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發揮人類的特質,成為AI的主人
〈AI引發失業危機,截然不同的工業革命4.0〉一文曾提到,幾次工業革命對於人們的生活,特別是工作上的影響,不少人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與之前的工業革命一樣,新的科技在取代原有工作崗位的同時,還是會在市場上為人類帶來不少新興的職位,但事實上是,
天生不愛動
《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
(Exercised: Why Something We Never Evolved to Do Is Healthy and Rewarding)
作者:丹尼爾.李伯曼(Daniel E. Lieberman)
譯者:甘錫安
出版地:新北市
為了「卡哇痴」,可以幾瘋狂?反思期間限定消費
因為全城熱愛的可愛動漫主角Chiikawa,由日本紅到香港,熱潮不止,當日本有漢堡包快餐店為其中可愛公仔推出紀念品時,更出現空前的炒賣情況,有人甚至只取下紀念品,乾脆連食物都扔掉,害得快餐店取消換領,以免進一步浪費食物。
反思.協作:神學教育新想像
適逢母校中國神學研究院50週年院慶,有機會聽一些老師校友分享對剛實行了幾年新課程的感受,自己沒有機會親身體會「反思協作」的教學模式,於是認真地細讀了一遍中神在2021年出版的《反思.協作:神學教育新想像》,感受最深的是不少已臨近退休或剛建立自己教學模式的不同年代學者,都願意為了回應時代的轉變,一起投身一個充滿挑戰、摸著石頭過河、範式轉移的改革。
讓青年人如鷹展翅高飛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在這個星期公佈了一項調查,有近6成的受訪者認為現時香港青年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亦有超過6成半的受訪者認為現時的機會較10年前差,更有46.4%受訪者認為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在未來10年會變得更差。從調查可見,無論是現在與將來,受訪者相信香港的青年人像是活於困境中,難以向上流動。
生死教育講呢啲
「死亡」這個議題並不簡單,從自己面對成長、身體的變化與衰殘;面對親人或友伴的老去與死亡、於生育中的流產胎、寵物因病或意外的離開;再到新聞中聽到的青年自殺、長期病患者的臨終照顧需要、壽終殯葬的各種儀式 … … 這許多議題有關於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世界、我與信仰等許多的關係與對死的看法,多元且接近。
溝通及理解才是怨夫怨婦的出路
一對夫婦經常爭論誰對家庭的貢獻大,誰的付出更多,就好像《伊索寓言》裡關於風和太陽比較誰的力量大的故事一樣,這種爭論不但永沒結果,反而會忽略欣賞雙方各自的貢獻,好像風忽略太陽的力量。
違規.守法
近幾年不時遇上這四個字「違規.守法」。「不可以違規,人們要守法」不僅成了權貴的治理口號,更成了市民生活的規則,當然,亦扼殺了創意、變通、進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