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賣黨求榮?

21/06/2012

因應徵新政府副局長的民主黨中常委馮煒光被黨友強烈批評,指他賣黨求榮,馮煒光發表公開信表示自己18年來對民主黨忠誠,自己絕非賣黨,亦絕不是叛徒,最多是黨內的異見者、改革者,但為免損害黨的形象,決定退出民主黨。

關鍵字 政制與民主, 政黨

爭議重重的2011基督教選委選舉

20/11/2011

基督徒可以選特首?原來我們除了享有一般公民權利可選出立法會議員外,還可以用「基督徒」身份選出基督教界別的選委去選特首以及人大代表!在2012年特首選舉中,選委會委員擴充至1,200名,其中基督教界別選委亦由以往的7席增加至10席,並由42位候選人角逐席位。

關鍵字 政制與民主

扭曲選民意願的遞補機制

30/06/2011

為了堵截有立法會議員濫用辭職而需要耗用大量公帑進行補選,以製造所謂變相公投,政府推出遞補機制,在輿論強烈反對之下,由所謂「敗者替補」改為 「同名單替補」,但無論如何,有關建議皆扭曲了選民的意願,問題不單是有關建議合不合憲,而是根本不合理。

永不信任政黨!

20/05/2011

過去十年香港年輕人愈來愈不信任政黨,教育學院一項針對中三學生的研究發現16%受訪者表示「永不信任」政黨,比起1999年更差。有學者認為立法會的政黨互相攻擊、在議會爭抝屢見不鮮,對政黨的形象有負面影響。

民主不是自己說了算

28/01/2011

物必先腐然後虫生,最容易令一個團體或者聯盟瓦解的方法通常不是來自外界的打擊,而是來自內部的鬥爭,特別是當這些鬥爭是以激烈的、甚至是敵我的方式進行的時候。很不幸,在香港追求民主的道路上,經常出現一些不必要的爭執,這些爭執很多時只是手法上、策略上的分歧,而不是甚麼嚴重的、原則性的矛盾,卻往往被人無限上綱,甚至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天理人情,法義難平?

19/01/2011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11月份舉辦之「生命及倫理對談」,特別邀請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為大家談論法律與公義的問題。究竟中國及香港現今的法治環境是怎樣?法治的本質又是否能夠達到公平、公正、公義?

戴教授指出有法律不等於有法治(Rule of Law), 亦不等於公義的存在。我們必須看三者的聯繫及法治精神的核心價值。他以16個字作為是次對談的重心,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限權、以法達義」此四個層次。

政教關係的三問

20/07/2010

近十年來,本港大多教會失掉「講出真話」(Telling the Truth) 的勇氣,以致我們的「不一致性」成為了外界對教會的批判。筆者84年於神學院畢業,那時就九七問題,教會界有熱切的討論;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教會湧現要追求民主與人權的訴求。97年之後,教會不再熱衷民主與有關的討論,03年因基本法23條立法而湧現關注,接著有關的思考與討論不斷萎縮。

民主也是一種態度

25/06/2010

香港人為爭取民主已經努力了超過四份之一個世紀,到現在仍然沒有清晰的路線圖,不少人因而等得不耐煩,甚至有一些較出位的行為,希望引起大家注意是可以理解的,而近期多了許多年輕人關心社會更是可喜的現象,要推動民主,市民必須有願意當家作主的心態,不應該對政治和其他影響市民大眾的事漠不關心。

不過,對於一些個人和政黨在爭取民主制度時候的表現,卻令人深以為憂,因為民主不單是一種制度,也是一種態度,我們為民主制度奮鬥的時候,必須抱持一種符合民主的態度。例如:

民主近了,教會應當如何抉擇?── 教會被邊緣化的危機

24/03/2010

在時代轉接期,教會在公共事務的取態和抉擇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會產生一種文化回憶,會長期影響我們的形象,這不是大的助力就是大的包袱。例如法國天主教本來有深厚的文化根源,但在現代化過程中,教會永遠都像站在「保守」一面,阻礙「進步」,這形象久而久之就根深蒂固,難以去除……

民主與人權

27/08/2008

民主

對民主最基本的理解是公民以普及和平等的選舉選出政府領袖。民主選舉亦規定取得管治權的政府只能得到一個特定時期的管治權,要繼續管治,就得再經過另一次選舉,取得另一段管治期的授權。若在管治期內,其管治出現嚴重失誤或不再得到大多數人民信任,這政府就有可能在下一次選舉落敗,管治權就得交由另一得著大多數人民認可的政府來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