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賭波才睇波 睇來幹甚麼?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5/07/2018

有沒有試過與朋友睇波,你一邊支持心愛的隊伍或某一球星時,你身邊的人卻很可能想你所支持的被罰黃牌、紅牌、被換出場?又或者你在欣賞球賽,為兩隊不斷互有入球,而感到非常緊張,不過你的朋友一看見入球就爆粗,甚至投訴為何入球數目那麼多……?

比特幣,真係弊?

陳永浩、吳慧華    |    陳永浩、吳慧華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9/06/2018

加密貨幣與電子貨幣......我有話說

吳慧華    |    受訪者:李樹甘教授(香港樹仁大學 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 | 撰文: 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8/06/2018

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俗稱虛擬貨幣基本上打破了人們傳統的思想。一提到貨幣的發行,基本上人們會想到貨幣經由中央銀行發行,即使不是中央銀行發行,也在政府的監控之下發行。加密貨幣的基本特色是去中心化,意味著不再需要管理機構和硬體設施,只要透過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所有的數據均可通過加密系統進行驗證,因此數據在傳輸過程中不會被第三方攔截。

請勿隨便摸我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6/2018

早前帶著兩歲多的女兒到文娛中心欣賞免費歌唱比賽,女兒活潑好動,雙手扶著前一行的椅背,站著欣賞比賽。前排的男士回過頭來向女兒微笑,一邊逗她玩,一邊從袋中拿出一盒糖果,想要給她一顆。作為媽媽的我笑著拒絕他的好意,他奇怪地問:「她不喜歡吃糖果嗎?」同時伸手摸女兒的小手,媽媽立即抱起女兒坐在膝上,向這位男士說:「她還小,我不想她吃糖果。」他有點沒趣的回轉了身子。

再思處理自殺新聞的原則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1/06/2018

對於近日發生的屯門三屍慘劇,筆者深感哀痛。對於有部份報道將三名死者的樣貌公開,並使用「女疑兇」一詞去描述懷疑自殺的那位女死者,並將事件定性因為她飽受濕疹困擾才導致慘劇發生,筆者感到這種做法並不恰當。

公務員同性伴侶福利案判詞簡析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9/06/2018

背景

高級入境事務主任梁鎮罡於2014年4月在新西蘭和另一男子註冊結婚。回港後,他替其伴侶申請公務員的配偶福利和合併報稅,均被拒絕,故向公務員事務局及稅局提出司法覆核。高院早前裁定兩項覆核一勝一負,梁的伴侶可享福利,但二人則不能合併報稅。(案件編號:HCAL 258/2015)梁和公務員事務局均不服判決提出上訴。

買來的開心,幸福嗎?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1/06/2018

最近一則新聞關於15歲援交少女以2.5萬元報酬,答應25歲青年充當其「兼職女友」一個月,並會在這段期間為他提供性服務。雙方首次在男方家中見面,少女堅持要他先付款,男方拒絶並以生果刀架少女頸以作威脅,又對她施以胸襲,最後少女奪刀逃走及報警。

愈不鼓勵愈興旺的賭波15年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6/06/2018

賭波合法化快要15年了(2003年8月1日,政府正式將賭波合法化),由當年政府信誓旦旦聲言會維持不鼓勵賭博政策,到了今日,足球博彩的投注額每年已達接近1,000億港元。

如何與大學生基督徒同行……我有話說

吳慧華    |    受訪者:蔡美珍女士(香港浸會大學 校牧處署理主管) | 撰文: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30/05/2018

如何牧養現今的大學生?新一代的大學生是否比以前的大學生更我行我素,更難跟隨主,更難牧養?或許,我們要定義一下何謂以前,何謂現在。

中港跨境婚姻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9/05/2018

政府統計處在本年1月發表了最新的「香港的結婚及離婚趨勢」(1) ,當中未婚男女的比例、離婚與再婚率,與過去的數字相差不大。而香港男女初婚年齡中位數則慢慢上升,反映出香港人愈來愈遲結婚。在過去20年來統計數字中最為顯著的改變,必然是中港跨境婚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