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愛的承傳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7/11/2015

香港這大都會的前身只是小漁村,亦曾有農業發展,因著經濟發展,這小漁村於數十年間演變成為世界知名的商業城市。對於過去的文化,年少的新一代未必知道;如要體會這些文化,就更加困難了。

與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性教育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7/11/2015

小朋友的腦袋充滿各種對性的疑問,每當向父母發問時,常常會令父母面有難色。為此,明光社在本年暑假一連兩個週末(8月22及29日)舉辦了兩堂親子性教育工作坊,讓父母與子女一同透過遊戲學習性知識,建立正確的性觀念,與此同時亦能增進親子間的關係。

香港如就性別認同立法的考慮與影響

傅丹梅 、羅遠婷    |    明光社副總幹事、 明光社項目主任
17/11/2015

W案所激起的千層浪,將原本由生理決定的性別,加入心理及社會等元素,使決定一個人到底是男性或女性變得複雜,而我們的社會現行的一些政策、法律、設施、服務及制度確實與性別息息相關。

教會為何要關心性別認同議題?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7/11/2015

牧養群羊是教會使命,然而教會使命並不只得這樣;參與社關,對社會議題表達看法及身體力行,也是教會使命一部分。社會各方一直關注與性別有關的議題,近年討論開始聚焦在「性別認同」上,教會的聲音更不可或缺。我們訪問了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的譚子舜牧師,討論教會為何要關心性別認同。

各地性別認同法速讀

梁永豪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7/11/2015
因應終審法院在W案中的建議,香港政府早前成立了小組研究訂立《性別認同法》(Gender Recognition Act) 的可行性。在討論香港應否立法前,我們可先借鑒外國的立法經驗,包括立法的源起,法例的演變,及立法的影響。

越界、刪界與劃界 只是一線之差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7/11/2015

提起跨性別政治議程,很多人會即時提起洗手間男女廁的爭論,甚至有人認為外國因而提出的「廁所法案」是不切實際,多此一舉。可是,對於跨性別政治議題來說,能打破一個為著男女性別而設的界限,就是成功。可以說,跨性別政治運動和酷兒運動一樣,都是嘗試越界的行動,爭取將界線除去,甚至在最後重新劃界。

從醫學角度理解性別認同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17/11/2015

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指出,因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不一致而出現煩躁、不安、困惱等情緒及明顯生活功能的影響,是為性別焦躁症(Gender Dysphoria)。

知生也知死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義務)
17/11/2015

生命無常,我們時常都會遇上。月前一位急需換肝的病人,本來已覓得合適的肝臟移植,冷不防因為捐贈者原來患有癌症,換肝手術無奈要緊急剎停,生命甚至危在旦夕,幸得最後關頭,覓得另一肝臟可供移植,生死難關終於度過。

性別主觀化 毀共善框架

文麗兒、吳慧華    |    文麗兒 (明光社前項目主任)、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11/2015

性別議題在全球引發熾熱的討論,逐漸被解構的性別概念引申出無數問題,在同志運動議程中,性別主觀化取消了性別身份的客觀標準,即不再以生理性別為準則,取而代之的是以主觀、任意的心理性別為依據。我們且看這些推動性別主觀化的同志運動議程如何影響著全球的發展。

活出取生捨死的奇蹟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11/2015

(講員:陳龍超 | 記錄片導演、電台節目《吾係電影人》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