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馬會全力催谷賭波誰人最受害?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2/2010
馬會將會在網上直播全球各地更多冷門的足球賽事,並提供即場投注服務,目的很明顯,就是讓更多球迷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賭波,提高大家的投注意欲。

為保護兒童踏出重要一步

傅丹梅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 註冊社工
07/02/2010
面對近年眾多的性侵犯個案,包括有孌童癖補習教師出獄後再開補習社犯案,以及多宗涉及教師性侵犯學生的個案,設立性罪行名冊實屬必要。 保安局終於接納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性罪行檢討小組委員會於前年七月推出關於性罪犯名冊的臨時建議,可令一眾家長較為安心。

「八十後」=「憤青」?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03/02/2010

從「五區總辭」到「反高鐵」,在近期的社會行動中,新一代示威者往往成為了事件的主角,有人覺得是社會上年青一代的醒覺,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搞事分子」,只有激憤,缺乏理性。這一班年輕的「八十後」,一方面被看成是社會的未來中堅,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一事無成的「憤青」,究竟這是甚麼樣的社會現象?

賭片的默示 ── 希望之路?

機師    |    電影研習小組組員
26/01/2010

說起賭博,由賽馬會「合法」經營的六合彩、賭馬及賭波,到親朋戚友的麻雀耍樂,甚或過大海賭場一博,香港人從來不愁沒有選擇。可是,要脫離十賭九輸的現實,得靠看賭片以嘗「贏大錢」的快感,其中王晶《賭》系電影,熟口熟面的主角賭桌上大勝的風光場面,最教港人津津樂道。

有理.有你 ─《生命倫理》創刊感言

陳永浩    |    博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26/01/2010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08年5月成立,旨在就社會所關注的倫理議題,以分析、調查、研究作為基礎,按聖經真理作出整合,與社會大眾分享。讓公眾能以更多向度、更具深度的思維,找出合乎社會利益和倫理的方向。

愛裏沒有懼怕 ── 與「性屬身份混亂」和「性沉溺」者同行

採訪: 張勇傑 , 歐陽家和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26/01/2010

活在一個情慾橫流的色慾城市,同性戀浪潮和色情文化不斷衝擊傳統的價值觀念,青少年的同性戀和性沉溺情況確實令人擔憂。黃偉康博士告訴我們毋須懼怕性屬身份混亂和性沉溺的人,反要以愛心來關懷他們,因為「愛裏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

為新聞立界線 ── 動新聞還算是新聞嗎?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6/01/2010

2009年台灣傳媒最潮的新聞用語是「動新聞」。無論大家是否喜歡黎智英,但他作為一個傳媒的外行人,過去二十年卻推動了香港和台灣傳媒的轉變。有關轉變可說是好壞參半,筆者過去二十多年一直從事傳媒及傳媒教育工作,深深感受動新聞已走在危險邊緣,隨時超出新聞的界線。

「公審」「起底」勢成趨勢 ── 公眾能如何回應網絡欺凌?

吳秀紋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6/01/2010

近年網絡世界興起「人肉搜尋」和「網民公審」現象,有被「起底」的受害者因不堪網民的滋擾和圍攻而需報警求助。

我無奈、害怕和憤怒!

採訪: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26/01/2010

網絡欺凌,沒有表面傷痕,沒有痛楚,但受害人所受的傷痛,可不是一下子可以痊癒的。有些人從此不再寫網誌(Blog);在facebook絕跡;有些人要開新的電郵帳戶;聽電話時只聽有來電顯示,甚至是來電顯示中有紀錄的朋友的電話。受害者成為網絡世界的驚弓之鳥,在分享與私隱之間,重新為自己在網絡的身份定位。

只許百姓放火,不許州官點燈?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6/01/2010

面對無日無之的網絡欺凌、人肉搜尋的事件,滋事者無法無天,執法者無法監管,受害者無辜被害。究竟在資訊科技、法律,以至教育的範疇裡,我們可以做甚麼?《燭光網絡》特別訪問了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教授,了解在資訊科技爆炸,Web2.0盛行時代,從規管及教育角度可以落實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