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基督徒可以看《金瓶梅》嗎?

吳庭亮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11/07/2013

基督徒可以看《金瓶梅》嗎?

「基督徒可以看《金瓶梅》嗎?」這是五月份對談中一位參加者的問題。艾阮博士在是次對談(第二及三頁)中從西方小說的源起與發展說起,幫助參加者明白小說的本質,從這個角度來欣賞小說。她也引用了一些例子,說明如何進行信仰的反思,但又不是純粹道德批判。她引用小說家昆德拉的話指出,讀者可以在小說裡的想像空間中找尋「被遺忘的存在」,引起共鳴,甚至觸動生命。

小說

整理: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1/07/2013

大眾文化與倫理對談系列  第三回

 

免費遊戲與「課金」福音

余啟濤, 歐陽家和    |    明光社資料搜集員,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1/07/2013
智能手機普及,不論在車上或街上,有人停駐的地方,就有人埋首於手機。他們除了回覆電郵短訊外,還在玩不同的網上遊戲。這些遊戲以免費招徠,透過不同的方式吸引你參與付費的(俗稱「課金」)行為。究竟這種「課金」現象是怎樣產生的呢?
 
以Puzzle & Dragons為例

變性人的法理情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11/07/2013

今年5月,香港人度過了一個四十六年以來最熱的5月31日,全球同性戀運動亦在這個月顯得沸沸騰騰,先有法國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引起過百萬人上街抗議,然後美國在一個月內有三個州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包括羅德島州、特拉華州及明尼蘇達州。

W案判決以後—下一站:立法機關及社會的討論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11/07/2013

終審法院5月就變性人W案件的判決,引起社會很大迴響,法庭認為法律要反映社會的轉變及當今社會的情況,但法庭並沒有提出任何證據證明香港社會對婚姻觀念已改變,只在判辭第18段指出世界很多國家、地方已接受變性人婚姻的情況,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香港人已接受變性人婚姻。事實上,法庭亦明白有關判決的爭議性非常大,因而決定暫緩執行判決12個月,留待立法機關修改相關的法例。
 

變性人只是跨性別的一種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流行文化)
11/07/2013

「如果給你選一次,你想做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這可能是很多人小時候會玩的遊戲。有些人很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別(sex),以及伴隨而來的性別身份(Gender identity),但有些人卻不認同生理性別所帶給他的一切身份,甚至連自己的生理性別特徵也抗拒,甚至厭惡。

馬季投注額又創新高的啟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1/07/2013

香港馬季已完結,早前馬會宣布今年馬季投注額以924億元創歷年新高,入場人數更超過200萬,可謂丁財兩旺。馬會稱因為近年提倡改善投注體驗,所以多了人參加欣賞賽馬盛事云云。投注體驗是怎樣得到改善的呢?就由你進入投注站的那刻開始,只要你停駐一會,就會有人友善的向你查詢要不要開一個綜合投注戶口。這種戶口讓你可以在電話、手機及任何可上網的工具上隨時隨地、隨意隨心投注,而且相關資料一應俱全。

變與不變——Omena:我只是平凡人

Omena    |    2009年下旬完成手術,著有《我有過26年的男兒身》
11/07/2013
對於變性議題,人們很快便把焦點放到變性手術上,但可別忘了經歷其中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所面對及經歷的掙扎都不足為外人道。外人以為變性手術就是一切;然而,他們有不同的想法,而且選擇了不同路。就讓我們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聆聽他們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可別忘了,他們同樣都是上帝疼愛的人。

變與不變——Joanne: 選擇進行變性手術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青年事工)
11/07/2013
Joanne (2009年完成變性手術,是由男變女的女同志): 選擇進行變性手術 

性教育是情緒上的引導和支援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性教育)
08/07/2013

明光社於2013年5月31日舉辦了本年度第二次性教育教師訓練,題為「如何教好性教育」,並邀請了觸動輔導中心創辦人程翠雲女士擔任講者。是次有四十多位老師及青少年工作者參加,席間氣氛輕鬆,程女士透過活動讓參加者更投入討論,透過交流令大家一同動動腦筋,探索如何教好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