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
婚姻是人類社會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人類透過婚姻建立家庭,在家庭中孕育健康的下一代,維持及促進社會的穩定性。現時社會不婚及離婚的情況日漸普遍,但有調查發現超過一半香港人仍然認為現行婚姻制度並不過時。婚姻制度雖然正面對著威脅,但它仍在發揮著它的功用。
有些人曾經滄海難為水,離婚後從此不敢再闖情關,有些人則享受戀愛的感覺,但不會再結婚,亦有人對婚姻仍然有憧憬,決定再踏紅地氈。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人口統計組數字,[1] 2018年結婚數目有49,331宗,當中雙方或其中一方屬再婚佔17,467宗,再婚率達到35%,而再婚比率佔整體婚姻數目在過去五年一直維持在三成多的比例,可見仍有很多人對婚姻有信心。
有些家長獲朋友邀請出席婚宴,或者有機會讓自己年幼的子女擔任花仔花女,或全家大小一同出席婚禮,而子女在電視節目中也會不時看到結婚的情境,然後他們便會問:「爸爸媽媽,甚麼是結婚呀?」
Charlie在紐約是一位成功的劇團導演,賢內助Nicole在他身邊扶持,亦於他創作的戲劇中擔任出色的女主角,但Nicole多年來覺得失去了自己,也不被尊重,當她發現丈夫與另一女子有染,就成為離婚的導火線。而事件在律師的介入後,兒子成為了兩人爭奪撫養權的磨心,兩人踏上分離之路,婚姻更是難以回頭。
《婚姻故事》獲金球獎六項入圍: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創配樂、最佳劇本、最佳影片!一段看似美好的婚姻,為甚麼會離婚?維持一段婚姻的元素又是甚麼? 由關係疏離、至分居、再到離婚......家人、朋友、調解員及律師在過程中的介入,對這段關係是轉機抑或危機? 孩子的撫養權問題由自己決定,抑或交給陌生的律師處理較好 ? 六月, 我們再次在網絡上與大家細談電影,由好戲看人生。
因為疫情的緣故,為保障講員及參加者的健康,3月24日的「離婚的法理情」講座改於網上舉辦,有30多位參加者透過網上系統參與。講員龍軍庭律師一開始分享了一位上訴庭法官的一段話,該法官說以法律解決離婚問題,其實並非最理想的,可以有其他方式解決有關問題,正如一個人病了,除了醫生,還有護士和家人一起協作,才能康復;當一對夫婦或家庭面對離異,也需要很多協作幫助,近年,法庭在審理離婚個案時,很多時也會鼓勵夫婦(尤其是有子女的),盡量透過協作解決問題,其中一個方法是家事調解。
離婚爭奪戰:撫養權及贍養費
因為疫情的緣故,原定2月19日舉行的「離婚的法、理、情」聚會被迫取消,由於很多參加者表示失望,亦提出了許多問題,現透過文章解說部份參加者關注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亦是過去一年離婚再婚熱線最多人查詢的問題,當中包括:如何填表格及離婚程序;如何計算贍養費;分居期的計算及撫養權等等。篇幅所限,本文將集中處理撫養權及贍養費的問題。
在這個風雨飄搖的日子,感恩「第三屆基督教性倫理峰會」於2019年10月25至26日假恩福中心順利舉行,由第一屆開始,明光社每屆都會協辦性倫理峰會,2019年大會以「守護婚姻」為主題,邀請來自英國的大律師保羅.戴蒙德(Paul Diamond)及中國神學研究院榮休教授鄭順佳博士分享,聚會約有100人出席。
婚姻是甚麼
有些情侶明明彼此相愛,卻因溝通模式和情感需要的不同,對彼此造成傷害。兩位心理學系榮休教授金.巴塞洛繆(Kim Bartholomew)與倫納德.霍洛維茨(Leonard M. Horowitz)提出,在戀愛世界裡,人對其伴侶的依附情況可分為四類,分別是安全型(secure)、焦慮型(preoccupied)、害怕逃避型(fearful-avoidant)和排斥逃避型(dismissive-avoid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