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小說

整理: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1/07/2013

大眾文化與倫理對談系列  第三回

 

各地有關變性人婚姻的資料

吳庭亮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1/07/2013
在W案的判詞中,終審庭法官根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Jurists的資料,指變性人可以在中國內地、加拿大、印度、新加坡、日本、南韓、印尼、澳洲及新西蘭合法結婚。

馬季投注額又創新高的啟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1/07/2013

香港馬季已完結,早前馬會宣布今年馬季投注額以924億元創歷年新高,入場人數更超過200萬,可謂丁財兩旺。馬會稱因為近年提倡改善投注體驗,所以多了人參加欣賞賽馬盛事云云。投注體驗是怎樣得到改善的呢?就由你進入投注站的那刻開始,只要你停駐一會,就會有人友善的向你查詢要不要開一個綜合投注戶口。這種戶口讓你可以在電話、手機及任何可上網的工具上隨時隨地、隨意隨心投注,而且相關資料一應俱全。

變與不變——Omena:我只是平凡人

Omena    |    2009年下旬完成手術,著有《我有過26年的男兒身》
11/07/2013
對於變性議題,人們很快便把焦點放到變性手術上,但可別忘了經歷其中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所面對及經歷的掙扎都不足為外人道。外人以為變性手術就是一切;然而,他們有不同的想法,而且選擇了不同路。就讓我們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聆聽他們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可別忘了,他們同樣都是上帝疼愛的人。

變與不變——康貴華醫生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青年事工)
11/07/2013
「變性」意味的並不止於施行手術那刻或之後。希望變性的人其實已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掙扎了好一段時間。當中有些人會選擇進行變性手術,有些人卻不然。本文作者訪問了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康醫),為我們講解性別認同異常的情況。另外,再了解三位對自己的性別認同久經掙扎的朋友的心路歷程。
 

變與不變——Joanne: 選擇進行變性手術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青年事工)
11/07/2013
Joanne (2009年完成變性手術,是由男變女的女同志): 選擇進行變性手術 

變與不變 龍仕功:選擇從過去的枷鎖中釋放出來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青年事工)
11/07/2013

不論是行為還是喜好,龍仕功兒時總覺得自己是個女孩子。「娘娘腔」是個常被掛上的標籤。年少時他跟女孩一起才能找到身份認同,甚至青春期發現自己在性方面受男性吸引。「厭惡」是他對自己男性的身體和外形最貼切的描述,內外無法協調,還受著「性別焦慮症」的折磨。

接納與盼望不可兼得?變性人結婚案的神學反省

雷競業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助理教授
11/07/2013

最近香港的終審法院宣判變性人可以用變性後的性別申請結婚。

廣告植入無界限

黃仲賢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監察及行動)
11/07/2013

要數傳媒的收入來源,大部份人也知道除了觀眾以外,就是廣告商。若然是免費報章,廣告更是不可或缺的經濟支柱。所以當大家看報道時,廣告亦會在旁邊「侍候」,希望讀者或觀眾能夠一併收看。當然,有人一看到廣告便「飛頁」,並不受到影響。但正所謂「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現在有不少廣告模仿成報道,甚至混入節目中,令大家無處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