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07/08/2025

頌欣和仁傑結婚四年,一直很相愛,直到孩子出生後,妻子的專注力全放在孩子身上,仁傑覺得妻子不像以前那麼愛他,加上妻子外出工作,工作上有很多接觸異性的機會,這讓他更加不安,經常要求妻子陪伴自己,以表示重視及愛他。妻子因爲工作壓力,照顧孩子已經身心俱疲,期望丈夫可以體諒及幫助她,分擔一些家務,而不是要她好像照顧孩子般照顧他的情緒。

人工智慧時代下的科技階級分化:《時間機器》的現代迴響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7/08/2025

隨著人工智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一種新的不對稱正在人類社會逐漸浮現,那就是科技階級分化(technological stratification),這是指科技不再是全民賦能的工具,反而把社會劃分成被動的消費者與主動的掌控者。令人驚訝的是,這種現象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富有遠見的英國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 G.

成人遊戲遭下架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07/08/2025

數個月來,電腦遊戲界發生了一陣風波,因涉事群體相對具爭議性,事件在網絡不同的論壇都引起不少的爭論。

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7/08/2025

無論是在教會或機構事奉,都有可能遇到人與人之間衝突的情況,這是無可避免的。而在基督裡,與人和好是必須的。《教會衝突的處理與重建》給在事奉路上感到無力的同工一點亮光,值得推薦閱讀。

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1/07/2025

《移風易俗的同性戀運動——當前宗教及言論自由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一本有關同性戀運動如何改變美國民風的翻譯作品,初版面世已有16年,回望香港過去近二十年的轉變,只覺得似曾相識。

風災過後,我們還相信甚麼?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在台港人,在台灣作義務傳道。
31/07/2025

早前颱風丹娜絲掃過南台灣,帶來毀滅性的強風與暴雨,造成大規模停電、民宅損毀、農作物泡湯,南部人民哀鴻遍野。政府雖然派出高層視察災區,但回應卻令許多災民失望。

民眾要求高層請軍隊幫助,回應卻是:
「不要甚麼事都找軍隊,軍隊要演習。」

「書」在起跑線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4/07/2025

一年一度的書展已經落幕,在新聞報道上見到有人拖行李箱買補充練習,還有父母給子女買足一年的作業,亦有人把握最後一天去掃平貨,當「書」與「起跑線」並置,今日的書展已經超越了以往的功能,我們所看到的並非一般的購書場景。

拯救手機腦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4/07/2025

《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一書深入探討,在數位時代手機對人類大腦的影響,作者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是位來自瑞典的精神科醫生,他以科學研究為基礎,揭示智慧型手機如何改變人們的認知、情緒與行為,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更為深遠。韓森醫生在臨床研究上發現有愈來愈多瑞典青少年失眠、有抑鬱症的傾向。

喜歡「大叫大罵」的台灣政治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中華福音神學院教牧學博士,在台灣作義務傳道。
23/07/2025

2025年7月26日,台灣即將舉行由民進黨籍總統所提出的「大罷免投票」,目標直指國民黨、民眾黨等在野黨派的立法委員。這場政治事件本身已經充滿火藥味,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台灣政壇在風災剛過、民生尚未安頓之際,便迅速進入了高度對立、互罵不休的攻防戰。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際關係及婚姻觀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21/07/2025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學習及成長的第一個場所,家庭成員間的互動、關係,以至家庭的一些習慣及傳統都會在不知不覺間塑造了各成員的性格、價值觀、行為模式以及與人的關係,這篇文章將談談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及婚姻觀的影響。

食飯與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