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7年12月)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30/01/2018

國際

對同性婚姻郵寄公投的結果為:贊成61.6% 反對38.4%。其後國會大比數通過同性婚姻。所有保障宗教和言論自由的修正案都被否決。

 

《天賦的禮物》(Gifted)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30/01/2018

小妹妹Mary精靈可愛卻又老積非常,自小就無父無母,由舅父Frank照顧。為了讓她能像平凡小孩子般成長,Frank唯有刻意埋藏她的數學天賦,但卻被老師、校長及婆婆發現,引起了連番風波……

《沉默》(Silence)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30/01/2018

葡萄牙耶穌會Father Ferreira被指棄教,Ferreira的兩個學生Father Rodrigues和Father Garupe在澳門找到一名日本漁民吉次郎帶領他們到日本。他們發現日本逼迫信徒情況嚴重,教會活動轉至地下形式,吉次郎更是多番否認信仰,之後卻又回轉過來。

「Shall We Talk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家社攜手抗逆計劃

楊潔華    |    明光社督導主任
30/01/2018

當孩子踏入青春期,在身心上要有不少調適,有時對社會、家庭及自我產生很多不滿和反叛情緒;另一方面,都市人普遍生育遲,當青春期遇上更年期,産生的磨擦確實不少。本計劃以四個公開活動及公眾教育單張系列,讓高小至初中的學生及家長雙方能加强親子關係、信任和抗逆力,互相了解,增強同理心,認識青春期及更年期階段變化和需要,減少誤會,並學懂愛自己、愛家人,强化兩代的溝通技巧,宣揚「家社攜手抗逆」的精神。

20週年晚宴花絮

楊潔華    |    明光社督導主任
30/01/2018

20週年感恩晚宴是一個家聚,當晚約有500位來自明光社董事同工教會的牧者、弟兄姊妹、一直以來合作的機構、教會、不同網絡的代表、奉獻者及支持者出席。

 

回應轉變 不斷更新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30/01/2018

大家今期收到的《燭光》很明顯是改變了,不單名稱由《燭光網絡》簡化為《燭光》,雜誌的版面也縮小了,內容亦有所革新,最大的轉變是我們每期不再以單一的專題為骨幹,而是以明光社幾個主要關注範疇近期值得留意的現象和趨勢為主。至於一些重大突發事件的分析和回應,我們會盡快在網上發佈,有需要的時候會結集成特刊派發。

今期《燭光》,我們會和大家探討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如何理解女性主義?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6/01/2018

本文將介紹和疏理女性主義思潮錯綜複雜的思想和脈絡,為我們進一步思考性別問題作準備。本文將略述女性主義的基本含義,再闡述它的基本信條,最後會簡略介紹它的不同流派。

 

女性主義的基本字義

一個廣告令人措手不及

陸君樂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25/01/2018

最近開始學日文,所以見到任何印有「假名」

正視生活在離婚家庭兒童的需要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24/01/2018

2018年1月23日立法會兒童權利小組委員會

《受家庭暴力影響兒童的權利》公聽會發言稿

 

選票的考量

黃啟泰博士    |    牧職神學院 課程發展及研究項目總監/講師
24/01/2018

撰寫此文時筆者正身處澳洲。數月來,充斥澳洲媒體的話題,除了房地產的價格會否繼續攀升外,就是同性婚姻的郵遞民意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