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適應科技推進 香港電視發展與挑戰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與行動)
19/03/2018

香港的電視廣播在1957年開始,首先出現的是提供有線電視廣播服務的「麗的映聲」,當時麗的呼聲電視(後改名為亞洲電視——ATV)還是黑白影像的播映。因著香港引進了無綫電視科技,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於1967年開始了無綫電視(TVB)的中、英文台的免費娛樂和資訊啟播,並在同年開始提供彩色的廣播。因著無綫電視技術發展趨勢迅速,麗的映聲亦於1973年轉以無綫廣播技術播映。

互動、內容才是王道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9/03/2018

根據最新的報告指出,對比2013年及2016年香港的電視廣告收益,由134億元減至119億元,跌幅為11%。[1] 相信與每日收看電視的市民在這幾年間跌至七成左右有關,而時間亦由每日3.2小時減至2.3小時。

徘徊於自由與規管的色情資訊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9/03/2018

早前一收費電視台的成人頻道播放了一套涉及強姦內容的色情電影,被公眾人士投訴內容過分暴力及色情,通訊事務管理局裁定該收費電視台違反《電視節目守則》,並向它發出嚴重警告。成人台是領有牌照合法播放色情內容的頻道,不少市民認為通訊局的裁決可笑及無理。

政治正確的反氣旋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9/03/2018

近年社會一改對政治正確比較包容的態度,開始質疑當中的合理性,社會對各種約定俗成的詞語突然變得更敏感,一個字詞的選取、一個肢體動作帶來的連鎖效應,令社會的氣氛更加躁動不安。本文嘗試指出幾個政治正確遭到質疑的例子,並帶出無懼政治正確的壓力說出道理的重要性。

保障緊密關係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3/2018

「如果婚姻是保障兩個相愛的人,為何兩個相同性別的人就沒有這個資格?」,[1] 這質問是許多支同者的心聲。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8年2月)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9/03/2018

性文化

美國一媒體批評CNN引用在網上訪問580個「有試過或幻想過通姦和交換伴侶性愛」的男同性戀者的「研究」來正常化和推廣三人性愛和換妻(cuckolding)。

 

思想自由

寬鬆的私人領域與嚴謹的公共事務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9/03/2018

教會應如何關心社會?信仰原則應否用於社會政策和公共事務?這些都是在教會機構推動社關時常被問及的問題。個人認為在討論之前,若能先分開私人領域和公共事務,可避免因為一刀切而引起的不必要爭拗。

 

私人領域

婚姻自由不是戀愛自由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3/03/2018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既封建,又陌生。我們熟悉的是戀愛自由。我有權選擇自己的戀愛對象,不論對方的出身、年齡。但雖有自由,有些戀愛關係如師生戀、爺孫戀、婚外情仍會惹人話柄,備受非議。有時,同性戀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