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在世界中心自拍—網絡自我分享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9/03/2015
當你走到世界的中心,山嶺的高峰時,你會第一時間做甚麼?當然是自拍,然後放在社交網絡分享。為了令相片更易「呃like」,就算要站在更危險的邊緣,用上更多時間修圖也在所不惜。但在處理這些事情的時候,山上的風景,你又看到多少?
離開「凡事都可行」的魔咒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9/03/2015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這句「萬能Key」,多年來都是不同教會、機構提醒大家網絡世界的危機,要小心使用互聯網的絕頂金句。因為這金句夠百搭,易解易用,既不會得罪人,又可以將訊息帶出。但在應用時,若淪為禁止人上網的「教條」,未免將聖經過於簡化。
上網有時 褪網有時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8/03/2015
「上網的味道,試過都知道好」。因為網絡,我們節省了排隊拿表格及交費的時間;也因為網絡,我們尋到了「失散」多年的舊朋友。但當大家歌頌網絡世界的美好時,卻有人不習慣網絡及科技生活,甚至要尋死,那又是為甚麼?
幼童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文獻速覽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8/03/2015
近年不少父母都會用手機安撫「扭計」的幼童,電子產品儼如電子奶嘴;只要將手機塞在小孩的手中,他們便會安靜下來,情況就像過以電視當媬姆一樣。然而美國、台灣、日本和南韓都相繼訂定指引、甚至立法管制幼童使用電子屏幕裝置。
當血淡如水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6/03/2015
元朗區的所謂光復行動,演變成警方、支持及反對團體的三方衝突,往日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因本土主義抬頭而褪色。香港人與中國人本來是可以並存的身分,漸漸變成對立的關係,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