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13歲爸爸不能承受的重

傅丹梅    |    明光社 助理總幹事
19/02/2009

「互聯網及新媒體」監管建議

陳永浩    |    博士‧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主任
13/02/2009

 

香港出不了日式AV

陸君樂    |    海外傳媒工作者,刑事司法研究 碩士,前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13/02/2009

全球色情工業於2006年賺最少970億美元,

我要做個「不賭翁」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2/02/2009

身處在「馬照跑、舞照跳、股照炒」的香港大都會,賭博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情。由家人每星期「刨馬睇波」,同事「夾份買六合彩」,甚至是「人人講股」,投資投機分也分不清……我們應如何自處?聖經又怎樣教導我們面對賭博問題?

「八十後」=「憤青」?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03/02/2009

從「五區總辭」到「反高鐵」,在近期的社會行動中,新一代示威者往往成為了事件的主角,有人覺得是社會上年青一代的醒覺,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搞事分子」,只有激憤,缺乏理性。這一班年輕的「八十後」,一方面被看成是社會的未來中堅,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一事無成的「憤青」,究竟這是甚麼樣的社會現象?

回應、澄清各項誤解

28/01/2009

 

最後資料更新日期: 8/9/2014

 

「色情無害」是否神話呢?

07/01/2009

不少市民都相信色情文化會對人有不良影響,在一本近期的犯罪學專著Male Crime and Deviance: Exploring Its Causes, Dynamics, and Nature中,學者R. Barri Flowers也說:「在文獻裡色情物品與男性的犯罪傾向的相關已被清楚地證明,色情材料的使用與男性的侵略性、暴力、性犯罪、家庭暴力和其他反社會行為都有關連。

自律以外,仍有管制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01/01/2009

於近年報章、雜誌不時發佈不雅或更甚的照片,公眾亦愈發關注不良照片或資訊在互聯網上流傳,2008年10月初,政府推出《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檢討諮詢,希望改善現行規管淫褻及不雅物品的機制。

要立法規管「新媒體」資訊嗎?

何玉芬博士    |    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
01/01/2009

 一個親身經歷的小故事:我有由三個不同供應商提供的電郵戶口,常用的是其中兩個免費的,容量大兼有不俗的SPAM功能。那個收費的戶口經Outlook Express開啟,其中一個煩惱是它不能預先篩選我不想讀的訊息,點選一個郵件名稱,便即時開啟電郵內容。每次檢視戶口,我都得大費周章清除那些「偉哥」宣傳訊息……

自由不等於沒界線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1/01/2009

自從去年10月初政府拋出檢討《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的諮詢文件,互聯網業界、一些經常觸犯有關條例的報刊雜誌、性小眾團體、與及一些強調個人自由的議員和專欄作家群起而攻之,並成功將之定性為網絡廿三條,誓要除之而後快。他們又將所有監管子女瀏覽色情網頁,以及接觸淫褻及不雅物品的責任全推給家庭和學校,但遺憾的是在立法會和政府的聚焦小組卻嚴重缺乏家長和老師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