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畸型的認錯與寬恕文化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2/07/2016
早前黎明開演唱會,因為以內地物料所搭建的帳篷不合格,事發後黎明在社交網站即時認錯,成為一時佳話。佘英輝及翁繼文北上參加法律界一帶一路訪京團,被爆出一連三晚「夜蒲」醜聞。二人最初支吾以對及否認,雖然最終承認醜聞,但社會對他們已失去信任。
關注人口販賣 回復人性豐榮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7/2016
柬埔寨是目前人口販賣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被販賣的婦女及女童最終淪為娼妓。基督豐榮團契於2010年開展「柬埔寨豐榮事工」,服侍當地受到性侵及性剝削的女童。
以同理心與青少年同行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2/07/2016
學生在成長中要面對不少困難,如學業、友情,甚至家庭等問題。早前發生過多宗青少年輕生事件,不禁讓父母擔心子女會否因眼前的逆境,而引發情緒病或產生自殺的念頭。為此,拉法基金會與明光社合辦《如何與面對逆境的青少年同行》講座。4月22日晚上,葛琳卡博士與參加者分享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和情緒發展。
政治制度與選舉制度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1/07/2016
近年,坊間不少批評指選舉只是爛蘋果鬥爛蘋果,根本沒有一個參選人值得投予一票。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分析,現在的政治制度只容得下「否決政治」,透過成為關鍵少數來做博奕。揀蘋果,從此不一定求「靚」。
要做情緒的朋友?
陳永浩博士
| 研究中心義務研究主任
11/07/2016
不知由何時起,當我們指一個人「情緒化」,就總帶有負面的意思。有可能是代表他/她的「脾氣」大;或是多愁善感;又或是「大癲大肺」,情緒高漲,時常波動;無論怎樣,「情緒化」似乎是不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