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被困的「沒女」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0/09/2014

「沒女」這個詞語因一個電視節目《沒女大翻身》,成功植入本地,並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生活於大都市中,我們生活即使不算富足,溫飽也普遍不成問題。然而我們的著眼點,往往是我們欠缺的,多於我們所擁有的。

進步的生殖科技 褪色的生命價值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10/09/2014

本港《人類生殖科技條例》對人工受孕訂出嚴格的規定,只有不育的夫婦才能進行人工受孕,亦不可選擇胎兒的性別。然而,本港一間證婚公司在本地報章刊登廣告,推銷她們在泰國開辦的人工受孕服務,並標榜能選擇嬰兒性別。因進行手術的地方是在香港境外,並不受《人類生殖科技條例》規管,所以該公司能走「法律罅」繼續營運。

這是大數據時代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0/09/2014

本屆世界盃曲終人散,四年前最能預測球賽結果的八爪魚,在今屆世界盃中被「大數據」取代。

感激紅雨同路 明光社賣旗沿途有您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0/09/2014

明光社於8月13日(三)早上在港島區賣旗,這是眾同工和義工一次難忘的經驗。只是一個早上,我們便經歷了兩次紅色暴雨警告訊號(紅雨警告),然而我們卻真實地經歷到上帝,祂的預備與恩典是足夠,甚至遠超我們所想所求。

我真的能只代表自己嗎?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0/09/2014

近月不論社會議題,又或是基督教教內議題,眾人都紛紛表達不同的意見。當有人發表了一些具爭議的意見後,會有另一些人走出來說:「某某某不代表我。」又有人因著某些身份,而獲得機會在一些場合表達自己的意見,但為怕得失人,便說了句:「我所說的,只能代表自己的想法。

家長要「解放」?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8/09/2014

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已於六月順利舉行。今年,研究中心邀請了全港中小學及幼稚園家長參加「家長對性解放及性教育的意見調查」,當中有些發現值得大家深思:例如逾六成家長想儘量延遲子女學習談戀愛(有意見甚至希望是大學入學後才教!),但同時卻認為應要讓子女儘早學習避孕的方法。

地產如何霸你權?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義務)
08/09/2014

在香港,能否上車買樓不僅是人生大事,更成為了不少人的人生憾事!當大家不約而同的說「地少人多」、「樓價過高」,繼而就是發出對「地產霸權」的不滿和指責。

嬰兒有價生命無價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4/09/2014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以下廣告?廣告相片展示猶如星級酒店裝修的登記大堂;寬敞及舒適的貴賓休息室、等候室;還有先進的手術室。此外,廣告更配上以下標語:「龐大經驗及管理診所」、「自設無菌化驗室」、「尊貴套餐$230,000起」等。

事實婚姻 小三福音

02/09/2014

有報章指平機會一名高層在近期歧視條例檢討上公器私用,私下到教會「煽動」教友「反平權」。據知這位高層是平機會的開荒牛,在平機會工作近二十年,曾與歷任主席共事。報道刊登後,輿論一面倒批評該名高層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