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籃球博彩與庫房收益的沉重代價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27/03/2025

2003年,政府以打擊非法賭波活動之名,將足球博彩合法化,轉眼間22年已過去。今年,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中再次以打擊非法賭波活動之名,表示會積極探討規範籃球博彩活動。與此同時,賽馬會和一眾立法會議員都異口同聲支持開徵籃球博彩稅。

2003年足球賭博合法化時,強烈反對的聲音主要來自教育界、社福界和宗教界人士,但在今天的政治環境裡,願意出來反對政府政策的聲音已「買少見少」,立法會議員更是與政府一唱一和為開徵籃球博彩稅做勢,連身為牧師和社聯主席的管浩鳴議員和身兼教聯會副會長、前中學校長的鄧飛議員,也贊成籃球賭博合法化。

這幾年香港出現結構性財赤,政府入不敷支,市民心中都明白開徵籃球博彩稅的原因是為了增加稅收,打擊非法賭波只是一個藉口而已。但在過去22年,非法足球博彩活動沒有因足球賭博合法化而減少,反而令更多人參與賭博活動,令賭風蔓延。賽馬會足球賭博的投注額由2004至2005年度的38億元,大幅上升到2023至2024年度的1602.7億元,升幅高達42倍。而政府在20232024年度得到了105.4億元的足球博彩稅,但這筆稅收的代價卻是由成千上萬個家庭來付,這些家庭因為賭博問題而家嘈屋閉,更有賭徒因為債務纏身而家破人亡。

開徵籃球博彩稅的確可增加庫房收入,但這並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採取的政策。去年曾有政黨建議開徵籃球博彩稅,當時陳茂波表示,籃球博彩合法化並非正確的方向,在影響年輕人的同時,亦向社會發放錯誤的訊息,誤以為政府目前資金不足,便不介意市民參與賭博。今年政府財赤問題更嚴重,政府向開徵籃球博彩稅的建議開綠燈,是否意味政府為求解決資金不足問題,不惜影響年輕人,也不再介意市民參與賭博,帶領香港走向一個錯誤的方向呢?

相關文章

賭到露宿仍在賭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9/03/2025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上月公佈的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指出,考慮以籃球博彩合法化來打擊外圍賭博,賽馬會和不少立法會議員對此亦齊聲予以支持。籃球博彩合法化或許可增加庫房收入,但這些收益是用甚麼代價來換取的呢?未來香港社會是否要為此賠上一眾賭徒的悲慘遭遇?

阿華(化名)自小已有賭博的習慣,當他還未成年時,已經常進出投注站買馬。當2003年賭波合化法時,已出來社會工作的他更是馬會常客,他亦有參與賭波活動。正所謂「輸錢皆因贏錢起」,他曾試過賭波贏上幾萬元,之後他便更瘋狂地投注各項足球賽事。在輸掉贏來的金錢後,他便透支信用卡的信用額來繼續賭波,前前後後欠了10多萬元卡數。他曾向銀行申請貸款來償還部份卡數,再用餘下的貸款來繼續賭。還完再借,借完再還,不知不覺欠下多間銀行的貸款,其中最大的一筆欠款高達20多萬元。

為償還銀行貸款,阿華不理家人反對,賣出名下物業,結果因此與父親關係決裂。但他並沒有因此而停止賭博,他見還清所有貸款後仍有200多萬元現金在手,於是忍不住繼續賭錢,一有時間就帶幾萬元去澳門賭場,輸清光就用櫃員機提款再賭。他記得最瘋狂的一次在澳門賭場賭足兩日兩夜,結果賣樓所得的200多萬元通通輸清光。而他的太太亦知道他沉迷賭博,為此與他終日吵架。

那時,他的女兒剛剛出世,他自覺要戒掉賭博的壞習慣,但因缺乏定力,經常心思思打開手機看足球賽事的賠率,短短幾個月後他便再次瞞著家人繼續賭波,更向內地的大耳窿和身邊的朋友借錢,由起初的幾萬元,愈滾愈大到最後欠下40多萬元,昔日的朋友也開始疏遠他。他在家人的鼓勵下向戒賭機構求助,但他的心癮太大,當時戒賭機構幫不了他,他反倒想向機構的負責人借錢。

雖然阿華有一份零售業的正職,但卻入不敷支,因為除了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開支外,他每個月還要向財務公司還款2萬多元。為了還債,他鋌而走險挪用了公司夾萬中的現金,前前後後取了10萬元。直至有一日,他自覺自己人生很失敗,決定放棄自己,斷絕與人接觸。他關上電話,不上班,不回家,開始過流浪漢的生活。日間在圖書館流連,晚上到麥當勞過夜,肚餓就吃他人剩下的飯菜。期間家人曾轉錢到他戶口,但他還是繼續賭。他曾服食安眠藥自殺,但不成功。

在他人生感到最灰暗的時候,他收到家姐發來的電郵,說只有戒賭機構的負責人才能幫助他。他有感走投無路,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並且立定決心要重新做人,他主動向戒賭機構尋求幫助,在戒賭機構的幫忙下,他一步一步地成功戒除賭博的陋習。

他在街上流浪的日子,由家姐協助他照顧女兒,也替他還了挪用公司的款項,上司也決定不作追究。現在他在媽媽家中居住,與家人關係已有改善,也有一份正當的工作。雖然太太最終決定與他離婚,女兒的撫養權亦歸太太,但現在他和前妻、女兒都有定期的接觸,關係亦良好。

最後,平日喜愛籃球運動並曾親身經歷過賭波禍害的阿華,強烈反對政府將籃球賭博合法化,他直指籃球賭博合法化是害人不淺的政策,將一項年青人喜愛的健康運動,變成為賭博的工具,這會讓不少人喪失理智,走上他的舊路。

如果只著眼於增加政府庫房的收入,開徵籃球博彩稅似乎有利可圖,但這政策的背後會引起無數家庭的問題,觸發的禍害是難以評估。22年前足球博彩合法化,阿華便參與賭波活動,對他和他的家庭帶來極大的傷害;今天政府打算將籃球博彩合法化,這只會造成更多的家庭悲劇。阿華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他最終亦能回頭,雖則家破,但未人亡,他仍有機會補救,不過,沒有多少個曾身陷賭海的人能像阿華一樣重新做人,只要每天讀讀報章,不難發現不少人因賭博而走上自殺的不歸路。政府為增加庫房而推出為害市民的政策,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該作的事嗎?

政策碎片化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3/03/2025

上個月,香港人最關注的莫過於財政預算案的公佈,財赤之下,很多社會資源及個人福利都受到削減,例如長者乘車優惠,從之前60歲或以上,每程只需兩元,日後改為有上限的每程兩元或全額車費的二折;中小學或幼稚園的家長,他們的孩子每年不再獲得2500元學生津貼;未來三年,教資會給予資助大學的經常撥款每年削減2%;超過120間中小型社福機構被削減3%資源;50多間獲得超過5000萬元撥款的大型社福機構,在27/28年度需累計削減7%開支。津貼、撥款要削減,一些收費則要增加,各項人才及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已開始收取600元申請費,機場離境稅將由現時每位乘客120元增至200元。

如果每個項目都獨立看待,與其他社會政策沒有關連的話,而預算案的基本目的只是開源與節流,平衡收入及支出,那麼,這份預算案應該不會惹來市民及不同界別這麼大的回響。財政預算案除了處理錢的問題,也應該考慮社會整體的政策,它對香港長遠會帶來甚麼影響。希望政府官員善用稅收,處理香港的問題,幫助香港持續及健康地發展

在少子化的情況之下,政府鼓勵人多生仔,在2023年推出了為期三年的新生嬰兒獎勵金,雖然未必有很多人會為了這兩萬元而計劃生孩子,但一面鼓勵生孩子,一面又取消中小幼稚園學生每人2500元的津貼,以及削減資助大學每年的撥款,這做法確實令人感到詫異,雖然香港市民不一定為了津貼的削減而決定不生孩子,但在毫無諮詢及預兆的情況下削減學生津貼,對於一些收入僅夠糊口,又未符合申請中、小學生資助計劃資格的家長來說,難免感到百上加斤,無所適從。

另外,行政長官在2023年施政報告中,提到「銀髮經濟」,簡單來說,便是希望能從長者身上銷售更多產品及服務。在2024年7月的立法會會議上,林健鋒議員提問:「鑑於有意見指出,近年本地長者有北上消費的傾向,當局吸引他們留港消費的政策為何?」當時,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的書面答覆提到:「顧問小組至今召開了兩次會議,檢視有關長者人口比例的趨勢、長者和即將成為長者人士的消費能力、模式和習慣等數據,以及政府一些有利『銀髮經濟』發展的現行政策和措施,包括樂齡科技和產品、金融和數碼服務、交通津貼、消費者教育和保障等。」或許有不少人認為當初將兩元乘車優惠的門檻調低至60歲是不合理的,但無論如何,長者看到財赤之下,原來津貼可以被一刀切削減,不知道他們以後是否還能夠安心地消費?


參考資料:

孫聖然。〈兩會|李強: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 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香港01》。2025年3月5日。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1660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香港預算案2025:赤字仍達872億,公務員全體凍薪,削減教育等多種開支〉。BBC News中文。2025年2月26日。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articles/cx2rm947p4go/trad

〈財政預算案2025|孫玉菡稱容許社福機構儲備暫存時間延長〉。香港電台網站。2025年3月3日。網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794008-20250303.htm

〈立法會十七題:發展「銀髮經濟」〉。香港特別行政區新聞公報。2024年7月17日。網站: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407/17/P2024071700284.htm

「堅離地」的勸勉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8/07/2024

放榜日的前夕,一眾政府官員都在社交媒體勉勵各考生,以及分享一些至理名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於臉書鼓勵同學,公開考試的成績即使總結了過去的努力,卻肯定不能斷定同學的未來;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則以食物拼湊成100分圖案的早餐勸勉同學,應放眼未來,好與壞都是豐富的人生經驗;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指出,決定未來的,絕不是成績單,而是堅持不懈的努力和積極樂觀的態度;行政長官李家超鼓勵學生,無論成績如何,未來都充滿機會。

政府官員對DSE考生有所勉勵當然是一件值得欣賞的事,但若然一味提出成績不重要,未來充滿機會,人生起起跌跌乃是常態等等的陳腔濫調,忽視香港教育制度一直以來所衍生的問題,只會突顯了官員「堅離地」的感覺。口裡提及成績不重要,但整個制度的氛圍卻是以成績來量度考生,學歷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量度標準,學生仍然憂慮能否升讀大學、仍然認為大學就是身份的象徵,成績上的競爭自然會持續下去。學生在面對升學的憂慮持續的同時,政府又宣佈2024/25學年起,資助專上院校非本地生限額大幅提升一倍至40%,以吸引內地和海外考生,這會令院校的專上學位競爭更加激烈,本地學生的升學道路可謂更為困難。

曾有政府官員勸勉青年勿以公屋為目標,要為自己夢想拼搏,其實他有否想過為何公屋會是年青人的夢想?正因為在香港置業近乎不太可能完成的目標。當我們看見不少學童可能因學業相關的問題而選擇自殺,學生進入社會後,不達某個學歷又難以向上流。然而在上位者卻勸勉青年成績不是一切,夢想才是最實際,這恐怕只令人聯想到,在饑荒之時,在上位者出巡見到百姓無飯充飢,於是問身邊的人:「何不食肉糜?」

賭波合法化20年 賭風真的冷卻了嗎?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27/10/2022

足球博彩合法化,自2003年開始,今年是第20年,同時下月是世界盃決賽週,平時這個時候,各大戒賭機構大約也會站出來,呼籲巿民「睇波踢波不賭波」,平和基金也許會花一大筆錢,在公共交通工具賣廣告,又或者搞些活動吸引巿民參加,甚至馬會也會走出來叫大家「有節制博彩」,但到了今日,宣傳似乎還未見影。

甚至連平和基金由起初三年一度,後來變成五年一度的「香港人參與賭博活動情況」調查,明明應該上年完成,今年公佈,但到截稿前的10月中,同樣連記者會也未有,翻查平和基金的會議議程,全年唯一一次開會在7月,有沒有開?不知道,傾了甚麼?不知道。從文章的消息,只知道今次調查負責團隊,不是以往的香港理工大學,改為用了香港大學,原因是甚麼?當然也不知道。[1]

足球博彩投注額有少了嗎?沒有。根據馬會資料,自2020/21開始,足球博彩的投注額已經超過賽馬,2021/22的投注額更高達1,438億元,比去年升2.6%,同年賽馬投注額為1,404億元。根據立法會引述馬會和政府的數字,[2] 自2008年至2016,馬會足球博彩活動人均每月投注額由700元升至1,599元,升幅高達129%,非常驚人。

投注額(億元)

2003/04

2019/20

2020/21

2021/22

足球博彩

160

926

1,402

1,438

賽馬

650

1,210

1,361

1,404

資料來源:馬會年報及立法會秘書處資料

馬會稱2020/21年的升幅是受歐洲國家盃效應所致,所以足球博彩投注額上升五成,歐國盃決賽週賽事確實在去年舉行,但請留意:為何大型賽事以後,升幅後沒有下跌?難道那些初試賭博的人,也紛紛加入了賭博大軍?記得當年歐國盃,不同機構也努力做了很多短片,活動,提倡睇波不賭波,也強調問題賭徒對家庭的影響,[3] 言猶在耳,但似未能改變現況。

明光社

更甚是,隨著馬會不打自招承認了九成「客人」網上投注,我們不難發現,筆者撰稿當日,已經有世界盃的冠軍和小組首名可以開盤,甚至有單項和過關的選項。每場場事也有一大堆不同的賭法和盤口,最重要的是只要進入足智彩的網址,這些基本上就是一堆公開資料,任何人也可以瀏覽。

四年前,我們提意見,希望政府和馬會認真考慮遏止賭風。[4]  不過四年下來,好像我們建議的,政府就跟著相反方向做,例如要求監管開賭場數,最後馬會這幾年不斷增加場數,波馬也同樣增加,連直播賽事也增加。我們呼籲要管制投注站未來的發展,投注站今日變成各種各樣消閒場所,當中滲入大量賭博資訊。我們建議管制手機app,政府直接無視,馬會的app今時今日集最新足球消息和賭盤於一身,我們很難想像今日的青少年如何可以只睇波而不接觸賭博資訊。

在外國,賭波網站和色情網站一樣,互聯網供應商為保護兒童的緣故,會自己設置屏障,成年用家要先做簡單申請,才可以進入相關網站。隨著網上賭博的成熟,我們不禁問,政府願意做相同的政策,保護青少年不受賭博資訊影響嗎?今日民政事務局也改名為「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第一篇網誌就說要「培養青年全人發展、建立正向思維」,[5] 但願她會照顧一下孩子身心靈健康,不要令更多孩子成為病態賭徒,影響社會穩定。


[1] 〈The Ping Wo Fund Advisory Committee 44th Meeting〉,平和基金,網站:https://www.donotgamble.org.hk/tc/pdf/44_Meeting_Agenda_e.pdf(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0月26日)。

[2] 〈數據透視:香港的賭博情況〉,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9年11月22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920issh12-gambling-in-hong-kong-20191122-c.pdf(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0月26日)。

[3] 〈NoGamble21 不賭廿一大聯盟〉,YouTube,網站:https://www.youtube.com/user/NoGamble21(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0月26日)。

[4] 歐陽家和:〈賭波合法化15年 合理修改加強監管〉,明光社網站,2018年9月24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8%B3%AD%E6%B3%A2%E5%90%88%E6%B3%95%E5%8C%9615%E5%B9%B4-%E5%90%88%E7%90%86%E4%BF%AE%E6%94%B9%E5%8A%A0%E5%BC%B7%E7%9B%A3%E7%AE%A1(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0月26日)。

[5] 麥美娟:〈局長隨筆:同為青年開新章〉,民政及青年事務局,2022年7月18日,網站:https://www.hyab.gov.hk/tc/about_us/from_the_desk_of_secretary_for_home_youth_affairs/my_blog/blog_20220718.htm(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0月26日)。

當馬會九成投注都在網上時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10/10/2022

馬會上月發表年報,其年度投注額高達2,900億元,本來這不是新鮮事,上年度疫情仍然有反覆,部份時間停課停學,但馬會安排的賽馬活動未有停止,外國的大賽因為當地以「與病毒共存」為原則,轉播外國大賽又沒有太多停辦,此消彼長下投注額不跌反升,馬會再次跑贏大巿,並不希奇,也不是第一次。反倒有些現象,我們要留意,因為這預視著未來一些馬會賭博策略的改變。

如果有留意馬會的發展,大家不難發現馬會經常有一類新的消息——關於系統的新聞,不論是派彩系統出現問題,或者整天因為系統更新而要暫停網上投注服務等等。根據年報,原來九成投注早就在網上進行。關注賭博政策的聯盟「不賭21」在疫情初期就質疑馬會突然借助疫情大舉發展網上賭博巿場,可見其滲透的威力。

在世界各地不同國家,對於這類賭博網站,都有一定的監控,減少青少年進入的機會,例如英國針對本地的賭博網站,網絡供應商會要求使用者自行更改設定(opt in)才能進入網站。有趣的是香港賽馬會的網站、App也未沒有法例規管,任何人只要自認是18歲以上就可以自出自入,情況並不理想。

馬會除了大舉吸納網絡賭博大軍外,近年還自行承包一切賽馬節目的製作,電視台基本上只有播放的角色,近月更宣傳在他們的網上平台可以看到所有賽事,晨操等自家製作的內容,近年已經由依賴電視台改為自行在網上生產節目,可見賽馬節目和直播網上化已經成形。事實上馬會甚至已經購買很多足球轉播權在其平台上直播,方便賭徒即場下注。下月舉行世界盃決賽週賽事,免費播放的場次已少無可少,漸漸地這類在香港可以「合法賭博」的節目播放權愈來愈容易落入馬會手上,馬會放在自家製平台播放,就可以繞過現時的條例規管,在運動節目中公然播放賠率資訊,和賽馬一樣。觀眾這樣睇波,也很容易加入賭波大軍了。

九成巿民既然去了網上投注,投注站的功能近年隨即改變。近年投注站漸漸改建成茶餐廳、派對房間,我們特別關注此舉會否吸引更多年輕人,特別是剛滿18歲的朋友,在這些「消閒場所」中認識賭博活動。馬會雖然說有關場所只准18歲以上人士進入,但實際上如果打造成合家歡場所和合家歡活動,有關的規則自然會寬鬆,例如馬會同樂日至今被形容為「 合家歡」活動,甚至在親子網站上宣傳,未來相關的發展,令人擔憂。

今年5月,亞洲賽馬聯盟(香港賽馬會和亞洲不同賽馬機構都是這個聯盟的成員)公佈《非法賭博現狀》報告(The State of Illegal Betting Report),當中指出賭博的資金大約四成流向合法彩池,其餘六成多流向外圍或非法彩池,這個結果我們並不驚訝。馬會經常透過類似研究,企圖開拓新的賭博商機,文件最後的部份,指出未來賭博風氣的幾個重要轉向:

  1. 賭博活動將會全盤網上化:文件稱非法賭博的網站將所有賭博活動放在相同的地方,只要有具備上網功能的裝備就可以賭博。
  2. 賭博資訊娛樂化:賭博資訊會全面在不同的社交網絡平台出現,例如早前我們就發現有本地KOL在社交平台大賣賭場廣告,說很容易贏錢,賭博變得商品化。另外在賭博活動中加入電競賭博的元素,因為電競活動往往多以直播形式進行,只要有直播和輸贏的活動,理論上均可成為可以下注的賭博活動,尤其在今日流動數據頻寬的許可下,可有更多的賭博活動與娛樂活動同步進行,吸引年輕人下注。
  3. 虛擬貨幣作為賭博工具:以前賭錢輸清光可以「篤手指」(即可以賒賬)借賭本,今日賭博完全無實體貨幣,甚至可以用虛擬貨幣來交易,未來貨幣政策將走向數碼化,有關的改變更易令人作「資本」虛擬借貸,但當賭錢輸清光時,卻可能要用實體貨幣來償還,一旦「爆煲」可能更加嚴重。

如果用傳統思維,我們會說今年是世界盃年,來年是合法賭波20年,往往會「埋單計數」檢視政策對社會有多大影響。不過在新常態下,我們更需要檢視,在沒有規管的情況下,香港的賭風、馬會的發展會否令社會變成一個無處不賭的社會?年輕人還有沒有機會得到合理的照顧,盡量減少他們接觸賭博資訊的機會?政府和網絡供應商,有沒有可能盡一下社會責任,保護我們的兒童和青少年,讓他們在「無賭」的網絡世界中生活?這些問題若不被正視和解決,我們的下一代可能更快更易為賭博所禍害,泥足深陷。
 

參考文件
香港賽馬會。〈二○二二年六月三十日止年度年報〉。香港賽馬會。網站:https://corporate.hkjc.com/corporate/chinese/history-and-reports/annual-report-archive.aspx

ASIAN RACING FEDERATION. “The State of Illegal Betting.” ASIAN RACING FEDERATION. Last modified May, 2022. https://www.asianracing.org/publications/the-state-of-illegal-betting.

 

世界那麼遠 足球這麼近

蘇恒泰 | 2016年開始研究移民的可行性,2018年付諸行動舉家移民新西蘭,剛剛完成兩年的移民監。育有三名女兒(其中一名在新西蘭出生),現於奧克蘭華人長老會聚會,並在大專生粵語團契擔任導師。
12/07/2021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新西蘭

執筆之時,正值歐洲國家盃四強階段,英格蘭歷史性殺入決賽,將跟意大利在決賽對戰。英格蘭在本屆賽事的表現再一次引來“Football is coming home”的全球熱話,[1] 雖然英格蘭最終在互射12碼階段不敵意大利,但球隊的表現出色,即使未能將足球帶回家,但算是雖敗猶榮。

新西蘭其實離足球很遠

雖然歐洲國家盃在香港,以至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受到高度關注,但在新西蘭沒有太多人追看球賽。即使在香港移民的群體中,礙於開賽時間大多在零晨4點或早上7點,其實我認識的香港朋友沒有太多人有收看直播。

還記得16強英格蘭成功打破宿命,多年來首次在大賽中淘汰德國。當日早上,我真的很興奮,在公司每見到任何人,我都跟他們分享當中的喜悅,結果收到最多的回應是問歐洲國家盃是比賽哪項運動,當時真的覺得自己對牛彈琴。

相比起2019年在日本舉行的欖球世界盃,有同事自發在公司不同位置掛上所有參賽國家的國旗,當時公司不論上下,每天早上和午膳時間談話內容總離不開那個我移民前從未關注過的「世界盃」。還記得當年新西蘭在四強意外地被英格蘭淘汰出局,翌日公司籠罩著愁雲慘霧。同事一整天都不想多講一句說話。相比之下,歐洲國家盃所得到的關注真的少之有少,就連報紙體育版的報道亦不多於半版。

足球拉近我跟家人的距離

基於對香港前景感到迷茫,對本地的教育制度失去信心,因此,我、哥哥和姊姊三家人不約而同地在2018年(世界盃後)離開香港,我選擇在新西蘭落地生根,姊姊跟家人定居澳洲,哥哥則跟家人選擇落戶英國。由於家父年紀老邁,自覺年青時已從內地來港,不想在年老時再次移居別處,因此選擇留守香港。他原打算每隔數月分別到三個國家小住一至兩個月,可惜疫情完全破壞了他的如意算盤,我們幾父子從未想過原來我們可以超過一年半不見對方。

由於我們三父子身處不同時區,因此我們移民後鮮有機會見面或同時在線上交談。巧合地,我們三父子都是標準球迷,更加是英格蘭的忠實支持者。每逢世界盃或歐國盃等大賽,不論何時開賽,我們總會捱更抵夜觀賞球賽。亦正正因為足球這個共同喜好,我們三父子難得可以同時上線,透過WhatsApp一起討論球賽,互相分享近況。每當有英格蘭賽事時,大家WhatsApp的短訊或通話更從不間斷。

印象中對上一次有機會三父子一同觀看球賽已經是結婚前的事。結婚後,礙於幾家人久不久就見面,因此大多各自在家觀看球賽,最多在見面時討論一下賽果而已。這次歐國盃反而造就一個難得的機會讓我們重溫當年一起看球賽時的情景。

「睹」波不「賭」波

記得上星期日崇拜後跟團友午餐,言談間有一位團友聽到我在歐國盃期間,在球賽日總會準時4點起床觀看球賽,他抱著疑惑的態度問我有沒有賭波,何解情願每天只瞓4小時也要觀看球賽。

其實原因很簡單,其一,我是標準球迷,足球是我最大的嗜好。有人因為打機打通宵,我只是在重大賽事期間為看球賽少睡數小時而已。更重要是足球對我來說有特別意義。年幼時,足球拉近我和那位高高在上的父親之距離;成年後,它成為我們家中男人的共同語言;移民後,它製造機會讓身處不同地方的家人同時上線一起交談。這教我怎會沒有動力每逢球賽日準時起床呢!「睹」波不賭波,只看足球賽事,不參與任何相關的賭博活動,反而才能令人真正領會球賽的樂趣。


[1] 直譯乃「讓足球回家」,帶出了球迷對國家球隊捧盃的期望。

賭波合法化15年 合理修改加強監管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4/09/2018

2003年8月開始,政府授權馬會合法接受賭波投注,至今已經15年,投注額已由首年度的160億港元,到2017-2018年度的1,031億港元。[1] 政府不斷強調賭博人口正在下降,但投注額不合常理地上升(表一),正正反映數字不可輕信。再加上前線戒賭機構的觀察,我們發現賭博活動走向網絡化,變得更隱蔽,投注額更多,而且賭博年齡愈趨年輕。為此我們趁賭波合法化15週年,要求政府檢討現時的賭博條例,完善相關的法例和機制,並有以下幾項建議。

明光社

 

1.     重新建立監管開賭場數和新賭法的機制:

根據立法會的文件,賭波合法化初期,開賭只限四大聯賽賽事,波盤亦只限四種方式,但時至今日,每週受注的場數過百,每場受注方式超過20款(表二)。根據2016年由平和基金委託香港理工大學的調查顯示,只有0.7%受訪者認為每週賭波場次太少,71%受訪者認為已經足夠。[2]

明光社

 

我們翻查資料發現,政府當年以「給予馬會彈性自行決定場數和玩法,以有效打擊外圍賭博」。現時賭博場數和賭法已經非常足夠。政府未能成功打擊外圍是因為法例不足以堵截新式的非法網上投注,以及警方執法不力所致,政府理應檢討法例及責成警方加強執法。我們認為馬會現時一天受注賽事已超過30場,平均每場賭法更超過20種,實際上已經過多了。是故建議日後若要加開賭法,或增加每個球季的開賭場數,必須要先經博獎會、政策局和立法會通過,以確保馬會不會濫開賽事和受注。

 

2.     平和基金的資金來源:

現時平和基金的申請率偏低,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為,當中的資金來源幾乎全是馬會,不少反賭機構不認同用賭徒所輸的錢去幫賭徒戒賭,所以選擇不申請基金。我們建議重組平和基金的資金來源,可以改為:一、增加博彩稅,之後用博彩稅的某一個百分比注資平和基金;二、政府在馬會注資後,再以一比一的配對方式將相同金額注入基金;三、政府一次過大筆撥款給平和基金,之後讓它自行營運。我們期望此舉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反賭戒賭的工作。

3. 馬會加強自我隔離機制:

現時的自我隔離機制(即馬會不接受有關人士下注),容許隔離者隨意重新開啟下注戶口,機制事實上是形同虛設。我們建議馬會容許在隔離者同意下,由家人或戒賭中心代表協助隔離者,並由他們代辦手續,隔離時間為期最少兩年;期間如果隔離者要重新開戶,馬會必須通知其家人和戒賭中心代表。我們認為馬會作為不鼓勵賭博的持牌開賭機構,有責任用一切方式避免正在戒賭的病態賭徒復賭,以協助他們重過健康生活。

 

4.     加強管制投注站的位置及宣傳:

現時條例規定投注站要遠離學校,但卻沒有規管它們與戒賭中心的距離。有戒賭中心的樓下居然開了一間投注站,並且以大量的宣傳海報和電視直播來吸引路過的人。政府有責任要求馬會好好收集各戒賭機構的位置,減少開放式的宣傳,真正履行只負責管理合法賭博,而非鼓吹或引誘他人賭博的角色。同時,隨著馬會接受手機App的下注,我們認為投注站的數目及開放時間理應減少,避免青少年及定力不足的市民受到不必要的引誘。

 

5.     加強管制網上手機App

賭徒使用馬會App的比例不斷上升,但政府卻從無監管馬會App的內容。我們建議於申請人設立戶口時,需先進行評估,了解申請人是否有賭博失調或債務情況(例如:破產、嚴重欠債)。如有以上情況,應拒絕其申請,以減少他們參與賭博的途徑,及出現問題賭博的情況。我們亦建議馬會透過App接受投注前,更要向賭徒顯示有關問題賭博的訊息,提醒他們應妥善管理戶口,不要將戶口借予未成年人士使用,避免間接鼓勵他們參與賭博。投注愈方便,失去節制的機會愈大,馬會既然強調有節制賭博,就不應花太多心力在如何方便賭仔投注,而應多些限制手機投注的金額、場數和形式。
 


[1] 〈馬會派成績表創三高 上年度投注總額2340億〉,《東方日報》,2018年8月30日,網站: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80830/bkn-20180830193011910-0830_0082...(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9月6日)。

[2] “Report on the Study of Hong Kong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Gambling Activities in 2016,” Commissioned by The Ping Wo Fund and prepared by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last modified January 31, 2017,  https://www.hab.gov.hk/file_manager/en/documents/policy_responsibilities....

[3] 〈足智彩投注額料增至300億 世界盃刺激馬會賭波收入〉,蘋果日報,2006年5月28日,網站: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060528/5966995(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9月6日)

[4] 〈立法會十三題:平和基金的使用〉,新聞公報,2005年11月30日,網站: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511/30/P200511300218.htm(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9月6日)

[5] 〈立法會十七題:遏止青少年賭博問題〉,新聞公報,2017年3月29日,網站: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703/29/P2017032900467.htm(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9月6日)。

[6] 有關問題詢問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參與哪些賭博活動,參:“Report on A Study of Hong Kong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Gambling Activities,” Commissioned by Home Affairs Bureau, Government of HKSAR and conducted by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r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005, https://www.hab.gov.hk/file_manager/en/documents/publications_and_press_...

[7] 有關問題詢問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參與哪些賭博活動;見註2。

[8] 見註6。

[9] 見註2。

[10] 有關金額是在2005年調查時,調查機構向12至19歲的受訪者查詢他們在過去一年,每月參與足球博彩活動消費的金額;“Study on Hong Kong People’s Participation in Gambling Activities (2005),” Prepared for Home Affairs Bureau by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r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ccessed September 6, 2018, https://www.hab.gov.hk/file_manager/en/documents/whats_new/gambling/KeyS...

[11] 有關金額是在2016年,調查機構向所有受訪者(包括成人及青少年)查詢他們在過去一年,每月參與足球博彩活動的平均消費;另見註2。

賭波年青化 問題更嚴重 兩成受訪少年11歲前賭博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7/2018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提醒著我們賭波合法化又過了四年,不經不覺到了第15個年頭(2003年8月1日,政府正式將賭波合法化)。政府透過平和基金的研究,企圖描述一幅「越來越少人賭博」圖畫。[1] 今年世界盃開鑼前幾個月,明光社與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基督教新希望團契再度合作,進行一個民間賭博調查,[2] 結果不但發現賭博情況沒有減少,而且賭博年齡愈趨年輕,賭波人士的情況比賭馬及整體賭博群體更為嚴重。

三間機構於今年3月至6月,通過學校、機構、街訪和互聯網,收集學生和巿民意見,成功獲得3,449份有效問卷,當中男受訪者佔50.8%,女受訪者佔47.1%,18歲以下樣本佔56.3%,18歲以上則佔42.9%。[3]

明光社

整體來說,70%受訪者曾參與不同形式的賭博(圖一),包括朋友間的聯誼賭博活動,例如麻將、啤牌,或者不涉及金錢的賭博遊戲等。而曾透過馬會參與賭博的受訪者,有34%曾買六合彩,曾賭馬和賭波的分別佔13%和8%。

至於參與賭博的年齡,我們發現在18歲以上的年齡組別中,未滿11歲就開始賭博的只有8%,但在18歲以下的組別,未滿11歲就開始賭博的佔20%。明顯地新一代的青少年比上一代更早參與賭博。當然,我們也可以解讀成新一代青少年更早有意識自己在參與賭博活動,所以在填問卷時自然就填了自己未滿11歲就開始賭博;但無論如何,情況仍然值得關注。

明光社

同時,我們亦發現,在未滿18歲就開始賭博的18歲以下受訪者中,25%有賭博問題(圖二),甚至當中有4%,出現賭博失調的情況。[4] 另外,5%在18歲以下曾賭博的青少年,會因為賭博向人借錢,借錢的對象以家人、朋友為主。可見青少年賭博參與率根本不如平和基金的研究所指,有下降趨勢。[5]

 
 
明光社

今次調查另一個重點是我們將賭馬、賭波和整體賭博者的情況作了一個比較,結果顯示,賭波受訪者各方面的情況均較令人擔憂。例如賭波人士過去一年借錢的百分比較高(賭波:13%;賭馬9%;整體3%);他們當中出現賭博失調情況的百分比也是最高(賭波23%;賭馬16%;整體5%);47%賭波人士的首次賭博年齡低於18歲(整體為33%)。他們借貸的方式多以銀行信用卡貸款、家人親友,甚至是財務公司為主,可見他們甘願為借貸冒險(圖三)。

最後,我們評估過不同賭博人士對不同媒體的訊息的反應,有關訊息如何影響他們的賭博意慾,調查顯示賭波人士最容易受外界資訊影響,不論是賭博資訊還是單純的足球運動資訊,在他們眼中這些都是刺激賭博的資訊。而朋友間互傳的訊息,最能引發受訪者的賭博意慾,可見朋輩的影響力,舉足輕重。

我們現提出以下建議,盼能有助遏止賭風,減少對社會造成的傷害:

  • 平和基金須加強防賭宣傳,強調世界盃賭博的禍害。
  • 馬會必須堅持不鼓勵賭博政策,減少宣傳賭博活動,並加強對戒賭防治的推廣,提醒賭徒賭博可能帶來的問題。
  • 警方應加強打擊外圍,如因法例限制而影響打擊外圍,理應修例。
  • 政府應在不同主流傳媒,特別在報章的波經版,宣傳反賭防賭訊息。
  • 家人、朋友影響賭徒至深,是故鼓勵大家欣賞球賽時,多討論技術,少談賠率。如家人有賭波習慣,則盡量帶他們參與其他活動,減少引誘。
  • 家人若發現有親友沉迷賭博,可自行先到戒賭中心,尋求協助。

 

 

[1] 〈香港人參與賭博活動情況2016研究報告〉,平和基金委託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進行研究,頁1,2017年1月31日,網站:

http://www.hab.gov.hk/file_manager/tc/documents/policy_responsibilities/...(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7月4日)。

[2] 〈越來越後生  賭波更大鑊  世界盃賭博政策及防治問卷調查〉,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基督教新希望團契及明光社,2018年6月28日,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myimage/node_image/n10/n10879_worldcup_gam...(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7月4日)。

[3] 由於部份受訪者沒有回答部份問題,所以答案總和不一定是100%。

[4] 受訪者需回答過去一年有沒有出現與賭博相關的情況(按DSM-5測試來評定),評分達4至9分者,即屬賭博失調。上屆世界盃期間我們三間機構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有關百分比為5%。雖然與上次調查相比,今次調查的數字下跌了一個百分點,但上次調查的百分比並沒有計算沒有回答有關問題的受訪者,而今次我們則將沒有回答者也包括在內,所以實際上有關數字是上升了。〈2014世界盃前後賭風調查〉,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基督教新希望團契及明光社,2014年7月3日,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myimage/node_image/n4100_5000/n4841_2014_w...(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7月4日)。

[5] 〈香港人參與賭博活動情況 2016研究報告〉,頁3–4。

足球、家庭與教會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7/2018

「睇波踢波不賭波」,其實已經成為世界盃期間不少人的口號。不過究竟怎樣踢,怎樣睇,似乎很多人仍停留在踢波就是比賽,睇波就是待在酒吧,與粗口、花生為伍。究竟睇波踢波還有甚麼新意思?特別是在教會內有沒有欣賞足球比賽的可能性?

明光社於世界盃前夕(6月9日),與大埔足球會和路德會青亮中心合辦「世界盃親子足球同樂日」,吸引了20個家庭,共50人參加。活動最先由宣道會基蔭堂蕭如發牧師分享防賭、反賭訊息,及後一眾四至八歲的小朋友分為三組,接受和富大埔足球隊的教練和球員兩小時的指導,學習足球的基本技術,如控球、運球、射門等,家長則從旁陪伴,更「落場」陪孩子踢波。每個家庭最後均會得到由大埔足球會和青亮中心送出,以防賭戒賭為題的紀念包,在世界盃期間加強防賭、反賭的訊息。

明光社

同時,我們鼓勵教會在有需要及可行的情況下,開放教會予肢體,甚至未信主的朋友,一起在教會欣賞足球賽事。近幾屆世界盃都沒有免費電視頻道直播所有的賽事,不少人因此被迫到酒吧,甚至馬會投注站觀賞賽事,這些環境充滿著不同的賭博資訊,令人容易產生「睇波不賭波,睇來幹甚麼?」的感覺,當我們鼓勵他們來到教會時,一起觀賞球賽的觀感和教會能提供的配套,則完全不同了。[1]

我們認為,睇波雖然可以成為教會的活動,但同樣有幾個前提:1. 教會有睇波的肢體,要見到有人有需要後才考慮做,如果教會沒有睇波的人,不用因為主觀覺得這是傳福音的機會而硬推;2. 定位要清晰:實際上如果肢體未準備好將活動開放給其他人,而教會有資源又願意的話,將之成為一個「圍內人」活動也未嘗不可。畢竟他們不在教會看球賽,也會在酒吧、商場看,倒不如在教會與較為相熟的人一起看;3. 配套要清楚:部份有規模的教會,可以在活動中加入了足球遊戲,彩繪,五色拼盤等不同的元素,開放活動吸引新朋友,但並非每間教會也具備相同資源,我們鼓勵大家量力而為。

未來我們樂見更多不同形式的教會活動,離開著重程序或聚會的模式,真的按著人的需要,讓肢體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多與信仰接軌。

明光社
明光社
 

[1] 王志宏:〈當眾人瘋球賽 教會這樣做,張開福音大網〉,《基督教今日報》,2018年6月11日,網站:https://cdn.org.tw/News.aspx?key=14134(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6月27日)。

看深一點 看多一點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3/07/2018

有圖不一定有真相,有時有圖甚至更誤導!我們往往太快或太容易因為看到一些表面的現象而下結論。現代社會除了假消息充斥外,很多假象每天都在我們身邊出現,防不勝防。

能成為網絡紅人,有一大群的忠實「粉絲」,當然令不少人羨慕,不過,網絡紅人其實也可以用金錢「打賞」出來,紅人其實也是金人,不能不察。就算做不了網紅,但現時要自拍和直播也是輕而易舉的事,而更神奇的是那些瞬間可以為人美圖的程式,要為自己「虛擬整容」易如反掌,大家輕易可以在別人面前展示不真實的自己,或不斷模仿其他人,社交媒體往往成為了互相偽裝的平台。

由於大家喜歡注意表面的事,於是,一些傳媒在衡量性教育是否成功的時候,往往喜歡以青年人是否懂得使用避孕套作為考量;關於賭博問題是否惡化的時候,政府喜歡單單舉出實際參與人數是否有增減,而有意無意地忽略其他重要影響,如參與睹博的年齡、途徑及大家對睹博的觀感等。而在教會圈子,在討論教會有沒有參與社關的時候,也容易傾向以教會或機構有沒有就某些受傳媒高度關注事件出聲明、參與聯署或在社交媒體表態等等來衡量。

看得到的有時只是表面的現象,要真正了解問題,往往要看深一點、看多一點。

賭波才睇波 睇來幹甚麼?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5/07/2018

有沒有試過與朋友睇波,你一邊支持心愛的隊伍或某一球星時,你身邊的人卻很可能想你所支持的被罰黃牌、紅牌、被換出場?又或者你在欣賞球賽,為兩隊不斷互有入球,而感到非常緊張,不過你的朋友一看見入球就爆粗,甚至投訴為何入球數目那麼多……?

不用懷疑,其實都頗為肯定,他們不是在研究甚麼策略,更大機會是他們在賭波,因為馬會提供的波盤已經去到無所不用其極,成功將人的心思意念由比較技術、策略,轉移到一些與技術完全無關痛癢的範疇上。越與球場、球員、策略等無關,或然率就越大,越似賭博,而賭徒以為這些易賭,其實更多情況是輸得更慘。

馬會常常強調要加入這些不同的特別項目,是為了要加強吸引力,減少外圍侵蝕整體賭博收入。據傳媒透露,一次世界盃全球的外圍賭注數以千億計,有消息人士表示即使馬會內部估計,香港的外圍投注也數以百億,區區增加幾個與足球比賽完全無關的盤能減少損失嗎?當然不,但看看我們的警方截至十六強為止,也未曾破過超過一億的外圍和非法賭檔,連總警司在電台節目中也承認力有不及,外圍掃之不盡。

賭波合法化十五年,社會由不鼓勵賭博,變成不干預賭博;直到今天聽到最多的,不是賭博的禍害,而是賭博要有節制。所謂有節制即是賭博是可以的,只要懂得節制就好。這公眾教育正確嗎?不正確。但投放最多錢宣傳的馬會,最後叫得最響的也是這口號。

社會漸漸將足球活動變成賭博活動,如果有天我們睇波時,再沒有心情欣賞球星的腳法、隊員的部署、策略和體育精神,而心思都到了角球的數目,入球的多少,甚至有天發展到像外國的網上賭場,連球賽中有沒有人要抬走也可下注時,睇波這回事,還可以有積極健康的意義嗎?若運動這美好的事情被賭盤徹底扭曲,這值得嗎?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5/7/2018

愈不鼓勵愈興旺的賭波15年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6/06/2018

賭波合法化快要15年了(2003年8月1日,政府正式將賭波合法化),由當年政府信誓旦旦聲言會維持不鼓勵賭博政策,到了今日,足球博彩的投注額每年已達接近1,000億港元。[1]我們找回當年監察賭風聯盟對博彩及獎券事務委員會提出的訴求,再對比今日的現況,大家自然知道政府如何縱容馬會開賭。

 

監察賭風聯盟當年的要求如下:

  1. 營辦團體必須在投注站的入口及當眼處註明賭博的禍害
  2. 營辦團體必須在宣傳品上印有賭博的禍害(面積不得少於宣傳品的十分一)
  3. 營辦團體不可在電子傳媒的黃金時段和第一類刊物,刊登廣告或發放賭博資訊
  4. 營辦團體開設投注站的數目及面積應定明上限以作規範,更不得在青少年中心及學校鄰近開設
  5. 營辦團體不可在投注站以外設置任何投注設施(如在食肆、酒吧擺放自動投注機)
  6. 營辦團體應設定每週可供投注場次的上限和不應就非頂級聯賽賽事開注
  7. 營辦團體每年需設定最少連續一個月的「冷靜期」,不得就任何賽事開盤
  8. 營辦團體絕不應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士推廣賭博,包括於賭博活動期間(如:賽馬日)接待青少年及兒童
  9. 營辦團體不可冠名贊助任何體育項目或活動
  10. 營辦團體在推出新玩法前,應先獲足獎會批准
  11. 營辦團體在網上推出互動遊戲或其他宣傳活動時,不應准許未成年人士登記
  12. 營辦團體若違反守則,例如容許未成年人士進入投注站或投注,應有明確罰則

 

令人覺得諷刺的是,上述12點,部份列舉出來時,為的是預防馬會藉此鼓吹賭風,豈料竟然成真,本來馬會沒有「大做特做」的,但現在都做了。最可怕的是,今日馬會已經不用依靠電話投注和投注站,一個網上戶口,一部簡單的智能手機,青少年已經可以安坐家中「邊睇波邊落注」。我們不禁問,今天馬會手機下注程式,和外圍那些所謂「非法網站」,除了合法非法這一線之差外,到底有何分別?還有甚麼措施可以保護青少年,不讓他們參與賭博呢?還有甚麼安排可以確保馬會不會鼓勵賭博呢?

 

 

[1] 在2016至2017年度,馬會在足球博彩的投注額達927億港元。參:〈立法會七題:遏止青少年賭風蔓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18年5月9日,網址: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805/09/P2018050900260.htm(2018年6月4日下載)。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6/6/2018

世界盃與外圍賭博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1/05/2018

世界盃,以往在香港被視為是四年一度的盛事,但自從2003年賭波合法化之後,便令世界盃添上了賭博的色彩。馬會合法開賭,令社會將足球活動與賭博掛鈎。馬會宣稱賭波合法化是有節制的博彩,打擊非法賭博活動更是有關論述的重中之重。

 

2016年歐洲國家盃舉行期間,警方進行代號「戈壁」及「風盾」的打擊非法外圍賭博行動,拘捕了103人,撿獲5.86億港元投注紀錄及300萬港元現金。[1]若將有關數據與馬會全年的足球投注額比較(見下表),我們不難想像以下兩個情況:1. 警方打擊外圍的能力太低;2. 馬會和外界過份高估外圍的投注額。[2]

 

警方在大賽期間打擊外圍情況

大型賽事

警方打擊外圍

的投注紀錄(港元)

拘捕人數

馬會全年足球投注額(港元)

2016年歐洲國家盃

5.86億

103人

868億

2014年世界盃

7.50億

176人

782億

2012年歐洲國家盃

1.32億

64人

472億

資料來源:報章[3]、馬會年報

 

在大型賽事舉行期間,外圍賭博活動是否特別熾熱?從坊間不同的估計數字中,我們發現答案是肯定的,但賭外圍與合法賭博有何分別?根據一份由Andrew Tessler等人做的研究,他的團隊在香港走訪了500多位賭徒,當中103人曾試過非法賭博。他們的結論是,有56%有參與非法賭博活動的人,他們有過份賭博(excessive gambling)的情況,當中大部份為男性,年齡介乎30至49歲。[4]

 

不過,對於Andrew的研究團隊來說,非法賭博不一定造成過份賭博,但就肯定非法賭博會產生不良影響。相比起一般賭徒,參與非法賭博的賭徒容易無法工作、失去關係、欠債、面對家人和子女情緒失控、會向非法公司借錢,失去工作,當中更有不少人會同時出現以上幾項特徵。

 

研究團隊更特別提到,從事非法賭博活動的「艇仔」會用不同手法吸引賭徒,例如透過英雄感、經常提醒賭徒贏錢的喜悅,甚至提供免費的飲食,讓他們憶起那種贏錢後可以盡情享受的感覺。漸漸,賭徒會向高利貸借賭本,最後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非法賭博的賭注每注往往都比較大,參與這類活動的賭徒亦會賭得比一般賭徒多,但他們不一定成為沉溺賭徒。研究顯示,參與非法賭博活動的賭徒平均每月下注3005港元,參與合法博彩活動的賭徒每月大約下注1150港元。

 

可見,打擊非法外圍對減少病態或有問題的賭博情況是十分重要的。報告中提及一個打擊外圍的方法,就是馬會常常表達的:增加賭波的範圍,增加投注種類,就可以「與外圍競爭」,減少外圍對社會的衝擊,而且馬會可以賺回外圍的錢,不少的收益便會直接成為稅收,部份亦會撥入平和基金,成為防賭戒賭的項目。不過研究亦同時提出,未有充份的理據去證實兩者的必然性,因為不少賭徒是同時參與合法和非法的賭博活動,流向未必如想像中清晰。只是在馬會賭錢,下注者必須以現金投注,如在「有錢才有賭本」的原則下,假如他們輸光了錢,大概就不會繼續賭。

 

不過觀乎社會現況,借錢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只要有身份證的人就可以借到好幾萬元現金,又或者使用一些流動現金支付App,就可以每月免息使用數以千計的透支。這種狀況告訴我們,即使在馬會賭錢,也不會像從前必然的不涉及借貸。加上馬會現時就每場球賽所設的下注項目,種類繁多,與外圍的玩法非常接近,最後究竟是馬會增加玩法令賭徒更易沉溺,還是外圍的玩法本身容易令人沉溺,實在難以分辨。

 

再加上近年網上賭博大熱,馬會亦著力加強其手機應用程式的功能,免去了下注者進出投注站的尷尬情況。此舉無疑吸引了一班年輕人透過手機下注,他們亦可以使用成年朋友的手機下注。現時馬會的手機App根本沒有甚麼特別的警告字眼,提醒巿民投注時必須年滿十八歲,至少不是每次下注也作出這類提示,大大降低了警告性。加上投注時的付款方式,又是以電子付款進行,下注者不用排隊也不用作金錢交收,這樣自然更容易吸引人下注和沉迷。因此,現在的投注站往往變成現場直播的聚集地,只要提供寬頻,就自然有足夠的人流聚焦,亦會有人下注。

 

面對下月開鑼的世界盃,明顯又是一次賭風的考驗,我們期望社會各界繼續強調「睇波踢波不賭波」的政策,減少不必要的賭波誘惑,特別是借貸公司減少相關的宣傳,同時馬會亦要特別克制,堅持不鼓勵賭博的政策,減少青少年參與賭博的機會。

 

 

[1] 〈警方歐洲國家盃反非法外圍賭博行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16年7月18日,網站: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607/18/P2016071800931.htm(2018年4月30日下載)。

[2] 馬會曾經在年報中表示,外圍投注額一年大約有120億港元,影響其收入。

[3] Mok, D. (19 Jul 2016). More than 100 arrested and HK$580 million in betting records seized in month-long Hong Kong police crackdown during Euro 2016.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law-crime/article/1991669/more-100-ar... (cited 30 Apr, 2018).

[4] Tessler, A., Beyrouty, K. E., & Crapnell, N. (2017).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illegal gamblers in Hong Kong. Asia Journal of Gambling Issues and Public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s://ajgiph.springeropen.com/track/pdf/10.1186/s40405-017-0030-7 (cited 30 Apr, 2018).

警方真的「有能力」打擊外圍賭博?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2/09/2016

政府新聞公報稱警方「有決心及有能力打擊非法外圍賭博活動」,於歐國盃舉行期間,進行代號「戈壁」及「風盾」的大型反非法外圍賭博行動,共拘捕103人,並檢獲約5億8,600萬元的投注記錄及超過300萬元的現金。[1]

不過,在歐國盃決賽週開始前,就有記者形容「近年香港警方雖致力打擊非法外圍賭博集團,但始終禁之不絕,且因存在可賒數及提供折扣等『優勢』,加上澳門及外國博彩公司提供的玩法五花八門,坊間估計,本港將有數十億元注碼流入非法莊家及海外博彩公司之手」。[2]

換言之,警方打擊外圍賭博的決心和能力實成疑問,自2010年南非世界盃開始,坊間已估計有逾100億非法外圍投注額,而2012至2014年間,非法外圍賭博有上升,推算今年的歐國盃涉及最少數十億港元非法外圍投注。現在警方才檢獲五億,連一成也未及,就自吹自擂說自己有決心及能力打擊非法外圍賭博,也很難自圓其說吧!

 


[1] 〈警方歐洲國家盃反非法外圍賭博行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16年7月18日。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607/18/P2016071800931.htm

[2] 聶曉暉,〈歐盃澆外圍 賭風吹又生〉,《文匯報》,2016年6月9日,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6/09/HK1606090013.htm

歐國盃是令賭風熾熱的元兇嗎?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3/06/2016

歐國盃是於四年一度世界盃中間舉行的足球盛事,吸引大量巿民,或者平時鮮有欣賞球賽的朋友投入足球賽事之中。自2003年賭波合法化後,香港不少球迷在觀看賽事時「順理成章」都一起「玩幾手」,而估計即將舉行的決賽周更會把足球博彩白熱化。有學者認為,只要不沉迷,賭波作為一種消閒的活動,不過分花錢,不是一件壞事,未嘗不可。

一般社交賭博,輸贏也當作遊戲,不過,馬會開盤,不見得會設下賭博上限,對賭徒,特別是病態賭徒來說,沒有上限,就是一個非常大的無底陷阱。

有前線戒賭機構在歐國盃決賽週開鑼前就表示,賭波吸引青少年人下注,加上無良的借貸公司接受青少年用學生證借錢,一借可以借10萬,隨時一場下來就輸清光,令他們身負巨債。

馬會一面開發不同的賭波方式,一面透過手機程式吸引巿民進行網上賭博,加上現場直播相關賽事,不少戒賭機構亦預期歐國盃後或者再次湧現病態賭徒到戒賭中心求助的情況。

不過,馬會從來不會認為自己有鼓吹賭風,只會不斷重申非法的外圍賭博多樣化,令外圍投注額增加,馬會的收入相繼下降。不增加彩池、賭法,難以吸引巿民回到馬會下注。但真相卻是一個愈滾愈大的惡性循環,正正因為馬會增加「競爭力」,於是非法外圍賭博又要出盡法寶吸引「賭仔」,令賭徒有更多機會沉醉於博彩世界中。要將循環破除只有兩個方法:1.警方加強執法,真正切實打擊非法外圍賭博;2.馬會減少投注方法,減少不必要競爭。

馬會每年口口聲聲指非法外圍博彩的收益數以億計,影響她的收入。但根據香港警方公布的數字,現時被打擊的非法外圍投注額也只有數百萬至數千萬元不等,顯然要不是警方未盡力,就是馬會「報大數」。無論如何非法外圍投注實際上是打擊不盡的,馬會說非法外圍賭博嚴重,也只是要求增加博彩方法和彩池的托辭而已。最後,令賭風更熾熱的,當然少不了馬會的份。

 

曾經刊載於:

《成報》 23/6/2016

投注方式層出不窮 投注額與賭風俱上升

歐陽家和 | 監察賭風聯盟
14/09/2015

馬會不斷聲稱香港的賭風沒有大幅增長,投注額的升跌主要與經濟情況有關。可是,馬會剛剛公佈2014至15年度的業績,本地及海外賽馬、足球博彩及六合彩總投注額達1914.4億,按年增加10%;單是賽馬總投注額就達1054.1億,歷來第二年打破千億元大關。足球投注額更大幅上升26%至782.5億元。

根據香港2015至16年的財政預算,2014年經濟增長才2.3%,而2015年的全年通脹預計為3.5%,馬會的「表現」明顯地跑贏大巿。馬會兩年前亦用了為高速證券交易而開發的科技,賠率計算因而更快捷,以及能應付更複雜的情況:在此技術配合下,馬會推出新的四重彩彩池、四連環合併彩池等其他新彩池,來年更會推出簡化版的「組合獨贏」,降低新馬迷學習賭馬的難度。

這些措舉美其名是為賭徒提供更多投注選擇,實際上就是吸引更多人投入賭博世界。這幾年在賭馬方面,馬會不但增加彩池與玩法,也透過轉播不同地方的賽事,變相增加了不同的賭博方式。賭波的情況則更嚴重,由增加場次與彩池,以及加上提供大量的即時資訊、數據,甚至在網上及投注站直播世界各地的賽事,吸引更多人去投入賭波與賭馬當中。

馬會表面上聲稱投注額與經濟掛勾,但如果他們不斷推出新賭法及增加彩池,實際上就是為巿民增加不同的賭博方式,直接的影響就是令更多巿民參與,投注額因而上升。因此,我們可以發現令投注額上升的方法肯定不只與經濟因素有關。我們質疑投注額大幅度上升,是馬會故意造成,他們引用不同方式,包括為投注者提供更方便的投注方法,以及更多的選擇。

馬季早前開鑼,雖然入場人數下跌,但投注額不跌反升,再看看這幾週環球及本地股巿和經濟情況,那些說投注額與經濟因素掛勾的人,也實在太低估馬會吸引人下注的技倆了。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1/9/2015

馬會式皇恩浩蕩!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5/07/2015

馬會自賭波合法化後,起初每兩年撥款2,400萬予平和基金,其後略有增加;然後,來年馬會終於將撥款增加至4,500萬元一年,為期四年。[1]

平和基金除了作宣傳教育之外,主要是撥款予四個機構作戒賭服務,翻查其中一間受助機構香港明愛展晴中心的問題賭徒個案資料,[2] 我們會發現十年間的新增個案數字不斷下降:2004年全年新開個案為536個,隨後一路下降至2014年的300個。再看另一受助機構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第一年的處理個案為300個,至去年回落至175個。[3]

新增個案數字的回落,反映的其實不是香港賭徒減少,而是那2,400萬根本不足以應付大量病態賭徒的求助,機構於是唯有控制接收個案的數量,或者要將個案排期延後展開。去年馬會的投注額高達1000億,如果將百分之一撥款提供戒賭服務,都可以有10億;就算是百分之零點一,也有一億,比現在的4,500萬多何止一倍。

馬會寧願將錢投放至翻新馬場,又或是在賽馬日舉辦所謂的高尚活動,也不理那些因為沉溺賭博而妻離子散的家庭。那個連馬會百分之一的投注額也分享不到的平和基金,只有部分資助用作病態賭徒輔導,另一部分要處理賭博防治,還要用作研究、教育之用。然而,政府對此種種完全不聞不問,即使年年月月有人因為賭博致債台高築,甚至跳樓自殺,政府和馬會也視若無睹。

馬會這九牛一毛的撥款,其實不是皇恩浩蕩,不過是改善形象的化妝費和掩口費。
 

 


[1] 「馬會加倍捐平和基金」,《成報》,2015年6月3日,網址:http://www.singpao.com/yl/mx/201506/t20150603_560568.html

[2] 「每月新開個案統計數字及統計資料」,香港明愛展晴中心問題賭徒個案資料,網址:http://www.gamblercaritas.org.hk/html/chi/statistics/index.htm

[3] 「服務統計資料」,錫安社會服務處勗勵軒輔導中心,網址:http://www.ylh.org.hk/site/zss/home/page.html?cid=5

 

世界盃再掀賭風 馬會網上頻開莊 賭徒走地輸清光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0/09/2014

2014年世界盃是體現了「賭波網絡化」的一次世界賭壇盛事,一方面馬會加強了其手機程式的功能,另一方面加上免費電視台免費播放的賽事比上屆增多,間接亦助長了賭風。警方表示今屆世界盃期間打擊了近百個非法外圍賭波場所,估計投注額高達7.5億港元,是上屆世界盃的一倍,[1] 由此估計馬會的投注額明顯有數以倍計的增長。明光社就今屆世界盃與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基督教新希望團契合作的《2014世界盃賭博問卷調查》,調查結果發現網上賭波已成為新趨勢,因此我們要求政府必須密切監管馬會的網上博彩活動。

 

調查結果:曾參與網上賭波人士易沉迷賭博

調查於2014年5至6月透過學校及街頭訪問,成功收集5,676份有效問卷。當中男女比例各半;此外,受訪者八成三是學生,而當中有三成二人曾賭博。

我們將曾參與賭波的受訪者分為網上賭波樣本及非網上賭波樣本,前者為曾透過賭博網站、手機應用程式賭波的人,後者則是以其他方式賭波者。網上賭波的有208個樣本,而非網上賭波的180個樣本,我們將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發現曾參與網上賭波的受訪者相對沒有參與網上賭波的受訪者,較同意自己是經常賭波(圖一),亦較同意自己賭波下注很大(圖二)。

明光社

 

明光社

 

問題賭博方面,曾參與網上賭波者相對沒有參與網上賭波者,有較多次借錢賭波(圖三),亦有較高比率被評為出現賭博問題或屬病態賭博(圖四)。根據調查,借錢賭博者沉溺賭博情況較嚴重,而且投注面額都比較大。當中與資訊科技關係密切。

明光社

 

網上賭博及借貸平台 政府須切切監管

今年初馬會推出全新的手機應用程式,讓大部份智能手機的用家可以任意免費下載,當中功能包括即時落注及觀看即時球賽資訊等。自此,所有下載此程式的人士,可以在任何時間,於任何地方下注,而且整個過程方便與隱密,令人難以發現。

鑑於政府未有監管有關的馬會手機應用程式,現時任何人只要年滿十八歲,就可以自由開戶,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在馬會下注。同時,現時在網上借貸極為方便,只要申請成功便可即時轉帳到申請人戶口,這變相等於可以借錢到馬會賭博。再加上可以在足球賽事進行期間即時下注,結果一場球賽可以多次下注,容易產生問題賭博,亦更難被發現。馬會只是為打算賭博的人士提供合法途徑,但毋須過份方便。買保險都有冷靜期,買大細(賭博)何嘗不需要?

我們建議,嚴格控制馬會手機應用程式和網上借錢投注等平台:要求馬會手機應用程式和借錢投注等平台必須在每次下注時加上警告字眼,並硬性規定顯示最少十秒,作為冷靜期;在此過程中更要顯示當天,或者整場賽事已經下注的項目和金額,減少非理性下注。同時,嚴格控制馬會手機應用程式的使用,減少青少年接觸的機會,以及要求使用者更頻繁的更改密碼。

此外,警方應加強打擊外圍網站。外圍網站如果是離岸經營,互聯網供應商可限制其服務,警方亦應加強對付外圍,減少馬會以外圍競爭作藉口,作更多有關賭博的宣傳。

 

青少年賭博氣氛

在3000多個17歲以下的青少年樣本中,兩成四人曾參與賭博。在願意回答首次賭博年齡的青少年中顯示,近半原來未滿11歲就開始參與賭博 (圖五);他們又承認使用手機應用程式(圖六)和在世界盃舉行期間(圖七),實際上都會引誘他們更多參與賭博。

明光社

 

明光社

 

最令人關注的是,在未成年人士當中,原來超過三成已有能力透過不同渠道下注:有人會找人代為在馬會下注,或者透過外圍下注。至於透過馬會下注的受訪者,最多人是使用手機應用程式,人數超過了投注站(圖八),可見政府和馬會必須要正視青少年手機上網下注的情況。

明光社

 

青少年一旦變成問題或病態賭博,大多不懂尋求幫助,而且投注額會不斷上升,甚至出現借貸情況。不少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定力相對地較成年人弱,他們一旦接觸賭博,較容易變成問題甚至病態賭徒。

 

青少年賭波政策建議

 在教育方面,現時學校只在德育課提倡反賭訊息,但卻沒有全盤的理財教育,特別是金錢管理的部份,這實在是十分不理想。青少年是社會的未來棟樑,理應加強有關金錢管理的教育,減少青少年受到賭博的引誘。

學校理應加強提倡無賭校園,部份學校因為資源不足,要透過不同基金贊助,還要老師自發,才能舉辦防賭教育,反賭的風氣因而在學校不盛行。而且,政府亦沒有在學校的正規課程中貫徹不鼓勵賭博政策。只聽到馬會不斷在學校和青年人中吹噓和美化本身形象的宣傳,我們因此建議政府積極考慮全盤加強有關的教育,不論在正規和非正規課程中,都強調賭博的禍害,並嚴禁馬會的宣傳進入校園。

至於針對馬會的過份宣傳,我們曾多次去信要求改善,但仍然未見任何回應。現時法例雖有規定馬會不能向未滿十八歲人士宣傳任何賭博活動,甚至圖片也不能有任何疑似青少年的人物在當中,但我們不難發現,至今馬會仍然不願意在其所有的宣傳物中加入防止青少年賭博的警告字眼,或者字眼佔廣告的不足五分之一。我們要求馬會能在這方面作出積極改善。

 

(本文章內容節錄自《2014世界盃前後賭風調查》結果,詳細內容請瀏覽明光社網站。)

 


[1] 「警世界盃檢7.5億外圍投注」,《明報加東版》,2014年7月19日,網址: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140719/HK-goy1_r.htm

這是大數據時代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0/09/2014

本屆世界盃曲終人散,四年前最能預測球賽結果的八爪魚,在今屆世界盃中被「大數據」取代。

所謂大數據,就是各搜尋網站,透過分析不同球隊在網上的資料,然後判斷兩隊對賽的結果。事實上,微軟和谷歌幾乎「貼」中所有對賽的結果,準確度高得令人咋舌。

不少人以為,有了大數據賭波就必贏。豈料根據不少報章透露,其實博彩公司一樣有用大數據去預測球賽結果,甚至在賠率上做了手腳。由於大數據準確度高,他們開出的賠率更是有殺無賠,成為最終大贏家。

此外,有報章指外圍莊家透過馬會與外圍賠率間的差距,向馬會下注,作為分散風險的避風塘。可見馬會最終非但不能令外圍冷卻,相反更成為被外圍利用的工具;同時因著馬會開賭,香港的賭風只會愈來愈熾熱。

本文刊登之時,球季又開始。世界盃熱潮過後,勢必吸引更多人留意常規球賽,這又成為馬會吸引更多人墮入賭海的機會。面對馬會排山倒海美化賭博的宣傳策略,若沒有清晰而有效的反賭博宣傳政策,只會令更多人沉溺在賭博之中。在大數據的時代,賭客只會聰明反被聰明誤,比以前更加「有輸無贏」。

 

 

世界盃易成初嘗賭博的機會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7/07/2014

自從2003年賭波合法化後,四年一度的世界盃便成了「反賭盛事」,不少戒賭機構都煞有介事般,早在世界盃開賽前數個月便兵分幾路,商議反賭波宣傳策略。然而,我們看見社會對世界盃的賭波活動已經見慣不怪。同時,更令人擔心的是整個賭博風氣的轉向。

根據前線戒賭機構的分析,大部份參與賭波的朋友,都是由群體開始,之後漸漸變成單獨賭博活動,即由一班人觀看賽事及下注,改為一個人看比賽並即時下注。每四年一次的世界盃決賽周,的確不會令人即時變成病態賭徒,亦不會突然令求助數字增加,卻會吸引更多人初次接觸賭波。

馬會早在本年初就更新其手機程式,讓球迷可以看到賽事的即時賽果,並可以透過手機中看到部份直播賽事,以及賠率。馬會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經研究網上直播的可行性,當時該服務只提供給「尊貴客戶」,現在卻將之推廣到所有已在馬會網站開戶的用戶。

世界盃舉行期間,免費電視台只會播放部份賽事,若要得知收費賽事的資訊,不是要依靠收費台,就是從網上獲取資訊。現在馬會用戶可以透過馬會網站看到即時消息,不僅令人更易受到引誘去買「走地波」[1],更吸引更多人離開群體,獨自一人參與賭波,從而提升他們成癮的機會。

 


[1] 足球博彩的下注方式與賽馬不同,賽馬只可在賽事開始前下注,但足球博彩卻可在整個足球賽事進行期間下注,下注者可隨著賽事變化而不斷投注,因此被稱為「走地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