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劫貧濟富,何來大而美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07/2025

2025年7月1日,在特朗普大力推動之下,美國參議院以一票之差通過了「大而美」法案,之後眾議院也通過並且在7月4日正式生效。「大而美」(The 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法案實施了一系列減少政府開支的政策,包括削減1.2兆美元的醫療經費,以及修改領取聯邦醫療保險(Medicaid)及食品援助的條件。Medicaid一直以來為低收入群體提供醫療補貼,在新法案之下,設下更嚴苛的門檻,例如要求領取醫療補助和食品券的成年人每月必須工作80小時,又修改領取食品券的資格,成年人由原來的54歲提升至64歲。

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34年,將有1180萬美國人失去醫療保險,並有300萬人失去領取食品券的資格。如果真的能打擊那些濫用福利的游手好閒之輩,或許在某些人眼中,此舉無可厚非,但問題是,一邊削減貧者資助的同時,一邊又對與企業相關的多項措施進行減稅,甚至購買槍枝消音器、短管步槍和霰彈槍的200美元稅亦將被取消。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的估計,該法案將使最富裕家庭的收入增加1.2萬美元,而最貧困家庭每年的收入將減少1600美元。聯邦預算委員會更指出,在 2034 年前,這項法案將讓國債增加 4.1 兆美元,甚至5.5 兆美元。法案險勝,卻輸掉民心,6月的民調顯示,只有23%的人民支持法案,卻有42%的人民反對。

有人不樂見福利被濫用,但有更多人不樂意社會福利傾斜,弄得社會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局面。即使民主及自由包括努力的人民可以擁有應得的資產,有權分配自己財力的權利,但在人心

的深處,仍然渴望富者對於社會有責任盡上「義務」。例如亞馬遜創辦人Jeff Bezos本來打算租下威尼斯的市中心,與未婚妻Lauren Sanchez舉行約4億港幣的世紀婚禮,他卻額外得到一份「結婚禮物」——一幅在聖馬可廣場中心展示的巨型橫額,上面印有一條標語:「如果你能租下威尼斯來辦婚禮,你就可以多交稅。」綠色和平的示威者Simona Abbate表示:「應該向頂級富豪徵收更多的稅款,去舒緩因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同時增加醫療系統的撥款和國家福利等。」或許Bezos想要租下水都的市中心並且阻止當地居民靠近,引發環保團體及當地居民反對,但從示威人士的言詞看來,他們相信頂級富豪對改善世界的責任責無旁貸。他們有這種想法,對富人公平嗎?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一書的作者Michael J. Sander在書中闡釋了John Rawls的公平理論,Rawls認為市場社會在法理上,人人可以力爭上游,但在現實中,每人的機會卻不大均等。補救不公平的其中一種形式,便是為了糾正社經階層等劣勢,富人需要作出更多貢獻,因為在他看來,富人要成功並不可能單靠自己,先不談天賦,社會環境都有利於造就他們賺取巨富。簡單來說,既然成功不能單靠個人的努力,回饋社會是應該的。早前,德國、挪威和比利時等國家擴大或考慮擴大「棄籍稅」或「退籍稅」的徵收範圍,目的便是要從個人資產積累的資本收益或利潤中抽取一定比例,其理由是這些收益或利潤,是針對富人使用國家資源的公平補償,這說法與Rawls的觀點近似,不知道這些國家的元首是否也受到Rawls影響。Bezos到最後不得不讓步,將婚禮從市中心改為威尼斯軍械庫,另外還捐出了300萬歐元以減輕示威者的怒氣。

但願有一天,有更多富豪捐款,並非出於平息群眾的怒氣,而是因著體恤貧者的需要,又或是因著社會給與他們有致富的機會而作感恩的捐贈。「施比受更為有福」。

 

參考資料:

Wesley Rahn:〈川普「大而美」法案驚險過關 萬斯投下關鍵一票〉,DW,2025年7月2日。https://www.dw.com/zh-hant/%E5%B7%9D%E6%99%AE%E5%A4%A7%E8%80%8C%E7%BE%8E%E6%B3%95%E6%A1%88%E9%A9%9A%E9%9A%AA%E9%81%8E%E9%97%9C%E8%90%AC%E6%96%AF%E6%8A%95%E4%B8%8B%E9%97%9C%E9%8D%B5%E4%B8%80%E7%A5%A8/a-73113600

德才等:「『大而美』法案包含哪些內容?馬斯克為何又炮轟?」,Yahoo!新聞,2025年7月1日。

王海:〈貝索斯億萬婚禮遇大橫額抗議:「有錢租下威尼斯應多交稅」〉,《香港01》,2025年6月25日。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067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

劉耀洋 官祿倡:〈貝索斯奢華婚禮 賓客陸續抵威尼斯 英媒:派對惹怒居民須改場地〉,《香港01》。2025年6月26日。

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095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

聯合早報:〈歐洲多國徵收巨額「棄籍稅」 阻止富豪外逃避稅〉,《香港01》,2025年6月26日。https://www.hk01.com/article/6025117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

相關文章

特朗普訪問波斯灣三國:錯綜複雜的恩怨情仇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29/05/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2025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出訪沙地阿拉伯、卡塔爾和阿聯酋這三個波斯灣地區的國家。這次訪問是美國外交政策的關鍵時刻,突顯了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的新戰略。這些國家經常被歸類為「穆斯林」、「中東」或「阿拉伯」國家,很容易被誤解為一整體,其實,她們的政治意識形態、戰略利益有顯著差異,甚至存在著尖銳的矛盾與衝突。因此,美國必須謹慎平衡這些關係,因為有利於一個國家的政策可能會疏遠其他國家。特朗普政府意識到這種微妙的動態,採取了做生意的交易方式,專注於經濟發展和戰略夥伴關係,而不是好像小布殊政府般推動民主改革或倡議人權。

2017年海灣危機

要了解當前的地緣政治格局,必須重新檢視2017年的波斯灣危機。 2017年6月,沙地阿拉伯、阿聯酋、巴林和埃及與卡塔爾斷絕外交關係,指責卡塔爾支持恐怖主義並與伊朗發展密切關係。上述前四個國家對卡塔爾展開了海陸空封鎖,嚴重影響了卡塔爾的經濟。這場危機源自於根深柢固的意識形態差異,特別是卡塔爾對穆斯林兄弟會的支持。封鎖一直持續到2021年1月,最後這幾個國家簽署了《阿爾烏拉宣言》( Al-Ula Declaration ),恢復了外交關係。

穆斯林兄弟會與哈馬斯的關係

自2023年10月17日襲擊事件以來,哈馬斯的名字多次出現在新聞中,但穆斯林兄弟會又是甚麼組織呢?穆斯林兄弟會由哈桑.班納(Hassan al-Banna)於1928年在埃及創立,是一個草根伊斯蘭運動,旨在將伊斯蘭教融入生活的各個方面。幾十年來,該組織擴展到整個阿拉伯世界,透過教育、社會服務和政治活動倡導伊斯蘭教義。哈馬斯源自穆斯林兄弟會,於1987年第一次抗爭以色列運動期間成立,哈馬斯1988年最初的憲章明確闡述了這種聯繫,指出「哈馬斯是穆斯林兄弟會的巴勒斯坦分支」。哈馬斯最大的金主是信奉什葉派的伊朗,而伊朗一直以來都是遜尼派穆斯林的死對頭;穆斯林兄弟會與哈馬斯都採取恐怖主義手段表達訴求,令很多阿拉伯國家感到受威脅。

沙地阿拉伯對穆斯林兄弟會、哈馬斯、美國立場的演變

沙地阿拉伯與穆斯林兄弟會的關係十分複雜,20世紀中葉,穆斯林兄弟會受到埃及政府打壓,沙地王國為流亡的穆斯林兄弟會成員提供了庇護。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沙地阿拉伯領導層開始對穆斯林兄弟會的政治野心產生警惕。2014年,沙地阿拉伯正式將穆斯林兄弟會定性為恐怖組織。同樣,儘管沙地王國曾因哈馬斯反對以色列而對其予以容忍,但後來卻與該組織保持距離,尤其是考慮到哈馬斯與伊朗和穆斯林兄弟會的關係。在反伊朗和穆斯林兄弟會的立場上,美國與沙地的利益一致,但這蜜月期終歸會過去。

在特朗普總統的第一任期內,他廢棄了奧巴馬總統與伊朗達成的限制核子發展協議,對伊朗採取強硬態度。站在伊朗對立面的阿拉伯國家表示支持。2019年,伊朗通過也門胡塞武對沙地阿拉伯阿的石油設施展開無人機和飛彈襲擊,導致全球近5%的石油產量暫時中斷,但特朗普政府卻選擇不進行軍事報復。這消極反應令沙地阿拉伯對美國安全保障的可靠性產生懷疑,於是乎沙地阿拉伯開始探索其他戰略路徑。2021年至2023年間,沙地阿拉伯與伊朗加強了對話,最後於2023年在北京斡旋下達成了沙伊關係正常化協議。同時,沙地阿拉伯改善了與中國和俄羅斯的關係,並加快了從非美國來源採購武器,以實現國防多元化。這標誌著沙地向戰略自主性邁出了重要一步,因為沙地意識到,即使是像美國這樣的親密盟友,在危急關頭也可能會猶豫不決。

阿聯酋對穆斯林兄弟會和哈馬斯採取零容忍政策

阿聯酋一直對穆斯林兄弟會及其附屬組織持強硬立場,認為它們是區域穩定的嚴重威脅。阿聯酋已將穆斯林兄弟會視為恐怖組織,積極鎮壓其在阿布扎比境內的活動,並在區域衝突中支持反穆斯林兄弟會的派系。當中最嚴重的事件是UAE94案,UAE94 案是指2013年審判94名阿聯酋公民的案件,被告包括學者、律師和政治活動家,他們被指控勾結穆斯林兄弟會,密謀推翻政府,最終有69人被定罪,刑期從七至十五年不等。

卡塔爾支持穆斯林兄弟會和哈馬斯

與鄰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卡塔爾與穆斯林兄弟會保持密切聯繫,並以人道主義援助為理由向哈馬斯提供援助。例如在穆斯林兄弟會執政埃及期間(2012-2013年),卡塔爾向穆爾西總統的政府提供了約75億美元的貸款。卡塔爾也支持國際穆斯林學者聯盟(IUMS),這是一個與穆斯林兄弟會意識形態一致的全球網絡。

 

頗具爭議性的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位於卡塔爾,它反映了卡塔爾的外交政策議程,半島電視台阿拉伯語頻道經常批評波斯灣國家的君主制,支持穆斯林兄弟會,並且播出民粹主義和激進伊斯蘭主義的言論,包括同情哈馬斯的報道和對以色列的嚴厲批評,該網絡特別批評美國在中東的外交政策,譴責美國軍事干預、支持獨裁政權。但半島電視台英語頻道則傾向於採用更加圓滑和平衡的語氣,宣揚新聞自由和人權等自由價值觀。

儘管這些波斯灣國家之間存在意識形態差異和利益衝突,卡塔爾的外交政策更加與美國分道揚鑣,但美國在這三個國家都保留著重要的軍事設施。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卡塔爾的烏代德空軍基地是中東地區最大的軍事設施,是美國在該地區軍事行動的中央指揮中心。有趣的是,雖然在意識形態上卡塔爾是反美溫床,但這一次特朗普到訪,卡塔爾對特朗普贈送的飛機是史無前例的大禮!

結論

在20世紀中後期,支持巴勒斯坦是團結阿拉伯的核心思想,這與泛阿拉伯主義和反殖民運動息息相關。如今,波斯灣國家的領導人的核心議程是實現經濟多元化、吸引外資、建立全球科技和旅遊中心、維護政權安全。他們愈來愈認為巴勒斯坦人「從約旦河到地中海」(From River to the Sea )的領土要求與他們願景不符。以哈戰爭已經打了一年半,直到現在還沒有停火的跡象,阿拉伯國家幾乎是袖手旁觀,這是不難理解的。正如上面提過,哈馬斯是穆斯林兄弟會的分支,對沙地、阿聯酋來說,這些激進組織是對自己政權的威脅,因此,儘管他們發表了對加沙走廊人道危機的關切聲明,但他們避免採取任何可能被視為支持哈馬斯的具體行動。近年來,兩國或悄悄或公開地加深了與以色列的關係,特別是透過安全合作和《亞伯拉罕協議》。卡塔爾已經和沙地、阿聯酋修復關係,故此亦不敢明目張膽支持哈馬斯,頂多是提供人道援助。

特朗普總統今次對波斯灣三國的出訪亦展現出務實態度,他強調實際成果,而不是意識形態和次要爭議。透過關注經濟夥伴關係、軍事合作,美國加強了在這些地區的影響。這些中東國家也是這夥伴關係的受益者,它們正在追求雄心勃勃的國家願景,例如沙地阿拉伯的「2030願景」和阿聯酋的「2071百年願景」,這些計劃強調擺脫過度依賴出口石油、發展經濟多元化和高科技。阿聯酋已經與美國達成協議,每年進口多達50萬塊英偉達頂級人工智慧晶片,在阿布扎比打造人工智慧園區,這將會是美國境外最大的人工智慧園區。同樣,沙地阿拉伯的政府支持的人工智慧公司Humain也與英偉達和AMD等美國科技公司合作,建立人工智慧基礎設施。一位居住在沙地阿拉伯的美國人告訴CNBC:「波斯灣國家一直跟以商業為先的總統相處得更好,而特朗普總統完全符合這種模式。」

身為研究人員,筆者是以事論事,絕不會「逢侵必反」,雖然在這一次外訪中特朗普接受卡塔爾贈送的飛機舉動惹來了非議,但特朗普政府和這些波斯灣國家都以務實的眼光看待世界,並採取相應行動達到雙贏,這是值得稱許的。

願望實現,根基顛覆:特朗普與痴迷政治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29/04/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引言:一部發人深省的奇幻小說

2025年,由美國人、德國人、波蘭人跨境合作拍攝的奇幻電影《魔域女巫》(In the Lost Lands)在全球公映,參加製作者大有來頭,領銜主演的兩位藝人都是天王巨星,女主角米娜.祖華域芝(Milla Jovovich)憑《生化危機》(Resident Evil )系列而名噪一時,男主角戴夫.巴帝斯塔(Dave Bautista)則因著在漫威電影《銀河守護隊》中扮演毁滅者德克斯而走紅,而導演保羅.安德森曾經執導過很多部著名科幻電影。《魔域女巫》的故事改編自著名作家佐治馬田(George Martin)1982年發表的短篇小說,馬田的經典名著《冰與火之歌》曾經被HBO改拍成膾炙人口的《權力遊戲》(Game of Thrones)電視劇。然而,儘管其陣容龐大,但人們對這套戲的評價只是一般,票房亦不理想。

坦白說,我並不欣賞這齣電影的表達手法,它的場景和其他科幻電影大同小異、缺乏新意,例如跟《末日戰士》(Mad Max)、《沙漠瀚戰》(Dune)十分相像。不過,這電影故事的原著小說卻很有深度,它探討了人性中的陰暗面與命運的無奈。

期望絕對自由的代價

馬田這篇短篇小說的主角是格雷.艾麗絲(Gray Alys),一個神秘而令人恐懼的女巫,她能夠幫助任何人實現願望,但代價卻是沉重的。一位女王向艾麗絲發出請求,希望獲得變成人狼的能力,也許她厭倦了君主制嚴格的禮儀約束,因而希望得到野獸般的能力,可以擁有完全自由,可以無拘無束地展現「獸性」。艾麗絲接受了請求,並在一位名叫博伊斯 (Boyce)的僱傭兵的陪同下前往「失落之地」,去找尋人狼的異能。這趟旅程充滿冒險故事,艾麗絲最終滿足了女王的願望,但故事的轉折就在這裡:原來女王只有透過死亡才能轉變成人狼,故此艾麗絲必須間接策劃毀滅女王。

這個故事隱含的訊息是:「小心你的願望,不是因為你得不到它,而是因為你可能會得到它。」相傳「小心你的願望」(Be careful of what you wish for)這句話是英國作家尼爾蓋曼(Neil Gaiman)提出來的,他在作品中使用了這個短語或其變體,但其核心思想應該在幾個世紀前已經出現。這句話表達了民間傳說、神話文學中永恆的警示主題:滿足慾望帶有隱性的代價,這代價可能超過回報,人類的悲劇就是,強烈的慾望令人不計代價。艾麗絲完美地履行了自己的承諾,但女王的死亡對她完全沒有好處,在這個結局裡面並沒有贏家。

政治相似之處:美國人渴望顛覆

這因奢望而導致災難的故事與現實世界驚人地相似,從美國現代的政治軌跡可見。近年來,尤其是2016年後,許多美國選民對政治建制、左翼文化、社會菁英、知識份子懷有深深的不滿。 美國社會出現了一個集體願望:顛覆現狀,「抽乾沼澤」(Drain the swamp)。左翼思潮的泛道德取向,會令人動輒得咎,即使沒有惡意的片言隻字,都可能被指控為歧視、不尊重,於是乎,人們渴望可以得到「言論自由」、「思想解放」,民眾期待一位堅定、獨立、具有顛覆精神的領導人。

這一願望隨著特朗普的崛起而得以體現,對他的支持者來說,特朗普並不是一個傳統的政治家,他是美國政壇的「格雷.艾麗絲」:一個無論付出甚麼代價都會完全滿足他們要求的人。在特朗普第二任的短短100天內,美國經歷了傳統規範的瓦解、激烈的反全球化政策、激烈的貿易戰、大刀闊斧的裁員和精簡機構、以及與盟友的關係惡化。他推翻了桌子,他做了許多人希望做但不敢做的事,說了許多人想說但不敢說的話。說穿了,就是希望變成「人狼」。一直以來,特朗普的說話風格是充滿侮辱性、攻擊性,但為甚麼其支持者卻毫不介意呢?因為對一些支持者來說,這就是他們心底的渴望,在社會規範下,尤其是在左翼文化主導下,侮辱性、歧視性的言行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但這位強人領袖徹底地顛覆了正襟危坐的規範,人們可以變成自由奔放的「戰狼」。

但這代價是巨大的,法治和民主制度的破壞、政治兩極化、聯邦政府因工作人員被清洗而削弱、軟實力因著關閉援外機構而大幅下降、科研能力和教育因為削減經費和大學被打壓而元氣大傷、美國與盟國關係疏遠、在國際舞台上因為親俄而失去道德形象、高關稅政策影響了經濟運作,用「百年基業,毁於一旦」這句話來形容時局是絕不過份的。強人領導的「願望」已經實現,但就像馬田故事中的女王一樣,祈願者發現自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一切呼應了馬田在他的故事中嵌入的黑色諷刺:「小心你的願望」。

痴迷心理學:人們為何不願回頭?

在幻想小說和現實政治這兩條平行線中,最令人慨嘆的元素之一不單是願望的代價,還有是隨之而來的僵化思想。為甚麼即使面臨毀滅性的後果,人們仍不會懸崖勒馬呢?

社會心理學中的「身份認同融合」(Identity Fusion)是其中一個合理的解釋。身份認同融合描述了個人與群體之間水乳交融般的一體感,這種感覺不僅僅是認同一個群體,這群體已經化成了個人生命的一部份,甚至是全部;對群體的威脅或者批評會被視為對自己的攻擊,人們為了集體利益而願意付出高昂的代價、做出不可思議的極端行為,甚至自我犧牲,保衛群體就是保衛自己。例如在二戰時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和天皇崇拜產生了神風特攻隊,極端伊斯蘭主義者會以自殺式炸彈去消滅真主的敵人。當一種信念與人的自我概念深深連結在一起時,改變方向就不再只是承認外在錯誤的問題,而是變成了內在的認同危機。對許多人來說,支持特朗普不僅僅是認同其政策,而是建立自我概念;承認錯誤就是對自己的全盤否定和對群體的背叛。

第二個解釋是「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人們通常根據已經花費的資源(包括金錢、時間或精力)對當前情況做出決定。若果投放了大量資源而沒有回報,形勢每況愈下,比較理性的抉擇可能是改弦易轍,然而,如果放棄的話,那麼就會前功盡廢,而且會令自己被人嘲笑,有些人會提出種種千奇百怪的理由去說服自己,情願繼續錯下去,最後付出更加沉重的代價。RCA(美國無線電公司)推出的 CED(電容式電子影碟,Capacitance Electronic Disc)系統是一個經典的沉沒成本謬誤案例,這項技術最早在1964年開發,目的是讓使用者透過類似黑膠唱片的影碟觀看影片,播放機使用針頭來讀取資料,就像播放音樂的黑膠唱機一樣。雖然這個構想在當時頗具創新性,但整個研發過程困難重重,不斷延期,直到1981年才正式上市。不幸的是,那時VHS錄影帶格式早已佔據市場主流,CED 的優勢被嚴重削弱。RCA對這個計劃投入了大量資源,歷時近20年。即使市場反應冷淡、技術落後等問題愈來愈明顯,公司高層仍然堅持繼續投入。結果,RCA在1984年停止生產播放機,並於1986年終止生產影碟,整個計劃估計令RCA損失了約6.5億美元。

現在特朗普的內政外交明顯地帶來了災難性後果,但為甚麼他仍然有那麼多支持者呢?有些YouTuber經年累月地推動特朗普運動,其粉絲數量成千上萬,試想像,若果現在改變口風,那麼過往一切努力便會付諸東流。因此,他們繼續前進,寧願承擔更加高昂成本,也不願止血止蝕。

第三個解釋方法是是「動機推理」(motivated reasoning),人類有一種強烈的傾向,即以自己現有信念來解釋新資訊。若果獲取的資訊與他們的信念違背,那些資訊就會被視為虛假的、有偏見的或被操縱的,這種心理過濾使人們能夠繼續相信難以相信的東西。許多特朗普支持者會將與特朗普立場相左的資訊或觀點貼上「左派」、「深層政府」等標籤。然而,對特朗普經濟政策(尤其是關稅與貿易戰)的批評,實際上來自不同政治光譜的經濟學家,而不僅僅是自由派或民主黨人士。例如共和黨經濟學家、前總統小布殊的顧問葛瑞格.曼昆(Greg Mankiw)、保守派貿易史學家道格拉斯.歐文(Douglas Irwin),甚至連特朗普自己上一任的經濟顧問蓋瑞.柯恩(Gary Cohn)都因反對鋼鋁關稅政策而辭職。

結論:一失足成千古恨

2025 年上映的《魔域女巫》既不叫好,亦不叫座,但它的原著小說仍然是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佐治馬田探索了實現奢望的後果是何等可怕,從當今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主題變得具有驚人的先見之明。

我認為電影的敗筆在於編導改寫了原著中沒有贏家的結局,電影採取了流於俗套的大團圓。在小說中,博伊斯是一名配角,在電影中他變成主角,其實他就是艾麗絲要尋找的人狼,在失落之地,艾麗絲和博伊斯展開連場火拼,最後艾麗絲殺死了博伊斯,在死前博伊斯向艾麗絲發出心底的訴求,就是希望得到艾麗絲。艾麗絲對博伊斯痛下殺手,剝下了他的皮,並且遵守承諾,將這帶有人狼力量的皮獻給女王。可是,博伊斯無端端復活,最後他與艾麗絲化敵為友,一起在大漠中馳騁,這令我聯想起典型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永遠地快樂在一起」。

我認為:小說比電影更有深度,在現實中,鑄成大錯之後往往難以再有第二次機會,俗語有云:「一失足成千古恨,回頭已是百年身。」那麼,為甚麼不在還未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的時候,小心翼翼地檢討自己的願望呢?

特朗普的勝利不會復興共和黨或基督教傳統價值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教授與課程主任。
02/04/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2024年,特朗普在美國大選中勝出,實現了歷史性的強勢回朝,在一場意識形態兩極化的選舉中重返總統寶座。他勝選的一大原因,是很多美國人厭倦了自由派政策和左翼意識形態,特別是多元、公平、包容(DEI)的矯枉過正、性別政治與所謂「覺醒主義」(wokeism)令人動輒得咎,大愛包容令邊境變成了「無掩雞籠」。對許多保守派選民,特別是福音派基督徒與文化傳統主義者來說,特朗普的勝利象徵右翼勢力的回歸,以及他們得到了一位捍衛他們價值觀的總統。

然而,認為特朗普的崛起代表共和主義、保守意識形態或傳統美國價值的勝利,這是「錯把馮京當馬涼」。事實上,特朗普的政治理念並非根植於古典保守主義或共和黨的歷史精神,而是一種具有強烈破壞性的混合體:孤立主義、保護主義、帝國主義、威權主義、沙文主義、民粹主義。許多特朗普支持者原本的價值觀與總統未必一致,但無論如何,特朗普被他們視為對抗自由派敵人的最強武器。這種思維往往正中那句老話的下懷:「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這個現象在美國福音派基督徒中尤為明顯。他們曾是道德與家庭價值的堅定擁護者,現在卻為一位在個人行為與政治風格上都與他們原本標準相違的政治怪客辯護。


貿易政策

當仔細審視特朗普的政策時,便會發現他與歷史中共和黨的核心理念存在顯著矛盾。先談自由貿易,自二戰以來,共和黨長期支持自由貿易,並常以古典經濟理論作為政策基礎。列根總統深受自由經濟理論大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影響,他堅信自由貿易能帶來繁榮、擴大消費選擇、促進國際合作。總統老布殊與小布殊延續此理念,推動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世界貿易組織(WTO)與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CAFTA)。由1990年代至2000年代,共和黨政策制定者一致認為自由市場與自由社會相輔相成。

然而,特朗普卻徹底背離這一傳統,他推行保護主義,對中國及多個美國盟友加徵高額關稅,並在第一任期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他聲稱美國被其他國家「坑害」,要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但他完全沒有考慮到美國勞動力是否還有競爭力。


商業倫理

歷來共和黨支持在國際上推動道德資本主義,以對抗權貴資本主義、裙帶資本主義。即使對商業友善的小布殊政府,也加強了企業合規與國際反貪腐工作,例如他參與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 )的反貪腐公約。

然而,2025年2月,特朗普卻發佈行政命令,暫停執行《海外反腐敗法》(FCPA)六個月。這項1977年通過的法律禁止美國公司與個人賄賂外國官員以獲取商機。特朗普政府稱執行這條法例讓美國企業處於劣勢,他顯然對於商業倫理毫不在乎,這與共和黨長期倡導的法治與誠信市場原則背道而馳。


科研與高等教育

歷屆共和黨政府都支持科研投資,例如艾森豪總統在太空競賽期間促成《國防教育法》的實施,從而擴充 STEM 教育;尼克遜總統大幅擴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的預算,以促進醫學研究;列根總統延續並擴展國防與科技研究,包括國家科學基金會( NSF )和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研究;小布殊推動「美國競爭力計劃」,強化數理教育,而且增加對聯邦研究基金的撥款;在2012年總統大選期間, 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羅姆尼 也主張支持大學基礎研究,以維持美國在科學上的全球領先地位。

相比之下,特朗普政府(特別是第二任期)大幅削減了國立衛生研究院、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的研究經費,以及眾多大學科技計劃的資金。他一再批評大學搞「覺醒」、菁英主義、不負責任,認為聯邦政府支持它們是浪費公帑。這種做法是將意識形態凌駕於科學研究,他打破了共和黨通過研究投資去鞏固經濟和國家安全的傳統。筆者在大學工作,前天校長在校務會議中宣佈,校方因經費不穩而凍結若干支出,其他美國大學亦面臨著同樣的困境。


軟實力

最明顯的改轅易轍或許是特朗普摧毀了美國的軟實力機構和對外援助。歷屆共和黨政府將美國國際媒體署(屬下機構美國之音〔VOA〕)與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視為輸出民主價值與抗衡專政的心理戰工具。列根總統將美國之音的廣播範圍擴大到蘇聯控制的東歐地區,並將其打造為冷戰時期的道德武器。九一一事件後,小布殊總統增加了對美國國際開發署的資助,企圖藉此而贏得中東地區的民心。2003年,小布殊啟動了總統愛滋病緊急救援計劃(PEPFAR),承諾投入150億美元對抗愛滋病,特別是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小布殊將這項計劃視為一項道德和信仰的使命,他的信念是: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上帝賦予的尊嚴。這項救援計劃挽救了2500多萬人的生命。

2004 年南亞海嘯造成14個國家裡面20多萬人死亡,小布殊總統迅速提供財政援助,並且派遣了15,000名軍事人員參與人道主義援助。此外,麥凱恩和羅姆尼等共和黨外交政策鷹派亦經常為美國軟實力機構辯護,稱美國毋須派遣軍隊到海外,就可以在全球傳播美國價值觀。

如今,特朗普關閉美國國際開發署和削減美國之音的營運資金,因為他認為這兩個機構浪費資源,而且在意識形態上左傾。這樣一來,他就放棄了幾十年來兩黨透過思想、文化和援助影響全球的佈局,為競爭對手創造了真空。


外事政策

傳統上,共和黨一直是鷹派,對敵人採取強硬態度,並堅定地與北約、日本和韓國等民主盟友站在一起。從艾森豪到小布殊,共和黨領導人都強調全球領導力、威懾力以及團結起來對抗獨裁威脅的能力。在大多數情況下,美國都是站在被侵略、被壓迫的一方。

然而,在特朗普的領導下,這種態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特朗普的支持者頌讚他的戰略具有不可預測性,其實這是都市神話,他的模式是完全可以預測的:對長期盟友和受害者苛刻,對獨裁政權奉承,尤其是俄羅斯。他質疑美國對北約的承諾,威脅從亞洲和歐洲撤軍。處理俄烏戰爭時,特朗普撇下歐盟和烏克蘭,單獨與普京談判,在談判之前他已經完全露出底牌:烏克蘭不會修復失地、不會加入北約,這是甚麼戰略不可預測性?他對普京的禮待和對西方伙伴的敵意反映出他背離了共和黨的國際主義傳統,取而代之的是唯利是圖的交易性外交。


體制與法治

共和黨過去極重視憲政與法律秩序,尼克遜總統是一個例外,在水門事件中他將不聽話的官員解僱,很多尊重法治的共和黨人都反對他的行為,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最後尼克遜黯然辭職。

2025年1 月 24 日,特朗普宣佈立即解僱各聯邦機構負責獨立監督和問責的10多名監察長。他沒有依照聯邦法律,提前30天通知國會。3月,特朗普下令將大約250名據稱是委內瑞拉幫派成員的人驅逐至薩爾瓦多,美國地區法官發佈臨時限制令,指出被遞解者沒有答辯機會,違反了程序公義。特朗普漠視法院臨時禁制令,甚至恐嚇要彈劾該法官。現在,特朗普一再攻擊司法部,說反對者是「人渣」(scum),他的行徑直接違反共和黨傳統所堅守的權力制衡與法律尊嚴。


特朗普究竟代表甚麼?

特朗普的政治理念不屬於傳統保守派,而是結合了多種極端思潮,接近強人式民粹主義,以下是對他理念與行為的概括。

  • 孤立主義:退出國際組織,背棄傳統盟友,推行「美國優先」。
  • 保護主義:透過高關稅和貿易戰干預市場。
  • 帝國主義:以恐嚇甚至不義的手段企圖擴張領土、掠奪他國資源。
  • 威權主義:濫用行政權,打壓異己,挑戰憲政規範。
  • 沙文主義:助長極端民族主義與排外主義。
  • 民粹主義:不尊重事實和鼓勵反智,以情緒動員支持者,搞個人崇拜。

特朗普並未重燃列根精神,而是以個人為核心,打造一種充滿憤怒、破壞性的極端政治文化。若將特朗普的回歸視為保守主義的勝利,將他視為基督教的同路人,這真是誤判了當下的政治現實。福音派與保守派雖在反墮胎和反同性戀等文化戰爭中獲得短暫勝利,但長遠而言,他們正腐蝕那些本應珍視的價值。這應是沉思時刻,而非歡慶節期。敵人的敵人未必是朋友,有時,這無異於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回味好電影之《正義迴廊》 法庭是否呈現真相的舞台?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3/2025

好電影應該細細回味。早前本社邀請了王礽福先生於網上講座中分析《正義迴廊》,該片曾於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16項提名,並勇奪新晉導演及最佳剪接兩個獎項。電影改編2013年轟動一時的「大角咀肢解父母案」。電影的拍攝手法特別,疑犯行凶、受傷、傾談等鏡頭,時有律師和陪審員在旁觀察和討論,令觀眾恍如在旁觀看事件。這電影實在想要引起觀眾反思法庭的審訊過程,律師們如何運用技巧去呈現證供於法庭這個「舞台」上,引導陪審團理解案情,並嘗試掌握各陪審員的態度和想法。

明光社

礽福分析到,陪審團制度是為了減少司法偏見,對抗政府或強勢團體對審訊的干預,增強司法的獨立性,並讓公民能參與其中,提升他們對法律的了解和尊重,也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而且由多人組成的陪審團能使裁決更全面和人性化,提高它的公信力和接受度,由於陪審團由普通市民組成,令他們容易對被告展現同情和公平的態度,這可保障被告的權利,以至令陪審團的決定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標準。

但礽福亦提到大多數陪審員都不熟悉司法程序,會對它感到陌生、焦慮,還可能因接觸暴力或悲劇性的案件而承受心理壓力;而且他們可能會因缺乏法律知識,容易被律師的說辭或情緒化的證據所影響,在專業性極高的案件中,他們便可能會作出不當的判斷。

明光社

電影中的多位陪審員代表著不同的參與案件態度:未聽證供就已有對錯判斷;因自己經歷與疑犯相似而寄予同情;不想參與審訊,想它快快結束;因當陪審員有錢收而感開心,並單憑感覺而非證供去判斷;因對奇案感興趣而樂意認真發掘真相;認為自己甚麼都不懂而會細心思考證供;被傳媒報道影響,亦覺得自己一票的影響力不大;還有不相信司法制度的人……但陪審員實在只有九位,每一票都影響著疑犯的未來,是無罪釋放或有罪入獄,都需要陪審員作出認真、公平、公正的判斷。

結局是其中一位智力較低的疑犯唐文奇被判無罪,但電影卻引導觀眾去質疑他只是裝作自己被教唆,其實他並非無知,只是靠律師及姐姐的「幫助」,令他可以靠「裝蠢」來脫罪。根據網上及新聞資訊,真實的案件中,犯案者應有三個人,而經電影的剪裁,令疑犯變成只有兩個人。作為觀眾也要小心,留意自己有否被電影的虛構情節影響,以至對獲法庭判處無罪的人產生疑心,對他們或其家人產生負面的觀感。

歡迎點按以下連結,收看足本版網上講座。

收看講座

自由神像餘輝長,二百餘年大國殤:美國的沉淪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06/03/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消失了的道德勇氣

今天的美國已經是面目全非!我發夢也沒有想過,美國會有一天淪落到如此光景!

曾幾何時,美國是自由民主的燈塔。舉例說,1948年史太林封鎖西柏林,要將整個柏林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內,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義不容辭,以空投物資的方式拯救這座城市免於飢餓與絕望。柏林危機結束之後,西柏林人仍然活在朝不保夕的恐懼之中,害怕有一天世界會遺忘他們,讓他們被極權主義的鐵幕吞噬。1961年,柏林圍牆拔地而起,將西柏林變成了一座孤島,成千上萬的家庭被拆散,無數人夢碎於這面冰冷的水泥障壁之前,孤立無助的陰影籠罩著這座城市。

1963年6月26日,美國總統甘迺迪站在西柏林的講台上,面對著成千上萬渴望自由的德國人民,他用堅定而響亮的聲音說出了歷史性的名句:「我是柏林人!」這短短的一句話卻是字字嘹亮,擲地有聲!這句話表達他自己認同柏林人。筆者曾經到柏林旅遊,當地人對我說,當時美國總統的勉勵,令西柏林人不再感到孤獨,他們知道,美國不會放棄他們,而是與他們並肩而立,共同抵禦暴政。甘迺迪的聲音穿越了冷戰的寒風,也穿越了歷史的迷霧,成為了自由民主永恆的見證。

在20世紀最黑暗的冷戰歲月裡,美國總統列根以說話和行動點燃了希望。1981年12月,波蘭的共黨政府在蘇聯的壓力下實施軍法統治,鎮壓由華里沙領導的團結工會,列根總統挺身而出,在12月23日的聖誕演說中,他毫不含糊地譴責蘇聯的暴政,並向所有受壓迫的波蘭人民傳遞堅定的支持。他宣佈對波蘭和蘇聯實施經濟制裁,並呼籲全世界不要對這場不公義的鎮壓袖手旁觀。他說:「波蘭政府踐踏了對《聯合國憲章》和《赫爾辛基協議》的莊嚴承諾……今晚,全世界都洋溢著團結精神,任何武力都無法摧毀,它跨越國界,進入世界各地男女的心中……他們(波蘭人)的追求就是我們的追求,我們在這個聖誕節向他們致以祈禱和希望。」這段演說的錄影可以在YouTube找到,以下是一名波蘭人的留言:「祝波蘭一切順利,如今波蘭已經自由了,這不僅要感謝我們偉大的精神,也要感謝美國總統列根。」

六年後,1987年6月12日,在柏林圍牆下列根再次發出了歷史性的呼聲,他站在布蘭登堡門前拋出了震撼人心的挑戰:「戈爾巴喬夫先生,打開這扇門!戈爾巴喬夫先生,拆毀這堵牆!」他的聲音響徹柏林,這是對所有受鐵幕囚禁者的承諾:壓迫終將瓦解,即使是混凝固土建造的高牆,也無法阻擋對自由的渴望。

甘迺迪與列根的演說遙相呼應,於歷史的長廊中鏗鏘地迴盪。它們提醒世人,世界領袖的責任,不只是維護權力與短線利益,而是要對抗強權,對受壓迫者伸出援手。

然而,往事如煙,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存留在遙遠而模糊的記憶中,現在的美國總統竟然厚顏無恥地和獨裁者、侵略者攜手合作,受到侵略的烏克蘭被誣蔑為發動戰爭者,民選總統澤連斯基被侮辱為獨裁者,而真正的獨裁者竟然受到禮遇!若果在二戰期間,美國總統羅斯福對國民政府說:「瀋陽事變、盧溝橋事變是中方挑起的,中國要從日本手上收復失去的領土是沒有可能的,我將會與日本談判,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將會取消對日本所有制裁和封鎖。」我無法想像今天的世界局勢將會是甚麼模樣。

特朗普是在下一盤大棋嗎?

現在有不少人嘗試為特朗普辯護,說他是在下一盤大棋,例如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副主席、前國務院官員費根葆(Evan Feigenbaum)認為,特朗普親俄的措施猶如反向進行的尼克遜政策,1971年,尼克遜總統派遣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華,目的是聯中抗蘇。同樣道理,現在特朗普試圖拉攏俄國站在美國一邊,從而孤立中國。

這個類比有幾個問題:第一,尼克遜與中國建立關係並非一步到位,而是經過長時間的試探與戰略評估。基辛格秘密訪華一年之後,尼克遜才到北京與中共領導人會面,遲至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特朗普的外交風格則具有即興性與破壞性,缺乏長遠規劃,因此直接拿「尼克遜模式」來類比並不貼切。第二,尼克遜即使在推動與中國改善關係時,仍然維持對南越政府的支持,並未公開拋棄越南,亦沒有公開羞辱其他盟友。相反,特朗普對於北約、歐盟、烏克蘭、加拿大等傳統盟友經常公開批評和恐嚇。例如他暗示美國可能退出北約,說若果歐洲盟國不提高防務支出,俄羅斯便可以對他們為所欲為。

撇開這個類比,放眼今天,沒有跡象顯示若果特朗普迎合普京的意願,中俄便會疏遠。普京的目標並非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而是要削弱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因此,無論特朗普的外交取向如何,俄羅斯都會繼續發展與中國的合作關係。而且,特朗普的言行只會加速美歐及其他朋友關係的裂痕,這反而使得中國和俄羅斯有更大的空間發展雙邊關係。

完全不顧禮儀的流氓

另一個常見的辯護是:雖然特朗普口沒遮攔,但他只是隨口說說而已。他們不明白特朗普是一名為了利益而無所不用其極的擴張主義者,以揚言要兼併加拿大為例,他已經三番四次地提過,而且口吻十分認真。2月13日,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宣佈對加拿大實施高關稅時,重提加拿大應該「嚴肅地」成為美國第51州,並表示加拿大需要美國的保護。2月20日波士頓舉行「四國冰球總決賽」,賽前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稱加拿大總理杜魯多為「杜魯多州長」,並表示期待美國隊擊敗「即將成為我們第51州的加拿大」,白宮發言人李威特也重複同樣的說話。

身為大國總統,應該懂得最基本的外交禮儀,無論想法是甚麼,公然侮辱盟國元首的話是絕對不應該說出來的,這種流氓般的表現真是丟人現眼!去年10月特朗普曾經投訴台灣沒有交保護費,說黑社會也會向人收錢,這句說話可能反映出他的深層性格,他就是黑社會!

其實,莫說是大國總統,即使一般稍為有正常腦袋的人都不會說這種話,若果你對鄰居說:「我喜歡你的住所,我要將你的屋子拿下來,如果你不依從的話,我會用盡所有方法對付你,令你永無寧日!傻子!」那麼鄰居會尊重你嗎?

前所未有的擔憂

我在美國經歷過很多次危機,但從來沒有太擔心。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期,日本的經濟與科技如日中天,美國節節敗退,但當時我對前景並不感到悲觀,我有信心充滿創意的美國人終歸會趕上日本。2001年9月11日美國受到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雖然在短期內心理上受到衝擊,但我相信,即使阿爾蓋達組織和全世界其他恐怖主義組織聯合起來,亦不可能戰勝美國。2003年小布殊決定入侵伊拉克,激發起全球的反美浪潮,但我知道,當中東局勢穩定之後,美國仍然有機會與其他國家修補關係。2008年爆發了金融海嘯、房地產泡沫爆破,雖然那段日子筆者要勒緊褲頭,但我預計充滿韌力的美國經濟體系會恢復過來。然而,今日我的擔心卻遠超過從前任何一段危機的憂慮。過往的危機並沒有徹底地動搖到美國的核心價值,但現在卻不一樣,美國250年來辛苦建立的精神基業,可能在未來四年來被連根拔起!

可悲的是,美國極右派和福音派教會仍然沉醉在「令美國再次偉大」的強國夢裡面,不知道有一天自己要受到歷史的審判。鑑湖女俠秋瑾曾經用以下幾句詩去描述國民對時局的蒙昧無知:「漢家宮闕斜陽裡,五千餘年古國死。一睡沉沉數百年,大家不識做奴恥。」我參考了秋瑾的名句,為現在的美利堅寫下這首打油詩:「自由神像餘輝長,二百餘年大國殤。一夢貪歡在羅帳,不識反思學囂張!」

樂高真的反LGBTQ+?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3/02/2025

倫敦科學館(Science Museum)近日成為網上熱話,根據有關報道指倫敦科學館稱樂高積木(Lego)玩具其一凹一凸的設計是宣揚世界上只有兩個性別及反LGBTQ+。然而,這其實是一個有誤導成份的資訊。

實情是科學館推出自助遊活動,名為  “Seeing Things Queerly”,在不同展品中尋求性小眾群體的故事。其中一個行程是樂高積木,文章指出人們稱樂高積木凹的一方為「乸」(Female),凸的一方為「公」,呈現出「異性戀規範」(heteronormativity)如何塑造著我們在科學、科技和社會上一般的用詞,並沒有指樂高是反LGBTQ+,反之樂高曾生產同志驕傲月的LGBTQ+樂高玩具。

“Seeing Things Queerly” 即是以酷兒的視野來看這個世界,那就真的會發現我們身處的世界是以異性戀為中心構建起來,類似的例子其實隨處可見。除了樂高積木外,日常用品如電制插頭、充電線、USB、水喉和五金配件等,都是以插入方式把兩個獨立物件併合,並以「公乸」來作區分;不少拉丁語系語言在文法上都有「陰性」和「陽性」之分;電極有陰極與陽極之分;中國文化有「陰陽」之說。有人視之為「異性戀規範」,但其實是人們在大自然規律下生活衍生出來的文化。

反觀現時歐美社會推崇的極端性別意識,為求政治正確,無視自然規律下的性別差距,只按個人主觀的心理性別來作性別劃分,甚至出現非性別二分的主張,其實是指鹿為馬的做法。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簽署行政指令,禁止生理是男性的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運動比賽。他直言這只是常識。雖然特朗普很多決定都十分有爭議性,但「性別只有男女」是常識,但願我們都能回歸常識。


參考資料:
“Museum Claims Lego Is 'Anti-LGBT', Sparks Controversy.” NDTV, last modified February 7, 2025, https://www.ndtv.com/offbeat/museum-claims-lego-is-anti-lgbt-sparks-cont...

美國是「香蕉共和國」嗎?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28/11/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國家領袖不需要為胡說八道負責

在美國大選結果出爐之後的第二日,筆者所任教的大學馬上舉辦了一個研討會,副校長表示:可能會有些人為這結果而感到不安,她希望通過對話來紓緩師生的情緒。這研討會分成三部份,首先,副校長指出:生在民主社會是一個祝福,至少你可以投票去選出領袖,跟著她解釋民主機制如何運作。在第二部份,圖書館館長強調民主的參與需要基於正確的資訊,她列舉出不同的資源,去指導學生怎樣分辨資訊的真偽。

最後一部份是問答環節,坐在筆者旁邊的女生提出問題,語氣好像有點憤憤不平,她說:「我們被要求去查證事實,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然而,國家領袖卻可以信口開河,而且完全沒有後果。為甚麼尊重事實的要求對不同人會出現那麼不對稱的現象呢?」

副校長回答說:「政治領袖會有不對的地方,但他並不代表整個美國,甚至不能全然代表自己的政黨。我們需要弄清楚,在選舉中你主要不是投票給一個人,而是投票給他的政策。」我同意副校長最後兩句話,民主社會中不應該出現個人崇拜,也不應該因人而廢言。 無論我是否喜歡特朗普的為人,我仍然支持他對非法移民的政策,亦認同他對軍隊去政治正確化的意見。但另一方面,我不會因為同意特朗普某些政策,而對他值得商榷的言行視而不見。但無論如何,那位女生的疑問似乎仍未解決。

在多元化的社會中,總統當然不會代表全部美國人的價值觀,但至少國家領袖應該是一個模範,在基本倫理上,他甚至應該達到比一般人更高的標準。 若果學生在寫論文時沒有小心求證,頂多只會拿到不合格的成績;然而,當領袖基於錯誤資訊而決定國家大事、世界大事的時候,後果可能是災難性的。幾年前的新冠肺炎瘟疫就是一個好例子,讓完全不懂科學的人胡說八道、倒行逆施,結果是造成幾十萬人不必要的死亡。

宋代詩人陸游在《老學庵筆記》寫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原本這是指州官田登因為要名字避諱而鬧出笑話,但後來這比喻為人民受到種種限制,但權貴卻是例外。現在美國的情況是:只許總統胡扯,不許百姓吹牛。

特朗普將會在所有官司中全身而退

民主社會向來吹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但特朗普的情況卻清楚地顯示出美國有兩種法律制度,一種是為平民而設,另一種是為權貴而設。

特朗普在2021年卸任之後便官司纏身,其中一項指控是他在2016年競選期間不當地對成人電影女星支付封口費,並且偽造商業記錄,今年5月陪審團裁定34項控罪全部成立,法院本來預定在今年11 月 26 日判罪,但由於特朗普在大選中勝出,成為了候任總統,故此檢察官提議將案件凍結四年,以便特朗普在卸任之前不會被判刑。法官默查(Juan Merchan)將在未來幾週內決定是凍結該案還是徹底駁回該案。但即使法院作出判決,特朗普的法律團隊將提出上訴,這可能會使案件的審理程序推遲數年。

特朗普亦被指控煽動2021年1月6日的國會暴動事件,試圖推翻 2020 年選舉結果。此外,他又被指控對喬治亞洲的選舉進行干預。不過,最高法院裁定他在擔任總統期間享有豁免權,司法部有不可以起訴現任總統的政策,特別檢察官已暫停訴訟程序,預計這些案件將會無疾而終。另外,特朗普被指控卸任後保留機密文件,而且被屢次要求歸還文件卻置若罔聞,不過,法官坎農(Aileen Cannon)已經駁回了此案。

除了刑事案件外,特朗普還面臨大量民事訴訟,例如女作家卡羅爾(Elizabeth Caroll) 控告特朗普對她性侵,特朗普矢口否認,並且對卡羅爾作出人身攻擊,今年1月,陪審團裁定特朗普誹謗罪名成立,需要對卡羅爾賠償約8,300萬元,特朗普為此提出上訴。還有,紐約法院裁定特朗普誇大自己資產總值的罪名成立,並判以4.54億美元的罰款,該案件仍然在上訴過程中。

特朗普的勝選使這些案件變得複雜,因為他可能利用總統權力影響聯邦案件的判決,令案件延遲或者取消,他甚至可以特赦自己。按照目前的氛圍和趨勢,大有可能特朗普可以全身而退。

「侵粉」(特朗普的支持者)有兩種為他辯護的方法:第一,以上一切都是政治迫害、獵巫行動(witch hunting);第二,雖然特朗普有污點,但他仍然是一個好總統,上帝會起用不完美的人, 他應該可以免受牢獄之苦,全心為人民服務。然而,無論是採取以上任何一種進路,美國都會很難看。如果特朗普真的完全無辜,所有指控都是生安白造,但這些指控竟然可以進入法律程序,而最後其中一些判決對特朗普非常不利,那麼美國的司法制度真的非常黑暗腐敗,美利堅共和國[1] 無非是「香蕉共和國」。[2]

如果承認特朗普或多或少要對自己那些行為負上責任,但現在他被人民和上帝揀選,故此享有特權,那麼所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一紙空談。試想像,若果這情況發生一個專政國家,一個權貴或者權貴的子女可以犯案纍纍而完全沒有後果, 我相信許多人一定會口誅筆伐。試想像,如果一個美國的平民面對多宗類似的官司,他有可能不單只免於刑責,甚至乎成為受到崇拜的英雄偶像嗎?我不禁想起黃子華在《毒舌大狀》裡面的兩句話。

《史記.商君列傳》有云:「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這句說話的上文下理是:商鞅在秦孝公時期要建設法治精神,那時候太子犯了法,商鞅堅持王子要和平民一樣,為自己的錯誤受到相應的處罰,但結果是太子的老師受到處分,王子安然無恙。

為甚麼相隔了逾千年的時空,權貴依然可以享受另一套標準呢?


[1] 編按:一般稱作美利堅合眾國。

[2] 「香蕉共和國」一詞起源於1904年,當時美國作家歐亨利(O. Henry)用它來形容被美國公司經濟剝削的危地馬拉和宏都拉斯,後來這個詞的意思演變為泛指特權階級剝削人民的腐敗政府。

從《星鳴特攻》看DEI的爭議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0/11/2024

如果有留意電子遊戲情報的朋友都會知道,遊戲大廠Sony旗下的工作室花了長達八年時間開發,耗資超過1.5億美元的大作《星鳴特攻》(Concord),銷情慘淡,其實在這款對戰遊戲正式推出前已經劣評如潮,推出短短兩週Sony更關閉遊戲的伺服器,並向玩家全額退款。不少網民將遊戲的失敗歸咎於近年遊戲業界高舉DEI理念引發的「政治正確」之風。[1]

DEI高舉的價值觀

DEI是近年歐美社會高舉的企業文化,即是多元(Diversity)、公平(Equity)、共融(Inclusion)。「多元」是指員工背景和特質要多元化,例如員工之中包括了不同性別、年齡、種族、性傾向、宗教背景的人;「公平」是指應給予每個員工相應的待遇,考量到個體之間的差異性,提供不同的資源,讓所有人可以在相同的高度上一起競爭;「共融」是指無區別地容納所有族群,讓員工能在職場上自在地做自己、表達自己,以及感受到自己的想法受到重視,進而對企業產生歸屬感。[2]

DEI旨在促進不同背景、文化、身份和經驗的人能夠在工作場所或社會中得到公平的對待和包容,出發點是好的,但在今日高舉性別平權和「黑人命貴」(Black Lives Matter)的社會文化下,DEI的實踐往往傾側在性別、性別認同和多元種族的「政治正確」方向。

令玩家卻步的遊戲世界

明光社

不少企業都設立了推行DEI的專責部門,包括各大遊戲開發商,最初都會先自我審查內容,甚至聘請「顧問公司」修改遊戲中「不夠正確」的內容,以符合多元、公平、共融的理念;但往往「政治正確」得過了火位。就以《星鳴特攻》為例,遊戲角色的外觀和性別設定很明顯都與傳統遊戲有分別,大部份人類角色都是有色人種,而設計者好像刻意將角色的外表設計得「醜陋」一點,也加入肥胖身形和中性造型的角色,在角色設定中更加入「性別認同代名詞」,除了常見的he/him、she/her之外,也有非二元性別者選用的they/them,以及仍未確定性別者選用的undecided,這些設定都想營造出性別的多元和共融氣氛。[3]

明光社

或許社會上有一些人會認同遊戲開發商的做法,但從遊戲的銷情可以看出遊戲玩家抱有別的想法。遊戲開發商將DEI凌駕於玩家的遊戲體驗,它們推動的理念根本不是玩家期望得到的東西,硬推DEI理念最終只會令玩家對遊戲望而卻步。而《星鳴特攻》只是眾多被玩家唾棄的遊戲之一。另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刺客教條:暗影者》(Assassin’s Creed Shadows),該遊戲故事的背景是日本戰國時代,但主角卻是一位黑人武士,甚至有消息指主角是性小眾。遊戲在日本以至其他國家都引發了極大爭議,最後遊戲商只好宣佈延遲推出遊戲,暫避風頭。[4]

DEI的反撲

過去一直由自由派主導的歐美社會,近年開始出現保守勢力大肆反撲的情況,愈來愈多人對企業DEI的政策反感。2023年4月美國百威啤酒聘請了一位跨性別網紅擔任代言人,引發保守派抵制,有報道指其母公司市值暴跌超過50億美元。[5]

早前美國豐田汽車被揭發支持一些推廣青少年接受變性治療的組織,和在青少年夏令營贊助變裝皇后的節目,引起保守派人士的強烈不滿;豐田隨即決定縮減DEI計劃的規模和減少參與LGBTQ活動,以平息爭議。[6] 而其實不少大型企業,如微軟、Google、Meta、Zoom都相繼傳出削減或解散DEI團隊的消息。[7]

另一方面,DEI中的E代表了公平(Equity)並不是平等(Equality),指會按員工的背景提供不同資源和機會,以幫助和保護處於弱勢的群體,如女性和弱勢的族群,在美國的社會處境下,弱勢族群自然就是指非裔和拉丁裔人士。因此,美國的大學一直採取「積極平權措施」(Affirmative Action),在招生中對弱勢群體給予評分優待和特殊名額,藉此保障他們受到公平對待,因此白人和亞裔學生要考取更高的分數才能被大學取錄,造成逆向種族歧視。有報道指,亞裔生的SAT考試成績需要比白人、西班牙裔、非裔生分別高出140、270、450分,才能被哈佛大學取錄。[8] 有人為此提出訴訟,美國最高法院最終在2023年作出重大的裁決,指出憲法禁止大學在招生過程中考慮申請人的種族因素。[9]

另外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曾在競選活動中遭到槍擊,美國特勤局特工以身體掩護特朗普離開,但女性特工的身體根本不足以掩護身材高大的特朗普,事件也引發對美國特勤局DEI政策的批評。現時美國特勤局的女性僱員佔整體人數的24%,局方承諾在2030年會將女性僱員增加到30%,這意味著在招聘過程中,會考慮到應徵者的性別。有組織入禀法院控訴特勤局的做法,認為「專制」的DEI政策,反倒會令女性僱員受到傷害。[10]

盲目追求多元引發不公

非裔和西班牙裔的學生之中,必定有人有能力考入名牌大學,女性當中也必定有人有能力勝任特勤局的工作,但若先考慮申請人的種族和性別,而不是其成績與表現作為取錄因素,無可避免會對其他人造成不公平的情況,其實這是以多元之名作出的歧視行為。盲目追求多元,而放棄對卓越的堅持,對社會並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規定30%球員必須是白人,對黑人球員公平嗎?還會有人看NBA的賽事嗎?


[1] 長濱睡睡:〈Concord星鳴特攻開發8年只撐到2週!索尼12億EDI力作宣布關服退款〉,《香港01》,2024年9月11日,網站:https://www.hk01.com/數碼生活/1054282/concord星鳴特攻開發8年只撐到2週-索尼12億edi力作宣布關服退款(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13日)。

[2] 〈DEI 多元共融是什麼?了解企業多元共融4大好處和落實方法〉,國泰金控,2024年2月7日,網站:https://www.cathayholdings.com/holdings/esg/media/articles/esg-life/dei(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13日)。

[3] GoGa No Commentary, “Concord - ALL Operators and Skins,” YouTube, last modified August 21, 202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kVQnpbjvM.

[4] MrSun:〈《刺客教條:暗影者》彌助和日本文化爭議懶人包!填補歷史空白、從歐美燒到變國際問題〉,Yahoo!遊戲,2023年9月26日,網站:https://tw.news.yahoo.com/《刺客教條暗影者》彌助和日本文化爭議懶人包!填補歷史空白、從歐美燒到變國際問題-102111704.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13日)。

[5] 〈美國百威啤酒邀跨性別KOL合作遭強烈抵制 母公司市值蒸發390億〉,中天新聞網、《香港01》,2023年4月1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887455/美國百威啤酒邀跨性別kol合作遭強烈抵制-母公司市值蒸發390億(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13日)。

[6] 〈被爆贊助夏令營變裝皇后 豐田DEI策略急剎車〉,Yahoo!財經,2024年10月6日,網站:https://hk.finance.yahoo.com/news/被爆贊助夏令營變裝皇后-豐田dei策略急剎車-224010789.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13日)。

[7] 〈倡議DEI的女人迷被炎上、微軟解散DEI團隊風波,「多元長」出面澄清〉,《今周刊》,2024年7月26日,網站:https://es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0689/post/202407260022/(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13日)。

[8] 〈支持還是反對 華人糾結面對哈佛「歧視亞裔」案〉,BBC News中文,2018年10月22日,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5930984(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13日)。

[9] 〈美國平權法案:高等法院推翻大學招生考慮種族因素的前因後果〉,BBC News中文,2023年6月30日,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6063739(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11月13日)。

[10] Audrey Conklin, “Trump assassination attempt: Secret Service to face new lawsuit over DEI quota,” Fox News Channel,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30, 2024, https://www.foxnews.com/us/trump-assassination-attempt-secret-service-face-new-lawsuit-over-dei-quota.

無妄之災

劉麗梅 | 作者為香港人,畢業於建道神學院,在香港牧會五年後移居台灣,現於中華福音神學院進修教牧學博士,現為自由傳道,丈夫為台灣人。
30/10/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台灣

近來筆者因為車禍受傷入院,要住院數天,也要持續地覆診觀察病情。由於是被撞,實屬無妄之災。感恩的是沒有斷手斷腳,沒有骨折或是被車輾過,雖受皮外之傷,但也實屬萬幸。

當筆者在醫院醒來時,第一眼見到的是醫護和警察,筆者完全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只知道一睜開眼睛,就被醫護問:你知道這裡是甚麼地方嗎?我説:不知道。然後,醫護又説:你知道你出車禍受傷了嗎?我説:不知道。最後,有一個警察問:你記得車禍的事發經過嗎?我説:不記得。因為筆者被撞入院,在車禍中已昏迷,根本不知道為何被撞?怎樣被撞?被撞之後如何被拋出車外?如何受傷?是我撞人?還是別人撞我?對方是男是女?我真的不知道。

在醫院的日子,由於有腦出血和腦震盪,所以只是一直頭暈、一直嘔吐、一直迷迷糊糊的、身體和頭一直的痛。直到稍為有一點清晰思維,才知道原來我是被別人從後撞我,而撞我的人卻完全沒有受傷。那一刻,筆者覺得很無辜之餘,也很生對方的氣,覺得怎麼可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沒有超速、沒有衝燈、沒有越線、沒有違規,當天也沒有下雨,為何會這樣子受傷?而傷我之人卻可以完全沒事、完全不知道身在何處,連道歉都沒有,筆者就在疼痛中一直在生氣,心裡覺得憤憤不平,覺得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這樣衰的人!其實背後是在想:如果對方也受傷,這才是公平,對方也要經歷我所受的痛苦。就是這樣,心裡一直問神,為何這樣不公平?

後來,筆者知道原來在台灣的香港人90%都出過車禍、受過傷,其實這也算不得甚麼。這件事情上,也令筆者有著一些信仰反思。聖經一早説過:這是一個彎曲悖謬的世代,人心都是邪惡的,人是有罪的,作為基督徒不要為惡所勝,反而要以善勝惡。我們信主的人已經重生,我們活著是要遵行神的旨意,上帝的旨意就是要我們做到「愛與饒恕」。神說的不是一些很抽象的意念,而是一些很貼近現實生活的教導。我們既屬神,同時也既屬世界,我們受世界的影響太多太多,世界追求甚麼我們也追求甚麼,世界怕甚麼我們就怕甚麼,世界覺得不公平我們就覺得不公平,如果我們的恐懼和愛與世界沒有太大的分別,那麼作為基督的見證者,我們是如何能像明光一樣照耀著世界?如何勝過黑暗的世界?如何活出與世界不一樣的信仰?那將會有甚麼出路?那如何活出主耶穌教導的「耶穌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如果我們屬於世界,就不能夠勝過世界,我們的信仰是與世界格格不入的。

就在這樣的掙扎中,筆者經歷了從受傷到憤怒,再由憤怒到釋懷的過程。憤怒受傷的經歷是真實的,正如我們的信仰也是真實的,信仰的真實是讓我們在黑暗悖謬的世代中有一條出路,這條出路就是耶穌基督的愛與饒恕,而這愛與饒恕是從神而來,是會帶來喜樂的。正如聖經腓立比書二章13至18節所講:「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裏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凡所行的,都不要發怨言,起爭論,使你們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叫我在基督的日子好誇我沒有空跑,也沒有徒勞。我以你們的信心為供獻的祭物,我若被澆奠在其上,也是喜樂,並且與你們眾人一同喜樂。你們也要照樣喜樂,並且與我一同喜樂。」

是的,我們行事若是無可指摘、誠實無偽的話,我們就不要為著不公平的對待而發怨言,因為我們是要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並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就像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一樣,祂並沒因為過犯而被釘,而是為愛著我們這群不可愛的罪人而甘心被釘十字架,這就是愛與饒恕的具體行為。信仰的真實並非説我們的神是高高在上,不知人間疾苦,反之愛我們的主願意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與我們一樣嘗受人間的痛苦,只是祂沒有犯罪。世界上是充滿著仇恨和憤怒,如果按著世界的法則,根本沒有人值得耶穌基督去愛。如果耶穌基督按著世界的惡去對待世界,那麼我們通通都不能夠得救,只能活在黑暗中,但這就違背了上帝的本質和作為,因為神就是愛!

「神愛世界,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我們要拒絕做受害人,別人待我們不好,難道我們也要對別人不好?若我們活在以牙還牙,以恨還恨,以惡報惡的遊戲規則,那麼我們就不能活出以善勝惡,以愛還恨的信仰本質。「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着:『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十二17-21)就是我們信仰的本質,我們是反其道而行,信耶穌我們就能勝過世界。

當運動變成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04/09/2024

四年一度的奧運會終於落幕了。當人們以為,對比上一屆東京奧運,今次巴黎奧運因時差問題,大部份比賽都是在深夜進行,吸引度自然會被比下去時,原來大家還是很著緊香港運動員的表現,更會為得到獎牌的運動員歡呼喝彩——不過,今屆奧運會除了是運動員、甚至國與國之間的比拼外,還多了開幕禮中的爭議,以及男女運動員應該如何辨別,甚至連應不應為一個持不同政見的運動員打氣,也會成為大問題,這些爭議會否令運動項目變質?運動本身其實又變成了甚麼?

還記得上一屆東京奧運時,與大家分享了有關奧運會的起源和背後的故事。[1] 古代奧運會在公元前776年至公元393年之間,每四年一度,於伯羅奔尼撒半島西北的古希臘城市奧林匹亞(Olympia)舉行。與其說這是一場運動會,其實更像是一個祭神活動:由希臘眾神之首宙斯到諸神的慶典,都是活動的重頭戲,而在當時的奧運會中,除了各項運動比賽外,也有詩歌、舞蹈、朗誦等「文藝」比賽項目。現代奧運會開幕禮及閉幕禮上,升降奧林匹克會旗時演奏的奧林匹克會歌(Olympic Anthem),其實也是以歌頌希臘諸神為題。[2] 無怪乎今屆巴黎奧運開幕禮上,出現了戲仿「耶穌的最後晚餐」的一幕而引起批評時,主辦方也將之說成是模仿希臘神話中的「諸神的盛宴」了。[3] 但無可否認,這樣推說大家誤會了是頗為不負責任的,對觀眾來說,憑第一眼看見的印象,該場景的確是會令人聯想到耶穌與門徒最後晚餐的場景。

現代奧運會標榜仿效古代奧運會精神,成為了全世界和平與友誼的象徵。在2021年7月,國際奧委會正式通過將 “Communiter”(更團結)加入奧林匹克格言,成為第四個元素,使格言由原來三個字的拉丁文 “Citius, Altius, Fortius”變成了四個字的新口號,即英語的“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4] 而在今屆奧運會上,也有很多運動員的感人故事。

自上屆奧運會首次將滑板項目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後,今屆奧運的滑板賽事仍然帶給大家驚喜:年紀輕輕就成為奧運金牌得主——14歲日本女選手吉澤戀,玩滑板也只是跟哥哥去玩,後來更培養出興趣來,既沒有贊助商、沒有專業培訓資源,自己也沒有使用手機的習慣(在人人手機的時代,這實在很罕見呢!),令她不了解自己已達國際賽的水平。直至上屆東京奧運看到滑板賽事,她才意外發現自己原來有參賽的實力。如是者,她「由無到有」,變成了金牌選手,就此成就了傳奇。[5] 但更傳奇的不只在爭奪獎牌,而是「志在參與」:在男子滑板公園賽賽事中,金牌由澳洲選手Keegan Palmer成功衛冕,但觀眾更想向一位「老人家」致敬:51歲滑板界傳奇人物,有份創立美國滑板協會,並於90年代起稱霸滑板運動,在極限運動會(X Games)23次奪得金牌的英國運動員Andy MacDonald,為了圓夢而出戰今屆奧運。他雖然在初賽已止步,但卻獲得全場觀眾致敬,他亦笑言:目標早已不是爭取金牌,而是「享受比賽的每分每秒」。[6]

而在乒乓球賽上,也有第六次征戰奧運的「開心嫲嫲」倪夏蓮,在女子單打比賽中,與中國運動員23歲的「世界一姐」孫穎莎上演「嫲孫大戰」。在比賽中,這位61歲的「不老傳奇」不只投入賽事,更是樂在其中:比賽中以花式轉身救球,休息時「飲啖可樂」(這在「斤斤計較」飲食營養成份專業運動員中實在不可思議),完賽時更與身為教練的老公情深一吻,讓這場比賽展現非一般的體育精神。比賽結果,當然是後輩勝出,但倪夏蓮卻分享到:「我第一個夢想是來(巴黎)奧運,第二個夢想是贏一場球,第三個夢想是跟孫穎莎打,我都圓夢了!開心!好開心呀……年齡只是一個數字,我們不要放棄夢想,不要覺得老了就不行,我們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7]

除了年齡不是追求夢想的障礙,就算失敗了,只要再起身,也可以再次帶著超越勝負的身段逐夢。貴為美國體操天后的Simone Biles就是其中的例子,[8] 身為美國全非裔運動員及個人全能體操金牌得主,她在上一屆東京奧運比賽時,因為「空中失感」問題(體操選手們在進行空中動作時失去了方向感,喪失對身體掌握的能力)而表現失準,她甚至要在自己的強項個人全能賽事中退賽,背負了「臨陣退縮」的污名。但經歷過失敗,克服了障礙,從巴黎奧運中再次躍起的她,可謂脫胎換骨,不只寫下三金一銀的佳績,更跨過了勝利得失,她先在巴黎奧運平衡木項目中失手,只能以第五名完成賽事,後在自由體操賽事中,以0.033分之差輸給巴西名將Rebeca Andrade,但她識「英雌重英雌」,視Andrade是勁敵更是好友。在頒獎禮上,Andrade上台的一刻,作為銀牌得主Biles與銅獎得主Jordan Chiles,一起向她「跪拜」,場面有趣之餘,更體現了超越勝敗的體育精神。[9] 同樣的感人場面,也發生在台灣羽毛球前「一姐」戴資穎身上,備受傷患困擾的她,在分組賽最後一戰中,被她多年的「宿敵兼好友」泰國選手依瑟儂擊敗。比賽之後,因知道這是戴的奧運告別賽,依瑟儂抱著戴資穎,相擁而泣,再一次感動了在場的球迷,留下經典的一幕。[10]

可惜的是,美麗的風景線始終有限,在現代奧運會復辦的數十年間,賽事本身已成為各國展現國力的場所,不少國家為著展現「運動強國」的「軟實力」,對於獎牌榜成績十分在意。而不少國民亦十分重視勝敗,當自己國家的選手勝出時沾沾自喜,到失利時則推卸責任,甚至使出了咒詛對手的手段。不禁令人想起羅家倫先生寫的一篇經典課文——〈運動家的風度〉,他提到運動所重,乃在運動的精神:古代希臘人以為「健全的心靈,寓於健全的身體」,而運動的精義,除了強身健體外,更有道德的意義,就是在運動場上養成人生的正大態度、政治的光明修養,以陶鑄優良的民族性。他由體育引申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做人要有服輸的精神,要成為有風度的運動家,要有超越勝敗的心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正是重要的運動精神之一,否則就要變成「悻悻然」的小人了。有風度的運動家能夠表現出「言必信,行必果」、「任重而道遠」和「貫徹始終」。一個世紀前的呼聲,「君子之爭」何時才能達成?[11]

奧運會本旨是高舉運動,崇尚超越一切政治,但其實運動從來都不能離開政治。一些國家和地區除了因戰亂而不能參賽或被制裁外,有些地區勝出了賽事,原來連「提也不可」。有網民留言直指「審查厲害,金牌唔報,報銀牌」,更有人譏諷這是「不能說的金牌」。[12] 而今屆香港「劍后」奪得第一金,由最初的萬人慶賀,體現香港精神,到後來被揭發她於攻讀法律碩士時,提交具相當政治立場的論文,一下子又惹來很多負評,她亦宣佈退役,更極速到馬會任職。使人感嘆,就是最純粹的運動競賽,原來都是政治掛帥。[13] 在香港從事運動員的第一天,就要進入體制,由運動項目是否得到認可,到教練、資源安排,以致能拿到何等級數的生活補助(當有人說「香港運動員好幸運」的同時,很難想像在今日香港,金牌運動員可能收到全球最高獎金的同時,亦有職業運動員因項目不被政府認可,以致是零收入的),都是由官方相關的體制架構定奪,這種狀況實在令人無可奈何。[14]

而今屆奧運比賽中的爭議,還包括了性別議題、公平的問題上。本為女兒身,被國際奧委會認可參賽資格,但之前卻未能通過國際拳擊總會(IBA)性別測試的阿爾及利亞拳手哈莉芙和中華台北選手林郁婷,分別在女子66公斤級及57公斤級拳擊比賽中奪得金牌,但比賽期間卻受到多方質疑。有人認為她們只是體質「天賦異稟」,也有人認為讓她們作賽對其他女性選手不公平。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間也難以定奪。[15] 大家如有興趣,可參看9月號《燭光》的一篇文章〈奧運性別爭議的背後〉,當中有探討相關議題,希望能提供一些參考。


[1] 陳永浩:〈奧林匹亞的大城小理〉,《生命倫理》,第71期(2021年9月):頁6–7,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奧林匹亞的大城小理。

[2] “Olympic Anthem - Official Olympic Games Hymn, Music & Lyrics,”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https://olympics.com/ioc/olympic-anthem.

[3] 阿曼亭:〈2024巴黎奧運會:天主教會混淆了眾神宴和最後的晚餐〉,RFI,2024年7月30日,網站:https://www.rfi.fr/tw/專欄檢索/法國世界報/20240729-2024巴黎奧運會-天主教會混淆了眾神宴和最後的晚餐

[4] “‘Faster, Higher, Stronger – Together’ - IOC Session approves historic change in Olympic motto,”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July 20, 2021, https://olympics.com/ioc/news/-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ioc-session-approves-historic-change-in-olympic-motto.

[5] Barbie Shum:〈吉澤戀 COCO 首征奧運即奪金牌!了解 14 歲日本「零資源」滑板女孩故事、背景、父母〉,Harper's BAZAAR,2024年8月3日,網站:https://www.harpersbazaar.com.hk/celebrity/Yoshizawa-Coco-story

[6] Chloe Merrell, “51-YEAR-OLD ANDY MACDONALD ROCKS OLYMPIC PARK CONTEST: ‘IT’S JUST BEEN THE EXPERIENCE OF A LIFETIME,’” Paris 2024, August 8, 2024, https://olympics.com/en/news/51-year-old-andy-macdonald-rocks-olympic-park-contest-it-s-just-been-the-experience-of-a-lifetime.

[7] 〈巴黎奧運|「開心嫲嫲」倪夏蓮 一屆奧運三次圓夢〉,「Yahoo!體育」,2024年7月31日,網站:https://hk.sports.yahoo.com/news/巴黎奧運-開心嫲嫲-倪夏蓮-屆奧運三次圓夢-135758666.html

[8] 〈體操天后Simone Biles再戰奧運〉,Netflix,網站:https://www.netflix.com/hk/title/81700902

[9] Nick McCarvel, “REBECA ANDRADE'S FLOOR GOLD MEDAL EARNED HER HISTORY IN BRAZIL - AND BOWS FROM SIMONE BILES AND JORDAN CHILES,”Paris 2024, August 6, 2024, https://olympics.com/en/news/rebeca-andrade-floor-gold-medal-earned-history-brazil-bows-simone-biles-jordan-chiles.

[10] 〈2024巴黎奧運最暖心感動瞬間!戴資穎、依瑟儂擁抱,何冰嬌致敬瑪琳,Simone Biles恭迎金牌〉,Cosmopolitan,2024年8月9日,網站: https://www.cosmopolitan.com/tw/entertainment/celebrity-gossip/g61810926/2024-olympic-best-moment/

[11] 〈「六C策略」在國文教學上的運用 以〈運動家的風度〉一文為例〉,「新北市教育電子報」,2012年10月5日,網站:https://epaper.ntpc.edu.tw/index/EpaSubShow.aspx?CDE=EPS20121005103911EHQ&e=EPA201210041638062OB

[12] 〈羽球男雙〡《Now》《港台》只報中國摘銀 避提台灣奪金 網民譏:不能說的金牌?〉,「光傳媒」,2024年8月5日,網站:https://photonmedia.net/taiwan20240805/

[13] 〈香港奧運劍后江旻憓論文抨擊傘運 陷政治爭議〉,「聯合新聞網」,2024年8月9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7331/8151710

[14] 吳嘉羚:〈獎版過後 運動員前路顛簸〉,《新報人》,卷42,第1期(2011年9月),頁16—17,網站:https://sys01.lib.hkbu.edu.hk/bujspa/details.php?lang=eng&did=bujspa0005704&syr=1969&eyr=2017&tab1=pdf&tab2=article

[15] 〈奧運性別爭議:染色體不是一切?一文解答運動賽事中的「性別認定」有多複雜〉,「換日線」,2024年8月5日,網站: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9133

不公平的競賽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8/04/2024

最近網上串流平台有一套韓國團隊製作的體能競技真人騷上架,參加者進行了不同項目的體能競技,以爭奪三億韓圜的冠軍獎金。參加者全都擁有壯碩身材及超強體能,當中不乏韓國現役及退役的國家隊運動員、奧運金牌得主、格鬥比賽冠軍、紀律部隊成員等。因不限性別,參加者當中有男有女,但男女同場參加體能方面的比賽又豈會是公平的競技?雖然女參加者之中也有頂尖的運動員,但就算她們使出了「洪荒之力」也只落得遭到淘汰的下場,這不是因為她們體能差,而是節目以體能作競技的設定,讓男性擁有絕對的優勢,而女參加者拼盡全力的表現只能贏得所有參加者的尊敬。

在過去幾年出現的跨性別運動員爭議中,不少體育協會都相繼選擇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比賽,以保障女性運動員的權益。但在一些學界賽事中,仍有生理男性與生理女性同場比賽的情況出現。美國俄勒岡州學界的運動政策容許學生依據性別認同來進行比賽,這意味著有生理男性參加女子賽事的情況出現。在本月13日於俄勒岡州舉行的高中田徑比賽中,一位生理男性的跨性別運動員在200米女子賽事中大幅領先其他對手,並以25.49秒的成績衝線,引起社會極大的迴響。雖然最後有女跑手跑出更快的成績,令該跨性別運動員「屈居」第二,但如果這名跨性別運動員須依據生理性別去參賽的話,其成績只在男子組排61名。

容許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女子項目,只會令競賽變得不公平,最終受害的是一眾刻苦練習的女性運動員。

 

參考資料:
“‘Insane’: Transgender high school athlete blitzing race sparks US outrage,” Fox Sports, last modified April 17, 2024, https://www.foxsports.com.au/more-sports/insane-transgender-high-school-athlete-blitzing-race-sparks-us-outrage/news-story/7f1828cf0d957798541b59a211c404b6.

回到:每週社關焦點

人間遊戲

林俊牧師 | 林俊牧師為法國圖盧茲城宣教士,他在堂會事奉崗位退休多年,之後任不同地方堂會短期宣教士及作推動宣教事工牧者。師母在2022年亦提早退休和牧師同行宣教。他們現於法國圖盧茲城Toulouse華人群體、與已工作超過十年的香港播道會宣教士同工配搭事奉。
04/01/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法國

人類的文明在遊戲中彰顯得很美妙。2022年世界盃足球賽曲終人散。這雖然是眾多比賽其中一個人間的遊戲,但這個遊戲竟吸引萬千人關注。這個遊戲如此牽動人心我覺得是因為背後有些人生哲學。

一般情況每隊是11人,足球比賽是一個極端注重團隊的一種比賽。而每個位置理論上都不可或缺,相同重要。人人平等的觀念在這個遊戲十分全面地表達出來。

教練領隊沒有落場,但卻是球隊的大腦,球迷也能影響到球隊的表現及球會運作。球證旁證的權威也充份顧及,不容任何人干犯。而在世界盃隊伍中我們有時驚覺,原來許多國家的名字我們是很陌生,她們大都是窮小國,但卻可處身在經濟軍事列強之中。法國的經濟實力比阿根廷高八倍,但是她卻有資格與法國在決賽中較技。巴西也是窮國,但卻是足球王國,球王多出產在南美洲弱小國家。剛離世的比利所得到的普世尊重堪比國王。這個「人間遊戲」是充滿奇妙平等的觀念。

強國者若以為可以憑權益操控足球比賽,史上似乎沒有成功例子,反充滿失敗的史實。這些黑金球賽只有叫球技水準不斷下降。人人平等的遊戲是上帝給我們智慧和教育的好機會。我們不喜歡玩不公平的遊戲,只叫自己無癮,白費人生,且有被愚弄之感!上主自己來到人間(道成人身)宣教,甘心謙卑地在人類中間一起玩人間的遊戲,示範如何平等地承擔人生的一切,就是如一般人一樣,遭遇抗議排斥直到上十字架。儘管世界仍有許多不公平,人類仍在不斷學習實踐平等的觀念,上帝2000年前示範了,我們也就應該不斷學習並維護這個觀念,叫不斷擾亂平等又常藉詞搬龍門的權貴羞愧。

誠然,這個世界沒有絕對平等,但是絕對不應阻礙別人追求平等的制度,更應為努力爭取更平等的制度鼓掌。足球賽例不斷在謹慎地更新,叫人覺得競爭得更平等,更合情合理。主耶穌為了人類得更豐盛的生命,或稱為更合神賜人有尊嚴的生命而用和平又捨己的方式,責備和挑戰當時的權貴,維護並彰顯了上主旨意對人類的生命原則。今天我們有沒有此勇氣去鼓勵和推動爭取平等原則的人呢?尤其是在今天的世界充斥著爭取特權的人,企圖破壞人人平等的權利,使之模糊不清,藉著趨炎附勢的手段,去混水摸魚撈得眼前的權益,不惜欺負無權無勢的人,要立場鮮明的與這些人抗爭,殊不容易。

主肯為此人間遊戲而捨生取義,我們可不要遊戲人間、趨吉避凶啊!

魅力領袖:政治的盗火者?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19/10/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死心塌地追隨魅力領袖

很多政治評論家都指出:整體來說,世界上民主正在退潮,如今民粹主義在多個國家興起,很多人都傾向於支持偏激的魅力領袖。甚麼是魅力呢?這很難解說。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將領袖的權威基礎分為三類:傳統、法理、魅力。韋伯將魅力型領導的屬性描述為:「人們服從魅力型領導者不是憑藉傳統或法規,而是因為他們相信他。」對於韋伯的說法,我同意一半,不同意一半。不錯,魅力領袖的特徵之一,就是無論他做錯甚麼,其追隨者仍然會死心塌地為他護航,支持者絕對相信他!關於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負面消息不絕於耳,例如他可能有份煽動去年1月6日的國會暴動,他和自己的家族誇大資產總值,他離任之後將機密文件運到海湖山莊。儘管機密文件事件已經是證據確鑿,然而這一切卻完全無損其支持者對他的忠誠。面對非法拿走機密文件的指控,共和黨眾議員鮑勃.古德(Bob Good)的首選解決方案就是「解密所有文件」。

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表示,如果特朗普因處理機密文件不當而被起訴,那麼美國將會發生街頭騷亂。不久之後,密蘇里州參議員喬什.霍利(Josh Hawley)也發表了類似的言論。今年9月,特朗普在接受電台脫口秀主持人休斯.休伊特(Hugh Hewitt)採訪時說,如果他被指控或逮捕,他的支持者將不會接受這個結果,他們不會坐以待斃。我認為以上所說並不是危言聳聽,特朗普的支持者大有可能會重演1月6日國會事件。

切割傳統還是恢復傳統?

現在回頭說韋伯,我不同意他將魅力權威與傳統權威對立。特朗普主義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他高舉「令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這種美國版的「偉大民族復興夢」正正是訴諸人們對傳統的嚮往,要令美國再次偉大,意思是美國在歷史上曾經偉大。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希伯來文化教授大衛.阿伯巴赫(David Aberbach)曾經在一篇論文中指出了政治魅力領袖的矛盾性,他說:「那個人(魅力領袖)可能是假貨,但人們的渴望卻是真實的。」人們心底的渴求是甚麼呢?

美國政治學家露絲.威爾納(Ruth Willner)一針見血地指出:魅力領袖就是政治圈子的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是希臘神話人物,他從天神宙斯手上偷取了火,然後傳送給人類,有了火之後,人類文明出現了革命性的大躍進,希臘神話中的神明都是喜怒無常、自私自利的暴君,普羅米修斯令到人類有能力挑戰神明、挑戰暴政!無論處身於任何時代,人們都總會不滿現狀,人們期盼普羅米修斯的出現,人們期待能夠超越自己,參與一項偉大事業,成為「大我」的一部份, 甚至成為推翻強權的英雄。表面上,很多人口頭上表示願意躺平,但只要「盜火者」出現,人們潛藏於心底的渴望就會爆發出來。

政治的普羅米修斯可以提供兩種出路,第一種是跟傳統與現狀完全割斷的徹底革命,例如法國大革命要以人本思想取代天主教信仰,布爾什維克革命要推翻資本主義和東正教權威,但歷史事實證明,這種激進的目標和手段只會帶來大災難,不難想像,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後,這種破除傳統、徹底革命的進路已經逐漸失去市場。第二種卻剛剛相反,「盜火者」主張恢復傳統,恢復一個高度美化、理想化的歷史烏托邦。這類領袖的吸引力在於他好像是代表了一個深厚而優良的傳統,若果你攻擊他,就是攻擊整個傳統!

在偷火之後,普羅米修斯受到宙斯嚴厲的懲罰,他被綁在一塊石頭上面,一隻鷹不斷地吃他的肝臟,但不旋腫他的肝臟又再生長出來,跟著那隻鷹再來吃他的肝,這個酷刑周而復始,永不終結。普羅米修斯的形象是為人類這個弱勢社群犧牲的悲劇英雄。政治上的普羅米修斯戴上了這種光環之後,任何對他的指控都被看成是他為民請命而受到政治迫害。

甘迺迪與列根高舉捍衛自由的美國傳統

話又要說回來,其實魅力領袖並不一定是完全負面,除了特朗普,美國在二次大戰之後亦曾經出現了好幾位魅力四射的總統,例如約翰.甘迺迪和朗奴.列根,前者是自由派的民主黨人,後者是保守派的共和黨人,有趣的是,兩位總統的魅力基礎之一都是主張振興或者恢復美國傳統。

約翰甘迺迪熱衷支持對黑人平權,他與蘇聯的赫魯曉夫抗衡,令世界平安地渡過了古巴飛彈危機,1963年他在德克薩斯州遇弑身亡,舉國為他哀悼。他的1961就職演說留下了許多傳頌千古的名言:「我們將付出任何代價,負起任何重擔,承受任何困難,支持所有朋友,反對所有敵人,以確保自由可以存在和成功。……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甚麼。問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甚麼。」在這篇演說中,甘迺迪向聽眾申述了美國文化遺產中最崇高的理念:為自由而犧牲。在冷戰期間,美國人生活在核子大戰的陰影下,前景並不明朗,甘迺迪的演說恍如一支定海神針。

朗奴.列根在1981年的總統就職演說亦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說:「我相信,我們,今天的美國人,已經準備好成為名副其實的美國人,準備做必須做的事情,來確保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和我們孩子的孩子能夠得到幸福和自由。當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更新自己時,在其他人眼中,我們在全世界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對於那些現在還沒有獲得自由的人,我們將再次成為自由的典範和希望的燈塔。……對於那些分享我們自由理念的鄰國和盟友,我們將加強彼此之間的歷史聯繫,並向他們保證我們的支持和堅定的承諾。……至於自由的敵人,那些潛在的對手,我要提醒他們,和平是美國人民的最高願望。我們會為之談判,為之犧牲;但無論是現在還是長遠來說,我們都不會投降。」在列根總統上任之前,蘇聯大肆擴張,美國處於守勢。在演說中列根高舉美國決心捍衛自由的傳統價值。

結語

上面提及的阿伯巴赫指出,雖然魅力領袖可能是騙子,但人們心底的渴望卻是真實的。 我會說:無論魅力領袖是真貨還是假貨,人們強烈的渴望情緒令自己難以分辨真偽。

曾經刊載於:

澳洲同路人

2020年變成了1930年:法西斯的陰魂不散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10/12/2020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如果我問大家:「美國是甚麼社會?」我相信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美國是民主社會。」那麼,民主又是甚麼呢?

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有句名言:「民主是一種社會和個人的生活方式(Democracy is a way of life, social and individual)。」他指出,民主並不只局限於政治形式,或者怎樣去立法和選舉出政府官員,民主還包含了每個公民在不同的群體、社區都可以公平地參與和貢獻。杜威生活的年代由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他見證了一次世界大戰民族主義的狂熱,1920至30年代法西斯主義在歐洲興起,還有1929年之後全球進入經濟大蕭條,這些危機都促使到杜威反省到,單單是民主形式並不能避免大災難發生。他認為教育在促進民主的生活方式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育可以令人「有智慧地參與社會」(intellectual participation),而民主制度就是將這些個人智慧組織起來的方法(democracy as a method of organized intelligence)。

這是一個遠大的理想,在現實中似乎二百幾年來都行之有效。可是,今天美國正面對著前所未有的憲政危機,在極端主義和反智的大氛圍下,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有組織的反智主義」(organized anti-intellectualism)。民主制度的可貴之處,就是紛爭可以通過選舉程序、法律架構、理性討論去解決,當以上一切都被否定之後,我們便只能回復到槍桿子出政權的演化規則。

早前,一位名叫克里斯.克雷布斯(Chris Krebs)的前網絡安全官員在否定了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關於廣泛選民欺詐的指控後,特朗普將他解僱。特朗普律師團隊之一的喬.迪杰諾瓦(Joe diGenova)說:「任何認為選舉進行得很好的人,像曾經是網絡安全負責人的那個笨蛋克雷布斯一樣,是甲級白痴,他應該被拉出來扣留。 在黎明時將他射殺。」後來迪杰諾瓦道歉。他當然需要道歉,律師怎能提倡這種無法無天的暴力行動?

2020年12月1日,總檢察長巴爾(Bill Barr)宣佈沒有找到證據,顯示大規模舞弊改變了總統大選的結果,他還說司法部和國土安全部都已經檢查過道明尼系統軟件,但沒有發現到轉移選票的證據。我可以想像到特朗普的支持者會十分失望,本來,在一個民主社會裡面,我們應該需要尊重司法程序,舉例說,2019年12月18日,特朗普因為通烏克蘭門而遭到眾議院彈劾,結果特朗普全身而退,即使反特朗普的人十分希望彈劾成功,令特朗普黯然下台,但人們仍然要尊重國會的決定,不能夠因為不滿意結果而輸打贏要,甚至去否定整個制度。然而,現在陰謀論者卻堅持司法部、聯邦調查局、國土安全部、各州政府、各級法院……都不可信,坦白說,用「反智」來形容這種現象已經算是客氣。 

當天,茶黨在《華盛頓時報》刊登了整頁廣告,要求特朗普總統頒佈有限度的戒嚴令,讓美國軍方監督另一場選舉。不少YouTuber對巴爾口誅筆伐,很多網友的留言令我不寒而慄,例如:「對付叛國份子只有以毒攻毒,川普(Donald Trump的另一個中文譯名)應運用國家戒嚴法,先抓幾個頭目以制敵嚇敵,讓其他的叛徒懼怕而自行投案。」「想想當年的華盛頓會如何做,行動!帶領效忠憲法的軍隊堅定地平叛,保衛美利堅!」「總統先生可以行動起來了,您已給他們很多時間,他們不悔改,還頂風作案無視法律,應該把他們全部抓起來!」「司法部長這麼說也有可能是表示司法程序這條路被堵了。要是川普把一切賭在最高法院,鬼才知道有沒大法官昧著良心來判。還是直接戒嚴令,賭軍隊站在自己這邊。贏了抓人,輸了被抓。」「希望川普不要心存幻想了,以美國現在的狀況,很難於還其公道,必須施行戒嚴,保留證據,國家權力介入進行調查,以叛國罪抓捕一切叛亂分子,撥亂反正,把國家帶回正常道路上來。」「強烈支持川普總統宣佈戒嚴。現在美國的司法部門和FBI似乎都被已經叛變。在這樣不利的狀況還堅持打法律戰的話實在太吃虧了。」「司法部長太失職,也是個極左人物,我們必需要拉他下台,回家面壁思過。」亞特蘭市晨星教會的牧師約翰尼.恩洛(Johnny Enlow)亦公開宣佈,特朗普有權宣布戒嚴,逮捕政敵,甚至可以處決他們。Youtuber袁弓夷曾經說拜登(Joe Biden)贏得大選是一場「政變」,其實特朗普支持者所鼓吹的才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政變。

共和黨籍的喬治亞州州長和州務卿宣佈拜登贏取了該州的選舉人票之後,特朗普馬上和他們劃清界線,特朗普的支持者對負責點票的人和家屬發出死亡恐嚇,加布里埃爾.斯特林(Gabriel Sterling)是喬治亞州州務卿辦公室的投票系統執行經理,他對這種情況很生氣,他公開地說:「總統先生,你沒有譴責這些行為或這種語言;參議員,你沒有譴責這種語言或這些行動。這必須停止,我們需要你站出來,如果你有一點兒領導能力,請你顯示出來!」到底這是美國,還是中南美洲或非洲國家?

有些讀者可能會說:「那些人說說而已!沒有人真的會發動武裝政變的。」事實上,在過去執法人員已經拘捕了很多收藏大量軍火的白人至上主義者和反政府份子,1995年奧拉克荷馬州聯邦大樓爆炸案的發動者就是反政府的極端主義者,最近的一個例子是,2020年10月,有14名白人男子密謀綁架密歇根州州長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和推翻州政府。除了計劃綁架州長以外,他們還密謀佔領州議會大廈,並公開處決州長,他們發動政變的原因之一是反對州政府的防疫政策。

在美國,槍械管制是一個爭論已久的議題,反對槍械管制的人認為憲法的《第二修正案》賦予他們擁有武器去自衛的權利,其實,美國人所說的「自衛」並不只是對付小偷和搶匪,「自衛」還包括了在「暴政」壓迫下保護自己。因此有不少美國的民兵組織收藏大量軍火,以備不時之需。那麼,甚麼才算是「暴政」呢?是不是好像納粹集中營或者赤柬大屠殺之類的暴行呢?非也!要求你戴口罩就是侵犯自由的「暴政」!2020年5月,密歇根州州長宣佈了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防止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之後,一大群抗議者拿著機關槍衝入了州議會大廈,以表達對州政府的強烈不滿。當時人們掉以輕心,想不到五個月之後州長差點被綁架和殺害。現在有些人呼籲戒嚴和出動軍隊,也許這只是「發牙痕」,但誰又會料到幾個月之後會否噩夢成真呢?套用喬治亞洲選舉執行經理的說話:「總統先生!參議員!我們需要你站出來說幾句話,如果你有一點兒領導能力,請你顯示出來!」 

按照杜威的理論,在教育發達的國家,人們應該訴諸科學研究、理性討論、民主精神,去參與決定怎樣的防疫措施最有效。可悲的是,現在抗疫爭論需要出示機關槍和用綁架手段去解決。在選舉結果出現爭議的時候,人們應該相信整個制度是有組織的智慧,而且應該慎思明辨,不要隨便相信社交媒體流傳的消息,可嘆的是,現在人們相信自己就是權威。 

如今好像是時光倒流,彷彿2020年已經變成了1930年。法西斯的陰魂不散,仍然在路邊徘徊。 

 (原載於《同路人》,本文稍作修改)

請看美國傳媒怎樣看待特朗普的「另類事實」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5/01/2017

經常批評傳媒扭曲誤導造假的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後,其政府首個新聞發佈會就非常有特朗普特色。在開始之時,白宮發言人開火批評傳媒誤報宣誓就職典禮的參加人數,之後就說負責管理國家大草坪的部門本身就沒有統計觀禮人數,又質疑傳媒利用相片誤導巿民,強調整個典禮是歷屆就職典禮中參加人數最多的一次。一名特朗普的顧問形容,該名白宮發言人提供的是另類真相。


傳媒作為監察政府的第四權,細心留意政府的大小事情,是他們的份內事,在民主國家,政府一般都會配合,讓傳媒認為政府公開透明,開誠布公。但特朗普由競選期已經不滿傳媒對他的批評,他與個別傳媒的關係更是惡劣。在當選後,特朗普亦曾試過拒絕部份傳媒進入採訪現場,甚至禁止部份傳媒提問,即使別人拿到咪高峰也拒絕作答。


傳媒面對新政府,在其宣誓就任前,美國報業集團US Press Corps向新政府發公開信,表明未來的採訪方針,以及作為傳媒行業的堅持,包括:[1]


  1. (對於採訪現場)最好你讓我進入,但不是一定的:傳媒尊重政府的決定,但就強調他們自然會有辦法知道活動裡頭的事,他們還表示對記者來說,雖然不能進入活動場地非他們所願,但會接受挑戰。
  1. 用甚麼方法發佈的規則是由傳媒,而非被訪者來決定:傳媒承認有時需要保護消息人士,可以用非官方消息引述,但不等於就被你牽著走。
  1. 怎樣發佈新聞是傳媒的事:政府和他們的發言人不用教傳媒怎樣做新聞,傳媒用多少時間報道官方消息,用甚麼角度也是傳媒的事情。他們也會選取新聞材料。
  1. 媒體相信仍然有事實真相:當政府發佈的消息不實時,傳媒必定會告訴讀者其不實,絕不會做傳聲筒只將不實的消息散佈出去。
  1. 傳媒會留意政府的每個細節:傳媒提醒政府不要忘記,政府每個部門和架構也逃不過記者的法眼。政府不要以為控制了白宮一個消息來源,就會令新聞無事可報。
  1. 傳媒會再提升自己的水平:當政府不斷攻擊傳媒時,傳媒會以無畏的精神來作準確的報道
  1. 傳媒會更團結:因為知道政府消息不易找到,大家會互相合作,盡力找出真相。
  1. 傳媒已有心理準備打持久戰:他們指特朗普最多只會當八年總統,但媒體是從立國以來就存在,而且其權利受憲法保護。

在美國,或者在世界每一個地方,當傳媒面對極權時,最負責任的處理方法,就是更小心,更努力找出更多事實,更著力去監察政府的舉動。不過在香港,我們受制於傳媒老闆的自我審查,公務員又愈來愈非中立的政治取態,可靠的新聞來源愈來愈難得到,再加上記者習慣被「餵料」,不少人對求真已經麻木。當編輯審查、政治監控及記者放棄監察,傳媒最後當然只變成傳聲筒。


要對抗現狀,唯有更多人願意起來做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巿民才有機會知情,才不會被「另類事實」蒙騙。


曾經刊載於:

獨立媒體,2017年1月25日

租有時 買有時 不租不買也有時*

整理:陳穎恆、吳慧華 | 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環球中國研究系學生、高級研究員
17/11/2015

(講員:雷競業博士 | 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  )

 

究竟土地這問題,帶給教會甚麼牧養上的困難?而教會又可以提供甚麼出路?
 
雷博士先指出就土地這問題,上一代與下一代的確存在著鴻溝。已有物業的上一代首要考慮的是穩定而不要「太多搞作」,下一代則追求公平;擁抱多元選擇;不認同「獅子山精神」。當上一代人認為捱窮捱苦,儲下一筆錢去買物業是很自然的事情時,下一代就認為需要花17年不吃不喝才能買樓,變相失去了17年的時間,是極不值得的事情,他們寧願現在便過一些自己喜歡,有意義的生活。
 
教會如何回應這樣的下一代?雷博士指出教會的領導層要幫助下一代編織年輕人認為有意思的夢。並且,教牧要學習轉變自己的角色,從老師的角色,轉而成為教練,發掘學習者的潛質,陪伴他們追求夢想。上一代的牧者要學習對下一代給予肯定,而非拿出經驗來教導他們。
 
就東北發展是否不公義這議題,雷博士指出雖然他曾經跟一位資深的地產發展從業員傾談,以及用數小時閱報,但他亦無法知道菜園村示威者的背景或東北發展有多不公義。只是,他認為假如神讓你在這方面有呼召,那你便去做吧!年輕人可向自己感興趣的方面發展。雷博士覺得傳道人基本上的角色是鼓勵各種專業的人士去找出問題及讓會眾也去關心這些問題,但傳道人一般不適宜在個別的議題上經常發言。
 
雷博士鼓勵信徒在不義的世界中選擇自由與公義:我們自由追求公義,即不是出於自私及仇恨,我們指責政府非因自身沒有能力買樓而憎恨他,無論有沒有物業我們也是自由的,我們仍然關心公義是因著神關心這個世界,因此我們也關心這個世界,希望更多人可安居樂業。雖然能夠有自由而又選擇公義是困難的,但這亦是教會需要傳遞的訊息。
 
最後,雷博士強調信徒要明白即使有物業也不應自滿,沒有物業的亦不應怨天尤人,這樣人才能想像自己有何人生價值。人生總有一些有價值之事,而家庭並非指一間屋,更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信徒要懂得如何靠神的恩典在人生每一個階段找到美麗而有價值的事物。香港買屋難,但神的恩典是足夠的。
 

* 本文內容主要摘自雷博士於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5年「港土講地:產業、信仰、生涯規劃」週年研討會上的短講部分。
 
如想閱讀週年研討會其他講員的文章,歡迎訂購《港土講地:產業、信仰、生涯規劃》。http://www.truth-light.org.hk/book/title/n5424

性別主觀化 毀共善框架

文麗兒、吳慧華 | 文麗兒 (明光社前項目主任)、吳慧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11/2015

性別議題在全球引發熾熱的討論,逐漸被解構的性別概念引申出無數問題,在同志運動議程中,性別主觀化取消了性別身份的客觀標準,即不再以生理性別為準則,取而代之的是以主觀、任意的心理性別為依據。我們且看這些推動性別主觀化的同志運動議程如何影響著全球的發展。

會懷孕的「男人」?混亂的家庭秩序

較廣為人知的性別主觀化個案,是有關一名懷孕「男人」的故事,「他」的名字叫Thomas Beatie。

原本是女性的Beatie曾接受荷爾蒙治療,「他」於2002年只進行了切除乳房的局部性別重置手術,「他」仍保留子宮和卵巢,2003年「他」以男性身份與女伴結婚。其後Beatie卻透過精子捐贈進行人工受孕,2008至2010年間誕下三名嬰兒,成為首個公開的懷孕生子「男人」。2012年Beatie進行尿道及陰莖的建造手術,但仍沒有切除子宮,同年「他」與女伴離異。[1] 在離婚的訴訟中,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法庭最初判Beatie暫時得到孩子的監護權並須支付贍養費;但後來就有法官質疑到底法庭有沒有權定義一個有生育能力的人為男人,法官亦提出質疑,指Beatie與女伴的婚姻是否同性婚姻,[2] 而該州當時尚未承認同性婚姻。[3] 2014年亞利桑那州的上訴法院裁定Beatie與女伴的婚姻並非同性結合,2015年二人的婚姻關係正式結束。[4] 及後Beatie更以自己的卵子進行人工受孕,由「他」的新女伴懷孕生產。[5]

Beatie雖自我感覺為男性,但「他」沒有接受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並刻意保留了子宮。不論「他」的目的是為了推動跨性別政治議程,還是為了一嘗女性生育的感覺,我們需關注的是「他」與不同女伴所生的孩子所受的影響。Beatie首三名子女由「他」懷孕及生產,卻要叫「他」「父親」;第四名子女由「他」的卵子與捐贈的精子結合,並由另一個女性孕育,同樣該孩子都要叫「他」「父親」。

Beatie並非在歷史中唯一一個可以懷孕的「男人」,在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 有一名女跨男人士名為Zahad,她也在2023年2月8日產下一名嬰兒,這讓她和其男跨女伴侶Paval成為印度第一對跨性別伴侶,擁有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孩子。在2021年,當他們決定要孩子時,兩人各自處於性別轉變過程的不同階段,他們遵循醫生的建議,暫停了荷爾蒙治療。[6]

不能否認這樣的情況完完全全顛覆甚至瓦解男女兩性角色。人類透過不同醫學科技,可以「製造」出他們想要的狀況,然而令下一代對「父」及「母」的觀念從此混淆不清,難以從模糊的父母身份,建立對兩性及父母的認知過往有不少權威性研究都早已指出父母的角色對子女成長的重要,即使在單親家庭裡,都會有父或母的角色,而孩子亦不用在家庭裡面對稱母為父的混亂情況,可是在跨性別家庭裡,孩子卻要在混亂狀況下成長。既想成為男性並同時想保留懷孕生產的機會,這種性別主觀化的個人意願,應否完全凌駕於孩子的需要?這種混亂的家庭狀況,又會為社會帶來甚麼影響?

個人權利高於公眾權利惹事端

加拿大美國不少州的學校,都因為不允許跨性別學生使用異性洗手間而面對法庭訴訟。一名男跨女學生要求使用女洗手間,學校最後提供教職員洗手間給他,但該學生的家人仍告上法庭指學校歧視,最後該學生勝訴,美國緬因州的法院判學校所屬的學區要向他賠償75,000美元。[7]

這判決引申出一個問題:是否讓該男跨女學生使用女洗手間就代表沒有歧視他?如果只是顧及該名跨性別學生的「權利」,其他服務使用者的權利又是否在考慮的範圍裡?女洗手間的必使用者又如何得到保障?假如該名跨性別學生被拒絕允許使用女洗手間而受到心靈創傷,那麼一般的女生在沒有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於女洗手間看見異性並因而受驚或心靈受創,這些女性的需要,又有沒有被正視到?

美國華盛頓州的一所校園內,一名45歲的男跨女跨性別學生Francis,他並沒有接受任何性別重置手術,他在泳池的女更衣室裸露身體,令使用該更衣室的女生受驚。另有外來的女游泳教練表示,在沒有被知會的情況下遇到Francis於桑拿室裡露出男性性器官,於是報警。有學生家長要求學校修訂容許跨性別人士使用異性更衣室或洗手間的指引,然而學校回覆指校方只是依循該州的反歧視法例,並只答應會在更衣室加設布簾。[8]

蘇格蘭男跨女性罪犯引發的爭議

除了洗手間,其實還有很多設施屬於單一性別專區,例如監獄。蘇格蘭男跨女人士Isla Bryson在轉變性別前,他名為Adam Graham,2023年1月,他因強姦兩名女子而被判有罪,並遭還押在Cornton Vale女子監獄等待宣判,此舉引發大眾強烈抗議,其後在司法部介入下,Bryson被調遷到男子監獄。Bryson的個案引發蘇格蘭政府重新審視男跨女罪犯前往女子監獄的調遷個案。另一名曾有暴力記錄的男跨女人士Tiffany Scott,在轉變性別前名為Andrew Burns,他因騷擾一名13歲女童而入獄,他在獄中成為男跨女人士,不過,其外形沒有任何改變,且保留了男子生殖器官,他本來將被轉移到他所選擇與他性別相符的監獄,但他的申請已遭到擱置,蘇格蘭政府在2023年1月29日宣佈,在進行緊急審查的同時,所有曾對女性作出身體暴力和性暴力的男跨女人士將不能還押於女子監獄。[9]

蘇格蘭政府在2022年12月通過「性別認同改革法案」,申請轉變性別的人士不用通過醫療診斷證明自己患有性別焦慮症亦可以轉變性別,而申請年齡則從18歲降低至16歲。18歲或以上申請人只須以後取性別生活最少三個月,16至17歲申請人則須以後取性別生活最少半年,在經過三個月的深思期後,如果申請人沒有改變主意並符合有關申請條件便可以獲得性別承認證書。蘇格蘭政府稱有關法案讓申請人可以更快及更方便申請改變在官方文件上的性別。法案以自我聲明作為更改性別的條件,降低了申請的門檻。不過,英國政府擔心這可能會引發性別旅遊,即是英國人到蘇格蘭拿取新的性別身份,但當他/她回到英國的其他地方,其法定性別會因兩地法制不同而有分別。英政府也擔心在蘇格蘭更改了性別人士,回到英國其他地方,會要求不同的權益,例如男跨女人士要求進入只有女性才能進入的空間,並擔心男性罪犯利用這個更改性別的系統,令女性無法在單一性別空間裡受到保護。2023年1月,英國政府經過辯論之後,決定引用《1998年蘇格蘭法案》第35條,阻止蘇格蘭議會的「性別認同改革法案」進入御准階段,即是成為生效法例的最後階段。[10]

正當蘇格蘭的「性別認同改革法案」受到阻撓,芬蘭及西班牙卻分別先後通過有關跨性別的法案。芬蘭議會在2023年2月1日通過新法,讓18歲或以上人士,毋須經過醫療和精神病學的審批程序,只須通過自我聲明,便能合法地改變性別。西班牙國會議員在2月16日通過了「跨性別法案」,允許市民從16歲起,只須通過簡單的行政聲明,便能改變其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兒童如符合某些條件亦可申請轉變性別:14至15歲兒童如獲家長或監護人同意,12至13歲的兒童如獲法院允准,均可申請轉變性別。雖然兩個國家通過的法案不盡相同,但法案均允許人們不再需要出示醫學方面證明,只要通過簡單的自我或行政聲明,便能改變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11]

跨性別者的需要和其他社會人士的權利

無節制地賦予跨性別者權利,不用他們接受任何醫學上的治療或手術,便能透過自我聲明更改性別,進入另一個單一性別的空間,如洗手間或更衣室,這種看似非常照顧跨性別者的措施,是否罔顧了其他社會人士的權益?

社會當然要考慮跨性別人士的需要,然而亦需退後一步思考:社會人士是否都準備好讓未進行或未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人士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並以另一性別生而當跨性別人士想改變性別時,社會應否只因為他或她「想要」便讓他們更改性別?社會在加強某一類人士的「權益」時,又有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權利會同時遭到剝削?如何才能平衡各方人士的權利?

隨著愈來愈多國家修改法例,讓人只須按個人的心理狀況而不用進行醫療診斷便能於法定文件上更改性別,甚至不用界定自己的性別是「男」還是「女」,而是選擇第三性別(third gender)或非二元(non-binary)性別,[12] 如此將性別主觀化,強調「我喜歡」、「我認為」,並企圖以自由及平權之名,打破用以維持社會秩序的規範,這會令社會陷入怎樣的一種狀況?到底推動性別主觀化的同志運動議程,是否真的能令世界變得更自由更公平?還是令世界帶來更多混亂及問題?盼望在資訊爆炸的情感年代,我們仍能抱著冷靜謙卑的態度認清和追求真相。

性別主觀化的論述強調性別不應有界限,可以按自己的偏好而流動,並且要求社會作出轉變以配合有關人士的訴求;然而,這卻忽略了社會上大部份人仍然對男女二性的認同及肯定,推動性別主觀化的目的只為了推倒維持社會秩序和共善的框架。這真的會是人類所追求的公義和公平嗎?扶助弱小、顧念有需要的人是普世價值,沒有人會反對,但願我們憐憫與追求公義公平的心都能得到適當的實踐。

 

(本文原載於第105期〔2015年11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Hannah Parry, “The ‘Pregnant Man’ Finalizes Bitter Three Year Divorce after Agreeing to Give his Shark Tooth Collection to his Ex-wife,”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October 1, 2015,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3256399/The-Pregnant-man-finalizes-contentious-three-year-divorce-agreeing-shark-tooth-collection-ex.html.

[2] Jacques Billeaud, “Questions over sex change snag divorce case of ‘pregnant man’,” Star Advertiser, December 31, 2012, https://www.staradvertiser.com/2012/12/31/breaking-news/questions-over-sex-change-snag-divorce-case-of-pregnant-man/.

[3] 美國亞利桑那州於2014年10月承認同性婚姻。

[4] Parry, “The ‘Pregnant Man’ Finalizes Bitter Three Year Divorce after Agreeing to Give his Shark Tooth Collection to his Ex-wife.”

[5] “Pregnant Man Thomas Beatie Is Having Another Child,” Inside Edition,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8, 2014, http://www.insideedition.com/headlines/7813-pregnant-man-thomas-beatie-is-having-another-child.

[6] “In a first for India, transgender couple become biological parents,” Reuter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9,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first-india-transgender-couple-become-biological-parents-2023-02-09/; “Kerala transgender couple’s ‘tears of joy’ as baby born early,” B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0,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64578203.

[7] David Stout, “Transgender Teen Awarded $75,000 in School Restroom Lawsuit,” Times, December 3, 2014, http://time.com/3615599/transgender-student-restroom-lawsuit-maine/.

[8] Nina Golgowski, “Parents' outrage as transgendered woman is permitted to use the women’s locker room ‘exposing himself to little girls’,” Mail Online, last modified November 4, 2012, http://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2227562/Colleen-Francis-Outrage-transgendered-woman-permitted-use-college-womens-locker-room-exposing-himself.html.

[9] Joseph Anderson, “SNP ‘shamed’ into acting on transgender prisoner row say Tories,” The Scotsman, January 30, 2023, https://www.scotsman.com/health/snp-shamed-into-acting-on-transgender-prisoner-row-say-tories-4005796; “Nicola Sturgeon: Rapist Isla Bryson ‘almost certainly’ faking trans status,” B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3, 2023, https://www.bbc.com/news/uk-scotland-scotland-politics-64501436; Abbi Garton-Crosbie, “Tiffany Scott: Scottish Government urged to block trans inmate move,” The National,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thenational.scot/news/23284131.tiffany-scott-scottish-government-urged-block-trans-inmate-move/; Chris McCall, “Tiffany Scott to remain in men's jail as prison bosses launch 'urgent review' of trans cases,” Daily Record,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dailyrecord.co.uk/news/politics/tiffany-scott-remain-mens-jail-29079962.

[10] Jennifer Scott and Sophie Morris, “UK government blocks Scotland's gender reform bill in constitutional first,” Sky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16, 2023, https://news.sky.com/story/uk-government-blocks-scotlands-gender-reform-bill-in-constitutional-first-12787916; Martin Robinson, “SNP’s trans bill could spark ‘gender tourism’ to Scotland: Fears men will cross border for Gender Recognition Certificate then demand same rights as women in England - as Westminster is set to BLOCK controversial law,”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3, 202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568771/SNPs-trans-bill-spark-gender-tourism-Scotland.html.

[11] David Mac Dougall and AP, “Finland passes new, progressive trans rights laws on gender recognition,”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01/finland-passes-new-progressive-trans-rights-laws-on-gender-recognition; Imogen James,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12] Katherine Fung, “Which Countries Recognize Third Gender Option on Passports?,” Newsweek, October 27, 2021, https://www.newsweek.com/which-countries-recognize-third-gender-option-passports-1643167.

賺到盡

李碧心小姐 | 突破機構外事部經理
09/05/2011

某日與北美友人閒聊,談及去年年底其集團向員工送贈年終禮物,竟是一部新型號的手提電話,最出奇是我這位友人打算放棄不要!原來,過去兩年,該集團都有送贈新型號的手提電話給員工,因此友人家中已擁有兩部(非賣品),再來一部亦用不着,而其他禮物的選項也用不着,又沒有合適的轉贈對象,結果他選擇放棄不要。
 
我潛意識的「香港精神」告訴我:為何不先取了,遲些再看看有沒有轉贈對象?這份稱為「禮物」的用品,豈不是「應得」之物呀!就算現在用不着,將來也許用得着。但想深一層,我這種即時反應,還不是反映了自己那種「貪婪」的本性,能取多少就多少,這本是我「應得」的份哩!反之,朋友的處之泰然,又反映了那份知足常樂,對了,既然用不着又何必擁有!
 
以色列人也經歷過這種考驗與挑戰。在出埃及地往迦南美地的途中,身處曠野,神賜下「嗎哪」作食物,吩咐眾人早上收取自己吃的份量,多收也無用,因餘下的翌日會生蟲發臭。除了第六日取的雙份可留作安息日享用外(出埃及記16章)。
 
上帝真幽默,你的份就是你的肚皮,各人吃的份量縱使不同,卻是平平等等的飽飽足足,這是一種何等特殊的公平觀念!相對我們沿用的概念將資源平均分配等於公平,更勝一籌。
 
今天,我們社會集體的貪婪氾濫,危害眾生。「賺到盡」成為社會所崇尚的作業模式及座右銘,集團業績只有向上看漲的評估,股東利益成了埋沒良心的藉口。公平離我們遠矣!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主辦2011年研討會
80傳說——如何牧養通識新一代的信徒
 

  2011年5月27日(五)9:00am-5:00pm
  香港童軍中心(九龍柯士甸道童軍徑1106室)

$250(包括場刊、講義及當日自助午餐費用)
集體報名優惠︰五人同行,每位$180;全日制學生/神學生,每位$125
 
*本研討會獲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同行基金」資助
如若報名可致電2768 4204向鄧小姐查詢,
或於明光社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報名
 
主題演講
有關80、90後的種種理解與誤解…
葉兆輝教授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

80、90後基督徒的社關及價值觀調查2011
陳永浩博士 明光社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Web3.0@80、90後互聯網與青少年的互動與起動
莫乃光先生  香港互聯網協會會長

     
圓桌會議
由年青信徒的價值觀談起
何敏超先生    年青信徒
梁恩榮博士    香港教育學院教育與領導學系副教授
譚溢泉牧師    中華基督教禮賢會大埔堂牧師
   
   

 
 
 

輕於鴻毛,重於泰山?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09/05/2011

古語有云︰「死有輕於鴻毛,重於泰山。」當一個人跌進生命的低谷,選擇自殘甚至輕生,我們除了一聲嘆息外,還可以做甚麼?自殘與自殺,其實是大不同的情況,關顧他們的需要時,也要有不同的技巧。事實上,我們不單要好好照顧自殘或自殺不遂的當事人,連他們的家人和朋友也需要好好支援,這樣我們才能幫助他們跨越這生命的幽谷。
 
詩篇90篇有一句智慧之言:「求你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我們究竟應如何過我們的日子?作為香港人,凡事賺到盡,去到盡又是否明智?今期《生命倫理》,也與大家思考有關賺到盡、集體貪婪與公平公義的課題。

教會應向弱勢傾側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6/11/2010
專欄:時事木人巷

有關富豪的「魔鬼論」餘波未了,除了有天主教徒刊登全版公開信,強調對為富不仁、藉法律漏洞而大施剝削的人,教會不應沉默,應以言行表達對社會正義的看法之外,近百名天主教徒在立法會外舉行「渴慕正義、實踐真理」祈禱會,希望教區不會選擇與富者為伍,並繼續承擔教會使命,在社會上譴責不公義和罪惡,又質疑教會是否仍會堅持與弱者同行的原則,擔心若教會與富有和有權勢的人連成一起,公信力便會減少。

其實不單是天主教會,在基督教內亦有一些弟兄姊妹關注教會是否愈來愈向建制,特別是政府和有財有勢的人傾側,或過份重視與他們的關係而不敢為弱勢仗義執言。此外,愈來愈多大型聚會只邀請官員、議員和名流出席而忽視了基層人士,有關憂慮並非杞人憂天。

雖然我認同教會應向貧窮和弱勢人士傾側,更多為他們發聲,但並不認同一些人事事要和政府和有錢人對立,將對方視為魔鬼,然後將自己對對方的惡意攻擊合理化。

我仍然堅信作為一個基督徒對任何人也應是其是、非其非。關懷弱勢,並不等於一定要仇視強勢,而是要發揮監察的力量,防止一些人利用其權勢而作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