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你是否只追逐小豬?
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大受香港市民歡迎,掀起一陣熱潮,門票公開發售首數日,便有大批市民搶購,導致網上及電話訂票系統出現「大塞車」,更有人把周日黃金時段的門票「炒黃牛」,門票由原本10元升至過100元。
工資、工時與公義
經過勞工界多年爭取,立法會終於通過最低工資的法例。但香港社會貧富懸殊、以及政策上嚴重向大財團傾側的情況並未改變,要爭取更合理的「最低工資」和健康的工時,仍然有漫漫長路。
良心—投資
香港人人都投資!可能你以為「自己甚麼投資也沒有」,但其實不論是供強積金(MPF),或是投資股票、債市、認沽證,你都已在投資的大洪流上,每月自動進貢市場!
變性人是男是女?
一名變性人與男朋友申請註冊結婚,由於香港法律只容許一男一女的婚姻結合,而該名變性人的出生證明書顯示「她」是一名男性,因此婚姻登記處拒絕他們的申請。他們不服而提出司法覆核,並獲得高院受理,張舉能法官於2010年10月5日判原告敗訴。
電影——通識教育的一度橋樑
《海豚灣》(下稱《海》)獲本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難得發行商有膽色安排在香港上映。坦白說,這類電影議題在香港壓根兒不會獲得上佳票房,然而對拓闊本港觀眾口味、眼界卻是有益無害,並可有效抗衡「經濟發展是硬道理」、「娛樂至上」等流行價值觀。
性教育是「全人」的教育
除了在校園裡可向學生講解性知識外,如果教會能作出配合,提供一個開放的環境,使到不論是青少年或成年會友,都可以開心見誠地跟牧者分享自己的性疑惑和難處,並安排弟兄姊妹守望同行,相信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為此,我們訪問了香港宣教會恩磐堂的林榮樹牧師和陳傳道,以及U-Fire總幹事胡裕勇先生,盼望藉著他們的經驗分享,能幫助大家在教會的性教育上向前多走一步。
百花齊放的美國性教育
一般人討論美國性教育時,往往以為定必是洪水猛獸,鼓吹性解放、開放性行為,甚至是超越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多元性行為。但其實在性教育層面上,美國的性教育不但不是一言堂,而且每個州就其不同情況,都有不同的性教育安排。
性教育,由0開始
面對社會性觀念愈開放,道德價值界線愈趨模糊的境況,家庭發展基金事工總監徐惠儀女士提醒家長,莫再把灌輸性教育的責任單單留給學校,父母必須親身參與其中。她又認為,打從幼兒時期,家長便要展開家庭性教育的工作,以幫助孩子從小建立一套正確的性知識和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