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請從不聞不問之中走出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4/03/2017

踏入2017年,特首選戰「跑馬仔」,就算如何不問世事、堅離地、無投票權的基督徒,都會「食下花生等睇戲」,少不免也會留意一下。而很多時,教會一句「政教分離」,就叫我們對社會事務抽離,「中立」彷彿成為了我們避世、不聞不問的同義詞。

真相就是沒有真相?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4/03/2017

這是個沒有真相的年代?還是我們失去了追求真相的勇氣?

《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 選為2016「年度詞彙」,指「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很明顯在官僚政客充滿語言偽術;傳統媒介屈從於政治和商業而自我審查;新媒體為求吸引眼球而將真假暫放一旁;網民擇己固執、自創標準的年代等等,令真相變得遙不可及,我們還能相信誰呢?

抉擇人生系列:正義與關懷

羅秉祥教授    |    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
14/03/2017

世界上只有一套倫理觀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倫理問題嗎?答案當然不是。1月20日晚上,羅秉祥教授在眾多倫理觀中,為我們介紹了Lawrence Kohlberg及Carol Gilligan的兩套倫理觀。

傳媒與後真相年代

梁麗娟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14/03/2017

英國《牛津詞典》將「後真相」(post-truth) 此詞選為2016「年度詞彙」,並將它定義為「在形成民意的過程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此詞的使用頻率較2015年暴增20多倍,最能代表去年充滿情緒性政治的對話狀態。

「娘娘」不是世界全部

14/03/2017

大抵沒有哪個男生聽到心儀女神說一句「比男朋友更親更重要的好友」會覺得「如願以償」而心滿意足。哪個「兵」不會妄想有一天自己也可當「娘娘」的真命天子?

悄然降臨的後真相時代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4/03/2017

2016年「後真相」(Post-truth)成為最叱吒風雲的詞語,其以王者之姿令歐美地區的政治翻天覆地,它的影響我們至今仍歷歷在目。然而,當你以為只是彼岸遠方受影響時,其實它亦已在我們身邊悄然降臨,在我們觸手可及的事上,都可瞥見其影響。

訂立歧視條例的四點考量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9/03/2017

歧視‧荒謬

酒吧因提供女士之夜優惠,被法庭裁定歧視男性。姑勿論男女喝酒量、慣喝酒類及價錢不一,老闆的經營策略竟被當成歧視。有網民揶揄:母親節優惠,又是對父親的家庭崗位歧視嗎?

不願做爸爸的適婚港男愈見普遍

08/03/2017

2016年我們委託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學者進行電話隨機抽樣調查,共訪問了2051位香港成年市民,內容包括香港人對婚姻意義、修改婚姻制度、養育後代的取態。我們發現現今處於適婚年齡的香港男性有以下取態:

 

1.     成為爸爸的決心較低

陰錯陽差的商業代母爭議

梁永豪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前研究員
02/03/2017

現今社會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一個人可隨己意在市場上選取自己喜歡的商品。但是否所有東西都可以變成商品?是否存在一個景況,就是當某些東西被商品化後,就會觸動社會的道德底線?以下的案例將為我們提供一些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