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尊重子女比進名牌學府更重要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8/2016
有報導指今年書展有不少新書與教養子女有關,其中一本由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博士,昔日的女歌手陳美齡所撰寫,備受傳媒關注的《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兒子送入了史丹福》,光看這個書名,便足以吸引不少望子成龍的父母對此書趨之若鶩。
《三人行》——「自以為是」的不同面貌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7/2016
《三人行》是一套高調談論道德及人性盲點的電影。早在《三人行》在香港正式上演之前,導演杜琪峯及監製游乃海便已向傳媒表明此片的場景雖為醫院,但反映的其實是社會的縮影。在這前設之下,筆者便明白了為何這間醫院沒有把悍匪、瘋子或植物人一一隔離,因為在現實中,你或許平時看不到他們,但他們卻真實地與你共存在同一個社會。
由各盡其職,到各自表述,再到…
陳永浩、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高級研究員
15/06/2016
經過了這些年,「撕裂」仿似成為了香港的代名詞。我們的社會,以往人人各盡其職,現在變成各自表述,甚或只顧「圍爐取暖」。
假期是福利還是羊毛?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05/2016
5月1日是法定公眾假期,如公眾假期在星期日,一般「打工仔」都能在翌日得到補假。然而,5月14日同樣是「紅日」,但受惠的人卻不多。首先,只放「勞工假」的朋友,便已註定與它無緣;此外,自推動五天工作的政策後,連放「銀行假」的朋友也因當天是星期六例假,只是名義上「放紅假」而已。
慈愛的神 vs 公義的神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3/05/2016
當社會出現不公義而政府視和平抗爭「冇到」時,究竟信徒能否基於社會公義,以武力回應制度的暴力?筆者不相信那些支持基督徒可以動武的人都是冷血或沒有愛心之人,當中有些人正正因為很有愛心,看見別人受苦而感到痛心,才希望為自己或身邊的人抱打不平,伸張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