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閱讀調查數據的竅門 以性教育為例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4/12/2017

若要在街上隨便找100個人,會有多少15-24歲的青年人?

政府統計本港約有700萬人,其中78萬人是15-24歲的青年。簡單推算,隨便找大概會有11人是青年吧?不,實際要視乎你站在哪條街。

站在大學街,找到75個青年並不令人驚訝。地點構成偏差,時段也會。灣仔區這個年齡層的青年人口比例不足9%,可若星期一早上八時在灣仔稅務大樓外隨便找100個人,很大可能找不到9位青年。

統計學家往往比駱駝更適合在沙漠生存,因為統計學家「水份高」。

要精明地讀調查,先看抽樣過程是竅門。即使不懂統計學的普通人只要稍加思索,亦能大體掌握調查的可信性。偏頗的抽樣造成瞎子摸象的局面,令結果以偏概全。

每年一度的同志大遊行在上周舉行。列隊有中不少中學同學興致勃勃地拿著專題研習的街頭問卷,訪問參加者是否支持同性婚姻。在支同的政治隊伍裡得出絕大部份人支持同婚的結論,恐怕不需做問卷證明,同學在匯報結果時相信會難以解釋數據,除非他們隱瞞了抽樣的地點和時空。

質素高的抽樣通常很昂貴,但有種成本非常便宜的抽樣方法叫做「滾雪球」。即傳給自己認識的朋友,再邀請朋友的朋友填。這種抽樣並說不上好或壞,只是問卷數目縱使愈滾愈多,但調查結果反映出來的仍是同一類人的意見,出現「同溫層效應」的可能性相當高。解釋和引用結果時,只能強調結果反映這些填問卷者的狀況,不能反映港人普遍現象。

上月有報道以「四成大學生曾在校園有性行為」作標題,報道關懷愛滋的「滾雪球」式調查,他們抽問了122名大學生。四成到底是多是少?香港的本科生以及其他學位的大專生超過15萬。全港院校宿位不足4萬個,但卻有超過7萬學生在校園內發生性行為。假設絕大部份學生不會在教室或其他校園的公眾地方發生性行為,結論是幾乎每個宿位的學生均會在宿舍內發生性行為,而沒宿舍的學生也有3萬人會在宿舍發生性行為。

組織基於上述結果推動政策倡議,呼籲大學要在院舍置放安全套自動販賣機,筆者在此先不討論調查結果與倡議內容有何關係。在同一個月內,該組織再發表另一個用相類似方式抽樣的調查結果,提到許多青年性行為不使用安全套,女性尤甚。然而,若不考慮抽樣數字過少,以及「雪球」的組成是該組織主要服務的性活躍對象等影響因素,筆者認為上述倡議未免太保守。要是調查真的反映現實,建議在許多青年不使用安全套,而又集中會發生性行為的地帶──大學院舍——常設免費安全套、在校園公眾地方多設性傳染病的快速測試櫃台,甚至提供定期驗身優惠等建議,都不為過。因為倡議必須對應問題。

普通人只要稍為考慮一下抽樣過程,就會明白為何調查發布者或報道者均不能把結果化約為香港青年的普遍情況。筆者認為這兩項結果,實際反映了該組織主要服務對象的情況。關懷愛滋最常接觸性活躍的青少年,關注他們的性健康及性命安危,研究結果實際上有助於決定組織服務的定位;但要上升到全港政策的層次,則是調查和倡議不對稱。

舉例說,由於組織提供檢驗性病服務,有意主動接觸組織的女性,他們或多或少認為自己比一般人更高機會染病,最後得出服務使用者染病統計數字較衛生處數字為高,是可預期的結論。結果或可說是使用關懷愛滋服務的女士安全意識不足,卻不能推論出香港青年整體性教育不足(縱然筆者同意香港性教育不足夠,但不能從這調查得出如此結論)。至於終究組織應建議女性使用安全套的意識,還是為女性拒絕不安全性行為而充權,還是要許多諱疾忌醫、拒絕接觸組織的男性尋求幫助,還是其他方面的工作?則與這項題目無直接關係了。但總不能因為「沒有研究,就沒有話語權」,然後公布一個不能用作推算整體實況的調查研究,用以推動改變整個制度的倡導。

在此不能不順帶一提,一筆過撥款措施造成整個社福界和社會的不幸。它不單削弱了社福界的人手,也削弱了社福研究的資源。良好的調查能幫助所有人疏理現況,以實證為本的政策倡導對社會前瞻發展而言相當重要,但卻往往因資源不足而要減少抽樣、自限方式,片面結果使對症下藥更為困難。把社會調查研究讀得其是、用得其所,對社會來說具有莫大裨益。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14-12-2017

相關文章

墮胎不應是唯一選項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4/11/2024

在美國的政治環境中,墮胎一直是共和黨和民主黨的重要分歧之一:共和黨普遍抱著尊重胎兒生命(pro-life)的立場並反對墮胎;民主黨則因高舉女性有選擇權(pro-choice)而贊成墮胎。而美國最高法院在2022年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的裁決,該案在當時令墮胎合法化,推翻此案,代表女性墮胎便不再屬於憲法賦予的權利,法院將是否允許墮胎的決定權交給各州自行裁決。因此在剛剛過去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的競選活動都大力聚焦於墮胎權,以爭取女性選民的支持。

賀錦麗在其中一場競選活動邀請了著名歌手Beyoncé出席,替她拉票。Beyoncé發言時表示,她在當天不是以名人和政治人物的身份前來,而是以關心兒童母親的身份來,以爭取女性控制自己身體的自由,讓她們女兒的成長不受限制;她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就是為女性爭取墮胎的自由。不過想深一層,她的說法有點奇怪,她以母親的身份支持墮胎,並且為了女兒不受限制,而扼殺她的孫子孫女生存的權利。

女性的生育權利應受到尊重,女性有自由決定是否生育,但一旦懷孕,生育與否便不只涉及女性的身體,還涉及胎兒的生命。胎兒雖然未出生,但已是一個潛在的人,是世界上最弱小、無助的生命。女性的身體自主權應被尊重,胎兒生存的權利也同樣需要被重視。

墮胎有時是兩難的決定,有些婦女因遭到性侵而懷孕,也有些情況是懷孕危及孕婦的生命,社會應該有合法的墮胎途徑來為這些婦女提供出路。但墮胎不應是意外懷孕婦女唯一的選項,社會上也有不少機構可以為意外懷孕婦女提供支援,幫助她們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困難,只要她們願意尋求協助,隨時有可能將苦難化為祝福。

性教育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前線性教育工作者經驗分享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24

明光社在2024年7月26日舉辦的網上講座主題為「性教育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前線性教育工作者經驗分享」,當晚由香港性文化學會事工總監鄭安然先生(安然)、筆者、本社的項目主任(性教育)熊嘉敏女士(Carmen)、項目主任(流行文化)呂英華先生(Joseph擔任分享嘉賓,一同分享,推廣性教育的經驗和感受。

Joseph回想自己在加入明光社前,已對性教育有所抱負,曾在網上討論區與網友就「婚前性行為」這個主題進行辯論,甚至想過以「課金」方式邀請出租女友返教會,最後當然是沒有實行。在成為項目主任後,除了可以實踐抱負之外,也可藉此進深認識不同性倫理課題。

明光社

其實,本社同工們每年在學校都會主講幾百場的講座,Carmen相信當中總有學生會受惠的,雖然過程不一定很順利。她記得有一次在中學講解何謂性騷擾,有學生將他被同學性騷擾的真實經歷寫在紙上,而相關的同學也承認有作出過某些不當的行為,原來他們都不知道有關行為已是性騷擾行為。而同工們到學校進行性教育工作,正正就是要告訴學生「應該作」和「不應該作」的行為。

本社的性教育不只在一般主流學校進行,同工們也有機會到訪一些特殊學校。筆者認為,每次到訪特殊學校,對自己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一所盲人學校進行講座。因講座在晚上進行,課室的燈光是為講員,即筆者而開的,因沒有燈就甚麼也看不見,連投影機也是為筆者開的,同學都看不見其上的內容,而筆者則習慣了在主講時使用簡報。同學雖然看不到東西,但無阻他們在課室裡活動和溝通;而筆者雖然有視力,但在那刻反而成為了限制,需要有光線和儀器才能運作,那刻有障礙的反而是我。

安然表示香港性文化學會除了在學校進行性教育工作,也在網上推出網上性教育Podcast——「Sex But True騎呢性趣聞」,希望令網絡上的風氣有所改變,讓其上也有一些比較保守的想法。Podcast每集30至45分鐘,他們會選取一些熱門的社會話題作討論,除了類似「食花生」的閒聊之外,也會有一些較嚴肅的倫理思考,並分析網民留言背後反映的價值觀,藉此訓練聽眾的獨立思考能力。安然表示雖然Podcast的目標聽眾是大學生和已出來社會工作的成年人,但也有中學生表示有收聽他們的節目,他很感恩網上Podcast能回應到青少年對性的好奇心。

誠邀大家點按以下連結,收看足本講座。

收看講座

再思身體神學……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6/2024

受訪者:梁麗娟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講師

翻開教會歷史,會發現曾流行靈性是好,物質則是邪惡的說法,由於物質是惡,身體也自然是惡,這都是異端思想,這種靈善物惡的想法源自第2世紀希臘諾斯底主義的二元論。到了第4至第5世紀,奧古斯丁認為性慾是亞當墮落後才衍生出來,進一步把性等同於罪,連帶夫婦之間的性關係也被視為罪惡,於是乎,除非為了繁衍下一代,即使是已婚夫婦,也被鼓勵禁慾。反觀21世紀的今天,到處響起自己的身體自己做主的聲音,即使是基督徒也敵不過性解放思潮,根據美國一項名為「信仰與人際關係」的全國性調查報告,近兩萬名單身受訪的基督徒中,大部份都沒有過著「婚前守貞」的生活。[1]

明光社

從夫婦禁慾到性解放,兩極都未中紅心,有違神的心意,到底基督徒可以如何理解性,以至可以既能尊重身體,不忽視身體的需要,又能合宜地去發掘性、愛及婚姻的美善,相信已故天主教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撰寫的《愛情與責任》,以及其他學者對身體神學的詮釋,可以為天主教友,又或新教教徒帶來不少洞見及啟廸。今期「我有話說」邀請了已從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的講師梁麗娟博士,與大家分享身體神學的精華及一些體會。梁博士早期曾教授「媒介、性及暴力」課程,為了整合早前的研究,這段時間在多倫多大學神學院Regis College碩士班進修,她選擇了修讀天主教的性倫理課程,當中包括身體神學的教導。

神讓人通過身體經驗屬靈的奧秘

基督教早期曾出現靈善物惡的觀念,於是基督徒認為追求屬靈的事才是好的,梁博士提到,身體神學正正打破了身體是不好的謬誤。神創造世界及人,在神眼中,祂所創造的萬物都是好的,當中包括了人類,為何人會覺得身體不好呢?天主教很多聖禮都是與身體有關連,甚至與身體接觸,並透過身體來領受,例如洗禮、用膏油抹頭,按首祝福等。

透過身體,人們會感受到平安或恐懼等不同情緒,人是透過身體去經驗物質界,當人的情緒出現一些狀況,例如未能表達自己的看法,感到被壓抑,身體也會相應的出現一些狀況。人的靈性與身體也有關連,兩者不能分離,例如透過靜觀,人可以感受當下身體的狀況,所以不應視身體為阻止人進入屬靈世界的障礙物,反而要視身體為神給人的禮物,透過身體經歷屬靈事情。

身體不是一個與靈魂分割的個體,而是一個小宇宙,把可見的彰顯那不能看見的,就如物質界的東西可以彰顯非物質界的國度。有一次,耶穌責問眾人,他們懂得看見西邊有雲彩升起來,便知道要下大雨;看見南風吹起,便知道天氣將熱,他們懂得分辨天氣,卻不能從現在所發生的事情去分辨自己身處一個甚麼樣的時代(路十二54-56)。很多時候,神通過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去看見神的屬靈奧秘。又例如耶穌在馬太福音六章22節說過「眼睛是身上的燈。你的眼睛若瞭亮,全身就光明」,耶穌在這裡所指的就是屬靈的洞察力,我們的眼目可以看見自然界,欣賞天父的創造,也可以分辨不同人的精神狀態,但能看見屬靈的世界,並非一般人可以做到,需要求主開我們的目光,才能看見屬靈的奧秘。

夫妻結合經驗神合一的愛

愛是一個奧秘,聖經從創世記開始,神便設立婚姻,讓夫婦二人成為一體,到了聖經最後一卷書啟示錄,耶穌基督迎娶祂的新婦——教會,而聖經的中間則有雅歌,書中歌頌性愛的美好,兩性互相傾慕,將愛侶關係寓意神與以色列人的親密關係。可見聖經的結構已突顯神是愛的本質,而神亦通過人倫之間高度契合及親密的性愛,讓人體驗與神愛的融合,是何其美好。愛的主題貫穿了整本聖經,三一神之間的愛已夠親密完備,但神仍開放自己,與受造物分享受祂的大愛。

夫妻二人成為一體是這種與神愛融合體驗的投射。婚姻中的性關係,夫婦二人都向對方敞開,赤身裸體是代表個人的脆弱性及毫無保留,願意交付自己的生命給對方,這種向配偶開放自己的生命,等同於在神面前開放自己的生命,容讓神進入自己的生命,以及改變自己的生命。就如馬利亞對神的使者說:「我是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路一38《新譯本》)

神是自足的,祂本身已經可以榮耀自己,也不需要人類滿足祂,和向祂歌功頌德,但祂是愛,祂願意與人類分享祂所有的。永生神是永恆存在的,人類不是,人類的年歲是有限的,但藉著夫妻聯合誕下的孩子,孩子再誕下孫子,這一種通過人的身體連綿不斷的繁衍,讓人類在地上稍為體驗到「永恆」是怎麼一回事。

至於夫妻二人聯合的那種短暫快樂,也是神稍為讓人體驗到人神共融的終極快樂,因此有天主教神學家說,人有性慾是正常的,因為神設計人對性慾有渴求,人之所以渴望與其他人聯合,其實源自對神的渴求,惟有找到神,人本身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婚姻為何如此重要?教宗強調婚姻及家庭是文明的基石,並且在創造秩序中最基本的,只要婚姻及家庭穩固,一個國家的文明及文化才能穩固,如果家庭及婚姻瓦解,整個文明都會出現危機。夫妻二人的結合是神聖的,但梁博士提到,一對新人在祭壇上所發的誓言,承諾疾病困苦與共,實際上有多少能兌現?這點值得大家反思。

容讓神介入,以愛養育孩子

夫妻二人的聯合是如此神聖,婚姻便不是一份簡單的合約,而是一份契約,當中牽涉男女二人的承諾及神的介入。夫妻二人向對方開放生命的同時,也向神開放自己的生命,包括接受神給予他們的禮物——孩子(詩一二七3),因此天主教的內部指引並不主張教友用非自然的方式避孕,認為這做法等同拒絕神介入自己的生命,任由自己計劃及控制生育,若教友想要避孕,最好還是用自然的方式如量體溫計算妻子的排卵週期等。

當然,此教導惹得很多教友反感及受人詬病,他們認為天主教有關避孕教導不切實際,不明白現代家庭的困難及挑戰,現代生活那麼忙碌,女性又怎會有時間去計算排卵期,實際上夫妻也難以配合。有些教友並非抗拒小朋友,相反,他們只想提供更好的時間及資源來照顧小朋友,沒有計劃的生育只會讓父母疲於奔命,萬一誕下有問題的孩子,更不可能不計劃便再養育另一個小生命。梁博士指出天主教最終也沒有強迫教友一定要遵守避孕指引,只提醒教友要知道自己最後是向神交代,只要憑良心盡上為人父母的責任便可以。

新教教徒不一定認同天主教這一套避孕的方式,不過梁博士分享到,實踐上雖然很困難,但當中的神學理論還是值得大家認識,這種避孕方式亦讓人反思到性愛與婚姻的本質,以及婚姻與家庭的關係,當人願意在神面前立下婚盟時,就是願意犧牲個人一些自主性,與另一個人在神的引領下一同走上未知的人生道路,當中遭遇甚麼,人無法控制,包括生兒育女的計劃,人應該是為此禱告,若不是靠著神的恩典,人是沒有辦法做到的。現代人很想控制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都想按照自己的計劃去實行,以為現實世界有很多事都可以按照自己所期待的方式發生,卻忘記了,我們面對的其實是一個自己不能控制的命運。梁博士點出上一代的人比起後輩更能擁抱生命的變化,他們較能面對人生的無常並處之泰然,例如對子女數目的控制,他們肯定沒有現代人般強烈。

真正的愛,包括尊重

真正的愛有責任,也包括尊重,尊重他人的身體,不要把他人的身體物化。當一個男人評論一個女人的胸部,並表示他喜歡這個女人的大胸,他說這話的時候已經把這個女人物化了,把這個女人的胸部從她身上分開出來,成為一件給人玩弄的物品,可是人是不能被分割的。即使是整體,只要丈夫視妻子為發洩性慾或傳宗接代的工具,又或是炫耀妻子的美貌,到了妻子人老珠黃便嫌棄她,同樣是把妻子物化了。反過來,一個妻子覺得丈夫不會賺錢沒有用,只視丈夫為賺錢機器,也是把丈夫物化了。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不必比較誰比誰好,神也愛每一個獨特的人,人人都值得被尊重,因為神創造人時,賜予人自尊,例如當一位丈夫在妻子面前稱讚其他女性的美貌,這位妻子便會覺得很委屈及不被尊重,這是動物沒有的感受及反應。

身體是神創造的,是寶貴的,現今社會的男女都被物化,很多時都是因為受到傳媒影響,讓人以為身體自主,可以隨便與人發生性關係,這只是被扭曲了的性文化影響,以致把性誤用,做了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或是出現更嚴重的問題,如墮胎殺嬰等情況。梁博士指出,教宗提到這是一場屬靈戰爭,惟有通過基督的救贖,人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簡單來說,身體神學並非空泛的理論學說,只邀請人在學術層面探討交流。相反,它邀請人反思人的身體是寶貴的,不能隨便進入性關係,要認真對待婚姻,因為婚姻並不只是兩人或兩個家庭的事,而是兩人與神的事。天主教有關身體神學的教導始於上世紀70、80年代,當時以針對家庭中的性倫理為主,對獨身、同性戀、跨性別等性議題未有涉及,但近年已逐步與時代的步伐接軌。


[1] 〈美調查:多數單身或未婚基督徒,未真正做到「婚前守貞」〉,基督教今日報,2023年5月22日,網站:https://cdn-news.org/News.aspx?EntityID=News&PK=000000002f83e3464a31834f5df6f84ba99e4b6679f5d949(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6月4日)。

 

情性教育中不可少的要素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1/01/2024

筆者早前到一間中學進行性教育講座,學生在提問時間踴躍地提出不少問題,當中包括一些避孕知識和香港合法性交年齡的法律問題。這些問題是最容易回答的,因為它們屬於知識型的問題,有其標準答案;同時這些問題也是最難回答的,因為不能只回答標準答案。

當學生及其男/女朋友已過了16歲的合法性交年齡,在法律層面上,二人在自願情況下進行性行為並沒有干犯任何法例,按生理衛生層面,正確使用避孕工具能減少懷孕及感染性病的風險,那是否代表學生就可進行性行為呢?當然,學生是有自由去作的,但這對他們是否最合適的選擇呢?

學習性知識重要,建立健康的性價值觀更加重要。因此,在回答完他們的提問後,筆者就開始和他們討論除了自願、法例及生理健康之外,青少年性行為還有甚麼需要考慮的因素呢?再宏觀一點,性的本質又是甚麼呢?愛和性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這些才是性教育的真正重點。

明光社相信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不只是傳遞性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是建立正確及負責任的性態度。為著學生的好處,在這過度高舉自由的世界中,教導性教育時更需要給予學生正確而清晰的方向,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

筆者與學生分享完後,在旁的老師為分享內容作總結,他也鼓勵學生建立健康的價值觀,多作思考,為自己的人生作明智的抉擇。

明光社的情性教育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如想進一步了解我們的學校性教育工作,歡迎各位與本社聯絡。

流行文化中的錯誤性觀念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9/07/2023

網絡上的資訊非常之多,而當中的色情資訊、串流平台多不勝數的劇集和片段,都衝擊著我們的價值觀。然而,只要相關的資訊內容不涉及違法行為,便可能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在全球擴散至資訊流通的國家和地區。而價值觀的傳遞在大部份情況下並不涉及違法的事情,價值觀會透過流行文化將訊息傳遞給我們。在後現代的環境下,所有事情都不再有固定答案,在價值觀上,對與錯似乎已沒有絕對答案,又或者會出現少數服從多數的情況,多數人的想法會壓倒少數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誰能主宰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很大程度取決於網絡、社交媒體的傳播資訊量,特別是在無法判斷價值觀對錯的社會,也很難教育青少年,因為他們接觸得最多的便是網絡資訊。

少數服從多數

毋庸置疑地,大部份青少年的成長路上,接觸網絡的時間往往多於與真實世界的人溝通。若果喜愛於串流平台觀看動畫、漫畫或打電玩的話,價值觀很容易就會潛移默化地受網絡媒體影響,而網絡資訊總不會指出某些價值觀會對人有何影響,即使對人會帶來負面影響的訊息也會以肯定、正面的態度來包裝。例如香港首位AV女優於日本出道的消息傳開後,大部份媒體或網民所表達的態度都是支持和肯定,稱這位女生有敢於追夢的勇氣,彷彿合理化了他人去投身色情產業,我們可以看見其中肯定這位女性的聲音佔了大多數的。所以我們應該思考:是否大多數人都支持某一種講法的時候,它就能成為真理呢?

在某一個範疇裡,每一個人第一次接觸的資訊都非常重要,因第一次所吸收的知識很容易就會成為批判同樣範疇知識的基礎。而青少年對於未知領域的學習模式,就是模仿。在網絡與大眾媒體的渲染下,人很容易受主流媒體資訊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觀或對某種事物的印象所影響。事實上,從網絡上得到的資訊大部份都難以證實。以串流平台Netflix為例,過去平台上的一些劇集成功營造了「Netflix效應」現象。

早前CNN刊登了一篇名為:「Netflix效應:為何西方女性前往韓國尋真愛」的報道,當中引用了一位韓國學者對在韓旅居青年旅館的女性遊客進行的訪問,發現接受訪問的123名女性(大部份來自北美和歐洲),都是受到Netflix效應的影響而到訪韓國。其中一位來自摩洛哥的20歲學生表示,自己受K-pop和韓劇的影響來到韓國,她和其他外國女旅客一樣,最初都認為韓國男性大部份都像韓劇中的男性,具備紳士風度、禮貌、浪漫、俠義等夢幻品格。但該位女學生在韓國的經歷令她對韓國男性的夢想幻滅,她發現有些韓國男性會認為外國女性比較開放,曾有陌生人在街上向她提出性要求,她感嘆:「男人就是男人,人類在任何地方都是相似的。」[1]

有人被Netflix效應影響,正正是因韓劇傳遞的訊息成為了大多數的聲音,令網絡充斥著韓國男性的美好印象,讓人們錯誤以為全部真實的韓國男性也是如此。Netflix效應是活生生的例子,證明網絡的威力,但這只不過是一些劇集讓人對某類人有以偏概全的錯覺,若果一些錯誤的性觀念,或者難辨對錯的戀愛觀念,成為了大多數聲音的時候,這影響可以是很深遠的。

錯誤性觀念

  1. 即食戀愛: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即食戀愛是夢幻的愛情,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就墮入愛河,一見鍾情在韓劇中屢見不鮮,例如早前熱播的韓劇《社內相親》都有這樣的情節。除了韓劇,動漫之中亦有不少一見鍾情的劇情,甚或乎一些讓兒童接觸的童話故事也是如此。當然,世界之大的確會有一見鍾情的情況,但必然是少之又少;抱持夢幻的愛情觀更有機會讓人對戀愛產生不切實際的想像,一旦幻想破滅,戀人關係亦難以長久。香港青年協會過去曾進行一項名為「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當中有些個案更是令人驚訝,一名男生在初中時表示自己已有十多次戀愛經驗,最短的關係只維持了一天。[2]
  2. 性關係平庸化在不少的劇集當中,性關係是情侶間必然會發生的事。當然,在性解放的思潮下,不認同婚前性行為的,便屬於「保守」。不過問題是,為何是保守?說到底都只是因為不同意婚前性行為者只是少數,所以會被冠上「保守」之名,不同意就是跟不貼潮流。但實際上,特別對學生來說,過早的性行為,不但忽視了意外懷孕這個青少年未能承擔的結果,更造成了單親媽媽等等對青少年不健康的現象。此外,性行為如果從婚姻中抽離,更會影響雙方關係,「海蒂性學報告」便提出了這一點。[3]
  3. 關係混亂化:近年來慣常出現的節目題材,男女之間的關係總是混亂複雜的,網絡媒體所展現的,是要滿足觀眾的口味,從而達到最大流量,所以大多是沒有教導目的的。例如一些講述一批參加者去戀愛島求偶的「真人騷」節目,後來甚至發展成參加者需要裸體參與節目。動漫亦出現「出租女友」的題材,並且大受好評,也就是說這種鼓勵援交的錯誤倫理關係亦被浪漫化的劇情所掩蓋,甚至有一些主打關係混亂,成為「NTR」(被戴綠帽)[4] 題材的作品亦頻繁出現,這裡就不詳述了。

最後,我們可以看見網絡世界之大,各式各樣的價值觀都有,但很多時人們為了流量,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污名化和模糊化了一些正確的性觀念。原本性關係是建基於幸福的婚姻裡,但媒體展現出來的就是對婚前性行為的肯定,性行為不再與愛有關而只是發洩性慾的工具,這也褻瀆了性的意義。[5] 當原告變被告,錯誤被視為正確,健康的性觀念被視為異類,後果卻是可大可小。故此,縱然正確的被視為少數,但正確就是正確,錯誤就是錯誤,並不會因為大多數人在說謊,令謊言變為真理。


[1] Jake Kwon, “‘The Netflix effect’: Why Western women are heading to South Korea in search of love,” CNN, last modified August 14, 2022, https://edition.cnn.com/travel/article/south-korea-western-women-seeking-love-intl-hnk-dst/index.html.

[2] 〈新聞稿〉,香港青年協會,2019年2月13日,網站:https://hkfyg.org.hk/wp-content/uploads/2019/02/青協新聞稿_公布「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結果.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0日)。

[3] 海蒂〔S. Hite〕:《海蒂性學報告:情愛篇》(The Hite Report: A Nationwide Study of Female Sexuality),李金梅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頁217。

[4] NTR這個網絡流行語沿於日語,有被戴綠帽,即自己的對象與別人發生了性關係,或綠帽癖的意思,即為到被戴綠帽一事感興奮,參:〈NTR(網絡流行詞)〉,Baidu百科,網站:https://baike.baidu.hk/item/NTR/489821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1日)。

[5] 韓炳哲:《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管中琪譯(台北:大塊文化,2022)。

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1/2023

性教育是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必修課,除了學習正確的性知識和相關的生活技巧外,培養良好的價值觀也是重要一環。知識和技巧有相對客觀的標準,但價值觀卻因人而異,因此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對性教育的定位可以有很大的出入。

有些機構會從社會衛生、性自主或人權角度來制訂性教育的內容,明光社的性教育則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關注個人權利之外,亦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位置、權利與責任,提倡對學生有益的正確價值觀。

明光社性教育的特色是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我們認為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我們會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資訊,過程中不用隱藏自己的價值觀,反以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為自己的福祉作出明智的抉擇,並建立一套正確的性價值觀。

以下是本社性教育背後對生命、性別及倫理關係的信念。   

  1. 尊重生命

每個人的生命,不論其性別、年齡、國籍、社會階層、職業、性傾向如何,甚至是未出世的胎兒,都有與生俱來的尊嚴與價值。因此,我們在作任何抉擇時,都必須尊重自己與他人的尊嚴和生命價值。

  1. 性是人的基本特質

性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基本特質,應以平常心來面對。性並不會令人羞恥,人應該持開放的態度來談論。性亦是個人的私隱,應加以保護。性別是組成個人身份的核心部份,我們認為男女兩性的差異取決於生理因素,並反對現今跨性別運動提倡以主觀心理性別取代客觀生理性別,模糊社會性別制度的做法。

  1. 戀愛是為婚姻作準備

愛與被愛是人的基本需要,因此戀愛教育是性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份。而戀愛是邁向婚姻的過程,二人在相處時彼此認識,學習尊重、付出、接納與承諾,並積極考慮對方會否成為自己將來的配偶。雖然戀愛的目標是指向婚姻,但不是每段關係都能步入婚姻。不過,透過反思關係終結的原因,可以讓雙方在未能開花結果的關係中有所學習,幫助自己日後能更成熟地發展另一場戀愛,並向婚姻邁進一步。

  1. 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

性是個人的強烈欲望,但卻不是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需要。性與愛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接觸的不只是對方的身體,更是對方的生命,二人深刻地接納彼此、排他地擁有彼此、長久忠誠地委身。因此,性行為不只是為性器官帶來刺激,更是雙方心靈的緊密契合,形成親密感。

  1. 婚姻內的性行為帶來最大的幸福及保障

性行為是二人最坦誠的身體接觸,赤裸地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的生命。美好的性能為人帶來幸福,錯誤的性卻會帶來嚴重的傷害。性行為亦會帶來懷孕及感染性病的可能,因此是否進行性行為是一個嚴肅的決定,需在一個令二人感到安全及得到充份保障的情況下進行。我們認為婚姻的忠誠與承諾能為性行為帶來最穩固的保障,夫婦藉性行為亦能加深二人之間的親密感。當夫婦彼此忠誠,婚姻內的性行為便是預防性病最有效的方法。

  1. 一生一世的婚姻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婚姻關係中的「親密的愛」、「性的忠誠」和「終身結合」的規範,促成男和女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建立家庭,提供一個長期互相支援的親密關係,而家庭則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我們相信現行一男一女的婚姻是最能夠保障兒童福祉的社會制度,讓有孕育後代潛能的男女締結盟誓,促進其關係的穩定性,從而維護每個幼兒獲得與親生父母連繫的基本人權。我們認為家庭既然是天然和基本的社會單元,應受社會和國家的保護,以保障男女婚姻制度的獨特性。

我們按著以上的信念,設計本社的性教育內容,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個接納自己及尊重他人的人,學習建立及維繫穩定的情感關係,謹慎作出抉擇,憧憬將來的婚姻和家庭。

本社能為各中小學主領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如有興趣進一步了解詳情,請點擊以下連結,或致電2768 4204與本社職員聯絡。

講座及工作坊詳情

資料庫

中學性教育仍然不足

中學性教育不足似乎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平等機會委員會在2022年11月發佈《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該會在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收到約二百間本地中學交回的問卷,他們在4月又隨機選出一些中學,邀請其校長及老師參與五場焦點小組討論。13.8%的受訪中學表示在2018/19學年完全沒有在課堂中向學生教授性教育知識,49.7%的受訪中學代表認為現時中學的性教育不足夠或非常不足夠,82.3%的受訪中學表示沒有時間教授性教育,原因是中學課程太緊湊。[1] 在焦點小組討論中,有負責推行性教育的中學老師就提出,性教育現在一路發展,不只是生理方面,其實已經是價值教育,大家其實都是在培養學生,在甚麼情況下都要有一個尊重他人的價值觀。[2]


[1] 〈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平等機會委員會,網站:https://www.eoc.org.hk/zh-hk/policy-advocacy-and-research/research-reports/2022-3(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9日)。

[2] 平等機會委員會:《本港中學實施全面性教育研究報告》(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2022),頁16,網站:https://www.eoc.org.hk/Upload/files/research-report/SexEd%20Nov%202022/SexEduReport_Full%20report_C_20221121_FINAL.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9日)。

 

市民需要留意的新法例——窺淫罪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5/11/2021

立法會在本年9月30日通過《2021年刑事罪行(修訂)條例草案》,將窺淫、偷拍及未經同意發佈私密影像等行為訂為刑事罪行,相關的法例已於10月8日生效。[1] 要了解新法例的內容,先要理解條例中「私密部位」、「私密作為」和「私密影像」的定義。

「私密部位」是指某人的生殖器官、臀部、肛門範圍或胸部(不論是露出或僅有內衣遮蔽),或所穿的、遮蔽著生殖器官、臀部、肛門範圍或胸部的內衣。而在條例中,有關「私密部位」是沒有作性別區分的,因此上面提及的私密部位,可以是屬於男性或女性的。「私密作為」是指某人正在如廁,或進行某種涉及性的作為,而該種作為通常不會公開進行。「私密影像」是指顯示了某人的私密部位或進行私密作為的影像,當中是包括了所謂「移花接木」、經修改的影像。

是次立法新增了四個罪行,以下是法例的簡單說明:

1. 窺淫(最高刑罰為監禁五年):

任何人不理會事主是否同意,在事主處身於令人對保存私隱有合理期望的情況下,暗中觀察、拍攝事主的私密部位或拍攝事主在進行私密行為,即屬違法。

偷窺或偷拍他人如廁、洗澡、更衣或性交等行為都會觸犯此法例,而條例亦列明安裝或操作偷拍鏡頭均屬違法。有些人會暗中拍攝與他人發生性行為時的影像,在新法例下,不論對方是性交易對象、男女朋友或配偶,只要不理會事主是否同意仍進行拍攝,都一律犯法。

2. 非法拍攝或觀察私密部位(最高刑罰為監禁五年):

任何人不理會事主是否同意,為了性目的或不誠實地作出偷拍行為,如從衣服下方、外衣的開口或間隙,偷拍他人的私密部位,即屬違法。

偷拍裙底或衣領走光的行為會觸犯此法例,而條例列明為了性目的或不誠實地作出上述行為才會構成犯罪行為。不誠實並非指取得相片的目的,而是指觀察或拍攝的情況或方法。所以,如果市民在拍照時不慎拍下他人走光的影像,將不會觸犯此法例。

3. 發佈源自干犯窺淫罪或非法拍攝或觀察私密部位罪所得的私密影像(最高刑罰為監禁五年):

任何人不理會事主是否同意的情況下,發佈源自干犯窺淫罪或非法拍攝或觀察私密部位罪所得的私密影像,即發佈偷拍得來的影像,影像中有人如廁、洗澡、更衣、性交、其裙底或衣領走光等,即屬違法。

網絡世界充斥著大量偷拍影像,不少人肆無忌憚地在網上討論區和即時通訊群組「分享」這些偷拍得來的影像,但過去並沒有任何法例保障被拍攝者的權益。在以上條例生效以後,分享偷拍得來的影像便會觸犯法例,而此條例列明不論那些偷拍的影像由誰人拍攝,只要有人罔顧那些影像是否從干犯窺淫罪及非法拍攝私密部位罪而來並加以發佈,都會觸犯此法例。

4. 未經同意下發佈私密影像,或威脅如此行事(最高刑罰為監禁五年):

任何人不理會事主是否同意的情況下,發佈或威脅會發佈事主的私密影像,其意圖是致使事主受到侮辱、驚嚇或困擾,即屬違法。

網絡上存在大量在事主同意下進行拍攝,但卻在未經事主同意下便發佈的私密影像,當中不少是在「色情報復」的情況下發佈,即情侶分手後故意令對方的裸照外洩,作為報復或要脅對方的手段。當那些影像流傳到網上時,往往會出現「網絡瘋傳」的情況,一發不可收拾地傳遍不同角落,令事主深深受到傷害。另外亦有人會透過改圖或深偽技術(Deepfake),即以人工智能技術製作像真度極高的圖像,將事主的樣子加在其他人的裸照上,也就是所謂的「移花接木」,這同樣會讓事主受到不同程度的困擾。本港過去一直沒有法例可以懲處以上行為,在新法例下,無論外洩還是轉發,一律可被檢控。

兩個重要修訂

保安局在制訂窺淫罪、非法拍攝或觀察私密部位罪,及發佈從上述兩項罪行所得的影像罪時,作出了兩個重要的修訂以提高條例對市民的保障。第一,最初局方提交的草案內容中,「事主沒有給予同意」是構成犯罪行為的必要條件。但在真實的處境中,事主可能不願出庭作證,又或未能追查到事主的身份,那就不能將犯罪者入罪。所以局方在草案上作出修訂,在上述三項新增法例中,剔除「事主沒有給予同意」的罪行元素,只要有人「不理會事主是否同意」的情況下,進行偷窺、偷拍或發佈有關影像,就足以構成有關罪行。

另一個重要的修訂是賦予法庭權力,可以在法律程序進行期間發出處置令,要求有關人士將涉案的影像移除、刪除或銷毀。如有人沒有遵從處置令,除非有合理辯解,最高可被判處罰款港幣10萬元及監禁一年。這可阻止有關影像繼續在網絡上流通,保障受害人免受進一步傷害。[2]

雖然「窺淫」和「非法拍攝或觀察私密部位」是新訂立的法例,但過去警方都可透過其他法例提出檢控,市民應該知道這些行為是違法的,但「發佈源自干犯窺淫罪或非法拍攝或觀察私密部位罪所得的私密影像」和「未經同意下發佈或威脅發佈私密影像」是全新的法例,以針對過去沒有法例監管,但卻有不少市民參與的行為。政府需要加強新法例的推廣,幫助市民認識有關條例,以免市民因「無知」而墮入法網。


[1] 〈《2021 年刑事罪行(修訂)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21年10月7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yr20-21/chinese/ord/2021ord035-c.pdf(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0月29日)。

[2] 〈立法會:保安局局長在全體委員會審議階段就《2021年刑事罪行(修訂)條例草案》發言全文(只有中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佈,2021年9月30日,網站: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09/30/P2021093000428.htm(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0月29日)。

銀髮族的性與愛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9/2021

根據香港政府公佈的2020年人口統計數字,香港60歲以上的長者人口約200萬,佔整體人口約27%,[1] 即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長者。社會對長者的關注,主要圍繞醫療和社區照顧層面,而長者在性方面的身心健康卻一直都被忽略。

一談到「性」,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和身心成熟的成年人,不少人認為人們到了某個年紀,就應該清心寡慾,再沒有「性」方面的慾望,若仍然專注於「性」,就是「老而不」。但其實「性」是圍繞我們一生的課題,由出生到死亡,我們的生活都與「性」息息相關。

的而且確,男女身體的老化情況,都會影響長者的性生理狀態。男性在踏入30歲後,體內睪酮(男性荷爾蒙)水平開始每年下降約1%,所以年長男性體內睪酮水平比年輕時為低,需要較長時間和更多刺激才能讓陰莖勃起,維持勃起的時間亦較短,甚至出現不舉的情況。當女性踏入更年期,體內的雌激素(女性荷爾蒙)水平同樣也會降低,除了會出現停經的情況之外,陰道黏膜層也會變薄,陰道分泌減少,引致陰道乾澀的情況。[2]

男性可能自覺性能力減退,而不滿意自己在性方面的表現,因而減少與配偶發生性行為。同時也有人因著不滿意自己的能力,而過份依賴藥物及所謂「補品」來提升性能力。女性也可能受傳統的思想影響,認為更年期停經後已不能生育,所以不應再有性生活,或認為若上了年紀仍有性慾是不正當的表現。此外,陰道乾澀的情況也會令女性在性行為時感受痛楚及不適,減低女性發生性行為的意願。[3]

長者的身體機能出現衰退是正常不過的事,長者需要明白及接納自己身體的狀況,但無需將「性」從日常生活中剔除。長者可誠實地向配偶分享自己的身體狀況,尋求彼此都合適的親密行為方式。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使用藥物或選用合適的潤滑劑,讓夫妻間的性生活更和諧。另一方面,性交並不是性行為的唯一方式,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擁抱、接吻、愛撫等親密接觸也是性行為的一種,長者可藉著這些不同程度的親密接觸來向配偶表達愛意,增進夫妻間的感情,享受愛與被愛的幸福感。

性並不是只有生理層面,除了身體接觸之外,心靈上的溝通也同樣重要。夫妻間對彼此的了解、關懷和接納,也能讓大家得到心靈的滿足。長者夫妻經歷數十年的婚姻,昔日溫馨甜蜜的相處往往變成稀鬆平常的生活,忽略了夫妻相處的情趣。但老夫老妻也可以過浪漫的婚姻生活,閒時手拖手去拍拖,一份小禮物、一紮小花束、一件對方喜愛的糕點,也能為平凡的生活添上色彩。長者們不妨花點心思,與配偶慶祝結婚週年,甚至補拍結婚照,維持溫馨的婚姻生活。

另一方面,因著不同的際遇,部份長者因喪偶、個人意願或未遇上合適的對象,而處於單身的狀況,但其實不論甚麼年紀,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要,但對長者來說,要發展一段新感情卻殊不容易。首先,不少長者的社交圈子狹窄,當中以男性尤甚,要結識新朋友已困難,結識伴侶更是難上加難。但就算遇上合適的對象,也可能礙於傳統心態,認為年紀大了不要再談甚麼愛情,又或者慣了一個人的生活,不想作出改變。

儘管有家人或子女的陪伴,單身長者對愛情仍有期盼是正常的事。一段忠誠的親密關係既可以滿足個人對愛情的渴望,亦可以彼此為伴,互相照顧,一同經歷甜蜜美滿的晚年生活,這對長者的身心健康也有益處。但要注意的是,長者要改變生活習慣並不是易事,當長者學習與另一個人相處,會容易在各種生活習慣上出現分歧,他們往往比年青人需要更多時間來與伴侶磨合。要保持良好溝通,長者就得學習尊重伴侶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將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對方身上。

而對於喪偶的長者來說,或會覺得再發展新一段感情是有負於已故配偶,是不忠的表現。而且,他們亦會擔心子女對這段新關係的接受程度,讓晚年出現的良緣無疾而終。

不過,對已故配偶的思念,與發展新感情其實並沒有衝突,也不存在不忠的問題。如果長者在晚年找到一位相知相惜的伴侶,共度愉快的晚年生活,相信身邊的人也會樂於送上祝福。為人子女的,也應抱持開放的態度看待年長父母對愛情和可以互相扶持的伴侶的追求,多從父母的角度思考,了解他們情感上的需要,明白他們的想法及感受。父母與子女雙方亦可多主動分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了解彼此的疑慮,尋求共識。

拍攝婚照助長者重尋甜蜜時光

婚照可以說是現代男女結婚時的指定動作,一張平常的婚照捕捉美好的時刻,更成為彼此婚盟的見證。有些長者在年輕時因種種原因未有拍攝婚照,在台灣有團體就曾經為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與他們的家人一起拍攝婚照,以幫助他們穩定病情,並藉此鼓勵長者追求幸福,以及向配偶表達愛意。有參與活動的長者,拿著花束向太太表達謝意,彼此都紅了眼眶,場面感人。[4]


[1] 〈表1A:按性別及年齡組別劃分的人口〉,政府統計處,2021年8月12日,網站: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1A(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30日)。

[2] Mayo Clinic Staff, “Sexual health and aging: Keep the passion alive,” Mayo Clinic, last modified October 1, 2020,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sexual-health/in-depth/sexual-health/art-20046698.

[3]〈長者與性〉,衞生署 長者健康服務網站,2020年2月7日,網站: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common_health_problems/digestive_urinary_and_sexual_problems/elderysex.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12日)。

[4] 郭良傑:〈失智長者重拍婚紗照 用美好回憶追求快樂〉,東網,2019年9月7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cnnews/20190907/bkn-20190907070024617-0907_0095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27日)。

性忠誠才是預防愛滋病最有效的方法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1/11/2019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在8月公佈2019年第二季香港愛滋病情況,自1984年香港發現第一宗愛滋病病毒感染呈報個案至今,有關的個案已累積至9,998宗,[1] 相信第三季的感染數字勢必突破10,000宗。

衞生防護中心公共衞生服務處轄下的愛滋病服務組,每三個月都會公佈本地最新的愛滋病情況,並將感染途徑作分類統計。[2] 已知的感染途徑主要分為四類,分別為性接觸、注射毒品、輸入血液/血製品、以及母嬰傳播。近10年因注射毒品、輸入血液/血製品、以及母嬰傳播而感染的情況已大大改善,每季只錄得數宗甚至零宗個案;但透過性接觸而感染的情況仍然嚴重,每季均錄得接近或逾百宗新增個案。性接觸感染途徑又分為異性性接觸、同性性接觸及雙性性接觸,當中以透過同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個案最多,約佔所有新增個案的四成多,甚至是五成(表一)。

表一:2017至2019年第二季每季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新增個案及不同性接觸感染途徑的新增個案數字[3]

年份(月份)

感染愛滋病病毒的

新增個案

透過性接觸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新增個案(百分比*)

異性性接觸

同性性接觸

雙性性接觸

2017 (1-3)

202

26 (12.9%)

106 (52.5%)

10 (5.0%)

2017 (4-6)

187

24 (12.8%)

87 (46.5%)

15 (8.0%)

2017 (7-9)

153

24 (15.7%)

75 (49.0%)

14 (9.2%)

2017 (10-12)

139

21 (15.1%)

56 (40.3%)

11 (7.9%)

2018 (1-3)

142

20 (14.1%)

65 (45.8%)

6 (4.2%)

2018 (4-6)

154

38 (24.7%)

66 (42.9%)

11 (7.1%)

2018 (7-9)

156

29 (18.6%)

66 (42.3%)

17 (10.9%)

2018 (10-12)

172

33 (19.2%)

82 (47.7%)

14 (8.1%)

2019 (1-3)

146

17 (11.6%)

65 (44.5%)

6 (4.1%)

2019 (4-6)

137

25 (18.2%)

66 (48.2%)

4 (2.9%)

*百分比是指透過該種性接觸途徑感染的新增個案,佔所有新增個案的比例,因上表未有列出非透過性接觸途徑感染及感染途徑不詳的個案數字,故百分比的總和不是100%。

衞生防護中心沒有明確指出同性性接觸感染愛滋病病毒的個案屬於哪一個性別,不過由中心製作的〈香港愛滋病情況(二零一八年)〉指出了,自2004年起,男男性接觸者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錄得持續上升。[4] 中心亦明言男男性接觸者是建議進行定期愛滋病毒抗體測試的重點社群。女女性行為一般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遠遠低過男男性行為,因此可以推論到統計數字的同性性接觸主要是指向男男性行為。男同性戀族群只佔香港少數人口,但男男性行為卻佔新增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的四至五成,情況確實令人擔憂。

外國統計亦顯示男男性行為是感染愛滋病的主要途經,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指出,2017年在美國及該國屬地新增感染愛滋病病毒個案中,成年及未成年男同性戀者及雙性戀男性的比率高達七成。[5] 也有研究指出男男性接觸者同時有多過一個性伴侶的情況,比異性戀者高兩至三倍,[6] 同性戀族群開放性生活情況,也是讓男男性接觸成為傳播愛滋病病毒主要途徑的重要原因。

香港衞生防護中心多年來在每季本地愛滋病情況的記者會中,負責匯報的醫生都總會提醒市民,應恆常及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感染愛滋病病毒的機會。[7] 不過在中心的網頁介紹梅毒、淋病、疱疹、性病疣等性病時,卻指出:「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是與一位未受任何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專一的性關係。如果不可能的話,就應該採取安全性行為;每次性接觸時都正確使用安全套,以減低受感染的機會。」[8] 愛滋病與其他性病都是透過不安全性行為來傳播,但政府對兩者的預防方法,卻提出不同的建議。

安全套能有效防止性病及愛滋病的傳播,不過真正安全的性行為是與一位未受任何性病感染的人士保持忠誠專一的性關係,以及避免發生高危的行為,正確及持續使用安全套只是一個較安全的預防方法。雖然不是所有市民都願意實踐性忠誠,避免高危行為,但公眾衛生教育的對象應是不同價值取向的市民,政府應向市民提出不同處境的建議,讓他們自行考慮,不應令市民誤會使用安全套便一定等如安全性行為。

現今醫學已能有效抑制愛滋病病毒的繁殖及控制病情,大大改善受感染者的生活質素及延長他們的壽命,但相信沒有人會希望自己成為受感染人士。性忠誠不只能防範性病的傳播,同時也能促進雙方穩定的關係。希望當局多加教育市民,讓他們認識到開放性生活對自己及伴侶性健康的威脅,鼓勵他們與伴侶保持專一的性關係,若未能保持性忠誠,就應該採取安全性行為,相信這樣才是預防愛滋病的上策。


 

[1] 見〈衞生防護中心回顧二○一九年第二季本地愛滋病情況(附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19年8月27日,網站: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908/27/P2019082700268.htm(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0月15日)。

[2] 〈最新統計資料〉,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愛滋病網上辦公室,2019年8月28日,網站:https://www.aids.gov.hk/chinese/surveillance/latest_stat.html(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0月15日)。

[3] 表一數字來源,參註2。

[4] 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特別預防計劃:〈愛滋病資訊:愛滋病情況(二零一八年)〉,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2019年5月,網站:https://www.chp.gov.hk/files/pdf/hiv_fc2018c.pdf(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0月15日)。

[5] National Center for HIV/AIDS, Viral Hepatitis, STD, and TB Prevention, Division of HIV/AIDS Prevention, CDC, “HIV Among Gay and Bisexual Me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019, https://www.cdc.gov/hiv/pdf/group/msm/cdc-hiv-msm.pdf.

[6] Sarah Nelson Glick, et al., “A Comparison of Sexual Behavior Pattern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and Heterosexual Men and Women,” The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60, no. 1, (May 2012): 83–90.

[7] 見註1。

[8] 〈性傳播感染〉,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2016年2月15日,網站:https://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607.html(最後參閱日期:2019年10月15日)。

社工如何推動性教育及個案分享

竺永洪 | 現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青少年服務),BSW, MSocSc (Criminology), MBA, Juris Doctor, Mediator & Trainer (VOM),一級企業培訓師(中國),資深外展社工,英國城市專業學會(City and Guilds)衝突處理課程認可導師,具25年社會工作經驗。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榮譽講師。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  引言

性教育不是單一話題,比較複雜,社工處理性教育的時候,往往會表達一些擔心,或者不懂得怎樣入手。其實,與青少年人談性教育,大部份情況並不困難,感到困難的原因很多時都是來自社工自己。本文首先會處理性教育的內容,之後會從語言和場景兩方面分析當中的困難。最後會分享幾個可行的做法和心得,望社工們可以舉一反三。

 

2.  知識、技能、態度、能力

在處理性教育的內容時,通常會討論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和態度(attitude),以及能力(ability)。家計會以知識、技能及態度這三部份作為教授性教育的基本框架,社工則會按著不同年齡和程度,放入不同的材料及知識理論,原則上要開展性教育的工作並不困難,社工只要加上能力,運用這個KSA2的框架,不單在性教育方面,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幫助。

2.1   知識(knowledge)

知識包括四個過程,資料(data)搜集,之後它便成為資訊(information),有了資訊,便要了解背後的邏輯(logic),最後發展出智慧(wisdom)。

很多時社工一開始便想與青少年傾談,但重要的是社工本身要對性先有基本知識,這樣才有助他們與年青人打開話題,否則當他們被問及究竟怎樣驗孕,甚麼時候驗,何時驗才準確等問題時,社工若啞口無言,只會換來青少年人的不服氣及不信任。當他們遇到更加複雜的議題時,自然更不會找社工協助。

社工不單只提供知識,也需要幫助他們分析。很多年青人以為自己懂得很多事情,但他們的理解是跳躍及「斬件式」(只了解事情的若干部份,而非全貌)的。關於性,中文的限制較大,當大家用中文說「性」時,可以指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或者是本性(nature)。以一個字涵蓋不同意思,反不如英文有關「性」的用字那麼精確,因為英文詞語比較多。有時,當人在談論性的時候,很多時都只是在講性愛,沒有性別,也沒有自然的性。年青人想了解性,想知道性是甚麼?性別是甚麼?如何處理拍拖或自己的身體?雖然有很多年青人都有很多資訊,卻不懂得如何分析。社工應自己先掌握基本知識,然後教授年青人,再來是擴闊整幅圖畫,當他們看見性及性別的現象較為整全的圖畫時,再幫助他們分析及拆解畫面的現象,其背後整套的概念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事情之間有甚麼關連。當這過程演練得多,自然能衍生出智慧。

這個過程亦需要經驗的累積。例如在討論性別議題時,女性主義理論原則上主張男女應該沒有差別,但實際上,當與眾多女性共事,男性必然察覺到當中的分別,社工要有意識發現這些差別,並且好好疏理自己的想法。

2.2  技能(skill)

技能牽涉步驟(step)、次序(order)及條件(condition)三個因素。有了步驟,知道先後次序後,亦要考慮有沒有足夠的條件由上一步進入到下一步。

對於需要進入學校教授性教育的社工來說,他們要掌握知識,懂得管理秩序,以及贏得校方的信任,才可以說服學校他們有能力傳授知識,並且運用技巧帶一些活動,甚至是看似高危,但實際上卻沒有危險的活動。社工可以先從讓校方感到安心的題目開始,如與法律相關的主題等。

得到校方同意,社工便可以帶領活動:例如跨越長櫈的遊戲。社工可以準備兩張矮的長櫈,請同學從一張長櫈跳去另一張長櫈,兩張長櫈之間有一段距離,這個距離是他們無法跳過去的。老師會擔心危險,同學亦知道十分困難,但他們仍想嘗試。完成活動後,社工事後可以向同學解說,這個距離看起來能跳過去,但實際卻不能,它就像一些危險的試探,所以同學要學習定下界線。基本上,便是透過一個活動,帶領年青人反思事情。假若社工不能走到這一步,往往是因為他們未能完成上一步——得不到校方或家長的信任。社工要在行為處理、關係建立方面處理得好,才有機會、有條件與校內同學去談論性教育。

技能不單是帶活動的技巧,也包括與青少年傾談的技巧。社工要留意步驟、次序及條件因素。例如處理性問題,可否直接提問?還是迂迴一點的問?愈觸及私人問題,愈要考慮條件因素。社工也要懂得在平時運用一些較為低調的方法,讓年青人覺得他們「好有料」(具備很多知識),這樣他們有事時才會主動找社工幫助。例如與年青人見面時,可以無意間透露自己熟悉家計會及法庭,當他們出現問題時,很自然會找這位社工幫助。當遇到一男一女,發現二人對對方有意思時,社工可以嘗試介入,做一個健康的第三者,成為他們的見證,讓他們得到支援。在他們進入了拍拖的階段時,社工可以與他們談及性行為。但在過程中不要過份集中關注性,也要處理一段關係中的各種問題,例如姻親的關係,二人的相處模式等等。原則上,得到年青人信任,他們就會主動求助。

2.3  態度(attitude)

態度包括原則(rule)、價值(value)及信念(belief)這三個元素。

社工的態度非常重要。現今的社工很難禁止現今的青少年改變,或要求他們不做一些事情,但社工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後果,讓他們行動之前多一些思索,也要探討他們重視的是甚麼,關心的又是甚麼,幫助他們多了解自己。因為人有一個想法,背後定必有一套價值觀,一套信念去支撐,以致他的行為會和想法一致。

現今年青人很難被改變,不少人在討論性時,都提到液態的性(liquidity of sex)。社會有很多事情都不再是固態的,例如婚姻制度,有人會質疑兩個人的關係是否必然建立在婚姻制度之上?就算有婚姻制度,可否以合約的形式出現?合約可否有一個限期,有需要時再續約?還是可以不續約,讓大家更自由?可見大家對性對感情是流動的,性是液態的,也是自主的,即人去到哪裡,都可以與其他人發生關係。這些思想都衝擊著青少年人,社會整體的看法都已經改變。社工要幫助年青人,先要明白他們背後的想法。

社工難以改變年青人,他們是要幫助年青人如何理解自己,引導他們反思。以一個20歲的女孩子為例,她的男朋友一個接一個,接著懷孕、墮胎,社工發現女孩子的性觀念有不正確的想法,但他不應該一開始就指出女孩子的不當,相反要幫助她去理解自己,她的想法到底是從哪裡來,又或是如何形成的,她的心底到底在尋找甚麼。面對這個個案,社工可以借用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及Murray Bowen的博域家庭治療去處理。所謂的冰山理論便是指人只看見冰山露出水平面以上的部份,其實還有八分之七的冰山是人看不到的,是在水平面以下的,這代表人類心理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博域家庭治療主要指到,每個人都不是個體,個性及其後衍生出來的問題,往往源自原生家庭。社工可以問這個女孩子心底最渴望的是甚麼?也可以詢問她是否家中期待出生的嬰兒?還是自己的母親意外懷孕?知不知道她的母親有沒有想過墮胎?這些問題都有助女孩子明白是甚麼因素影響她的價值觀。有時不一定是懷孕時期的問題,由於每三年為一個時期,社工可以再詢問女孩子三歲時候的情況,從中幫助女孩子疏理她的成長故事及感情問題。即使沒有發現,也不要著急,讓她休息,在適合的時候再繼續。

社工有時也需要打破自己一些框框和想法,例如討論性教育就是否必然是討論「鹹濕嘢」?在處理的過程,社工也要反省,面對一些性的觀念是如何建立,在聆聽青少年的過程中,既要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同時也要反省自己的價值觀。在可能情況下,嘗試盡量給他們空間去表達,並去探討他們背後的一些理念。

例如遇上有男孩子紋眉,社工會有甚麼反應?孩子有同性戀的困惑,社工會怎樣做?以前社會可能很快就進入道德判斷,然後規勸他們走向某一個方向,但今日的社工可能要從孩子的成長,生理特徵、身體狀況,個人需要,交友情況等綜合去考量。畢竟他們有這些想法和行為,可能只是一時、一念之間的東西,他們的想法很多時都是很模糊,甚至是未確定的狀態。如果社工太快確定他們有某些性習慣、取向,要改變就會變得更難。

同一個理念在不同的時空下,可能文化上的對錯和習慣已經很不一樣,例如好些年之前社工還會力勸青少年不要有婚前性行為,但之後已經變成情侶之間要有安全性行為,今日甚至已經變成朋友之間也可以有性行為。如果社工不去理解一下對方的想法,硬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對方身上,最後大家會很難找到一個開始點,好好溝通。

2.4能力(ability)

能力是指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 efficacy)及特質(quality)。

很多社工受了很多訓練,拿取了很多證書,但若然自我效能感弱,便有很多事情都不敢放膽做。其實社工若發現自己不容易跟別人打開話題,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安排兩個至三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簡單地開展工作,慢慢提升自己的效能感。

特質方面,可以借助一些性格分析了解自己,如自己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與人傾談時,是用理性,還是用感性去聆聽?自己的屬於「埋身肉搏型」,即跟一個或兩個人近距離地討論,會感到自在一點?還是「大開大放型」,可以同時跟上百人分享和討論,也不會感到困難?社工要先去理解自己的個性,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舞台去發揮。

 

3.  批判現實主義(Critical Realism)

批判現實主義為一套思考模式。社工在處理性教育的不同情況時,必須要先處理一下自身的一些價值觀和想法。基本上人們傾向會用批判現實主義(Critical Realism)來做分析的框架,所謂批判現實主義,簡單來說,事件之中有很多所謂的事實,但這些事實的出現,背後往往受到很多大環境下的因素影響,例如文化,文字,個人身處的家庭,社區,學校等等,當中亦包括涉事者以前生命中經歷過的事,如此組合起來,才會令他今日有這些行為。

換句話說,如果單單著重一種行為的對錯,只是處理表層的東西,性問題可能只是表面人們看得到的東西,但更深入的,可能是需要疏理一些關係,或者整理對自己的認同。有時處理了個人的價值觀或者一些需要處理的關係後,性的問題自然就會解決。

曾經有一個性罪行個案,涉事者在升降機中「揭人裙底」(掀起女生的裙子)被控告,警司想了解被告是否屬於高危個案。社工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他的過去、成長等等,最後發現他是個普通的「宅男」。社工又發現,他在中二時,當聽到一群男同學在討論看女仔身體哪個部份才算「識睇」(很會看)女生時,有人提出最懂看女生的應該看小腿,於是這位男生就信以為真,開始看不同女生的小腿,之後習慣觀看日本的色情電影,特別是偷窺的影片,而他犯案的情況是與日本色情電影的情節很類似,之後社工更了解到,他原來喜愛觀看強姦和多人發生性行為的色情影片,這令他成為高危個案。

由此可見,要了解的不會只是一個個別現象,而是要整合他生命中的很多部份,了解他的成長,以致才可以找出問題,並與他同行。

 

4. 處理個案要點

綜觀以上,具體處理個案時,社工可以留心以下幾點:

4.1 分享過程可以由寬到窄,第一次可以讓青少年自由分享,之後可將之收窄為關於性的話題,最後才設定一個特別的性話題。過程中可以聆聽他們的想法,亦令他們能在一個開放和安全的空間裡討論。

4.2 在學校進行性教育要先建立關係和信任,通常學校願意在界線上下功夫,例如法例的界線,身體的界線,關係的界線等等。

4.3 在處理個案時,要知道有關性的部份,只是個案人物生命中一個小的部份,要了解他整個故事,可能到了最後,發現的問題不一定與性有關,不要過份放大事件中關於性的內容,應全人地處理個案。

4.4  處理個案的目標不一定要令個案人物即時有行為的改變,而是應透過討論分析,令他知道多一點後果,以及令孩子知道有人關心和看重他們所看重的,並且重視他們的想法。

4.5 要留意處境,成長和文化差異,一個人有很多角色,他或她的性別和性表達並非代表一切。例如當一個人是社工,這位社工有自己工作的方法和模式,他/她是男還是女,並不是很重要。因此,不宜把焦點單單放在性別或性表達上。

4.6 和青少年討論的切入點至少有以下六個:個人強項,與人相處的網絡,生活習慣,生涯規劃,愛和關心,學習成果。社工也可以自己建立一些切入點,這些切入點最後也可能與性有關。

 

5.  結語

社工可以運用KSA2的框架去處理性教育的問題。社工需要了解自己的強弱處及個性,並就自己的強弱處作出取捨,以及找尋適合自己工作的場地。知識比較多的可以教授多一些知識;技巧方面較強的可以多發展技巧部份,幫助年青人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從何而來。重要的是與校方、家長及年青人建立信任的關係,社工才能幫助年青人。

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

陳永浩博士 | 現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多年來在明光社義務工作,並在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上發表調查報告:「香港人婚姻態度」(2016)、「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2017)、以及匯報「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2018)等。
29/10/2019

在古代中國,學子入學的啟蒙書本是《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裡所說的是性(或是人性humanity)當然不是我們今日所指的「性教育」中的「性」(sexuality),但兩者卻存在很多相同的特質:不論是人的本性還是「性」本身,本來都是美好的;本來都應該多去學習、體會、了解,但後來因為社會文化,生活習性和體驗不同,人的品性以及性觀念,差異變得愈來愈大。在一些社會文化中,「性」這樣本來美好的東西,漸漸變成了忌諱,變成了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更不可能被歌頌和欣賞——甚至一些本來可以透過認識「性」而體會到的價值觀,如愛與親近,人倫關係等重要元素的認知,也帶來影響。


事實上,在中文裡,「性」這個字有豐富含意,例如:事物的自然本質、生命、感情和脾氣,也指與生殖相關的事。在英語裡,「sex」一詞來自拉丁語,在14世紀才演變過來,它原本是指男性女性的分類。換言之,不論中外,「性和sex」在最初都並非單指性行為。這情況直至最近幾十年才有所改變——尤其經過西方性革命之後,「sex」的內容被逐漸收窄,往往專指性行為,甚至直接代表性交(sexual intercourse)。[1] 但另一方面,「性」的意象與討論,在近代西方社會思潮中也出現革命性的變化——「性」由生物上的生理特徵(以sex一詞表達),擴展成講求個人感受,不同的性別身份與社群認同等議題的「性別」(gender)。「性與性別」之間的意思,可以是重疊,但又可以是不同,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實在千變萬化,一時之間它更成為了社會研究中的「顯學」,當中的研究和討論,若不細心分辨,往往叫人難以理解及無所適從。[2]


相對於西方社會熾熱的「性/性別」研究和討論,香港的性教育被一些人覺得太保守,今天,每當有性罪行或青少年未婚懷孕等新聞出現的時候,不少市民和傳媒都會歸咎於香港的性教育不足,或認為性教育太過落後,例如有人會投訴,性教育沒有教導年青人使用安全套,彷彿「有教安全性行為」就等於「正確」推行了性教育一般。可能我們要問的是:在現今社會中,青少年最想了解的性教育資訊是甚麼?學校方面又有沒有給予學生一些適切的性教育內容?面對當前的社會風氣,究竟甚麼內容才是學生和學校都同樣覺得重要的呢?


無可否認的是,香港性教育發展,的確急需檢討與改革。現時香港性教育的框架,還是停留在1997年訂立的性教育指引上。這一份《學校性教育指引》在過去20多年來,非但沒有更新,更已悄悄的從教育局網頁中「下架」,不再是學校的指導文件。[3] 另一方面,當規劃統整性教育的責任交由「校本」處理,但不少學校前線老師卻沒有接受相關訓練或不願意花太多時間規劃性教育的課程時,變成普遍將課程「外判」給其他機構到校舉辦性教育講座。


面對現代社會急劇轉變的性文化,性教育應如何落實?有人說,我們應該在傳統性教育上加上性/性別教育、人權價值、身體感官等元素,但也有人認為,性本身連繫於倫理,除了基本的生理教育外,亦應包括家庭倫理、兩性相處等項目。究竟孰是孰非?還是可以從中整合出更適切的香港性教育課程來?今年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以「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為題,探討現行教育制度下的性教育發展,有何改善之處,健康整全的性教育概念為何,以及在學校推行優質、倫理及生理並重的性教育,可從何入手。


本文集的目的除了記錄研討會中的重要內容外,也有講者親自撰文或提供額外的補充資料,讓本文集並非純粹是一份研討會的文字記錄,而是務求令它成為有心做好性教育工作的老師或年青人導師的參考書。


明光社過去17年在363間學校推動超過3,300場性教育講座和工作坊,〈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記錄了有關經驗和數據的分析,更會剖析一下學校在推動性教育時的特點。除了上述的講座分析,如何能將性教育有效地「帶入教室」,讓同學投入和收到訊息,而不是單單聽聽講座,水過鴨背就算了。明光社負責性教育的高級項目主任張勇傑先生及項目主任熊嘉敏女士撰寫的〈明光社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分享了他們入校推行情性教育的種種實戰經驗。事實上,基於教學資源,科目統整困難以及教學時數不足等因素,令老師在校推動性教育時面對重重困難,更遑論要他們將之變成學校主題活動。然而,在這樣困難的處境中,仍有一群老師們,積極在校推動性教育,甚至推動以性教育為主題的全校活動。在〈性教育好好教——校內推動性教育經驗分享〉一文中,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助理輔導主任灌秀雲老師便指出了在學校推動性教育活動時面對的困難,及活動帶來的成效,有關經驗可供同道參考。


香港的教育制度中,除了傳統的中小學之外,現時也有為數不少的家長選擇讓子女進到國際學校讀書。在國際學校中,不同國籍,教育背景的同學在一起,他們中間的文化差異比傳統學校的還要大,這對推動性教育來說,究竟是增添難度還是帶來契機?在〈性教育可以教甚麼及怎樣教〉一文中,國際學校資深輔導員、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莫林天欣博士分享了她的經驗。相信這會為傳統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有趣的啟發。


很多人都以為,性教育始於同學的青春期,待中學時期完結,性教育的工作大致上都應該可以結束了(更可能是認為同學都不願意再聽了)。但我們卻認定即使在大專學界中,性教育仍然是可教,可討論的。透過性教育,也是一個好機會讓同學們可以好好認識自己。現任香港神託會專業培訓顧問,曾於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任教的梁林天慧博士,分享到近年她在大學裡,與同學討論性教育的題目時的經驗和心得。究竟在大學推動性教育可行嗎?相信在〈由大學生現況看青年人性教育有何需要〉一文,會給服侍和教導大專同學的同工,帶來一點啟迪。


事實上,要推動性教育工作,社工是絕不能缺席的!在〈社工如何推動性教育及個案分享〉一文中,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青少年服務)竺永洪先生提及社工在推動性教育時,可以採取KSA2的進路——即要對今日的性文化與受助者,有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態度(attitude)和能力(ability)。他們亦要明白今日性文化中的液態的性(liquidity of sex),社會有很多事情都不再是固態,性和感情都可以是流動的。社工在介入相關的個案時,需要有適切的關懷與參與。


近年,除了老師和社工推動性教育外,在年青一代中,並非如外界所理解,只擁抱性向多元,自由放任的向度。在這幾年中,一群大專年青人和職青,自發推動了持續不斷的聖潔運動,他們除了自發參與,到學校向同學推廣外,也將運動與上一代結連。這個運動是如何誕生,又是如何吸引年青人參與?〈青少年需要上一代的肯定及同行——推行聖潔運動的分享〉將提供答案。Holiness Camp召集人李顯雋先生在文中分享到青少年的需要,以及師長可以怎樣與他們同行。


此外,在兒童的性與心性發展方面,除了老師身教和言教外,父母的角色同樣重要。資深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在〈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建立健康的性態度〉一文中指出,在推崇性別多元與不同性傾向的時代中,要好好培育兒童和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性價值和道德觀念,以幫助他們建立起性別自信(gender confidence)。


事實上,在推行性教育的工作上,除了要了解如何推行、著重課堂上的宣講、老師的言教身教,甚至是課程發展以外,不可不察的是性教育也和現今世界性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海內外對性文化的影響,對本港的性文化思潮,以至如何推行性教育都有絕對的關係。事實上,鄰近香港的台灣,除了是香港人的旅遊熱點,更是影響香港文化的一個熱點。台灣在華人社會中,性文化發展是走在最前的:除了是亞洲第一個承認同性婚姻,並為此立法的地區,其「性別平等教育」更是早於10多年前已推行,成功改變及塑造新一代,令他們完全擁抱性別多元。大家可見,性教育這個「橋頭堡」實在不容有失。在〈從海外與台灣性教育經驗看香港未來發展〉一文中,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關啟文教授、香港性文化學會婚姻倫理資源中心的生命教育主任鄭安然先生及項目幹事陳靈騫女士,會分享到性解放思潮如何影響歐美地區、台灣以及香港的性教育。


的確,在香港推行性教育,既難做,也難教,更難即時看到成果。但我們確信,富有價值觀,能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和性別自信的情性教育,有得做,值得教!


逆風而行,才能飛得更遠!願我們在不同崗位上不斷加油,努力!



 

[1] 參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頁22–23。


[2] Milton Diamond, “Sex and Gender: Same or Different?,” Feminism & Psychology 10, no. 1 (2000):46–54,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Milton_Diamond/publication/240282301_IV_Sex_and_Gender_Same_or_Different/links/0f31752e18536320a4000000.pdf.


[3] 有關指引現時仍然可於網上下載,請參:http://sexedu.org.tw/hongkong.pdf。在〈廿年需要幾番新?——從性教育講座內容看中學性教育的重點及需要〉一文中,會對該指引作更詳細的討論。

廿年需要幾番新?

——從性教育講座內容看中學性教育的重點及需要

陳永浩、馬迅榮 | 陳永浩博士:現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多年來在明光社義務工作,並在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上發表調查報告:「香港人婚姻態度」(2016)、「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2017)、以及匯報「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2018)等。 || 馬迅榮: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9/10/2019

1.引言

性,這個字在中文裡有豐富含意,例如:事物的自然本質、生命、感情和脾氣,也指與生殖相關的事。在英語裡,sex一詞來自拉丁語,在14世紀才演變過來,原本指男性女性的分類。[1] 換言之,不論古今中外,不論是「性」或是「sex」,最初都並非單指性行為,而是指和「性」相關的宗教禮儀、文化等含意。

另一方面,「性」從來在教育中不缺席:就如中國最古老的文學作品《詩經》,第一篇作品《國風.關雎》,所描述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後世評價附注,當然也加上了對「君子」的論述,但孔子一句評論已點出了詩中主旨:「《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中可以見到兩性的相處和感情,廣義來說,也是性教育的一部份。

在基督宗教裡,不論是律法,訓誨,也多有關於男女相處,夫婦之道,結婚離異,以至處理性交和不同生理狀態的條文,清清楚楚,從不忌諱。事實上,創世故事中的其中一幕,第一位人類亞當已有「配偶」夏娃幫助他,二人更成為夫婦。此外,聖經中當然也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更有如雅歌這樣對愛情、以至性關係有著深刻討論和細味的作品傳世。

由此可見,在歷史中,性教育從來都是「進行式」。性是寶貴的,男女之情是可敬的,人人都得尊重;性與傳宗接代有關:夫婦結合,生兒育女,天經地義。此外,性與關係,不能隨便,更不應亂來;不恰當的關係,會惹人非議,更會有損人倫。

不過,在人類不同社會、文化中,「性」既是可變的,又是不斷被豐富,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容易各執一詞。要如何欣賞、理解和教導「性」,實在是一大學問。

 

2. 全球的性解放思潮

現時資訊科技發達,世界各地的圖文、影片都可以上載到網絡。而在這些資訊之中,不乏大力標榜男女身體的性吸引,只要稍為留意廣告、電視劇集就可以找到例子,完全不費氣力。這些現象都反映性開放的意識,已經擴散至全球每個角落,尤其是在大城市更加嚴重,性關係成為一種享樂和消費。而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文化之中,性亦是各人自己的選擇,只要雙方同意就可以發生性行為,一切與社會及他人無關,更不是社會規範可以左右。

這場性解放的革命深入文化中,讓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選擇接受哪一套性價值,而別人都應該予以尊重,更別說灌輸另一套價值觀。而這種意識形態,也隨著社會風氣,慢慢延伸至影響青少年的性教育內容。例如金賽(Alfred Kinsey)就主張無需要節制性慾,而他的主張到了今天仍然被美國主流的性教育組織所採用。這類性教育被稱為「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根據美國性知識與性教育委員會(The Sexuality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SIECUS)的網頁,他們的性教育目標在於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探索自己的價值觀及改進技巧。[2]

這種反抗傳統道德觀念的思潮,令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在美國,經歷數十年的性革命,社會上暴力罪案、離婚率、私生子、單親家庭孩子、青少年自殺率都增加了;感染性病人數也在增加,截至2016年,美國的愛滋病個案數目已超過100萬。[3] 在這種社會環境和性教育影響之下,青少年人變得過早發生性行為。性淪為遊戲,而不是愛情的表達;人們只著重自己的幸福,而忽略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但是這種狀況其實令青少年的心靈更不滿足,他們誤會性即是愛,這反而令他們受到更多傷害。

 

3. 由性教育到情性教育

近年,人們對sex的理解開始拓闊,「性」不再只牽涉生殖和生物學上的意義,還涉及個人心性、社會、人際關係、人類學、文化等範疇。在英語中,性教育亦由Sex Education改為Sexuality Education。[4] 中文沒有改用別的字眼,仍然沿用性教育,但其實將sexuality譯為「全人的性」或「整全的性」,可以更全面包含人與性的各個層面;而Sexuality Education,亦可以改譯為「情性教育」,以涵蓋更廣範圍。

3.1 全人的性

關於「全人的性」(sexuality)的理解,最少可以包含以下幾方面:[5]
3.1.1 根據外生殖器解剖學上的雌與雄。
3.1.2 作為男人與女人的性別身份。
3.1.3 採取與解剖學上的雌雄差異。
3.1.4 被吸引的和所愛的性別,即性傾向。

3.2 「情性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

「情性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包含上以幾方面的內容,因此它亦自然包含了兩性關係。台灣學者晏涵文把兩性交往過程分為婚前婚後,每個之下又分列細項:[6]

 

3.2.1 婚前兩性關係

1) 自我認識
2) 人際交往
3) 認識異性
4) 團體活動
5) 團體約會
6) 單獨約會

 

3.2.2 婚後兩性關係

  1. 夫妻:夫妻二人的關係。
  2. 父母:生育孩子之後,夫妻二人榮升父母,角色轉變,相處模式亦不同。 
  3. 祖父母:夫妻需要學習處理三代同堂的關係,榮升祖父母夫妻同樣要學習彼此的關係。

由此可見,兩性關係並不單指兩個人的相處,應該進一步理解為男性女性從出生開始,與整個世界接觸、身心發展,到最後建立家庭的過程。性教育是可以幫助人「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和行為,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7]

 

4.  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歷程

如果要對情性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除了要檢視「性」(sexuality)這個字所涉及的內容和範疇,也應該稍為回顧性教育發展的歷史。本港的性教育一般可以追溯至1950年代,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提供的節育指導服務,但這並不算是給予青少年的教育。

而其實大概在相同時間,歐美已有一些課程,旨在灌輸個人、社交和健康的知識(Personal,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以下將稍為整理不同年代的狀況:[8]

4.1  1950至60年代

當時英美頗常見一種閱讀人物傳記、以培養思考和澄清價值觀的方法,學生可以角色扮演代入他人的角度,從而了解不同價值觀對自身的影響,並模仿學習高尚品德(如誠實、關愛及愛國等)。

4.2  1960至70年代

由60年代開始,以價值觀澄清法教授價值備受重視。這個方法的特點是不直接灌輸對與錯,而是鼓勵青少年自行發掘價值觀,作出自己的選擇,以致實踐自己的選擇。這種方法在60至70年代被廣泛使用,但後來青年罪案率增加,再加上成效欠缺實證,因此70年代末期它的流行程度已大不如前。

4.3  1970年代

有學者提倡「思想認知法」,即以問題刺激孩子思維,以提升對道德的認知。這個方法將道德培育分為六個階段:

4.3.1 學習服從,避免受罰
4.3.2 交換心態及享樂主義
4.3.3 做好孩子
4.3.4 確認權威、尊重社會秩序
4.3.5 理解社會合約,權責和守法的重要 
4.3.6 超越性的倫理取向(如社會公義)

4.4  1980至90年代

隨著歐美國家的社會問題、離婚率、青少年犯罪率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培訓他們以社交技能來處理問題成為新的趨勢。1995年,高爾曼(Daniel Goleman)的情緒智商研究面世,各種針對青少年心理和社交的課程亦相繼出現。

除了以上PSHE的課程發展外,性教育的處理方式一直被列入健康教育範疇,課程內容普遍與生理、生育、性病有關。有學者認為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應該結合價值觀和品德教育。

 

5.  在校以外的性教育

除了在學校提供的課程,正如前面所述,人的情性發展其實在嬰孩時已經開始,嬰兒一出生其性別已確認,在家中有其角色與位置。因此,提供家庭性教育的理由,最少有以下幾項:[9]

 

5.1  性的發展從嬰兒期開始

幼兒可以透過各種感官,明白父母作為男性女性的分別,這些影響可能是有形或無形的,也從父母的教導方式、家庭環境、父母的相處中流露。而幼兒最先透過這種方式感受兩性的分別,這對於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都十分重要。

 

5.2  父母對性的態度會影響小孩

傳統社會對於性這個話題多有避忌,父母如果對性展現出負面、抑壓的態度,小孩子同樣會受影響。日後當孩子面對性的時候,很大機會也有負面的反應。

 

5.3  父母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性心理與性行為

父母的相處如果能夠維持一個和諧的狀態,無疑能為孩子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學習兩性關係。幼兒較易有一個清晰的指標,了解兩性的角色,和男性女性的特質。

 

5.4  社會急遽變化

父母如果不為孩子提供正確的性教育,媒體(如廣告、青少年刊物、電影或電視劇集)便會代勞。只是它們所提供的性觀念充滿暴力和色情,甚至是去人性化的。

而待孩子離開學校,在社會裡人們也要面對更複雜多變的兩性關係。因此,有學者提出有需要在大眾媒體及社區層面推行性教育。當然,不論是家庭教育,抑或在群眾層面推行,都需要很多的資源,但這確實有其必要。因為正如晏涵文所說:「性教育不但與整個人生相關,也與整個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加上性教育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育,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及個人行為,所以也是一種人格教育。人類因為有性而繁衍,這是自然的定律,因此性教育應該是終生學習的課題,不僅僅是學子在學校學習的『課題』而已。」[10]

 

6.  性教育中的價值觀

由上述歐美的經驗可知,青少年的成長,不論在生理、心理和性方面都需要支援。而在學校以外我們還應該關注如何在家庭、媒體和社區等更廣的層面,推行性教育。

面對現今世界文化中性解放的浪潮,現時提倡的性教育,除了教授知識,以及讓學生「自由選擇」外,其實價值觀的灌輸亦十分重要。到底怎樣的價值觀才算適合?我們試著從兩方面看看。

 

6.1 政府提供的指引

香港教育署印行,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在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它建議課程所涉及的範疇,主要有以下五項:人的成長、健康與行為、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社會與文化。指引又指出,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這理念與基督教信仰不少部份有相近之處。[11]

 

6.2 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

從《聖經》的內容,有些誡命、法律的定立,能讓讀者明白基督教的價值觀。而當提及關於「性」的價值觀時,關係肯定是最重要的元素。例如十誡中的「不可姦淫」(出二十14),驟眼看會令人以為是禁止性行為,但如果追溯法律背後的精神,會發現它其實是希望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姦淫(或者譯作通姦)是涉及兩個家庭的事,無疑性的愉悅十分吸引,但誡命的目的是要設立界線,因為性行為不單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也牽涉家庭和人際關係。雖然現時社會對婚外情的譴責沒以前那麼嚴厲,但只要看到情殺或夫婦爭執的報道,就會明白無論社會風氣有多開放,都無法抹去關係破壞帶來的傷害。

可惜的是,現時的性教育往往限於「性交教育」:教授避孕知識、避免意外懷孕之類,而甚少提及性行為與感情的關連。有專家指出,22秒或以上的認真擁抱,就會令女性對擁抱她的男性產生信任及情感上的連繫,原因是大腦會釋放出催產素。另一方面,男性也會受加壓素影響,而對頻常與他發生性關係的女性產生依戀。催產素和加壓素令男女雙方產生依附和依戀,如果性伴侶不停轉換,無疑就是不斷終止依附關係,然後又重新建立。久而久之,這種功能就會被破壞,使人無法再建立長久、委身的關係。[12]

「我們必須教導孩子……擁抱某人或是爬上他們的床,會向我們的大腦傳達無聲的訊號:我現在跟一個特別的人在一起,我可以放鬆與信賴這個人、我可以愛他或她。」[13] 這簡單闡明一個道理:性行為和感情有著密切的關係。當社會風氣對一夜情、「friend前性行為(即在成為朋友以前便發生性關係)」、援交都漸漸放鬆時,其實各種聲音都忽略性關係緊緊將人聯繫,而不是像握手這麼簡單。

《聖經》描述阿當和夏娃的關係是「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創二23),又說「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歌八7)由這些描述可見,《聖經》對兩性關係、愛情充滿肯定,亦解釋了為甚麼誡命中有「不可姦淫」這類條文——兩性的親密既美好,也是誘惑,所以更加需要謹慎思量後果。

當社會風氣漸趨開放,性行為變得隨便,學校的性教育如果只停留在生理知識層面,實在全不足夠。而參考歐美推動PSHE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如果只是推行品格教育,而不將情性和性教育結合,很多社會問題仍然無法妥善解決。正因為親密關係,以至性行為,和兩性的相處,家庭,以及整個社會息息相關,所以性教育亦應該加入對於關係的重視,亦可以考慮將教育的範圍進一步擴展至家庭、社區和媒體。這樣才會有利家長、學生和一般大眾學習和實踐。

 

7.  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重要性

或許我們會問:為何性教育一定要在學校推行?在其他場景不是都可以灌輸性教育知識嗎?事實上,在現今社會,獲取性知識的渠道多不勝數,由互聯網,傳媒,父母教導以至同學朋輩口中,都可以學習性知識。可是,青少年是從哪裡學習得最多性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最看重和最信任哪一個渠道得來的性知識資料?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13年的研討會:「真情珍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中,曾就這問題,進行了一項「香港中學生價值觀、性態度及行為問卷」。該調查以香港中學生為對象,調查成功收回3,376份問卷。結果顯示,受訪中學生最多從老師獲取性知識,男和女受訪者的百分比分別是71.2%和77.9%;其次是性教育書本、小冊子或單張;第三則是朋輩(圖一)。有關受訪者對不同獲得性知識的途徑的效用評價,最多受訪者認為可從老師和性教育書本、小冊子或單張獲得性知識,它們同樣被最多受訪者認為是有用的,分別是62.9%和56.9%。相反,從父母和報章雜誌得來的性知識,被受訪者評價為較為無用。[14]

圖一:香港中學生獲得性知識的途徑

明光社

 

另一方面,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等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圖二),[15] 也指出學校能夠利用專業師資、可信賴的資訊來源以及正式課程,開展教育機會。專業教師能為兒童和年輕人提供適合的學習體驗,年輕人會把學校和教師看作是最可靠的資訊來源。在校推行性教育,除了能讓同學獲得有用,可靠的性知識和理念,同時也能為家長,社區組織提供有力支援,創造多贏局面。

 

8. 香港性教育發展回顧

香港的性教育可以1971年作為分界,當時香港教育署向全港所有學校發出備忘錄,在標準科目中加入性教育課題。在1986年,教育署印發了首份《中學性教育指引》,以協助學校製訂性教育方面的指導性原則。到了1997年,教育署公佈了一套經修訂的指引,即《學校性教育指引》,以協助教師在為不同級別學生、因應他們的需要推行性教育課程。而經過多年的推行,現時的性教育普遍以向學生教授性知識,和安全性行為作重點,未能適切顧及青少年身心靈的發展、感情的需要和建立價值觀之餘,其實質成效也備受質疑。

在其他國家及地區,性教育的內容也有所轉變,由過往以知識為主的觀念,延伸至生活中各個範疇。例如在美國,對性教育的理解成為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英國也推行性與關係教育(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方向已與過去的控制生育不同。

圖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

明光社

 

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一方面也從安全入手,以教導學生如何防範性侵犯、意外懷孕和性病等問題。另一方面,他們也強調在性教育中加入其他價值的重要,如接納、包容、平等。

這種兼顧知識和情性的主張,確有其可取之處,但因為性解放思潮,或在發展中國家著重推行生育計劃的影響下,這些性教育仍不能擺脫安全性行為的目標。然而,一套整全的情性價值觀,應該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青少年懂得尊重和愛護自己及別人,成為一個願意負責、有擔當的人。

《學校性教育指引》在1997年公佈,而在20多年之後,我們應該作出回顧和前瞻。因此,以下部份將會追溯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在本港最初有關性教育的工作,再觀察本港現時學校性教育的內容,亦參照其他地區的性教育方針及成效,以及環看現時香港坊間提供性教育的機構及其理念,希望就本港的性教育工作,提供一幅較為完整的圖畫。

 

8.1 早年性教育:家計會工作

要檢視本港早期的性教育工作,不能不提「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下稱家計會)的工作。根據家計會網頁提供的家庭計劃簡史提到:

本會(家計會)前身為1936年成立的香港優生學會,於1950年經改組後正式命名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為市民提供節育指導服務,並於1952年成為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的八個創會成員之一。家計會起初以個別接觸方式開展推進工作,傳遞家庭計劃的訊息,隨後增設各類診所服務,首間生育指導所於1956年成立。而政府於1955年開始資助本會的活動。[16]

從香港優生學會以至家計會,該會的工作都是提供節育指導服務,這與當時本港的實際環境有關。因為1941年,香港人口大約有160萬,而去到1956年,人口已經增長至250萬。其中有很多是從大陸遷移至香港的難民。面對人口問題,香港政府所需要的人口政策,以控制生育為重點。

家計會很大程度上分擔了政府在推行家庭計劃,及提供性知識方面的角色,而且該會受政府資助,近乎成為了政府輸出性知識和家庭計劃方面的代理。因為除了提供實質的節育指導服務,他們的工作還包括:印製宣傳品、推行家庭計劃運動,如製作「兩個就夠晒數」廣告片,宣傳節育。[17]

從以上資料可知,本港早期的性教育與控制生育及政府人口政策有關,與今天所指的「性教育」差距甚遠,而且家計會因為獲政府資助,成為了半官方形式的服務提供者。不過,這令香港當時的性教育內容,受限於家計會前身香港優生學會的一貫方向。而這個情況,要到後來教育署印發《中學性教育指引》後,才開始改變。

 

8.2《學校性教育指引》(1997年版)

回顧香港性教育的發展,1986年香港教育署印發的《中學性教育指引》十分重要,發佈該指引的目的有:一、協助學校訂定一些性教育方面的引導性原則;二、 介紹推行性教育的方式;三、提供為學生推行性教育課程的實際方法和途徑。

而約在10年後,政府因應當時社會的所關注的課題改變,如:早熟、性傾向、淫褻刊物等,將《中學性教育指引》修訂,成為了在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圖三,後稱《指引》)。它繼承了1986年的版本,就學校性教育的理念、內容和實踐提供的指導及建議。由於指引內容繁多,以下則從《指引》中的理念、範疇及時數幾方面,概述指引的內容。

圖三:香港教育署於1997年公佈的《學校性教育指引》

明光社

 

8.2.1《學校性教育指引》中的理念

性,是完美人生的一部份,也是一個人完整個性的一部份。但今天香港的青少年卻面對著社會上迅速轉變的價值觀和向傳統道德規範的挑戰。更甚者,他們受到部傳媒對刻意渲染的影響,更加迷惑和不知所措。要糾正這些錯誤的理解和澄清含糊的概念,就必須從一個社會的根基層面著手,重申在學校推行性教育。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纔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因而我們需要家長、教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

這本《學校性教育指引》的目的,是協助教師由學前教育開始,鼓勵各級別的學生學習性的知識、培育應有的態度、建立價值觀、掌握各種技巧,去應付性情緒緊張,學會與人溝通、建立關係、培養自尊和對自我的概念,以及在明白後果的情況下知所抉擇。此外也為各程度的學校設計出一個課程架構,以便個別的學校制訂適合自己的校本性教育課程。《指引》內也有不少篇幅對價值觀作自我反省、探討和澄清,當中亦有說明推行性教育的指導原則,以及每個有份參與性教育的人所扮演的角色。[18]

從《指引》中的序,我們可以見到《指引》的目標有以下四項:

1) 糾正媒體提供的錯誤性觀念及知識。
2) 協助教師推行性教育。
3) 提供可改動的課程框架,以適應個別學校需要。
4) 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

據《指引》建議,課程所涉及的範疇,主要有以下五個:

  1. 人的成長,內容包括:人類的性、生殖系統和生理、青春期、自我形象和自我觀念、性身份和性取向、情緒反應等。
  2. 健康與行為,內容包括:處理性衝動、身體私隱、性習慣和行為、經性接觸傳染的疾病、避孕、意外懷孕、身體護理等。
  3. 人際關係,內容包括:基本價值觀、處世技巧、友誼、約會、戀愛與迷戀、性騷擾、性侵犯和性暴力、亂倫。
  4. 婚姻與家庭,內容包括:家庭的意義、家人互相倚賴和不同輩份的家人之間的關係、家庭糾紛和解決方法、家庭模式的轉變、處理家庭的轉變、組織家庭時所要考慮的因素、婚姻和終生承諾、為人父母等。
  5. 社會與文化,內容包括:社會及文化對性的影響、兩性角色、性與傳媒、性與法律、性與道德和倫理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年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第二版)也就全面性教育提出了以下八個核心概念:

1) 關係
2) 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
3) 理解社會性別
4) 暴力與安全保障
5) 健康與福祉技能
6) 人體與發育
7) 性與性行為
8) 性與生殖健康

如將《指引》提出的五個範疇與以上八個核心概念比較,不難發覺兩者涉及的範圍和內容相近,當中也包括了對於媒體、法律和道德倫理等內容。

 

8.2.2《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建議的性教育教學時數

根據《指引》內容,由小學至中學的性教育建議時數如下:

小學建議時數:每年每級最少有10課節(約六個小時),即合共60堂性教育課。而各個項目的分配建議:

  1. 人的成長:24課節
  2. 健康與行為:12課節
  3. 人際關係:19課節
  4. 婚姻與家庭:17課節
  5. 社會與文化:9課節

中學建議時數,1997年出版的《學校性教育指引》沿用了1986年教育署印發的《中學性教育指引》建議,指學校無論採用哪一種教授方式(編進正規課程中,或利用班主任課、學校早會、課外活動),每年撥出最少10課節,即約七小時,在初中年級教授性教育。高中可用平均30至35課節(約20至23個小時),完成整個性教育課程,學校可在兩年內(中四至中五)或四年內(中四至中七)授完。

對比之下,教育署於1993年印行的《中一至中五課程指引》,建議學校將百分之五的課節教授跨學科課程。[19] 若性教育佔這個跨學科活動的五分之一,則整個學年中,性教育應佔百分之一的課節。換句話說,在學校的正規課程中,全年上課28至30週,一週授課40節,那麼百分之一的授課時間就是每年12節,這與1986年的建議大致相同。

除了以上課節,1997年出版的《指引》又提到一些新增的課程主題,如:愛滋病、性侵犯、性身份等內容,故需要額外的課節來教授,故建議初中每年最少以18節課(10 + 8 = 18)來教性教育,高中若以兩年來教授,則每年最少用23課節(15 + 8 = 23)來教授性教育課。

 

8.2.3《學校性教育指引》的特點

從1997年的修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可見,當年教育署在理念和課程內容方面的建議算是全面,最大的特點是指引只屬建議性質,實際推行的時數多寡、課題選取,學校有較大自由度選擇。

另一個要點是建議所涉及的範圍,較多集中在中小學,學前教育階段基本上只有課程內容建議,並未提及具體的時數安排。[20]

 

9.  香港非政府機構提供性教育的概況

本港中小學沒有強制的性教育課程,政府編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只屬建議性質,更甚的是《學校性教育指引》20年來非但沒有更新,更已從官方網站「下架」而不再是學校的指導文件。教育局現時強調學校是以「校本」方式推行性教育課程,這的確使學校有較大自由度決定課堂的內容及形式。但根據政府調查,其實不少學校都表示在校推行性教育困難,其中最大問題就是:學校太忙和沒有時間,以及教師未有足夠準備進行愛滋病教育或性教育。結果,學校普遍將性教育課程「外判」給外間機構,由它們派員到校舉辦性教育講座。[21]

接辦性教育的機構有兩類,就是政府機構或非政府機構(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在政府機構中,有由衞生署提供的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於2001年開展,設有性教育工作坊、健康生活、情緒管理、健康使用互聯網、情「維」何物等系列。在2018至2019學年,約有310多間中學參加該計劃。[22] 非政府機構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家計會:家計會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支援,旨在增強校內輕鬆談性空間,著重性知識的傳授,啟發學生對個人的價值觀的反思、建立開明的性態度、培養分析和抉擇能力。該會每年舉辦超過600場活動,服務對象達70,000人。[23]

不同的非政府機構都有其自身的目標或理念。因此,下文將簡單列出幾個具代表性的機構,以及簡介它們的理念和所提供的服務,以助了解本港性教育的面貌。

 

9.1  護苗基金[24]

護苗基金於1998年成立,其宗旨是保護18歲以下人士免於遭受性侵犯。機構設有「護苗教育巡迴車」,在各區小學巡迴宣傳教育,透過多媒體運用,在輕鬆的氣氛中教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性態度及學習防範性侵犯。機構提供的初小至高中課程,當中內容大概如下:[25]

初小:認識身體、性侵犯的處理方法等
高小:認識青春期、私隱、身體接觸、保護自己免受性侵犯等
初中:甚麼是性侵犯、對色情刊物的態度、避免性侵犯、自慰的迷思等
高中:青春期困惑、自慰的迷思、性行為、戀愛和性、甚麼是性侵犯、避孕等

 

9.2  香港青年協會[26]

香港青年協會的社會工作組,於2013年至2016年推出了「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透過課程、互動劇場和模擬戀愛體驗學習活動,帶領高小及初中學生,對戀愛與性別角色等議題作出深入的反思,並培訓老師及家長,讓他們培養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課程的主題大概有:[27]

高小(小四至小六):自我認識、兩性相處與交友、戀愛等
初中(中二至中四):擇偶條件、手機交友、男女的不同、親密界線等

 

9.3  風雨蘭[28]

風雨蘭的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透過分享性暴力的定義、行為及應對方法(包括旁觀者教育),與青少年探討對意願的理解,帶出尊重他人意願的訊息,並提升他們的反性暴力意識及回應性暴力的能力。該中心又指出,性別不只是生物特徵上男女的分別,而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能讓青少年認識性別氣質,並反思自身的性別經歷,了解性別氣質並無性別之分,並尊重不同氣質的人,讓青少年不再受壓於性別偏見、歧視,自由選擇表現自己的方式,建構性別平等的多元社會。Anti480的教育活動包括講座、工作坊及小組等,對象和內容大概如下:[29]

青少年:認識性暴力、異性相處與戀愛、性別與性暴力等
家長:簡介性暴力定義、青少年性暴力行為等
專業人士:簡介性暴力定義、青少年的性暴力行為、處理校園性暴力事件的應有態度及技巧等

 

9.4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30]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於2008年開始推行「愛與誠」親子性教育計劃,到了2011年將該計劃改名為「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與44間中小學及幼稚園成為協作伙伴,推行了為期三年的性教育服務,服務對象有中小學、幼兒學校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其後,該計劃在2015年2月,與超過100間學校成為伙伴,展開第二次為期三年的服務。

他們的理念是:[31]

性,本是完美人生的一部份,也是一個人完整個性的一部份。但今天香港的青少年卻面對著社會上迅速轉變的價值觀和挑戰,對傳統道德規範的影響,加上部傳媒對「性」的刻意渲染,導致近年青少年人的「性」態度日益開放,婚前性行為漸趨普遍,這情況無論對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家庭、學校以致社會都造成不少衝擊。

在「身體成為商品、愛情講求即食、婚姻是不合則分」的年代,我們將「性教育」定位在價值觀的培養上,早讓少年人學會以「尊重」及「忠誠的態度」面對「性」、「愛」、「生命」、「身體」和「男女關係」;同時裝備父母成為子女們性教育的啟導者;讓老師掌握適切的態度和技巧去教導學生正確的性愛價值觀。

從以上資料顯示,本港除了學校,亦有不少機構正在為不同群體提供性教育服務,甚至有機構與學校合作的情況。這亦反映學校投放在性教育的資源未必足夠,以致要與其他機構合作。而這些性教育課程,往往按機構本身的不同理念,性教育在內容和授課方法上,都有一些差別。

 

9.5  明光社的情性教育

明光社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本社的「情性教育」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包括性知識與態度外,還包括了建立與維繫情感關係,這些在性教育中都是重要的一環。

本社情性教育的特色是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我們的課程內容背後,有以下一套對生命、性別及倫理關係的信念。

9.5.1 尊重生命

情性教育必須尊重人性尊嚴,包括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價值,作為道德考慮。

9.5.2 男女兩性是人的基本特質

性別是組成個人身份的核心部份,我們認為男女兩性的差異取決於生理因素。

9.5.3 戀愛是為婚姻作準備

戀愛是邁向婚姻的過程,同學有機會學習彼此尊重、付出、接納與承諾,為自己將來的婚姻作準備。

9.5.4 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

性行為不只是為性器官帶來刺激,更是雙方心靈的緊密契合,形成親密感。身體快感、心靈慰藉、延展新生命,這些都是健康性關係的結果。

9.5.5 婚姻內的性行為帶來最大的幸福及保障

婚姻的忠誠與承諾能為性行為帶來最穩固的保障,彼此忠誠的性行為是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一夫一妻的家庭亦是新生命最安穩的居所。

9.5.6 一生一世的婚姻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既是最能夠保障兒童福祉的社會制度,亦有孕育後代潛能的男女締結盟誓。

明光社認為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能夠幫助兒童及青少年建立一套正確的性價值觀。然而,性教育並不是教條主義,並不是要求學生遵從一套「教義」般的倫理價值。在推行性教育時,導師可在過程中,以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使他們能為自己的福祉作出明智的抉擇。[32]

 

10.香港性教育與海外的比照

前文提及《學校性教育指引》為中小學提供了推行性教育的建議,而政府並沒有強制學校執行有關指引。如果要判斷現時香港性教育的情況,包括方向、內容、推行方式等,都可以參考其他地區的做法與成效。以下將會以幾個地區的性教育作為參照。

 

10.1新加坡

自2000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在學校實施性教育課程,所有學校均須為學生提供性敎育。

10.1.1 目標

有關課程的目標是協助學生:
1) 了解個人在成長路上所面對的心理、社交及情緒改變;
2) 建立健康美滿的關係,及
3) 在性問題上作出明智、知情和負責任的決定。

10.1.2 內容

學校可透過不同系統課程提供性教育,而內容主要有五方面:

1) 人的發展
2) 人際關係
3) 性健康
4) 性行為
5) 文化、社會與法律

時數方面,教育部亦有訂明,而獨立學校及有信仰背景的政府資助學校,可教授自行編定的課程,但須與教育部所訂框架一致。

10.1.3 成效

具體效果方面,可以參考幾項數字:

1) 10至19歲人士感染性病個案數目,由2007年約800宗減至2013年約400宗。
2) 19歲以下女性產下的嬰兒數目,由2007年的820人減至2014年的406人。
3) 20歲以下女性的墮胎手術數目,由2007年的1,363宗減至2014年的449宗。

 

10.2台灣

台灣的法例規定所有學校均須推行性教育,包括性別平等教育,並規定所有小學及初中學生,每學期參與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最少四小時。

10.2.1 課程的主要目標

1) 教授性對個人身心健康及家庭與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2)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其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
3) 認識愛滋病及進行安全性行為,以預防愛滋病
4) 教授學生建立正面的性價值觀和態度
5) 尊重不同性取向人士
6) 促進性健康的知識、態度和行為

10.2.2 成效

至於台灣性教育的成效,則可以參考以下數據:

1) 15至17歲有性行為經驗的青少年比率,由2009年的13.5%降至2015年的11.1%。
2) 在這群青少年中,在最近一次性行為中有採取避孕措施的男性,由2011年的74.4%增至2015年的79.8%,而女性比率則由77.5%增至88.5%。
3) 15至24歲的青年人感染愛滋病個案數目,平均維持在每年約700宗,佔整體新感染個案約30%。

 

10.3 英國

英國政府認為於2000年發出的《性教育與人際關係教育指引》,未能處理發放色情短訊、網上色情資訊及網絡欺凌等對青年人帶來風險的問題。因此在2017年制定新的性教育框架,預定在2019年實施。

在新的性教育框架下,所有學校均須強制提供性教育,教授切合年齡所需的「人際關係教育」(relationships education),其焦點在於建立並維持健康而安全的人際關係。中學則須教授切合年齡所需的「人際關係教育與性教育」(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以促進學生對健康的成年人關係、性健康及性的了解。當局也會設計切合年齡所需的課程,教授學生有關發放色情短訊、網上色情資訊及性騷擾所帶來的危險。

英國政府表示,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可繼續按其信仰的信條教學,家長仍然有權為子女選擇不修讀「人際關係教育與性教育」課程。

 

10.4 美國

在美國,關於性方面的資訊指導千差萬別,這是因為課程通常是由地方機構來制定。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美國將性教育重點放在性行為方面,採取兩種立場很不同的性教育計劃,即禁慾教育與全面性教育。

禁慾教育或守貞教育(abstinence-only education)把禁慾當作預防懷孕和性病或愛滋病的唯一方式。全面性教育計劃(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旨在幫助學生成為見多識廣的決策者,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避孕和防病知識。它既要教育年輕人不要急於發生性行為,同時又需要在性行為一旦發生的情況下,告訴他們如何採取安全措施。

美國公立學校的性教育課程的設立和教學時數的設定,各州之間不盡相同,大部份學生都可以在學校接受不同的性教育。[33] 例如全美50個州中,24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要求公立學校教授性教育(當中有21個州命令學校推行性教育和有關愛滋病病毒的教育);33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要求學生接收有關愛滋病病毒或愛滋病的指引;20個州要求,如提供有關性教育和/或愛滋病病毒教育的知識,有關內容必須醫學上或技術上正確,並符合事實。[34]

 

11. 香港性教育成效調查

除了參照外地做法,透過調查數字也可以讓人了解本港性教育推行的成效。本港機構如家計會、香港青年協會、明愛等都曾就性教育方面發表調查結果。

香港青年協會在1995年的報告反映了受訪青少年對自己外表的看法,三成被訪者表示不滿意自己的外貌與身材:六成以上同意外表愈好愈有利。[35] 而在2003年,突破機構發表的「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顯示,青少年在建立健康自我形象上,仍然有待改進。[36]

性侵犯經歷方面,護苗基金公佈2016-2017年護苗線的統計數字,據統計該機構接聽的個案中,18歲以下侵犯者有53%,其中更有超過一半的侵犯者,年齡只有七至九歲,超過八成侵犯者是受害者認識的人,包括朋友、同學、學長及近親等。而發生性侵犯的地方,74%是在私人地方發生,其中有40%在學校發生,35%在受害者家裡發生。性侵犯行為主要是身體接觸的性侵犯,當中以觸摸胸部或私處為多,其次是觸摸身體其他部位,而第三則是性交、口交等行為。[37]

根據衞生署的資料,受愛滋病病毒感染的呈報個案數目,由1997年的181宗上升至2016年的692宗。在這692宗個案中,約27.9%受愛滋病病毒感染人士的年齡介乎20至29歲。[38] 香港大學在2014年至2016年進行全港有關性病和性健康調查普查研究,發現在過去12個月內有性生活的18至26歲女性中,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感染率高達6%,而年齡介乎18至26歲的男性中,沙眼衣原體感染率亦高達5%。[39]

而根據家計會的「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顯示,18至27歲的女性受訪者,表示曾經墮胎的有5%,這與2006年及2011年的百分比相同。

在性知識水平方面,家計會表示青少年的性知識水平下降。在12題有關成孕、性病及愛滋病感染的關鍵性知識題目中,中三至中六受訪學生,平均只答對八題得八分,低於2011年的平均分九分。中一至中二學生於2011年的得分已經不理想,平均分只有六分,2016年更跌至五分。在眾多學生表示有興趣學習的性教育題目中,最受歡迎的是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和預防及處理性騷擾。

而在接觸色情資訊方面,2016年較之2011年上升了約五個百分點。另一個令人關注的數字,在表示有觀看色情物品的中一至中六受訪男生裡,其中約有五分一表示在最近一個月觀看色情物品次數是多於15次。在整體受訪青少年中,約15%至20%女生及約30%男生曾接收手機裡的色情訊息(包括文字、圖片或影片)。[40]

從以上各項數字可見,本港的性教育確實有待加強,尤其青少年在自我形象、感染性病,以及性知識等方面的內容。有關內容,已包括在原有的性教育課程內容中。而青少年接觸網上色情資訊的情況,亦反映性教育應涵蓋有關網上色情資訊的內容。

 

12.  小結

從以上各個段落,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對於性教育的需求不斷改變,由家計會主導的控制生育,到如今各個機構提供不同內容的性教育課程,其中都反映本港性教育需要全面的檢討和重新規劃,以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所謂「時代的需要」,除了是指要明白科技進步同時設下不少陷阱,我們更要認識在性解放氛圍下,文化對於青少年人所造成的影響。

 

13.  明光社情性教育主題聚會統計(2002-2018年)[41]

明光社成立於1997年5月,是一個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非牟利團體。本社希望本著基督教信仰,藉研究、監察、教育、出版及行動去關心社會、服務人群。推動情性教育是本社其中一個主要關注範疇的工作,本社一向積極到不同學校,推動情性教育,包括主持不同的講座及教師訓練、家長講座及學生工作坊等。

在過往17年(2002-2018年)明光社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共2,406場,平均每年141.5場次,邀請學校共有363間。而由2011年開始,明光社除了主持日常的學生大型講座外,也推展了以「入課室」形式進行的性教育工作坊,通常以一整級別,分班進行,這樣導師與同學可以更深入討論問題,教學效果亦較傳統講座好。工作坊由2011至2018年合共舉辦892次,平均每年111.5場。在過去17年的時間中,明光社主講的情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合計有3,309場。我們相信,從這些邀請明光社的學校作講座的統計中,可在一定程度了解現時學校性教育推行的重點及需要。[42]

 

13.1 情性教育講座於大中小學幼稚園的分佈

統計數據顯示,情性教育講座主要在中學舉行(91.18%),這與現時主流性教育機構提供性教育活動的分佈情況相符。而因社會風氣日趨開放,我們也留意到小學及學前進行性教育工作的需要。近年,明光社也獲小學的邀請,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7.53%),同時亦有提供數次幼兒家長及師資訓練。明光社也有參與於大專舉行有關性議題的論壇,並多以「平衡觀點嘉賓」被邀出席(1.2%)。(圖四)

圖四:情性教育講座於大中小學幼稚園的分佈

明光社

 

13.2  同學最感興趣的題目

據家計會進行的「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在受訪的中一至中六同學中,最感興趣的性教育題目為: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等。[43] 事實上,這樣的選擇也在明光社的性教育講座主題分佈統計中反映出來,與家計會調查結果相當吻合。在明光社情性教育課題中,最多學校選擇的講座主題為婚姻戀愛、兩性相處界線,以及色情文化等題目。事實上,明光社在處理講座時,絕大部份申請都是由老師自行選擇題目,這或許可以證明,老師在校推行性教育,未必如外界所想,一定是落伍,或是叫同學提不起興趣的。(圖五)

相對而言,同性婚姻,變性人、不同性傾向人士(LGBT)、以及性傾向歧視條例(SODO)立法等近年備受爭議的題目,明光社也有提供相對應的主題講座供學校選擇,而主持有關講座的次數亦有增加。不過,這些講座的次數及其受歡迎程度,就沒有較早前提及最受歡迎的三個題目(婚姻戀愛、兩性相處界線、色情文化)那麼受歡迎了。

圖五:2002-2018年性教育講座(按主題)場次圖

明光社

 

13.3 緊扣時事的情性教育講座

現時在學校推行性教育,若能緊扣時事或相關的事件來定講座題目,可以令同學更有興趣去聽講座,也能幫助他們理解情性教育的概念。事實上,明光社同工在準備講座時,通常也會以社會時事作為講論的切入點。在過往以社會現象或文化事件作專題講座的統計中,一些較為突發(ad-hoc),在當時引發很大爭議和討論的事件(如2007年的中大學生報事件;2008年的藝人情慾照事件),其講座熱潮往往很快被帶動,但只要熱潮一過,就會較少提及。相對而言,我們亦發現一些時事題目是會較為「長壽」,甚至是會「進化」:事件會有累積性,討論的內容亦會因事件變化而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有由2000年興起的「援助交際」(簡稱援交,指未成年人士為了得到金錢而與成年人約會)問題,轉化成後來較熱門的「出租女友」(Part Time Girlfriend,PTGF),或是約在2006年興起的「o靚模」(少女模特兒的俗稱,不少都擁有甜美樣子,也會參加一些推廣活動),變成了這幾年較多討論的「私影」(即私人攝影活動,攝影愛好者約模特兒出來進行拍攝活動)。要回應不同的事件和新興文化,實在是考驗老師和同工在準備相關的性教育講座時,要保持對時事的敏銳觸覺。

 

13.4  情性教育:後果教育

對於外界有些意見認為,學校推行性教育很多時是以後果教育作主題,向同學灌輸對於「性」帶有負面標籤的「恐嚇式性教育」,甚至被指為提倡「禁慾主義教育」。[44] 有見及此,我們統計了以後果教育為主題的講座,當中的百分比最高的,是以性騷擾為主題的講座,佔了有關講座的79.6%,這與近年的#MeToo事件,有一定的關係。其次是性行為後果,佔了有關講座的13.1%,最後是以性罪行為主題的講座,佔有關講座的7.3%。(圖六)

而以性行為後果(即13.1%的後果教育的主題講座)作為主題的講座中,有幾個主題可供學校選擇,當中以性濫交與性病這個題目最多學校選擇(65.63%),其百分比大大超出排第二的意外懷孕的前因後果(21.88%),雖然後者可能是較受社會大眾關注的題目。第三位則為青少年的性問題及性病(12.5%)。

圖六:後果教育場次

明光社

 

13.5  學校的宗教背景

外界有些意見認為,現時明光社推動的情性教育,其價值觀被現今社會視為不合時宜,內容狹窄,有關的價值觀只適用於基督教學校云云。據統計資料顯示,雖然基督教背景學校邀請本社主領情性教育講座的場次,的確佔最多,但無宗教背景學校亦有邀請本社到訪主領講座,而有關講座的數目排第二位。排第三則是天主教背景的學校。(圖七)

事實上,明光社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情性教育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包括性知識與態度外,還包括了建立與維繫情感關係,這些在性教育中都是重要的一環。而情性教育講座的內容和向度,雖然富有信仰根基和元素,但當中提倡的價值觀,均不限於基督教信仰,亦得到不同宗教背景學校所認同。

圖七:邀請到校作性教育講座的學校宗教背景

明光社

 

13.6  觀察與建議

就著現時香港學校推動性教育的情況,並以上述明光社推行情性教育的統計資料作參考,對於現時學校推動情性教育的實踐,我們有以下的觀察和建議。

13.6.1  不論是家計會調查,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均不約而同地指出學校是推行性教育的最重要平台。明光社於2013年進行的中學生調查指出,中學生最多從老師獲取性知識,而由老師獲得的性知識,效用和評價都是最高的。[45] 無獨有偶地,家計會2016年的相關調查結果也顯示類似的結果:老師或社工是中一至中六學生最重要的性知識來源之一,而且比對其他來源而言,也是較為可靠的。[46]

13.6.2  另一方面,學校不單有能力提供專業、可信、均衡、具規劃的性教育課程,更可支援其他人士(如家長及社工)推行性教育。事實上少,絕大部份的香港學校均有駐校社工,同時也設有家長教師會、畢業校友會等,這些網絡對推展情性教育和相關協作,帶來很多便利,工作傳播效果也可事半功倍。

13.6.3  整全的情性教育,應包括性的知識、態度、倫理價值觀、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培育,同時也應著重建立和維繫健康的情感關係。正如性是美好的事,但在享受性和情感帶來的歡愉時,同時亦要有成熟和負責任的態度,在進行情性教育時,實在不應只側重其中一方面的教導。

13.6.4  就是次性教育議題的分析而言,很多學校其實是有留意及緊貼當前社會的相關議題,並舉辦對應的講座或工作坊,這反映了事情並非如外界所說,學校性教育落後和「堅離地」。很多時社會以為同學對性教育議題的關注多為時尚的同運或相關議題,但據家計會統計及是次講座分析,情況亦非如此。同學最感興趣的性教育題目為: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他們對人倫關係的題目最感興趣。

13.6.5  另外,外界時常以為香港學校推行的性教育很多時只是流於「禁慾式性教育」,甚或是「恐嚇式後果教育」,對「性」只會說「不」。但就是次分析而言,結果並非如此:情性教育著重教授人與人的愛和整全關係,並不是一味「禁慾」,而是看重「貞潔的身份」。情性教育看每一個人,人與人的相處和關係都是寶貴的,而不是隨便的。

13.6.6  事實上,現時香港學校推動性教育面對的問題,不是缺乏適切教學內容,或是學校風氣保守不允許推行性教育等「想當然」的原因。現時學校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整個學習規劃中,可用於性教育的課節和時間太少,只佔全部課程時間的百分之一而已!

 

13.7 推動性教育的動力

其實,推動性教育最好的原因,就是情性教育除了為同學帶來性知識外,也讓同學有機會更多了解、愛護自己與別人,帶來整全的人生觀和規劃,更健康的兩性與人際關係,和建立長遠和全面的價值觀與責任感,使同學懂得愛護自己和別人,從而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尊重生命,愛惜自己與他人。這樣好好的建立自我和人際關係,就算在將來面對人生各種的難題(不只是感情問題的),他們也會有更好的心理質素和認知可以面對。

相反,現時很多學校未能有效推動情性教育,待同學出了問題時才亡羊補牢,這樣就流於被動,學習效果也比較差。

 

13.8 應如何改革學校性教育

香港要改革學校性教育,其實可以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作起點。事實上,《指引》有關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等建議可再作修改,但其原來的宗旨和精神是良好的,值得學校參考。另外,學校也可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就香港的情況作出適切的增修和更新。

而教育局若想好好推行情性教育,就應對症下藥,作出改革,應針對學校課程時數、課程安排、資源分配等方面,提升情性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增撥資源幫助學校改善和實施性教育。就課節分配而言,現在的性教育,在初中每年只有18課節,高中如以兩年來教授,每年也只有23課節(相關指引更已被取消),以這樣的安排來進行性教育,實在是不足的,也反映出情性教育不被教育局重視。

事實上,如果像現在情況,性教育只佔學校教育中百分一的課節,一般學校根本就不會有太大的推動力去開展性教育,老師就算想推動也有心無力!教育局應推動政策改革,增加學校認知及認同性教育的重要性。在實務上,局方應重訂及發出相關課程指引,務求令學校增加性教育課程的課節,以及增加教師人手及訓練。只要性教育的時數和重要性增加,在校的性教育統籌主任及委員會,才能更有效推動學校性教育,否則,這些統籌工作及委員會,都只會淪為空談。

 

13.9   以「校本」實施性教育是否可行

對於推行情性教育課程,應否仍然以「校本」形式執行?外界有意見認為應由教育局統整教育宗旨和方針,但這容易令人聯想到,政府或會以此操縱學校校政,影響學校自主,因此讓政府規定性教育方針的安排並不可取。

相反,若教育局繼續以「校本」方式,讓學校自己推動性教育的話,本身並非壞事,因這可讓學校按著教學理念、辦學宗旨等去設計性教育課程規劃,而不受政府左右(台灣的性平教育就是以教育之名將社會改變的實例),讓學校能在教學方面保持自主。

 

13.10  學校與非政府機構(NGO)的協作

現時大多數學校在推動性教育工作時,都會以「外判」方式,將教學工作委託給非政府機構(NGO)進行。事實上,這樣的安排是無可厚非的,既可作教師在性教育方面的合作伙伴,也可在學生需要指引和協助時,成為另一個支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非政府機構可協助教師緊貼各種潮流文化,認識當前社會風氣,了解各樣潮流的發展並作整合,應用於性教育之中。

事實上,NGO與學校的協作,除了是到校教導學生外,同樣重要的是要提供師資培訓,以培訓老師,社工和家長(train the trainers),讓他們認識相關的理念和有足夠的資訊,以致性教育變得更為普及。學校應善用而不是依賴NGO,若只靠NGO入校進行性教育,而老師自己並不積極參與,學校的性教育就只會淪為「外判」工程,難以建立學校本身的性教育理念。

 

14.  結語

我們相信,情性教育除了為同學帶來性知識外,也讓同學有機會更多了解、愛護自己與別人,帶來整全的人生觀和規劃,更健康的兩性與人際關係,和建立長遠和全面的價值觀與責任感,使同學懂得愛護自己和別人,從而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尊重生命,愛惜自己與他人。

事實上,現今社會資訊科技發達,性文化日益開放,性教育已經不是我們「教不教」的考慮,不善用學校這個橋頭堡去推動情性教育,同學就只會在網絡、傳媒、朋輩中,得到參差不同的性資訊,當中內容,價值觀等或有偏差對錯,到老師發現問題時才亡羊補牢,就為時已晚了。

或許,我們可以《學校性教育指引》中的這一段作結:

我們必須從一個社會的根基層面著手,重申在學校推行性教育。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纔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

 


參考資料

「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index.php

「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s://yen.hkfyg.org.hk/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

〈【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2016-2017護苗線統計數字〉。「護苗基金」。2017年12月。網站:http://www.ecsaf.org.hk/images/upload_images/file/Hugline%20stat%202016-2017.pdf

〈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關於Anti480〉。「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

〈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教育活動〉。「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edu

〈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03年11月13日。網站:https://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24_Diet/diet.htm

〈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學生健康服務〉。「香港特別行政區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2019年9月2日。網站:https://www.ahpshs.gov.hk/tc_chi/abo_us/abo_us.html

〈家庭計劃簡史〉。「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 https://www.famplan.org.hk/zh/about-us/family-planning-milestone

〈護苗基金課程〉。「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work.php?expandable=1&mid2=3&mid=2

〈學校性教育支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our-services/sexuality-education/school-base-services

〈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teachlike.hk/learntolove/

〈「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網站: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69#.XYCJuSgzYdV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修訂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出版。2018。網站:https://china.unfpa.org/zh-Hans/publications/《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文版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資料摘要:性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8年1月9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in03-sexuality-education-20180109-c.pdf

江漢聲、晏涵文編。《性教育》。台灣:性林文化,2000。

胡家欣。〈護苗基金熱線接逾200來電 三成疑涉兒童性侵 有四成地點為學校〉。《香港01》。2017年12月13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41041/護苗基金熱線接逾200來電-三成疑涉兒童性侵-有四成地點為學校

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

吳慧華等編。《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9。

凌嵐。〈極不靠譜的美國中小學性教育〉。「騰訊大家」。2017年3月9日。網站: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ll20170309.html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劉文利。〈美國公立學校性教育計劃與評估〉。「中國性科學」。2012年9月13日。網站:http://www.zgxkx.org/sexjk/xjy/201209/2244_3.html

葛蘿媽曼著,祈遇譯。《你們在教我孩子甚麼:從醫學看性教育》。新北:校園,2012。

陳寶安。〈香港中學性教育文獻綜述及建議〉。《亞洲輔導學報》。第6卷第2期(1999年)。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港大進行香港首個性病普查發現 香港年青人及中年女性衣原體感染率高〉。香港大學。2017年2月27日。網站:https://www.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15982.html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1997。網站:http://sexedu.org.tw/hongkong.pdf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17/2016YSS_Chi.pdf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

“Basic Statistic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ugust 6, 2019. https://www.cdc.gov/hiv/basics/statistics.html.

“Sex ed? It’s a vehicle for social change.” SIECUS. https://siecus.org/.

“State Policies on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March 21, 2019. http://www.ncsl.org/research/health/state-policies-on-sex-education-in-schools.aspx.

McIlhaney, Joe S. and Freda Mckissic Bush. Hooked: New science on How Casual Sex is Affecting our Children. Chicago: Northfield Publishing, 2008.

Surveillance Team, Special Preventive Programm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IV SURVEILLANCE REPORT–2016 UPDAT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cember 2017.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aids16.pdf.


 

[1] 參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頁6。

[2] 取自美國性知識與性教育委員會(SIECUS)網頁,原文是“ CSE programs provid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information, exploring their attitudes and values, and developing skills.”詳參: “Sex ed? It’s a vehicle for social change, ”SIECUS, https://siecus.org/.

[3] 取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網頁,“Basic Statistic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ugust 6, 2019, https://www.cdc.gov/hiv/basics/statistics.html

[4] SIECUS網頁上的字眼改為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其英語名稱是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5] 參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7。

[6]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10–14。

[7]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404,原句為「性教育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育,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和個人行為,所以也是一種人格教育。」

[8] 梁林天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理念學實踐〉,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23–26。

[9] 王瑞琪:〈家庭性教育〉,載於江漢聲等編:《性教育》(台北:性林文化,2000),頁434–435。

[10]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404。

[11] 引自《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序。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1997),網站:http://sexedu.org.tw/hongkong.pdf

[12] Joe S. McIlhaney and Freda Mckissic Bush, Hooked: New Science on How Casual Sex is Affecting Our Children (Chicago: Northfield Publishing, 2008), 43, 55.

[13] 葛蘿媽曼著,祈遇譯:《你們在教我孩子甚麼:從醫學看性教育》(新北:校園,2012),頁85。

[14] 吳庭亮:〈青少年性態度、行為與價值〉,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44–77;招雋寧:〈附錄1 香港中學生性價值觀調查報告〉,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A3–A47。

[15]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修訂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出版,2018,網站:https://china.unfpa.org/zh-Hans/publications/《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文版

[16] 〈家庭計劃簡史〉,「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about-us/family-planning-milestone

[17] 同上。

[18] 引自《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序,見註11。

[19] 內容包括:性教育、公民教育、德育或宗教教育、環境教育和健康教育。

[20] 1997年的《指引》的4.6.5提到:「至於學前教育階段,一般是將性教育綜合在整個課程內教授,而不當作一個獨立的科目,因此訂下授課時間表並不切實際。」

[21]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資料摘要:性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8年1月9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in03-sexuality-education-20180109-c.pdf

[22] 〈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學生健康服務〉,「香港特別行政區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2019年9月2日,網站:https://www.ahpshs.gov.hk/tc_chi/abo_us/abo_us.html

[23] 〈學校性教育支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our-services/sexuality-education/school-base-services

[24] 「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index.php

[25] 〈護苗基金課程〉,「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work.php?expandable=1&mid2=3&mid=2

[26] 「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s://yen.hkfyg.org.hk/

[27] 〈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teachlike.hk/learntolove/

[28]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

[29]〈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關於Anti480〉,「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教育活動〉,「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edu

[30] 〈「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網站: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69#.XYCJuSgzYdV

[31] 同上。

[32] 詳見張勇傑、熊嘉敏:〈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載於吳慧華等編:《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9),頁134–139。

[33] 劉文利:〈美國公立學校性教育計劃與評估〉,「中國性科學」,2012年9月13日,網站:http://www.zgxkx.org/sexjk/xjy/201209/2244_3.html

[34] “State Policies on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March 21, 2019, http://www.ncsl.org/research/health/state-policies-on-sex-education-in-schools.aspx.

[35] 陳寶安:〈香港中學性教育文獻綜述及建議〉,《亞洲輔導學報》,第6卷第2期(1999年),頁129–145。

[36] 〈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03年11月13日,網站:https://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24_Diet/diet.htm

[37] 〈2016-2017護苗線統計數字〉,「護苗基金」,2017年12月,網站:http://www.ecsaf.org.hk/images/upload_images/file/Hugline%20stat%202016-2017.pdf

[38] Surveillance Team, Special Preventive Programm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IV SURVEILLANCE REPORT–2016 UPDAT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cember 2017,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aids16.pdf.

[39]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港大進行香港首個性病普查發現 香港年青人及中年女性衣原體感染率高〉,香港大學,2017年2月27日,網站:https://www.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15982.html

[40]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17/2016YSS_Chi.pdf

 

[41] 十分感謝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前高級研究員招雋寧先生協助分析本文的數據。

[42] 是次統計範圍限制:由於統計是根據明光社過往17年(2002-2018年)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的資料而成,而非以全港普查形式進行的統計,所以並不具備解釋全港學校推行性教育情況的能力。

[43] 見註40。

[44] 相關報導,可參考:〈【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45] 見註14。

[46] 見註40。

如何培育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建立健康的性態度

康貴華醫生 | 資深精神科醫生,後同盟創辦人及顧問。多年來以整全的角度了解受助者的心理及情緒困擾,促進受助者的身體、心理、社交及靈性健康。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  引言

根據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13進行的「中學生價值觀、性態度及行為問卷調查」顯示,在性教育上,受訪學生對從老師獲得的性知識,評價最高,他們亦最多機會受老師影響。老師顯然在培育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建立健康的性態度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反觀受訪學生對父母提供的性知識評價較低。不過,調查數據初步發現,父母的管教和關係,對子女性態度和行為也具一定影響力。[1]

若從子女心性發展的角度來看,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及保護,是促進子女健康心性發展(包括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建立)的關鍵,是舉足輕重與不容忽視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些意見,幫助老師及父母明白如何實際地培育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建立健康的性態度。

 

2.  性與兒童和青少年的心性發展

要談論心性發展及性態度,先要澄清幾個辭彙的意思。

性(sex)是指人的生理性特徵(biological sexual characteristics)。

性方面的事情(sexuality)是指整全人格的一個核心部份(core dimension of being human),比「性」的定義更廣闊:包括生理性特徵(biological sexual characteristics)、性別(gender)、性別身份(gender identity)、性傾向/性吸引(sexual orientation / attraction)、性慾(eroticism)、情愛(emotional attachment / love),以及生育(reproduction)。性方面的表達(expression)則包括一切有關性方面的思想,幻想,慾望,態度,價值觀,道德觀,行為,性別氣質、角色和關係等。

一般稱性教育為Sex Education,當中所涵蓋有關性方面的事情應該更多,所以更為準確的應是把性教育稱作Sexuality Education。

心性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是指一切有關性方面心理行為的發展,兒童和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2]

2.1  性別身份(sexual identity)

性別身份指到生理性別身份(biological sexual identity),出生時性別,按嬰兒擁有的生理性特徵賦予的,是客觀的。

2.2  性屬身份(gender identity)

性屬身份指到心理性別身份,認知性別,社會性別,自覺所屬的性別,是主觀的感覺,在二至三歲已形成。性屬身份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自覺是男性或女性,第二層次是感覺自己的男性氣概(masculinity)或女性氣質(femininity),包括強與弱、對自己的性別身份和角色的喜愛與接納程度,以及自己是否與其他同性有很大分別。

很多時候,除了跨性別認同的人士,普遍認知性別是與生理性別一致的。有些跨性別人士的生理性別身份是男的,但自覺的性屬身份是女的;有些則是生理性別身份是男的,自覺的性屬身份也是男的,但喜歡的東西及角色卻與其他男性不同。

性屬身份有流動性,在四至九歲是確認期。自認為是女孩的三歲小男孩,當與父母親建立親愛的關係後,藉著性別認同(identification)與模仿(modeling),在四至九歲期間是可以改變的。

 

2.3  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

性傾向是指持續地被某一性別在愛情上(romantic)和性慾上(sexual / erotic)所吸引,簡單來說便是甚麼性別讓人有性衝動。最為人熟悉的是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及中性/無性戀(asexual)四類。[3] 性傾向大致在10至14歲,近乎青春期的時候開始形成,並且會變動的。15至20歲是性傾向的確立期,之後大致上已穩定。雖然性傾向日後仍可改變,特別是女性的性傾向較易浮動,但改變只能導致某程度上的調整,如同性吸引的減弱,同性吸引通常都不會全然消失,只有少部份人能令同性吸引完全消失。

 

3.  三個令家長和老師常感憂慮的情況

3.1  愈來愈多青少年持解放的性態度

調查顯示,愈來愈多青少年持解放的性態度:愈來愈早拍拖,更早有性行為,甚至接受同一時間有多個性伴侶(濫交)。

根據香港青年協會學校社會工作組2017年6月8日公佈的「中小學生戀愛態度」問卷調查結果。在7,059名就讀小五至中六受訪學生當中,近兩成四(23.9%)表示曾有戀愛經驗。在有戀愛經驗的受訪學生中,逾六成(62%)於高小或之前已經談戀愛。即所有受訪者中的14.8%於高小或之前已經談戀愛。[4] 比較青協2013年的同類調查,在受訪的3,183名小五至中四學生,只有不足兩成(18.4%)表示曾經拍拖,[5] 即在約四年後,曾有戀愛經驗的受訪學生數字,上升了約五個百分點。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2013年1至3月進行「中學生價值觀、性態度及行為問卷調查」,共有11間中學的中二至中五級學生參與,成功獲得3,376份有效問卷。該調查發現:受訪的中學生表示34%接納婚前性行為、14%接納婚外性行為、10%接納同一時期有多個性伴侶、56%接納不註冊結婚而同居。[6]

3.2愈來愈多青少年接受性別是非二元(nonbinary),是多元的

有證據顯示愈來愈多青少年接受性別是非二元,是多元的,生理性別不再重要,最重要的是內心感覺自己是甚麼性別,這都引致性別混亂。

facebook為英國的用家提供了71種社會性別的選擇,71個社會性別選擇中,撇除男與女,即有69種跨性別的選擇。69種很多嗎?其實有一些甚至提供了102種的選擇。如果有人自覺91%是男,9%是女,這種主觀感覺可以無限地延伸下去。

很多人都不明白當中跨性別的選擇到底是怎麼的一回事,但原來在外國,已經開始了這種獨特的性別教育。

有報道指加州教育部計劃推行公立幼稚園和小學的新健康教育課程,擬教授幼稚園學生性別不是二元的男和女,而是有15種之多,包括又男又女、非男非女、跨性別、性別酷兒、非二元性別、性別流動、性別中立、無性別、雙性人、第三性別、雙靈等。[7]

在加拿大推行的加拿大的幼兒性別教育課程(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Identity,SOGI)也教導幼年學生生理性別並不重要,最重是自我感覺的性別,自己所選擇的性別。[8]

在英國,布萊頓-霍夫市政府(Brighton and Hove City Council)要求父母支持自己四歲的小孩為自己選擇性別,選項包括有別於男或女的性別。這表示在小孩子在上學之前,已經被教導性別不是只有男和女,而是有其他性別可供他/她們去選擇。[9]

美國校園再次因為跨性別廁所政策引起女生不滿。根據愛荷華州(Iowa),學校必須允許跨性別學生進入其認同性別的廁所。位於該州的康瑟爾布拉夫斯市(Council Bluffs)的亞伯拉罕林肯高中(Abraham Lincoln High School)因一名男跨女學生使用女廁的問題,引起兩群學生對峙。約有20名女孩在廁所內高呼要有隱私權,不希望正在轉換性別為女孩的男孩和她們一起在廁所。另外約有40名學生則高呼贊成跨性別學生使用後者認為適合的廁所,支持跨性別學生有選擇的權利,這種對峙無疑讓校園產生撕裂。[10]

老師和家長要注意的是這種性別意識形態(gender ideology)及上述的性别混亂情況不只在歐美出現,也蔓延到香港,影響了香港的平等機會委員會。

香港的平等機會委員會於2018年1月2日發新聞稿及上載2017年11月底已提交的性別承認諮詢意見書,建議政府跨部門工作小組採納最寬鬆的自我聲明模式及訂立多項侵害人權的刑法措施,當中的建議可歸納「五不」和「三立」:[11]

「五不」:
1) 不須診斷證明(頁28);
2) 不須荷爾蒙或其他治療(頁33);
3) 不須真實生活測試(頁30);
4) 不須變性手術(頁39);
5) 不限年齡(頁46)、婚姻狀況(頁50)、和親職狀況(頁52)

「三立」:
1) 訂立性別承認法(頁15)
2) 訂立更改,如:出生證明等歷史文件的機制(頁65)
3) 訂立禁止披露變性者身份的刑事法(頁66)

以上的建議反映出當時平機會的變性建議是基於「自我聲明模式」,即跨性別者想在香港轉換另一個性別身份,是毋須要符合「五不」所提到的任何條件,也應該容許跨性別兒童變性。相信這種性別意識形態必會逐漸影響香港年輕的一代,特別是青少年。

 

3.3  性傾向的多元選擇

愈來愈多青少年接受雙性戀是時尚和更好的選擇。

2015年8月的一個關於英國人的性傾向調查有以下的發現:在18至24歲的受訪者中,43%自稱是不同程度的雙性戀者,而在60歲以上的受訪者中,只有7%自稱是雙性戀者。調查顯示年紀愈輕,愈多受訪者自稱是雙性戀者,這顯示年青人比年長的人士,更受社會的性解放文化影響。[12]

 

4  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性態度和價值觀

老師和家長們可以怎樣做,才能防止下一代的青少年,陷入以上的境況?老師及家長可以試從以下三方面來培育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建立他們健康的性態度價值觀,好讓他們避免陷入以上令師長憂心的境況。

 

4.1  培育兒童和青少年建立性別自信(gender confidence)

要知道如何建立子女的性別自信,必須先了解子女不同階段的心性發展,以及影響心性發展的各種因素。

著名的精神科專家保羅.麥休(Paul McHugh)和羅倫斯.邁爾(Lawrence Mayer)檢視了超過200份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同儕評審(peer reviewed)文獻,在2016年的《新大西洲》(The New Atlantis)期刊發表了他們的重要發現:未有科學證據支持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是天生不可改變的。[13]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簡稱DSM-5),也沒有斷言心理性別全是天生的,只指出:「心理性別是由於生理、心理和人際關係多種因素的互動形成。」[14] 其實性別認同的成因非常複雜,並極具爭議。到目前為止,遺傳學研究仍未能找到引致性別認同的基因。因此,若有人說性別認同是與生俱來,像人的膚色一樣不能改變,這說法並不正確。另一方面,跨性別認同的孿生子研究雖然顯示有先天性因素影響跨性別認同的形成,卻只屬於遺傳傾向(genetic predisposition),如家族性的肥胖遺傳傾向一樣,需要後天因素的配合和互動才會發展出來,跨性別認同的發展亦是如此。再者,綜合多個跨性別認同的孿生子研究,同卵孿生子中兩個都有跨性別認同的只有23%(孿生女)至33%(孿生男),[15] 顯示後天因素比先天遺傳傾向對性別認同的形成,更具影響力。

 

4.1.1  個案分析

大家可以從一個八歲跨性別表現的男孩個案,進一步了解影響兒童和青少年的心性發展的一些後天因素。

(以下是一段模擬對話,談話內容反映真實個案,但略作改動,以保障當事人的私隱)

醫生︰你當初為甚麼會為自己的八歲兒子找精神科醫生?你又如何懂得來找我的呢?

媽媽︰一開始令我感到不安的,是兒子看一個電視節目之後的反應。當他看見一些非洲原始部落的裸體男人時,竟然問我:「果個雞雞係咪會豎起身呀?點解呀?」

我覺得很奇怪,加上他的性格比較溫文、敏感,喜愛音樂,跳舞時很像女孩子,又害怕跟一般較粗野的男同學玩,我當時想:「我個仔會唔會有同性戀傾向?」於是上網搜集資料。從各方面看來,似乎都有少少「危險」,就決定尋找香港在這方面的心理醫生,很快便找到你的名字。轉眼已經一年,真快。我好高興兒子改變了。

醫生︰你可以形容一下你兒子的改變嗎?

媽媽︰我覺得他的改變頗大。以前他不會跟其他男生玩,許多時都是自己一個人,或只同女生一起。但現在他有一班男仔朋友,相處融洽。有一次,他下課後有活動,我到學校接他。當時他不知道我在場,我看見他和全班小朋友從課室走出來,他身邊大約有四至五個男生,大家一起跑去籃球場,拿起籃球追逐射籃。他以前不會這樣,如今能跟男生玩得投入。

我問兒子在學校還有沒有跟女同學玩,他說:「D女仔好麻煩、好小器,一搶唔到波就發脾氣……女仔唔好玩。」

現在他看電視,多數選科學節目,或者關於槍械知識——類型、射程遠近,或甚麼美國戰爭、太平洋戰爭之類。有時他有看關於非洲人或原始部落的電影或電視節目,但他會說:「佢哋唔著衫,好醜怪」。看見非洲女人(裸體),會好奇問:「點解個auntie(阿姨)會咁?佢哋唔覺得凍咩?」之類……我不覺得他有甚麼特殊關注,或者性器官有甚麼反應之類。

醫生︰即是說,他目前似乎十分認同男孩子的身份,能夠「埋到男仔堆」。你覺得他為何會有這麼大的改變?

媽媽︰最大改變,相信是因為我丈夫見過你;你跟他說,爸爸對男孩的影響力較大。老公一開始不懂得照顧囝囝,認為個囝還小,甚麼都不會懂,沒甚麼好談的。他不知道要如何當一個父親。因為他從小到大,家庭都沒這種「教導」,讓他知道以後作為「爸爸」應該怎樣做。加上他的思維方式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只專注自己喜歡的事物,從而疏忽了家庭責任和爸爸責任。自從上次見過你,三個月後我跟他坦白傾談,大家結婚那麼多年了,生了孩子有一個家,我和他在裡面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呢?我承擔著一個好傳統的角色,做阿媽及家庭主婦,包括所有家務、教導小朋友,全在我肩頭上;而他卻沒有在家中作主導。上次你跟他說:「媽媽只能帶大一個男仔,爸爸才能帶大一個『男人』。」這個訊息對他很重要。

自從我跟他認真地剖白後,他才說「即管試吓啦」,結果試試吓,他發覺,咦,原來阿囝許多東西都識,於是他覺得自己對阿囝能發揮的影響力也不少。

我們家後面有一座山。星期六日,兩父子就去行山,一整個早上,邊走邊傾,分享許多有趣事情。爸爸亦會盡量發掘跟囝囝的共同興趣,例如槍械和戰爭,刻意講這方面的話題。老公喜歡物理、化學,於是他又引導兒子談論科學知識。兩父子一高一瘦,一肥一矮,老豆背著大書包,阿囝背著細書包,一人拿著一根樹枝就上山。哈哈,那個畫面真有趣。有時我們也會三個人一起去(出街),有時則刻意讓兩父子獨處,相比從前,兒子亦願意遷就老爸。以前兒子好怕爸爸,覺得爸爸一開聲就很兇,生怕自己「係咪又做咗曳曳的事情」,但現在反而覺得是阿媽經常教訓他。

兒子還有另一個改變。現在兒子跟我聊的都是瑣碎事,跟爸爸的話題則比較廣泛和深入,例如某類槍怎樣用?打仗用得著嗎?換句話說,兒子跟我們分別交談不同範圍的內容。

醫生︰看見你兒子的改變和一家人在關係上的改善,真的為你們很開心……你的兒子現在更能認同自己作為一個男孩的身份、又可以「埋男仔堆」、喜歡男孩玩意,你丈夫又願意陪阿囝……。其他男生不會再欺負他,即使受到欺負,因為與父親的關係親密了,他自然會有信心得到父親的情感支援。相反來說,要是他被男生欺凌而又得不到父親支持,反被訕笑他像個女娃般就糟糕頂透,其男性身份會大大削弱。你很了不起,扭轉了整個家庭關係,爸爸「出番嚟」幫助兒子,是非常重要和美好的。

這位母親尋求專業的輔導,是因為對兒子的跨性別行為表現和疑似同性戀的傾向感到憂慮。父母與兒子的關係經過分析後,會發現兒子與母親的關係過份親密,與父親的關係卻很疏離,甚至懼怕父親,都是因為父親將教育兒子的責任完全交給了母親,只專注於自己喜歡做的事,沒有花時間與兒子建立親密的父子情誼。父母要明白,兒子的跨性別行為表現可能與父母與兒子在關係上的失衡有關。因此,母親要學習放手,父親卻要學習接手,多些陪伴兒子玩耍,努力建立父子情。因為當兒子與父親有好的關係,他自然會模仿父親。父母亦要留心,切忌責備兒子的跨性別行為表現,因為責備只會進一步傷害父母與兒子的關係,並有可能加深兒子的性別混亂。經過父母一年的同心協力,兒子與父親的關係大大改善。與此同時,父母發現兒子的跨性別表現自然地漸漸消失,性別自信也增強了,他開始更喜歡與同性別的同學玩耍,建立健康的同性友誼。母親看到兒子的改變和父子關係的改善,非常欣慰,更值得開心的是連父母的關係也同時改善了,母親不再感覺自己是獨力的教養兒子。

很多時性別身份出現問題,主因都在關係上面。父母可以更早教授孩子性教育,關鍵在於與他們建立一段美好的關係。兒童和青少年建立性別自信非常重要,如上述的男孩,當他的性別氣質與其他男孩不同,他會自卑。他後來得到其他男孩認同,也可以與父親一起行山的時候,他的性別自信便能夠建立起來。

 

4.1.2  父母及老師建立兒童及青少年的心性發展

在一至三歲的心性發展階段中,父母和幼稚園學前班(pre-nursery,又稱「N班」)老師要關注的是:

  1. 肯定和稱讚孩子的原生性別,培育孩子喜歡自己的性別:幼兒在一歲半至兩歲的階段,開始聽從簡單指示,例如按照說話的意思把物件拿给你,或指出身體的部份等。在語言的表達上,也開始說雙詞。如人物+動作:「媽媽 - 抱」、「華華 - 要」;動作+物件:「食 - 餅」、「洗 - 手」;物件+形容詞:「花花 - 靚」、「BB - 乖」等。所以父母可以在這個階段,常常肯定孩子的原生性別,藉著一些機會,稱讚孩子「乖仔或乖女」,「靚仔或靚女」或「聽話的男仔或女仔」,培育孩子喜歡自己的性別,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原生性別都是好的,是值得開心的。
  2. 與子女(特別是子女與同性父母)建立健康的情感依附關係(emotional attachment / bonding):健康的情感依附關係是性別認同和模仿的基礎。
    • primary caregiver)。
    • identification and modeling)。

但男孩的心性發展比女孩較複雜,因為男孩要從對母親的情感依附中走出來,與父親建立健康的情感依附關係,才會自然地認同父親的性別及模仿父親。男孩需要經歷在性屬上與母親分離及個體化(separation and individuation)的過程,也同時經歷情感依附和認同的轉移 (identification shift / realignment)。所以,父親在這階段的任務非常重要,父親需要介入接手,而母親需要退後放手。父親恆常的照顧、陪伴、玩耍及肯定男孩的性別,是培育男孩建立性別自信的關鍵。當然,兩性的父母也需要一同肯定子女的原生性別。著名的心理分析大師佛洛伊德(Freud)認為,任何影響一個孩童對異性父母的愛和對同性父母的認同之因素,都會阻礙心理性別的正常形成。

  1. 父母要切忌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無論是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都會損害子女的性別自信,產生性別自卑(gender inferiority),也同時損害父母與子女的情感關係。過去,重男輕女較普遍,但原來,重女輕男的例子也不少。父母很難避免對孩子的性別有所偏愛,但大家要明白,這樣做會對孩子的性別認同和自信建立都有負面影響,所以必須盡快放下自己的偏好,無條件地接納和欣賞子女的性別。

 

四至九歲心理性別身份確認階段(Gender Identity: Development-Validation)中,父母和老師要關注的是:

  1. 孩子入學後是否能夠和同學建立融洽友善的關係,特別是與同性別同學的關係:這階段的兒童很需要被同性別的接納和愛護,建立同性友誼、以同性為模仿或學習對象,並與其他同性認同。兒童需要學習和強化自己的性別身份、氣質和角色,建立性別自信。這階段的兒童通常會較抗拒異性或有跨性別表現的同性同學。
  1. 孩子是否因性別氣質遭遇欺凌:這段期間若遭同性朋輩嘲笑、排斥、孤立、甚至欺凌,會帶給孩子重大的心理傷害。父母或老師若察覺子女遇到這樣的困境,必須負起保護孩子的責任,疏導孩子的情緒,肯定孩子的性別身份,父母更應該主動接觸老師表達關注和憂慮,並與校方商討處理和改善的方法。
  1. 主動幫助孩子與較合得來的同性別同學建立友誼:如透過生日會,或在假期相約一些同學和家長到郊外旅遊或打球等康樂活動,使孩子在學校裡有好朋友看守支援。
  1. 正確認識兩性角色:子女對兩性角色的了解,父母的影響力至為重要,父母也是孩子最早期所接觸兩性角色的模範。父母應該多些在孩子面前表達對彼此的尊重、稱讚和欣賞,使孩子覺得兩性都是好的、是平等的,兩性各有強弱之處,也需要彼此輔助成長。孩子也同樣需要看到父母兩種性別角色如何化解衝突、在生活上怎樣彼此配搭和合作。父母必須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因為對孩子而言,身教比言教更具影響力。
  1. 不要讓子女擔當或代替配偶的角色:若父母關係惡劣,很容易不知不覺地從子女身上尋找慰藉作補償。男孩可能漸漸成為母親訴苦的對象。母親對父親的各種不滿和指責,會阻礙男孩對父親和男性的認同,削弱性別自信,也妨礙他融入男性群體當中。有些個案中,曾有一些父親因為夫婦關係惡劣而得不到性滿足,會漸漸轉向女兒尋求慰藉,最終引致亂倫,對女兒造成深遠的創傷,影響女兒的性別認同和性傾向的發展。因此,父母切勿讓子女擔當或代替配偶的角色,妨礙子女成長。
  1. 接納子女的獨特性別氣質和性情:若父母察覺孩子有一些跨性別的表現,不要驚惶。父母要盡量接納孩子的獨特性別氣質和性情。其實每個人都同時擁有男性氣概和女性氣質,分別在於比例的不同。若父母能接納子女的獨特性別氣質和性情,不要過份陷入性別定型(gender stereotypes)、不將子女與其他孩子比較,必然會幫助子女建立男性氣概或女性氣質。
  1. 適當地處理子女的跨性別行為表現:跨性別的表現有分嚴重和輕微,若然孩子多次表達跨性別身份認同,喜好與行為跟同性別孩子有很大差異(gender nonconformity),並且持續六個月或以上,則可考慮尋求專業心理輔導員、臨床心理學家或兒童精神科醫生幫助作評估。父母可以不鼓勵孩子跨性別行為表現,但切忌批評責備,因為這樣做只會進一步破壞孩子與父母的關係和認同,反而父母應盡量把握機會,改善或修補與孩子的情感關係,多些稱讚和肯定孩子的各方面,包括出生時被賦予的性別身份和角色,以增強孩子的性別自信。
  1. 要同心協力教養子女:很多現代父親仍受中國傳統觀念「男主外,女主內」所影響,將教導孩子的責任全卸給母親,認為賺錢養家才是作父親的最大責任。其實父親作為一家之主,在教養孩子上,應擔當領導角色,絕對是責無旁貸的。《三字經》中也有類似的教誨:「養不教,父之過」。當然,教養孩子是父母共同的責任。倘若父母彼此相愛,同心協力教養下一代,效果自然更加顯著。但在管教兒女中,父親所扮演的角色,無論母親怎樣努力,也不可能完全取代。

 

以下是一些給予單親家庭的建議:

1) 嘗試讓一些親友擔當代父或代母的角色,填補缺席的同性別父母,關心子女。
2) 若是配偶早逝,可多向子女講述已離世配偶的優點、他/她對家庭的重要性,鼓勵子女向他/她學習模仿。
3) 若與配偶離婚,切忌經常在子女面前指責前配偶的不是,以免阻礙子女對同性父母的性別認同。
4) 讓子女仍然可以得到父和母的愛,盡量不阻礙已分離的配偶接觸和關心子女。

 

4.1.3  父母及老師亦要留意性傾向這課題,關顧青春期的青少年

父母及老師要辨別孩子之間所建立的友誼是健康的同性友誼,過份的情感依附(emotional dependency),還是同性戀傾向。過份的情感依附常被誤認作同性戀的一些行為表現或關係,包括女性化的男仔或男性化的女仔,試玩婚姻中的角色扮演。

情感依賴關係又稱相互依賴(codependency),最核心的特徵是要依賴對方,自己的生命才有意義、價值、方向和滿足,若然失去對方會很空虛,失去生存的意義。所以要常常與對方做一些事情,對方不去,自己也不會去。陷入情感依賴關係的人很怕失去這段關係,他們會用各種方法討好對方,如送很多禮物或耍手段讓對方產生內疚感,從而留住對方。另一些特徵是佔有慾強,很容易產生嫉妒,排擠他人,對其他關係沒有興趣,卻極力保護這關係,成為對方的代言人,又會極力維護對方,看不到對方的錯處。進一步很容易進入親密的身體接觸,甚至是性關係,變成同性戀的關係。情感依賴關係可以出現於女女、男男及男女之間,是一種不健康的關係。

父母及老師可以用圖一的情感依附檢查表,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是否與他人陷入情感依賴關係。

圖一:情感依附檢查表

明光社

若發現孩子疑似同性戀,父母及老師不要驚惶失措,也不要過早判定他們是同性戀者,因為有研究顯示,性傾向發展在青少年期仍未確定。2008年,有本地學者對410個香港中學生進行性傾向的調查研究,發現有29.1%的女學生和9.2%的男學生,在12至21歲期間仍然不太肯定自己的性傾向。[16] 另有大型的外國研究顯示,25.9%的12歲學生不肯定自己的性傾向,但只有5%的18歲學生表示不肯定自己的性傾向,而自覺有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的18歲學生,人數比自覺有同性戀或雙性戀傾的12歲學生,數目減少一半。[17] 故此,實在不宜在青少年階段,過早判定一個人的性傾向,或鼓勵當事人過早自我認定為同性戀者。

老師可以如何面對和關心疑似同性戀的學生?

1) 這些學生要定為優先被關顧的對象(Priority Kids)。
2) 個別約見,關顧了解學生的需要:心理情緒、人際、行為,以及家庭關係。
3) 切忌責備他們有同性戀傾向,但若他/她們在學校環境中有不合宜同性的親密行為,溫柔勸誡他/她們避免這種校內行為。
4) 持續關心,化解欺凌。
5) 若學生承認自己的同性吸引,鼓勵學生不要過早認定自己是同性戀者,告訴學生有本地學者對香港中學生進行的性傾向調查研究,發現有29.1%的女學生和9.2%的男學生,在12至21歲期間仍然不太肯定自己的性傾向。
6) 有需要時則轉介專業評估或輔導。

 

當父母發現子女有同性戀傾向,該怎麼辦?

1) 尋找資源,認識同性戀:父母先要對同性戀有正確認識,並釐清一些對同性戀相關的誤解,才能找出合宜的回應方法。

2) 先處理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是急於改變子女的性傾向:要知道子女成為同性戀或雙性戀者,後天的成因非常複雜,並非單一因素引致。因此,不要將責任歸咎於自己或配偶;更不要怪責子女,如前所說性傾向的發展,大部份不是由於子女的選擇。父母宜先安靜下來,辨別內心的複雜感受,如恐懼、怒氣、內疚、絕望、抗拒或壓抑,別讓自己的忐忑不安,窒礙與家人溝通及破壞關係。

3) 不用急於下結論,嘗試有技巧地跟子女澄清:父母可選擇與子女單獨傾談,但要避免直接質問,以免子女因怕受指責或拒絕而不敢承認。切勿以為一次傾談便能澄清子女的性傾向問題,要有耐性,循序漸進,切忌操之過急,否則子女會拒絕傾談。

4) 父母應優先處理夫婦關係:父母同心,先了解彼此的感受,繼而訂出幫助子女的步驟,才是重要關鍵。和諧的夫妻關係,有助營造安全友善的家庭環境,讓子女更樂意分享心底話,自然能為子女提供適切支援。若有需要,父母可尋求專業輔導或參加互助小組。

5) 關心和幫助子女:其實子女最期望的,是父母及家人的體諒和接納,並細心聆聽他們的想法或感受,而非盲目查找原因。子女的性傾向既已形成,無論同性戀的成因是先天或後天,父母都應避免與子女爭辯,免得贏了辯論,卻傷害了關係。父母要學習尊重子女的私隱和自決,切忌強迫或威脅子女改變性傾向,縱然不認同子女的一些價值觀和行為,父母都要學習求同存異,讓子女感受父母無條件的愛。

6) 父母應建立支援系統:當同性戀子女向父母「出櫃」,父母便會相應地「入櫃」,即是父母因懼怕被揭發這秘密,而不想別人知道子女的情況,父母因而倍感孤立無援。當然,基於私隱,父母不宜四處宣揚子女的狀況。父母應考慮有限度的「出櫃」,尋找適當傾訴和支援的對象,或尋求專業支援、參加家長互助小組,尋找同路人以渡過無助苦惱的日子。

7) 協助子女尋求專業輔導:部份同性戀者,或會因同性戀傾向或行為所引起的困擾而尋求輔導。而輔導目的是要幫助當事人紓緩心理困擾,化解內心的矛盾衝突,重建自我形象,及探討同性戀的成因和性傾向改變的可能性。輔導不一定跟改變性傾向有關,任何輔導都必須在受助者自願的情況下進行,不能勉強。

8) 參加互助同行小組:父母面對子女「出櫃」,往往無法跟親友傾訴,以致陷入低落的情緒中。透過參加互助同行小組,聆聽過來人的經驗之談,有助化解心中鬱結,讓當事人明白如何面對眼前困境之餘,也能成為當事人持續的支援。

父母在關心照顧子女的需要時,也要好好照顧自己生活上的各種需要。先善待自己,才能有心有力持續關愛子女,與他們同行。

 

4.2  建立健康的性價值和道德觀念

除了培養兒童和青少年建立性別自信,建立孩子的健康的性價值和道德觀念同樣重要,這一方面更需要老師和家長攜手合作。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年「中學生價值觀、性態度及行為問卷調查」發現,老師是學生獲得性知識的首要途徑(在10項途徑中排第一),老師提供的性知識也被學生視為最有用(在10項途徑中排第一),確定老師和學校在性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不過,研究同時發現,受訪者愈輕視「倫理與婚姻」和「父母關係」,和愈追求「個人自由和滿足」,他們就愈持解放的性態度,並傾向贊成觀看色情資訊和過度親密、甚至越軌的性接觸。[18]

因此,雖然父母並不是性知識的來源,但子女與父母的關係是影響子女倫理和婚姻價值的重要因素,也影響他們的性態度和行為,父母的影響不容忽視。以上觀點十分正確,如能在學校和家庭中同時進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實在是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性態度的最佳方法。因此,支援父母幫助其子女建立健康的情性價值觀和態度,是有十分迫切的需要。

 

4.2.1  學校的家長教師會(PTA)與非政府機構(NGO)攜手合作

學校的家長教師會(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PTA)可以考慮與非政府機構(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如明光社合作,推動家庭性教育培訓講座,或舉辦家長和學生一同參與的家庭性教育營會,幫助家長突破談性的禁忌,學習與子女談性。

另一方面,學校與教會可以考慮為進入小一學生的家長,設立家長班,並可安排在星期日早上進行。家長班的內容可以包括父母如何培育子女的身心成長、男女大不同,培育子女的性別自信,做個身心健康的父母,教育下一代的共識,從孩子成長看父母的角色等題目。在短講之後,再設分組討論交流,由教會的基督徒負責帶領討論和聯誼。有關的家長班能有效地增強家長的知識和信心,幫助他們同心協力培育子女健康的心性發展,建立性別自信,更可為父母打好基礎,預備他們將來與在青春期的子女「談性」。有關家長班在一些學校已舉辦多年,成效顯著。

家長和老師需要幫助青少年重視「倫理與婚姻」和「父母關係」,而減少追求「在性方面的個人自由和滿足」,懂得愛惜自己身體,也學懂如何尊重別人及自己。

父母及老師可以讓青少年認識過早發生性行為的害處有一些研究發現,青少年在15歲或之前便發生性行為,將來更易有多個性伴侶,頻密的性行為,不安全的性行為,更大機會患性病,愛滋病,意外懷孕,在性行為前服用藥和酒,和有性沉溺等情況。[19]

家長和老師可以和青少年坦誠討論性的好奇,性慾的滿足和性行為的各種風險,讓青少年學習定立健康的界線,學習say no(說不),若遇到一些別人要求「性」的操控或威脅的技倆時,要懂得如何處理。

有一些研究顕示,青少年延遲發生性行為是因為其他朋友都同樣持有這種信念,[20] 或是受宗教觀念所影響。[21] 所以,將青少年放在一些重視貞潔性教育的學校或宗教團體當中培育,會幫助他/她們抵擋不良的朋輩影響。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年「中學生價值觀、性態度及行為問卷調查」發現,觀看色情資訊的習慣與約會中的性行為有密切的關係,互為影響有看色情資訊習慣的受訪者,更多在約會中發生性行為。例如,在約會中有性交的受訪者,只有20%沒有觀看色情資訊,58%有慣性觀看色情資訊;相反,沒有性交的受訪者,只有21%有慣性觀看色情資訊,56%沒有觀看色情資訊。[22]

2009年7月,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青少年及家庭服務部與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社會政策研究中心,聯合發表「青少年瀏覽網上色情資訊的現況及影響研究」調查報告,訪問了10間中學1,426名中二至中四學生,發現79.8%受訪者曾接觸網上色情資訊,逾兩成10歲前已接觸色情資訊;7.6%屬於「高度接觸群組」,即平均每日瀏覽15分鐘以上;59.8%的「高度接觸群組」維持瀏覽行為達六個月或以上;「睇鹹網睇上癮」,以及「睇唔到會煩躁」的,佔所有受訪者的2.73%;逾半更認為一夜情及婚前性行為可以接受。[23]

父母及老師要教導兒童和青少年認識恆常觀看網上色情資訊的禍害,讓他們明白多看網上色情資訊會為他們的性發展帶來以下的負面影響:性價值和道德觀念的扭曲、性物化女性、更易更早發生性行為、言語和身體上的性侵犯、性自卑、婚姻以外的性探索、減低對配偶的忠誠。至於精神健康方面:更易感覺孤單和憂鬱、羞恥感、但又有些人會無羞恥感,進入脫敏現象(desensitization)。[24]

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家長和老師必須從小幫助兒童和青少年健康地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減少接觸有害的資訊。香港保護兒童會高級教育心理學家林穎姿博士教授家長五招預防子女陷入網絡不良資訊的方法,很值得大家參考:1) 從小教孩子認識網絡的意義、2) 讓孩子知道有選擇、3) 為孩子製造歸屬感、4) 深入傾談了解孩子的內心、5) 不要未聽先審,句句批評。[25] 父母和老師也可參考衞生署出版的〈e-報告「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報告〉中的一些實用建議。[26]

 

4.3  父母及老師要讓青少年認識席捲全球性解放運動的禍害

全球性的性解放運動對各地的青少年的影響非常深遠,性解放運動往往以同性戀和跨性別運動作先鋒(簡稱LGBT運動)。六色彩虹宣言強調性權是人權,青少年應該解放身體自由自主,脫離一切傳統的性和家庭倫理道德規範,盡情享受性的愉悅,以致個人和社會完全的性解放,如一男一女的婚姻應被重新定義,同性伴侶和同性婚姻應合法化,同性伴侶應可領養兒童,再進一步是爭取多邊戀、成年人與兒童的戀愛、近親戀、以及跨物種戀愛的合法化。

家長和老師可以嘗試與青少年討論全球的性解放運動的好與壞,價值觀和倫理道德的爭議。

 

5.  結語

兒童及青少年與父母、老師和性教育工作者的關係愈好,兒童及青少年愈能接受師長所傳授的性價值觀念,建立出健康的性價值觀念,愈有能力抗衡全球性解放的意識形態。

老師在校內教授性教育實在不容易;然而家長在家中教授性教育更難。老師與家長之間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家校合作,校方可以幫助家長在家中教授性教育,讓兒童及青少年的心性可以健康地發展。

 


參考資料

〈「中學生性價值、態度和行為調查」記者會新聞稿〉。「明光社」。2013年5月2日。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nt/statement/『中學生性價值、態度和行為調查』記者會-新聞稿

〈【專家教路】10招預防&應對 子女沉迷網絡不良資訊〉。「親子王國」。2018年3月27日。網站:https://www.baby-kingdom.com/育兒成長/成長健康/【專家教路】10招預防應對子女沉迷網絡不良資訊-30529

〈二00九年 七月號:與理工大學聯合發表「青少年瀏覽網上色情資訊的現況及影響研究」調查報告〉。「東華三院」。2009年7月。網站:http://www.tungwah.org.hk/newsletter/與理工大學聯合發表「青少年瀏覽網上色情資訊的/

〈青協公佈「中小學生戀愛態度」調查結果〉。「香港青年協會」。2013年12月7日。網站:http://hkfyg.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_7.html

〈青協公佈「中小學生戀愛態度」調查結果〉。「香港青年協會」。2017年6月8日。網站:https://hkfyg.org.hk/en/2017/06/08/青協公布「中小學生戀愛態度」調查結果-2/

明光社。〈對平機會倡議「自我聲明即可變性」深表遺憾〉。「明光社」。2018年1月3日。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對平機會倡議自我聲明即可變性深表遺憾

吳雯淇。〈加州5月擬教幼稚園15種性別 父母不得拒絕新課程〉。「風向新聞」。2019年3月12日。網站:https://kairos.news/127351

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

吳慧華等編。《Dear爸媽——請幫我建立性別自信》。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5。

後同盟。《打開「心.性」的天空》教育小冊子。香港:後同盟,2015。

美國心理學會。〈解答你的問題:深入理解性傾向和同性戀〉。「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4。網站:http://www.apa.org/topics/lgbt/chinese-orientation.pdf

黃偉康。《性別有自信,孩子更快樂》。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013。(英文原著Wong, Melvin W. Raising Gender - Confident Kids: A Practical Guide. New ed. Singapore: Armour Publishing, 2013.)

衞生署。〈e-報告「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報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網站: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internet/report/files/e_report.pdf

“Effects of Pornography on Adolescents.” Marripedia. http://marripedia.org/effects_of_pornography_on_adolescents.

“Response of the 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 Inter-Departmental Working Group on Gender Recognition, Consultation Paper Part 1 Gender Recognition.” 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 November 28, 2017. http://www.eoc.org.hk/eoc/upload/2018121622321114772.pdf.

“Sexual Orientation & Gender Identity (SOGI).” BRITISH COLUMBIA. https://www2.gov.bc.ca/gov/content/erase/sogi.

Adamczyk, Amy. “Socialization and Selection in the Link between Friends’ Religiosity and the Transition to Sexual Intercourse.” Sociology of Religion 70, no.1 (April 2009): 5–27. https://doi.org/10.1093/socrel/srp010.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Bailey, J. M., M. P. Dunne and N. G. Martin.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Sexual Orientation and Its Correlates in an Australian Twin Sam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 no.3 (April 2000): 524–536.

Bell, A. P., M. S. Weinberg and S. K. Hammersmith. Sexual Preference: Its Development in Men and Women.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1.

Campbell, Tara. “Transgender rights clash prompts walkout at CB Abraham Lincoln High.” 6 News on Your Side. April 11, 2019. https://www.wowt.com/content/news/Transgender-rights-clash-prompts-walkout-at-CB-Abraham-Lincoln-High-508449271.html.

Charky, Nicole. “A New Study just Revealed How Many Young People Identify as Straight.” attn:. August 18, 2015. https://archive.attn.com/stories/2832/young-people-sexuality-survey.

Diamond, Milton. “Transsexuality Among Twins: Identity Concordance, Transition, Rearing, and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genderism 14, no.1 (May 2013): 24–38.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5532739.2013.750222.

Hughes, Tammy and Emma Glanfield. “Now children as young as FOUR are asked to choose what gender they are before they start school - with the option of being something other than male or female.” MailOnline. April 20, 2016.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548962/Now-children-young-FOUR-asked-choose-gender-start-school.html.

Kotchick, Beth A. A. Shaffer, K. S. Miller and R. Forehand. “Adolescent sexual risk behavior: A multi-system perspectiv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1, no.4 (June 2001): 493–519.

Mayer, Lawrence S and Paul R. McHugh. “Special Report: Sexuality and Gender: Finding from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New Atlantis 50 (Fall 2016). https://www.thenewatlantis.com/docLib/20160819_TNA50SexualityandGender.pdf.

Meschke, Laurie L., Janine M. Zweig, Bonnie L. Barber, Jacquelynne S. Eccles. “Demographic,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redictors of the Timing of First Intercours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0, no.3 (2000): 315–338.

Nicolosi, J. and Nicolosi, L. A.. A Parent’s Guide to Preventing Homosexuality. Illinois, Downers Grove: InterVarsity Press, 2002.

Phelan, James E., Neil Whitehead and Philip M. Sutton.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1 (2009). http://factsaboutyouth.com/wp-content/uploads/What-research-shows-homosexuality.NARTH_.pdf.

Remafedi, Gary, Michael Resnick, Robert Blum and Linda Harris. “Demography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 Adolescents. Pediatrics 89, no.4 Pt 2 (April, 1992): 714–721.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57267.

Sandfort, Theo G. M., Mark Orr, Jennifer S. Hirsch and John Santelli. “Long-Term Health Correlates of Timing of Sexual Debut: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U.S.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8, no.1 (January 2008): 155–161. https://ajph.aphapublications.org/doi/10.2105/AJPH.2006.097444.

Wu, K. K., E. Y. Leung and A. Y. Leung. “A Survey on Same-sex Attrac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Adolescents: Prevalence and Prevalence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Hong Kong Journal of Psychiatry 18, (2008): 15–22.

Zimmer-Gembeck, Melanie J. and Mark Helfand. “Ten Years of Longitudinal Research on U.S.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 Developmental Correlates of Sexual Intercourse, and the Importance of Age, Gender and Ethnic Background.” Developmental Review 28, no. 2 (June 2008): 153–224. https://doi.org/10.1016/j.dr.2007.06.001.

Zucker, K. J. and S. J. Bradley. Gender Identity Disorder and Psychosexual Proble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1995.


 

[1] 吳庭亮:〈青少年性態度、行為與價值〉,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44–77;招雋寧:〈附錄1 香港中學生性價值觀調查報告〉,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A3–A47;康貴華:〈青少年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需要與個案分析〉,載於吳慧華等編:《Dear爸媽——請幫我建立性別自信》(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5),頁63。

[2] 康貴華:〈青少年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需要與個案分析〉,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39-40。

[3] 後同盟根據接觸同性戀群體的經驗,對性傾向的定義較嚴謹,有別於美國心理學學會的〈解答你的問題:深入理解性傾向和同性戀〉,參:美國心理學會:〈解答你的問題:深入理解性傾向和同性戀〉,「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4,網站:http://www.apa.org/topics/lgbt/chinese-orientation.pdf

[4] 〈青協公佈「中小學生戀愛態度」調查結果〉,「香港青年協會」,2017年6月8日,網站:https://hkfyg.org.hk/en/2017/06/08/青協公布「中小學生戀愛態度」調查結果-2/

[5] 〈青協公佈「中小學生戀愛態度」調查結果〉,「香港青年協會」,2013年12月7日,網站:http://hkfyg.blogspot.com/2013/12/blog-post_7.html

[6] 吳庭亮:〈青少年性態度、行為與價值〉,頁44–77。

[7] 吳雯淇:〈加州5月擬教幼稚園15種性別 父母不得拒絕新課程〉,「風向新聞」,2019年3月12日,網站:https://kairos.news/127351

[8] “Sexual Orientation & Gender Identity (SOGI),” BRITISH COLUMBIA, https://www2.gov.bc.ca/gov/content/erase/sogi.

[9] Tammy Hughes and Emma Glanfield, “Now children as young as FOUR are asked to choose what gender they are before they start school - with the option of being something other than male or female,” MailOnline, April 20, 2016,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548962/Now-children-young-FOUR-asked-choose-gender-start-school.html.

[10] Tara Campbell, “Transgender rights clash prompts walkout at CB Abraham Lincoln High,” 6 News on Your Side, April 11, 2019, https://www.wowt.com/content/news/Transgender-rights-clash-prompts-walkout-at-CB-Abraham-Lincoln-High-508449271.html.

[11] “Response of the 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 Inter-Departmental Working Group on Gender Recognition, Consultation Paper Part 1 Gender Recognition,” 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 November 28, 2017, http://www.eoc.org.hk/eoc/upload/2018121622321114772.pdf; 明光社:〈對平機會倡議「自我聲明即可變性」深表遺憾〉,「明光社」,2018年1月3日,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對平機會倡議自我聲明即可變性深表遺憾

[12] 參Nicole Charky, “A New Study just Revealed How Many Young People Identify as Straight,” attn:, August 18, 2015, https://archive.attn.com/stories/2832/young-people-sexuality-survey.

[13] Lawrence S. Mayer et al., “Special Report: Sexuality and Gender: Finding from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New Atlantis 50 (Fall 2016): 10–143, https://www.thenewatlantis.com/docLib/20160819_TNA50SexualityandGender.pdf.

[1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451.

[15] Milton Diamond, “Transsexuality Among Twins: Identity Concordance, Transition, Rearing, and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genderism 14, no.1 (May 2013): 24–38,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5532739.2013.750222.

[16] K. K. Wu et al., “A Survey on Same-sex Attrac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Adolescents: Prevalence and Prevalence 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Hong Kong Journal of Psychiatry 18, (2008): 15–22.

[17] Gary Remafedi et al., “Demography of Sexual Orientation in Adolescents,” Pediatrics 89, no.4 Pt 2 (April, 1992):714–721,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1557267.

[18] 吳庭亮:〈青少年性態度、行為與價值〉,頁44–77;招雋寧:〈附錄1 香港中學生性價值觀調查報告〉,頁A3–A47。

[19] Laurie L. Meschke et al., “Demographic,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Predictors of the Timing of First Intercours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0, no.3 (2000):315–338; Beth A. Kotchick et al., “Adolescent sexual risk behavior: A multi-system perspectiv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1, no.4 (June 2001):493–519; Theo G. M. Sandfort et al., “Long-Term Health Correlates of Timing of Sexual Debut: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U.S.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8, no.1 (January 2008): 155–161, https://ajph.aphapublications.org/doi/10.2105/AJPH.2006.097444.

[20] Melanie J. Zimmer-Gembeck et al., “Ten Years of Longitudinal Research on U.S.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 Developmental Correlates of Sexual Intercourse, and the Importance of Age, Gender and Ethnic Background,” Developmental Review 28, no. 2 (June 2008): 153–224, https://doi.org/10.1016/j.dr.2007.06.001.

[21] Amy Adamczyk, “Socialization and Selection in the Link between Friends’ Religiosity and the Transition to Sexual Intercourse,” Sociology of Religion 70, no.1 (April 2009): 5–27, https://doi.org/10.1093/socrel/srp010.

[22] 見註18。

[23] 〈二00九年 七月號:與理工大學聯合發表「青少年瀏覽網上色情資訊的現況及影響研究」調查報告〉,「東華三院」,2009年7月,網站:http://www.tungwah.org.hk/newsletter/與理工大學聯合發表「青少年瀏覽網上色情資訊的/

[24] “Effects of Pornography on Adolescents,” Marripedia, http://marripedia.org/effects_of_pornography_on_adolescents.

[25] 詳見:豆:〈【專家教路】10招預防&應對 子女沉迷網絡不良資訊〉,「親子王國」,2018年3月27日,網站:https://www.baby-kingdom.com/育兒成長/成長健康/【專家教路】10招預防應對子女沉迷網絡不良資訊-30529

[26] 衞生署:〈e-報告「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產品對健康的影響諮詢小組」報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頁86–102,網站:https://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internet/report/files/e_report.pdf

性教育可以教甚麼及怎樣教

莫林天欣博士 |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BSc in Psychology, MA in Counselling Psychology, EdD in Adolescent Development),香港專業輔導協會副院士及認可輔導督導,香港心理學會副院士,超過20年經驗輔導青少年、家長,以及成年人,幫助他們經歷人生不同階段。現全時間投身輔導工作,為資深國際學校輔導員,並於大學任教,作碩士輔導課程的督導,於學校,教會,及社區提供心理健康及生命成長講座。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馬迅榮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  引言

「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題目中的誰,到底是指甚麼人呢?

這個問題似乎有點責備的意味。如果從一個年青人成長的歷程去看性教育,最早及最重要的影響自然是來自父母的價值觀、對性的態度和兩性的日常表現。因此,從這個角度看的話,「誰」應該是指父母。不過如果從教育的角度看,那麼學校也是一個重要角色,也是站在有利位置去推行性教育。因為例如家長教師會或類似的群體,可以有效地同時接觸家長和學生,建立正確的性教育觀念。因此,如果要一個孩子有良好的性教育,父母和學校同時都有責任。

 

2.  讓學生愉快地學習性教育

學校在推行性教育時,教甚麼和怎樣教,肯定是兩個最需要探討的方向。尤其在學校,性教育主要的對象是學生,就需要一些更加生動和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方法,例如加入一些互動元素可以令學生更加投入。老師亦可以考慮將同學分成小組,以及設幾條討論問題讓同學彼此交流。如果老師善於使用網絡科技,亦可以考慮運用如Google Docs(Google文件)之類的線上文件,這些小技巧可以令學生在堂上更專注和投入,漸次出現的內容也會帶來很愉快的學習體驗。

當然,有關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體驗,例如他們實際經歷過的事,或者他們身邊的人遇見的問題。能夠對應學生的實際生活,他們的學習興趣也會有所提升。至於學生們所關心的話題,如果只說性或者性行為的後果,這當然很難令他們感興趣。而且事實上性亦不只是關乎性行為和後果,還有與青年人的個人發展、自我身份及人際關係都是息息相關。因此,當要在學校推行性教育時,在內容方面可以包含「關係、自我身份、性」三方面,三者並行。

 

3.  具體題目

有關性教育課堂上的具體題目,可以有以下六個:

3.1 自我身份的內容
3.2 真實場景討論:網上交友
3.3 色情短訊
3.4 健康的友誼
3.5 真實場景討論:關係與親密
3.6 約會規則、後果、風險及自我保護

以上六個題目,有一些提及性行為的後果,亦有一部份是進入學生所面對的處境,可以令課堂內容連繫到他們的實際生活。除此之外,健康的性其實與自我認識、人際關係都息息相關,所以相關內容亦在課程之內。以下嘗試簡介課堂的實質內容。

 

3.1  自我身份的內容

3.1.1 認識自我身份的內容

有研究指出,青少年有一個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在青少年期完結之前確定自我身份。有趣的是現在對於青少年期的理解與過去有點分別:過往青少年期的定義是由10-11歲到20-21歲,而新的定義就是10-11歲到24-25歲。這個定義的轉變,反映青少年愈來愈對自己的身份認同不清晰,因此才會延長自我認識的時間。關於自我身份認知的時間,並不是愈早愈好,反而是不必過早。目標方面,應以清晰發展為最重要。無論學生有沒有曾經接觸自我認知的課題,老師都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幫助同學認識自我身份內容。

  1. 種族:你是甚麼國籍、族裔,來自甚麼文化背景?
  2. 性別:你認同甚麼性別和性別角色?
  3. 價值:甚麼對你很重要、你珍惜甚麼?
  4. 歸屬:你屬於哪個群體、小組,參加甚麼課外活動、俱樂部,來自哪間學校?
  5. 外觀:你看起來像甚麼?不只是否漂亮,而是嘗試描述一下自己的外觀
  6. 優點和缺點:你有甚麼好的地方和不好的地方?
  7. 未來的目標/職業:你的專業、工作線路是甚麼?
  8. 性格:你是幽默、內向、善良……

以上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更清晰了解自我身份的內容,與此同時亦有助於他們解說自我價值。因為自我身份明確,對自己的尊敬(self-esteem)也會較為容易產生。

了解自我身份內容,自我價值良好,懂得尊敬自己,這些都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人際關係與自我身份的好壞其實是有關連的,如果無法與人建立良好關係,人對自我也會較易產生懷疑。

 

3.1.2 自我價值

當提到自我身份內容時,還有幾點值得注意:

1) 對外觀的看法

老師或家長可以留意當青少年談及自己的外貌時,有沒有常常使用「太」(too)這個字。例如太高、太重、太長之類。這反映青少年對自己的觀感,他們有時會傾向嫌棄自己。如果家長和老師發現有這種情況,不妨從聖經教導出發,向青少年重申他們是「甚好」(創一31)。

2) 優點與缺點

老師可以使用一些分析工具,幫助同學找尋自己的強項和優點。在課堂上,除了幫助學生尋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老師亦可以安排同學們進行分組交流,令他們彼此認識、聆聽和認同。

3) 性格形成與改變

學生在青少年時期,他們的性格開始形成,其中有部份是受遺傳影響,亦有一部份是受到環境影響。整個過程牽涉很多因素,老師要明白過程既複雜,而且亦是流動的,基本上在青少年時期結束後,他們的性格才會比較明確。同時,亦應讓青少年人明白正因為牽涉很多複雜因素,性格會轉變是一件可以接受的事。

 

3.2 真實場景討論:網上交友

老師在課堂上可以預備一些問題,並讓學生分成小組,然後選擇題目來討論。這些問題可以是從同學口中得知的真實問題,重點是並非由在場的同學提出。而同學作答之前,老師應該重申:同學需要想像自己正和一位十分要好的朋友交談,對方向自己說出正在煩惱的心事;在這個情況之下,作為一個誠實、愛護朋友的人,同學會怎樣回應對方?以下列舉了一些問題和處境,讓同學討論:

 

3.2.1  場景一
朋友說:「我的朋友認識了一位男性網友。最近,這位網友一直在問她現在穿的是甚麼衣服,還向她索取相片。」同學聽到這個情況,會給朋友甚麼意見?

3.2.2  場景二
朋友說:「我認識的一個人發了一張他身體部位的照片給我。看了以後嚇死我了!我該怎麼辦?」同學會怎樣回應好友?

3.2.3  場景三
朋友說:「好友認識了一位網友,並已分享共同興趣幾個月時間了。現在他們正計劃見面。」同學會給好友甚麼意見?

3.2.4  場景四
朋友說:「我的朋友和一個在網上認識的男人一起去喝咖啡,第二次約會時,他吻了她,她很喜歡。」同學會給好友甚麼評論和回應?

3.2.5  場景五
朋友說:「我們傾談了幾個星期。她告訴我她很想念我,並且正在發送她的半裸照片給我。她希望我在Snapchat上也給她一點『展示』。」同學聽到後有何回應?

3.2.6  場景六
請同學互相分享一下,他們對網上交友有甚麼預防或界線。

討論之後,學生可以使用平板電腦,透過網上工具即時上傳答案,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將答案展示出來。按經驗,只要事前強調答案雖然是不記名的,但請同學不要誤導別人,這樣就可以了。有的學生回答得十分有趣,例如叫對方多發送幾張照片;當中也不乏中肯認真的意見,例如他們會向好友建議收到身體部位照片(可以想像這不是普通的身體部位,否則不會大驚)時,要告訴老師或者社工;有同學則說願意陪同好友去和網友見面,或者進一步詢問關於網友的資訊、戀愛經驗,因為擔心對方不認真,在玩弄好友的感情。

 

3.3  色情短訊

以上問題大部份是學生的真實經歷,其實有關發放身體部位照片、索取半裸照片之類的處境,都是涉及色情短訊(sexting)這個重要的問題。

色情短訊是指透過手機或者互聯網去發送、接收或保留色情,或暗示色情的圖像或視頻,或以文字等形式提出涉行性行為的短訊。例如:在短訊中展示裸體,或者近乎裸體的照片;或發放顯示性行為,或者模擬性行為的視頻或自拍照;提出或提及性行為的短訊。以上行為都屬於發放色情短訊。色情短訊對個人身心發展,可以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而發放色情短訊更有可能要面對刑責。

3.3.1  快速廣傳
現時有些通訊工具如Snapchat,功能上會容許用戶設定發出的訊息在幾秒後自動刪除,用戶可能以為這樣就能保障私隱。實際上,即使有這種功能,用戶所傳送的照片仍然有可能被對方保留下來(下載或螢幕截圖)。曾有學生因為私密照片被公開,因而十分困擾,社會地位急跌,最終在三年後離開了學校。事件證明,使用聲稱可以保障私隱的即時通訊工具,實際上還是存在風險,要在網絡的世界裡保障圖片或視頻不被公開,是沒有可能的。

3.3.2  自我形象和聲譽
一旦私密或裸露的照片被公開,事件可能會導致網上欺凌,受害者亦可能被公眾嘲笑和面臨自我形象受損的風險,甚至遭到威脅和勒索。這都會對受害者帶來極大傷害,較嚴重的情況是受害者患上抑鬱症。這些心理的創傷絕對是難以磨滅。

3.3.3  法律後果
在香港和世界許多地方,青少年因發送或保存色情短訊而觸犯法例,他們會被起訴,面臨監禁和留下犯罪記錄。只要有人報案,警方查明電腦確有分發和保存色情照片或視頻之類,就可以被檢控。

3.3.4  前途與未來職業
發放色情短訊既有可能面對法律後果或自我形象受損的風險,如果在個人的網絡賬戶裡保留色情短訊,也有可能影響青少年的未來職業。由於現今科技發達,要在網上搜尋一個人的相關資料十分容易,某些公司亦會查看求職者背景。發放色情短訊時,大家未必想到後果深遠,但這些負面的影響是真實存在的。

家長和老師可能會忽略了色情短訊對青少年的影響,又或者認為問題太普遍,自己無力阻止。但如果細心思考,就會發現這個想法其實是有點自欺欺人,因為對於青少年生活上其他事務,家長和老師也會提出建議或指示,例如食飯時不要用手提電話等。其實在使用電腦、手提電話的事情上,家長的角色是重要,就像教導青少年其他事情一樣,家長可以在這方面提議和作出若干的限制。

3.4  健康的友誼
同樣,老師可以教導學生,與好朋友的關係除了親密,雙方也需要懂得掌握彼此的距離,這是健康友誼的要點。就以下幾方面,可以請同學找一個親密的朋友,或者一個朋友,然後評估雙方的友誼。同學可以從以下五方面給予一至五分,一分代表完全沒有有關特質,五分則代表完全具備有關特質。

3.4.1  誠實
兩位同學的友誼是否具備誠實這特質?健康的關係是建立在信任之上,朋友如能誠實,會令對方保持信心,也會令彼此感到安全。朋友是不應該散佈謠言中傷對方,也不應該做出過份的惡作劇。

3.4.2  其他朋友
除了自己以外,對方還有沒有其他朋友,或者屬於自己的活動?朋友除了與自己做朋友,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活動、朋友。

3.4.3  決定
朋友是否有自由作出自己的決定?還是由其中一方擔任朋友的代言人,決定他/她是否出席一些活動?健康的友誼應該容許朋友為自己作決定。

3.4.4  傾聽
朋友之間應該可以傾談,並以誠實的溝通來解決衝突;這樣有助大家做決定並採取行動。

3.4.5  好時光取勝
朋友之間總有爭執,但並不代表一有爭執便要立即分開,又或者在爭執時威脅對方,如說出:「這樣我就不和你做朋友了……」,這其實是控制人格作祟,用這種方法強迫對方就範,對方可能因為不想失去朋友於是勉強接受。朋友相處的時間,是否好的時光較多?如果經常爭執,代表兩人之間出現問題。

用以上幾項特質,可以幫助同學評估友誼,以及了解哪些關係較為健康。

 

3.5  真實場景討論:關係與親密
這是另一個真實場景的討論,問題是有關關係與親密,同學再一次分組,組員可以跟上一次分組時不同。老師可以跟同學說,請他們想像有一位朋友作出以下提問,請他們認真地想想,如果有朋友有以下問題和情況,他們會怎樣回答。以下是一些例子:

3.5.1 場景一
朋友表示,他/她的女朋友/男朋友這樣說:「如果你真的關心我,你就不會退縮。」同學聽到了會怎樣回應?

3.5.2 場景二
朋友說:「我不能相信他沒有問過我是否要跟他發生性關係,我對他一定不夠吸引力。」

3.5.3 場景三
朋友說:「這些人中,唯獨他尚沒有『溝』我!他一定是同性戀者。」

3.5.4 場景四
朋友說:「我想跟她上床,因為我愛她。」,這個問題代表朋友覺得愛對方就要和對方上床,同學聽見了會怎樣回應朋友呢?

3.5.5 場景五
朋友說:「我仍然是處女,而我身邊大多數朋友已不再是處女了。」朋友為自己仍是處女感到很大壓力,同學會怎樣回應?

3.5.6 場景六
朋友說:「他真的想要,我不想失去他。」同學會怎樣回應?

3.5.7 場景七
朋友說:「他送我流行服飾,供我美食,我陪他都不錯。」朋友就像當了某人的「出租女友」,朋友得到的雖然不是金錢,但卻能因為陪對方得到一些好處。同學聽見這情況後,會怎樣回應朋友呢?

 

3.6  約會規則、後果、風險及自我保護
當同學分組討論完以上問題之後,老師可以帶出一些建議,讓他們學習訂立親密界線,及遵守一些約會規則。有的規則可能在同學的討論中已提及過,所以老師可以再具體描述一些原則,或同學沒有提及過的規則,讓他們認識約會的風險和如何自我保護。以下是一些約會規則:

3.6.1 先與自己討論
同學要注意自己的年齡是否可以有性行為。根據香港法例,任何男子與16歲以下的女童發生性行為,即屬違法。如果欠缺這方面的法律知識,因而觸犯了法例和被捕,這可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在約會之前同學也可以先檢視自己的價值觀,如怎樣看自己的身份、身體和性。另外,自己對於伴侶的期望,和理想中的關係也值得留意。同學可以嘗試在身體和情感方面設定界限。兩性關係專家麥克拉里博士(Cheryl McClary)曾說:「將你的大腦,內心,和陰莖排列成一線。」[1] 她提醒男士在約會的時候,不要讓慾望主宰一切,要同時運用自己的腦袋和內心,以作平衡。

3.6.2 先傾談,後行動
除了清晰明白自己的期望、價值觀和界線,同學也應該考慮約會的另一方的實際情況和觀點。例如:對方是否準備好與自己發生性行為?同學和伴侶是否到了進行性行為的合法年齡?約會的一方可能認為性交意味著承諾,但另一方也是這樣想嗎?又或者約會的一方只是將對方看作「一夜情」的對象,但另一方卻對他/她相當傾情,遇上這種情況,其實大家應該先將想法坦白說出來。以上的問題都值得情侶之間討論,這些交流都為了防止性愛來得太快。有專家指出,性愛進展太快會妨礙情侶看到彼此性格的特徵。[2] 如果情侶太早發生性行為,會令他們錯失互相了解的機會。

3.6.3 真正尊重自己和伴侶意願
性愛應該是兩相情願的事情,不應該由其中一方強迫另一方按自己的意願來進行。情侶必須在這事情上彼此尊重,並要在得到對方的同意之後,才進行性行為。[3]

3.6.4 懷孕
即使雙方都同意進行性行為,但這仍然會帶來不同後果和風險,這是同學必須注意和深思的範疇。性愛令人感到歡愉,這的確是事實,而對男孩子來說,性愛更可能帶來聲望,令他們變得受歡迎。不過,性愛同時有可能引致以下的後果:懷孕、生育、墮胎、停學。如在進行性行為時沒有配戴安全套,女方便有可能會因而意外懷孕,青少年會因而被迫決定要將孩子生下來或終止懷孕。他們亦有可能因而停學,身心靈亦會承受巨大的壓力。

3.6.5 性病
性愛的後果和風險,不單可能令青少年的生活帶來轉變,還有可能令他們感染性病,或者將性病傳給別人。性交有可能令青少年感染淋病、衣原體疾病,感染這些疾病會令患者的的性器官和生殖器官受到攻擊。而梅毒、乙型肝炎及愛滋病都可以透過性交感染。梅毒是嚴重的性病,甚至會導致死亡;乙型肝炎可令患者患上慢性肝炎,令他們肝臟受到永久的損害和導致肝癌。而愛滋病的潛伏期就10至15年,患者的免疫系統會受到破壞,漸漸失去抵抗疾病的能力,此病是無法治癒的。一旦感染以上疾病,患者必須接受相關的治療。很多時患者都不知道自己患上了性病,如有約七成的女性和兩成半的男性受到衣原體感染,但他們是無任何病癥,所以必須及早接受測試才能夠確定患病。因此,老師和家長必須及早提醒青少年,與人發生性行為需承擔很大風險,讓他們加以思考並作出謹慎的決定。

3.6.6 情緒波動和自尊感低落
性交是兩個人在身體上最接近和最親密的行為,而行為、情緒、認知和思想都是相互聯繫的。性行為自然產生及促進情感依戀(emotional attachment)導致更緊密的聯繫和關係的發展。如果青少年有多個性伴侶,和曾有多次性接觸,這會導致青少年自尊感低落,覺得自己「骯髒」、被利用,又或者會「詆毀」自我,覺得自己是垃圾。而有專家指出,參與「隨意性行為」(hookups)的人,不論他們是男孩還是女孩,他們會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心理困擾。[4] 學生聽到上面的話,可能會感到老師在嚇他們,但老師可以誠懇地跟他們說,這都是事實,所以才要告訴他們。

3.6.7 隨時的保護
如果真要保護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禁慾或節制地進行性行為是有效的方法。在美國平均開始有性行為的年齡是17歲;在香港,青少年進行性行為的合法年齡是16歲。使用避孕套,不論對男性和女性來說,其實同樣重要;在避孕套沒有破裂的情況下,避孕的有效比率達90%。如前所述,雙方在進行性行為前溝通,也是十分重要。情侶在沒有情緒波動或親密身體接觸的情況下,就應真誠地講出雙方對這段關係的期望,他們想要甚麼和不想要甚麼,以免在進行性行為後,才發現彼此期望的落差,對彼此造成傷害。兩人之間還有其他較「安全」的性活動,如:親吻、擁抱、親密的談話。

4.結語
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確實有其必要,而推行「關係、自我身份、性」三者並行的性教育,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性與自我身份和人際關係是不可分割。而帶著良好價值觀進入兩性關係,可以保護他們的身心靈免受不必要的傷害,讓他們健康地成長。老師及家長都必須教導青少年好好認識自己、保護自己,並尊重他人,亦要為身體感情訂立界線,考慮每個行動的出發點和可能要承擔的後果,這樣才能夠享受兩性交往所帶來的幸福美滿。

 


參考資料

Blue Seat Studios. “Tea Consent.” YouTube. May 12,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bei5JGiT8.

Garcia, Justin R., Chris Reiber, Sean G. Massey, and Ann M. Merriwether. “Sexual Hookup Culture: A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6, no. 2 (2012): 161–176.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43c8/cf049187682f2b200c238342146c072fca0d.pdf?_ga=2.49365347.438515086.1564623972-248845671.1564623972.

Heubeck, Elizabeth. “The Dating Game: When’s the Right Time for Sex?” WebMD. https://www.webmd.com/sex/features/sex-dating-rules#1.

Sandberg-Thoma, Sara E., and Claire M. Kamp Dush. “Casual Sexual Relationships and Mental Health in Adolescence and Emerging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51,no. 2, (2014): 121–130.

 


[1] Elizabeth Heubeck, “The Dating Game: When’s the Right Time for Sex?” WebMD, https://www.webmd.com/sex/features/sex-dating-rules#2.

[2] Elizabeth Heubeck, “The Dating Game: When’s the Right Time for Sex?” WebMD, https://www.webmd.com/sex/features/sex-dating-rules#1.

[3] Blue Seat Studios,“Tea Consent, ” YouTube, May 12,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Qbei5JGiT8.

[4] Justin R. Garcia, et al., “Sexual Hookup Culture: A Review,”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16, no. 2 (2012): 161–176,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43c8/cf049187682f2b200c238342146c072fca0d.pdf?_ga=2.49365347.438515086.1564623972-248845671.1564623972.

由大學生現況看青年人性教育有何需要

梁林天慧博士 | 現任香港神託會專業培訓顧問。曾任浸會愛群社會服務處、香港聖經公會總幹事、基督教靈實協會家庭及社區服務顧問。曾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教授之課程包括家庭及個人輔導,社會政策、社會服務管理等。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  引言

對於如何在香港推行性教育,社會上有不同的聲音,有些人認為性教育不可以只停留在生物學或生殖的知識層面上,不可以只等同於性交教育。有些人卻認為最緊要的莫過如教授學生如何使用安全套,以免學生發生意外。

就香港的青少年人在性教育方面有何需要,透過大學生的現況可讓大家作參考之用,當然,更重要的還是老師的前線工作。

 

2. 推行性教育的爭議

在1997年之前,性教育在中小學課程中被列入健康教育的範疇,除了從生理角度教授有關性器官、衛生、性徵的成長、性交、懷孕及生育,課程也涉及性病和因性接觸而引起的傳染病如愛滋病(AIDS),以及認識避孕方法,進行「安全性行為」等。

隨著社會對性的態度愈來愈開放,學校性教育應該涵蓋甚麼內容?應否將同性戀及同性婚姻也納入課程?社會經常就以上問題進行討論甚至引起爭議,有不少人批評社會上的保守勢力,特別是教會壓制了性教育的發展,有學者批評這是狹義地將性教育等同貞潔教育。[1] 另一些學者則指出不能將性教育單單定義為性交教育,[2] 應該結合性知識和價值觀念、品格及道德教育。基本上這種向度的性教育更為可取,可以讓青少年對性得到更全面的了解,且將知識應用在態度和行為領域中。這樣使性教育涵蓋的範圍更廣,因為要教導學生有關態度及行為,與單單教導性教育的概念確實是兩回事。

 

3.  培養學生的整全人格

西方國家把性教育列入公民教育中。以英國為例,老師會配合學生成長,按部就班地向他們施教。老師先協助小朋友好好愛護自己、建立自信及自我管理。從服從師長到發展情緒智商,小朋友在班房中要學習遵守規矩、明白兩性的異同、與同學合作,以及與同性別的同儕相處。基本上,他們先從認識和愛護自己,以及身處的家庭開始,然後逐步伸延到認識社區,積極地參與及服務自己身處的社區。最後,學生在公共生活中培養技能和建立價值觀念,成為一個有「政治素養」的公民,這裡所指的素養超越一般性的政治知識,意思是更為宏觀的,學生要作一個身體力行參與社會的公民。[3] 簡單來說,老師教導學生把關懷配合認知,付諸行動,先從認識和愛護自己及身處的家庭開始,然後逐步延展至社區、以至國家。

上述的情況顯示出公民及個人成長教育是要配合行動的,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經歷付出與接收,從小鼓勵學生明白他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要和社群互動,思考他人及社群的需要,將個人層面的利益與較社會性的需要權衡輕重,讓孩子在其不同的成長階段中得著適切的培育,達到最佳成長。

比對英國的公民及個人成長教育,本港的課程發展議會也曾闡述相近的觀點,指出可以同時兼顧個人成長與集體主義兩方面,甚至達到平衡發展,而這種較為全面的、多元而具發展特質的定義已被課程發展議會接納:

在較為強調個人主義的社會中,還是很重視共同利益(common interests)、共同意志(common will)和共善(common good)。同樣,在似乎是集體主義主導的社會,也會對個體及自我實現有不同程度的尊重。在中國的傳統中,即使集體主義成為主導的社會價值,自我的成長亦已被視為公民價值觀的起點。[4]

香港的教育局推行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的基本信念(Personal, Social & Humanities Education,PSHE),性教育是PSHE的範疇中其中一項,整個PSHE對青少年建立和發展自我都帶來裨益,中小學課程可以按部就班地教授(圖一)。

圖一:PSHE的各範疇對青少年建立和發展的幫助

明光社

自80年代起,教育當局推動多元智能、強化免疫力、健康與性教育,2003年亦為小學加上「生活教育課」為必修課程,鼓勵學生從小學習自我認識、自我照顧、與別人相處及計劃人生等課題。

在1998年,當局已為性教育定下學習階段與學習期望,提議老師以「生活事件」形式,即是不著重教授概念,而是引用更多例子,以假設場景形式與學生探討一些有關題目,內容包括:

  1. 個人衛生與疾病
  2. 認識自己的成長,性別特徵與青春期、性交、懷孕等
  3. 尊重別人的身體、私人決定、私隱
  4. 分辨愛情、友情、其他人際關係
  5. 處理性衝動,如何面對性騷擾等

(性教育範疇於各學習階段的主要學習期望及相關「生活事件」舉隅,香港教育局)

以上的內容反映出性知識與人際間的相處息息相關,態度和倫理的探討有助學生將知識實行出來。教育當局於1997至2000年初推行一系列教育改革,強調要走出課室、學會學習等。也於2008年全面推行通識教育,提升同學之解難能力,並透過經歷和反思加強活學活用的能力。

 

4.  整全的性教育內容

在推行性教育時,有一班在歐美醫護界、心理學界、社工界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資深學者如Herman P. Schaalma等認為性教育應該著重性健康,當中指到:[5]

1) 沒有受病菌或病毒感染、身體各方面能正常運作
2) 對性和性關係能抱有正面和尊重(自己和別人)的態度
3) 有能力和知識,在不被人勉強/強逼下進行既安全,又愉快的性行為
4) 尊重其他人在性方面的個人選擇及有關權益

Schaalma等有如此看法是因為他們認為社會人士對性的相關價值觀難有共識,性教育推行者宜選取有科學根據,經得起驗證(empirical and evidence-based) 的資料作教材,而不是單單將自己的主觀觀點硬銷給受眾。他們亦指出在社會中有不少人對公開地談論性頗有保留,甚至忌諱。他們提議設立一些有多個專業領域人士共同參與的專家團隊,由團隊為老師、家長提供訓練及援助,確保有關的內容能清楚地被青少年人領略與考慮。

性教育的內容的確與人際相處,社交技巧、自我認識都是有關係的;只是,上述學者們的見解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尊重對方固然十分重要,但只強調眼前安全及愉快的性行為,似乎忽略了長遠或道德層面的考量,即時愉快的性行為並不等如永遠的幸福。上述學者的看法與很多香港人的看法很相似,認為性健康最重要,只要達成共識、安全及愉快,便已經足夠。

反觀台灣,自80年代開始,有一些專責推行及研究「性教育」的資深學者,他們認為性教育的內容不應只停留在性健康,指出性知識應該擴闊至生物、心理、社會、人類學及文化學等不同層次,而各領域的知識也可能有互動和複雜的關係。[6] 因此性教育的內容不應只限於解剖學和有關生殖的資料及青春期的特點,而應包括兩性成長、相處和親密關係的發展及指引。其中也適宜處理「性的激情」、「愛與親密」及「婚姻的承諾」等題目。正因為承諾帶來婚姻的穩定性,這不單影響男、女二人的幸福,更為下一代甚至家庭、社群、社會整體帶來福祉;性教育的推行因此也應包括倫理、價值觀念、行為表現等課題。

上述的性教育內容比較整全,結合PSHE,可以使香港的性教育課程更為豐富。不過,整全的內容亦意味著所涉及的範疇太過廣泛,老師要推行時難度必然增加。再加上老師沒有受過訓練,又或是未婚的老師,或會在講解某些課題時,成為學生揶揄的對象。學校可以邀請外來的機構為學生講解性教育,好處是老師可以避免尷尬,但不足之處是,外來的講員未能跟進學生的狀況。

以上的觀點對本港的情況也具啟發作用,2000年初教育改革的文獻不斷強調要教曉學生「學會學習」。學習乃一個過程,要有意識地了解自己如何學習,要走出課室找尋並體驗課堂外的其他學習經歷;從實踐和反思,在服務他人中才可領悟出寶貴的心得。這些做法挑戰學生發展高層次的思考,如創意、聯想、獨立與邏輯性思維、批判性思考、整合性思考等。文獻也不斷強調那走進社群,從服務計劃中(service and project learning)反思與實踐並重的學習,對下一代的成長至為重要。

每一個人都是特別的,經歷不盡相同,很難以單向的教學模式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反而以角色扮演去投入別人的感受,從而嘗試理解他人看事物的角度,又或以遊戲及分享方式、要求學生撰寫日記去鼓勵反思;以獎勵、在設計課程中加入「課堂參與評分」;以辯論、提問、聯想、「腦震盪」等過程去激發思考和鼓吹積極學習,這些都比單向的教授模式更為優勝。其實,正因為現職老師未必能在培訓階段中經歷上述的學習模式,特別在處理如「性」這般難以啟齒的課題,老師們感到吃力是可以理解的。但現今世代既然是知識氾濫和資訊極其流通的年代,老師們善用電腦和搜尋引擎進行速記、複印和搜索資料之餘,也可以盡力裝備自己的情緒智商等,組成圑隊,好好培養下一代。

 

5. 教授性教育課程的經驗分享

香港某大學的「性與愛」以及「正向的人際關係」課程是開放給該大學所有大學生參加的,這課程非常受到大學生歡迎,每一班座無虛席。性、愛不能抽空談論,談論性的時候需要談論愛,而談論性、愛的時候又需要談論正向的人際關係。有關課程建基於心理學、自然科學及進化學說,由心理學家和曾修讀心理學的社會工作系老師任教。課程內容強調研究、實證、多元觀念及以科學化態度去研究課題(即觀察、發問、收集數據、進行實驗、分析結果和作出結論)。學生在最後數堂需要就一個課題以小組方式進行研究,並為全班同學作出簡報,再完成書面報告,作為用以評分的主要習作。

12堂課堂包括了以下豐富的內容:

1)  愛情、友情、親情的定義
2)  甚麼因素構成異性相吸(社教化過程及性別角色)
3)  找尋對象(長線、短線);男、女之別
4)  文化、傳統、潮流如何影響我們看性與愛(性別角色)
5)  性與性傾向
6)  不忠與妒忌
7)  關係之終結
8-12) 學生以課題小組(project groups)形式就某一題目作出探討,經過搜證後向全班作分享簡報

 

5.1 內容選材及教授方式

課堂的時間既然充足,性與愛的課題已被加入人際關係領域內,講師除了介紹進化論和科學觀點,也會引用各學科大師們的理論(如發展心理學、Piaget的思維發展理念,Kohlberg的道德成長階段)去指出情緒、理性思維對性和愛,以及人與人的相處有多重要。課堂的設計也容許一些宏觀的探究,講師可以簡介不同文化對性與婚姻的態度,更可以分享各大宗教的智慧及中國傳統學說對性課題的觀點,從而指出價值取向對行為的重大影響。這些都可以針對學生的全人發展。

在課堂內容的選取方面,除了借助不同學者如何用嚴格的實驗去了解性與愛,講師也可以選取一些富爭議性或實用性的課題,以活潑、生動的手法帶出訊息:如善用音樂、歌詞及電影分享、角色扮演,進一步拉近課程與學生面對的生活需要。也可以在課程中向學生發問:男孩子如何吸引女孩子?男孩子如何在關懷自己心儀的對象時,不會被對方拒絕?課堂上,講師亦即時邀請同學去結識五個不同的人,讓他們體驗結交朋友時的感覺,以至整堂的性教育都可以在歡樂的氣氛中進行。

不過,不是所有的性教育內容都適宜進行角色扮演,遇上這些情況,可以讓學生體驗小組的活動模式。例如面對如何處理性衝動這課題,講師可以邀請學生討論性衝動有甚麼表徵?在甚麼環境令他們容易有性衝動。為了避免尷尬,把學生按其性別分組,分組之後,邀請一位組長帶領討論,另一位同學負責筆錄,討論完畢,負責筆錄的同學只需按照所筆錄的讀出來。這樣,大家都不會覺得私隱被揭露或者不好意思。討論性別標籤時,也可以運用如此的形式討論,詢問大家如何受到社會教化影響。

面對大學生,講師甚至可以比較大膽地詢問他們對性有何看法。不過,講師要預備充足,必須多留意並且領會「性」在人生和社會的廣義。為了預備課堂,講師需要複習和苦練性器官或性交的有關專有名詞,並嘗試操練以嚴謹、科學化的態度,卻又能以輕鬆的語調去帶領堂上的討論。

這科目探討性與愛,是與正向的人際關係有聯繫,因此課堂內容亦會教導學生拒絕無理的要求,讓同學為自己定立出界線。講師也可以讓他們經歷小組的體驗活動(如trust walk〔信任行〕、trust fall〔信任跌〕,或以小組合作完成一些「難題」等),完成後可以鼓勵同學們作出總結並且彼此分享。在一次一人帶領帶眼罩的同學的遊戲中,有同學分享跌倒的經驗,有同學分享「撞倒人」的經驗,有同學因為太害怕而在中途除下了眼罩……講師不用長篇大論闡釋如何建立信任,只需要提出一些重點,學生已經可以從遊戲中領悟出人與人之間如何建立互信。無論用甚麼形式進行性教育,講師要做的只是在討論過程中幫助學生去反思,而不是提供答案。講師提供答案的話,有可能惹來學生反感。畢竟大學生看重自由、自決及開心,故此講師應盡量避免幫助學生下決定,反而鼓勵他們思考一下,他們所作出的決定,在短期及長期將會為他們帶來甚麼後果。講師們即使有建議,也要留意如何表達及在何時表達,不要讓同學感到被操縱。中學老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反思題目,了解一下學生,聆聽他們的需要。

 

5.2 明白現今青少年的狀況及需要

現今的青少年很輕易地便能掌握電子產品及資訊,對自己感到興趣的事物可以到達廢寢忘餐的地步……但當中亦有不少缺乏兄弟姊妹陪伴、缺少被較為「有空」的父母親管教、身邊卻又不乏讓人上癮、充滿引誘的事物。又有不少青少年眼看社會黑暗的一面,熱切地渴求公義,卻為到充滿壓力的現代生活環境而擔心。他們可能輕易地便擁有數以百計甚至更多的網友「粉絲」(fans),但他們卻又很難才找到一些推心置腹的深交。他們都渴望透過別人的回應和注意力(formative attention)了解自己更多,掌握到自己的長、短處。

學生著重老師對自己的觀感,但當他們感到長期被長輩擺佈、操控的時候,他們未必願意與師長分享自己的感受,老師需要有更多的愛心接納他們,與他們同行時分享更多自己或他人的經歷。也可以借助一些研究引起他們的關注,帶出想要討論的話題。如在甚麼階段發生性關係?性交對二人長遠關係的穩定發展帶來甚麼影響?第一次性交對拍拖中的男女帶來甚麼心理變化?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在2012年發表一項大型追縱研究,指出愛侶太急於進行性交會損害長遠戀愛或婚姻關係之穩定性或滿足感。[7] 愛侶只著重性滿足,自然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滿足:彼此的價值觀、情感的互通、理性及知識的分享。除了外國,老師也可以引用本地的調查,如中大社工系及九龍城區青少年外展服務交流會等機構於2012年10至12月分別訪問了714及78名來自九龍城區中學及該區外展社會服務中心的青少年。在外展服務對象的性經驗調查中,受訪者為78名12至16歲的青少年,調查問及他們第一次發生性行為的原因,以及第一次性行為後的感覺等。結果反映少女一般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與男伴進行第一次性交,而事後差不多全部少女有害怕、後悔、怕被看扁等感受;男性則提到不能自控、好奇、希望讓關係更親密等是進行第一次性交的理由。有趣的是,有多於五成的男性事後也有擔心女方懷孕、怕染上性病和後悔等感覺。

老師向學生顯示調查報告之後,可以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處理性衝動,才能讓彼此的關係可以得到長遠的祝福呢?並引導他們思考要為到自己的行為和抉擇負責,啟發他們,讓他們明白偉大的愛情被人歌頌正正在於其中一方尊重和保護愛侶、無條件地關注,並且為對方謀取最大之幸福,甚至自願地作出犧牲。這樣看來,為著保障女方,又或者為了彼此關係的長遠發展,男生是否適宜學習正視與控制自己的性慾和性衝動?

另一份很實用的資料是Desmond Morris親密關係12階段。Morris為人類的親密關係定出12個階段,從泛泛之交至情侶到夫婦階段,他也列出相應的肉體親密程度,以配合關係的發展(圖二),[8] 師長可以為青年人簡介個人成長階段,又或者與他們探討一下如何處理寂寞、未覺被人欣賞、自信自尊下降這些自然需要與真實的困難,另外可以與他們一起探討如何正視青年人對親密關係之渴求和處理性衝動等,藉此鼓勵青年人在發展關係及策劃人生時可考慮循序漸進。

圖二:參考自Desmond Morris親密關係12階段

明光社

 

6.  結語

本文提到整全或帶有價值取向的性教育是情理兼備的,老師注重研究及調查,也可以在課程中涉獵有關時事、本地青年人所關注的事物,更可嘗試大方地分享自己的生活體驗以拉近自己與青年人之距離,並且增加課程的實用性。

師長在授課時可以多採用雙向、互動的手法,並且以輕鬆的語調卻又認真的態度與學生一起探討課題,在回答問題時避免太明顯的情緒表達,例如堅持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又或是對青年人提出的觀點表現出大驚小怪等,反而要用誠懇的態度表明自己明確地考慮青年人的觀點和難處,願意與他們一起探討甚麼是可以促進他們最大的幸福,這樣青年人才能坦然地與師長分享自己的看法,接受他們的意見。

 


參考資料

江漢聲、晏涵文編。《性教育》。台灣:性林文化,2000。

Bay-Cheng, Laina Y.. “The Trouble of Teen Sex: the Construction of Adolescent Sexuality through School-based Sexuality Education.” Sex Education: Sexuality, Society and Learning 3, no. 1 (2003): 61–74. 

Hong Kong Youth Development Council. Study on the Youth Development Index. Hong Kong: Hong Kong Youth Development Council and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7.

Hong Kong Youth Development Council. Study on the Youth Development Index. Hong Kong: Hong Kong Youth Development Council and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0.

Lamb, Sharon. “Sex Education as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for Pleasure, about Fantasy, and Against Abus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6, no. 3, (1997): 301–315.

Macrae, Fiona. “You can’t hurry love: Abstain in the bedroom in the early days of a relationship if you want it to last.” MailOnline. September 3, 2012.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97073/The-wait-thats-worth-New-couples-delay-sex-longest-happiest.html#ixzz2M5gHcxle.

Morris, Desmond. Intimate Behavior: A Zoologist’s Classic Study of Human Intimacy. New York, Tokyo, London: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97.

Schaalma, Herman P., Charles Abraham, Mary Rogers Gillmore and Gerjo Kok. “Sex Education as Health Promotion: What Does It Tak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3, no.3 (July, 2004): 259–269.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課程發展議會.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1996.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teaching of democracy in schools: Final report of the Advisory Group on Citizenship. London: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1998.

 


[1] Laina Y. Bay-Cheng, “The Trouble of Teen Sex: the Construction of Adolescent Sexuality through School-based Sexuality Education,” Sex Education: Sexuality, Society and Learning 3, no. 1 (2003): 61–74.

[2] Sharon Lamb, “Sex Education as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for Pleasure, about Fantasy, and Against Abus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6, no. 3, (1997): 301–315.

[3]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teaching of democracy in schools: Final report of the Advisory Group on Citizenship (London: The 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 1998), 11-13.

[4] Th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課程發展議會, Guidelines on Civic Education in Schools (Hong Ko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 1996), 15.

[5] Herman P. Schaalma et al., “Sex Education as Health Promotion: What Does It Take?”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3, no.3 (July, 2004): 259–269.

[6] 晏涵文,〈性教育導論〉,載於江漢聲等編:《性教育》(台北:性林文化,2000),頁14–26。

[7] Fiona Macrae, “You can’t hurry love: Abstain in the bedroom in the early days of a relationship if you want it to last,” MailOnline, September 3, 2012,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97073/The-wait-thats-worth-New-couples-delay-sex-longest-happiest.html#ixzz2M5gHcxle.

[8] Desmond Morris, Intimate Behavior: A Zoologist’s Classic Study of Human Intimacy (New York, Tokyo, London: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97).

從海外與台灣性教育經驗看香港未來發展

關啟文、鄭安然、陳靈騫 | 關啟文教授: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多年來探討性解放及性倫理等議題。著作包括《我信故我思——真理路上的摯誠探索》、《是非曲直──對人權、同性戀的倫理反思》及《上帝、世俗社會與道德的基礎——當代宗教哲學的探索》等。 || 鄭安然先生:香港性文化學會婚姻倫理資源中心生命教育主任 || 陳靈騫女士:香港性文化學會項目幹事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1.  引言

同志運動(下面簡稱「同運」)已盤踞歐美社會多年,它強調多元性別與性開放的價值觀亦早已滲入當地的性教育課程。同樣,作為亞洲同運先驅者的台灣,其性教育的內涵亦緊隨歐美之步伐。如此鼓吹性愛自由、多元性別的教育課程不單帶給許多兒童青少年不安與混亂,亦引起眾多家長的反對與抗議。

近來,有人聲稱香港的性教育理念嚴重落後,並認為教導人婚前持守貞潔的性教育是禁慾、恐嚇式性教育。繼而在港推動以性愛自由、性歡愉為導向的性教育。這會帶給青少年甚麼影響?香港性教育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2.  海外的性教育現狀

 

2.1  同運與性教育:

談到今天歐美的性教育,不得不提的是同運的影響。同運那一種「移風易俗」的風潮,不單影響了西方文化的婚姻戀愛觀,以及社會的婚姻制度,更影響了當地的性教育,對下一代的影響實在不容小覷!同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2.1.1  同運致力顛覆兩個主流文化

同運一直致力顛覆異性戀及性別只有男性和女性的主流文化。

  1. 異性戀
    同運鼓吹戀愛和性愛不應只限於異性戀和男女之間,更努力推廣LGBT(即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和跨性別者〔transgender〕)和BDSM(虐戀。它包含了三組關係B/D:捆綁式性交〔bondage〕和調教〔discipline〕;D/s:支配〔dominance〕和臣服〔submission〕;S/M:施虐〔sadism〕及〔受虐masochism〕)等文化。
  1. 男女兩性
    同運企圖推翻性別只有男或女的主流文化,他們認為性別應該是多元和無限的,並應以性別光譜來表達。
     

2.1.2  同運的4C策略
4C是指學校(classroom)、文化(culture)、法庭(court)和教會(church),同運人士在這四個層面不斷傳播、推廣其意識形態。在這4C中,引起較大迴響的,是他們在學校層面的推廣工作。同運人士在學校推行富有同運色彩的性教育,引來不少家長反對;因為有關工作令兒童和青少年受到傷害,惹來家長的不滿,亦令他們直接感受到同運對他們的影響。

2.1.3  同志教育的包裝
同運人士推廣的性教育往往使用了許多易被大眾接受的詞彙,如:「尊重」及「接納」性小眾、防止「欺凌」及「歧視」。在談論性行為時,強調「自願」丶性「健康」(即不會因性交而感染性病)、生殖「健康」(不會因性交而意外懷孕)。還有生殖「自主」(即可以墮胎)、「科學」、「全面」、「安全」、「正面」、「平等」……這些表面正向、光鮮的詞彙背後卻往往隱藏另一種意涵。就如「生殖自主」,聽起來是強調人權,尊重個人意向,實質是代表懷孕者有墮胎的權利。又如「全面」一詞,表面是讓學生學習到更全面及不同的婚姻和戀愛方式,實則上是試圖將一男一女的婚姻戀愛模式從性教育中抹除,繼而向學生灌輸LGBT和BDSM的內容。

 

2.2  歐美地區的現狀:

2.2.1 加拿大
現時在加拿大卡加利的公共圖書館,定期設有變裝女王(drag queen)的閱讀時間,一名化上了濃妝,作女裝打扮的男士,也就是變裝女王,會跟小朋友講故事,目的是向小朋友們灌輸跨性別的概念。[1]
除了設立變裝女王閱讀時間,加拿大溫哥華的公立教育局(Vancouver School Board)更於2014年通過新的政策,讓小學生從此可以要求學校的老師,以「去性別」的代名詞來稱呼自己,如xe取代he/she(他/她)、xem取代him/her(他/她)、xyr取代his/her(他的/她的)。新政策更讓小朋友自行決定上男廁或女廁。當局聲稱此舉是為了少數的跨性別學生,提供一個更安全與包容的學習環境。對此,當地報章《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有評論員引述,有反對該政策的家長指出,六歲的孩子根本無法明白身份方面的議題,他們連自己上廁所都未懂,也無法自行決定應上哪一個洗手間。[2]

2.2.2 瑞典
在瑞典亦有類似的情況,有幼稚園開始教導學生性別中立的概念,即去性別化和強調性別沒有差異。位於當地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伊加里亞幼稚園(Egalia pre-school)表示,這麼做的目的在於釋放兒童解脫性別方面的社會期待。

2.2.3 美國
美國加州教育局在2015年通過了「加州健康青年法案」(The California Healthy Youth Act),當中約有10%的內容是與性教育有關。法案提出了性教育的框架及書本作為參考,要求受政府資助的公立學校,教授性教育時需「正面認可」(affirmatively recognize)不同性傾向。法案還提出了要對不同年齡的學童教導以下的內容:
1)教導五歲兒童跨性別丶性別認同丶流性人等概念,讓兒童能夠對應自己感受來選擇性別。
2)教導初中生男女有關自慰方面的知識。
3)提供課本及指引,教授高中生肛交方面的知識。

以上的內容備受爭議,但法案指明家長不能阻止子女上有關的課堂,如基督徒家長對課程內容反感,只可以將子女送到私立學校。負責課程改革的格遜(Stephanie Gregson)形容課程重點不是以跨性別思想令學生感混亂,而是希望他們自幼稚園開始學習接納有些人與生俱來與自己不同,格遜認為「幼稚園是創造理解和反欺凌學習環境的最基礎階段。」

以上的講法雖然動聽,但從課程改革的指導參考書I Am Jazz(我是Jazz)可以看出,課程內容只是以反欺凌為包裝,向兒童灌輸跨性別的概念。該童書是講述一個男孩變成女孩的故事,這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Jazz Jennings更成為跨性別兒童的模範。[3] 此外,更有教材教導學生如何自行製作性玩具。[4] 而加州性教育的教材都是由同運或性解放組織,如: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美國計劃生育聯盟(Planned Parenthood),同性戀及異性戀教育網絡(GLSEN)等撰寫的。

加州性教育課程指引中,另一本建議給高中學生看的書籍:S.E.X. The All-You-Need-to-Know Sexuality Guide to Get You Through Your Teens and Twenties(性:十幾歲至二十幾歲的人需要知道有關性的指引),課程建議老師在課室使用這本書來教導學生。書中詳細教授自慰方法,如:拳交(Fisting),即將拳頭塞入陰道或肛門,來獲得快感,更說明了如何先從插入手指開始,最終達到將整個拳頭塞入的教程。此外還有極仔細教授口交、玩體液、性玩具、肛交、SM的不同種類與方法。每個性行為教程中都附有:性病感染風險(STI Risk,即Risk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和懷孕風險(Pregnancy Risk),似乎只要學生注意避免意外懷孕或感染性病,就一切都沒問題了。另外,教授肛交的內容裡有一句:「肛交所受的風險跟陰道交接近一樣」,但事實上美國一些數據卻顯示,透過肛交感染性病或愛滋病的機會比陰道交高出44倍。

 

2.3 對強調「性解放」性教育的質疑

歐美地區的性教育以全面及尊重為包裝,但卻沒有提及以下的重要內容。

2.3.1 跨性別及變性人要承擔的風險
若然要多元、全面、科學的性教育,為何在教育孩子跨性別、流性人、性別自決的同時,沒有同時提及注射賀爾蒙、做變性手術所要承擔的高風險?以及面對變性、跨性別時可能要背負的沉重身心負擔、後悔及自殺率高等問題?

2.3.2 肛交的風險
為何性教育課在教授肛交時,沒有提及肛交比陰道交要承擔感染性病的更高風險?

2.3.3 異性戀的優點
在教授同運概念的性教育時,它若夠全面,為何不同時提出異性戀的優點,如男女能互相補足,或建基於婚姻中的性行為的優點等,讓學生從中自行選擇?

如此可見,上述的性教育表面是談尊重和全面,實質上並非如此。

 

2.4 家長反對建功

同運以反欺凌的名義,透過各式各樣的性教育課程進入中、小學,結果其過火的內容及手法,均引起各地出現大型示威,反對將多元性別論納入學校常規課程,當中包括哥倫比亞、秘魯、意大利、澳洲、墨西哥、德國、巴拿馬、加拿大、美國及台灣等地。

「加州健康青年法案」(The California Healthy Youth Act)在2015年通過後,引起家長反對,隨後,課程框架經過少許的修改,但爭議内容仍然存在。[5] 直至2019年5月,法案通過了最後一個版本AB329,引發幾百名家長上街抗議,約有8,000個聯署反對法案,家長還發起罷課,要求子女留在家中一天,不去上學。

加拿大安大略省在2015年推出的性教育課程,廣受家長質疑,家長認為課程不適合學童之發展階段,如三年級(八至九歲)教同性戀及性別認同,11至12歲教自慰,再高一個年級的內容,甚至包括口交及肛交。課程還告訴六年級學生男、女以外的六種社會性別;建議七年級學生(約12至13歲)帶備避孕套,以備「不時之需」;八年級學生開始規劃個人的性活動。

家長組織發起請願,反對邀進性教育。至2018年7月,維家組織維護生命運動聯盟(Campaign Life Coalition,CLC)收集到近16,000個聯署。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長宣佈,廢除2015年推行的性教育課程,重新進行廣泛諮詢,聽取家長對性教育的意見。家長組織對此表示歡迎。

要抗衡同運人士提倡的性教育,家長要懂得運用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利,這也是他們的人權,根據《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的第三項:「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的種類,有優先的選擇的權利。」[6]

 

3.  台灣的性教育現狀

與歐美相似,「同運」對台灣的性教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成功爭取訂立了《性別平等教育法》,很有「創意」地提倡「多元性別論」,鼓勵尊重多元性別的差異,以消除歧視。又反對性霸凌,反對貶抑他人的性傾向等,[7]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混淆視聽,然而就這樣很巧妙地把「性傾向平等」的教育也放進「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

此外,「同運」把性解放的意識形態透過文化、教育、法律等滲進社會大眾思想中。台灣教育部於2011年8月,在國中小學原有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加入「認識同志」的課題。在此之前,教育部除了出版《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8] 又委託大學編製了《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小學階段),[9] 及《性別好好教》(初中階段)兩套專書,[10] 提供老師教學參考。與其說這些教材教導學生尊重同性戀,不如說它們實質在宣傳同性戀及同性戀運動的精神。

3.1 台灣同志教材的爭議部份與討論:[11]

3.1.1 自己說是同志就是同志?

《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指出性別的認定是:「不以標準化的工具來判定……而以個人自我認同自己是同志的一份子,就是同志。」而且,「認同可能是終身發展的歷程,並不一定是有一個終點的,也不一定是固定不變的。」

如果對一個個人身份的認同是如此主觀及隨意,到底會有多少種性身份?多少種同志?對於中、小學生喜與同性密友一同玩樂的階段,又會帶來多少不必要的性身份困惑?

 

3.1.2同志情慾與性愛的分家

《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又提到:「有些同志伴侶間會協議在伴侶關係之外容許跟他人發生性關係,將性需求與情感需求分開來滿足。情慾的展現也影響自我身體的打造計劃。藉由扮裝,同志展現自己的情慾,無論是娘T、悍婆、不分或是熊猴、哥弟,都得以藉由身體打造、裝扮並再次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對跨性別來說,身體的塑造更是超越二性規範的範疇,跨性別得以藉由變裝、異服、扮異性、注射賀爾蒙甚至變性手術等方法改造身體的,擾亂二性世界中身體與情慾的界線,讓靈魂中的自我與身體達成一致性。」

該手冊引導中學生對這種「性」與「愛」分開的同志伴侶關係視為社會現實,不加批判地視為平常。它將破壞雙方忠誠的關係形容得如此自然,這到底是要提倡尊重,還是要解構「性伴侶應長期委身與忠誠於對方」的價值觀?它更把複雜的「跨性別」現象完全正常化。

 

3.1.3鼓勵學生作「性探索」

該手冊又說:「教師要正視青少年性經驗,在性交過程中,青少年學習作身體的認識與探索,並且學習尊重彼此的身體,隨時關心彼此的感受,讓性愛成為愉悅的事,才不會讓做愛只帶來無知造成的傷害與大人的責怪……積極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保險套、指套、製作口交膜,及使用水性潤滑液;所有性玩具也保持乾淨,不與他人共用性玩具。惟有安全的性是更好的性。」

這樣正面、露骨、鉅細無遺的「教導」,並以「探索」之名鼓吹青少年性行為,即使在現時(異性戀)的性教育也未有!對於未符合合法性交年齡的學生(台灣是16歲),更有機會令他們誤墮法網。況且「探索」性愛,難道沒有後果?若果有的話,誰去承擔這個後果?當然是家長和老師!那些同志教育的專家能代替家長負起責任嗎?

 

3.1.4鼓勵墮胎

《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提到:「在親密關係的性生活中,沒有人會被強迫性交、口交,而是都能被受尊重愉快的享受性生活,當無預期的懷孕,當事人也可享受自己對生命選擇的自主權,不會有人譴責對或錯,取而代之的是呵護照顧與祝福,墮胎是一項合法、合理的選擇……」

該專書竟然只對性交作出正面形容,強調個人享受及自主權,對於懷孕的後果卻淡化為一個簡單的「選擇」。對於未符合合法性交年齡的學生,更有機會令他們誤墮法網。萬一懷孕,對少不更事的當事人及雙方家庭都會構成沉重壓力。而且胎兒也有生存權,不單是一堆細胞組織。別忘記,這是針對小學生的教材,這不是一種「為了鼓吹性愛而抹殺其後果」的意識形態嗎?

 

3.1.5 灌輸同性婚姻/同性家庭

《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中,也提及一些性別平等社會的圖像:「婚姻也不再侷限於一男一女的構成,可以是男生跟男生、女生跟女生,跳脫傳統兩性社會的性別框架的家庭組成……在家裡看電視時……出現兩個非異性戀所共組的家庭,當大家看電視時,不覺得奇怪或噁心,而是同喝開水般自然的接受現狀的存在。」

孩子們對同性戀者感到奇怪也不可以嗎?同性戀(特別是同性婚姻)在社會上是有爭議的議題,不是每一個家長都認同。同運團體有權向中、小學生灌輸「男生跟男生」、「女生跟女生」跟傳統異性戀是一樣自然如喝開水般的思想嗎?

 

3.1.6 同性婚姻是人權?

給國中的專書《性別好好教》自行確立多元性別公民權:「『從人權價值看見多元性別』,不論是工作或就學面向的基本人權,抑或婚姻權、領養權、繼承權、同居伴侶權益等議題,都是需要更具性別關懷的人權與立法實踐,否則,只是徒具口號式的雙重標準。」

同性戀者的「婚姻權、領養權」和「同居伴侶權益」等等是否「基本人權」,在社會和學術界中都是有爭議的議題,事實上國際性人權文件並不包括同性婚姻的「權利」。看來該專書又在以教育之名向孩子灌輸同運那種仍有極大爭議的意識形態。[12]

 

3.1.7 教授同性戀童話

《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提到幾本同性戀童書:「我分別用不同的繪本企圖提高同志家庭的能見度,我總共用了手邊的三本繪本,帶進同志家庭。包括繪本Who’s in a family(誰是我的家人?)、And Tango Makes Three(攤狗一家三口)和Daddys Roommate(中譯本:《爸爸的室友》)……我們有必要發展屬於在地的文本。」

在國小階段教授同性戀童話,插圖令學生從小接受同性伴侶家庭猶如異性戀家庭般自然。以精美印刷和彩色的故事書直接改造小孩子的思想和價值觀,豈不是同性戀意識形態的洗腦教育呢?

 

3.1.8 對同性戀不自在 = 恐同?

《性別好好教》中提到:「教學小叮嚀:同性戀恐懼又簡稱為『恐同』,就是指因為同性戀的身份引起的恐懼、焦慮與不自在感,包含同志本身或是身邊更多的異性戀族群。這些個人所持負面的情緒感受,反映著社會文化對於同志的不友善程度……老師提醒同學憑直覺反應,並避免同學因此借題發揮嘲笑班上的特定學生,若有此現象,也要適時地突顯『當下的現狀』就是一種歧視與恐同的展現。此外,教學者亦要檢視自己的恐同情結。」

書中還附有「恐同指數問卷」:

我的恐同指數之快問快答

1)跟一個男/女同志同學一起上課讓我覺得很自在
2)我的鄰居是個跨性別
3)被同志追求讓我覺得很OK
4)别人說我是同志也沒關係
5)我很高興可以參加一場同性的婚禮

以上的問卷讓人質疑的是同性婚姻既是爭議課題,難道對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反對或不願意參加便等如恐同?

 

3. 2 高雄市教育部禁制守貞教育

除了教材,教育部門的政策也有明顯向性解放傾斜的情況。2012年9月6日,高雄市政府發出了一份公函給該市公私立各級學校,題為「為本市各校配合填報各項婦女權益工作內容——性別平等教育宣導情形注意事項」,當中的第四點說:「另有關貞愛立約承諾、守貞、拒絕婚前性行為及墮胎影片等宗教、信仰團體課程,皆不宜納入本市性別平等教育及性教育課綱內容,請各校邀請社會與民間團體蒞校宣講時,應慎選團體性質。」[13]

 

3.3《青春水漾》事件[14]

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製作的性教育影片《青春水漾》,片長33分鐘,內容涉及敏感地帶和性高潮等,影片更曾在台北的學校播放,引起社會爭議。2013年10月25日台北市議員戴錫欽,引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提供的資料,他說:「台北市總共有12所小學……共有2,918位小朋友看過這部片子……總共有八所國中……2,560位同學看過」,質疑被列為保護級的《青春水漾》在中、小學播放。事件被傳媒報道。該影片鼓吹青少年進行性探索,引起家長強烈不滿。

 

3.3.1《青春水漾》劇情簡介

少女雅若正值青春期,對性產生好奇,她愛獨自趴在泳池邊感受水流流過身體的感覺。小康見雅若總是獨個兒呆在泳池一角,便主動請纓教她游泳。雅若的好友小蜜似乎不太滿意他們的兩小無猜,一邊親自教雅若探索身體「開關」,另一邊責怪小康沒有讓雅若「好爽」……

雅若的母親是針灸師。來找她針灸的一位顧客是游泳教練,他送她一盒自拍的教游泳影片。她避開雅若自己觀看影片,又托詞登山遠足,其實是跑到泳池跟教練學游泳……

小康來到雅若的家,藉詞怕弄髒雅若的床舖,脫掉褲子坐上床,更對雅若說:「時間還早,不如一起睡吧?」他們發生性關係之後,雅若滿心歡喜快樂,對探索身體充滿憧憬……

 

3.3.2《青春水漾》精句摘錄和製作團隊

「你的敏感帶若跟笑穴一樣多就好了」
「你們男生不要只顧自己爽好不好,紅色的點是女生被摸會舒服的點,你好好研究一下,這是男子漢大丈夫應盡的義務」
有關性暗示:教練對雅若的媽媽說:「在你店裡,我的身體是你的,在我這裡,你的身體是我的」
雅若跟小康發生性關係,她說:「我跟小康約好,要一起找出彼此的開關」
「我看過一篇文章寫說,法國人把性高潮形容為小小的死亡,我沒有死掉的感覺,在那一刻,我卻想起游泳池,想起身體在游泳池前進的時候,那種舒暢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好棒,我喜歡這種快樂的感覺,我喜歡我的身體」

再看看《青春水漾》的創作團隊,其中不少也是之前引發爭議的性平教育教材的作者,如:卓耕宇、黃筱晶和胡敏華是《性別好好教》的作者,蕭昭君、王儷靜是《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的作者和編者,而劉宜、黃筱晶、蘇芊玲和林淑芳則是《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的作者。

 

3.3.3《青春水漾》輔助教學簡報

《青春水漾》備有輔助教學簡報「性教育隨堂考」(隨堂考即課堂上的小測試)中,它將「爽」、「愉悅」、「如魚得水」稱為「正面的性」,意味是美好而值得嚮往,彷彿性行為是沒有後果的,而「性病」、「墮胎」和「意外懷孕」則被視為「負面的性」。在講求正向心理的今天,應該會對這些「負面」的性抱有摒棄的態度,並且專注於追求愉悅的性。然而,正如政府反濫藥的宣傳口號:「唔理後果,唔等如無後果」。教導學生追求「愉悅」、「爽」的性,卻不正視潛在後果,難道是負責任的教育態度嗎?

在簡報中還包括了一個「各種避孕方式吉凶對照表」,當中亦似乎誇大了避孕套的功效,對照表標示它的成功率達98%,而且更指出使用避孕套除了會引起不適外,它在「重大副作用」、「引起疾病」、「引起感染」、「月經問題」等情況下,表現都是「吉」,即表現良好。避孕套的高成功率其實是有賴所有程序都使用正確,但簡報卻沒有作出任何相關的警示。而且,事實上有很多種性病,避孕套均無法有效阻隔,包括愛滋病病毒。而世界各地男男性行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縮寫是MSM)均是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高危途徑。簡報完全沒有提及以上潛在風險,涉嫌誤導學生,令他們以為只要使用了避孕套便無後顧之憂。

而透過性行為去探索身體,其中一個可見後果自然是意外懷孕,簡報倒是很「貼心」,先告訴你「意外是人生的『常態』」,不用大驚小怪!更將墮胎的選項美其名為「身體自主權」,完全漠視墮胎對女性身心的影響,以及胎兒也是一條小生命。

 

3.3.4 何春蕤的主張與《青春水漾》

何春蕤是台灣性平教育的鼻祖,她提倡把性和愛徹底脫鉤,推動性解放思想。她接受「一個多元多音的情慾世界……沒有甚麼道德也沒有甚麼底線的。不同的伴侶、異性同性、不同的關係、動物……甚麼都可以玩,都好玩」,[15] 她甚至美化、歌頌賣淫。

在人類歷史中,女性一直是傳統性道德的中流砥柱,也是性解放的主要障礙,所以要推動性解放,一定要改造女性的思想、感覺和價值觀。但成年女人的性格往往難以改造,所以最「明智」的策略就是改造少女,讓她們成為豪爽女人──這正正是何春蕤的主張。而《青春水漾》對「好爽」的執迷反映的正正是何春蕤的《豪爽女人》所提倡的意識形態。[16] 該片的高明之處,是用較低調的方法,從少女的角度出發,去描繪一種性解放的性想像。但究竟這種敘事有多少現實性呢?有多少少女真的會藉著泳池的水流獲取性快感,並因著與男性身體的接觸就產生性興奮,並且當男生說:「時間還早,不如一起睡吧?」就馬上鑽進被窩與男生睡?又有多少女生在與男生上床之前和之後,不是關注與男生的關係,反而只是聚焦於自己身體的感覺呢?其實「開關」這種詞彙把身體說成機器一般,但性真的只是機械性的反應嗎?性行為中能否感到舒服和很爽,只要找到「敏感帶」就有保證?如此把性完全抽離於人際關係,這不單是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更未必與女性的性情和真正需要吻合。這種種對女性的描述有多符合現實,抑或都只是男性對女性性愛的投射?性解放的意識形態如果進一步在台灣社會傳播,又會將台灣社會引向何方?

 

4.  香港性教育前瞻

4.1 香港同運人士的工作

香港同運一直視台灣同運為老師,加以學習甚至「照單全收」,因此,今日台灣也可能成為明白香港。

2012年立法會選舉期間,有同運團體提出「同志友善政綱2012」,詢問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會否支持該份政綱,裡面其中一項提到「立法推行《性別平等教育法》」。除了名稱跟台灣的性平法一樣之外,當中提到「性別多元教育、認識及平等對待不同性傾向人士」,有關內容在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中亦有提及。[17] 而政黨社民連也在其政綱提到:「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立法,建立性別平等的教育資源與環境。」[18]

2013年10月下旬,台灣舉辦同志遊行,香港爭取同性戀權益的組織大愛同盟,便率團前赴當地參加座談會和出席遊行活動,出席人士包括歌手何韻詩和黃耀明,及當時的立法會議員陳志全和何秀蘭。數日後,何秀蘭連同另外兩名工黨立法會議員李卓人和張超雄,出席立法會就「跨性別婚姻」議案作出辯論的會議時,刻意穿上台灣印有「自由戀愛 平等成家」標語的T恤,表明支持台灣的多元成家。兩年後,香港活躍同運份子曹文傑(小曹)更進一步,建議香港也應考慮多元成家。[19] 政黨香港眾志,則在它的政綱中提到:「長遠而言,香港應倣效台灣,推動《多元成家法案》,讓不同形式的配偶關係同樣獲得同等的社會權利保障。」[20]

 

4.2  香港的性教育

現時香港的性教育課程並非由政府統一制定,性教育課的內容與尺度取決於每間學校的自行決定。

近年,受性解放思潮及同運的影響,一些與之價值相近的性教育開始興起。如組織糖不甩(Sticky Rice Love)在網上推出討論有關性話題的平台,它主張用「正面性教育」課程取代「禁慾式」的性教育,又強調性是生活的其中一個部份,鼓勵學生不要迴避性的話題,要正面談性。該組織的人士受訪時更指,曾參加衞生署的工作坊,認為其課程是以禁慾為主導,又播放墮胎的影片,目的是鼓勵學生不要進行性行為。[21] 糖不甩的網上平台還設有討論區,讓青少年無所避忌地談論與性愛有關的問題。當中,甚至有女生寫了有關提供援交服務的帖文。[22] 糖不甩又與另一組織關懷愛滋一同出版了一本《正面性教育教學手冊》,手冊內介紹性和性別的基本概念時,指「性別並非『二元』,而是以光譜形式存在」。[23]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2001年推出「性向無限計劃」,提倡平等尊重共融的理念,這本來無可非議,但事實上他們提倡的部份內容極具爭議性,例如該會出版的《認識性傾向 家長老師錦囊》便打正旗號提倡「性別教育不只是兩性平等」,又提到性「不只是二元對立」,直接將台灣的多元性別論搬字過紙複製過來。[24]

相信是參考了美國、加拿大的做法,香港眾志亦推出了「皇后像漢子」的短片,讓變裝皇后以講故事形式,向小孩介紹同運的兒童繪本。[25]

前文提及的同運份子曹文傑(小曹),他也是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講師,他承認受到台灣的性解放「大師」何春蕤啟蒙,他說:「我是在中文大學副修性別研究時碰到何春蕤的《豪爽女人》的,自此便愛不釋手……《豪爽女人》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同志運動以外的其他被社會邊緣化的性群體,並讓我認定同志運動和政治必須跟性解放運動結連在一起。」[26] 而且他說到做到,不單在大學講座提出「濫交是民主的先鋒」,也認為性虐待並非高危和不正常的性行為。

 

4.3數據與趨勢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進行的「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調查,[27] 有以下發現:

4.3.1  在接納別人有婚前性行為或同居行為方面,受訪的中三至中六學生比中一至中二學生有更高比率接納以上行為。
4.3.2  中三至中六男生比以前有更高的比率,接納別人有性交易的援交行為。
4.3.3  中一至中六學生都較以前有更高比率,接納別人有男性同性戀、女性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的行為。
4.3.4  中一至中六學生,不論男女,有看過色情物品受訪者的比率,都較以前高。而有看過色情物品男生的比率較女生高。
4.3.5  與以前相比,有更高比率的中一至中六的男女學生,有分手經驗。分手原因,最多人選擇性格不合和已對對方沒有感覺。
4.3.6  18至27歲的受訪者裡,不論男女,打算將來會結婚,不會同居的受訪者比率,都較以前低,而打算將來會先同居,後結婚的受訪者比率,則較以前高。

 

5.  結語

從海外到台灣,有些地區所提倡的性教育,都是表面談尊重、反欺凌和標榜全面,實質上是同志運動的洗腦教育。當這些地方的性教育教材,當中包括教導五歲兒童跨性別;初中生男女自慰;高中生肛交等。這股性解放風潮也來到香港,有政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立法,有組織製作的教材強調性別並非二元,而是以光譜形式存在。面對如此現況,老師或家長要有勇氣、加上智慧及正確的態度教導孩子。勇氣在於「夠膽」指出同志運動性教育教材的問題所在;智慧在於講求真實,通過搜集文章及資料,用數據及事例批評當中的謬誤,例如香港人感染性病的數字增加,及感染性病人士的年齡在下降等;正確態度在於重視彼此的關係,明白他們的掙扎,並以情理兼備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年青人易受外國的趨勢的影響,師長要指出同運人士鼓吹的觀念其實是由少數人發起的,師長可以介紹外國提倡的健康性觀念。

其實,青少年對性的看法,往往最受父母影響。根據美國的一項全國性研究調查,發現最多受訪青少年表示,父母是最影響他們作出有關性方面的決定。而絕大多數的受訪青少年都認為,若果與父母在性方面有更坦誠及開放的對話,會使青少年較易延遲性行為及避免懷孕。[28] 作為家長,可以從小開始教導孩子對性抱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並要適時行使自己的權利,一旦子女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要接受與父母價值觀相違背的性教育時,他們有權表達不滿和反對,並透過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意見。


參考資料

〈【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所有條文〉。「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年12月28日。網站: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學生個人兼職援交 需要找我〉。「糖不甩」。2019年6月26日。網站:https://discuss.stickyricelove.com/t/topic/3193

《認識性傾向 家長教師錦囊》。第五版。香港:香港小童群益會,2016。網站:http://www.newtouch.net/file/ref_book/Booklet2015(chi)_fin20160317.pdf

小曹。〈從同性婚姻到微型婚姻〉。《號外》。第467期(2015年8月)。

何春蕤。〈女性情慾不要「政治正確」〉。載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1997。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1994。

社民連線。〈社會政策及人權綱領〉。「社民連線」。網站:http://www.lsd.org.hk/policy-4/

香港性文化學會。〈《青春水漾》爭論的背景簡介〉。「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青春水漾》爭論的背景簡介/

香港性文化學會。〈港台性/別連線〉。「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港台性/別連線/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

香港眾志。〈皇后像漢子Part2:禁書篇〉。「香港眾志facebook」。2018年12月3日。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demosisto/videos/365273100888511/

香港眾志。〈性/別政綱:對抗性別不公 力爭同志平權〉。「香港眾志」。2016年7月19日。網站:https://www.demosisto.hk/article/details/62

彩虹戰隊。〈同志友善政綱2012〉,「獨立媒體」。2012年8月22日。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同志友善政綱2012

陳穎芝等編。《正面性教育教學手冊》。香港:關懷愛滋、糖不甩網上性健康平台,2016。網站:https://aidsconcern.org.hk/wp-content/uploads/2018/01/CJ0067_AC_YT_BL_CONTENT_v8.pdf

麥沛泉。〈「同」化大革命〉。《校園》。2010年11、12月號。

游美惠等編。《性別好好教:性別平等課程教學教材「國中版」》。台北:教育部,2010。

新唐人舊金山頻道 NTD San Francisco。〈反對加州性教育大綱 各族裔家長齊發聲〉。YouTube。2019年4月12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TLvlnV2I0

趙淑珠編。《「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台北:教育部,2008。

鄭安然。〈香港性教育前瞻〉。「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香港性教育前瞻/

蕭昭君等編。《看見差異、認識多元、實踐尊重 國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專書: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台北:教育部,2009。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全文〉。「聯合國」。網站:https://www.un.org/zh/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

關啟文。〈同性婚姻是人權嗎?〉。「性文化資料庫」。2012年11月22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2/11/22/同性婚姻是人權嗎?/

關啟文。〈「性別平等教育」如何被騎劫?──從高雄市教育部事件談起〉。「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性別平等教育」如何被騎劫?──從高雄市教育/

關啟文。〈台灣同運如何推行同性戀洗腦教育〉。「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台灣同運如何推行同性戀洗腦教育/

關啟文。〈掛「性平教育」的頭,賣「性解放」的肉──從《青春水漾》到春心盪漾!〉。「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掛「性平教育」的頭,賣「性解放」的肉──從《/

dirty.press。〈書摘:性解放分子?@大曹、小曹,《攣直孖兄弟》〉。「豆瓣小組」。2011年6月12日。網站: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413088/

“Canada: Schools axe ‘he’ and ‘she’ in favour of ‘xe’.” BBC. June 18 2014. https://www.bbc.com/news/blogs-news-from-elsewhere-27904621.

Action News. “Illuminati SOGI disgusting curriculum in Calgary / Canada Schools teaches LGBT incest to kids 2018.” Youtube. February 7, 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kcVtHXiLs.

Albert, Bill. With One Voice 2012: America’s Adults and Teens Sound Off About Teen Pregnancy.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Campaign to Prevent Teen and Unplanned Pregnancy, 2012. https://success1st.org/uploads/3/4/5/1/34510348/wov_2012.pdf.

Brean, Joseph. “Vancouver School Board's genderless pronouns-xe, xem, xyr- not likely to stick, if history is any indication.” NATIONAL POST. June 17, 2014. https://nationalpost.com/news/canada/vancouver-school-boards-genderless-pronouns-not-likely-to-stick-if-history-is-any-indication.

Human Rights Campaign. “Jazz Jennings Reads ‘I Am Jazz’.” YouTube. May 11,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5D2lsPfsU.

The informed Mama. “Cucumbers, carrots, and bananas (with the peel) make great dildos. Just remember to use a condom!” facebook. June 15, 2018. https://www.facebook.com/162261847854235/photos/a.162599061153847/249460632467689/?type=3&theater.

 


[1] Action News, “Illuminati SOGI disgusting curriculum in Calgary / Canada Schools teaches LGBT incest to kids 2018,” YouTube, February 7, 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kcVtHXiLs.

[2] Joseph Brean, “Vancouver School Board's genderless pronouns-xe, xem, xyr- not likely to stick, if history is any indication,” NATIONAL POST, June 17, 2014, https://nationalpost.com/news/canada/vancouver-school-boards-genderless-pronouns-not-likely-to-stick-if-history-is-any-indication; “Canada: Schools axe ‘he’ and ‘she’ in favour of ‘xe’,” BBC, 18 2014, https://www.bbc.com/news/blogs-news-from-elsewhere-27904621.

[3] Human Rights Campaign, “Jazz Jennings Reads ‘I Am Jazz’,” YouTube, May 11,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5D2lsPfsU.

[4] The informed Mama, “Cucumbers, carrots, and bananas (with the peel) make great dildos. Just remember to use a condom!” facebook, June 15, 2018, https://www.facebook.com/162261847854235/photos/a.162599061153847/249460632467689/?type=3&theater.

[5] 新唐人舊金山頻道 NTD San Francisco:〈反對加州性教育大綱 各族裔家長齊發聲〉,YouTube,2019年4月12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TLvlnV2I0

[6]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全文〉,「聯合國」,網站:https://www.un.org/zh/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

[7] 〈所有條文〉,「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年12月28日,網站: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8] 趙淑珠編:《「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台北:教育部,2008)。

[9] 蕭昭君等編:《看見差異、認識多元、實踐尊重 國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專書: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台北:教育部,2009)。

[10] 游美惠等編:《性別好好教:性別平等課程教學教材「國中版」》(台北:教育部,2010)。

[11] 參麥沛泉:〈「同」化大革命〉,《校園》,2010年11、12月號,頁8–13。

[12] 參關啟文:〈同性婚姻是人權嗎?〉,「性文化資料庫」,2012年11月22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2/11/22/同性婚姻是人權嗎?/

[13] 關啟文:〈「性別平等教育」如何被騎劫?──從高雄市教育部事件談起〉,「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性別平等教育」如何被騎劫?──從高雄市教育/

[14] 香港性文化學會:〈《青春水漾》爭論的背景簡介〉,「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青春水漾》爭論的背景簡介/

[15]何春蕤:〈女性情慾不要「政治正確」〉,載於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1997),頁389。

[16]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1994)。

[17] 彩虹戰隊:〈同志友善政綱2012〉,「獨立媒體」,2012年8月22日,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同志友善政綱2012

[18] 社民連線:〈社會政策及人權綱領〉,「社民連線」,網站:http://www.lsd.org.hk/policy-4/

[19] 小曹:〈從同性婚姻到微型婚姻〉,《號外》,第467期(2015年8月)。

[20] 香港眾志:〈性/別政綱:對抗性別不公 力爭同志平權〉,「香港眾志」,2016年7月19日,網站:https://www.demosisto.hk/article/details/62

[21] 〈【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22] 〈學生個人兼職援交 需要找我〉,「糖不甩」,2019年6月26日,網站:https://discuss.stickyricelove.com/t/topic/3193

[23] 陳穎芝等編:《正面性教育教學手冊》(香港:關懷愛滋、糖不甩網上性健康平台,2016),頁35,網站:https://aidsconcern.org.hk/wp-content/uploads/2018/01/CJ0067_AC_YT_BL_CONTENT_v8.pdf

[24] 《認識性傾向 家長教師錦囊》,第五版,(香港:香港小童群益會,2016),頁35,網站:http://www.newtouch.net/file/ref_book/Booklet2015(chi)_fin20160317.pdf;香港性文化學會:〈港台性/別連線〉,「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港台性/別連線/

[25] 香港眾志:〈皇后像漢子Part2:禁書篇〉,「香港眾志facebook」,2018年12月3日,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demosisto/videos/365273100888511/

[26] dirty.press:〈書摘:性解放分子?@大曹、小曹,《攣直孖兄弟》〉,「豆瓣小組」,2011年6月12日,網站: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413088/

[27]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

[28] Bill Albert, With One Voice 2012: America’s Adults and Teens Sound Off About Teen Pregnancy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Campaign to Prevent Teen and Unplanned Pregnancy, 2012), https://success1st.org/uploads/3/4/5/1/34510348/wov_2012.pdf.

青少年需要上一代的肯定及同行

——推行聖潔運動的分享

李顯雋 | Holiness Camp召集人,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主修犯罪學,一直致力引導及培育年青人認識自己,發掘潛能,成為新一代有影響力的青年領袖。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  引言

Holiness Camp的召集人李顯雋先生透過籌劃聖潔運動的心路歷程以及與青少年同行的經驗,與大家分享兩代同行的重要,青少年內心的渴望和需要、如何與他們同行,以及與他們溝通時需要注意的事情等。

 

2.  失守的前線

數據及網上資料顯示,現今香港社會性行為的情況較為混亂。香港中文大學的調查發現,有接近40%的受訪者進行性行為時沒戴安全套,同時亦有近40%學生於24歲前已有性經驗,當中有近18%更於18歲前已初嚐禁果,可見現今年青人的開放程度。

無論是大學生的宿舍文化或是開學前的迎新營,都可以見到性開放的情況十分嚴重。根據觀察,在大學中如果不是「摺友」(就是平時不和其他人交往,只會躲在家或宿舍做自己事情的大學生),而是選擇加入學生會或參與活動,他們就不免被性開放的氛圍包圍。學生要作出抉擇:「企硬」(堅持),還是隨波逐流地跟著別人走。

可惜的是現時很多大學生都會選擇隨波逐流,他們有的只會用言語表達一些「衰嘢」(不當的色情說話)、有的會間中或主動結識或挑逗男或女,亦有的會初嚐禁果或和異性有很多不恰當的接觸。在迎新營中,有某些大專院校所玩的遊戲會帶有性的意味,很多時會令到參與的學生感覺難受。

雖然,年青人在持守聖潔的戰線上正在失守,很多不健康的文化在衝擊他們,但如果有同行者在他們身邊,與他們同行,其實他們是可以持守聖潔的。年青人心底也渴想聖潔,也不想跌入性混亂之中。絕大部份的年青人都不會為到自己「花弗」(用情不專)而感到驕傲,他們因為內心的需要沒有被滿足或家庭問題,才會失足跌入性混亂之中。

 

3.  Holiness Camp的由來

李顯雋先生與時下很多年青人一樣,都是曾經因為內心得不到滿足而跌入性混亂之中。他是基督教家庭長大的小孩,即所謂「信二代」,基本上他與父母關係很親密,彼此都很疼愛對方。

雖然自幼在教會成長,對聖經故事都十分熟悉,但對他來說,很多聖經知識都是被灌輸的,信仰經歷都是「二手」的,由於欠缺與神相遇的第一身經歷,令他和神的關係很淺薄,也感受不到神的真實。因著內心的空虛,所以他想以感情填滿心中的空洞。由高小到中二,他已經拍拖多次,男女關係比較亂。這亦成為了阻礙同學信主的壞見證,亦令他重新審視自己的狀況。直到在大學一年級時,他在禱告中萌生一個念頭,便是想看到聖潔的年青人。

心中的掙扎、經歷,為他帶來了成長,也帶來了Holiness Camp。Holiness Camp連結了兩代人,努力向年青人傳遞聖潔的訊息。

 

4.  Holiness Camp的兩代人

Holiness Camp的事工一開始便獲得兩位上一代朋友的支持,到後來漸漸連繫了教會兩代的有心人,讓年青人能在校園、工作場所或身處環境作鹽作光。大家的目標不單是鼓勵年青人持守聖潔,還希望持守聖潔能成為一股潮流。

除了講座分享,李先生及Holiness Camp的同工亦會籌備營會。例如在2018年12月舉行的營會中,便有300多位來自百多間堂會及大專院校的年青人參加,他們希望一同認識神、認識自己,並藉此認識聖潔。

在營會中,不單有下一代的年青人,還有不少上一代的朋友(30至40多歲)來支持他們。當中有一個環節是邀請上一代的人,代表家長擁抱年青人。這環節的目的是希望在言語以外,通過行動實踐同行及接納。結果是大家都感動得流淚,彼此的關係得到突破。

另一個分享環節,讓參加者聆聽不同年代的人面對同一個議題時,他們有甚麼看法,這令大家能更全面地了解其他年齡層的人對事物的看法。

籌備營會的過程中,溝通是一大難題,因兩代人對如何舉辦一個營會,各自有不同的想法。但其實兩代人只要互相尊重,好好溝通,就可以互補不足。在處理事情上,下一代其實很粗心大意,但他們有衝勁,行動快;而上一代卻會細心思考才決定,以至計劃較為謹慎。其實,下一代需要上一代的智慧。總的而言:兩代之間是彼此需要,彼此教導。互相激發對方思考所演化出來的力量,可以很大。兩者經過磨合,只要彼此有耐性、不放棄,便可以嘗到兩代同行的美妙。

 

5.  年青人的需要

5.1 上一代的肯定及同行

青少年需要被上一代肯定,才能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誰。因著父母的管教及養育才會模造到現在的自己。如果沒有上一代的肯定,他們的自我形象會低落,也會出現很多的自責,內心的需要也得不到滿足。這可能是因為上一代表達關愛的方式較為含蓄,令下一代無法感受到,相反,他們甚至會有很多被上一代傷害的經驗。

華人文化很少以說話來稱讚青少年;然而下一代需要言語上的肯定。縱然父母可能已經在生活各樣的細微地方照顧及關心子女,但青少年仍然渴望父母在言語上肯定自己,以此他們才能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具體知道自己有多好,以及在哪一方面好。

如果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就會很容易被世界影響及改造,只要有人說一句:「我愛你,會與你同行」就足以令青少年認同和跟隨他們。如果對方不懷好意,為了得到青少年的信任才說出這樣的話,青少年就會十分危險。

 

5.2  歸屬感

當下一代感到自己屬於一個群體,有了歸屬感,內心就會容易被所屬的群體影響。有不少青少年表示:自己在學生會中感到被愛多於在自己的教會中,因為學生會的人願意與青少年同行,而教會只會教他們如何做,卻缺少了同行。當青少年感覺到哪裡有愛,他們的心就會貼近哪裡。

其實青少年能夠慎思明辨,懂得選擇對的事情,但前提是他們心裡對愛的需要先要被滿足。只要原生家庭、屬神的家庭可以讓青少年感到愛,他們在愛的氛圍下便能接受上一代的提點。所以上一代有責任去塑造一個充滿神愛的社群,否則青少年為了填補內心渴求愛的空隙,便會掉進性混亂的當中。

 

5.3 被聆聽

當青少年的聲音沒被聆聽,反被要求很多,青少年會承受巨大的壓力。上一代教導子女時,心中難免都會有一套既定想法,就如讀書一定是好的,但如果缺乏聆聽下一代的心聲,管教也不會有果效。如果上一代用強硬的手法向青少年施壓,只會令他們放棄表達,默默地承受內心的不滿,結果兩代就會失去溝通的機會。

 

5.4  指出錯誤前,請先表達接納及關心

太多上一代過份著重對與錯;太多下一代覺得自己的心聲沒被聆聽。而當上一代太著重對或錯,年青人就會覺得自己的聲音被扼殺。就如當上一代和下一代討論性傾向時,上一代若一開始就說同性戀是錯的,又或是批評他們的生活很混亂,有同性戀傾向的下一代一定立即把內心關起來。

當青少年被批評時,他們很容易就會質疑上一代的動機是出於關愛他們,或是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亦因為這樣,他們會變得不願意聆聽上一代的聲音。

責罵與管教的分別在於:責罵就是不聆聽對方的原因,就指出對方做錯;管教則是先聆聽對方為何要這樣做,他們內心在想甚麼之後,才說出自己的看法。有效的管教者是會設法讓受教者知道,無論如何,他們都會陪伴對方,與對方同行。他們也會指出真理和正確的事情,但同時會帶著愛心及願意聆聽的心,因此受教者會較容易接受。

儒家思想中的「家庭」,是一種「大我」的關係,即一人的錯誤,不只會令自己丟臉,還會令一家人的聲譽受損。如果青少年知道家人的教訓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不是真的關心他們,這會傷害彼此的關係。

年青人的心很脆弱,在得不到諒解的情況下被責罵,就容易破碎。若上一代傷害了他們的心及彼此的關係,他們就會想離開,不想再聽上一代的話。但如果他們被糾正錯誤時,感到被接納及被愛,他們就會願意聆聽、接受是非對錯及真理。同行的愛,就是即使年青人未悔改,上一代仍願意和他們同行,陪伴他們。

這對上一代來說的確是一項挑戰,因為父母明知孩子有錯,也要愛他、接納他,這不容易做到。但這種不放棄的愛真的能夠感動、融化最剛硬、冰冷的心。

 

6.  如何實踐同行

6.1 多陪伴

不是只有傳道同工或老師才可以牧養下一代,但凡有為父為母的心的人,都可以牧養下一代。牧養過程要多花時間去思想及實踐如何教導、餵養下一代。陪伴是一種方式,因為如果未能抽空陪伴,青少年就會在外面結識很多不同的人,包括透過網絡或網上遊戲,認識網友,並尋求他們陪伴。

6.2 多傾聽

上一代跟下一代溝通的時候,往往會說很多自己的事,卻對下一代缺乏聆聽。但就如《聖經》所說:「……人人都應該快快地聽,慢慢地說,慢一點動怒。」(雅一19《新譯本》),人們往往都喜歡得到別人的認同,並認為自己一定是對的,但如果可以將思維轉向先聆聽,再慢慢地討論,就可以有效地溝通。

6.3 互動式對話

只要上一代願意聆聽下一代,下一代樂意表達自己,再加上雙方願意放下自己的既定想法,不會一開始就覺得自己一定是全對的,在這種彼此尊重的氛圍之下表達意見和討論事情,便能帶來突破性的結果。

有時下一代會給人叛逆的感覺,其實他們並非叛逆,只是渴望被愛及被聆聽。而當雙方都沒法子真誠對話時,就會在事情的外圍繞來繞去,卻沒法走進核心中對話。上一代與青少年對話時,切忌站在道德高地批評他們,因為這樣只會引起爭論。

事實上,如果兩代都可以竭力地彼此聆聽,是可以令情況有所突破,甚至令性混亂的情況得以改變。

 

7.  結語

下一代對持守聖潔是有一種渴望。有很多人不只想在時代洪流之中「捱打」或防守,甚至還想進攻,開展大學的聖潔文化,令它成為一股潮流。這不能單靠一代的人去開展,更需要很多代的人一起努力才能成就。持守聖潔及與家人同行,兩者是分不開的,年輕人如要為聖潔發聲,便需要上一代的同行及保護,這樣他們的行動才會持久。

聖潔文化需要以愛及尊榮來包裹,才容易被大家接納及接收。

性教育好好教

——校內推動性教育經驗分享

灌秀雲 | 灌秀雲老師:現任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中文科老師,助理輔導主任。有多年從事性教育工作經驗,曾任融洽教育主任。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馬迅榮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  引言

在香港社會裡,不只在街上有不同年紀的情侶在親熱,在各種電視節目、電視劇集、電影中,都有賣弄女性身體、模糊男女界線,取笑女性身材的成份。這些節目往往在黃金時段播放,家人一邊看電視一邊吃晚飯,不分男女老少。連成年人較少接觸的動畫、漫畫都有不少色情元素,或以BL(Boys’ Love,男男之間的愛情故事)為題材。

無可否認,社會風氣也是一種性教育,年輕人已經愈來愈大膽。即使學生在學校向老師表示不認同一些親熱行為,但可能與老師熟絡之後,他們就會坦白說覺得沒有所謂,因為很多人都這樣做,電影和電視裡很多明星藝人都是這樣,他們只是「做自己」(按自己的意願來生活)。他們覺得拍拖的時候,只要有衝動,即使在公眾場所摟摟抱抱,也沒關係。到了那個時候老師才會驚覺,原來學生對兩性的界線很模糊,因此身為老師,是有責任去推行性教育的。

 

2.  性教育教案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是一所有基督教背景的津貼中學,校內任教的老師都是基督徒,大家在一些議題上,例如婚前性行為、同居等看法或許大致相同,但當老師仔細討論下去,就會發現其實大家仍然會有不同的意見。例如拍拖的界線在哪裡,不同年紀的老師也會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相同。再加上學校內有不同級別的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情況都不同,他們的問題亦需要不同的方法來處理。

因此,主力推行性教育的輔導組老師會在校務會議中,傳遞校方的看法和立場,也會提出一些個案。輔導組老師亦要預備好一套教案以供同事使用。一般來說,如果校內同工的看法不同,無論教案有多出色,都無法得到其他老師的支持。因此最好還是與校內同工多作交流,讓大家明白學校的立場,避免嚴重的分歧。這需要老師們經過多年的摸索,才能設計出適合自己學校的教案。

 

3.  性教育內容和方向

性教育很容易被人誤會為性交教育,認為它只牽涉兩個人的事。其實,更準確地說,性教育的內容應該是關於兩性的相處。因為異性的關係,可以同時指向沒有戀愛的朋友關係。如果異性之間只是普通朋友關係,如何相處才算合宜?如果和異性關係曖昧,怎樣確定二人之間是否存在誤會,還是二人真的有發展成為情侶的空間?如果進入談戀愛的階段,可以去甚麼地方、有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還有彼此對婚前性行為的看法等,其實這些都是涉及性教育的範疇。

更深入一點的說,性教育就是要教導同學要懂得愛自己;而如果要愛自己,就需要認識和了解自己。如果同學能夠好好認識、了解自己,既可以成為一個「筍盤」(理想對象)、有好的package(包裝),亦能在將來為他們的另一半,好好裝備自己。

另外,除了強調界線、貞潔,以及性是一件美好的事,性教育也希望教導同學在結婚之前,好好保護、愛惜自己身體,將最好的留給丈夫或妻子。現在的青少年可能見到家人或社會的離婚率偏高,於是普遍對婚姻失去信心。因此老師們也希望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對於婚姻的憧憬。

 

3.1 性教育主題的設定

在過去10多年,在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裡,老師們在學校舉辦的性教育的主題活動,內容包括自我形象、男女界線、戀愛過程的探討、負責任的戀愛和婚姻觀、貞潔觀念、認識傳媒渲染下的愛情觀、「o靚模」、[1] 援交、同性戀等。(圖一)

明光社

每個學年輔導組的老師都會花盡心思去設定性教育主題和籌辦活動,但同學的反應往往不是很投入。老師們曾問同學的意見,原來他們覺得悶,因為內容來來去去都是講界線、貞潔、不要拍拖等。老師也會為此感到氣餒,因為他們花了很多心血,但反應卻未如理想。

2013至2014學年是一個轉捩點。那一年老師們開會,商量性教育主題,當時有老師提出可以考慮以性傾向歧視條例作為主要內容,後來老師們認為學校裡沒有相關情況,也沒有學生對性別感到混淆或有同性戀傾向,怕同學會因而覺得沉悶,於是打算改為其他題目。可是,當有老師私下問同學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時,才發現同學的反應有別於預期。同學表示在學校裡除了上聖經科以外,根本無人和他們討論同性戀的議題,同學可能對同性戀都充滿疑問:它是天生還是後天的,直的可以變攣(由異性戀變同性戀),攣的可以變直嗎(由同性戀變異性戀)?同學對這個話題感到興趣,想認識多一點,老師們亦認為有不少問題值得討論;不過因為題目敏感,於是在校長批准之後,才以性傾向作為性教育主題。

總結該次的經驗,老師們發現學校的性教育模式,需要轉變,要跟上時代的節奏,了解學生感興趣的題目。此外,由於校內每位老師都是信徒,同學會覺得老師有既定的立場,於是他們會預計到老師會說甚麼,如老師總是說不可以談戀愛之類的話,令他們覺得沉悶。老師們明白縱使自己有既定的立場,但他們要學習忍耐,避免直接教導和令學生有說教的感覺。老師們又需要透過不同的方法,引導他們思考。

到了2015至2016學年,老師們邀請同學成為輔導大使(原本叫性教育大使,但因為令同學尷尬,所以改名為輔導大使)。身為輔導大使的同學要先參加一些性教育講座,打好基礎,然後他們就會開始幫助老師收集同學的意見,或者由他們自行討論,發掘普遍同學感興趣的性教育主題。後來輔導大使向老師報告,「娘娘收兵」是當時的流行話題(「娘娘收兵」泛指女性利用想追求她的男性,為她做事)。老師不知道甚麼是「收兵」,更不知道它是同學間的熱門話題。後來,老師們證實了它除了是同學間的熱門話題之外,更發現學校裡有「娘娘收兵」的情況,於是便決定在那一年,以「收兵」作為性教育主題。

而2018至2019學年的主題是網上情緣,最初老師們的想法是在新聞報道中有很多中年男女,在網上被人騙情騙財,於是便請輔導大使去收集一下同學意見。一問才知,原來同學平日在Instagram上傳圖片、儲like(收集讚好回應)、結識朋友,他們很少遭人在網上騙財。反而老師發現,同學會透過社交媒體認識新朋友,如有剛升上中一的女同學,在入學前已透過社交媒體認識校內的學生,學期開始時有女生已經被同學「重重包圍」。老師們見到才明白,學生圈子的「網上情緣」完全是另一回事。

       

3.2 全年活動簡介

現時學校會透過幾個活動推行性教育:班主任課、週會、邀請護苗基金到校教導同學有關防止性侵犯的知識、性在有理週(每年學校的性教育主題活動),而以上活動會分佈在三個學期舉行,詳情見下:

第一學期:新學年指導日班主任課、中一至中六級班主任課
第二學期:初中、高中級別的週會
第三學期:中二級護苗教育(教育課程及跟進課程)、性在有理週

 

3.2.1 新學年指導日班主任課

新學年指導日,班主任會跟中一至中三的同學講同學相處之道,時間約20分鐘。至於高中,因為同學已經聽過有關內容,所以不必重複。班主任課的主要內容有五方面:

1) 校規指引
2) 同學間的界線指引
3) 何謂性騷擾?
4) 性騷擾的例子
5) 杜絕性騷擾的七大原則

老師會向同學解釋校規指引,同學應該以禮相待,如果有不合宜的事,校方將會嚴正處理,如有需要可能會作出相應懲罰。老師希望同學不要輕視有關教導,或者以為老師在說笑。

至於同學間的界線,老師發現有時初中的同學會做出一些不合宜的行為,如男同學小息時喜歡「猴子偷桃」(攻擊男生下體),而女同學也會拍打其他女生的胸部和臀部。有時同學之間又會有一些過份親密行為,例如喝同一支水、互相餵食,或者同學之間雖然不是情侶卻互相以「老公」、「老婆」來稱呼對方,同性別的同學甚至異性之間會出現同學坐在對方大腿上的情況。雖然有關情況並不普遍,但老師仍會提醒同學,不論在言語、行為和態度上,這都是不合宜的。如同學表示對方不介意,老師會提醒他們問題並不只是關乎他們自己。老師會指出即使在學校裡同學不介意,但像是拍打敏感部位這類行為,出到社會就是性騷擾。同學應該要認識性騷擾和《性別歧視條例》,要學會保護自己,同時也不要騷擾別人。

 

3.2.2 中一至中六級班主任課

同學在班主任課中,會按不同級別接觸不同範疇的內容,以貼近同學的需要。例如中六學生快將離開中學,進入大學。迎新營(orientation camp,俗稱OCamp)和宿舍生活都充滿試探,他們也有可能面對同居,或近年出現的「走婚」等情況(「走婚」是指情侶間在一星期裡,有幾日同住在男方的家,有幾日則同住在女方的家),老師希望同學能為此作好準備。其他級別同學會接觸的內容如下:

中一級:人際關係
異性相處:性別差異、社交距離、兩性尊重

中二級:社會與文化
傳媒中的性觀念:傳媒的影響、色情文化、兩性關係

中三級:人際關係
愛情、友情:二者的分別、社交技巧

中四級:人際關係
戀愛教育(一):拍拖的決定、對象的選擇、戀愛的態度

中五級:人際關係
戀愛教育(二):負責任的戀愛、如何拍拖、如何分手

中六級:婚姻與家庭
婚姻教育:同居關係、同性戀關係(與聖經科合作)

課堂由班主任負責,輔導組老師會事先預備好教案、短片和簡報等材料(每年更新當中的歌曲、新聞、數據)。上課前一個星期,老師們會開會,輔導組老師會提出有關重點。由於課堂只有45分鐘,所以輔導組老師會盡量請其他老師看看教案,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及早提出,務求令到班主任進入課室前就掌握到內容。

 

3.2.3初中、高中週會

有一些重要課題,老師會希望同學在六年的學校生涯裡,能有初步的認識,有關的主題包括:性騷擾、婚前性行為,婚姻與家庭、性病等,具體的分佈如下:

初中
人際關係:性騷擾、約會、愛和迷戀
社會與文化:真愛的態度、婚前性行為

高中
社會與文化:婚姻、家庭、同居關係
健康與行為:性疾病、愛滋病、未婚懷孕與墮胎

有時學校舉辦週會講座,會邀請一些機構的人士,擔任講員。老師在邀請講員到校時,需十分小心,因為即使機構與學校有相同的信仰背景,但講員本身的信仰開放程度,則可能因人而異。曾經有位講員在講座前先與老師作電話溝通,有關講座的主題是負責任的戀愛,但該位講員(社工)將負責任的戀愛理解為負責任的性行為,還打算在禮堂展示如何使用避孕套。老師聽後大感愕然,因為講座是給初中學生聽,根本不應鼓勵他們有性行為,更別說如何使用避孕套。老師惟有再三重申學校的立場,以及有甚麼內容在講座中不能說。可是到了週會當日,那位社工身穿露臍裝,露出腰肢,在台上對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老師知道事情不妙,唯一的補救方法就是班主任在講座後,對同學作些補充說明。有關的情況提醒老師在選擇合作機構時,需要注意的地方。

 

3.2.4  中二級護苗教育(教育課程及跟進課程)
到了第三個學期,學校會邀請護苗基金的講員向中二級同學講解防止性侵犯的知識。教育課程的內容為短劇、互動環節等,時間約一個多小時。而在跟進課程中,該機構的社工會到班房和同學有較深入的互動交流,鞏固他們保護自己的意識。

 

3.2.5  性在有理週
由於校方希望在比較開放的情況下,與學生傾談性教育議題,並提倡談情說愛除了講感覺和浪漫外,應有理性的一面,因此,老師將活動週命名為「性在有理週」。有關活動會鼓勵學生凡事要思前想後,三思而後行。活動會在第三學期舉行,為期五至六日,期間會進行多項活動:

1) 同學早會短劇、回應紙

每年9至10月,輔導組老師會定出該年的主題,在聖誕節時進行資料搜集,並在新年時預備好劇本。由於短劇的內容經過資料搜集,亦盡量貼近同學關心的話題,再加上演出的同學十分落力,所以短劇近年的反應亦算不錯。

短劇時間約三至四分鐘,最後會帶出一條問題,讓同學思考。例如曾推出的短劇內容是:女同學透過Instagram認識一位陌生人,對方是cosplayer(costume player,角色扮演者),女同學為了請對方替自己訂造衣服,就要決定是否按對方要求,發送看到樣子及只穿內衣的照片給對方。短劇之後,同學對問題的回應往往十分認真,也反映了正反雙方的看法,決定發相的同學覺得:「人與人之間不應存在隔膜」、「為達成目標是值得的」,而拒絕發相的同學則認為:「刪除好友關係,因為他不太能信任」、「封鎖、舉報一條龍(與有關人士絕交,並向社交媒體舉報他)」。

預備短劇時,老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 短劇內容不只是為了搞笑、吸引同學。搜集資料的功夫很重要,老師們會讀新聞、研究數據,收集硬件資料後,並用軟性方式表達。老師們也會問學生輔導員,在校內是否有類似的事情發生,以針對校內學生普遍的情況。但老師同時要避免影射,以免令同學覺得短劇在影射自己。
  • 要有賣點,吸引台下同學注意力,例如安排角色在台上談情、同學在台上操兵、同學穿婚紗等,讓模擬的場景具真實感。
  • 選角很重要。另外,如同學演一些具吸引力的角色,在演出前就要教導同學,演出後可能有異性接近,到時要如何應付。
  • 短劇開始前要提醒同學(及老師),演員只是投入角色,事前有充足排練,他們並不是在演自己。因為過去有同學演出奸角,有人批評他是在「做自己」,令他難過。
  • 要預備回應紙於短劇之後讓全校同學填寫,收集回應紙後,當日午飯時就由同學點算及抽出特別的答案,以便第二日老師在早會時使用。
  • 回應紙一定不可記名,而輔導組老師也提醒其他老師不可以翻閱或偷看學生的答案,讓學生放心填寫真實的答案,回應紙會由公文袋收集,過程盡量保障同學的私隱。同學能如實作答是重要的,例如有關同學在社交媒體結識異性,最初老師們以為同學是想拍拖,原來他們有部份是為了打機,亦有部份是為了交收貨品、或者「追星」(追蹤明星出沒地點)。

 

2) 老師早會分享

回應紙上設有一些簡單的問題供同學回答,有關的答案會成為數據。老師也會利用同學在回應紙上的回應和數據,在早會上作分享。雖然時間只有大概五分鐘,但是同學很喜歡聽老師的親身經歷。這些分享並不長,但內容有時卻可以進到同學的心裡。

當老師閱讀回應紙的數據時,也要很小心。曾經有一次學生演出的短劇內容關於同性戀,在劇中有一個外表男性化的女同學對另一個女同學展開追求,回應紙的問題就問同學:「是否一定要和異性拍拖?」收集回來的結果是,有300多個同學(即超過校內一半的同學)覺得不一定要和異性拍拖。老師們都大吃一驚,還以同學的觀念變得開放。有同學在回應中指:戀愛自由,不需要拘泥男女;兩情相悅就得,戀愛拍拖是自由的事;性傾向由自己決定,每個人都有選擇權等等。到了第二天,短劇後又有另一個問題問同學:「如果你有同性的追求者,你會否接受?」結果是大部份同學都表示不會接受,數字亦屬老師們預期的。這兩條問題的結果反映同學的想法:「別人有權選擇,但我不接受同性戀。」因此,老師分析答案和數據時,亦要十分小心。此外,老師亦要避免用指責的態度回應同學的答案。

 

3) 展板

用回應紙收集了同學的答案之後,老師會安排輔導大使在午飯時間統計數據,稍後在展板上列出數字。而除了學生提供的答案,老師還會在展板張貼其他相關的資料,讓同學可以進一步了解有關課題。另外,老師也會設計一些問題讓他們作答。

如果單單列出數字和資料,即使展板放在當眼位置,對同學來說還是毫不吸引,同學亦不會有意欲回應上面的問題。因此,老師會吩咐輔導大使先邀請朋友在展板上回答幾條問題,同學們見到展板上已有其他人的答案,就會較為願意作答。而老師們還會預備一些小遊戲與同學互動,如在展板上張貼不同國家的新聞,同學只要找出哪一則是假新聞,就可以換領禮物。總括而言,展板的內容再好,老師們也要想盡辦法吸引同學,令他們投入和關注。

 

4) 午間活動

性在有理週期間,除了有早會短劇及分享外,老師們也會善用中午的時間,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目的是吸引同學投入活動之中,並且有更深入的思考。有關活動可以讓老師和社工了解同學的愛情觀,也有機會和他們談論相關課題。另外,過去曾舉辦的攤位遊戲,如讓同學親身感受成為「娘娘」或「兵」感覺,他們需要按抽籤抽到的角色,完成一些任務。也有活動由老師或學生輔導員教同學化妝、分享心得,以此帶領同學思考是否要穿著性感才可以吸引異性,並教導他們要對美感有判斷,以及透過清潔整齊的外表,學習建立自己。

另外,老師們也會多運用不同媒介,幫助同學深化對課題的了解和思考,例如播放電影(並準備爆谷吸引同學前來觀賞)、舉辦書展、班際短片配音大賽、午間點唱、舊曲新詞創作比賽等。

在眾多活動中,其中一個很受同學歡迎的活動是老師婚照.對對碰活動:由校內老師提供婚照,再製作成橫幅掛在學校。之後提供婚照的老師會附上一句描述,如:「我們是中學同學」,「經歷了八年愛情長跑」、「我們都鍾意自拍」、「我老公常常跟我說最鍾意我」、「我願意陪他上山下海,將他的嗜好變成我的嗜好」等。同學有幾日時間配對句子和相片,當公佈答案時,同學們都十分緊張,很想知道結果。其實老師設計這個活動的原意是,因為演藝圈有些明星的戀愛、婚姻生活都較為混亂,與其讓他們成為學生的模範,不如善用老師的愛情故事作分享,去教導學生,讓他們認識健康的婚姻。

 

5) 週會

除了以上各項活動之外,老師們還會就該年的主題,預備兩次週會。

 

6) 注意要點

經過多年在學校推行性教育,期間同學的反應有時熱烈有時冷淡,老師們亦有很多的學習。以下的要點可以供大家參考。

  • 訂立主題有摸索期,而主題要貼近學生生活。
  • 開幕禮要先聲奪人,避免和其他校內的活動重疊。
  • 找尋學生喜歡的模式,要吸引他們。
  • 建立討論空間,引發師生自由討論氣氛。
  • 切忌單向的灌輸知識和說教。
  • 持理性開放態度,例如若有同學表明接受同性戀,老師亦要尊重同學的想法。
  • 及早支援同工,幫助他們掌握教材內容。

 

4. 結語

本文提出的經驗和活動,全部都是老師們在學校裡推動性教育的經驗之談。有關工作看似繁重,不過期間各位老師一起合作,還有學生輔導員、同學擔任的輔導大使幫助,令過程不致於太辛苦。

現今的香港社會,各個媒體鋪天蓋地向青少年灌輸界線模糊的價值觀,令他們在不知不覺間接受和跟隨。盼望老師們在學校所做有關性教育的工作可以細水長流,縱使學生不會記得所有內容,但希望在他們在人生作出重要的決定時刻,可以記起在性教育課中曾聽過的一句話,或者一個畫面,幫助他們作出合適的決定。


 

[1] 「o靚模」是少女模特兒的俗稱,與傳統模特兒相比,她們或許未受過專業訓練,但不少都擁有甜美的樣子,她們會參加一些推廣活動,有的亦會推出相集以作銷售。

明光社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

張勇傑、熊嘉敏 | 張勇傑先生:現任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具10多年教授健康教育和情性教育經驗。 || 熊嘉敏女士:現任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曾任職中學教師及具多年教授性教育前線經驗。
29/10/2019

1.  引言

明光社是一個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非牟利團體,本社自1997年成立至今一直本著基督教信仰,藉研究、監察、教育及出版等工作,關心社會、服務人群。我們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在2018年到訪了92間中小學,主領超過265場性教育講座及118場性教育工作坊,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能在這多變的社會為自己作出明智的抉擇。

以校本方式推行性教育,可以說是今天香港性教育的特色,校方可按其信念、傳統、學生特質等因素自行制訂學校的性教育內容,不少學校都會按學生需要邀請機構入校提供性教育講座。性教育不只是性知識的傳遞,也是價值觀的建立,但社會上不同持分者對性教育的定位可以有很大的出入。以青少年懷孕為例,開放一方認為要教導青少年正確使用安全套的方法,保守一方則認為要教導青少年拒絕婚前性行為。因此,學校在邀請機構入校時也需考慮機構的立場及信念。

有些機構會從社會衛生、性自主或人權角度來制訂性教育的內容,明光社的情性教育則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關注個人權利之外,亦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位置、權利與責任,提倡對學生有益的正確價值觀。我們選用「情性教育」一詞,是因為它反映了性教育除了包括性的知識、技巧與態度外,亦包括建立與維繫不同的情感關係,這些在性教育中都是重要的一環。

明光社情性教育的特色是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價值中立(value-free)的性教育標榜全然由學生獨立判斷和思考,不要向他們傳遞傳統的性觀念和道德價值。我們認為所謂價值中立的性教育其實已是一種價值觀,並有礙傳承健康的倫理和婚姻價值。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目的是幫助兒童及青少年建立一套正確的性價值觀,不僅要考慮生理衛生或個人權利,還要考慮道德價值。這並不表示我們支持說教式的性教育,或強行要求學生遵從一套教條式的倫理思想;我們認為性教育要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資訊,讓學生自行作出抉擇,導師在過程中並不需要隱藏自己的價值觀,反而要以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為自己的福祉作出明智的抉擇。

以下是本社情性教育背後對生命、性別及倫理關係的信念。

 

2.  情性教育的基本信念

2.1  尊重生命
我們相信每個人的生命,不論性別、年齡、國籍、社會階層、職業、性傾向,甚至未出世的胎兒,都有與生俱來的尊嚴與價值。因此,我們在做任何事及作出抉擇時,都必須尊重人性尊嚴,尊重他人與自己的生命價值,這亦是最基本的道德考慮。

2.2  性是人的基本特質
我們認為性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基本特質,應以平常心來面對。性不會令人蒙羞,我們該持開放的態度來談論。性亦是個人的隱私,應該加以保護。性別是組成個人身份的核心部份,我們認為男女兩性的差異取決於生理因素,對於現今跨性別運動提倡以主觀心理性別取代客觀生理性別,模糊社會性別制度的做法,我們不敢苟同。

2.3  戀愛是為婚姻作準備
愛與被愛是人的基本需要,青少年渴望戀愛是很正常的事,因此戀愛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認為戀愛是邁向婚姻的過程,二人在相處時增加對自己及對方的認識,學習彼此尊重、付出、接納與承諾,並積極考慮對方會否成為自己將來的配偶。雖然戀愛的目標是指向婚姻,但不是每段關係都能步入婚姻。不過,透過反思關係破裂的原因,可以讓雙方在未能開花結果的關係中有所學習,幫助自己日後能更成熟地發展另一場戀愛,並向婚姻邁進一步。

2.4  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
我們認為性是個人的強烈慾望,但卻不是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需要。性慾不是單單指渴望得到來自性交的快感,更是指個人心靈對親密關係的渴求,這意味著性與愛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認為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接觸的不只是對方的身體,更是對方的生命,二人深刻地接納彼此、排他地擁有彼此、長久忠誠地委身。因此,性行為不只是為性器官帶來刺激,更是雙方心靈的緊密契合,形成親密感。身體快感、心靈慰藉、延續後代,都是健康性關係的結果。

2.5  婚姻內的性行為帶來最大的幸福及保障
性行為是二人最坦誠的身體接觸,赤裸地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的生命,美好的性能為人帶來幸福,錯誤的性卻會帶來嚴重的傷害。性行為亦帶來懷孕及感染性病的可能,因此是否進行性行為是一個嚴肅的決定,需在一個令二人感到安全及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下進行。我們認為婚姻的忠誠與承諾能為性行為帶來最穩固的保障,夫婦二人能安心地向配偶揭示自己生命的所有,藉性行為加深夫婦之間的親密感。夫婦二人如能對彼此忠誠,婚姻內的性行為便是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一夫一妻的家庭亦是新生命最安穩的居所。

 

2.6  一生一世的婚姻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婚姻關係中的「愛」、「性忠誠」和「終身結合」的規範,促成男和女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建立家庭,提供一個長期互相支援的親密關係,而家庭則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我們相信現行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是最能夠保障兒童福祉的社會制度,讓有孕育後代潛能的男女締結盟誓,促進其關係的穩定性,從而維護每個幼兒獲得與親生父母連繫的基本人權。我們認為家庭既然是天然和基本的社會單元,應受社會和國家的保護,以保障男女婚姻制度的獨特性。

我們按著以上的信念,設計本社的情性教育內容,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個接納自己及尊重他人的人,學習建立及維繫穩定的情感關係,謹慎作出抉擇,並建立對將來婚姻的憧憬。

社會文化每時每刻也在轉變,青少年往往是最先受社會文化影響的群體。本社情性教育除了涵蓋以上的常規內容外,我們每年亦會更新情性教育的主題,加插新興社會現象的題目,以緊貼社會文化,回應新的衝擊和挑戰。

不少老師或性教育導師都有心在學校等地方推動性教育,但往往在教學時感到困難。以下是我們多年來在學校推動性教育的經驗,盼望能為有心推動性教育工作的人士,提供一點參考。

 

3.  小學情性教育經驗分享

在小學推動性教育講座,營造親切和愉快的學習氣氛尤其重要。負責導師可作以下準備:

3.1  課堂前

3.1.1  衣服顏色
我們推薦導師們穿著粉色和淺色系列,可配以少量可愛圖案(例如花和小動物),臉上掛著微笑,以開朗的聲線來跟學生打招呼。因為營造明朗和愉快的氣氛,會令學生們較易投入性教育講座。

3.1.2 建立規則
有些導師或會擔心秩序問題,我們有以下體會:第一,建立屬於你和學生的暗號,以維持課堂秩序,例如當導師拍三下手,學生們就要把嘴巴合上,手放大腿。第二,在課堂開始時跟學生們說:「老師已預備了卡通片和小遊戲,但需要在限時內完成。」學生們聽罷通常都會非常樂意配合,並積極地回應。第三,坦白說出自己的困難,例如「老師喉嚨痛不可講太大聲」或「老師對聲音很敏感,太嘈吵會令老師頭痛」,一般來說,學生們都會很有同理心,願意遵守秩序。

 

3.2  上課時

3.2.1  看得見的身體語言

導師可透過身體語言進一步與學生們作互動,例如當學生們回應時,以友善的眼神和點頭表示聆聽和同意。我們發現學生們喜歡言行一致的肢體表達,例如,表達歡迎時打開雙手,與後排同學打招呼時要踮著腳以提高身體,表達拒絕時雙手交叉放在胸前,講到憤怒時雙手叉腰,表示尋找時將手放在額前作勢觀看同學。簡單來說,我們的身體語言應盡量放鬆,保持柔軟,避免繃緊,就像小朋友一般輕鬆自在就可以了。

3.2.2  運用道具和小遊戲

學生們最喜歡玩耍,特別是要運用肢體及配上實物道具的小遊戲,例如跳高到某處拿問題紙、打開扭蛋(圓形膠殼)取出裡面的問題紙和透過實物毛公仔學習等。相比起看著在螢光幕上的圖片,學生們更喜歡摸得到的道具、看得見的實物和聽得見的聲音。若配以小禮物作為奬勵,例如糖果、書籤、飲品等等,同學會對活動更投入,導師們發問時就會見到許多同學把手舉得直直,搶著回答問題。正向鼓勵,萬試萬靈!

3.2.3  先欣賞,再引導

有時同學需要引導,作進一步的思考,或具體講出自己的想法。導師們可採用「先欣賞,再引導」的方法。欣賞的說話,亦能鼓勵更多同學放膽回應。導師們可以說:「我很欣賞你能夠分享你的看法,其他人有沒有別的看法?」、「你很會關心別人!若果對方繼續向你靠近,令你覺得難受,你會怎樣做呢?」

總括而言,小學生對於性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充足的學習動機,只要在設計課程時,圍繞著好玩、肢體活動、分享,再利用實物道具和小禮品,性教育課就能在輕鬆有趣的氣氛下進行了。

 

4.  中學情性教育經驗分享

時下中學生在網絡年代成長,他們接收了大量良莠不齊的性資訊,亦已建立了自己的性價值觀。在性知識方面,導師們可清晰指出當中的對錯,但在性價值觀判斷方面,由於難定當中的對錯,事實也不是非黑即白,我們要做的不是要強行向年青人灌輸一套價值觀,而是要放下老師或導師的身份,與年青人同行,並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作出利己利人的決定。

4.1 膽大
在中學進行性教育時,學生往往會提問一些令人感到尷尬的問題,可能是想挑戰導師的底線,又或是頑皮地想捉弄一下導師。我們要克服被挑戰的不安與憤怒,認真聆聽他們的提問,或許他們是以嬉笑的面具遮掩害羞、膽怯與無助。導師要冷靜分辨他們的問題,不要一遇到學生問有關「性」的問題便即時把門關上。嘗試了解他們提問背後的動機,並小心回應;導師的回應會影響他們對「性」的看法。

4.2 心細
除了用心聆聽,更要察言觀色,留意學生的語氣、肢體動作、臉部表情、配合邏輯思維,抽絲剝繭和拼湊零散的資訊,最重要的是了解問題背後想表達的事。老師們不要單單以解決學生的問題為目標,而是在處理過程中,教導他們如何面對和處理生命中的挑戰,同時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如老師能以自身經驗來分享,成為學生的模範,這都是幫助他們成長的好方法。

4.3 臉皮厚
要和年青人認真談性,必先要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怕談性。這可避免他們以挖苦、嬉鬧、甚至以揶揄的態度回應導師。如他們當眾提及性器官或性行為的別號,可能是想令老師大動肝火或尷尬迴避,最好是以淡然的態度糾正及回應,這除了會令他們大失所望,亦可以是他們認真學習情性教育的開始。如果老師真的不懂回答學生的提問,可以大方承認自己不熟悉這方面的知識,鼓勵學生和自己一同尋找答案,這樣的回答會令他們對導師產生親切感,認為對方是可以一同探索的同伴,學生更可以從導師那裡,得知當他們對性產生疑惑時,有甚麼途徑可以尋找答案。

4.4 拉近世代鴻溝
我們與年青人活在兩個不同的世代,接收著不同的資訊,我們難以跟上他們的節奏,但其實只需對他們喜歡的事物有初步認識,已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可以找熟稔的學生了解他們最新的話題,喜歡的明星及資訊等,時間許可的話可看一兩套他們喜歡的動畫、漫畫及劇集,學兩三句新一代的「潮語」(潮流用語)。在學校講戀愛講座時,可以用這個問題作為開場白:「在座有沒有同學是A0,有沒有同學很想『出pool』?」[1] 其實學生不用回答,只是問題本身可以拉近學生與導師的距離,營造輕鬆的氣氛,讓他們感到導師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與他們平起平坐地談情說性。

 

5.  結語
我們相信性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價值教育,雖然不能即時看到成效,但相信老師、性教育導師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有關教導會進入年青人的心中,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方向。明光社除了可為學校提供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外,我們亦能為學校提供性教育教師訓練,本社網站亦有性文化評論文章及性教育教案下載區,盼望能與學校一同攜手,為學生提供一套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明光社情性教育教案下載區

 


 

[1] A0是指沒拍過拖或談過戀愛;A代表available(單身),0是曾拍拖次數。「出pool」是指離開了單身行列,開始拍拖了;「出pool」即離開水池,有上岸、泊岸的含意。

性不教,誰之過? (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

研究中心週年研討會精華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9/09/2019
明光社

「性教育可以教甚麼?」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在「廿年需幾番新?從性教看中小學性教的重及需」主題演講上提到,早在1997年香港教育署已經出版了一本《學校性教育指引》,當中主張性教育不是只講生理層面,也涵蓋個人成長、健康與行為、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社會與文化。這與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所提及的八個核心一致。他指明光社推行的情性教育同樣著重有情、有理、有關係、有責任等價值觀,只要學生從中吸取到積極的價值觀,學生整體的人際關係、責任感等都會變得更好。他認為學校是推行性教育最重要的平台,老師是學生最信任的對象,也是他們獲得性知識最主要途徑。可惜的是學校教授性教育課程的節數不多,這亦使學校無法投入較多資源推動性教育,最常見是把性教育的課程外判,與非政府機構(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合作。過往17年(2002-2018),本社同工曾到訪幾百間學校,帶領的講座及工作坊合共3,309場。本社定期安排師資培訓,期盼學校可以善用NGO,而不是過度依賴它們,以致未能建立學校本身的性教育理念。

 
明光社

資深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在「培育青少年的心性發展,建立健的性態」主題演講上指出性教育應涵蓋生理性特徵、性別、性別身份、性傾向/性吸引、價值觀、道德觀、行為、性別氣質、角色和關係等,所以性教育不是Sex Education,而是Sexuality Education,即性方面的事情的教育,Sexuality的定義比Sex(人的生理性特徵)更廣闊。現時有三個令家長和老師常感憂慮的情況:愈來愈多青少年持性解放的性態度、接受性別是多元的和性傾向的多元選擇。父母及老師可以具體地培育兒童和青少年建立性別自信,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性態度和價值觀。對一至三歲的兒童,父母可以肯定和稱讚孩子的原生性別;與他們建立健康的情感依附關係;切忌性別歧視。對於四至九歲的孩子,師長宜關注他們能否和同學建立融洽友善的關係,關注他們有否因性別氣質遭欺凌等。學校的家長教師會可與NGO合作,讓青少年認識性解放運動的禍害,並且建立健康的性價值和道德觀念。

 
明光社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大學任教及作輔導督導,資深國際學校輔導員莫林天欣博士在「性教育可以教甚及怎」主題演講上提到在教授性教育一事上,父母擔當了很重要的角色,學校亦是很重要的場所。性教育不是只傳遞性的認知,還要教授關係及自我身份。青少年很需要確定其身份。身份包括文化、性別、性別角色、外觀、優缺點等。明確的自我身份能夠提升他們的自我感覺及價值,有助他們建立良好關係。反過來說,能與家人、朋友和男女朋友建立良好關係,有助青少年建立自我身份,和明白自己重視甚麼價值觀。所以,教導青少年評估他們跟朋友的關係也很重要。老師可以提供一些健康友誼的特質,讓同學按這些特質來為友誼評分。此外,老師也可以提供一些真實場景問題,假設一些情況發生在同學好友的身上,讓他們回應,藉著分組討論,協助他們反思自己的價值觀。

 
明光社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講師梁林天慧博士在「由大學生現況看青人性教有何需」工作坊分享到,性、愛不能抽空談論,談論性的時候需要談論愛,而談論性、愛的時候又需要談論正向人際關係。講師可引用各學科大師的理論(如發展心理學、Piaget的思維發展理念,Kohlberg的道德成長階段)去指出情緒、理性思維對性和愛,及人與人的相處有多重要,也可以簡介不同文化對性與婚姻的態度等,從而指出價值取向對行為的重大影響,引導學生作全人發展。講師宜以活潑、生動的手法帶出訊息:如善用音樂、歌詞及電影分享、角色扮演,進一步令課程貼近學生的生活需要。若主題內容不適合進行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體驗小組活動模式,有需要時按其性別分組,以免尷尬。大學生看重自由、自決及開心,講師宜鼓勵他們思考後果才作決定。講師即使有建議,也要留意如何表達及何時表達,別讓同學感到被操縱。中學老師也可以設計一些反思題目,了解和聆聽學生的需要。

 
明光社

加拿大溫哥華、瑞典斯德哥爾摩、美國加州和台灣提倡的性教育,表面是談尊重、反欺凌和標榜平等,實質上是同志運動的洗腦教育。在「從台與海外性教育經驗看香發展」工作坊上,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關啟文教、香港性文化學會婚姻倫理資源中心生命教育主任鄭安然先生及香港性文化學會項目幹事陳靈騫女士為參加者介紹以上地區的性教育教材。其中加州的性教育教導五歲兒童跨性別概念、初中生不同自慰方法、給予高中生肛交指引等。這股性解放風潮也吹到香港:貞潔教育被抹黑為恐嚇教育;過度強調性別不只男或女,而是以光譜形式存在(即人有機會是可男可女或非男非女)。面對這股風潮,老師或家長要有勇氣、智慧及正確態度教導孩子。勇氣在於「夠膽」指出同志運動性教育教材的問題。智慧在於講求真實,通過搜集資料,用數據及事例批評當中的謬誤,如香港人感染性病數字在增加及感染年齡在下降等。年青人易受外國趨勢影響,師長要指出這其實是由少數人發起的,並介紹外國提倡的健康性觀念。正確態度在於重視彼此關係,明白他們的掙扎,又嘗試指出其問題所在。以情理兼備的方式,引導孩子拆解性解放運動的內容。

 
明光社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青少年服務)竺永洪先生在「社工如性教困局及個分享」工作坊提到,社工可以通過一個KSA2的框架去推動性教育,即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態度(Attitude)和能力(Ability)。知識:由現象到抽象,到了解背後的邏輯,然後發展智慧。例如社工可幫助年青人明白性及性別的現象,再幫助他們分析背後整套概念是怎麼一回事。當社工掌握了知識,才可說服學校,他們有能力傳授知識和運用技巧去帶一些活動。技能不單是帶活動的技巧,也包括與青少年傾談的技巧。社工要留意步驟、次序及條件因素。如處理性問題時,可否直接問?還是迂迴的問?此外,態度亦非常重要,社工很難禁止現今的青少年不做一些事情,但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後果,讓他們行動前思索一下,也要探討他們重視的是甚麼,關心的是甚麼,幫助他們多了解自己。最後,社工要了解自己能力的特點,若信心不足,可以從簡單開始,單對單與當事人面談或以小組形式討論,選擇並用信心駕馭適合自己的舞台。

 

明光社

 

 
明光社

Holiness Camp召集人李顯雋先生在「兩代同行的自發聖潔運動」工作坊中說:「上一代需要知道下一代的需要,因為絕大部份的性混亂問題是來自於他們滿足不到內心真正的需要。」他多次強調當父母或教會滿足不到年青人的需要,他們便會擁抱外面的文化及世界觀。但當人認識神的時候,便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時候,便認識甚麼是貞潔。年青人能對神忠心及持守貞潔,是因上一代能有效地向他們傳遞對神忠誠的訊息。年青人敏感,對愛的標準也很高,他們討厭上一代站在道德高地指責其錯處,期望上一代真心真意帶著愛心聆聽、尊重和肯定他們,而不是單單在乎他們做了甚麼。當他們在家或在教會有歸屬感,自然不用在世界中找尋愛。其實年青人渴望持守貞潔,若上一代願意竭力聆聽並以正確的態度與他們同行,他們是可以突破的。

 
明光社

中華傳道會劉永生中學助理輔導主任灌秀雲老師在「性教育好好教——校內推動性教分享」工作坊中分享了,如何在任教的基督教中學推動活潑精彩的性教育活動,如舉行扮男神、女神及兵攤位遊戲,淑女形象化妝班+型男形象培訓班等。她指要有效地推動性教育,上下同心是很重要,如果老師之間的意見有極大分歧,即使校方有資源有人手,也難以有效地推動性教育。而負責性教育的老師除了要與其他老師好好溝通,也要關注學生的需要,留意主題是否貼近其生活,讓他們感興趣。活動形式若流於灌輸或說教,沒有理性開放的討論空間,老師如何努力,都是白費。其實學生亦很想知道與老師相關的事情,因此要善用老師的角色,老師的身教和見證比明星更具說服力。不只老師,同學也可以擔當輔導大使的角色,其工作是為老師發掘同學間流行的「性」話題,讓老師知道可以如何應對及教導。

 
明光社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張勇傑先生及項目主任(性教育)熊嘉敏女士在「明光社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工坊中闡述,本社情性教育的特色是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目的是要幫助兒童及青少年建立一套正確的性價值觀,不僅要考慮生理衛生或個人權利,還要考慮道德價值,但它絕不是說教式的性教育,或強迫學生遵從一套有如「教義」般的倫理思想。過程中,導師可以運用道具和小遊戲,透過友善的身體語言,以先欣賞後引導的方式教導小學生。至於中學生,導師要學習同學間流行的語言及愛好的明星等,以拉近大家的距離,並以親切接納的態度聆聽及回應他們的問題,讓學生願意接收全面的資訊,和朝正確的方向思考,為自己的福祉作明智的抉擇。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9週年研討會「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已於6月21日在旺角浸信會順利舉行,當日活動共有85人參加。非常感謝旺角浸信會借出場地及同工的協助。相關內容會製作成文集,預計在10月出版,詳情請留意本社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