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昨日,今日,直到永遠……人口販賣的歷史簡述

陳永浩、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有人說,如果從聖經看,妓女(現代稱為性工作者)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職業」。如果那是屬實的話,人口販賣,則很可能是人類最早開展的「貿易」;而可悲的是,這兩樣事情,由昨日,到今天,仍沒停止……

人類被販賣,的確是個長篇歷史。而人口販賣和隨之而來的種種不公義制度和歷史,遍佈世界每一角落,例子多不勝數。

古代世界的奴隸早在創世記中,約瑟被他的兄長出賣,並下到埃及作奴隸。故事繼而演變至整個以色列民在埃及「為奴之家」生活了四百年,再由摩西救助以色列人出埃及,四十年後才到達應許之地。在舊約的規例中,也有記載關於主僕關係的條文:反映人口販賣和相連的奴隸制度,在當時社會是被容許的。

除了猶太人,人口販賣和奴隸制度也遍佈於舊時代的其他民族。由希臘城邦與後來的羅馬帝國,都有從戰敗國家中強行俘擄當地人民作本國奴隸的記載。據史料指出,在羅馬帝國的末期,奴隸幾乎佔整個帝國四分一的人口之多,成為了重要的勞動力和經濟支柱。

西方近代社會的奴隸

在近代社會,人口販賣成為西方世界發展中可悲的一章。隨著歐洲列強征服非洲等地,黑奴就成為新社會成長的原動力。當時,他們從事極厭惡性和危險的工作,,大量人手會被安排種植蔗糖;製造白糖時,在糖廠裡將蔗糖煮成糖漿等。這些工作既危險,又費力,更往往是廿四小時不停斷的…… 有黑奴就曾因太過疲倦,在煮糖漿時體力不支,然後意外地跌入煮沸的糖漿中成為「製成品」!

及後隨著工業革命,各種工業興起,除了廣為人知的童工、長時間工作及惡劣工作環境的問題,也有大量黑奴被賣去種植綿花,以供應紡織工廠的需求。而解放黑奴後來就成了英國、美國日後民權運動的開端。

東方世界的奴隸

而在東方世界,人口販賣和不公制度也時有存在。由早期的「客家人」被迫遷徙及開荒,備受當地人歧視,到清末民初數以十萬計的「契約勞工」被賣的故事(即「賣豬仔」),成了那一代人的悲歌:運氣好的可能告老歸田、甚至衣錦還鄉;不太差的,死後也希望能落葉歸根,;然而更多華工的下場卻是客死他鄉,有家歸不得。

不說不知,香港也曾是「賣豬仔」的一個重要基地。開埠初期,香港作為通往國際的港口,很多華工就是由香港的碼頭出發,一去不返。關於這段歷史,近年開始備受重視:如新近開幕的饒宗頤文化館,過去就曾被使用為過埠華工的臨時宿舍,曾是收容超過六萬名由華中、華北各地招募前往南非礦場工作的「豬仔」的臨時居所。

當代的「奴隸」與人口販賣
  • Q: 人是如何被販賣?

A: 有些人透過威嚇、使用暴力脅迫、誘拐、欺詐、欺騙、濫用權力、使對方處於弱勢,或通過授受酬金或利益、或取得某人同意以控制另一人等手段。只要是招募、運送、轉移、窩藏或接收那人,以及對那人造成剝削,就算是人口販賣。人口販賣將人類貶成可買賣的牲畜,或是可計算價值的商品一般。

  • Q: 有多少人被販賣?

A: 至今仍未有一個準確的方法得知被販賣者的人數。全球124個國家涉及人口販賣,受害群體的國籍卻有152種。至少510條已知的人口販運路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曾估計,全球有120萬名兒童被販賣。相信這些數據反映的,仍只是冰山一角。

  • Q: 誰人會被賣?

A: 在受害人中大多數是女性:49%是成年女士,21%是女童。數據顯示近年兒童、男性被販賣有上升趨勢。

  • Q: 被賣的人受到哪種形式的剝削?

A: 主要是強迫賣淫或其他性剝削(53%)、強迫勞動或奴隸狀況(40%),以及摘除器官(0.3%)。其他(7%)包括:販運兒童參戰、輕微罪行或強迫乞討、拍攝色情物品、逼婚、詐騙福利、販賣嬰兒和非法領養等。

歐洲和中亞、非洲和中東等地區較多涉及性剝削(分別為66%和53%);東亞、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則較多涉及強迫勞動(64%)。美洲涉及性剝削(48%)和強迫勞動(47%)參半。

  • Q: 人口販賣者多數都是「金魚佬」?

A: 大部份刑事案的犯人女性比例佔10-15%,而能被成功檢控的女性販賣者卻有28%,並且她們所販賣的較多是女童。

  • Q: 人口販賣受害者多數會被賣到外地嗎?

A: 有超過60%的受害者會被賣到外地,但仍有34%被賣到國境內其他區域。

 

 

參考資料

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2014年全球人口販賣報告》 (英文) ,網址:http://www.unodc.org/documents/data-and-analysis/glotip/GLOTIP_2014_full_report.pdf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網址:http://www.unicef.org/protection/57929_58005.html

打擊人口販賣的資源網,網址:humantrafficking.org
 
 

相關文章

人口販賣與「他者」倫理的失控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25/08/2022

相信過去的兩個星期,柬埔寨、緬甸、泰國等等如出一轍的人口販賣事件的新聞報道都令人非常震撼,觸動了大家心裡的憐憫與惻隱之心,當看見這些悲慘的事件,令人痛心疾首。這種感覺是作為「人」的真情流露,對於「他者」的受苦而由心發出憐憫。但往往有一些人,他們對於一些「他者」並沒有這種情感,看見他人在困苦當中仍然是無動於衷,要受苦的人令他們的快樂,甚至成為他們賺取金錢的工具。筆者在讀歷史的時候,都非常好奇當年執行「大屠殺」的人的心理狀態,他們何以能對「他者」做出如此殘忍的行為?筆者嘗試在此帶出其中的可能性。

「他者」的同一

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Levinas)指出,「他者」是一個陌生的、獨一無二的、每一個人都是具備差異性的存有。[1] 而近幾年間,忽然冒出了一位受到熱烈討論的哲學家——韓炳哲,他在「他者」倫理的研究上帶給我們許多的啟迪,其2019年出版的《他者的消失》便帶出了人們在網絡科技上,「他者」趨向同一,使「他者」的差異性消失。[2]也就是說,當每一個具備差異的個人,被約化為一個總體時,每個人的獨特性便不需要再被考慮,他們只是「一群」人。雖然「他者」的獨特性被消除,但仍然是「人」,但在一系列的暴力事件,甚或乎「屠殺」都將人作為一個「人」的性質抹殺。

納粹時期的哲學家鄂蘭(Arendt)以倖存的最後一位的納粹頭目艾希曼(Eichmann)在納粹的經歷作為文本,用來研究納粹的屠殺行為,《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平庸的邪惡》一書也由此而來。因為艾希曼在審訊的過程中否認犯罪,更指出自己是一個奉公守法的人。當人們都認為納粹黨員都是因「極端民族主義」而對猶太人恨之入骨才屠殺他們時,艾希曼表示,自己並沒有憎恨猶太人,也不是個狂熱反猶太主義者,也沒有任何反猶行為。[3] 艾希曼對父母、妻兒的態度都是典範中的典範。如此一來,他一邊指揮屠殺猶太人,一邊否認反猶太,甚至在家中都是一個正常的父親,一切的邪惡行為明顯地被平庸化,試問又如何想像一個丈夫在工作中屠殺活生生的人,回到家中卻一切正常,不帶走一片雲彩?這很明顯地,艾希曼根本沒有視猶太人為「人」。

受苦的面容

筆者之所以會提及《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平庸的邪惡》,是因為此時此刻的人口販賣事件,當中的施暴者完完全全地將被害者視為「物件」,甚至在一些情況下,對受害者施暴,諸如毆打、電擊、強暴等等。這是一個組織化的、集團化的暴力,就解放神學來說,這不單是個人的罪,更加是結構性的惡。

「他人的面孔」來自於列維納斯的主要倫理思想,他認為他人的面容能夠展現其活生生的證明,只有面對面的時候,一個人才能介入另一個人的生命。如果一個活生生的人,展現其「受苦的面容」,他人便有一個倫理的責任去回應受苦的人的倫理呼喚。列維納斯甚至極端的認為「自己」是「他者」的人質,無法拒絕為他人服務。[4] 這可以說是一個倫理學上的烏托邦,即便如此,人口販賣中的施暴者並沒有因為無數這麼多受害者的「受苦的面容」而停止惡行,反而「愈痛苦愈好」,因為受害者已經成為一個「受苦」的物件、工具,或許他們也有憐憫人的時候,可能只有那些被他們認可為「人」的人了,例如自己的家人或所愛的人。而我們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在傳媒和社交平台看到那些「受苦的面容」時,我們的心究竟又在想甚麼呢?為甚麼有些人會對嘲弄「他者」的不幸樂此不疲呢?

作為一個人的「他者」的倫理,時時刻刻都需要回應著「他者」的倫理呼喚,因那受苦的人,而不得不如此作。列維納斯更將倫理學視為「第一哲學」,古有蘇格拉底提出的「愛智慧」,列維納斯則認為愛是先於智慧,所以應該是「用智慧去愛人」。故此,不要因為這些悲慘的事情常常發生,而產生「慣」的想法,因為憐憫、惻隱正正是作為一個人的真情流露和倫理的回應。


[1] 列維納斯〔E. Levinas〕:《總體與無限:論外在性》(Totalité et infini :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朱剛譯(北京:北京大學,2016年)。

[2] 韓炳哲:《他者的消失》(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吳瓊譯(香港:中和,2021年)。

[3] 張鐵志:《漢娜・鄂蘭與「平庸的邪惡」》,科技報橘,2013年10月21日,網站: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13/10/21/hannah-arendt/(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2日)。

[4] 劉國英:《戰爭、和平與愛——列維納斯的邏輯》,《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38期(2017年7月),頁1–48,網站:http://thinkphil.nccu.edu.tw/files/archive/217_3e55fa9b.pdf (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2日)。

病毒與謊言

生命倫理錦囊 第40期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01/04/2020
專欄:生命倫理錦囊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主編: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執行編輯:陳希芝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翻譯)

 

人的身體就像一座有重兵駐守的堡壘:皮膚、肥大細胞、吞噬細胞,[1] 白血球等都可以幫助我們抵抗病毒入侵。病毒是靠寄生而生存的有機物種,若要入侵人體,便要感染宿主的細胞以進行自我複製,它至少要經過三重防線:第一度防線由皮膚和各種黏膜構成;第二度防線包括體液中的殺菌物質等;第三度防線是為人熟悉的免疫系統,主要由免疫器官(脾臟和扁桃體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和肥大細胞等)、以及免疫分子(白細胞介素等)組成。[2]

按理說,一個人只要本身的「士兵」沒有問題,能發揮正常功效,以及加上充足的防疫意識,保持個人衛生,應該不容易被病毒入侵,但為何人類在病毒面前,有時還是會不堪一擊?一個有趣的說法,便是由於病毒善於偽裝,欺騙了細胞,因此它可以攻陷宿主的城牆。[3]

病毒需要找到宿主才能生存,只有進到宿主的細胞或細胞核中,病毒的遺傳物質才能有所作為,進行自我複製。人的細胞表面覆蓋著細胞膜,細胞膜可以讓氧氣這類比較小的分子通過,而一些比較大的分子,便需要進行解鎖才能進入細胞。細胞膜表面有一些特殊的蛋白質受體,就好像一把又一把的鎖,蛋白質或其他營養都是細胞所需要的,它們持有與細胞膜表面的鎖可匹配的特殊鎖匙,於是能順利進入細胞。[4]

不同種類病毒的入侵方式都不一樣,有些病毒如冠狀病毒,它本來不是細胞所需要的,但它表面帶有刺突蛋白,這些刺突蛋白同樣如鎖匙般,能夠與細胞膜表面的某些蛋白質受體結合,讓細胞誤以為這些病毒是自己所需要的物質,因而打開細胞膜,允許病毒進入。有些病毒進入細胞後會脫去外殼便釋放基因,這足以指揮大局,製造更多病毒蛋白質,有些則需要進到細胞核中,才能進行複製。[5]

病毒成功欺騙了細胞膜的蛋白質受體,讓蛋白質誤以為病毒對自身是有益的物質,願意接收病毒,以致病毒有機會破壞人體的健康;有時,誤信謊言帶來的禍害,是足以致命的,謊言就像病毒,會對人的生命作出致命的攻擊。

當初,亞當及夏娃愉快地生活在伊甸園。亞當雖然要工作,負責耕種及看守園子(創二15《新譯本》),但相信工作不會為他帶來太大壓力,因為園中所有的果子想吃多少便有多少(創二16),他也不用擔心收成問題(創三17)。可惜好景不常,當土地受到咒詛以後,它不再像以前那樣為亞當效力,讓亞當種甚麼便收甚麼,土地長出荊棘和蒺藜,亞當必須汗流浹背,勞碌終生,才能「有飯吃」(創三17-19)。至於夏娃,生產的痛苦大大增加,本來是丈夫離開父母,依附或依戀妻子的(見創二24 《思高譯本》及《聖經.創世記——新漢語譯本(試讀本)》),[6] 以後卻是妻子依戀丈夫,甚至被丈夫管轄,如同在上位者管理下屬一樣(創三16《思高譯本》),[7] 兩性之間的權力開始失去平衡。

亞當及夏娃無法再過無憂無慮的生活,甚至必須過著忙碌及艱辛的日子,這種轉變並非無緣無故出現的,一切都始於夏娃接受謊言並且採取行動。夏娃明明知道,除了一棵樹——善惡知識樹,[8] 神容許她和亞當吃園中任何一棵樹上的果子(創三2)。對於善惡知識樹的果子,《聖經》兩次記述神對他們作出的吩咐:神對亞當說不可吃善惡知識樹的果子,「因為你吃的時候,你必要死。」(創二17下《新譯本》);另一次是夏娃對蛇複述神給他們的吩咐,她說神曾經說過:「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創三3《新譯本》)。對於夏娃的話,蛇這樣回應:「你們決不會死」(創三4《新譯本》)。她寧願聽從蛇的說話,也不聽從神的說話。另外,夏娃寧願信任蛇,也不信任神。神吩咐他們不可以吃善惡知識樹的果子,原因其實很簡單,便是神不想亞當及夏娃死亡。[9] 在蛇的口中,這一道命令反成為神欺騙了亞當及夏娃的言詞,蛇對夏娃說:吃下善惡知識樹的果子絕不會讓人死,神如此吩咐,是因為祂知道,他們吃了果子之後,會如神一樣知道善惡。蛇的話似乎暗示著,神會留下了一些好東西——智慧(創三6),不想給亞當及夏娃;又或是,神為自己保留了一些重要東西,讓亞當及夏娃未能與祂相似,知道善惡——可以判斷甚麼是好,甚麼是不好,一旦吃了善惡知識樹的果子,他們就可以依靠自己,不必再依賴神。[10]

蛇的說話打動了夏娃,夏娃不再視善惡知識樹的果子是危險的,它和其他樹上可以進食的果子一樣,悅人眼目(創二9),甚至討人喜愛(創三6,《新譯本》),更有著其他果子所沒有的「營養」——智慧(創三6),一種「看得通,看得透」的能力。[11] 夏娃想像,當她和亞當吃完之後,他們的眼睛就會被打開(創三5),[12] 如神一樣得著智慧,知道善惡,因此她吃下了那棵樹的果子,又給了她的丈夫一起吃(創三5-6)。

果然,當亞當及夏娃吃下善惡知識樹的果子之後,眼睛確實被打開了(創三7), [13] 但卻與夏娃想像的有很大的落差,他們只是受造物,他們可以與神相似,知道善惡(創三22),卻永遠無法如神一樣有著完全的智慧或分別善惡的能力,眼睛被打開之後,他們不是變得像神一樣全知全能,而是知道自己赤身露體(創三7),羞恥感頓生(創二25),他們不可以再坦然無懼來到神面前,變得害怕神、逃避神(創三8-10)。

夏娃的「死」始於蛇的欺哄之口,而亞當的「死」則始於夏娃之手。亞當及夏娃本來便已與神相似,有著神的形象和樣式(創一26)。神本來便賜予他們智慧,有充足的能力「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以及全地,和地上所有爬行的生物!」(創一26下《新譯本》)。人類得著知識最好的途徑是「敬畏耶和華」(箴一7),敬畏神不是懼怕神,逃避神,而是態度上敬重神,行動上服從神。[14] 夏娃想得著知識,可悲的是,她沒有選擇正確的途徑去獲得知識。

今天,我們身邊也有很多聲音嘗試說服我們,說話要非常小心,要政治正確,不可以歧視任何人,要讓每一個人活得有尊嚴。例如,我們不可以稱賣淫者為妓女或男妓,應該稱他們為「性工作者」,因為他們用自己的身體來賺錢,就像其他體力勞動者付出勞力,或坐在辦公室工作的職員付出腦力一樣,所以賣淫也是一份正當工作。2002年,馬丁路德的家鄉——德國,實施娼妓合法化,社會對娼妓的看法亦隨之改變,賣淫被視為「正當」工作,色情場所的老闆可以透過職業介紹所,尋找及招聘合適女性。[15]

我們要學習,做到真心不歧視每一個人。耶穌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成為罪人的朋友(太十一19),向我們展示了不要歧視任何人,讓每一個人都活得有尊嚴。耶穌善待罪人、赦免他們(路七36-50),但祂絕不會對罪人這樣說:「你是我的好朋友,你安心地繼續犯罪吧。」相反,祂提醒人省察自己的罪(參約八7),並且吩咐罪人不要再犯罪(參約八11)。

舊約時期,無論男女,神的子民都不可以當廟妓(申二十三17《新譯本》),或許有人認為,耶和華阻止的只是敬拜外邦神本身,而不是賣淫。然而,緊接著這誡命的是「妓女所得的酬金,或男妓所得的代價,你不可帶入耶和華你的神的殿裡還任何的願,因為這兩樣都是耶和華你的神厭惡的」(申二十三18《新譯本》)。原文中,17節出現的「廟妓」與18節出現的「妓女」為兩個不同的字,後者指的是一般的妓女。[16] 即使有人認為按照上下文,18節仍然是指到廟妓,但在箴言中卻提到要提防妓女(箴六24、二十三27),可見這並不是一份職業那麼簡單。更何況,神按著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神不會樂於看到,帶著祂形象的人類被迫又或自願選擇娼妓這一份「職業」。當然,神同樣等待他們回轉,熱切歡迎他們進入神的國度(太二十一31-32;路十五7、10、11-32)。

迦南人希望大地豐收,以為通過廟妓活動就可以振興當地的經濟,對於絕大部份現代人來說,這是荒謬或匪夷所思的行為。可是,今天的印度南部和尼泊爾仍然存在著不少廟妓,因為貧窮,不少父母把僅五歲的女兒「『嫁』給神祇或是寺廟;希望取悅神明,帶給家裡一些好處」。這些可憐的女童長大之後,成為寺廟神職人員的洩慾工具,之後或流落街頭、或被賣到妓院,[17] 雖然古代的廟妓與現代的廟妓,存在的意義有些不同,但兩者卻都是希望取悅神明,促進國家或自己的經濟。

今天,到底還有多少行為,在神眼中是極不道德的,是祂所憎惡的,玷污大地的行為,卻被巧妙的言辭修飾,冠上人權、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等光環?以致不僅外邦人,甚至連基督徒,都以為這些行為是神所接納的呢?

神吩咐人不可以吃善惡知識樹上的果子,否則必要死(創二16-17,三2-3)。神的吩咐已經發出,當人選擇不跟從神,吃下禁果的時候,他們便要為到自己的行為付上沉重的代價,事後,無論蛇再說一萬遍一億遍「你們決不會死」(創三4,《新譯本》),謊言始終是謊言,它永遠不能取代神的命令。

今天,當大家全程投入抗疫工作,歇力阻止病毒入侵自己生命及透過自己擴散的時候,或許,我們也要努力抵抗「謊言」入侵我們的心思意念,免得自己輕看了神的教導,危害自己以及別人的生命。

 

[1] 吞噬細胞是一種保護身體的細胞,它可以吞噬有害身體的細箘、壞死了的細胞等。參"Phagocyte," WIKIPEDIA, March 21, 202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agocyte.

[2] 參〈免疫系統〉,「A+醫學百科」,網站:http://cht.a-hospital.com/w/%E5%85%8D%E7%96%AB%E7%B3%BB%E7%BB%9F;程樹德:〈三分鐘了解免疫系統怎麼對抗外來敵軍〉,「泛科學」,2016年8月2日,網站:https://pansci.asia/archives/102915;黃勇、張景麗、崔今淑編:《解讀自身的人體科學》,新編科技大博覽(A卷)(北京:延邊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112–114。

[3] 李永樂:〈「冠狀病毒」是甚麼?武漢新型肺炎病毒是如何使人生病的?〉,YouTube,2020年1月28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6_veB0DPU;萬萬萬花筒:〈病毒如何防治?詳細揭露:病毒入侵人體的全過程!〉,YouTube,2020年2月5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shy_evxJLs

[4] 李永樂:〈「冠狀病毒」是甚麼?武漢新型肺炎病毒是如何使人生病的?〉;比雅瑞爾(Luis P. Villarreal),涂可欣譯:〈病毒不是活的嗎?〉,《科學人雜誌》,2005年1月,網站:https://sa.ylib.com/MagArticle.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607;McGraw-Hill Animation , "Entry of Virus into Host Cell HD Animation," YouTube, June 6,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ize15nhPo.

[5] 同上。

[6] 《和合本》為「與妻子連合」;《和修本》為「與妻子結合」;《新譯本》為「和妻子連合」;《呂振中》為「同他的妻子膠結」;《新漢語譯本》為「與他的妻子緊緊相連」。譯作「依附」較貼近希伯來原文的意思,此字的原文亦帶有「抓緊」、「忠於某人」、「緊貼」的意思。

[7] 管轄的原文,也用於描述主人與僕人的關係(出二十一8)、戰勝國與失敗國的關係(賽十九4)。

[8] 「善惡知識樹」為《新漢語譯本》的譯法,另一個較為人熟悉的譯法是「分別善惡樹」,「善惡知識樹」是最貼近原文的表達。

[9] 不單是靈性的死亡,也包括肉身的死亡。在伊甸園中,亞當及夏娃本來是被允許吃任何一棵樹的果子,包括吃下讓他們永遠活著的生命樹的果子,可惜他們失去了機會(創三22)。

[10] 參鄺炳釗:《創世記》(卷一),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2006年),頁284–288。

[11] 參鄺炳釗:《創世記》(卷一),頁289。

[12] 原文為被動句。

[13] 同上。

[14] Richard J. Clifford, Proverbs: A Commentary (Louisville: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1999), 35–36; 參鄺炳釗:《創世記》(卷一),頁290。

[15] 有關賣淫去罪化後,是真的讓妓女或男妓活得更有尊嚴?這是事實還是謊言?可參考陸君樂:〈再思娼妓合法化〉,《燭光網絡》第60期(2008年5月),頁22,網站: 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86%8D%E6%80%9D%E5%A8%BC%E5%A6%93%E5%90%88%E6%B3%95%E5%8C%96;香港性文化學會:〈娼妓合法化的謊言與事實〉,「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 8 月 5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08/05/%E5%A8%BC%E5%A6%93%E5%90%88%E6%B3%95%E5%8C%96%E7%9A%84%E8%AC%8A%E8%A8%80%E8%88%87%E4%BA%8B%E5%AF%A6/

[16] 劉少平:《申命記》(卷下),天道聖經註釋(香港:天道,2013),頁266–267

[17] Amy:〈印度、尼泊爾 25萬女孩淪為廟妓〉,《國度復興報》,2016年8月23日。https://krtnews.tw/world-outlook/asia/article/14281.html

沒有難成的服侍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3/11/2017

每個人都有些難以突破的圍牆,教會亦然。而難以突破主要不是由於我們沒有恩賜,而是沒有心志。雖然一個人總會有限制,但一群信徒加起來,總可以互補長短,一個人做不來的事,一群人是難以推諉的。對於一些在社會上被忽略、被邊緣化、人數少、身份敏感的群體,猶如那一隻走失的羊一般,按照聖經教導,弟兄姊妹理應撇下那九十九隻很容易便能融入教會文化,被弟兄姊妹接納的小羊,尋找那徬徨無助的迷羊。不過,現實卻是不少教會和弟兄姊妹已習慣了安逸的文化,將教會視為逃避世界的安樂窩,或是躺下休息的療傷站,不願起來回應上帝的呼召。

對於不少弟兄姊妹,一聽到賭徒、妓女、同性戀、露宿者、南亞裔、精神病康復者、貧困兒童、內地學生等等,便會敬而遠之,原因不一定是出於厭惡或歧視,而是覺得彼此之間有一些無形的隔膜,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就是對方明明就在面前,卻連半句話也不願或不懂如何說出來。其實關心和溝通是否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呢?我們可以如何突破與這些有特殊需要或非一般群體之間的隔膜呢?

在今期《燭光網絡》,我們走訪了一些走在前線的教會和機構,讓大家明白接觸這些群體應有的態度;彼此之間互動的經驗;以及一些受助者的心聲。鼓勵大家走出本身的安舒區,思考如何落實愛我們的鄰舍,我們深信沒有難成的服侍,卻有難忘的服侍。

關注人口販賣 回復人性豐榮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7/2016

柬埔寨是目前人口販賣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被販賣的婦女及女童最終淪為娼妓。基督豐榮團契於2010年開展「柬埔寨豐榮事工」,服侍當地受到性侵及性剝削的女童。明光社19週年研討會邀請了豐榮團契的會長李吳淑儀女士,及曾義務服侍當地事工的吳梨玲傳道,為大家分享當地人口販賣的情況及事工的發展;並由本身是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的明光社主席雷競業博士,以聖經角度反思人口販賣的問題。

正視性別不公 恢復豐榮身份

柬埔寨的社會存在著強烈性別不平等的思想,不少女孩子被親人賣掉來幫補家計,最終往往被逼成為性奴隸。李吳淑儀女士慨嘆這些女孩因著別人的罪惡而受害,同時又被指責為污穢人,成為「雙重受害者」,為女孩帶來身心靈無法彌補的創傷。為抗衡人口販賣的情況,豐榮事工建立了「豐榮女兒之家」,為受到性侵與性剝削的女孩提供一個安全的家,讓她們得到全人治療與身心靈的重建。豐榮事工更發展「豐榮女子學校」,為當地女孩提供基督教全人教育,看重自身的寶貴價值,培養女孩長大後在家庭及社會不同崗位上成為抗衡人口販賣的力量。

體會同在恩典 學會被愛與愛

吳梨玲傳道於2013年曾到柬埔寨「豐榮女兒之家」服侍兩個月,當時還是神學生的她領受了上帝的召命,要引領女孩以舞蹈敬拜上帝,讓她們感受天父的愛。她表示那些小女孩很期望得到別人的關愛,但她認為白白得到的關愛只會讓愛變得廉價,所以她帶領一眾女孩一同為學校大掃除,藉此教導她們學習付出。吳傳道坦言一至兩星期的短宣其實並不足夠,她呼籲有感動的弟兄姊妹最少停留一至兩個月時間,一同體會「同在」的愛與恩典,幫助一眾女孩回復被創造的榮美。

善待貧窮弱小 建立人道社會

上帝按著衪的形象造人,因此人有上帝的形象,雷競業博士表示人口販賣剝奪了生命的權利,將人物質化,摧毀了上帝的形象。然而聖經卻容許奴隸制度的存在,雷博士指聖經針對的是當代奴隸制度的處境性回應,不是絕對原則。奴隸制度在舊約時代有其處境性,但上帝要求以色列人善待奴僕,因為以色列人在埃及也曾作過奴僕。保羅更教導腓利門要視他逃跑的奴僕阿尼西母為「親愛的兄弟」,帶來關係的復和。雷博士認為教會及父母要盡其職,藉著講道到家庭教育,建立人道的社會文化。

 

論跨種族婚姻與同性婚姻的類比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4/04/2016

社會上有一種說法:當年美國的奴隸制度禁止黑人與白人通婚,現在則有人禁止男人與男人結婚。於是反對同性婚姻,就等如反對跨種族通婚,間接支持奴隸制度。換言之,反對奴隸制度、反對跨種族通婚禁令的人,同理應該支持同性婚姻。你同意嗎?這說法看似有理,實質是對婚姻本質的概念混淆。

筆者深知黑人白人相愛,與兩個男人相愛,兩者之間的愛和關心的程度可以沒有差異,若婚姻制度僅是用作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忠誠、長久的相愛關係,那麼,便沒有理由禁止此兩種婚姻,這是支持平權背後的理據。筆者反對奴隸制度,贊成容許跨種族通婚,卻不贊成同性婚姻。原因是婚姻制度的本質,遠超於只確認相愛關係。

由柏拉圖到阿里士多德、奧古斯丁到阿奎那、麥蒙尼德斯到法拉比、路德到加爾文、洛克到康德、甘地到馬丁路德金,這群智者橫跨不同的宗教、哲學思潮和年代,對同性性關係各有喜惡,而他們都曾提到男女性交與婚姻的關係,卻沒提過種族與婚姻相關。原因是,跨越年代與文化,婚姻都關乎人類這物種的傳承─「男女結合、成為父母及養育後代」。即使政府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忠誠、長久的相愛關係,也必須同時考慮到這物種的後代─人類嬰兒的福祉。

1883年,在美國爭取廢除跨種族通婚禁令的法律學者哥頓.史都華(Gordon A.Stewart)曾說,環觀全球只有美國人會認為膚色是結婚的條件。原來,當年跨種族通婚禁令與婚姻本質無關,而是有人認為奴隸不是公民,若結婚就等如間接承認奴隸其他的公民權利。這是醜惡的種族主義,通婚禁令只是幌子。在香港,任何膚色、任何性傾向的人,都可按現行婚姻條例所規定的情況,擁有平等締結婚姻的公民權利,只是沒有「想點結就點結」,即任意修改婚姻條例規定(包括性別、年齡及血緣關係等)的特權。

承認黑人和白人結婚,沒有改變「男女結合、成為父母及養育後代」的婚姻本質,這同樣是1948年第一宗在美國法院廢除跨種族通婚禁令時,法官所用的理由。婚姻制度本質上可以不考慮種族,但不能不考慮性別。跨種族婚姻能符合這制度的本意,其他形式的婚姻制度同樣可以嗎?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4/4/2016

《被奪走的十二年》——突如其來的苦難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09/2015

 (講員:許惠敏小姐 |  業餘影評人及報章專欄作家)

 

假如,你活在奴隸制度的時代;假如,你是一個有學識、有見地的小提琴手,更重要的是,你是一個自由人。有一天,你被人欺騙了,被迫成為奴隸,而身旁沒有任何人及文件可以證明你是自由人的身份,你唯一可做的就只有被人善價而沽,淪落為奴隸的命運。這樣的苦難將為你的信仰及生命帶來甚麼衝擊?7月14日的晚上, Grace與17位參與者藉著《被奪走的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一同來思考苦難人生。

 

荒謬的劇情——真實的人生

主角所羅門是一位擔當小提琴手的自由人,輾轉間認識了兩個壞人,這兩人藉詞有一份為期兩週的工作介紹給他而相約見面,並灌醉他。所羅門醒來時已失去所有東西——包括名字及身份。從此他不再是自由的小提琴手,而是一名需要服從主人命令的黑奴,名字也被改為普拉特,為奴的生活更長達十二年之久。劇情看似荒謬,但事實上卻是真人真事,電影是根據所羅門的回憶錄改編而成。

普拉特經歷了兩段為奴生活,第一個男主人福特曾任牧師,他善待亦賞識普拉特,樂意聽取他的意見,以小河來搬運木頭減省工時。只是無奈地,普拉特的學識為自己招來禍患。福特聽取普拉特的意見,結果惹來監工的妒忌,對他處處挑釁,終於普拉特按捺不住把監工狂打一頓。監工連同其他人差點把他吊死。福特雖然救了普拉特一命,但也不敢再留下他,把他轉賣給艾普。

艾普則是一個殘暴的主人,他視奴隸如草芥。奴隸是他的財產,也必須為他賺錢,因此,黑奴每天必須採摘一定數量的棉花,否則免不了一場鞭打。主人有權鞭打黑奴,甚至吊死他們,即使黑奴沒有特別過錯,只要主人心情不好,也可以隨意發洩打罵。

後來普拉特把握機會,求助於一個來自加拿大的自由僱工,求他幫忙寄信給家人,好讓家人來救他脫離為奴的痛苦生活。最後,所羅門的身份得到確認,被送回了紐約州與家人團聚。

 

扭曲的人性、扭曲的信仰

通過所羅門或普拉特,觀眾見證了奴隸制度的殘忍、可恥,以及人性的貪婪及醜陋。當人的心靈被金錢、權力及慾念充滿時,信仰並不能讓他們成為行公義及好憐憫的人。當所羅門得罪艾普時,艾普雖口頭上說今天是安息日,他願意讓步以免有違教旨,但他馬上又後悔了,又再追打主角。對他來說,信仰可能只是一連串教條,只要遵守一些律法,其他時間就算凌虐奴隸至死都不是問題。

電影中的女奴帕西因無法承受自己成為主人發洩性慾的對象,而乞求普拉特的憐憫,把她殺死。當普拉特問帕西為何要求他做這種會下地獄的事時,帕西回答道,她認為殺死自己的人不會下地獄,因為這是慈悲的行為,而神是慈悲的。

 

信仰如何回應苦難

有信仰的人遇上苦難,高呼「神呀!祢在哪裡?」是很正常的事,連受苦中的耶穌,也不禁問神在哪裡。苦痛是真實的,聖經沒有解釋慈愛的神為何容許人受苦;並且,苦難對當事人有何意義?只有當事人才能明白,其他人無法解釋。然而,神卻藉著人去幫助其他人度過苦難。所羅門有幸得到加拿大工匠冒險為他寄信回家,他才免於為奴至死的命運。今天,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苦難時,會因怕惹上麻煩而選擇袖手旁觀?還是甘願冒險伸出援手?

有時候,我們面對別人的苦難,真的無能為力。或許我們未能改變他的困境,但在別人有需要的時候伸出手,拍拍對方肩膀,為當事人帶來一點安慰,也可以成為他人走下去的動力。

至於在苦難當中的人,有時難免會絕望。支持所羅門生存下去的是回家的盼望,即使他首次尋求幫助便被出賣,他仍沒有放棄,仍向合適的人求助。有參與者提到,但以理及約瑟都是因為堅持到底才脫離苦況。

苦難不知何時才會結束,堅持下去所以帶來希望?還是因為見到希望才堅持?這是Grace留給大家思考的問題。

賣豬仔的故事

26/08/2015
在平的地球上販賣人口

當我們讀《地球是平的》時,當中有個例子說,美國很多電話推銷和查詢的工作,都交了給印度做,因為印度人工便宜,而又能完成相同的工作,這是一種他形容為雙贏的狀態。

如將這理論套在人口販賣,你不難冰冷地分析為何兒童和女性的輸出國總是印度、印尼等貧困國家,而輸入國則是已發展的國家和地區。當我們用全球貿易的視點看人口販賣,整個所謂的貿易系統其實都是在剝削最低下階層的基本人權。人口販賣之所以可惡,除了是因為被販賣的人的下場可憐,他們要擔當可怕的工作(如:性奴)外,更是將人淪為奴隸,甚至淪為貨物,他們在全球流動,淪為人口販賣的物流鏈。

這是在資本主義理論包裝下的不道德行為,而這種剝削,根本不只在人口販賣中出現。血汗工廠、數碼垃圾,甚至代孕母,都是在類似機制下,將自己不願意做的交由落後國家的人做,這種無形的侵害和剝削,比起有形及能看見的更可怕。

 

通識小秘笈

討論人口販賣時,我們很容易只集中在人蛇的可憐經歷,於是就只能下「他們好慘」這結論,但這件事背後的邪惡的核心其實是資本主義的操作。試想我們過分的用跨國「分工合作」的方式,最後就將所有危險及不安全的事交給整個地球上最低下的人去做。這種「經濟合作」,實際上就是剝削。我們只要想通這點,很多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課題,只要你細看下去,就不難發現資本主義毒在骨子裡,亦更容易感受到「工人得工價」的工價,其實不只是錢,還有人權、尊嚴,以及其他很多東西。

 

小資訊──關於人口販賣的三個流言: 

誤會 真相
人口販賣的受害者只是當妓女 全球販賣當妓女的人約450萬,但做黑工的有1640萬
被人口販賣的人不是奴隸 買賣人口根本就是現代奴隸,今日人口販賣的數字超過2000萬,涉及的金額超過320億美元。那是全球第三大的非常工業。
人口販子只買賣兒童 全球大約有百分之二十六的人口販賣受害者是兒童,其餘都是賣成年人。

 
資料來源:http://lirs.org/wp-content/uploads/2013/02/HumanTraffickingMythbuster.jpg
 

 

更多相關文章,請閱《燭光網絡》102期

從《黑殺令》及《被奪走的十二年》看人口販賣

雷競業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神學科副教授
21/05/2015

人口販賣是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全球性悲劇,當中有甚多令人心酸的故事。可是,討論這方面的電影卻不多,很多觀眾到影院都是為了找娛樂,悲慘的故事號召力不強,由於戰爭故事比較容易有英雄人物,但人口販賣的故事不容易有寫實的英雄,可能因此沒有多少人願意投資在這類製作。

然而,其中一個例外是美國黑奴的故事,因為這是美國文化的集體罪孽。對黑人而言,這故事是他們身份抗爭的根基;而對白人而言,這是懺悔和情緒抒發的一種,因此在美國有一定市場。以下會談論兩套近年有關美國黑奴的電影--《黑殺令》(Django Unchained)和《被奪走的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

《黑殺令》劇情大綱

單從娛樂性而言,《黑殺令》明顯地勝一籌,但筆者要先警告讀者,該電影的導演Quentin Tarantino[1] 是拍攝暴力題材的大師,《黑殺令》絕不適宜心智未成熟或是不喜歡觀看暴力的觀眾。

電影開始時, 主角Django和幾個黑奴一同被鎖在一起,有一位為奬金捕殺犯人的神鎗手Dr. Schultz出現並買下Django,他和人口買賣的商人的討價還價變成爭吵,最後更殺掉商人,Django和其他的黑奴因而得到自由。後來Django幫Dr. Schultz找到犯人,過程中Dr. Schultz教Django開槍,他們兩人成為好友。

原來Django的妻子Broomhilda也被賣成為奴隸,兩人終於在邪惡的Calvin Candie的莊園Candieland中找到Broomhilda,Django和Dr. Schultz於是嘗試以欺瞞把Broomhilda買回來,但被Calvin的黑人管家Stephen識破。隨後爆發了數次的槍戰,結果Calvin和他的隨從都死在Django槍下,但Schultz亦死於槍戰中。最後一幕,Django和Broomhilda騎著馬離開被炸得粉碎的Candieland大屋。

不能只看膚色分判善惡

Tarantino自編自導《黑殺令》,電影也流露著他著名的誇張人物性格和聰明的動作鏡頭。片中兩位販賣人口的商人,言行中顯得他們的智商和感情商數都低人一等,可說死不足惜。而莊園主人Calvin和管家Stephen兩人惺惺相惜,一個傲慢暴戾,一個阿諛忠心,兩人的言談都反映了他們對其他人的尊嚴或是生命的輕視。Leonardo DiCaprio和Samuel Jackson(電影中最有名氣的演員) 生動地演活了這兩個人見人惡的角色。

Dr. Schultz可算是最複雜的角色,他本來不談道德、只談生意,有滿肚歐洲文化的學識,卻以操槍為業;但隨著他和Django發展友誼,變得愈來愈同情黑奴的際遇,後來實在受不了Calvin的乖張性格,突然開槍射殺Calvin,引發後來連場槍戰。

電影強調Django的英雄傲氣,當他騎著馬第一次進入和最後一次離開Candieland時,鏡頭都刻意顯出他的豪氣;為了要救他的太太,他可以目睹其他黑人受鞭打而無所表示,也可以無情地連環殺人,不過他不會殺無辜的人,導演要帶出他如鋼鐵一般的意志。相反地,雖然Stephen是個瘸腿無力殺人的黑人,但是不知有多少黑人在他的無情管理下受苦或死去。黑人不一定是好人,白人也不一定是壞人,而是在於他是否看到每個人都有尊嚴。

《被奪走的十二年》劇情大綱

相對而言,《被奪走的十二年》的導演和演員都是無名的電影工作者。電影是基於十九世紀黑人Solomon Northup的真人真事改編。Solomon是紐約州出世的自由黑人,他是一位職業小提琴家。有一次有人請他到華盛頓演出,在途中那些人卻給他喝麻醉藥,他醒來時已失去一切證件,變成黑奴商人的貨品。

電影提到他在美國南部遇上數位主人,有較仁慈的,也有兇殘的。他多次思想逃走的計劃,但很多時不敢冒險去嘗試。有一次他寫了一封信,請一個白人僱工幫他寄出,但卻被那人出賣了。最後他遇到一位反黑奴制度的白人僱工,幫他送信到北方的家人,終於能回到自己的家。

從旁觀者的角度看角色的掙扎

可能因為電影是基於Solomon的真實經驗,電影中有一連串的故事,並沒有如《黑殺令》的緊密結構。導演Steve McQueen[2] 採用一種近乎紀錄片形式的手法,讓觀眾體會一個旁觀者可能真實見到的難堪場景。

導演喜歡以近鏡表達各人的心靈掙扎,Solomon當然經歷最多的掙扎:他要不要刻意扮成沒有學識的人以避開別人的注意?他要不要逃走?他應不應該信任別人?每一個都是艱難和危險的決定。但他的主人同樣要作艱難的決定,其中一個主人因為沒有足夠的錢去買一個女奴和她的孩子,被迫拆散女奴的家庭,心裡面也充滿歉疚;另一個主人因為在情慾中愛上一位漂亮的黑奴,弄得家無寧日,主人的太太後來迫他鞭笞黑奴。他面上充滿憤慨,表達了他對自己、太太和黑奴的憤怒,那女奴因為自己的美貌被弄得生不如死;就算是販賣人口的奸商,也因明知他們抓自由人是犯法的事,而活在恐懼中。

在McQueen的鏡頭中,除了一些心靈空洞的白人監工,其他的人都在黑奴這不人道的制度中受苦。片中沒有英雄,也沒有大奸人,只是一連串的呻吟和偶爾的感恩。

電影反映了甚麼?

面對黑奴這麼沉重的問題,Tarantino選擇了用嬉笑怒罵的誇張手法去控訴將人視為貨物的無理,同時強調抗爭是合理的,這反映出一種憤慨和鍥而不捨的精神。而McQueen則決定以平實客觀的角度,讓觀眾看到奴隸制度如何在奴役所有的持份者,讓我們去哀悼,去尋問出路。

雖然兩者手法迥異,但同樣讓人深深感到黑奴制度的黑暗。可惜的是,人口販賣的悲劇並沒有隨著黑奴制度的消失而成為歷史。在今天有誰願意把當代的人口販賣悲劇搬上大銀幕,呼喚社會不要再去漠視呢?
 

 


[1] 他的成名作Pulp Fiction《危險人物》是黑色幽默電影的經典,以顛倒時間和交义述敘的方式去講三個與黑社會有關的故事。

[2] 他是一位英國的黑人名導演,過去的作品多處理一些複雜和痛苦的社會議題,都是叫好不叫座。

 

專訪基督豐榮團契

──柬埔寨人口販賣事工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當我們仍然活在「人口販賣很遙遠」的錯覺時,一群有心人已在柬埔寨努力回應人口販賣的議題,她們就是基督豐榮團契。

人口販賣問題猖獗    領受異象服侍

基督豐榮團契於2001年成立,其宗旨是幫助女性恢復在基督裡尊貴的形像,活出豐盛的生命。基督豐榮團契分為牧關、培育與社關三個部門,而屬於社關部的「柬埔寨豐榮事工」是今次專訪的焦點,我們訪問了基督豐榮團契會長吳淑儀女士,讓我們一起了解她們如何在柬埔寨服侍一群人口販賣的受害女性,幫助這群女孩子活出豐盛。

人口販賣包括被賣為勞奴、性奴、童工/童兵等。據美國國務院在2013年的人口販賣調查報告,全球每年約有二百萬到二千七百萬人口被拐賣,其中80%是婦女或女孩,被逼淪為性交易與性剝削的受害者。

柬埔寨的婦女部部長Madam Ing Kantha Phavi 在2012年接受訪問時說:「我國每年有逾數百名女孩被賣進妓院,被迫成為性奴隸,她們遭受各種各樣的虐待與折磨,過著像畜生般的生活,更令人心痛的是,她們多數是被親人販賣的!」

豐榮團契的負責同工於2010年正式開始柬埔寨豐榮事工,將服侍地區定位在柬埔寨,因為當地是全球人口販賣問題 (特別是逼娼與性販賣) 最猖獗、最嚴重的地方之一,她們希望針對性別不公而策動整全福音事工去服侍世界上受欺壓、受剝削、受凌辱的弱勢群體。

喚醒認識性剝削    實踐基督真愛

豐榮團契的目標及定位十分清晰,透過籌辦豐榮女兒之家,希望喚醒教會及社會對性侵犯與性剝削的認識及關懷,並社會人士親自伸出援手去擁抱這群受性摧殘或高危成為性販賣的稚齡女孩。該機構又在2014年興建豐榮女子學校,除了希望透過教育令貧困家庭的女孩得到學習的機會,更希望達到抗衡及預防人口販賣的長遠果效。

校舍期望在2015年7月底落成;她們更會向社區開放校舍,拓展「豐榮婦女中心」,希望令社區進一步關注性剝削的情況。

要扭轉柬埔寨人口販賣的情況絕不是易事,特別是在柬埔寨的文化背景及生活環境影響下,要改變當地人的觀念極之困難。柬埔寨人民於七十年代末經歷了黑暗的屠殺與高壓統治,處於極度貧富懸殊的狀態,受教育的機會極之寶貴;再加上「男為金、女為布」的傳統概念,更加促使性別不公的社會文化,令女孩的價值極其低賤。不少家庭為了賺錢甚或維持生計,會把家中的女孩賣給人口販子。根據柬埔寨2005到2006年的「非政府組織聯合統計研究項目」的數據,97%受害少女是由於貧窮因素而遭受販賣與性剝削,而這些受害女性中,文盲的比例亦高達32%。

恢復尊貴形像    活出豐盛生命

豐榮事工的同工明白到只是單純為受害女孩提供住處並不足夠,於是針對女孩所面對的現況作出實際回應:

  • 豐榮女兒之家──治療與重建

豐榮女兒之家運作了四年多,為受到性侵與性剝削的受害者提供一個安全、讓生命重新開始的溫馨家園,同工會陪她們同走一段身心靈重獲新生的復原路。除信仰與心靈關懷及教育培訓,那裡更包括生活照顧、醫療及心理創傷療癒、法律扶助、職業訓練等等,達到全人治療與身心靈的重建。

  • 豐榮女子學校──教育與自立

為抗衡並預防人口販賣,更重要是讓女孩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故此學校必須為她們提供教育。學校希望透過全人教育,讓貧困家庭的女兒獲得「徳、智、體、群、美、靈」的平衡發展,能發揮神賦予的恩賜,提昇教育程度並終身學習的能力。

  • 豐榮婦女中心──提昇地位

由於柬埔寨重男輕女的文化根深柢固,學校希望藉著女孩在學校提高自立能力,令她們能夠與家庭和學校的鄰里,共同建立一個互相關心、彼此尊重、和睦合作的社群,以減少女孩被賣的情況,並讓人重新正視女性的價值。

除了為當地受害女孩提供宿舍及教育機會,豐榮事工亦有較長線的計劃,包括:鼓勵與培訓女孩成為未來的事工領袖;提供職訓就業機會,發展社會企業,並鼓勵基督徒商家在柬埔寨開設工廠, 為婦女們提供就業機會等。

不問服侍成果   播下盼望種子

全球看似開始關注人口販賣議題,然而在柬埔寨,人口販賣及性剝削仍以不同方式有增無減,而且被捕人數亦減少。豐榮事工的同工們看到這個情況,難免會有泄氣的時候,然而靠著上帝的恩典,即使事工再難,他們仍願意忠心服侍。

那些進到女兒之家的女孩,初時都表現出極度憤怒、憂慮、焦躁等嚴重心理問題;然而,在同工們及無數短宣隊員的悉心呵護及栽培下,讓她們嚐到了可能是人生第一次的關愛與溫暖,再加上眾代禱者的誠心禱告,今天這些女孩得以重拾自信。當中不少亦已接受了主,體會自己原是按神的形象被造。她們得以恢復在基督裡尊貴的形像,是神寶貝的女兒。

人口販賣屬於全球性、制度性的不公義與苦難,是不能漠視的。不論個人或是教會,都應該更深的進入世界,成為這世代的鹽與光,作這世代的良心。基督的救贖與更新不單只臨到個人與教會,更要臨到社會與文化。上帝的門徒有責任帶動社會文化的更新與改造。

基督裡的盼望就是改變與救贖的盼望,希望我們都能掌握這世代的動向,在觀念及地域上,我們要「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把福音「整全」地以口、以行動 、傳給他們。(太廿八19-20)。
 

重建生命的豐榮 與受傷心靈同行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人口販賣的議題,我們大多只是從報章得知,然而原來卻是那麼遠,這麼近。在香港,基督教團體基督豐榮團契服侍在柬埔寨的人口販賣受害者, Heather這位神學生更親身走進受害人群體中一段時間,與她們同行。這次同行不僅讓Heather看到女孩們的需要,更再次肯定她服侍這群女孩的呼召。

關注,從不認識開始

Heather忘了何時聽聞人口販賣的議題,然而她一直都沒有留心。直到2012年,偶爾看到一個有關人口販賣的特輯,首次在視覺上被撼動,亦開始留意多了。Heather當時已確定蒙召服侍神,但卻壓根兒沒想過要在這個議題上特別關注,只是一心希望努力為主工作。

後來在2014年初,Heather在教會實習時遇上了神學院的學兄,始知基督豐榮團契在柬埔寨服侍人口販賣受害人,她深被感動,並開始尋索服侍這群受害者是否上帝對自己的召命。奇妙的是及至7月,當Heather開始要探索未來服侍方向時,再次遇到那位學兄。這次學兄向她告知基督豐榮團契的其中一位負責人將會回港,可安排見面;在他引領下再與另一位負責人見面。然後,在12月Heather決定走進柬埔寨十天,親身視察工場,然後再決定是否參與柬埔寨的服侍。離港前一天,Heather竟第三次與該學兄相遇,柬埔寨的服侍異象,從此深深扎根在Heather心裡。

印象,從未接觸之前

在未真實接觸受害者前,Heather最直接的印象就是把人口販賣與性及涉及金錢的交易拉上關係。雖然知道會有男性或小孩被販賣,但最令Heather感到扎心的是那些被販賣、被性剝削的女性心靈的創傷,所以她對於自己希望服侍的對象有清晰的認定。

被用作人口販賣的女性,有些情況可能是出於她們自願,甚至是藉此賺取金錢換取一些物慾上的滿足。那些女孩在這樣的情況下有時都會感到矛盾,縱然如此,Heather仍然希望把上帝的愛帶入她們的心中,醫治她們的心靈傷痕。

衝擊,親歷其中過後

2014年12月,Heather有機會參與基督豐榮團契在柬埔寨服侍當地人口販賣受害女孩的事工,親身與女孩接觸。這一次,讓她對人口販賣議題有更深刻的領受。

Heather進到基督豐榮團契的女兒之家探望一群被販賣的女孩子,深深感受到在柬埔寨人口販賣隨時都會發生,而且就在身邊。普通的一個人都會被剝削,而且那份被剝削的情況好像是沒有能夠被控制、改善的機會,那份感覺教人如此絕望。

人口販賣在柬埔寨是如此普遍,跟自己的距離如此近,而當中很多受害人都是年幼的女孩子。同樣身為女性的Heather,更深切渴望與她們同行,即使沒法為她們改變甚麼,最少盼望能把上帝的愛與盼望帶給她們,讓她們在生活中有一點光。

反思,對「人口販賣」的回應

在女兒之家的十天,Heather更感到個人力量的渺小。與女孩們相處,Heather深深感到她們的天真,她們與一般的小孩沒有分別,同樣地有著單純的笑臉,同樣希望可以探索世界,卻因著家人的出賣、貧富懸殊、「重男輕女」的價值觀,令她們要承受難以想像的創傷。

在女兒之家,Heather看到女孩們任人宰割的無力,但同樣看到愛使她們重新得到盼望;看到她們生活上的缺乏,但同樣看到她們對有機會經歷的珍惜。這群女孩子,即使在生命中經歷很大的創傷,甚至會永遠在她們的生命中留下傷痕,然而他們仍然對生命充滿盼望,仍然願意在安全的環境下敞開心扉。世界對她們縱使殘酷,卻沒有讓她們放棄,更讓Heather覺得需要令更多人認識、正視人口販賣問題。

行動,憐憫謙卑同行

明年Heather便從神學院畢業,她早已認定要踏上柬埔寨服侍之路,但仍然渴望得到教會的全然支持。「我期望神繼續感動弟兄姊妹,我期望是整個群體一起動員去宣教。而我只是一個代表,神不只是呼召我及差遣我,然後弟兄姊妹在背後支持我;神其實是在呼召整個群體,呼召我們,我只是代表大家出去。我希望明年當我出發的時候…… 這是一件屬於教會的事,而不只是屬於我一個人的事。」

宣教的路從來都不易走,要服侍這群受傷的生命更是不容易,然而上帝的命令就是要我們行公義,好憐憫,當看到世上的不公義,我們更要實踐上帝的教導。人口販賣,一點都不遙遠,我們活在同一個地球上,不能對不公義視而不見,現在就讓我們從身邊的人開始,一個一個的傳開,讓人認識並正視這看似遙遠的問題。

「無論誰因我的名接待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接待我」(太十八5《新漢語譯本》) 當一個好憐憫的人是沒有地域之分,實踐行公義的事也沒有大小之別,作為跟隨上帝的每一位,我們都有責任。

 

再生的蘆葦 正視人口販賣

21/05/2015

明光社

「風塵」僕僕

——澳門及香港的人口販賣情況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1/05/2015

人口販賣是一門古老的行業,對很多人而言它是一項利潤甚高的「生意」,不幸的是在今天亦如是。或許我們會覺得人口販賣只會在生活條件較差的地區出現,然而它卻與我們近在咫尺,香港及澳門原來就是人口販賣的中轉站及終點站。早於2003年,美國已指出香港及澳門涉及人口販賣,也譴責兩地政府把關不力。我們將在本文探討香港及澳門的人口販賣的情況。

根據聯合國《全球人口販賣報告2014》,人口販賣的定義由三種元素構成:行為、引誘方式以及目的。「行為」是指招攬、運送或匿藏人口;而「引誘方式」則包括武力威嚇、欺詐、強迫、拐騙、行誘等;至於「目的」是指透過各種方式(如性剝削、強迫工作等)剝削被販賣的人。

澳門——主要以性剝削為主

在澳門出現的人口販賣多是與色情行業有關,而受害者也以女性為主。澳門的經濟收入以賭業為主導,伴隨著數量眾多的賭場,則是大量的妓女(性工作者)。她們來自東南亞、烏克蘭及俄羅斯等地,不過也有大量女士是來自中國內地。

流落澳門 各有前因

若按以上提及的定義,澳門人口販賣的受害者中有部分確實是被拐賣及引誘來到澳門。受害人在家鄉中被保證能在澳門得到待遇良好的工作,但在抵埗後卻發現原來所謂的工作,就是充當妓女,由於護照被人口販子扣留了,所以她們不能逃走及回家。

然而卻有部分中國女孩知道自己是來從事色情行業,她們基於不同原因而「販賣」自己:如家庭出現困難而急需金錢、受「男友」哄騙等。在這看似由她們「自主」的情況下,人口販賣好像和她們扯不上關係,然而卻有學者對此表示質疑。

透過進行田野研究,有學者發現在這批「自主決定」的女孩中,有為數不少的人是受所謂的「男友」慫恿到澳門從事色情行業,當細看這些女孩的經歷時,往往發現當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難以不令人聯想那是人口販子常用的幌子。(詳情可參考Selling Sex Overseas: Chinese Women and the Realities of Prostitution and Global Sex Trafficking一書)

人口販賣在澳門蓬勃的原因

涉及性工作的人口販賣在澳門如此蓬勃,其中一個原因與澳門的經濟模式有關。澳門是一個旅遊城市,主要收入源自賭場,而賭場的主要客源則是內地遊客。由於有大量遊客湧入澳門,因而增添色情行業的市場需求,亦自然吸引更多女孩前來——無論是被誘騙還是自己決定到來。

因為色情行業有如此龐大的需求,所以不少人也想從中分一杯羹,酒店商人是其中一員,他們有時會與馬伕合作。有些酒店會將某些樓層租給從事色情行業的女孩,甚至會在酒店內劃分區域讓她們「兜客」,酒店並會管理這些區域;當然酒店會從中得到利益。

此外,澳門政府及有關部門在執法方面仍然鬆懈。儘管澳門定立法律懲罰從事販賣人口者,違法者最高可被判監禁十五年;若受害人年齡不足14歲,則最高會被監禁20年。可是,每年被判監的人卻很少。根據澳門的阻嚇販賣人口措施關注委員會的統計數字,在2013年被起訴的人口販賣案件只有三宗。

香港——人口販賣的中轉站及終點站

香港已成為以強制勞動及以商業性剝削(commercial sex exploitation)的人口販賣中轉站及終點站,可是香港保安局卻認為香港並沒有直接涉及其中,只承認是中轉站。此外,香港亦未有簽署聯合國的「防止、打撃及懲罰人口販賣協議」。

香港的人口販賣情況

與澳門的受害人相似,被販賣到香港的人有些是被拐帶及誘騙來香港。如一名菲律賓未成年少女,以為來香港擔任家庭傭工,然而抵達香港後的數小時內卻被迫與六名男士發生性行為。在灣仔酒吧區,這些例子屢見不鮮。

然而與澳門稍為不同的是,香港的人口販賣情況涉及另一形式——強迫工作,而受害者主要是外傭。印尼及菲律賓人若想到香港擔任傭工,往往要先支付一筆龐大的介紹費,價錢由$1,950 至$2,725美金不等,外傭在找到工作前已欠債纍纍。他們來到香港工作後,若不幸遭僱主剝削及虐待,也可能因為懼怕需要即時還債而啞忍。

人口販賣在香港發展的原因

香港成為人口販賣的中轉站的其中一個原因,由於其地理位置方便,不法份子會把從內地及東南亞誘騙的受害人經香港運送至歐美等地。而中國的一孩政策某程度也助長了人口販賣,原因是政策令到內地男女比例失衡,男性遠比女性多,若要娶得本地女性為妻就需要付出更大成本,這令一些客觀條件稍遜的男性轉向海外新娘,而香港就成了「運送」海外新娘的中轉站。

此外,與澳門不同之處在於香港並無法例直接懲罰人口販賣,更不用說香港並沒有為人口販賣定下清晰的定義。若有人觸犯人口販賣罪行,有關當局會以《入境條例》及《刑事罪行條例》第129條等相關法律來檢控該人。此外,他甚至可能會因「使用、販運及供應偽造旅行證件」而被控,而最高刑罰是罰款500萬元及監禁14年。若有人舉報人口販賣案件,被販賣的受害人會因過期居留等種種原因被抓,至於販賣她的人,有關部門則會按所搜得證據而決定而哪條條例檢控他。

人口販賣是一門複雜的課題,其有著千絲萬縷的原因,錯綜複雜。雖然此文只討論澳門及香港的情況,然而人口販賣涉及全球性的層面與運作,也是涉及制度性與結構性的罪惡。各國政府當然是責無旁貸,然而就個人而言我們也可出一分力,或許我們可以提高警覺,留意懷疑是人口販賣的個案;又或是身體力行,參與或支持一些關注及致力打擊人口販賣的機構。在打擊人口販賣一事上,我們可以不只是旁觀者。
 

 
 
參考資料:
Grenville Cross, “Hong Kong Needs a Dedicated Anti-trafficking Law,”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1/3/2015, http://www.scmp.com/comment/insight-opinion/article/1445245/hong-kong-needs-dedicated-anti-trafficking-law 

Ko-lin Chin and James O. Finckenauer, Selling Sex Overseas: Chinese Women and the Realities of Prostitution and Global Sex Trafficking. New York: NYU Press, 2012. 

Robyn Emerton and Carole Petersen, “Migrant Nightclub/Escort Workers in Hong Kong:  An Analysis of Possible Human Rights Abus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entre for Comparative and Public Law Faculty of Law, 2003.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 Global Report on Trafficking in Persons (Vienna: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2014), available online from: http://www.unodc.org/unodc/en/human-trafficking/global-report-on-trafficking-in-persons.html

U.S. Department of State, Trafficking in Persons Report 2014 (U.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4), available from http://www.state.gov/documents/organization/226844.pdf

悅鳴,「協助打擊販賣人口」,《澳門日報》,2015年3月13日,網址: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5-03/13/content_981726.htm

「南非人口販運猖獗」,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中心,網址:http://www.catholic.org.tw/theology/klife/column/060424.htm

「澳門在打擊販運人口方面有所不足」,澳門平台,網址:http://www.plataformamacau.com/zh-hant/%E6%BE%B3%E9%96%80/%E6%BE%B3%E9%96%80%E5%9C%A8%E6%89%93%E6%93%8A%E8%B2%A9%E9%81%8B%E4%BA%BA%E5%8F%A3%E6%96%B9%E9%9D%A2%E6%9C%89%E6%89%80%E4%B8%8D%E8%B6%B3/

朱蔚欣,「推動工商業界打擊人口販賣」,《國度復興報》,2014年7月29日,網址:http://www.krt.com.hk/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12124

香港保安局,「偷運/販賣人口和非法入境」,網址:http://www.sb.gov.hk/chi/special/bound/iimm.htm

澳門政府阻嚇販賣人口措施關注委員會,網址:http://www.anti-tip.gov.mo/tc/stat.aspx

蔡莉莎,「人口販賣」,《呼聲》第211期,施達基金,2015年3月11日,網址:http://cedarfund.org/2015/03/11/share211/
 
 
 
 
 

 

人口販賣的信仰反思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5/2015

人口販賣在現代社會仍然猖獗,被販賣的人沒有主權,任人魚肉,有人認為與昔日的奴隸無異。又有人認為神創造人不是有神的形象嗎?為何會容讓人剝削其他人?此外,人管理的應該是「海裡的魚、全地的動物及天上的飛鳥」(創一26),而不是人類本身,為甚麼神容許奴隸制度的出現?

 

聖經解釋了奴隸的起源?

舊約記載,挪亞最年幼的兒子含看見了挪亞赤身露體,沒有馬上拿衣服遮蓋他的身體,反而跑出去告訴他的兄弟(創九20-23),這種在當時被視為不孝的舉動惹怒了挪亞,挪亞於是詛咒含的兒子迦南,要作閃的奴僕(創九25-26)。[1]

如果做錯事的是含,為甚麼受罰的會是迦南?對此,學者們都有不同的解釋。[2]

最有可能的理由是含不可被詛咒,因為神曾賜福挪亞及他的兒子(創九1)。雖然含還有古實、麥西和弗這幾個兒子,但卻只有迦南被咒詛成為最低等的奴僕,[3] 極有可能在舊約世界中,以色列人視迦南人為淫亂之民,因著他們可憎的性行為,神藉著以色列人把他們驅趕出迦南地(利十八3-30)。

因此,挪亞咒詛迦南,其實是指到日後那些行淫亂的迦南人,他們因著本身可怕的風俗習慣而被神責罰。[4] 聖經這裡主要是闡述的是迦南人受懲罰,而不是制定奴隸制度,又或是奴隸制度的來源。

 

當以色列人淪為奴隸

其實,古代近東每個民族,只要有足夠條件,都可以擁有奴隸。身為神的子民,以色列人也曾作過埃及人的奴隸(出一12-14),只是當神拯救了他們以後,他們只可以服侍神,而不可以成為其他人的奴隸。即使他們因著貧窮而賣給其他以色列人,買家亦不能對待他們如同其他奴隸,只可以當他們為僕人;當安息年或禧年來到時,更要還他們自由,甚至要慷慨地送與他們禮物。而若有外族人買了以色列人為奴隸,後者的弟兄更要把他贖回(利二十五39-46;申十五12-15)。

 

神不容讓以色列人苦待奴隸

奴隸制度的出現,主要是源於人類的貪婪、暴力、自私等罪性。即使神容許以色列人擁有奴隸(利二十五44-46),但根據以色列人的律法,神不容讓以色列人苦待奴隸。

主人若把奴隸即時打死是須要受罰的(出二十一20),若導致奴隸有永久性的傷殘,更要因此而還他自由(出二十一26,27)。至於女奴隸,若成為主人或主人兒子的侍妾,前者若不再喜歡她,要容許她贖身;若後者未能提供女奴的基本需要,更要無條件地讓她離開(出二十一8-11)。

對比於以往被虐待的黑奴,又或是今天人口販賣之下,被迫賣淫、強迫勞動或服務、或被切除器官等受害者,[5] 舊約所列出的條例對古時的奴隸有一定保障。雖然他們沒有自由,也被視為主人的產業,然而,至少有條例保障他們免受苛刻對待。

 

處身不同崗位 對抗人口販賣

今天,奴隸制度看似消失,但人口販賣卻仍然存在於地球上不同角落,不少人的身心靈無時無刻遭受摧殘。人口販賣源於人的罪性,套用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說法,這已成為「社會上結構性的惡」。聯合國雖已訂立「關於預防、禁止和懲治販運人口特別是婦女和兒童行為」的議定書,只是這「惡事」並不會因一張議定書便能解決。

不同的人帶著使命,於不同的崗位共同抵抗及消除人口販賣這「社會上結構性的惡」。有人被呼召走上前線,援救受害者;有人照顧孤兒,保護他們免受拐騙;有人慷慨解囊,支持救援事工;有人以文字、電影及活動等喚起他人關注事件;有人為受害者及前線的工作者禱告;亦有人下定決心抵制與人口販賣相關的產品或服務…… 畢竟,城牆的建立並不能只單靠尼希米一人;同樣,打擊人口販賣也要靠各位共同努力。

面對社會上結構性的惡,若人人都願意擔當「救贖」的角色,當然是好事,只是一般人未必有能力承擔如此沉重的工作。沒有神的呼召及恩典,常人難以只靠自己走上前線工作。然而,我們若有心仍能參與「被擄得釋放」的計劃。

 

「奴隸」制度在現代

或許,對一些人來說,人口販賣是一個很遙遠的課題。然而,香港亦有一些家庭傭工如同昔日的奴隸一樣,被視為「下人」,慘遭虐待及剝削;內地亦有一些工人過著「監獄式」的生活。而在現代社會,奴隸制度或許變得不常見,然而主人與奴隸的關係亦可以其他方式展現,例如剝削型的上司與下屬的階層制度。要如何活出信仰精神,合理地善待下屬,又或是幫助被苦待的工人,也十分值得大家深思。
 
 
 
 

 

 


[1] 參鄺炳釗:《創世記》(卷一)。香港:天道聖經註釋,2006,頁595。

[2] 相關學者的說法可詳見鄺炳釗:《創世記》(卷一)。香港:天道聖經註釋,2006,頁610-613。

[3] 「奴僕的奴僕」,這句式就如「歌中之歌」一樣,含有「最盡」的意味,因此,這裡指到最低賤的僕人。Gordon J. Wenham, Genesis 1-15.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Thomas Nelson, 1987), 202.

[4] 參Gordon J. Wenham, Genesis 1-15.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Thomas Nelson, 1987), 201-202.

[5] 參”Council Decision of 24 July 2006, on the conclusion, on behalf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of the Protocol to Prevent, Suppress and Punish Trafficking in Persons, Especially Women And Children, supplementing the 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sed Crime concerning the provisions of the Protocol, in so far as the provisions of this Protocol fall within the scope of Articles 179 and 181a of the Treaty 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Community.” http://ec.europa.eu/world/agreements/downloadFile.do?fullText=yes&treatyTransId=3581 

 

再生的蘆葦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5/2015

人性可以充滿光輝,同時亦可以極其黑暗!廿一世紀,當人類的科技文明已經一日千里,令人無比自豪的時候,竟然有不少人卻仍活在毫無尊嚴,任人魚肉,「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客嘗」的悲慘世界!可悲的是她們不少仍只是剛發育的稚齡女童,而更可悲的是親手將她們推落此困境的就是她們的親生父母。

今時今日在香港,本地少女被人逼良為娼的新聞的確是少了,但少女「援交」、被誘騙從事色情行業亦非罕有。婦女被逼出賣肉體、尊嚴被無情地踐踏,甚至墮入人口販賣的陷阱,原來並不是與我們毫不相干的事。我們深信每個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寶貴的,他們的尊嚴來自神的形象,縱使因為罪的緣故曾經被扭曲,但上帝的恩典是足夠的,祂能夠令壓傷的蘆葦不但不會折斷,甚至可以重生,再次展現原來應有的豐榮,無論人落在任何可怕的光景,因著上帝的恩典,希望永遠在人間。

不過,靠著上帝的恩典不等於其他人沒有角色,更多人願意關心、愛護和尊重那些受過傷害的人,她們能夠重生的機會和道路便會較為平坦,崎嶇有時其實是人為的。今期《燭光網絡》希望透過打開一扇認識人口販賣的窗,讓大家能夠一起關心那些受傷的心靈,讓公義得到更大的彰顯。

「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馬太福音 12:20 

極端寶島?

陳永浩博士 | 恆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23/04/2015
專欄:傳媒文化推介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

雖說香港只是一個「話大唔大」的彈丸之地,其實也「話細唔細」。起碼,很多香港人連本地的「東南西北」都不清楚……香港極東之處是哪裡?而大西北就是天水圍城這個悲情城市?最南端是香港南區的泳灘,還是蒲台島?那麼,最東的地方又是哪裡?
 
若連香港的東南西北也不容易弄清,那麼,大一點的台灣,她的「四極」又如何?於2002年,一位台灣的製作人,走到台灣本島的四向極端,找到四個小故事,然後製作成一部記錄片:《極端寶島》。
 
故事是四個不能代表這「美麗寶島」,卻又真真實實的小人物:位於極北的基隆港灣,一位從小被賣到紅燈區作公娼(台灣早年是有合法妓女行業的,現已息微)的女士;極南的恆春(相信大家都記得《海角七號》了!)靠拾荒為生的婦女;極西的濁水溪,一面頂著工業污染,一面養「蚵仔」,又面對著初戀失敗的少年;極東的清水斷崖那裡,則是一家隔代教養的原住民故事……

四個極端到不得了的故事,發生在四個極端的地角,整件事本身已經極端得很。然而,在這些極端中,又是出奇的平實卻又充滿詩意。今天我們很多人對台灣的印象是其政治民主、社會人情及生活質素都不錯的地方。但其實台灣同時也曾是世界上實施戒嚴時間最長的地方,數十年的黨禁與報禁,那曾是一個完全沒有安全感的國度。
 
片中提到住在海邊的孩子,不准到海中游泳,其實正是當年台灣的寫照:一個被圍困的海島,生怕人民與大陸私通,因而不准民眾向外展望,只能向內觀看。而外省人來到台灣後就欺負本地人,而本地人則欺負原住民——所以原住民家庭很多都有失業問題,繼而發生家暴和家庭不完整的問題。
 
記錄片並沒有煽情的情節與調子,導演只是很簡單的描述,讓故事主人翁自己說故事。想不到影片本身其實也是一個「極端」,因為台灣傳媒本身也是政治意識的大舞台:三大電視台,其實就是黨、政、軍的資產。它們播放的只有歌舞昇平,娛樂至死的節目,那些觸及民間問題的記錄片,從不能上到主流電視台。
 
就是在早年,連拍攝都困難重重。在七、八十年代,因為無法公開廣播的原因,很多製作人是將記錄片拍下,製成影帶,再偷偷混進地下市場售賣的。就是在今天,這個「紀錄觀點」系列,也只能在非「老三台」的公視頻道中以「國際節目」的名義來播放——這看來,也是一個極端吧。
 
連被稱為寶島的台灣也可會這樣極端,香港,又是怎樣?

 

工時與公義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0/03/2015

標準工時委員會較早前委託顧問進行的研究報告,指全港有近七十二萬八千名打工仔每週工作超過51.5小時,而飲食業僱員每週工時中位數更達54小時。不過,標準工時委員會最近卻拒絕制定統一標準工時,只建議修定《僱傭條例》,要求合約列明僱員工時、用膳和超時工作的安排,有關安排惹來勞工界強烈的批評。

工時應否有統一的標準,僱主和僱員之間固然有不同的看法,加上不同行業的特性,要一刀切的確有一定的困難。不過,標準工時委員會的建議,卻等於令工時沒有任何客觀的標準,和原地踏步沒有分別。標準工時的討論,本來就是要改善現時不少行業工時過長,影響僱員與家人相處的時間、健康、進修及閒暇的生活等等。而一些議價能力較低的僱員,往往工時很長,卻沒有合理的補償,變相被僱主剝削。

雖然一刀切劃一工時的確有一定的困難,但可以先考慮「兩刀切」,即先努力改善基層僱員的待遇,為所有從事文職、服務性行業或收入較低的僱員訂立標準工時,入息方面可以工資中位數作參考(根據統計處的數字去年為14,800元),初步可定為15,000元,若進取一點可定為20,000元。而每星期連用膳時間的標準工時不超過45小時,若超時工作必須補水,並且應比原來的薪酬為高。

至於一些專業及薪酬較高的人士,可先試行合約工時,定明每週工作時數,若果超時必須補水或補假。由於這些人議價能力較高,僱主較難訂定一些不合理的工作條件。若果有關僱傭合約真的很不合理,可訴諸公眾。若果情況經過一段時間仍然沒有改善,就像當年訂立最低工資的過程一樣,最後才以一刀切的立法方式解決。

工時過長帶來的負面影響不小,而從信仰角度,我們亦深信上帝希望我們在工作之餘,亦要適當地安息,在標準工時的爭議過程之中,教會及基督教機構應以身作則,成為良心僱主,毋須等待立法,亦可以率先為僱員訂定合理的工作時間,讓他們過一個更平衡的生活。
 
 

曾經刊載於:

《基督教週報》 29/3/2015

「放下」不等於「放棄」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3/03/2015

剛看完一部有關內地拐賣兒童的電影,製作十分認真及有誠意,電影描述一個父親十五年來走遍全國各地,尋找兩歲時被拐走的兒子,那份對愛兒的不離不棄,以及不少有心人透過不同方式(如以互聯網通風報信),協助尋找被拐賣的兒童,令人感動。當電影落幕,那位父親仍駕着電單車在茫茫人海中奔馳,我心中最大的迴響是,人總要學習放下,惟有放下,才能尋回個人生命的意義,而放下不等於放棄。

找回被拐走兒女是所有父母終生不會放棄的願望,但讓茫無頭緒的尋找成為終生的主要工作,卻只會帶來更大的傷痛,正如片中的父親說,自從兒子被拐後,他母親及太太活着也只是活受罪,這又何苦!亦有些人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導至的意外非常內疚,因此不願放下傷痛,作為對自己的懲罰,但人生的不少傷痛總要學會如何放下,對自己或別人的過錯總要學習原諒。無論一年、兩年、三年,為了自己和身邊的人總要有暫時放下的一天,否則大家只能一輩子活在痛苦之中。

失去最寶貴的不等於失去一切,而一個人的過分執着,往往會令身邊的人亦無法放下,彷彿率先放下的便是最不負責任或最無情的一個,結果大家綁縛在一起活受罪。正如經過一年的尋找,失蹤的馬航客機仍然芳蹤杳然,雖然家屬的傷痛仍深,甚或仍然存有一絲不切實際的希望,但大型的搜索工作也是適當時候告一段落了。就好像至親和摯愛離世,無論是早有心理準備,或事出突然,甚至飛來橫禍,大家最終亦必須接受,而希望關心自己的人能好好活下去,相信必定是這些至親和摯愛最深的盼望。

傳道書第三章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放下不等於放棄,面對拐買兒童這些喪盡天良的事,已經不單是當事人的家事,而應該是全國甚或全人類的事,在互聯網迅速傳遞消息的優勢下,全民緝捕人口販子,比起將自己不喜歡的人起底,花時間作網上欺凌有意義得多。願所有失去至親摯愛的人都學會在適當的時候、適當地放下,而所有其他看似無關的人都不會放棄我們為別人的需要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同情的心。
 

曾經刊載於:

《基督教週報》 22/3/2015

商業代孕 點解唔得?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20/11/2014

一家在海外註冊的證婚公司公然在香港報章以「生男生女,由你決定」作招徠,大賣試管嬰兒「服務」廣告。不只是試管嬰兒,代孕也是另一種常見的「服務」。早前發生的泰國代孕母事件,使我們不得不驚覺在這去道德化的世代裡,原來代孕已在某些國家成為一種「產業」。在自由至上的原則下,一切都如同一種選擇:客戶選擇花錢找人提供服務;勞務者則考慮金額是否能夠接受。一旦雙方都同意合約條款及沒有傷害第三者的情況下,交易便生效。不過,假如這種以自由至上的原則為金科玉律的話,為何商業代孕這種「服務」只是集中由發展中國家提供?

商業化辱人格

要討論商業代孕的問題,或許選取一個真實個案作例子討論會較易理解。在今年8月,21歲的泰國女士巴哈拉蒙為一對澳洲夫婦當有償代孕母,在她生下一對龍鳳胎後,這對夫婦只帶走了健康的女嬰,卻將患有唐氏綜合症的男嬰遺棄。事件引發國際關注,促使當地政府修例對商業代孕作出限制。[1]

假如按照自由至上的市場原則,巴哈拉蒙是在你情我願之下和這對澳洲夫婦簽訂合約,在沒有折損第三者利益的情況下,雙方所簽訂的合約理應受到尊重和有履行的義務。可是,假如以一份合約作交易,這實質是將生育當成一份職業,和其他工作沒有分別,同樣只為賺取酬勞。只是代母成為生育工作者,生命成為可以隨意貼上價錢牌的商品,在自由市場上可被隨意買賣。

 

代孕母真的有選擇權?

支持商業代孕者的觀點認為代孕母是自願接受合約,她是有自由選擇權而並非受脅逼之下作出代孕決定,只要她清清楚楚地了解合約的話,社會便不應禁止這種代孕「市場」。不過,反對者的觀點質疑代孕母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的權益,她本人又是否真的有選擇。

我們不妨再借用巴哈拉蒙的例子作討論。願意出賣肚子作代孕母的人,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據悉她本身已有兒女,[2] 假如她的生活已去到走投無路的情況,除了從事代孕「服務」外便別無選擇,這還算是行使自由選擇權嗎?她看似是你情我願地履行合約,實際上卻是為勢所逼。

再者,當她作出這個「選擇」時是否有充份的知情權呢?例如她是否知道母子分離對自己心靈所造成的傷害?若發現自己後悔,在產後能否取消合約等等?假如在沒有充份知道這些後果便要作出「選擇」,這個「選擇」還是自由選擇嗎?

 

代孕活動剝削婦女

巴哈拉蒙的個案中,我們亦能更認清代孕的另一個本質就是剝削婦女,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婦女。在不少已發展的國家和地區,例如大部份的歐洲國家和香港,商業代孕都是明文禁止的,而對商業代孕較寬鬆的主要落在第三世界國家,例如印度、泰國等等。富裕國家的人提供優厚的報酬,讓第三世界婦女為自己代孕孩子,對第三世界婦女來說這或許有助她們改善生活,但同時卻成為富國人剝削貧國婦女的工具。

巴哈拉蒙與其「顧客」所簽訂的顯然是被剝削的不平等條約,她缺乏議價能力,只能任由「顧客」安排。當她在懷孕期間發現孩子可能有問題的時候,她的「顧客」竟然可以要求她做人工流產,她因信仰理由拒絕了。不過,事後這對夫婦卻可以不認賬,丟棄患有唐氏綜合症的男嬰,要由代孕母一力承擔照顧。筆者不知道當日她們所簽訂的合約細節如何,但從結果去審視這個個案,代孕合約顯然是置代孕母於不平等的位置上。反對意見可能會認為這是合約制訂的問題,只要將合約寫得公平一點的話,便能解決不平等和剝削的問題。不過,筆者質疑當一位婦女選擇當上代孕母的時候,她還有多大的議價空間。

 

香港的人工生殖科技條例

在香港這個小小的地方,人工生殖也受到《人類生殖科技條例》的限制。在條例之下設有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負責就生殖科技程序及有關活動發出牌照;不斷檢討關於胚胎及任何與胚胎的其後發展有關的資料、活動和代母安排等。

現時《人類生殖科技條例》(第561章)第15(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向非屬婚姻雙方的人士提供人工生殖程序。而且,有關程序亦只能在當局批准的持牌中心進行。尋求人工受孕的人士如非因要避免誕下指明的遺傳疾病的嬰兒外,並不可以自行選擇嬰兒的性別。[3] 因此,早前出現在報章上的廣告,可能在法律上存在灰色地帶。

此外,《人類生殖科技條例》(第561章) 第17條亦禁止商業性質的代母懷孕(不論是否在香港接受付款),代母安排只能使用屬婚姻雙方所委托的夫妻的配子(指男性的精子或女性的卵子),而且亦不可以強制執行有關安排。該條款亦清楚說明,「任何人不得安排公布或分發,或明知而公布或分發關乎代母安排的廣告。」[4]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也許金錢能買到不少東西,但金錢絕對不能買到十月懷胎的感情;不能買到母骨肉相連的依關係;更不能買到上帝的祝福。在講求公義的社會裡,無論是否有信仰的人,面對商業代孕的不公義、對人性尊嚴的踐踏、對婦女的剝削,都有理應向它說不。
 

 


[1] 〈泰急修例禁收錢代孕〉,《太陽報》,2014年8月2日,網址:http://the-sun.on.cc/cnt/china_world/20140802/00423_003.html

[2] 〈代孕利潤高於販毒 泰國地下代孕產業揭秘〉,星洲網,2014年8月10日,網址:http://news.sinchew.com.my/node/380754

[3] 第561章 《人類生殖科技條例》。

[4] 同上

 

網絡文化與性陷阱

張勇傑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23/01/2014

我們的生活已與互聯網密不可分,所以我們在回顧2013年關於性文化的課題時,不少均與網絡文化有關。
 

手機程式 性陷阱處處

青少年溝通的平台由網上的討論區和社交網絡,轉移至智能手機上的各種應用程式。從此,溝通不再受到網絡限制,因為手機隨時隨地都能接駁至網絡。WhatsApp、LINE、facebook差不多是每部手機必會安裝而且也是最常使用的程式。不過,各種性陷阱亦相繼出現。
 
雖然援交的情況一直存在,但智能手機的普及令援交活動更見容易。循道衞理楊震社會服務處預防青少年援交計劃主任謝紀良在2013年10月表示,使用智能手機應用程式作聯繫的援交個案有增加趨勢,最近每月均接獲一至二宗相關個案,但對上一年的個案卻是零宗。
 
除了援交,使用智能手機從事其他性罪行的情況亦十分普遍。不法之徒藉私影之名,邀約受害人外出拍照,偷拍換衫情況;或以虛假身份獲取對方信任,並要求對方傳送性感,甚至裸露的相片,繼而以那些相片威逼受害人發生性行為。
 
另一個經常出現的性陷阱就是「裸聊」。警方在2013年11月公布,在當年首十個月裸聊勒索案比上一年同期上升八倍。不少受害人與陌生網友進行裸聊時被錄下片段,藉此要脅發生性行為或勒索金錢。
 

互聯網世界 充滿扭曲性觀念

一個本港著名的賣淫網站因涉嫌操控本港和內地妓女賣淫,在2013年12月被警方搗破,被捕者包括集團主腦。該網站操控逾五百名妓女,並會替妓女化妝和拍攝,之後在網上宣傳,從中賺取廣告費每年逾六千萬元。但該網站在停業十日後再重新啟動。
 
另一方面,鼓吹「人生苦短,偷情趁早」的偷情網在2013年8月登陸香港。該網站聲稱全球有二千多萬名已婚會員,創辦人更揚言已瞄準本地已婚女士,強調不想離婚的女性可以「偷情」來滿足不協調的婚後性生活,提倡紅杏出牆以挽救婚姻危機。但因網站本身只提供婚外情的交友平台,並不構成刑事罪行,雖然有關注團體強烈譴責,仍能在港合法經營。
 

工潮過後 — 對外判制度的反思

藍俊文 | 明光社項目主任(社關行動)
11/07/2013
本年五月六日,葵涌貨櫃碼頭外判商和碼頭工人代表以9.8%的加薪幅度取得共識,長達四十日的碼頭工潮終於結束。是次工潮讓市民有機會透過傳媒認識貨櫃碼頭的運作,有些熱心的市民甚至親身接觸工人,提供物資和精神上的支援,當中更有人加入工潮與工人一起對抗資本家。不過工潮過後,有不少問題其實仍值得香港社會深思,今期城市熱話讓我們探討外判制度的爭議。
 
外判制度的影響
是次工潮其中一個重要爭議點是外判制度對工人生計的影響,不論是工會領袖,還是傳媒均不約而同地抨擊外判制度,認為這種生產模式是剝削碼頭工人的元兇。誠然,將生產線上某些工序外判出去無非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不過當商人為了追求更大的利潤,而其他生產因素的成本都不能下調時,被無情地犧牲的往往是工人的薪金。根據是次罷工工人的看法,他們十多年來都沒有得到外判商合理的加薪,實質工資水平甚至比回歸前更低;再加上工作環境惡劣因而觸發這場罷工運動,爭取合理待遇。
 
在鎂光燈下,工人的辛酸可能已被廣泛報道,但我們不禁要問,除了碼頭工人外,還有多少個外判工人活在這種無情的剝削下?事實上,這種外判生產模式在今日的香港已無孔不入地滲透到各行各業上,不單私營機構如是,政府的服務亦如是,就好像清潔工人,在最低工資實施之初被減去「飯鐘錢」,這些外判工人不為人知的故事要到何時才被發掘出來呢?
 
生產商和外判工人的關係
除了外判制度對工人生計的影響值得討論外,生產商和外判工人之間的關係亦值得探討。就是次工潮而言,國際貨櫃碼頭(HIT)便一直以和黃並非外判工人的僱主為由,拒絕參與談判。但這種說法是否能夠成立呢?生產商能否以此為藉口逃避道德責任呢?從表面上看,生產商和外判工人看似沒有直接的僱傭關係,因為工人的直接僱主是外判商。不過,在外判制度下,生產商將生產線上的某些工序招標,由不同的外判商競投,然後以「價低者得」的方法決定合約誰屬。排除「圍標」等因素,外判商實際所得的利潤本來已受到限制,再落到外判工人口袋的工資自然受到影響。因此除了工人的直屬僱主要對工人待遇負責外,作為「大老闆」的生產商亦有不能開脫的責任。
 
運行於全球的外判制度
外判制度的運作不單限於一國一城內,亦同時運行於全球。和香港不同的是那些國際知名的「大老闆」還願意顧及企業形象,不敢否定自己的責任。例如暢銷全球的蘋果電腦的iPhone、iPad、iMac、iPod,甚至迪士尼那些討人喜歡的玩具,這些實際上是一種「國際分工」,即:將生產工序外判給其他國家的生產商,再由生產商的工人進行組裝等工作。這些生產國家有廉價的勞工,不過對勞工卻欠缺制度上的全面保障;而且外判商之間為求取得訂單往往要鬥低價,工人的工資自然成為被犧牲的一環。
 
根據英國傳媒報道,蘋果電腦的外判商富士康的中國工人每小時的薪金只有1.12鎊(約港幣13元)。[1] 工人如果想擁有一部iPhone,他們便至少要工作兩個月。而且,工人生產這些產品的環境容易受到有毒金屬的污染,令身體出現無法彌補的永久性傷害。曾有工人就因為在這些「血汗工廠」 (sweatshop)承受不了惡劣的工作環境和不合理的工資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蘋果電腦縱然和HIT一樣並非這些工人的直接僱主,然而她有不能開脫的道德責任。在近年國際傳媒的不斷抨擊下,為了顧及企業形象亦不得不象徵式地做一點公關工作,例如派員到中國勘察生產環境,富士康也不得不作出多次加薪以平息自殺潮。
 
外判制度的起源
外判制度雖然問題眾多,然而我們不能抹殺這制度確實在某些地方有利生產。事實上,一種制度的興起往往是為了應對當時社會的問題,外判制度亦然。將之發揚光大的是剛去世及有「鐵娘子」之稱的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1979年前的英國在工黨的長期執政下已成為「大政府」,政府不但包辦國企,亦大搞褔利主義,讓工會勢力膨脹,政府因而債台高築,這種狀況對生產的效率和效用都十分不利。戴卓爾夫人因而大刀闊斧將政府服務私有化和外判,整頓財政,使政府服務的質素和開支都得到改善。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社會?
碼頭工人的處境當然值得同情,而其加薪訴求的理據:多年無加薪、工作環境惡劣,這些現象不單出現在碼頭工人身上,也普遍出現在各行各業的基層員工身上。對工人階級而言,他們的議價能力較低,從一開始已和資方站在一個不對等的關係上,受盡對方剝削。但對資方來說,企業的利潤永遠都是至高無上的,他們即使將部份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亦要維持盈利,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不過,在一個公義的社會裡,我們究竟需要一套怎樣的資源分配制度呢?這是值得社會各界人士深思的。
 
 
延伸閱讀:
蘋果背後
http://www.pyc.edu.hk/~reading/11article4.htm
 

[1] “Inside Apple's Chinese 'sweatshop' factory where workers are paid just £1.12 per hour to produce iPhones and iPads for the West”, Daily Mail,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103798/Revealed-Inside-Apples-Chinese-sweatshop-factory-workers-paid-just-1-12-hour.html, accessed June 13,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