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以青少年福祉作賭注?

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編輯及政策研究)
30/09/2009

過去,馬會也曾在公屋商場設投注站,但從未在學校樓下開設。較早前有報道,指馬會把位於東涌東薈城的投注站,遷至同區公屋逸東村商場。由於地點在3間幼稚園樓下,又處於3所小學和1所中學之間,還未落成,已經令地區人士嘩然。有區內人士指出:投注站遷址,是因為東薈城認為大量投注者聚集的情况難以管理,但新投注站卻建於校區,令不少家長和老師擔心學生耳濡目染,將視賭博為「家常便飯」。

和「電視」拜拜!

採訪及整理:張勇傑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18/09/2009

分享1
 

喪葬有情?

採訪及整理:陳穎翎    |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及政策研究)
18/09/2009

一齣日本電影《禮儀師之奏鳴曲》,讓港人對「生死」多了幾分思量。明光社電影小組趁三週年之際,除了邀得從心會社主席吳思源先生出席電影欣賞會外,也在七月下旬邀得九龍殯儀館董事總經理程廣寧博士及遺體化妝師楊佩佩女士,進行一次實地的殯儀館考察活動。

關注焦點

18/09/2009

傳媒、性文化、社會及家庭倫理問題(例如賭博),一直都是明光社關注的重點,我們會在每期《燭光網絡》和大家介紹和分析一下,近期在這幾方面一些值得我們關注,會對香港社會造成影響的問題,並一同探討回應的重點和策略。
 

政府表中立 民意最關鍵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18/09/2009

就《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1]政府從08年10月至09年1月進行了第一階段為期四個月的公眾諮詢。

Y世代不要「是是旦旦」

李月蓮博士    |    香港浸會大學 新聞系 副教授
18/09/2009

提起電視新聞,不少香港人都會聯想到「事旦男」事件,關心電視新聞的自我審查現象。至於無綫電視晚間新聞節目的改革,也具爭議性,有人認為電視新聞不應該走娛樂化路線,重形式輕內容。
 
近年,電視新聞流失大量觀眾(尤其是年輕人),各個電視台正在不斷摸索新路線,力挽狂瀾。那麼,電視新聞是否前景黯淡?
 

向「電視」說不?

採訪及整理:吳秀紋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性教育)
18/09/2009

分享1

受訪者:
蕭太,60多歲,
兩子一女(均30多歲)。
 
每天看電視時間:平均7小時
 
我對香港電視節目的感想:

港人心中的電視台

整理:郭卓靈    |    明光社 項目主任 (傳媒監察及行動)
18/09/2009

香港兩間為大眾提供免費電視節目的機構:亞洲電視及無綫電視,牌照每十二年續期一次,以上一次續期為2003年12月計,牌照有效期至2015年終結。
 
本年12月,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將對本地兩間免費電視台的牌照進行中期檢討,廣播事務管理局(廣管局)會於年底向政府提交報告,以助政府評估兩間持牌機構在遵守法定要求及牌照條件的表現。
 

為喜羊羊尋準爸爸

陳龍超    |    明光社電影小組組長
18/09/2009

「養兒方知父母恩」這句老話聽了不下千次,一直以來沒甚感覺。直至生了孩子後,以為會打通任督二脈,生命跳上一個層次,對上帝賦與人類生育、撫養的權利有深一重體會,豈知被尿片、奶粉等瑣事打散了要靜下來的默想空間,嬰孩每兩小時一次餵食、一次換片已叫初為人父的筆者忙得團團轉……
 

幾近「娛樂至死」狀態

梁麗娟博士    |    香港中文大學 新聞及傳播學院 導師
18/09/2009

最近,亞視由盧海鵬率領一眾藝人專門以「扮嘢」為主的搞笑節目《香港亂嗡》成為網上點擊率最高的片段之一,似令沉寂多年的亞視帶來一些動力。
 
娛樂節目 無財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