母衝突的代罪羔羊。這些孩子會非常自卑,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不斷努力,希望獲得父母的認可及讚賞,可是,無論他們怎麼努力,仍會受到父母的責備,覺得他們做得不夠。來自苛責型家庭的琪琪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兄姊下有弟妹,她出生時剛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爸爸的生意一落千丈,爸爸媽媽便將一切歸咎於琪琪,認為是她「腳頭唔好」。很多文獻顯示,原生家庭父母帶給子女依附關係創傷,其中最大的影響,是令他們難以建立對人的安全信任感;因為連有血緣關係的父母都有可能只考慮自身而疏忽或傷害孩子,所以更難相信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會保護及照顧脆弱的自己。

指責型家長會說一些很傷害孩子自尊的說話,如「你無鬼用,生嚿叉燒好過生你,起碼叉燒都仲食得」。家長說這些話很多時是不自覺地複製了上一代父母對他們的管教模式,以為用反面的說話,可以激發孩子的鬥心,卻不知道,他們的管教導致孩子自卑及欠缺自信,甚至討厭自己。

反向行為

原生家庭的成長經歷,會逐漸形成某種信念、規條,或座右銘(motto),有些父母為了不想子女遭受與自己童年相同的不幸或遺憾,家長在教育子女時會作出與自己父母剛剛相反的舉動,這被稱為反向行為。

反向行為信念例子:

1. 永不打子女,因為自己受的體罰太多

2. 永不賭錢,因為看見母親賭輸錢導致情緒暴躁及父母經常為錢爭吵

3. 永不飲酒,因為看見父親醉酒導致的情緒失控及行為失態,為此覺得羞恥

4. 堅拒搬家,因兒時搬遷太頻密,經常轉校導致沒有朋友

5. 要滿足孩子物質欲望,因為兒時家貧,父母無法買玩具,為此感到很自卑

6. 要求子女學多種樂器或運動,因為兒時家貧沒有機會學,不想子女有同樣的遺憾

雖然有些反向行為信念是有益的,但由於反向行為通常都是較為極端的,欠缺彈性,有時甚至會令自己及家人受害,例如:為了方便工作、讀書、照顧家人或其他原因而搬家,可以接受的,毋須因著信念拒絕搬家。至於無限滿足孩子物質欲望則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令孩子變得物質主義;而強迫子女學習多種樂器或運動,如非子女自己的意願或興趣,不但浪費金錢及時間,甚至會忽略了子女真正有才華的項目,白白埋沒了子女的才華,造成另一種遺憾。

跳出原生家庭的影響

聖經中也有關於原生家庭對孩子影響的記載,創世記二十五章27至28節提到:「兩個孩子漸漸長大,以掃善於打獵,常在田野;雅各為人安靜,常住在帳棚裡。以撒愛以掃,因為常吃他的野味;利百加卻愛雅各。」作為父母的以撒及利百加各自偏心一個兒子,他們的偏愛令兩個兒子產生妒忌,甚至是嚴重的衝突,令雅各最終被迫逃離家園。雅各也重複了父母的偏心,特別寵愛兒子約瑟,為他做了一件彩衣,招致兄長們的妒忌,繼而陷害將他賣去埃及地,他被迫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只能單單依靠神過活。約瑟在神的手裡,他成為新造的人,按神的心意去原諒兄長及教養子女,沒有重複祖父母及父親偏心的行為,使原生家庭的傷痛不代傳,他的兩個兒子瑪拿西及以法蓮能和平共處。

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亦無法改變在原生家庭的不幸遭遇,但成年後的我們卻可以選擇如何面對,是複製不幸抑或停止將不幸延續。我們要真誠地檢視原生家庭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希望可以將一些可能遺留的傷痕和偏差的不良管教模式,去蕪存菁及修正,以致不會將這些傷人的管教模式延續,傷害我們的子女,而家庭中的美好管教模式及傳統則會得以保留及傳承。我們可以仿效約瑟的做法放下仇恨,饒恕家人對他的傷害,不重複父親的偏心,以神的價值觀教導孩子。

原生家庭並不是只會傷人,亦可以是一個傳承美好價值觀及傳統的搖籃,如父母是守時、負責任及願意幫助貧苦的人,這些都值得傳承給子女,又如父母每年中秋節都會相約全部家人相聚賞月,凝聚家人的關係,這些都值得代代相傳。

香港教會人物傳(第二冊)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8/05/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十年磨一劍,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在慶祝一百週年的時候出版了《香港教會人物傳》(第一冊),十年後出版了第二冊,能夠在書中榜上有名,首先第一個條件是已經跑完當跑的路,回到天父的懷裡。第一冊所記述的主要是與聯會息息相關的華人教牧和在不同領域有貢獻的信徒領袖。而第二冊則添上許多與香港早期教會發展有深厚淵源的傳教士,包括大家較為熟識的何明華、劉福群、汪長仁、戴紹曾……不少名字聽起來還以為是中國人,那一代的宣教士對中國和香港的感情十分深厚,有些甚至退休後亦沒有離開,死於香港。

另一方面,第二冊記述了許多大家更為熟識,不少更是大家聽過他們親身教導的華人教牧和信徒領袖,如金新宇、李非吾、麥希真、陳喜謙、張慕皚、沈宣仁、費明儀、聶錦勳……對於一些他們曾經牧養或教導過的弟兄姊妹來說,相信不少片段仍歷歷在目。

讀人物傳記的最大得著是溫故知新,每個年代也有每個年代的難處,但每個難關都有神忠心的僕人繼續在牧養和帶領祂的羊,我們所遭遇的並不是甚麼空前絕後,令人痛不欲生的世紀大災難,先賢無論在任何環境,都繼續忠心服侍、至死方休的精神,讓我們看到神奇妙的帶領和作為。香港的信徒有時目光太窄,只看到眼前的難處,只看到自己的堂會,而缺乏了歷史感和國度的視野,將自己的問題放得太大,忘記了我們其實是與歷代的教會和聖徒相通的。

由於本書收錄的名單很長,書中很多人物的生平事蹟都只能簡單概述,就像一些小品文章一樣,不過,正好方便讀者可以在不同的時候偶讀幾篇,從不同人物寶貴的人生經歷中刺激我們好好反思自己的人生和事奉的態度。「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來十二1)。

助孩子識別網絡性陷阱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4/2025

警務處於去年2月至11月訪問了約2000名12至16歲的中學生,共獲得1950份有效答案。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0%的受訪學童曾遭遇網絡性誘騙,有8.7%受訪學生曾收到成年人向其發出有關性的照片或影片,3.3%曾發送自己涉及性內容的照片或影片;3.7%曾在與網友見面時發生了性接觸。警方呼籲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攜手合作,培養孩子勇於拒絕危險,為下一代締造安全成長環境。

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愛和重視,但真正的關懷不應伴隨著傷害與計算。在網絡時代,「即時關注」雖然能暫時緩解孤獨感,但那些急於索取私密照片、財物的行為,又或者邀約見面的「善意」,往往暗藏危機。我們極需建立年輕一代的批判性思維,教導他們識別「過度熱情」背後的危險信號,比如引導孩子思考:「如果對方真的在乎你,為何要急於突破正常交往的界限?」、「對方取得你的私密照片後,他會說甚麼?」

家長和學校必須給予明確指導: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當有人提出涉及身體、個人隱私或金錢的要求時,都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並堅決拒絕。同時,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遇到困難時可以信任誰」,為他們列出包括家長、老師和社工在內的可信賴求助對象,讓他們明白尋求幫助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保護自己的勇敢行為。

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父母和師長的真誠接納,彼此建立起穩固的情感聯結時,就不容易因為情感空虛而輕信網絡上的甜言蜜語。這種安全感能讓孩子在遇到困惑時主動尋求幫助,而不是獨自陷入危險境地。現代社會的教育應該讓孩子深刻理解到,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陌生網友的讚美,而在於真實人際關係中的互相珍惜。


參考資料:

六成學童曾遭遇網上性誘識 3.7%見面時有性接觸 警方︰不容忽視〉。《am730》。2025年3月26日。

失控的焦慮世代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0/03/2025
專欄:好書推介

去年出版的《失控的焦慮世代:手機餵養的世代,如何面對心理疾病的瘟疫》(The Anxious Generation: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引起了多國家長們的關注,因為當中的內容與他們的孩子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在社交媒體中成長的Z世代。不少家長都以為要保護孩子,最好就不要讓他們到戶外地方,因為這樣他們便有機會遇上壞人,也可能會在外受傷,所以,讓孩子、青少年在家中上網就是比較安全了。但本書作者Jonathan Haidt卻正正指出,沒界限地讓他們在網上瀏覽任何內容,接觸不同的價值觀,讓他們在社交媒體中營運著自己的賬戶,獨自面對著網民的評頭品足及承受著壓力與欺凌,就如把未成熟、沒受過裝備的孩子流放到火星裡,令他們暴露於巨大的風險當中。

Haidt指出,家長在實體世界對孩子的過份保護造成了孩子成長的第一類「體驗阻斷器」,所有都安全至上的措施會阻礙了他們自由地透過玩耍來學習及成長,令他們錯失了社交機會,無法學習克服焦慮、管控風險等,這會令孩子停留在脆弱階段。而另一類「體驗阻斷器」就是智能手機,作者認為手機一旦進入兒童的生活,就會令他們排擠或減少所有其他非手機形態的活動,而這些經歷是青少年處於成長期的大腦最需要的活動。因為兒童花了大量時間在線(online),令他們無法達成許多的里程碑,大腦接收的東西,是來自沒有年齡分級或限制的無差別資訊洪流,而它們每日都在刺激大腦。這亦是其中一個原因,作者稱網絡及手機正在rewiring,即重塑著孩子的大腦,影響著Z世代及之後的青少年腦部,令患上了焦慮等情緒問題的青少年數量急速上升。

這是一本每位家長,甚至有上網的朋友都值得看及深入了解的好書。是時候為孩子及自己打一支「預防針」,在留連在社交媒體之前,先了解它會帶來甚麼深遠的影響。或許,這也是關注青少年的團體及家長一起攜手行動的時候,把孩子帶離網海,於實體世界中開心地與人交流,讓他們更健康地成長。

本書還有一個網站,提供了有關的研究資料及有用資訊:

“Free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ttps://www.anxiousgeneration.com/

牧養同志信徒須知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3/2025

教會要拒絕罪,但要接納罪人,因為我們每一個都是罪人。但當論到同性戀時,教會往往高舉真理,忘卻上帝的恩典,令教會和同志朋友的關係會落入對立的局面。其實教會中不乏尋求信仰的同志朋友,因此,牧養同志是今天教會不能迴避的課題。

明光社

羅文麒牧師是香港心性教育協會的團牧,有豐富與同志朋友同行的經驗。他回想自己在1980年代神學畢業後便開始牧會,當時社會對同志群體缺乏包容,亦不友善。他那時不認識同志的課題,在參與訂立教會章則的工作時,會將同性戀視為姦淫罪來處理,有關信徒要接受紀律處分,需要回到異性戀中,否則會被逐出教會。及後他轉職到一間機構事奉,在輔導有性沉溺問題的男士時,他才第一次遇到同志信徒,他向那位同志信徒坦白表示,自己不認識同志課題,但願意與他同行,為他的成長掙扎禱告。之後,羅牧師在不同機構服侍性小眾,幫助在性傾向面對掙扎的男性求助者。

羅牧師以一句話來歸納他多年服侍性小眾群體的經驗:「我只是作祭司的身份,將人帶到上帝面前。」他表示同志信徒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憤怒、傷痛和羞愧,他分享到曾有一位信徒向教牧分享自己在性傾向方面的掙扎,教牧卻翻開聖經論到同性戀是罪的經文,令那位信徒深深地感到自己被拒絕。此外,同志信徒也會埋怨上帝,覺得上帝為難自己。所以羅牧師會先梳理他們的憤怒情緒,對上帝的憤怒,和因著被教會傷害而產生的憤怒,他亦會持續關心他們的生命,聆聽他們的心聲,擦去他們的眼淚,甚至會擁抱他們,用從上帝而來的愛心和耐心,越過他們的罪愛他們,令他們感受到上帝的愛與接納。這樣他們才有力量走出生命的低谷。

羅牧師指出,牧養同志信徒,與他們同行,其實不是要處理他們性傾向的問題,而是要處理他們人生的問題,持續關心他們整個生命。除了信仰和教會生活外,他認為也要關心他們在家庭、工作、學業、人際關係上的問題,他甚至會關心他們與同性伴侶之間的相處情況。

作為牧師,他很清楚聖經對同性戀的教導,但他不會作審判官,定同志信徒的罪。當同志信徒面對信仰掙扎,主動尋求幫助,即代表他們知罪,所以他不會拒絕他們,不會拿起石頭擲向他們,指責、審判他們。羅牧師關心同志信徒,與他們同行的目的只有一個,他要作祭司,將同志信徒帶到上帝的跟前,讓上帝的赦免和祝福臨到他們身上。

而有關牧養同志信徒,羅牧師提出了三個重點。

  1. 不要拒絕同性戀者

教會的門應該是向所有人開放的,正如耶穌在馬太福音九章12至13節所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他指出,教會不要作審判官,同志信徒與其他信徒一樣,在成聖路上會有起有跌,但按著上帝的恩典,信徒能因信稱義。如有信徒向教牧同工透露自己在性傾向上的掙扎,正正反映出他們對同工的信任,教會應珍惜這些同志信徒,因為他們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走到這一步,羅牧師鼓勵教會欣賞他們對信仰的熱誠,也要保護他們,替他們保守秘密。

  1.  讓教會成為同志信徒追求信仰的地方

教會弟兄姊妹如在日常言談間取笑同性戀者,講出貶低他們的話,當中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都會對隱藏在教會中的同志信徒,或家中有同性戀者的信徒造成極大傷害。羅牧師想起過去牧會時的一個片段,一位易服男士身穿女裝參加教會的聚會,坐在他身旁的姊妹看一看他,禮貌地笑一笑,然後走到另一個位置坐,之後那位男士就沒有在教會出現了。那位姊妹的反應其實是人之常情,而平信徒需要進一步了解同志信徒的狀況才有能力服侍他們。所以教會整體要接受裝備,先由教牧同工和信徒領袖開始,認識同志課題,為教會訂立清晰的牧養方向,接著教導平信徒,讓教會成為一所能接納同性戀者的教會,並讓他們與其他信徒一同在教會中敬拜、認識上帝。

  1. 破除對同性戀的迷思

信徒和大多數市民一樣對同志議題感到陌生,也對同性戀有不少迷思,如認為同性戀傾向純粹是他們的個人選擇,同志朋友的行為大都不檢點,又或者將同性戀與愛滋病劃上等號等。在信仰層面,信徒或會誤以為同性戀比其他罪更嚴重,同志信徒要進入異性戀才算是悔罪的表現等;這些誤解和偏見阻礙了一般信徒理解同志信徒的處境,也會窒礙了同志信徒的成長。

最後,羅牧師表示同志信徒的性傾向掙扎是他們一生都要面對的課題,而牧養同志信徒的工作同樣是一生都需要學習的功課。上帝不會放棄每一個生命,只要他們願意,總能在信仰上經歷到更多,並且有所成長。

資料庫

認識同性戀與跨性別

由本社出版的《認.同 關心同性戀》(第四版)當中講解到何謂性傾向、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分別、與同性戀者同行的信仰及牧養原則,並節錄了一些同性戀者的心聲,如想進一步了解同性戀者、跨性別者的需要,歡迎點按以下連結,閱讀本書。

閱讀《認.同 關心同性戀》

一切由「家」開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2/03/2025

家是許多人最後的避風港、最重要的支柱,但家同樣可以是許多人的風暴中心、難以擺脫的「緊箍咒」。原生的家庭對於一個人在性格、心理和習慣的形成影響深遠,包括影響他們婚後與配偶的相處、以及養兒育女的方法。因此,認識自己、了解原生家庭的特點,對如何建立自己的家庭、為人配偶及父母應抱持的態度有很大幫助。作為一個永遠不會完美的配偶和家長,不要為配偶和子女定下不切實際的目標,否則只會弄巧反拙,損害彼此的關係。

當然,為人父母並不容易,面對深受互聯網和手機影響、以及在性解放與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文化主導下成長的新一代,跟父母成長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差異,當彼此出現分歧,要謹記作為父母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愛之深、「學」之切;今期《燭光》希望可以為大家帶來一些啟迪、分享一些心得。而作為信徒,除了學會相處之道,更重要是明白上帝對婚姻和家庭的心意,明白一些有關婚姻和家庭的規範和設計,不是為了限制人的自由、而是為了守護我們的婚姻和家庭,不會那麼容易受外界的風暴和挑戰所侵害。

當社會上不斷有聲音要改變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甚至將生兒育女當成像領養寵物,可挑選優良基因,只看重成年人的喜好和慾望的時候,捍衛美善的婚姻和家庭制度來得更為重要,必須讓人明白婚姻又豈只涉及個人的權益與福利,這不只是宗教信念,而是會對兩性關係、兒童福祉甚至社會制度帶來深遠影響。當LGBTQ的文化傳播愈來愈快,教會群體亦無可避免受到衝擊,如何做到接納人而不認同錯誤的倫理觀,是教會的當務之急。

原生家庭對夫婦親密關係的影響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12/03/2025

志明在三兄弟中排行最大,父親經營零食的批發生意,需要經常到海外與供應商傾談合作及取得產品分銷權,由於父親經常不在家,以致和三個孩子的關係較為疏離,在志明的記憶中,父親很少抱他們,只會偶然間關心他們是否夠錢用。媽媽由於要照顧三個孩子,精神壓力很大,情緒不穩,經常以打罵的方式管教他們三兄弟。家人間欠缺親密互動,如擁抱及對家人的關心問候,令他們習慣了不會表達情感的需要,生活就這樣平靜地過去。

轉眼間,志明亦長大及成家立室,只是婚後幾年,太太總是覺得他不夠愛她,志明覺得很冤枉,他明明很愛太太,將每月的薪金交給太太,志明不明白為何太太仍不滿意。志明的太太來自一個很溫馨的基督教家庭,她是長女,有一個妹妹,家人間事無大小都會分享,早上見面會說早晨,睡前會說晚安,家庭氣氛總是熱熱鬧鬧,大家有說有笑的,當初志明也是被太太的家庭氣氛所吸引,希望婚後自己的家庭也是這樣。可惜,事與願違,他期望的溫馨家庭沒有出現,反而是經常遭到太太投訴,覺得他對她的需要漠不關心,有衝突時又不肯面對,一直逃避,有時甚至一走了之。太太期望志明能像她的原生家庭般,凡事都有商有量,有甚麼便說出來,夫婦二人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原生家庭與情感親密關係的建立

志明無法滿足太太的情感需要及逃避衝突的做法,很可能是受到他的原生家庭所影響,在缺乏親密連結的家庭成長,令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去表達愛;心理學研究顯示,在四種家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會缺乏表達及建立親密感的能力。

第一種:缺乏穩定的生活及經常轉換主要照顧者

0至6歲是建立個人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如果這段時期,父母總是不在孩子身邊,並將他交給爺爺嫲嫲、公公婆婆、親戚、鄰居或傭人照顧,由於經常轉換主要照顧者,孩子剛與照顧者建立關係後,很快又要面對分離,然後再適應新的照顧者,這種不穩定的關係,令他的情感及依賴需要無法得到滿足,這樣的孩子會感到自己是不被愛、不被重視及沒有價值的,亦對未來充滿焦慮,欠缺安全感,無法和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以致他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與人建立親密感。

第二種:需要及感受長期被忽略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及需要,例如向父母說晚上不敢睡,擔心有賊人,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的擔心毫無理由,所以不予理會,只叫他不要擔心快去睡,明天才有精神應付考試等等。又例如孩子在學校被欺凌感到很難受,孩子告訴父母,父母只覺得這是小孩子間的小矛盾,沒有甚麼大不了而不予理會,更告訴孩子做人要勇敢些,不要因這些小事而哭啼啼,甚至有些父母會反過來指責孩子,覺得是他做錯事才會被欺凌,否則為甚麼其他同學都沒有被欺負。孩子如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的需要及感受會長期得不到回應,漸漸地,他便不再將需要和感受說出來,避免失望,和父母的關係也不會親密,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培養親密關係。

第三種:父母的情緒不穩定

父母情緒穩定才能給孩子安全感,孩子知道做甚麼事會有甚麼後果,例如,讀書成績好,父母便會開心,會獎勵他可以看電視一小時,他搗蛋,父母便會生氣,他有可能被罵或被罰,一切都是可預計的。但是,對於情緒不穩定的父母,他們的情緒及行為是無法預計的,這一分鐘情緒穩定,下一分鐘卻無故勃然大怒,覺得家裡的問題都是因孩子而起,用很負面的說話罵孩子,說他是「掃帚星」、「陀衰家」,將孩子貶得一文不值,這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做錯了甚麼?哪些行為惹怒了父母?每日都戰戰兢兢地惶恐度日,他會盡量逃避衝突,即使與父母有衝突,為免進一步激怒父母,也會盡量息事寧人,逃得遠遠的,由於要避開父母的情緒而長期避開父母,他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疏離,更不可能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

第四種:父母有暴力傾向

有些父母受某些觀念影響,如「玉不琢不成器」及「棒下出孝子」,認為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是為他好,於是,孩子稍有出錯,便會或打或罵,在這樣管教下成長的孩子,因為擔心被責打,所以很害怕犯錯,他會盡量滿足父母的期望及要求,對自己的需要則有所忽略。有些被父母長期虐打的孩子,為了生存,會對痛楚的感覺及感受變得麻木,只要一接觸到情感及感受,他便覺得很痛苦,因為原本應該愛他及保護他的父母,卻是傷害他最深的人。這些孩子長大後,會變得缺乏同理心,在婚姻關係中亦很難滿足配偶的情感需要,他缺乏情感的接收及給予能力。

 

擺脫原生家庭影響,重塑幸福婚姻

透過認識我們的原生家庭,可以對我們的性格及做事方式,如面對衝突時的回應,有更深了解,從而作出改變,不再容讓原生家庭的過去,影響我們的未來。志明與太太的原生家庭氣氛很不同,一個冷漠,一個溫馨,夫妻性格不同以致互相吸引,結為夫妻。一對夫妻在很多事情上的差異,可以是幸福,亦可以是不幸,要看你是聚焦在分歧帶來的衝突抑或分歧帶來的成長;兩人的不同之處可以豐富個人的思考向度,帶來成長及進步,但亦可以帶來矛盾衝突,全在乎你怎樣看待。志明面對衝突時,一直逃避,避而不談,這很可能是害怕觸碰他的情感陷阱或情緒按鈕,他擔心無法處理狀況會令自己顯得無能,他討厭無能的自己,因此無法面對,並選擇一走了之、冷對待、淡化、淡忘,以為經過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忘記跟太太的衝突。經過輔導後,志明明白到衝突事件是不會被忘記的,這些長年累月積壓下來的問題不去處理,會嚴重破壞夫妻關係,使彼此的關係變得疏離冷淡,沒有溫度,若加上外來的試探引誘,這段婚姻恐怕要走到盡頭了。因此,志明在輔導員的幫助下,學習面對衝突及表達自己的感受。作為基督徒的他們,可以從聖經以弗所書四章26至27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的教導中學習,明白到衝突令夫妻間產生憤怒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並非犯罪的表現,但若不斷累積怒氣及不饒恕,便會令魔鬼有機可乘,破壞他們的婚姻關係令愛侶變成怨偶,因此,他們遇到衝突時,會先了解衝突的原因並盡快處理,尋求修復關係的和解之法,重建親密的婚姻關係。

聖經如何看婚姻及家庭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2/03/2025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上台後,他的一些處事手法確實叫人不敢恭維,但無疑他上台後,一些價值觀得以撥亂反正,他先令聯邦政府機構只提供男或女的性別選項,又停止簽發性別中立「X」選項的護照,及限制19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接受性別轉換的治療。然而,在當地竟然有教會對以上的政策表達批評與攻擊。在香港,立法會早前討論並通過一項名為「守護本港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議案。有人會疑問「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婚制不是在香港一直存在嗎?為何還要討論及通過這樣的議案?此文不會敘述爭議的內容及背景,讀者可以自行翻查資料。然而這些爭議的背後,其實正反映當代價值觀已在不知不覺中被動搖及變質。對基督徒而言,我們應回到聖經去尋找婚姻及家庭的本質。

從創世看婚姻的起源

創世記二章18節記載,上帝在創造亞當後感到:「那人獨居不好」,遂以亞當的肋骨造夏娃作為「幫助者」。上帝這樣做,並非只為解決孤獨問題,而是要見證婚姻是上帝主動賦予人類的恩典設計。當亞當第一次見到夏娃,便稱她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創二23),這顯示夫妻關係的本質是「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而一男一女是上帝自創世以來建構夫妻關係的獨一設計,這樣的組合才能成為完美及真正的「一體」。

從聖經看婚姻家庭的特質

閱讀聖經可以讓人了解婚姻與家庭的特質:家庭是由血脈相連的成員組成,救恩與信仰可以透過家庭傳承下去,神所設立的婚姻是以一夫一妻作為基礎,一位家庭成員對上帝的信心,可以令其他家庭成員獲拯救,以及夫妻之間應彼此相愛,二人可互補對方不足。

家庭成員間血脈相連
上帝賜福人類「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一28),此使命是要透過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婚姻家庭才可以實現。生育不僅是繁衍後代,更有「教養」的責任,以培育兒女活出上帝的形象,才可以代代相傳去治理大地(申六6-7)。當我們閱讀聖經家譜時,雖然會覺得有點冗長和沉悶,但它卻包含了重要的訊息:家庭是傳遞救恩、信仰的載體,上帝透過家庭血脈實現救贖,從救恩的歷史可見,上帝先呼召亞伯拉罕,然後以撒,以撒又生雅各,雅各生的12個兒子成為了以色列民族的12支派,最後由以色列開始繼續傳揚救恩,全部都是一代接著一代,血脈相連地發生。

一夫一妻是上帝恩典設計
聖經明確以「造男造女」(創一27)一夫一妻作為婚姻基礎。舊約中如亞伯拉罕、雅各,他們雖然都是一夫多妻的案例,但上帝只會按「原初設計」,即一夫一妻作為家譜的延續,家譜中只會承認一個妻子的後代。上帝創造亞當、夏娃作為一夫一妻的典範,後來上帝降下洪水滅世,希望世界從新再開始,當時的新世界也是僅存「一夫一妻」的家庭(創七7),就是挪亞與其妻子,三個兒子與他們妻子的家庭。

救恩以家庭作單位
聖經的記載,救恩是以家庭作為單位的,聖經不乏「一人信主,全家得救」的例子,如上帝因為挪亞的義,他的全家都可以因信進入方舟(創七1),聖經中並沒有提到他的妻子、兒子及媳婦是否義人,就是因為挪亞的義,他的一家八口都可以進入方舟,可見上帝著重家庭,而上帝只會承認挪亞的唯一妻子、兒子及媳婦作為家庭單位裡的成員。

活出基督的家庭
以弗所書五章22節及25節分別說:「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經文道出夫妻關係的更深一層意義,就是彼此要相親相愛,互補成全,以至可以活出基督的樣式。丈夫是妻子的頭,上帝一早已定了男、女在家庭的位置與規律,不容許顛倒混亂。當人們見到丈夫與妻子相親相愛的樣式,就可以將榮耀歸於上帝。家庭是上帝喜悅的,耶穌的第一個神蹟就是在婚禮中發生,當天耶穌出席一男一女的婚宴,並把水變酒,以象徵上帝對這個家庭的祝福。

總結

男人和女人都有上帝的形象,因為上帝造男亦造女。一個家庭若只有男性的角色,子女會缺乏女性角色作模範;相反若家庭只有女性的角色,子女亦會失去學習男性角色的機會。Katy Faust的父母在她10歲時離婚,母親後來愛上女人,她在書中道出在兩個女人組成的家庭中成長的感受,及與父母一起生活的重要性,父、母的角色缺一不可。Faust稱:「在母親身上,我學習到能夠看到問題的各個方面,並同情他人,故此在解決衝突時,我會受母親影響而看到每個人的觀點並理解每個人的掙扎。在父親身上,我學習到信心,當我走進一個眾多男人的房間,我能堅定地與他們握手,並直視他們的眼睛。」雖然父母積極參與,令Faust在父母身上都繼承了美好特質,但她不諱言,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是可怕的事情,她和媽媽關係密切,但亦只能視媽媽的同性伴侶為朋友。故此,男、女的形象都是上帝所賜,家庭中必須具有這兩個形象才算是合一、完整的家庭。面對多元婚姻定義的衝擊,我們應著重聖經的根基與教導:婚姻是上帝所設立,不可因社會制度變遷、個人喜好而更改。我們要堅守上帝從創世所設的家庭規律: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