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青春期的美麗病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5/10/2025

「親愛的,我祝你凡事亨通,身體健壯,正如你的靈魂安泰一樣。」(約翰三書1:2《新譯本》)

「我將來長大後,有經濟能力,第一件要做的事絶對是整容!因為越早整容,我就能越早擁有自己的人生。」這是一位初中女學生在性教育工作坊所說的一番話,至今仍縈繞在筆者心頭。她認為自己的容貌「不堪入目」,甚至到了「污染社會」的程度,堅信只有通過整容手術,才能獲得被愛的資格與真正的快樂。這便是「美麗病」的典型寫照——這是一種以外貌焦慮為核心的現代心理症候群,正侵蝕著越來越多青少年的自我價值感與心理健康。

「美麗病」只聚焦於外表

深受「美麗病」困擾的人終日憂慮自己是否足夠美麗,他們的情緒與自我價值感往往被鏡中的倒影所定義。這種對外貌的持續焦慮如同一個無形的鳥籠,使他們難以專注於生命中其他更重要的面向。心理學教授芮妮‧恩格恩博士在《美麗病:不喜歡鏡子裡的自己?和心理學家聊聊外貌焦慮》一書中深入探討了這種現象:過度關注外表不僅會引發焦慮和憂鬱情緒,更會大量耗損個人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這種狀態讓人們「只顧盯著鏡子,卻忘了看向整個世界」。這種對外貌的執著往往會形成惡性循環——我們越是聚焦於外表,越容易放大那些自以為的「缺陷」,從而產生更強烈的焦慮感。

上述女學生的情況特別令人憂心。筆者仔細觀察她的臉上並沒有令人困擾的暗瘡,容貌體態如一般成長中的少女模樣,實在毋須整容。但是她彷彿心意已決,只等待用錢來達成整容大計,認為這樣能「完滿人生」。這種將自我價值完全繫於外貌的思維模式,正是美麗病的核心特徵。這種現象不只局限於女性,越來越多男性也開始追求不符合自然規律的「完美體態」,這種趨勢值得社會各界深思和關注。

媒體推波助瀾

在與青少年交流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不少男學生公開表示喜歡身材豐滿的女孩子,女學生則普遍認為身高180cm是理想的擇偶條件。很多男學生希望自己有腹肌,女學生則希望自己的腰圍如A4紙般纖細。這些具體而統一的標準往往來自媒體塑造的審美觀,卻成了許多年輕人自我評價的唯一準則,導致一些人採取極端的節食手段,或盲目相信網絡消息而瘋狂吃某些食物來達到這些不切實際的目標。我們隨手翻開任何一份娛樂報刊,不難發現諸如「零濾鏡面容狀態惹熱議」、「身高180+冰塊腹肌超養眼」等標題,甚至連普通女學生接受訪問之時,也被媒體冠以「仙氣女學生」之類的稱號。這些報道雖然看似無害,卻傳遞著一個危險的潛台詞:人的價值,尤以女性的價值首先並且主要體現在外貌上。社交媒體普及令問題更加嚴重,年輕人在社交平台上接觸到大量經過精心修飾和篩選的「完美」形象,往往與現實生活形成強烈反差,他們逐漸相信普通人也能如明星般吸引眼球:當人符合某種特定審美標準,就會被愛、被關注、被尊重。這種執念令青少年容易以自己的身體與其他人比較,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自覺不如別人,產生更多焦慮。

家庭對話中的隱形傷害

有時父母在日常生活說出一些不經意的評論,如「不做多些運動,你就會變小矮人」、「再吃,你就肥到變豬」等本來出自關心,又看似無害的話,可能讓孩子產生「我很胖」、「我很醜」、「我不夠好」等負面自我評價,進而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感。特別在傳統華人家庭文化中,許多父母自身成長於「會讚壞小朋友」、「不打不成器」的教養環境,他們可能也曾受困於長輩言語和肢體上嚴厲管教的傷害,因此難以用正面肯定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值得欣慰,現今家長可用網絡資源學習正向親子溝通技巧,與孩子一起用平和的對話、更廣闊的眼光去審視這些外在標準。成熟的人最終會明白健康遠比外表重要;自我接納所帶來的內心平和,遠勝於來自他人的認可。真正的美麗是自我接納,從盲目追隨某種外在標準,轉而把身體視為夥伴而非展示品;從一味迎合他人眼光,轉向發展個人獨特風格與喜好。這個自我探索過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和支持,讓青少年學懂以正確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身體,以均衡的飲食及運動習慣來維持健康。

喜歡和感謝自己的身體

克服美麗病並非要求人完全不在意外表,而是要幫助青少年重新建立與身體的健康關係,意識到身體是承載我們生活經驗的容器,不是僅供他人觀賞的物件。我們應當學習接納並欣賞每個人的獨特性,包括其「美麗」和「不美麗」的部分。其次,要培養青年人認識到:人的價值應源自其品格、才能、樂觀、勇敢、善良等內在品質,往往比外在容貌更經得起時間考驗;而健康的身體一直默默地支持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例如跑步、游泳、烹飪等;我們更需要以感謝代替批評。

青春期的孩子正處於一個特別的成長階段,他們一邊探索自己和別人的想法,一邊經歷著身體的各種變化。每個人都有其美麗動人之處,可能是外貌、性格、技能、學識和修養等,都能成為吸引之處,在這個脆弱而關鍵的階段,社會需要給予青少年更多鼓勵,幫助他們重新認知美麗的定義:你真是很好、很美麗和獨特。祝願我們在整個人生階段,都真誠地對自己的身體說:「我很滿意和喜歡你,謝謝你!」真正的美麗源於對自我的接納與對生命的熱愛——或許這就是對抗美麗病最有效的疫苗。

曾經刊載於: 

相關文章

為青少年立界線

何慕怡 | 助理總幹事
26/06/2025
專欄:好書推介

閱畢《為青少年立界線:何時該說好,要如何說不》,深感共鳴,因為家中也有一位年青人,隨著年紀的增長,年青人的性格也不斷地轉變,由從前的順從,到現在如書中所說:「很多問題種子在發芽」,若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將會慢慢成長。此書針對家長的需要,列舉一些例子及方法,最重要是要為青少年立界線,只要願意,甚麼時候開始都不算晚。

《為青少年立界線》引述現今父母所遇到的難題,作者一方面教導家長一旦與孩子陷入拉鋸戰時,要學習在當中認識自己,然後才知進退。另一方面,父母須幫助青少年學習何謂界線,這樣才可以讓他們安然度過人生的風暴期。作者又會帶領父母重返自己的青春期,讓他們更明白孩子的想法,然後再與孩子定清界線,父母在當中要學習建立分離的能力,誠實地與孩子溝通,並且對設立界線一事堅持到底。無論孩子如何挑戰自己的決定,家長也要守著界線。守界線並非無情的,父母仍可以與子女建立美好的結連,明白青少年的想法與自己的不一樣。在界線中,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及時間,因為有時間才可以聆聽青少年的聲音,並與他們保持連結,不要讓他們感到世界比家庭更重要。

書中亦介紹了設立界線的四個錨(原則),第一是愛,因為愛可以幫助青少年接受那嚴格無情的界線。第二是真理,要有界線青少年才會知道甚麼是真理,是不可以跨越的。第三是自由,作者認為讓青少年擁有自由去做出不好的選擇,是做出正確選擇的必經之路。第四是現實,是一個平衡原則,亦即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整本書都在說界線,但這界線需要不同的因素去互相配合。作者用他過去數十年的輔導經驗及以家長的角度出發,為一班同樣在迷惘當中的父母找出路,幫助孩子走向正確的人生。

《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 一鏡到底反映青少年困境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0/05/2025

Netflix英國劇集《混沌少年時》被英國《衛報》的劇評人稱之為「幾十年來最接近完美的電視劇」,該劇共有四集,故事以13歲少年Jamie涉嫌以刀殺害同學的事件作為開端,透過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呈現英國校園朋輩間的相處、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自我形象及對女性看法等),與及親子關係疏離等情況如何令悲劇釀成。

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

劇集採用極具挑戰性的一鏡到底方式來拍攝,每集約60分鐘不間斷的鏡頭移動,展現了導演Philip Barantini的功力,而此種運用鏡頭的手法要求演員們及拍攝團隊有非常高的合作性。這種連續不間斷的拍攝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劇中人身邊,體驗他們的惶恐、掙扎與情感這種技巧時有運用於電影裡,如《1917》和《飛鳥俠》,以營造出令人窒息的真實感。

劇集選擇這種拍攝手法,能讓觀眾從一小時的細心觀察中有所反思,如在校園裡、人物傾談中,可以細察到孩子的心理變化與想法,透過鏡頭直接呈現出青少年所面對的世界。從美學角度來看,這種拍攝手法也捕捉了時間的流逝,就像現實生活同樣沒有被剪接的機會。

編劇在說故事時所使用的藝術表達手法,沒有刻意為觀眾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透過多重視角拼湊事件全貌。喧鬧的校園、青少年與心理學家對話時流露的心靈需要,以及家庭成員對話時呈現的緊張感等,都在連續鏡頭下,被拍攝下來無所遁形,這種藝術手法迫使身為家長的觀眾正視一個狀況,青少年的困境從來不是單一因素造成,也無法用簡化標籤理解。

社交媒體的隱形殺傷力

劇集亦反映了在現實生活中,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英國天空新聞台的網站刊出了一個調查,當中指出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可能對男孩心智構成的「毒害」,40%的14至17歲受訪的青少年,每天至少上網六小時。[1] 《混沌少年時》的編劇Jack Thorne曾在一篇文章裡,與他自己少年時不同,現代青少年在網上接觸到的可能是極端思想,而他少年時只是閱讀書籍,這劇中主角Jamie與他的關鍵差異。[2]

劇集也反映了一些現實狀況,成人們無從得知孩子於社交平台接觸甚麼群體,也不知道網絡文化或「暗語」可能會令青少年扭曲地看這個世界,而這些群體和資訊也響到孩子如何看自己如劇中提及的「非自願單身族群」(incel)、男女關係的「80/20法則」及「男權之圈」(manosphere)的觀念,深深地影響著心智未成熟的13歲少年,影響Jamie的自信心、自我形象與觀感,甚至影響到他對異性作出的行為。

明光社

就如劇中提到,網絡上的男權之圈是一群反女權主義的擁護者,這圈子的人貶低女性,推崇男性主義,將權力與控制連結在一起。社交平台形成「迴聲廊」,令用戶只接收到類似的資訊,導致Jamie相信此種極端想法及行為是正常。在面對女同學Katie對自己的拒絕和人身攻擊時,Jamie惱羞成怒,就直接以暴力方式來回應。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很多時都教導孩子要有規有矩,但卻容易放手讓子女於青少年時期任意上網,令他們透過社交平台的「窗口」窺探世界,也就是沒有年齡差別的去面對成人世界。有些孩子上網時,甚至為了取得網友的關注而以言論、圖像來討好別人,這些不經意的忽略令孩子可能會陷入被欺凌或暴露私隱的危險。身兼演員和編劇工作的Stephen Graham,在劇中飾演Jamie的父親Eddie,他為了工作早出晚歸,或許會和孩子去打球,但父子沒有深入傾談,這位父親不知道兒子在網上被人欺凌,並且在內心對自己及男女關係感到焦慮。

在場的缺席令隔閡形成

此劇具有警世的意義,Jamie的父母雖然充滿愛心,卻對兒子的數位足跡一無所知。這種「愛的不對稱」正是當代教養的致命盲點——人們關心孩子吃甚麼、何時就寢,卻對已經成為他們精神食糧的網絡世界一無所知或者視而不見。劇集提醒家長必須跨越上的鴻溝,理解「數位原住民」的生環境,而非將智能設備簡單視為電子保母。

明光社

Eddie代表傳統教養面對的困境他愛兒子卻不懂如何表達,重視家庭卻與孩子缺乏情感交流這種「在場的缺席」隨著Jamie被捕而徹底崩解。劇集第三集的心理治療場景揭示了殘酷真相——Jamie的失控並非偶發事件,而是長期孤獨和掙扎帶來的結果。但劇集也留下了希望的伏線,當Eddie最終崩潰地躺在兒子床上,象徵著權威父親形象的瓦解,他卻有著重生的可能,願意繼續以愛守護孩子。這呼應了Graham在訪談中的觀點:「養育孩子需要整個村子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3] 家長需要意識到,在數位時代,教養已不能僅依賴直覺與經驗,而必須建立全新的、與孩子溝通的能力,並建立支援系統,了解孩子在網絡中研究、討論甚麼,及他們面對著甚麼事情。

《混沌少年時》最珍貴之處,在於它拒絕將悲劇歸因於一個原因。每個環節失去一點的功——父母的不察、學校的疏忽、群體的冷漠,以及演算法的推波助瀾——共同構成了一個吞噬少年的系統。而這面鏡子反映的不是單一事件,是整個Z世代,社會及家長們必須共同面對的教育現實。與其急著尋找「誰該負責」,不如思考「我能改變麼」這或許是劇集留給家長最寶貴的功課。


[1] Tamara Cohen, “Teenagers exposed to ‘horrific’ content online - and this survey reveals the scale of the problem,” Sky News, last modified March 19, 2025, https://news.sky.com/story/teenagers-exposed-to-horrific-content-online-and-this-survey-reveals-the-scale-of-the-problem-13331556.

[2] Jack Thorne, “‘The younger me would have sat up and nodded’: Adolescence writer Jack Thorne on the insidious appeal of incel culture,” The Guardian, last modified March 18, 2025, https://www.theguardian.com/tv-and-radio/2025/mar/18/adolescence-writer-jack-thorne-incel-culture-netflix.

[3]  Sam Briger, “‘Adolescence’ co-creator says ‘maybe we’re all accountable’ for youth violence,” NPR, last modified March 31, 2025, https://www.npr.org/2025/03/31/nx-s1-5345097/adolescence-netflix-stephen-graham.

當完美家長不如當完整的自己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3/2025

現代家長肩負多重角色,無論全職料理家庭或雙職奔波,總陷入永無止境的忙碌。家長們每日啟動自動運作的模式,忙於照顧孩子、投身家務或工作中,將自我感受擱在一旁,甚至忽略身體的疲憊警號。在心理治療領域中,完形諮商學派提出了「覺察」這個概念,它或許能為被困在不同角色中的父母,提供安慰和出路。

過度倚賴理性分析引發問題

完形諮商學派的核心精神,強調「覺察」、「選擇」、「責任」這個黃金鐵三角,並且將心理治療的目標放在覺察中,令接受治療的人明白自己的需求或情緒,幫助他們做出選擇,以及對有關選擇承擔後果。[1] 完形諮商學派專家曹中瑋在其著作道出了現代父母的困境——過度依賴「中界覺察」,即側重判斷、分析、計劃、比較來獲得知覺。本來依賴中界覺察來判斷事情狀況並沒有錯,但如果過度依賴它,就會容易未有足夠了解事情便做出決定,也會令人漸漸忘記當刻身體真實的需要和感覺。[2] 當生活被切割成零碎任務,父母如同執行指令的機器,例如媽媽一邊吃飯,一邊替孩子批改作業,食不知其味,爸爸陪伴孩子玩耍時分神回覆工作郵件,親子陪伴便會變成無可奈何的任務,父母的身心都未能專注當下的生活。

要遠離過份依賴中界覺察的慣性,家長們需啟動全面覺察的平衡練習,喚醒長期被壓抑的內界和外界覺察能力,[3] 讓自己從講求效率、不斷向前衝的模式中得到釋放,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和察覺到自己的感覺。「內界覺察」著重身體的感覺,能讓人察覺肩頸緊繃的疲憊訊號,以及可能因焦慮情緒累積而引發的胃部不適;而「外界覺察」則能讓人使用五官,真實地感受四周事物。透過微小的練習,能幫助人們在混亂的日常中重新定位,例如每日花五分鐘用眼睛來觀察植物,感受當刻自我真實地存在,而不是一台永不停止的機械。當媽媽凝視著窗台上的小盆栽,她停止挑剔葉片上的蟲洞,轉移欣賞翠綠的葉子,她可能會突然理解,對待自己與孩子,何嘗不需要這份溫柔和接納的態度?

正視內在的各樣需要

有不少家長努力為家庭和孩子提供最好的照顧,這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如果家長們過度追求盡善盡美,甚至不容許自己稍作休息,不放心把事務交給別人來處理,這種過度辛勤的狀態會為家長們帶來長期壓力和焦慮情緒。當社會推崇的「嚴謹認真」被無限放大時,與之並存的「放鬆自在」便會遭到輕視,甚至被驅逐。例如媽媽堅持每晚盯著孩子溫習,即便頭痛發作仍強撐著,更抱怨自己為甚麼會生病,甚至認為自己浪費了孩子寶貴的溫習時間,這種不容許自己放鬆下來的態度,令家長們陷入內疚和疲累的漩渦。

完形諮商創始人波爾斯認為,每個人的特質如同光譜的兩端,嚴謹與輕鬆、勤奮與慵懶本是一體兩面,一個人其實是同時具備兩面的特質,只是它們會在不同時間呈現,兩者都是完整人性不可或缺的部份。[4] 曹中瑋透過「我王國」這個比喻來解釋這個概念,它亦可以啟發家長,如明君治國重用不同的大臣,學習接受並悅納自己的所有特質——欣賞「勤勉大臣」制定學習計劃,也為「慵懶大臣」預留玩樂的專屬時光。當家長能正視內在的各種需求,慢慢欣賞自己不同的面向,就能以更溫柔和寬容的態度來愛惜自己。

斷捨離不合時宜的童年教條

在成長過程裡,家長們心裡內化了許多「應該遵從」的框架,它們會成為教育孩子時的理想目標,例如「好媽媽就是要入得廚房,出得廳堂」、「孩子必須要考得好成績」或是「要當能賺大錢的爸爸」等想法和執念。這些都是標準極高的社會期望,它們或是源自童年時接收的規範,有時與家長的能力和志向都不相符,甚至會變為自我懷疑與苛責,令家長陷入困境。

辨識哪些信念真正屬於現在,哪些該歸還給過去,可以幫助家長鬆開代代相傳的枷鎖,[5] 再建立適合現在的生活理念,這種改變可以帶來療癒。家長可在心理師的陪同下進行「未寄出的書信」儀式:一位媽媽在信中向「完美煮婦」的想法告別,允許自己偶爾點外賣,而非堅持必須親自預備三餐;一位幼時被教導「必須成功」的母親,在信中向自己昔日的照顧者表達:「謝謝您讓我學會努力,現在我把它還給您,我的價值不需由孩子分數來決定」;一位常常為業績憂慮的爸爸,將成為「超人爸爸」的想法還給原生家庭,並且開始學習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在加班時更打電話告訴孩子:「爸爸今天很忙很累,但也很想念你。」這種情感的流露,不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實與溫暖,也讓家長從壓力中得到釋放。

親愛的家長,願我們能善待自己,承認「夠好」的當下即是完美,欣賞自己為家庭和孩子獨特的付出。商店裡總在販賣「更優秀的育兒方案」,彷彿孩子必須上更多的補習班、到更多的興趣班、遊學更多的國家,家長才沒有虧待孩子。其實,真正的教養智慧在於慢慢認識、接受並喜歡原來的自己,這樣,孩子才有機會學習用寬厚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世界。


[1] 曹中瑋:《遇見完形的我:用覺察、選擇、責任與自己和好,解鎖人生難題》(台北:究竟出版社,2020),頁29。

[2] 同上書,頁36–38。

[3] 同上書,頁40–41。

[4] 同上書,頁78。

[5] 同上書,頁124。

孩子躺平,如何是好?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31/10/2023

中國人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根深柢固,一旦孩子選擇躺平的生活態度,往往會令父母不知所措,招架不住。有些父母會選擇打罵的方式回應,希望可以激發孩子能夠上進,重燃鬥心;有些父母則選擇放棄、「無眼睇」、「當生少個」的模式。以上兩種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究竟現今的家長應如何回應時下年輕人的生活態度?

建立生活態度的黃金期
首先,父母必須要承認孩子的性格、生活態度並不是突然形成及出現的,這與他們的成長背景、環境、原生家庭或多或少有關係。大部份孩子在小時候都會願意聽從父母,依賴他們。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卻出現重大的變化,讓父母不懂如何處理。在孩子到達青春期時,由於受荷爾蒙影響,情緒會有較大起伏,孩子的性情也相對改變,父母就像要去重新認識一個人。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懂得維護自己的權益,每每跟父母作對,在雙方磨擦的過程中,父母或許因此感到憤怒、難堪,進而放棄、放縱。其實,青春期的轉變是人生必經的階段,每一位父母都曾經歷青春期,只是大家都忘記了。試想當時你的父母可能也曾嚴苛的批評你的日常生活,你也會有激動、反抗的時候,想盡快脫離那不能溝通的父母。今天,你的孩子也是如此,太嚴厲只會令他們想辦法離開;漠不關心,則會令他們感到沒有依靠。當你回想自己的青春期時,或許你更明白當中的複雜關係。青春期時,孩子會對父母、家人等顯露出不尊重的態度;在面對責任時,顯得懶散及草率;對生活、學校或人們抱持負面態度;在情感上與人疏離,情緒陰晴不定,卻說不上原因等等。[1] 其實,青春期是建立孩子性格的黃金時期,父母若忍耐到底、堅守界線,在拉鋸的過程中與孩子同行去建立他們的性格、行為、態度,便能成功地過渡青春期。青春期只是一個進入成人期前的一個階段,並不是一件壞東西,然而過程是充滿掙扎,就如一條毛蟲必須變成蛹,然後在蛹中掙扎,直到牠的雙翅強壯,才會破蛹而出,蛻變成一隻成熟、獨立的蝴蝶。

在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小樹苗,它們需要被綁在木樁上,因為他們連自己的重量也承受不住,要依靠在其他東西上。等到時候到了,這些樹苗在發展成熟時,便可以自己承擔工作。故此,在孩子的幼苗階段,他們需要外界的幫助,而最終他們會以安全的方式離開父母的規範。[2] 從以上的內容可見,父母一些消極的回應,如打罵、放棄等,對孩子來說不單沒有正面的影響,還會加重他們的壓力。在青春期時,他們仍需要教導、指點、在人際關係上的協助等。曾聽過一個例子,有父母在小學期間,都很著重孩子的成績,照顧有加。然而,到了中一,正值孩子青春期初期,父母可能認為孩子已經長大,故此中學後就不再理會孩子,讓他孤單地度過。最後,小學成績優異的他,進入一所band 1(第一派位組別)的中學,初中時成績便一落千丈,到派發DSE(中學文憑試)成績單時,父母才驚訝他的成績為何與小學時差距這麼大。中學正值是孩子的青春期,父母卻選擇這個時候離場,只會令孩子更迷,最終影響了他們的將來、生活態度、待人接物、行事為人等。故此父母不要隨便在孩子長大過程中的任何時候離開,這只會失去與孩子的結連。若父母再次想進入他們的世界時,也許已不再是件容易的事。

用愛回應躺平
若果此刻孩子已選擇躺平或沒有方向的生活態度,而你跟他們已失去了連結,那亦不用氣餒,嘗試再用愛與他們建立關係,表達你對他們的重視,關係亦會慢慢重新建立
,若你願意先去表達你的愛、支持、關懷,他們是會見到的,要讓孩子明白你正在等待他們,希望與他們結連,而不是想改變他們。

走進孩子的世界
此外,在與孩子相處時,要選擇多聆聽,在與他們溝通時,多問一些深入、實質的問題,不要只問「你今天開心嗎?」,而是更深入地問:「知道你下午跟朋友逛街,是否買了很多東西,一定很開心了。」這樣可以引導孩子聯想更多的內容,與你更有效的溝通,亦給他們感受到你對他們的在意。有時候,可以跟孩子一起進行戶外活動,如打球、散步,甚至旅行,在放鬆心情下與孩子聊天,可以更有效進入其內心世界,與他們連結。年輕人在青春期時需要父母去幫他們一把,有時候他們會進入迷失、人生沒有方向,甚至躺平的狀態。當孩子不懂得如何處理此刻的際遇、對未來充滿恐懼時,父母要時刻與他們保持結連,在他們需要你的時候,你就乘機走進他們的世界,與他們的內心相遇,這會不知不覺間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做事的方向、待人處事的態度等。

盼望同行
最後,在孩子青春期時,朋輩的影響比父母的影響更加重要,再加上媒體的引導,不同的廣告、社會文化都有可能影響孩子的思想。當媒體大力報道躺平的風氣時,有些年輕人也會有樣學樣,覺得如此行就是追得上潮流,也認為這是適合自己的生活。然而這種好逸惡勞,不求上進的負面心態,卻反映孩子對現實的不滿,對未來沒有盼望。這時,父母更加要與他們同行,少說教,避免批評他們的不是,並把盼望注入他們的價值觀,與他們一起去尋找目標,向理想進發。

《聖經》傳道書二章18節說:「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傳道書也提及躺平的生活態度,經文指出所羅門突然感到自己的生活勞碌並沒有令自己得到任何益處,故此感到厭煩。原來所羅門這麼出色的君王都想過要躺平,躺平過後,他卻找到盼望,在這卷書最後一章,他說:「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只要我們為主而活,就會得著智慧、盼望、人生的目標及意義。由此可見,躺平一會也不算是壞事,只要休息過後,與神同行,便能重新得力,繼續向前進發,詩篇四十六篇10節亦教導我們:「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


[1] 湯森德〔J. Townsend〕:《為青少年立界線:何時該說好,要如何說不》(Boundaries with Teens: When to Say Yes, How to Say No),秦蘊璞譯(新北:校園書房,2021),頁12–13。

[2] 湯森德:《為青少年立界線》,頁16。

自我認同與重塑 Cosplay與中二病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4/09/2023

Cosplay」一詞由costume play演變出來,cosplay這個縮寫是指扮裝成動漫角色的行為。由起源至今,在人們的固定印象中,cosplay的確是指模仿或裝扮成動漫角色的行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演變,現在我們所說的「cosplay」已不限於模仿動漫人物,同時包含模仿電影角色、電玩角色以及自創角色等等,甚至可以說,任何角落的人物,都可以成為被模仿的對象,這也是cosplay的一種。[1] 而「中二病」,並不是在醫學上的「病症」,而是一種被稱為自我中心、只活在自己世界的心理狀態。有人認為中二病源於剛讀中二的青少年才會做出幼稚行為;也有人指,擁有中二病特徵的人會把自我價值觀擴大,將幻想類小說、動畫常用的題材套進自己和現實中,覺得自己與眾不同,可以拯救世界等等。[2] Cosplay與中二病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概念,但當中都有一些微妙的相似之處,筆者嘗試透過一些流行文化學者對cosplay的分析,從而了解人們如何透過cosplay活動或中二病而獲得認同感。

明光社

另一個自我的塑造
人類作為血肉之軀,固然在物理上無法成為一個懂得使用魔法或者受到致命傷害仍能快速復元的動畫人物,但透過cosplay能讓人感覺到自己便是這樣的人物。而cosplay文化多指以服飾道具、化妝造型和身體語言來扮演一個自己想扮演的角色,並且當中強調「形似」和「神似」。「形似」,即服裝、道具、化妝以及髮型等外形與原著的角色相似;「神似」,指言行舉止與神態等與原著角色的神韻相似。[3] 也就是說,整個cosplay過程就是讓自己在一個裝扮的世界中,在短暫的時間和空間中成為一個自己渴望或喜歡的個體,而大部份的coser(裝扮成動漫角色的人)都有「如果可以成為這個角色該多好!」的想法,縱然未必每一個coser的資源都非常充足,但也可以以自己有限的方式來扮演喜歡的角色,達到與所扮演的角色「合而為一」的境界。[4]

Cosplay研究學者指出,coser透過服裝、外表的裝扮,將自己塑造為心中理想典型,並藉此思考自身的存在性。[5] 造型與服裝對於coser來說,就是靈魂,就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入場券。雖說「中二病」像是一種發生於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上的幼稚行為,但其中某些行為其實與cosplay的一些特質相似。如果說cosplay是透過服裝塑造自己成為心中理想典型,中二病患者就是以另一種形式、廉價的play,在他們心中的自己就正好是某動漫人物或「天選之人」。其實無論cosplay也好,中二病也好,他們的行為揭示的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認同,重新進行自我的塑造,成為另一個的自我。

自我認同、被認同的重要性
在此想探討一下人們為何要透過cosplay或自我幻想來建立自我認同。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同,有些人會因為想被認同,而做出極端行為,有些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會因為能夠表現到自己,從而找到自己的價值,藉此認同自己。古人孔子亦提到,友誼中的「不信」源於不給予別人肯定自己的機會。[6] 人認同到自己的同時,也能提供機會讓別人認同自己,若然一個人無法認同自己,也無法被人認同,那麼這個狀態肯定是不健康的。

Coser從各種不同的角色中,找到某些角色的特質與自己相似的,在模仿其裝扮的同時,也嘗試掌握其神韻。當問到一些coser為何會選擇某個角色來扮演時,他們總會不約而同地說:「因為愛」、「喜歡這個角色,又適合自己,於是用自己來表現那個角色的感覺」等等類似的回應。[7] 而「中二病」患者並不一定會說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或者所嚮往的價值,他們更多是將各種動漫角色或情景混雜在一起,然後呈現在「想像的觀眾」面前。[8] 由此可見,某些coser和中二病患者可以藉由裝扮與自己特質相似的角色,或想像自己就是那個人物,從而肯定自身的價值。

另一方面,模仿的行動除了是對自己的認同,也是對角色的價值觀、抉擇及戲劇的認同,而選擇模仿某個特定的角色,也象徵著這個角色擁有著與coser類似的或他渴望擁有的特質。[9]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詩學》(Poetics)中提到模仿理論,他指出演員需要對角色性格做出取捨,從而讓人在演員的表演中理解角色的思想。「模仿」看似簡單,其實也蘊含複雜的自我建構過程,並且每個coser也具備自己的獨特性。

明光社

coser來說,縱然每個角色都有千千萬萬個被扮演的版本,但每個人所扮演出來的版本也是獨一無二的。根據一位coser的說法,有段時期動畫《火影忍者》中的角色佐助和鳴人,二人對決的高潮時刻,經常會被cos(扮演),同一場cosplay活動就有十多個團體cos這兩個角色,然而每個人cos出來的效果都不一樣,有些較粗獷,有一個較「娘」,有些則較活潑等等。[10] 這也代表著coser所扮演的角色不一定有高低之分,正因為每個人扮演的方式都不同,就有著不同的獨特性。事實上,「中二病」患者都追求獨特。中二病的共通點都在於「想要受到認同」,「又想要與眾不同」,他們陶醉在自己的幻想時,就會成為一個獨特的人。[11]

除了對自己的認同,無論coser或中二病患者,都會有種心態,就是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同。Cosplay與攝影之間的關係有時都難以分割,因為部份coser扮演某些人物,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拍攝和參與cosplay社群的聚會。[12] 大部份coser都享受在攝像鏡頭下曝光,愈多人找他們拍攝,也是對他們愈多的認同,有位coser在接受訪問時表示,cosplay時不斷被拍照,甚至活動結束後有人認得他本人,令他有種自己是明星的感覺,自己也更加有自信了。[13] 中二病患者都渴望別人的認同,然而通常一些幼稚的行為往往都不會被人認同,所以他們會在「想像中的觀眾」面前呈現自己,透過這些想像來獲得認同、注視。

偶爾遊一遊迪士尼
面對世界的殘酷,人有時也想有一個避風港可以安置自己,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的橫行霸道下,有許多人的精神健康也欠佳,也有一些人家庭生活不愉快,也得不到任何可以抒發情感的渠道。Cosplay與中二病行為就如讓人進入迪士尼樂園,經歷一次奇幻之旅,在短暫的時間和空間裡脫離一下現實,或許也是一種不錯的抒發情緒的方法。

有學者訪問過一位coser,她提到自己會參與cosplay的部份原因來自家庭因素,因為家裡的管教嚴厲,所以她想成為一個能夠獨立的人,而她扮演的角色正正就是一個女強人的動漫角色,也是她想要擁有的特質。透過cosplay,她能夠短暫成為一個強大的女性。

漫畫《中二病使用說明書》的主角曾在書中指出,「中二病」也不全然是壞事,只要不給別人添麻煩就可以,這是青少年經歷青春期的成長階段,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中二病的基因。[14] 重度中二病(即極度自我中心)當然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但若然只是偶爾中二病一下,偶爾有一些短暫的幻想,也能夠紓解一下苦悶的生活呢。

總結
其實在青少年的階段,有否得到他人的認同,對自己的成長也很重要,cosplay或許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來盡情表現自己,在認同自己之餘,也可獲得別人的認同,縱然現實是多麼不如意。不過,無論是cosplay或中二病也好,一旦走向極端的方向都是不健康的,若然在扮演或幻想當中無法抽離,後果是可大可小的。另外,在cosplay活動中,有些動漫角色原本就是男性向(以男性族群為服務對象)且賣弄色情的,若然去扮演這些角色,即使有人為自己拍照,到底對方是因為自己演得好還是因大幅度的裸露而拍攝?這就不得而知了。


[1] 白超熠:〈Cosplay的視覺文化研究 一個後現代的文化論述〉(私立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網站:http://nhuir.nhu.edu.tw/retrieve/31184/095NHU05699008-001.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8月23日)。

[2] 〈中二病〉,香港網絡大典,網站:https://evchk.fandom.com/zh/wiki/中二病(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8月23日)。

[3] 李玟婕:〈青少年Cosplay次文化接受度之研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年),頁16。

[4] 焦可愉:〈Cosplay與現實人生的真假交錯——焦可愉繪畫創作論述〉(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論文,2022年),頁19–29。

[5] 李玟婕:〈青少年Cosplay次文化接受度之研究〉,頁28。

[6] 許漢祥:〈先秦儒家「友」觀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頁61–62。

[7] 羅資民:〈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通道儀式——台灣Cosplay文化之表演研究觀〉(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論文,2008年),頁60。

[8] 黃于凌:〈會畫、繪話中二病——青少年狂飆期幻想曲〉(吳鳳科技大學應用數位媒體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頁10。

[9] 羅資民:〈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通道儀式〉,頁61。

[10] 同上文,頁61–62。

[11] 黃于凌:〈會畫、繪話中二病〉,頁2。

[12] 白超熠:〈Cosplay的視覺文化研究〉,頁57。

[13] 羅資民:〈身體書寫下的自我認同、交融、與通道儀式〉,頁62。

[14] 宮澤匡史編:《中二病使用說明書漫畫》,王藝霏譯(台中:銘顯文化,2011)。

單親爸爸照顧女兒的煩惱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08/10/2020

不論是離婚爸爸或媽媽都會面對照顧子女的問題,作為單親爸爸,當女兒仍在入學前或讀幼稚園的時候,無論是幫她冲涼,抑或是外出時帶她去廁所,也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大部份爸爸也反映,在整體照顧上,還是可以應付的。

當小女兒升上初小時,爸爸繼續為她冲涼或帶她去男廁並不合宜,而《公眾泳池規例》亦規定,超過八歲或身高超過1.35米的人不得進入異性更衣室。因此,爸爸最好能循序漸進地訓練女兒獨立,鼓勵她學習自己洗澡、更衣和上廁所。爸爸可先了解哪些地方有兒童廁所或獨立的、不分性別的殘疾人士洗手間,又或家庭更衣室,假如沒有這些設施,爸爸要盡量讓女兒自行進入女廁及女更衣室,然後站在門外等候,如女兒有需要時,可以隨時提供意見,或即時邀請其他女士代為幫忙。

 

女兒來經 以為生病送急症室

當女兒升高小或初中開始踏入青春期,第一次月經來潮時,不論爸爸或女兒都會顯得不知所措,程程(化名)的爸爸媽媽離婚後,由於媽媽要去外地生活,因此撫養權歸爸爸。程程升中一的那年暑假,有一晚突然發現下體流血,由於沒有經驗,爸爸嚇得立刻送她入急症室,最後,醫生告之女兒不是生病,而是來經,不用治療。出院後兩父女去到超市,看見林林總總的衛生巾,日用夜用、有護翼無護翼、大流量小流量,爸爸真的一頭霧水,唯有向妹妹(即女兒的姑姐)求救。

 

姑姐助選衛生巾 購買胸圍

姑姐不但教程程如何選擇衛生巾,亦帶她往女性專屬的內衣店購買防漏生理內褲,使睡覺及運動時可以防止經血漏出。處理完月經問題後,另外一個任務是幫程程買胸圍,對爸爸來說,這也是非常頭痛的,因涉及胸圍尺寸,為免父女尷尬,又要勞煩姑姐陪女兒去買。作為單親爸爸,最好有一兩個女性朋友或親戚,可以提前教導女兒這些知識,並在有需要時陪伴她去購買女性用品。

踏入青春期的女孩子,除了生理上有轉變,心理上亦同時有改變,她們會更注重外表,而女孩子對自己的外貌是否滿意,很受異性的評價影響。爸爸是女兒自信的重要來源,所以,爸爸要學習如何適當及合宜地表達對女兒的讚美,增加她的自信心,但對於一些不擅辭令的爸爸,這同樣是一大挑戰。

曾經刊載於:

明報 - 教得樂,6-10-2020

寓學習於遊戲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26/08/2016

踏入七月中旬,隨著學生最期待的暑假來臨,相信為人父母的已為子女安排了連串的暑期活動,讓子女過一個充實的假期。一直關注香港的性教育情況的明光社,特意在暑假期間舉辦了兩場親子性教育工作坊,寓學習於遊戲,讓父母與孩子一同在遊戲中學習性教育。

初小﹕學習身體界線和性器官用詞

第一場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的對象是初小的學生,主題是學習身體界線。導師一開始就要小朋友戴上眼罩,要他們在父母的引導下,正確指出漫畫人物性器官的位置。不少父母會羞於談及身體的性器官,常以一些代名詞代替。這遊戲不單讓小朋友認識自己的身體,更教導大人及小朋友能接納自己的身體。陰莖、睪丸、陰道、子宮都並非不雅用語,反而是最正經的用詞。我們只要自然地以正確的名字來稱呼,已是教導小孩接納自己身體和性別的性教育。

接著,導師拿出一張報紙,要所有人一同站在報紙的範圍內。子女二話不說立即要父母抱起他們,一同擠在報紙上。導師藉此講解甚麼是健康的身體接觸,父母可以抱起他們的子女,但其他人卻不能,因為身體界線會隨著兩方關係而有所不同;同時又叮囑小朋友拒絕不恰當的身體接觸,如被人觸摸私人部位等,如果有人向他們作出以上行為,要立即通知父母及老師。同時,導師亦提醒父母要提高警覺,保護子女免於性侵犯的危機。

高小﹕身體上的生理和心理變化

另一場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的對象是高小的學生,他們即將迎接青春期的來臨。青春期是我們從兒童發展至大人的過渡時期,兒童在生理及心理上都會出現變化,身體逐漸成熟,心理上也由依附父母變為追求獨立自主,學校的教科書也有講及有關知識。但我們可以透過遊戲,來鞏固有關知識。

導師先邀請一眾父母站出來,子女需要引導父母按特定的次序來排隊,如身高、手臂長度、腳板大小。子女們發現原來最高的不一定同時是最大腳板的一個,原來人與人之間是存在著差異的。同時青春期的身體轉變也是一樣,每人開始發育的時間及情況都不同,毋須與他人比較,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特,是值得自己及他人欣賞的。

跟著,導師再將小朋友分為男女兩組進行問答比賽,故意向他們發問異性生理知識的問題,因為我們也需要了解異性的生理知識。當日有男性回答女性每次來經時間為28天,逗得一眾父母捧腹大笑。子女答錯問題正好讓我們知道他們不明白甚麼,正如小朋友原來對「月經」和「夢遺」的生理情況一知半解,導師不僅僅講解生理上的知識,更讓子女明白這些只是正常的生理情況,不需感到恐懼,更重要是學習個人護理的生活技巧。

最後,導師鼓勵小朋友要學習獨立,努力成長,但亦要尊重父母;同時父母也要學習放手,支持子女,但同樣也要尊重子女,讓親子一同歡度青春期。

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在子女心中的重要性將逐漸被朋友取代,親子間出現磨擦的機會大增。導師列舉出一系列兩代之間曾有的說話,再讓每個家庭分享自己最喜歡及不喜歡對方說的話,從而增加兩代的了解,鼓勵父母及小朋友之間,多講欣賞及安慰的話語,少說攻擊性及猜疑性的話語。

 

曾經刊載於:

《明報》  談天說道  24/8/2016  寓學習於遊戲的親子性教育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