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誰真正關心「犀利哥」?

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21/03/2010

近日網絡、報章火熱報道一位在內地浙江省寧波市的流浪漢,並稱他為「犀利哥」。事源一位攝影愛好者在街頭拍到一位眼神、髮型及衣著配搭得很有型格,加上吐出的淡淡煙絲,被讚揚為很憂鬱、超然的一位「乞丐王子」,並將之上載於互聯網上,因著互聯網一傳十、十傳百的威力,這位流浪漢旋即引起了許多內地網民關注。
 

電子世界下私隱盡露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1/03/2010

自陳冠希事件後,不少人都對手機、相機所拍攝的東西提高警覺;高爾夫球星活士因為手機內的性短訊,被揭發一段又有一段婚外情。上周有人就出了一個叫「老虎短訊(tiger text)」的工具,1 讓所有手機短訊在一小時內被刪除,以防留下出軌的罪證。
 

馬會全力催谷賭波誰人最受害?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7/02/2010
馬會將會在網上直播全球各地更多冷門的足球賽事,並提供即場投注服務,目的很明顯,就是讓更多球迷可以隨時隨地參與賭波,提高大家的投注意欲。

為保護兒童踏出重要一步

傅丹梅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 註冊社工
07/02/2010
面對近年眾多的性侵犯個案,包括有孌童癖補習教師出獄後再開補習社犯案,以及多宗涉及教師性侵犯學生的個案,設立性罪行名冊實屬必要。 保安局終於接納法律改革委員會轄下性罪行檢討小組委員會於前年七月推出關於性罪犯名冊的臨時建議,可令一眾家長較為安心。

「八十後」=「憤青」?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03/02/2010

從「五區總辭」到「反高鐵」,在近期的社會行動中,新一代示威者往往成為了事件的主角,有人覺得是社會上年青一代的醒覺,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搞事分子」,只有激憤,缺乏理性。這一班年輕的「八十後」,一方面被看成是社會的未來中堅,一方面又被認為是一事無成的「憤青」,究竟這是甚麼樣的社會現象?

凡「蝦人」的都是壞人?

採訪:歐陽家和    |    明光社 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6/01/2010

起底、改圖、抹黑、唱衰……網絡欺凌方法層出不窮,有時會透過網誌用言論「唱」你,更多時候會用討論區或一些社交網站,製造網民公審的假象,令受欺凌的人焦慮,害怕,受傷。
 

裝備信徒關社心 誠邀教會作伙伴

傅丹梅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6/01/2010
 
行公義、好憐憫是每間教會和所有弟兄姊妹皆應參與的使命,誰也不應作逃兵。
 
為鼓勵及裝備教會及信徒關心社會事務,誠邀眾教會參加下列兩項計劃。

從援交到粉紅金錢 ── 2009本港性文化事件簿

整理、撰文: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6/01/2010

2009年的青少年援交問題經傳媒廣泛報導後,公眾終於得悉問題的嚴重性。而少女大肚照和多段青少年親熱短片在網上火速流傳,青少年樂於公開自己(或別人)性史的情況令人嘩然。此外去年參與同志遊行人數急升,負責人直言可用粉紅金錢(Pink Money)帶動本港的經濟。而年終立法會通過《家庭暴力條例》修訂,保障範圍擴大至同性同居者,同性關係首度出現在香港法例,其發展值得關注。

當生命遇上不能承受的「重」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6/01/2010

羅秉祥博士曾在《公理婆理話倫理》一書中列舉了十多種自殺的因由,其中包括殉情、重病厭世、畏罪、人生或事業失敗、報復、避免恥辱、報國、殉道、抗議、喚醒人心、為他人犧牲、表示清白或保存名節等。當中不難發現有的關乎自身安危,有的涉及個人情緒,也有的指向較高的理想。

賭片的默示 ── 希望之路?

機師    |    電影研習小組組員
26/01/2010

說起賭博,由賽馬會「合法」經營的六合彩、賭馬及賭波,到親朋戚友的麻雀耍樂,甚或過大海賭場一博,香港人從來不愁沒有選擇。可是,要脫離十賭九輸的現實,得靠看賭片以嘗「贏大錢」的快感,其中王晶《賭》系電影,熟口熟面的主角賭桌上大勝的風光場面,最教港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