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倫理
人工智能、生殖科技、社交網絡、私隱保障、保護知識產權等都因著科技和網絡發展而產生了變化。人和人、人和動物、人和物件(電腦)之關的倫理關係會如何轉變?讓我們細心留意。
如果有留意新聞,近來或會發現多了一個名詞被美國《柯林斯英語詞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選為2021年度10大代表字詞之一,它就是“NFT”,[1] 這個詞還會連繫著甚麼頭像、升值潛力、藝人和藝術家紛紛參與等……讓我們一起了解這究竟是甚麼一回事,和我們有甚麼關係?它又有甚麼危與機?
粗略來說,人們對歷史變遷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歷史循環論,「太陽底下無新事」、「古老當時興」這些說法代表了這種歷史觀。另一種是歷史線性發展論,或者是歷史向前發展論,「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等說話代表了另一種歷史觀。筆者認為兩種觀點都有點道理,往往歷史變遷是進兩步、退一步,亦是新中帶舊、同中有異。
閱讀了以上的引言,也許讀者以為我又再談論世界大事,非也!這一次我只是想談一談一個與我們日常生活比較有密切關係的題目:電腦。
一提起加密貨幣,大家最先想到的必然是第一個出現的比特幣(Bitcoin)。比特幣主打去中心化,即是不受政府或銀行等規範,並且確保交易安全。比特幣之所以可以去中心化及安全,基於比特幣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進行。當我們把錢存入銀行,銀行會有我們的資料,知道我們有多少「身家」,也記錄了每次存款或提款的交易記錄,屬於一種中心化的體系。區塊鏈卻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散式賬簿」記賬方式,比特幣一筆又一筆的交易資料被記錄下來,使用者們均可以核實每一筆交易的合法性,全民一起來維護這一份電子記賬本,讓區塊鏈裡面的資料變得安全及透明。
《機器人即將搶走你的工作:影響全球數十億人的7大自動化技術發展,現在開始重新定義工作目的,幸福慢活》
(Robots Will Steal Your Job, But That's OK: How to Survive the Economic Collapse and Be Happy)
曾經聽過一位留學以色列的港人分享其「驚險」經歷:有一次他獨個兒在學生餐廳用膳,如常地像過往身處香港一般,把背包留在椅子上「霸位」,為自己預留位置,然後花了大約十分鐘點餐、取餐。回到餐桌,他發現背包不見了,而之前坐的桌子更被圍起來。當他走近桌子尋找背包,立時被在場的保安人員押走問話。幾經折騰及警告後,他才驚覺在以色列境內,任何被閒置在公共場所的東西,也會被懷疑是炸彈。「安全」在以色列並不是一種常態。
有關社交媒體(Social Media)的影響力,社會早有討論,但一些於早期參與開發社交媒體平台及有關科技的專家又如何看這類系統的影響力?劇情式紀錄片電影《願者上網》訪問了這些專家。他們不少曾於facebook、Instagram、Twitter、Google及YouTube等平台主管開發、設計、營利等部門,十分了解內裡的運作,電影就他們分析社交媒體發展的趨勢作了一個詳盡的記錄。
《2100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2100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Physics of the Future: How Science Will Shape Human Destiny and Our Daily Lives by the Year 2100)
作者:加來道雄(Michio Kaku)
譯者:張水金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