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大家學會了甚麼?疫情初期學會了如何在各大網站搶購口罩、如何正確戴口罩;第五波疫情下學會了如何打包必需品入竹篙灣、如何在家中囤積足夠的食物以備「封城」之需;那麼,到了後疫情時代?是否學懂了如何與病毒共存?如何「安心出遊」呢?
結廬在人境
想起一句「結廬在人境」,和「道成了肉身」比較,有很多聯想。為何有此聯想,那是因為近日身處異鄉的經歷。
弟兄姊妹從香港寄來的兩個包裹不知為何遭退回,期待收到的東西,頓成泡影,浪費了心思時間和不少的郵費,卻叫弟兄姊妹失望,情何以堪!郵件其實已送到住宅單位的地下,郵差按鈴,立即下樓,說是要付35歐元,立即上樓取,並立即下樓交收,怎料郵差失去蹤影,遍尋不見,天寒地凍等他,又問人,到頭來卻是送回香港,理由推說是海關找不到郵件的報關資料。另一包裹則連理由也欠奉!
求死?不如向神求「生」
2022年9月7日,香港高等法院法官黃崇厚作出一項判決:一位承認誤殺罪的男子,被判以感化12個月。這位被判罪的58歲男子,他所「殺」的並非別人,正是與他相親相愛三十多年的妻子。深愛妻子的丈夫為何使用燒炭的形式主動結束妻子的性命?究其原因,讓人傷感,卻不難理解,一位丈夫眼看妻子長期受癌病折磨,劇痛難當,自己亦深陷痛苦之中,患上嚴重抑鬱症,當妻子表達承受不了痛苦,得到妻子的同意後,丈夫明知會觸犯法例,也要「伸出援手」,在百般不忍中送走妻子,再報警自首。法官基於被告的犯案動機及他的心理狀況,決定從輕發落。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回望.感恩.展望
打斷不了的週年研討會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為研究中心)每年都會舉辦週年研討會,探討社會上不同的議題,以下是近幾年的研討會主題及相關的資料。
疫情下的標籤效應
2022年1月,美國傳媒報道一位亞裔人士因為受到仇恨襲擊而於2021年年底去世的消息。是何等樣的仇恨,讓一位與兇徒素未謀面的61歲華裔男士,在路邊突然遭到兇徒腳踢及踩踏頭部?雖然疑犯否認對亞裔人有偏見,但美國警方根據監控錄像畫面,相信疑犯有可能因為死者的種族才向他作出襲擊,[1] 該名疑犯被控仇恨罪二級謀殺。
跪下談孝道 嚴刑論愛國
對於從事教育行業的人來說,自9月開學,不經不覺,一個學期已過了大半。還記得最初不論是學校、老師、家長和同學,大家都忙於應對疫情,緊釘著政府的各種規定,安排打針檢測,準備隨時可能變網課。誰不知,這個學期的校園主角,卻落在如何「向父母下跪奉茶表達孝順」和「升旗食早餐被停課」的新聞之上。
無牆無盡 善用恩賜的斜槓事奉 週年研討會精華
2022年8月12日,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順利完成,有80多人參與,在此感謝中國基督教播道會雅斤堂借出場地,以及各位蒞臨現場出席研討會的朋友。讓我們一起重溫當日精華片段。
郭毅權博士
打不打疫苗,是信任問題
時至2022年7月,香港仍然推行「疫苗通行證」。根據政府的說法:「『疫苗通行證』是重要的防疫抗疫措施,目的是鼓勵更多人接種疫苗,同時讓香港市民安全恢復正常日常生活……所有12歲或以上人士進入或身處下列指明處所(附表3A),包括涉及處所運作的員工,需根據下列附表(附表1)接種疫苗,除非他是獲豁免人士(附表2)。如個別人士除了在《預防及控制疾病(疫苗通行證)規例》(第599L章)發出的指示下,同時於《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第599F章)下發出的指示下另有接種要求,將以該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