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2018生命倫理對談 《基督宗教尋珍之旅》
范晋豪牧師, 整理:吳慧華
| 范晋豪牧師 (香港聖公會諸聖座堂座堂牧師) | 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1/05/2018
范晋豪牧師自少便在禮儀教會長大,他憶述小時候常常聽到其他基督宗派的信徒質疑禮儀教會很形式化,信徒做很多動作卻不知道當中的意義、祈禱時只採用禱文書,並不是用心來祈禱。在3月7日的晚上,范牧師用心地為參與者闡釋禮儀的意義及它們對參加敬拜的人有甚麼好處。
伴讀有價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7/05/2018
早前偶然去了一趟勞工處,發現有如此一份工作:有家長聘請「暑期圖書伴讀員」,職責是「伴隨小學生(7歲)讀故事書,互動,問問題,關心學習」。每週工作兩天,每次兩小時,日薪為120元正。
雙性人的身份政治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7/05/2018
更新日期:2020年7月24日
雙性人和跨性別人士的身份政治既密切又複雜,他們有類近的信念,認為性別(sex & gender)的分野是人為構結,且是為權力服務,其本身是流動和多元的。
教育的倫理與倫理的教育——淺談教育哲學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30/04/2018
相對於語言哲學和政治哲學等當代哲學研究的顯學,教育哲學(philosophy of education)顯然鮮有人提及,也鮮有人廣泛討論和深入思考。
粗口與語言暴力……我有話說
吳慧華
| 受訪者:王礽福(宣道出版社社長) | 撰文: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26/04/2018
全世界的語言都包含粗口,不過粗口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時空的差距。例如在美國,「該死」(goddamn it)在上世紀40年代被視為粗口,到了60年代卻變得無傷大雅,反倒是一些新的字眼,例如「F」開頭的字成為了禁忌。有一些字在一個地方不是粗口,但到了別的地方卻成為粗口。粗口用語千變萬化,中國粗口大量運用與性有關的動詞、名詞。有些人為免直接使用粗口字眼,則改用其他諧音字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