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拍拖、外遊與親密界線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性教育)
19/03/2015

農曆新年剛過去,復活節又快來臨,不少市民都會選擇在假期出外旅遊散心。早前有一旅遊網站進行針對情侶的旅遊行為調查,訪問了600名香港人。調查發現受訪者平均拍拖五個月後便接受與伴侶二人結伴外遊,當中四成更認為一起去旅行等同可以發生性行為。

其實這個調查結果並不令人感到希奇,因為在現今香港社會文化中,婚前守貞會被認為是封建守舊的思想,是連一些教徒也難以遵守的道德要求。性與愛已差不多劃上等號,情侶間發生性行為被認為是必然的事,只在乎有沒有合適的時機和場景。外遊就是一個「好時機」,它提供了一個朝夕相對的場景,在天時地利人和俱備的狀況下,讓兩人將心照不宣的期望實踐出來而已。

不少教會反對未婚情侶二人結伴外遊,最重要的提醒情侶們要避免將自己放在試探之中,其實當兩人關係愈來愈親密,就算留港也不代表不會出事。所以我們要關注的不應只停留在情侶二人外遊的處境,更重要的是性觀念的建立,和面對試探引誘時的處理。

箴言二十二6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青少年透過社會不斷接收性開放的觀念與價值觀,身為家長、教師、牧者及青年導師的成年人又有沒有對症下藥,教導青少年愛、婚姻與性的關係,助他們建立正確及健康的性觀念呢?
 

相關文章

家庭性教育——引導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8/2024

「要訓導孩童走他當行的路,這樣他到老也不會走入歧途。」

(箴言22:6《環球聖經譯本》)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父母在其中起到關鍵的引導作用。適當的家庭性教育不僅能幫助孩子學習正確的性知識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更能為他們培養健康的自我形象。然而,如何在家庭中實施有效的性教育卻是一件需要格外小心和謹慎對待的事情。不少父母都認同家庭性教育重要,但要實行出來卻不知該如何入手,以下是一些在家庭性教育實施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把握適齡性

性教育的內容和方式都需要因應孩子的年齡和發展階段而有所不同。對於幼兒階段的孩子,父母可以從認識身體部位和個人衛生等基礎知識著手,引導他們學習保護自己的私人部位,欣賞及接納自己的性別。小學階段的孩子則學習與同性和異性相處,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和身體界線。對於青春期的孩子,除了要了解青春期發育引起的生理和心理變化,更要開始認識戀愛關係、親密行為、色情文化等更深入的主題。適齡的性教育幫助孩子理解自身的生理變化,並樹立正確的性觀念。過早或過晚進行性教育,都可能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尊重和理解

在進行家庭性教育時,首先要建立一個安全、信任的環境,父母以開放、包容的態度主動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感到被接納和被聆聽。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疑問和困惑,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自由地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對孩子的好奇心感到不安;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感受,可提供一些思考方向,讓孩子重新組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將父母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同時,孩子有權拒絕某些對話或主題,父母應該尊重他們的意願,並等待適當的時機才重新討論。

循序漸進

家庭性教育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漸進地進行。父母無需一次性地向孩子輸入過多資訊,而是根據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從簡單的基礎知識開始,逐步深入更複雜的主題。同時,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疑問,調整教育的方式和內容,讓他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正確的資訊來源

在進行家庭性教育時,父母要確保所提供的資訊來源可靠、專業,避免使用網路上一些不實或存在偏見的資訊;可以選擇學校、政府組織或專業的性教育機構提供的教育資源,並與孩子一起閱讀相關書籍或觀看影片,繼而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這樣不僅能確保孩子獲取正確的性知識,也能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學習能力。

溝通技巧

在家庭性教育之中,父母需要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使用簡單清晰的語言,避免使用坊間過於粗俗的詞彙,同時要以積極、正面的態度進行溝通,不要使用責備或恐嚇的語氣,反而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想法,給予適當的回應和解答。良好的溝通能幫助建立親子之間的信任,促進更深入的交流。

家庭共識

家庭性教育並非單靠父母一人來完成,需要全家人共同參與和配合。父母或其他家人要就性教育的方式和內容達成共識,確保全家人態度一致,避免讓孩子產生困惑。同時要積極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家庭氛圍,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家庭性教育的作用。

家校合作

學校也是孩子學習性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可主動了解學校性教育的內容和進度,以便進行家庭性教育時得以配合。另一方面,父母也需留意學校性教育的內容是否與你們預期的存有差異,有需要時可積極與老師溝通,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擔憂。在學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下,孩子才能真正養成正確及健康的性價值觀。

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自身的行徑也對孩子的性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產生重要影響。因此,父母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恰當?是否能夠樹立正確的性價值觀和態度?好讓孩子學習及模仿。父母要避免在孩子面前談論一些過於露骨的性話題,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則表現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例如在與配偶或其他家人相處時,表現出互相尊重、坦誠溝通的態度,這些因素都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讓孩子養成健康的性意識。

持續學習

家庭性教育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不僅孩子需要不斷吸收新知識,父母自己也要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性教育知識和技能;可以通過參加相關課程或研討會、閱讀書籍文章等方式,與其他父母或專業人士交流經驗和資訊,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只有父母自己不斷學習,才能更理想地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專業協助

如果在實施家庭性教育的過程中,父母遇到任何困難或困惑,都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和支持。例如可以諮詢學校輔導老師、醫務人員或性教育專家,他們能提供更專業的指導和建議,幫助父母更好地處理家庭性教育中的各種問題。

綜合上述所言,家庭性教育是一項需要父母付出大量心力來承擔的重要責任,也是一個持續學習的過程,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引導孩子學習正確的性知識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健康成長。這不僅是對孩子負責的表現,也是父母自身成長的重要體現。讓我們共同努力,為下一代開拓充滿愛與智慧的成長道路。

曾經刊載於:

明報「談天說道」,12-8-2024

交友apps與愛情幻象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30/07/2024

在美國心理學家R. J. Sternberg教授所發表的「愛情三角理論」中,愛情包含了三個元素,分別是「親密」、「激情」及「承諾」。一段關係如能擁有這三個元素,而三個元素能「強而有力地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可擁有穩定而長久的愛情關係,如果當中的比重不平衡,單單某一元素的比重太多或太少,都會影響到關係,這是青少年於初中時期就應該了解的事情。[1] 然而,現在人們因著資訊科技的發展,於網上靠著交友apps等軟件就能結識朋友,甚至有人會於網上去挑選戀愛對象,並想單單透過網上溝通來發展感情。這種交朋結友及溝通的模式能否培養出穩健的戀愛關係?我們試著在本文探討一下。

網絡上的新式戀愛關係

有不少人急於想「脫單」,結束單身生活,就於網上透過交友apps來認識戀愛對象及與人約會。然而,如果透過這種模式來結交對象,只能以外表作為依據。一些交友apps是以手指向左滑、向右滑來操作:喜歡的向右滑,不喜歡的就向左。這種交友模式有三點值得留意:第一,程式的大數據會記著用戶喜歡的類型,往後向他/她推薦的對象就可能會像最初選擇的類型,而其朋友圈子可能會被收窄,因為系統會幫他/她選取「對象」;第二,用戶會習慣了以貌取人,在了解對方之先,就憑對方的外表「定其生死(機會)」;第三,「照騙」的事件會更常出現,因為使用交友apps的人都會習慣先美化自己的照片來爭取機會,於是「貨不對辦」的情況便會變得常見,一旦約會時才會發現對方的樣子與照片有很大落差,只會讓人更易失望、更易改變目標。用戶變得聰明,於是會帶著戒心與人相處,更易放手,另選對象。因為交友apps的「森林」很大,用戶會認為還有大把樹可以挑選,何必冒險與可疑的人繼續發展?

在網絡與人交往要「提子」(提防騙子)是對的,筆者只是認為,如果大家於網海帶著戒心與人相處,要達到「愛情三角理論」中的「親密」及「承諾」又談何容易?又或者網戀難以培養出很穩固的「親密」及「承諾」,側重「激情」的結果便會引申到只是「迷戀」對方,互相未有深入了解、信任,要建立長遠的戀愛關係,似乎比較困難。

近來,網絡上還有一種新興的情愛關係:Dexting,這個詞由datingtexting二字組成,它所展示的正是一種只在網絡上聯絡,但從不實體見面的戀愛方式,是一種透過傳送訊息來營造戀愛感覺,但不會見面的情愛關係。[2] 在這種關係中,我們可以想像二人毋須見面,就是沒有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啱傾嘅」就繼續往來,相戀一下;但萬一「唔啱傾」的話,也可以輕易於網上說分手,甚至直接block了他/她,不讓對方發訊息給自己,又或者自己消失蹤影,便可以結束這種關係。當然這種ghosting(突然失去聯繫)是讓人感到痛苦的。但網絡就是這樣,關係容易「消失」,容易面對「被失戀」,或者當中有人再動動手指,便可以再次尋覓新戀人。

有研究人員指出,選擇這種Dexting可以讓人感到安全,即使被拒絕,當事人也能告訴自己,只是製造出來的形象被拒絕,而非真實的自己,這便可以抱著一種「不上心,就不傷心」的自我保護心態,只是覺得自己在玩玩文字遊戲而已。這種不能或不敢更進一步的關係,也很難去建立「愛情三角理論」中所講的穩固關係。

戀愛市場令人變成商品

不同品牌的交友apps用不同的方式為用戶挑選對象,用戶只要輸入一些要求,如身高、學歷、收入、興趣等,社交apps就會按用戶所參與的付費計劃,顯示一些符合其要求的「對象」給用戶挑選……美國行為經濟學研究員Logan Ury就形容,這其實與人們平常買藍芽耳機的做法沒有分別。她表示,有時候兩個天差地遠的人會互相吸引,反而兩個條件匹配的人卻可能「毫無火花」。而且,當一個人於網上試過很多次戀愛後,太多失敗的經驗又會影響著一個人如何再去面對未來的機會及對象。《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有兩位的作者Ashley Fetters與Kaitlyn Tiffany曾撰寫過一篇名為〈「約會市場」正在變得更糟〉(The “Dating Market” Is Getting Worse)的文章,她們在當中指出,當網絡與交友apps讓人們以為自己可以有無數的機會去挑選對象,人就會變得很像商品,可以被替代與交易。[3]

最終還是要回到現實

不是說實體世界不看外表,在現實生活中人難免會看外表來結交朋友,但亦會有機會透過真實的相處時間,來發掘身邊人的優點或值得欣賞之處。這種結識朋友的方法,始於友誼,慢慢可能發展成戀愛。這種關係較穩固,不會因為手指輕易滑向左而令關係一下子「消失」。就算在網上找對象,也請約出來見面,透過真實的相處、一起的感覺,再決定這人是否真的適合與自己發展長遠的關係,建立堅固的「愛情鐵三角」元素,而非停留在網上的虛擬幻象。


[1] 教育局:〈「三分鐘概念」動畫視像片段系列:(2)愛情三角理論〉,YouTube,2019年3 月5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_g_IZEJV8(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7月13日)。

[2] 〈指尖上的愛情|Dexting:我們傳訊息戀愛,互道家常,但從不見面〉,女人迷、《香港01》,2024年1月5日,網站:https://www.hk01.com/談情說性/977121/指尖上的愛情-dexting-我們傳訊息戀愛-互道家常-但從不見面(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7月14日)。

[3] 〈交友軟體正讓我們成為更糟糕的情人〉,天下雜誌,2020年2月27日,網站: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9196(最後參閱日期:2024年7月14日)。

害怕錯失機會和逃避自由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17/07/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提起壓力、焦慮、不安,你會聯想起甚麼事情呢?我們可以參考一下「福爾摩斯和拉赫壓力量表 」(Holmes and Rahe Stress Scale),顧名思義,這心理測驗是用於衡量一個人受到壓力的程度,此測量表是由精神科醫師霍姆斯(Thomas Holmes)和雷赫(Richard Rahe )於1967年研究而成的,他們檢查了五千多名病人,最後歸納出四十三種可能引起生活壓力的事件,例如離婚、家庭成員死亡、財務狀況出現變化……但你可能意想不到,其中一項會導致壓力、焦慮的事件是休假!

對於忙得不可開交的人來說,「休假構成壓力」好像是風涼說話,但事實確是如此。首先,現在通訊科技發達,即使休假期間,人在千里外,你可能仍然參加Zoom會議、回答電郵、處理工作、傳送文件。有些人不願意參加「鴨仔團」, 而是喜歡自由行,但自己安排行程、交通、節目,真的是大費周章,若果出現狀況,便需要自己想辦法解決。筆者正是屬於上述的兩種人,但我還有一個額外的負擔,我喜歡攝影,故此每次出門前都好像要行軍佈陣,我要配備超長鏡頭去拍攝野生動物,要攜帶廣角鏡去拍攝風景,又要用魚眼鏡去拍攝建築物,亦需要微距鏡去捕捉花卉和微小物件的風貌,還要預備林林總總的配套,包括了大小三腳架、濾色鏡、照明系統……

有時候機場安檢人員要求我將所有攝影器材由行李裡面拿出來逐一檢查,你可以想像到這是多麼不方便。不消說,無論我到甚麼地方,滿身都是掛滿大包小包,有朋友曾經取笑我說:「你好像是特種部隊的成員。」自己搞了那麼多「大龍鳳」,只是因為害怕錯過了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機會見到的良辰美景。

「害怕錯過」(Fear of missing out)將本來是令人神經鬆弛的休假變成了壓力的源頭,這概念是由行銷策略師赫爾曼(Dan Herman)於 2000 年提出來的,原本的意思是泛指錯失任何機會,隨後麥金尼斯(Patrick McGinnis)稱這概念為「害怕錯過」,這類似中文的「蘇州過後無艇搭」描述的狀況。社群媒體興起之後,這個詞通常用來描述在社群媒體中人們害怕錯失與人互動的機會。後來這概念延伸到旅行,這是形容旅客經常會因為在行程中遺漏了景點而感到焦慮,有時候旅行焦慮比工作壓力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你可能一生中只會到某地一遊,但在工作崗位中你會有第二次機會補救遺漏或者錯誤。

面對數量龐大的景點而難以取捨,再加上繁複準備的重擔,我當然會感到疲累不堪。有時候,我反而會因為別人為我做了決定而感到高興,也許這就是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所描述的「逃避自由」,他認為,雖然一般人都嚮往自由,但自由也可能成為焦慮的根源, 於是乎,人們有時會試圖逃避選擇所帶來的責任。我經歷過很多次這種心理狀況,以下是幾個例子:

許多年前,我和太太參觀了赫斯特城堡(Hearst Castle),這是一座位於加州中央海岸的歷史建築,這座超級豪宅是出版業大亨威廉赫斯特(William Hearst)的宅邸。在出發前我構思要採用甚麼器材和角度去取景,隨後知道赫斯特城堡是不准拍照的,我心想:「真好!他為我做了決定!」

兩年前,我和太太到阿拉斯加旅遊,旅程的其中一站原本是去卡特邁(Katmai)國家公園觀賞棕熊捕獵三文魚,但遊客只能夠乘坐小型飛機,才可以到達這偏遠地區。太太與我發生了爭論,她對乘坐小型飛機有點懼怕。幸好後來飛機師通知我們,因為天氣狀況欠佳,飛機不能起飛,我們當然無需要爭論下去,天氣為我們做了決定!

去年我們到夏威夷茂宜島旅行,其中一天我們參加了一個觀賞鯨魚之旅,出發時間是早上六點,在同一天我們原本又參加了一個觀星之旅,出發時間是下午,回程時間是半夜。在觀鯨之旅結束之後,我們互相嘆氣,說這將會是艱苦的一天,明早又要清晨起床,去追趕下一個節目。突然之間,觀星之旅的導賞員向我們發出短訊,說因為山頂大霧,所以必須取消節目。我們不但完全沒有掃興、失望的心情,而且感到如釋重負。再一次,造物主為我們下了決定!

慢條斯理和走馬看花是兩個極端,老生常談的說法當然是要取得平衡為佳,但這談何容易,每個人都會受到自己性格傾向的催逼,若果我不能自制的時候,那麼別人為我做決定也許是好事。有時候,失去了選擇的自由,可能會重獲自由!失去了觀賞良辰美景的機會,也許是上帝給予我休息的機會!

「盛事」不足 敗事有餘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3/06/2024

為了振興經濟,香港被打造成盛事之都,可惜的是,盛事之都卻經歷了一波三折,面前更是困難重重。今年跨年煙花迎來大量內地遊客來港,煙花璀璨過後,卻有眾多旅客滯留香港,原因是香港的交通配套及各大關口消化不到急於離港的朋友。不過,盛事還是要辦下去的,6月1日及2日,Waterbomb Hong Kong音樂節在港舉行,粉絲未見偶像先遇狂風暴雨,但仍無阻他們帶著熱情參與活動,大雨熄滅不了粉絲的熱情。主辦單位原本設有物品存放服務,但在首日的演出後,觀眾冒雨排足三、四小時都拿不到寄存的行李,甚至發現行李不知去向或有損毀,令粉絲的熱情變成滿腔怒氣。從錯誤中汲取教訓,勇於改過是值得欣賞的,但如果作出的「改善」卻導致更大的過錯,那又如何?香港另一個盛事One Love Asia Festival音樂節原訂於6月21日至23日在中環海濱舉行,鑑於之前的行李事件,主辦方擔心「天氣不穩定」,盛事除了保留One Love Asia Festival音樂會的名稱,當中很多內容都有大改動,包括日期和地點,連歌手陣容都大幅修改。這一改動讓盛事「非常成功」,大大提升了盛事的知名度及見報率,原因是其他盛事基本上是舉辦後才會遭人投訴,此盛事還未舉行,已迎來大量非議之聲。雖然主辦方容許已購票者退款,但他們可曾想過,購票者付出的可不是金錢那麼簡單,他們事前需要請假、訂酒店、訂機票或高鐵票,當一切都變得「面目全非」時,他們即使可以退音樂會的門票,但可以拿回住宿和交通的訂金嗎?還有,他們滿心歡喜的期待落空,單單退門票可以補償甚麼?

旅遊除了活動本身,最讓旅客滿意的其實是服務體驗,滯留香港的旅客,有多少人願意再給香港機會?在香港失去行李的旅客,有多少人願意再給香港機會?眼看音樂會內容變得面目全非,當中又有幾多人願意再給香港機會?內地有網民不滿地表示:「香港搞不好音樂節以後就別搞了!」這又是多少人的心聲?耶穌教導人們:「你們當中有誰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計算費用,能不能蓋成呢?恐怕安了地基,而不能完成,所有看見的人都譏笑他,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或者一個王去和別的王打仗,哪有不先坐下想想,能否用一萬兵去抵抗那領兩萬來攻打他的呢?如果不能,就該趁對方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談判和平的條件。」(路十四28-32《新譯本》),耶穌說的雖然是有關人們跟隨祂時要先考慮代價,但應用在不同的項目上,也有其道理。買樓前,要小心計算清楚自己的還款能力;開設公司項目前,要看看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及人脈;要成為盛事之都,更加要多上心及用心去計算。

失錢事小,失去香港的名聲及客人的信心卻事大。


參考資料:

〈內地旅客來港跨年睇煙花塞爆口岸 呻到處人潮難過關兼的士亂收費 教你睇1APP+皇崗4大24小時通宵交通方法避免狼狽〉。星島頭條。2024年1月1日。網站:https://www.stheadline.com/lifetips/3304369/%E5%85%A7%E5%9C%B0%E6%97%85%E5%AE%A2%E4%BE%86%E6%B8%AF%E8%B7%A8%E5%B9%B4%E7%9D%87%E7%85%99%E8%8A%B1%E5%A1%9E%E7%88%86%E5%8F%A3%E5%B2%B8-%E5%91%BB%E5%88%B0%E8%99%95%E4%BA%BA%E6%BD%AE%E9%9B%A3%E9%81%8E%E9%97%9C%E5%85%BC%E7%9A%84%E5%A3%AB%E4%BA%82%E6%94%B6%E8%B2%BB%E6%95%99%E4%BD%A0%E7%9D%871APP%E7%9A%87%E5%B4%974%E5%A4%A724%E5%B0%8F%E6%99%82%E9%80%9A%E5%AE%B5%E4%BA%A4%E9%80%9A%E6%96%B9%E6%B3%95%E9%81%BF%E5%85%8D%E7%8B%BC%E7%8B%BD

洪芷菁。〈WATERBOMB香港|首日完場認領行李大混亂 官方致歉今改派膠袋〉。《香港01》。2024年6月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102509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譚皚璧。〈One Love Asia Festival|突改日期地點 歌手陣容面目全非惹聲討〉。《香港01》。2024年6月5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102595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當子女戀愛時……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9/07/2023

愛情是人們偉大的情感,是人們的基本需要。但如果子女尚未成年,那最好還是不要談戀愛。相信這是不少父母的心聲,一來擔心子女「不帶眼識人」,二來害怕影響學業,萬一「攪出人命」意外懷孕,更是晴天霹靂的兩難局面。但其實青少年談戀愛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各位可以回憶一下自己十多歲情竇初開時,也一樣對愛情充滿憧憬,瞞著父母暗中拍拖,或因拍拖而被父母責罵的例子比比皆是。

早前一份針對中學生的調查發現,在中三至中六的受訪者中,33%的男生和37%的女生曾有約會經驗;比他們更年幼的中一至中二受訪者中,曾有約會經驗的男生和女生,也分別有15%和19%。[1] 子女談戀愛固然會讓許多父母感到擔憂,但其實反對也阻止不到子女談戀愛,那父母又可以怎樣做呢?

  1. 彼此溝通和尊重

父母應該與子女保持溝通,並尊重他們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可以問子女關於他們的感受和考慮,但不要逼迫他們或者試圖控制他們的感情。就算父母不希望子女拍拖,也應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子女的戀愛關係,並保持與子女溝通,了解子女的感受和考慮,尊重他們的想法,如父母總是強硬地干涉子女的戀愛生活或批判他們對愛侶的選擇,他們可能會不願意與父母交流。

  1. 開放地談情說性

父母應建立一個能開放地談情說性的空間;開放是指談性的時候保持開放的態度,而不是指對性抱持開放的態度。父母可以提供有關戀愛關係的教育指導,例如如何建立健康的戀愛關係、識別和應對不健康的關係、訂立身體界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護自己。父母可向子女分享自己的戀愛經歷,如與配偶相識的過程,拍拖時一些有趣浪漫的小故事,處理衝突爭執的方法,及當時個人的考慮和抉擇。同時,父母也需要學習隨時聆聽子女自己的戀愛生活,並給予他們支持及建議。

  1. 放手而非放任的管教

父母要明白子女有他們的自由意志,他們並不會一直跟著父母的期望來生活,嚴厲的管教往往會帶來反效果。既然父母阻止不到子女談戀愛,大可反過來成為子女的戀愛顧問,藉此「掌握」子女談戀愛的情況,在給予意見的同時,幫助子女作出正確的決定,與子女訂立約會的守則,避免子女作出越界的行為。

  • 當子女有喜歡對象時,協助子女檢視自己喜歡對方甚麼,到底自己認識對方的程度足夠嗎?是迷戀還是真正愛上對方呢?
  • 在子女計劃約會行程時,父母可有技巧地提及要注意的地方,例如不要太夜才送女朋友回家,免得女朋友的父母擔心和對你留下負面的印象。女孩子在選擇服飾時避免過份性感的裝扮,避免留下不良的印象等等。
  • 為子女提供「約會基金」,從約會的支出,了解他們約會的內容。
  • 歡迎子女帶男/女朋友回家玩耍,藉此了解子女的愛侶等等。
  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氣氛

父母應該建立溫暖的家庭氣氛,讓子女能在家庭感受到安全感,以及父母對子女的愛與關懷,這可避免子女因缺乏關愛而嘗試在戀愛關係中尋求安全感。與此同時,也要讓子女知道家庭一直都是他們的依靠,當他們在愛情路上受到傷害時,家庭必然會給予支持及安慰。

  1. 不要侵犯子女的隱私

父母應該尊重子女的隱私,不要偷看子女的私人通訊,如手機訊息等,也不要追查他們的行蹤,讓子女感到信任和尊重。我們明白父母的出發點是關心子女,但這些行為會令子女產生十分負面的感覺,子女日後只會更抗拒向父母透露自己的事情。

  1. 尊重子女的決定

最後,父母需要尊重子女的決定。儘管你可以提供各種建議,但最終決定權還是在子女的手中。如果你對子女的選擇感到擔心,可以和他們好好談談,讓他們知道你的擔心和想法,但也要尊重他們的決定。

青少年憧憬愛情是很正常和自然的事,這反映了他們對自我認同、獨立和幸福感的追求。在此祝願各位父母可透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為子女提供正確的教育和指導,幫助子女建立健康、積極和負責任的戀愛關係。

資料庫

戀人間的身體距離

子女談戀愛了,最令父母憂心的可能是子女跟戀人有過份親密的舉動。有來自台灣的諮商心理師就表示自己會這樣提醒少女:愛情有兩種,一種是心靈上的交流,令人想向戀人分享世界上的所有事情和各種情緒,對方在自己的心中有一個特別的位置,而另一種則是著重於身體方面的探索;愛情一旦進展成第二類身體探索式戀愛,就很難回到第一類了。[2] 這樣的建議不管對女生還是男生其實都適用,持守身體界線對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都很重要,假若有了越界的舉動,雙方都會受傷害。父母如能從旁指導,適時作一些提醒,的確有助子女學習與戀人保持合適的身體距離。


[1] 〈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22年6月14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22/2021YSS_Chi.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27日)。

[2] 賓靜蓀:〈教孩子好好戀愛、好好分手〉,《親子天下》,第24期(2011年6月),網站: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1992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5日)。

流行文化中的錯誤性觀念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9/07/2023

網絡上的資訊非常之多,而當中的色情資訊、串流平台多不勝數的劇集和片段,都衝擊著我們的價值觀。然而,只要相關的資訊內容不涉及違法行為,便可能成為一種流行文化,在全球擴散至資訊流通的國家和地區。而價值觀的傳遞在大部份情況下並不涉及違法的事情,價值觀會透過流行文化將訊息傳遞給我們。在後現代的環境下,所有事情都不再有固定答案,在價值觀上,對與錯似乎已沒有絕對答案,又或者會出現少數服從多數的情況,多數人的想法會壓倒少數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誰能主宰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很大程度取決於網絡、社交媒體的傳播資訊量,特別是在無法判斷價值觀對錯的社會,也很難教育青少年,因為他們接觸得最多的便是網絡資訊。

少數服從多數

毋庸置疑地,大部份青少年的成長路上,接觸網絡的時間往往多於與真實世界的人溝通。若果喜愛於串流平台觀看動畫、漫畫或打電玩的話,價值觀很容易就會潛移默化地受網絡媒體影響,而網絡資訊總不會指出某些價值觀會對人有何影響,即使對人會帶來負面影響的訊息也會以肯定、正面的態度來包裝。例如香港首位AV女優於日本出道的消息傳開後,大部份媒體或網民所表達的態度都是支持和肯定,稱這位女生有敢於追夢的勇氣,彷彿合理化了他人去投身色情產業,我們可以看見其中肯定這位女性的聲音佔了大多數的。所以我們應該思考:是否大多數人都支持某一種講法的時候,它就能成為真理呢?

在某一個範疇裡,每一個人第一次接觸的資訊都非常重要,因第一次所吸收的知識很容易就會成為批判同樣範疇知識的基礎。而青少年對於未知領域的學習模式,就是模仿。在網絡與大眾媒體的渲染下,人很容易受主流媒體資訊所展現出來的價值觀或對某種事物的印象所影響。事實上,從網絡上得到的資訊大部份都難以證實。以串流平台Netflix為例,過去平台上的一些劇集成功營造了「Netflix效應」現象。

早前CNN刊登了一篇名為:「Netflix效應:為何西方女性前往韓國尋真愛」的報道,當中引用了一位韓國學者對在韓旅居青年旅館的女性遊客進行的訪問,發現接受訪問的123名女性(大部份來自北美和歐洲),都是受到Netflix效應的影響而到訪韓國。其中一位來自摩洛哥的20歲學生表示,自己受K-pop和韓劇的影響來到韓國,她和其他外國女旅客一樣,最初都認為韓國男性大部份都像韓劇中的男性,具備紳士風度、禮貌、浪漫、俠義等夢幻品格。但該位女學生在韓國的經歷令她對韓國男性的夢想幻滅,她發現有些韓國男性會認為外國女性比較開放,曾有陌生人在街上向她提出性要求,她感嘆:「男人就是男人,人類在任何地方都是相似的。」[1]

有人被Netflix效應影響,正正是因韓劇傳遞的訊息成為了大多數的聲音,令網絡充斥著韓國男性的美好印象,讓人們錯誤以為全部真實的韓國男性也是如此。Netflix效應是活生生的例子,證明網絡的威力,但這只不過是一些劇集讓人對某類人有以偏概全的錯覺,若果一些錯誤的性觀念,或者難辨對錯的戀愛觀念,成為了大多數聲音的時候,這影響可以是很深遠的。

錯誤性觀念

  1. 即食戀愛:可能在大多數人眼中,即食戀愛是夢幻的愛情,不需花費太多的時間就墮入愛河,一見鍾情在韓劇中屢見不鮮,例如早前熱播的韓劇《社內相親》都有這樣的情節。除了韓劇,動漫之中亦有不少一見鍾情的劇情,甚或乎一些讓兒童接觸的童話故事也是如此。當然,世界之大的確會有一見鍾情的情況,但必然是少之又少;抱持夢幻的愛情觀更有機會讓人對戀愛產生不切實際的想像,一旦幻想破滅,戀人關係亦難以長久。香港青年協會過去曾進行一項名為「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當中有些個案更是令人驚訝,一名男生在初中時表示自己已有十多次戀愛經驗,最短的關係只維持了一天。[2]
  2. 性關係平庸化在不少的劇集當中,性關係是情侶間必然會發生的事。當然,在性解放的思潮下,不認同婚前性行為的,便屬於「保守」。不過問題是,為何是保守?說到底都只是因為不同意婚前性行為者只是少數,所以會被冠上「保守」之名,不同意就是跟不貼潮流。但實際上,特別對學生來說,過早的性行為,不但忽視了意外懷孕這個青少年未能承擔的結果,更造成了單親媽媽等等對青少年不健康的現象。此外,性行為如果從婚姻中抽離,更會影響雙方關係,「海蒂性學報告」便提出了這一點。[3]
  3. 關係混亂化:近年來慣常出現的節目題材,男女之間的關係總是混亂複雜的,網絡媒體所展現的,是要滿足觀眾的口味,從而達到最大流量,所以大多是沒有教導目的的。例如一些講述一批參加者去戀愛島求偶的「真人騷」節目,後來甚至發展成參加者需要裸體參與節目。動漫亦出現「出租女友」的題材,並且大受好評,也就是說這種鼓勵援交的錯誤倫理關係亦被浪漫化的劇情所掩蓋,甚至有一些主打關係混亂,成為「NTR」(被戴綠帽)[4] 題材的作品亦頻繁出現,這裡就不詳述了。

最後,我們可以看見網絡世界之大,各式各樣的價值觀都有,但很多時人們為了流量,為了滿足自己的性慾,污名化和模糊化了一些正確的性觀念。原本性關係是建基於幸福的婚姻裡,但媒體展現出來的就是對婚前性行為的肯定,性行為不再與愛有關而只是發洩性慾的工具,這也褻瀆了性的意義。[5] 當原告變被告,錯誤被視為正確,健康的性觀念被視為異類,後果卻是可大可小。故此,縱然正確的被視為少數,但正確就是正確,錯誤就是錯誤,並不會因為大多數人在說謊,令謊言變為真理。


[1] Jake Kwon, “‘The Netflix effect’: Why Western women are heading to South Korea in search of love,” CNN, last modified August 14, 2022, https://edition.cnn.com/travel/article/south-korea-western-women-seeking-love-intl-hnk-dst/index.html.

[2] 〈新聞稿〉,香港青年協會,2019年2月13日,網站:https://hkfyg.org.hk/wp-content/uploads/2019/02/青協新聞稿_公布「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結果.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0日)。

[3] 海蒂〔S. Hite〕:《海蒂性學報告:情愛篇》(The Hite Report: A Nationwide Study of Female Sexuality),李金梅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頁217。

[4] NTR這個網絡流行語沿於日語,有被戴綠帽,即自己的對象與別人發生了性關係,或綠帽癖的意思,即為到被戴綠帽一事感興奮,參:〈NTR(網絡流行詞)〉,Baidu百科,網站:https://baike.baidu.hk/item/NTR/489821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7月11日)。

[5] 韓炳哲:《愛欲之死》(Agonie des Eros),管中琪譯(台北:大塊文化,2022)。

高小生對愛情的迷思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5/2023

小四至小六的高小學生踏入青春期,受到荷爾蒙的影響和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對愛情既感興趣,又感困惑,他們或會對愛情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令自己及他人受傷。本文嘗試說明高小學生常見的戀愛迷思,以及一些處理方法。

迷思一:愛情就是浪漫和激情

部份學生認為愛情需要有浪漫的表現,才算是全情投入,例如每天接送戀愛對象、時時刻刻都要黏在一起。某些學生認為戀愛對象是不能和其他異性有正常社交互動,有時更會以激烈的手法來表達不滿,例如發現形跡可疑的小三,不由分說便在大家所屬的WhatsApp群組公開彼此的對答,藉此向「疑似小三」施加群眾壓力。

可能愛情裡的浪漫和激情的行為較易被看見和模仿,令某些人以為這是表達愛意的方法。對於尚在摸索何謂愛情的孩子,家長可向他們作出提問:一、我們是否只能在發展友誼和發展愛情之間,二擇其一?為甚麼?二、父母有沒有其他異性朋友?大家又是如何相處的?

家長可引導孩子思考在現實生活中,友情和愛情是沒有衝突的,兩者可以並存發展,這意味著我們拍拖後,並非就要捨棄友情。真正令人感到放鬆和舒服的關係,是帶有安全感的;而安全感能建立起來,是有賴雙方持續地以不同的形式去表達關心、尊重和信任等,彼此都需要付出努力和耐心。相反,勉強對方向所有人抱持排他的態度,好比「夾硬」把二人綁在一起,可能在短時間內二人會看起來貌似一對熱戀中的情侶,但這種關係是很脆弱且令人緊張的。家長可問孩子喜歡哪一種關係?又打算如何建立具安全感的人際關係?

迷思二:愛情就是有求必應

有些學生把愛情看成是一種神奇的魔法力量,認為愛情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喜好、性格、興趣和價值觀等有時在兩性關係中不自覺地委屈了自己,或者走向另一極端,對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跟對方說:「既然你愛我,就要像我一樣只喜歡粉紅色」、不理對方的意願,迫使對方作某些行為等等。

到底「既然你愛我,就要……」這個說法是否合理呢?與人相處除了要照顧彼此的感受之外,設立界線,顧及事情是否合法、是否涉及身體、金錢等都是重要課題,特別是對於心智尚未成熟的人,他們對事情和人際關係的看法還有待發展,若單單因為一句:「既然你愛我,就要……」便麻木跟從,雙方都有可能會做出一些傷害自己或別人的事情。若事件本身涉及觸犯法例的行為,當然要拒絕;若要求涉及身體,例如親密接觸和拍攝身體的照片和影片,也應當拒絕;若涉及金錢,尚在求學的孩子根本沒有能力去處理,也必然要拒絕。

有時孩子很擔心拒絕對方的要求會令關係受損,而事實上當對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就已經危害了彼此的關係,例如說:「既然你愛我,就要和我一起排擠小明」,這樣做明顯會傷害別人,這並不是愛。我們應讓孩子明白真正的愛的本質,是包含責任、承擔、專一這些元素,真愛會令對方成為更好、懂得欣賞和珍惜別人的人;因此「和我一起排擠小明」的要求,不能讓人變得更好,也會令大家不開心。孩子聽到這種要求,可陪對方一起和小明傾談,了解當中大家的想法。

部份家長可能覺得孩子不會明白這些概念,但其實他們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聰明。孩子需要的是能夠信任他們、不帶批評的態度,跟他們相處如朋友的人,帶領他們去感受內心真實的想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上文提到「既然你愛我,就要像我一樣只喜歡粉紅色」的說法,這裡並沒有涉及不合法行為、身體或金錢,是純粹關於個人喜好,但這樣的要求也不合理的,我們要告訴孩子與人相處就需要互相尊重,接受對方和自己是有差異。家長不妨以真實的個人經驗作說明,例如父母的喜好和性格特質各有不同,大家是怎樣維繫一段長久和良好關係呢?這些問題可以幫助孩子思考。

迷思三:愛情是評估自身價值的方法

高小學生很流行製訂一個排行榜,選出大家公認的「男神」和「女神」,認為愈多人暗戀或明戀的人,就愈有價值,一旦榜上無名,某些學生就覺得自己在學校裡是不受歡迎和失敗的人。另一方面,他們又覺得總要找一個「喜歡的對象」,才覺得自己是班上的一份子,才算是正常的人,他們只專注愛情,忽略了人生其他方面的事情。

人都很需要被其他人認同和接納,從其他人的回應去了解自己的價值。事實上,擁有良好溝通技巧的人當然容易受大家歡迎和喜愛,並自覺自己是個重要的人。遇上因為不夠受歡迎而沮喪的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他們思考:一、我們可以怎樣把想法和感受合宜地向別人表達出來呢?二、當我們等待愛情時,怎樣去充實自己的內涵,例如發展興趣和才能,讓我們能夠和其他人分享自己的喜好呢?三、現實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拍拖結婚,他們的價值可在甚麼地方展現出來呢?

有人或會認為在小學階段的戀愛心思只是小孩子的玩意,也不當作是怎樣的一回事;其實這正是很寶貴的機會,讓家長陪著孩子上一堂「愛情先修班」,預備孩子長大成熟時懂得面對愛情。成長中的孩子很需要朋輩認同,家長可觀察孩子的朋友圈中,若有戀愛價值觀相似的家庭,不妨主動提議多些相聚,讓孩子們互相交流對戀愛的想法,令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無論多成熟的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帶領和教導,孩子亦很想知道父母的經歷,請以期待的心情和孩子分享你對愛情的看法吧!

如何與真.假同性戀者互動同行……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 受訪者:康貴華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21/02/2023

23902323,23902323,23902323……明光社自2010年3月12日起,逢星期五下午,便會接聽同性戀諮詢熱線的電話,來電者主要是本身有性傾向或同性戀疑惑,又或是他們的家人或朋友,不知道如何處理及面對有關情況,便致電我們的熱線。多年來,我們發現接聽的電話中,有真、假的同性戀者,在一些疑似個案中,當事人固之然充滿困惑,關心他們的父母或朋友也表示感到無可奈何,不知道如何是好,今期「我有話說」,我們訪問了資深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他分享了多年來非常寶貴的實戰經驗,教我們如何分辨真.假同性戀,以及怎樣關心他們。

何謂真.假同性戀?

我是男性,我對男性有好感,這是同性戀麼?我是女性,我經常想念另一位女性,當她與別人一起,我便會很妒嫉,這是同性戀麼?我的兒子很愛看同性戀的網頁,他是同性戀麼?……康醫生指出有些同性戀行為表現或關係,會被誤認作同性戀,例如:一、女性化的男仔或男性化的女仔,他們不一定便是同性戀,也可以是異性戀的;二、兩個同性別的人在試玩婚姻中的角色扮演,這在女校中是常見的;三、兩個同性別的人抱著玩遊戲的心態模仿同性戀或參與同性性遊戲;四、當事人短暫地被同性別的人吸引或與對方發生性接觸;五、兩個相同性別的人發生了不健康的情感依附/互相依存關係(Emotional Dependency or Co-Dependency)。

以上這些表現,不盡是同性戀,真的同性戀需要完全符合以下三項條件:一、持續地被同性吸引;二、追求同性之間情愛的關係(Romantic Love),及三、追求同性之間情慾親密的關係(Sexual Intimacy)。所謂持續,是指最少超過半年的時間,康醫生提到有些心理學家發現,一些人在青少年期,會短暫地被同性吸引,甚至有同性性經驗,卻不一定持續,他們成長之後,同性吸引便自然地消失。真正的同性戀者,是會想要發展出如情侶般的戀愛及情慾關係。

那麼,甚麼是情感依附/互相依存關係?康醫生闡釋互相依存關係是一種過份親密,卻不是戀愛或性愛的關係。不健康的情感依附/互相依存關係的表現包括:常常關注對方的儀容和一切,看不到對方的錯,常代表對方說話。他們又常送禮物給對方,很維護對方及彼此關係。他們亦有强烈的排他性,只喜歡二人世界,很懼怕失去對方,並且很容易產生嫉妒,不願對方與別人在一起等。另外,若對方不參與一些活動,自己也不會參加,而他們對其他友誼也不感興趣、甚或逃避其他友誼。

也許,同性戀者會較容易發展出互相依存關係,但本身沒有安全感的異性戀者,尤其是在原生家庭缺乏愛的女性,也容易發展出不健康的互相依存關係。

明光社

康醫生進一步建議為人父母、教牧同工或同行者(以下簡稱他們為幫助者),當懷疑子女或會友是同性戀時,首先,可以從旁觀察子女或信徒,看看他們是否經常與同一位同性朋友有密切接觸、表現出戀愛的行為,例如天天見面或聊天,言談中含有親暱的言詞,例如以「sweet heart」、「老公仔」、「老婆仔」,或與「sex」有關的話題,甚至有上文提及互相依存關係的表現。不過,他們的關係必須符合持續、追求情愛及情慾,當事人才算是同性戀者。

在懷疑階段,幫助者切記不要勉強當事人討論同性戀的話題,尤其是父母,不要為了想知道子女是否同性戀者,便侵犯他們的私隱如偷看手機或電腦訊息。如果彼此關係不好時,直接詢問當事人大多數情況只會換來「否認」的回覆。

即使未知當事人是否真的是同性戀者,或只是基於「好玩」等其他原因,要明白如何與他們相處,應先尋找一些資源,了解同性戀的成因,同性戀者的需要和內心的困擾,這都有助了解如何與當事人相處及同行。

為何想要發展同性戀?

無論是真或假同性戀,康醫生提到有很多後天的成因,除了性文化開放的推動或出於好奇等,有一些人可能是與異性談戀愛時受過傷害,以致他們希望找到一個「同性情人」,康醫生認為他們都不是真的改變了性傾向,例如一位女士因為覺得天下男士一樣黑,而與另一位女士拍拖。對方能夠吸引她,很多時是因為對方(通常作男性化打扮)會保護自己,對自己照顧有加,況且對方本身也是女性,自然比男士更加細心,照顧更到位。其實,該位與女性拍拖的女士,是在與「男性」角色的女性拍拖,有一天,當有一位真正能照顧到她的男士出現時,這位女性很容易便投向這位男士的懷抱。

有些人則是受到父母影響,例如愛作男性化打扮的女同性戀者,她們可能受父或母的惡劣關係影響。例如當父親否定女性的價值,女兒或想以男性化表現和行為討父親喜悅。若父親有暴力行為或表現得不負責任、甚至性侵女兒,女兒認同不到作為弱者的女性角色,或是為了保護自己以減低被性侵的機會,她便會在外表上作男性打扮,卻把內裡的女性形象投射向其他女性,行動上會好好保護及照顧身邊的女性。

至於男性,康醫生指出有些人受到母親操控、否定、責罵,於是覺得女性很難相處;有些則相反,與母親過份親密,於是自然地模仿母親;有些則是父親在家中經常缺席,與父親疏離,或每每遭受父親否定及責罵。由於他們無法認同及模仿父親的男性形象,因而建立不到男性的性別自信,有的甚至對自己表示懷疑。當他們碰到出色的男性時,男同性戀者的自卑感會增加,同時產生戀慕的感覺,希望能和這些出色的男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感受被愛被照顧。異性戀的男性遇到出色的男性時反應卻有所不同,由於他們具備一定的自信,所以他們會相信自己能夠透過學習與模仿,變得與其他男性一樣的出色。

簡單而言,父母如何與子女互動,對子女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包括影響他們性别認同和性傾向的心性發展。

不過,同性戀成因複雜,當事人不是單單受到父母影響,才會有同性戀傾向。康醫生指出,同性戀的其他後天成因,包括童年及青少年期朋輩的負面影響,例如被同性取笑、起花名、否定、拒絕或欺凌,或是遭遇到性侵犯、性暴力或過早及不健康的同性之間的性經驗。但康醫生強調,同性戀的成因非常複雜,非靠單一因素所致,是由先天和後天多種因素互動形成,而同性戀孿生兒的研究也確認,後天因素比先天因素影響力更大。

如何幫助真.假同性戀者?

上文提到人們發展出同性戀傾向可能是受父母的影響,而他們亦較容易建立出互相依存關係。因此,康醫生認為一些同性戀者雖然不再進入同性性關係,但他們也很難一下子便停止其同性戀的關係,因為當人們仍然情感依附/依存另一方(無論同性或異性),沒有了對方便會失去存在感或存在意義。康醫生打了一個比喻,你若勸人不要吃垃圾食物,卻又沒有給他其他營養食物,這是不行的。幫助同性戀者的主要目標,是讓他/她們經歷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及多方面的情感支援,這樣,同性戀者才有能力,選擇離開同性的情感依附及同性戀的關係。

幫助者也要謹記,不要侵犯當事人的私隱、不要強迫他們討論同性戀的話題之餘,即使幫助者不認同其同性戀行為,也不要責備他們,又或強迫他們改變。因為責備無法讓他們改變,強迫他們改變亦只會迎來更大的抗拒或反彈,反而要以愛心接納他們。

另外,幫助者可以尋找合適的資源,對同性戀這課題加深認識,這方面明光社、性文化學會,香港心性教育協會及新造的人協會的網站都有豐富的資料供大家參考。幫助者要對同性戀這課題有相關認識,也要預備重新認識當事人,開展新的關係,多聆聽了解,建立同理心,暫時放下自己的立場和批判,減少教導或提供解決方法。而身為父母的幫助者更可以設立目標,以五種愛的語言(通過正向的言語、精心的時刻、送贈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改善子女和父母、家人的關係,學習欣賞肯定子女。身為信徒的幫助者則可以幫助他們重新以神的眼光看自己的價值及性別。康醫生分享到,幫助者要避免對當事人說出傷害性的說話、保持與他們坦誠溝通。

康醫生強調全人關顧非常重要,有時,同性戀表現只是表徵,當事人其實內裡出現很多問題,如性別自信未有好好建立,與父或母的關係不和,對異性形象的扭曲,內心對愛的渴求得不到滿足,於是便發展出不健康的情感互相依存的關係,甚至進一步發展出同性戀傾向……社會人士面對同性戀者,主流的回應方法是鼓勵同性戀者肯定和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和行為(所謂gay affirmative approach),康醫生認為,只幫助同性戀者接納自己並不足夠,也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幫助當事人處理同性戀背後的根源問題,才是當事人最需要的幫助。幫助同性戀者醫治創傷,修復關係,建立性別自信,有助當事人成長和改變。是的,只要當事人經歷到不離不棄的愛、他的性別、能力及恩賜等不斷被肯定、得到同性恰如其份的關心,與同性建立健康的友誼,當事人的同性戀傾向往往會自然地改變。

當然,成長更新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表示同性吸引會完全消失,但同性戀者是有權作出選擇,改變與不改變同性戀的傾向,或選擇與不選擇進行同性戀行為。

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9/2022

「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這句看似是開玩笑的句子,多多少少也反映出現實世界的殘酷,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先入為主地因一個人的外表而對他的人品性格產生一些既定的想法,這些想法或會阻礙我們真正了解對方,心理學上稱之為「暈輪效應」(Halo Effect)。

認知偏誤影響人的判斷

暈輪效應又可稱為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或月暈效應,它是一種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心理現象,指人們會將對一個人某方面的認知和判斷,推論到認知對象的其他方面。

美國心理學教授Richard Nisbett和Timothy Wilson曾進行一個經典的實驗,[1] 他們先錄製兩段由同一位比利時籍導師用帶有歐洲口音英語接受訪問的影片,一段以親切友善的態度回答問題,另一段則以冷淡疏遠的態度回答。他們同時將學生分成兩批,一批收看親切友善態度的影片,一批收看冷淡疏遠態度的影片,最後收集學生對導師的意見。收看親切友善態度影片的學生認為導師的外表、態度和口音都是吸引的;而收看冷淡疏遠態度影片的學生卻認為同一位導師的外表、態度和口音都是令人討厭的。兩批學生基於對影片中導師的初步印象,擴建到對他個人方面的其他評價。這明顯是一個以偏概全的想法,但人總難免會出現類似的偏見。

如果某人令別人留下良好的初步印象,那麼別人對他其他方面的評價也會傾向良好,會認為他正直、善良、誠實、勤奮等;反之,如果某人令別人留下的初步印象欠佳,那麼別人對他其他方面的評價也會傾向欠佳,會認為他自私、貪心、虛偽、懶散等等。如果一位樣子俊朗的男士行路不小心碰到一位女士,這是「浪漫邂逅」;換成一位樣子普通的男士,這是「行路唔帶眼」;再換成一位樣子猥瑣的男士,則會變成「非禮」。

除了人際關係方面之外,暈輪效應也會影響我們生活的其他層面。那如果我們樣子平凡,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必定輸在起跑線呢?

樣子以外的因素

雖然樣子是天生的,但外表除了包括樣子、五觀,還包括身形、髮型、衣著、眼神等等元素,這些都構成了我們的外表,而初步印象除了受外表影響,肢體動作、說話、態度、甚至體味,也會影響別人對我們的觀感。所以我們可以加多注重儀表和說話的表達方式,努力在他人心中建立良好的印象。

整潔的樣子、合適的服飾、友善的眼神、親切的笑容等等都能帶給人良好的觀感,與人溝通時也要注意禮貌和態度,也可利用語氣和聲調來增添說話的感染力,好好利用暈輪效應,在別人心中建立良好的印象,這對我們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幫助。

但暈輪效應只是一種認知偏誤,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時日久了,其他人自然會察覺到外表以外的特質。天生麗質是上天的恩賜,但如果空有外表,卻無實際的內涵,儘管能贏在起跑線,如果未能好好把握機會,即使有再好的機會恐怕中途也會被取消資格。就如在面試時成功讓考官留下良好印象,求職成功,但原來自己根本沒有能力勝任那個崗位,又或自己的工作態度惡劣,即使外表再好,大概也過不了試用期。所以我們在努力建立良好印象的同時,也要用心增添個人的內涵,在品格、知識、能力、技巧、態度上長進,這才有能力跑到終點。

在善用暈輪效應之餘,其實也要注意人們會受暈輪效應的影響,以致看不清別人的真貌。尤其在人際相處上,人們往往容易被別人的外表吸引,產生好感,在未深入認識一個人時已喜歡上他/她,但其實喜歡的只是自己對對方的片面認知,或是投射出來的美好想像。如果在未深入認識對方以先就展開戀情,甚至輕率地發生性關係,但在繼續交往時才察覺對方並不如想像般美好,最終只能讓戀情終結,這樣會令雙方都不好過。

客觀的認識能讓關係更持久

喜歡一個人是感覺,愛一個人是決定。當被某個人的外表吸引時,更要意識到暈輪效應的存在。大家不妨先按捺自己的情緒,以朋友的身份與對方相處,慢慢觀察及了解這個人的想法和性格,讓自己能比較客觀地認識他/她的整體,然後才決定是否跟他/她發展情侶關係,相信這會讓大家能更順利地攜手跑到終點。

資料庫

對外觀抱負面看法有損心靈健康

總覺得自己的外觀不夠好會令心情欠佳,一項調查就反映了有關情況。該調查在2019年由一個英國慈善組織與一間市場調查公司進行,調查訪問了1,118位13至19歲的青少年,有37%的受訪者為自己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感到不開心,這反映他們對自己體形的觀感傾向負面,31%受訪者甚至感到羞恥。而在4,505位成年受訪者中,也有34%受訪者為自己的身體意象感到焦慮,35%受訪者因而感到憂鬱。[2] 負責調查的組織指,人們在社交媒體平台如Twitter和Instagram,每年分享數以十億計的照片,這反映社會愈來愈受消費主義影響,並且以名人生活為導向,以及愈來愈注重外表。他們建議政府實施新的行業守則,以防止社交媒體公司推廣一些內容會令人對身體意象產生負面觀感,令情況進一步惡化。[3]

 

(本文原載於第146期〔2022年9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Richard E. Nisbett and Timothy D. Wilson, “The halo effect: Evidence for unconscious alteration of judg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 no. 4 (1977), 250–256, https://doi.org/10.1037/0022-3514.35.4.250.

[2] 13至19歲青少年受訪者來自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士;成年受訪者則來自全英國,參“Body image report - Executive Summary,” Mental Health Foundation, accessed February 14, 2024, https://www.mentalhealth.org.uk/explore-mental-health/articles/body-image-report-executive-summary.

[3] Haroon Siddique, “One in eight UK adults have suicidal thoughts over body image – poll,” The Guardian, last modified May 13, 2019, https://www.theguardian.com/lifeandstyle/2019/may/13/body-image-survey-one-in-eight-uk-adults-suicidal-thoughts.

從《盲婚試愛》看關係建立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7/05/2022

媒體上有不少以戀愛交友為主題的真人show,如美國、英國的《慾罷不能》系列(Too Hot To Handle)、日本的《雙層公寓》系列、韓國的《單身即地獄》等等。這類節目總會以「配對」為目標,製作人會安排互不認識、參與製作的男女,在鏡頭前共同生活,看看他們能否擦出愛火花。

2020年在Netflix推出、一個嶄新形式的戀愛真人show——《盲婚試愛》(Love is Blind),節目推出後大受歡迎,之後再推出第二季,更拓展到推出「巴西篇」和「日本篇」。此節目與過去的戀愛真人show有所分別,製作人會安排所有參與製作的男女居住於同一宿舍,但男女雙方居住的地方卻被一面牆分隔,因此他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外貌。參加者可以在10天內自由約會不同異性,彼此隔著牆在看不到對方的情況下交談。如此,在撇除「外表」因素的情況下,二人會透過聲音來建立情感,並尋找人生伴侶。當參加者覺得對方適合自己,認為自己找到了終身伴侶,就可「求婚」,「求婚」一旦成功,他/她才能一睹自己伴侶的廬山真面目,二人之後會一同生活數星期,如果到最後彼此情投意合,就會進行結婚典禮。

本年2月在Netflix上架的《盲婚試愛:日本篇》中,共有13位男生和11位女生參與節目,在經過數次約會交談後,參加者對素未謀面的異性有了基本認識,可能因著彼此有某些共同經驗或喜好,開始有參加者與個別異性相處時特別投契,漸漸對對方產生好感,甚至出現迷戀的感覺,最後有八位男參加者成功「求婚」,能與女伴見面。

可能因為大會揀選的參加者,他們的外表都達一定水平,所以大部份「求婚」成功的參加者,都對伴侶的外表感到滿意,但有一位女參加者卻被男伴的一頭金髮嚇壞了。女方表示如果在平日的社交生活裡遇上對方,一定不會考慮與他交往。但在看不到對方的情況下,彼此作了深入認識、了解,她被男方的內心吸引,二人最終更成為了少數能結為夫婦的參加者。

「外在美」和「內在美」哪一個因素在戀愛關係中更加重要?相信大部份人都會回答「內在美」,但「外表」是構成我們展現給人的「第一印象」,而「第一印象」在我們交友戀愛中往往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第一印象」欠佳的話,對方做的一切都可以是不討好的,人們許多時也不願意再嘗試了解或欣賞對方的「內在美」。但「第一印象」並不能全面地反映人們真實的一面,因此剛才提及的節目嘗試將「外表」因素移除,讓參加者透過交談,由最初的閒聊,漸漸分享到彼此對人生、婚姻、家庭等等的想法,讓參加者有機會直接觀察對方的內心世界。不少參加者都認為這種相處方式,能幫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心靈夥伴。不過,在短短10天的日子裡,真的足以讓人尋找自己的理想伴侶嗎?

「求婚」成功的參加者可離開原先居住的宿舍,與伴侶一同生活,但激情來得快,去得亦快。就算最初跟對方有多投契,也需面對真實相處的考驗,參加者憧憬跟伴侶相處的美好生活,都可能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求婚」成功的八對情侶陸續出現因了解而分開的情況,有人突然對伴侶失去興趣、有人由活潑健談變得沉默寡言、有人因太專注工作而冷落了伴侶、有人發覺彼此性格嚴重不合、有人一直不願意向伴侶打開心扉、更有人發現伴侶所說的話原來只是不盡不實的謊言。

原來在撇除「外表」因素下建立的「第一印象」,也可以是十分不準確的,因為我們都會傾向努力向自己喜歡的人展現自己的優點,掩飾自己的缺點。但當二人關係日漸親密,人的本性自然會慢慢流露出來,當初努力隱藏的缺點就會浮現,二人生活上的習慣、想法、價值觀等差異也可以令二人產生衝突,再加上他們相處的時間太短,建立起來的感情也不深厚,彼此關係太脆弱,令雙方無法接納和包容對方的不足。節目最後只得兩對情侶能踏上紅地氈,進行結婚典禮,成為真正的夫婦。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面與人溝通,當遇上外表吸引的人,難免會因對方的外表而產生好感,甚至迷戀對方,但其實這份情感只是建立於自己對對方簡單的認知,再自我幻想出來的美好想像。在今天講求感覺的戀愛文化下,不少人認為「啱feel」就會向對方展開追求,但如果就此發展感情,愛上的只是彼此構建出來的虛像,時間一過,就如節目中的男女一樣,發現對方並不如自己所想像的美好,最終分手收場,自己也弄得遍體鱗傷。

所以,當我們對別人產生好感時,不妨停下來,先嘗試與對方作朋友,以朋友的角度慢慢觀察對方待人處事的態度,以及了解對方對不同事情的看法。當與對方成為真正的朋友時,我們才有能力欣賞到他/她的「內在美」,這時才認真檢視對方的整體,不只是外表,還有內涵、性格、彼此的相處方式等等,看看他/她是否適合作伴侶,之後才向對方表達心意,相信這樣的發展,二人的關係會較穩固。就算在認識的過程中,發覺對方並不適合自己,二人無法成為情侶,但能結交多一位朋友,也是一件好事。

最後,祝福在節目中成婚的兩對夫婦永遠幸福快樂。

自我認識及戀愛教育 青少年夏令營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03/09/2021

今個暑假有機會為一間教會的青少年帶夏令營,與十多位年輕人在遊戲中認識自己,以及學習戀愛態度。首先,我派給他們每人一個面譜或人形木公仔,他們在面譜或公仔上隨意畫能代表自己的圖案,然後,逐一出來介紹自己,例如喜歡音樂的青少年會在面譜上畫上音符,喜歡簡潔及運動的只在木公仔畫上簡單的線條,這樣,大家便完成簡單的自我介紹。

青少年非常重視朋輩對自己的身份認同,因此,朋友的正面回饋對他們肯定自己的價值非常重要,要認識自己需要自我坦誠及透過別人的回饋,我嘗試用「周哈里窗」的概念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認識及回饋。

我是個怎樣的人

我用了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提出的「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概念,進一步增加自我及互相認識,周哈里窗將自己和別人對於自己的認識交織出四個區域,就是「開放自我」、「隱藏自我」、「盲目自我」及「未知自我」,這四個自我。在「我是個怎樣的人?」的遊戲中,我設計了30個性格詞彙給參加者選擇,他們需要在這30個選項中,選擇一個形容自己的詞彙,例如:守時、有創意、可信任、健談等等,寫在紙上,不要讓人看見,而其他參加者也要選擇一至兩個形容別人的詞彙貼在他的背上,最後,所有參加者都要將貼在背上的詞彙取下來,對照這兩組形容詞,自己形容自己和其他人形容自己一樣的詞彙放在左上角是「開放自我」一欄,將別人有寫的但自己沒有寫的詞彙放在右上角是「盲目自我」一欄,將自己有寫但別人沒有寫的詞彙放在「隱藏自我」一欄,自己和別人都沒有提及一欄就是「未知自我」,是也就是潛質。這樣一來,每個參加者看著自己的「周哈里窗」,對於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便會更為清晰,我們的目標是希望增加大家彼此認識,將「開放自我」一欄變得愈來愈大,縮小「隱藏自我」,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減少自己及別人不知道的部份,藉由和他人對話增加互相了解(參表一),於是,我邀請參加者介紹自己,然後其他人給予反饋,這樣,每個人便對自己及別人了解多一些,促進大家的關係。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明光社

分辨友情、曖昧、愛情、迷戀

青少年時期很渴望有同輩朋友,對於男女的界線可能不夠清晰,導致誤會頻生,影響彼此的關係。表二顯示著不同的關係,大家的情感、活動、距離、人數及關係也會有所不同,恰當的身體及情感界線對於一段關係非常重要。朋友間的友情,大家會保持正常的距離,朋友人數不限,情感界線清晰,多進行群體活動;在愛情和友情之間可能會有曖昧關係,大家的關係含糊不清,關係較友誼親密,但又未到愛情般親密,單獨及群體活動都會有。至於愛情,兩人互相傾慕,會單獨約會及有較親密的接觸,情感界線非常清晰,屬專一的戀人關係。至於迷戀則是單方面的傾慕,關係含糊不清,人數也沒有限制,屬一廂情願及存在很多幻想,未必是事實,很多網上情騙便屬這類。

青少年間的相處,身體界線要清晰,避免不必要的誤會,甚至被告性騷擾,因此,為避免性騷擾或誤會,我會特別提醒他們相處時要留意大家的性別、關係、年齡、行為等等,例如:抱一兩歲大的BB姪女與擁抱一名陌生女性,後果將會有天淵之別。

健康的身體界線有助友情的建立,增加彼此的互信關係,有了信任關係,將來才有機會發展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而與人曖昧,彼此間有很多猜疑,容易令人以為用情不專,可能導致真正的愛情無法開花結果,豈不可惜?

明光社

銀髮族的性與愛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9/2021

根據香港政府公佈的2020年人口統計數字,香港60歲以上的長者人口約200萬,佔整體人口約27%,[1] 即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長者。社會對長者的關注,主要圍繞醫療和社區照顧層面,而長者在性方面的身心健康卻一直都被忽略。

一談到「性」,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踏入青春期的青少年和身心成熟的成年人,不少人認為人們到了某個年紀,就應該清心寡慾,再沒有「性」方面的慾望,若仍然專注於「性」,就是「老而不」。但其實「性」是圍繞我們一生的課題,由出生到死亡,我們的生活都與「性」息息相關。

的而且確,男女身體的老化情況,都會影響長者的性生理狀態。男性在踏入30歲後,體內睪酮(男性荷爾蒙)水平開始每年下降約1%,所以年長男性體內睪酮水平比年輕時為低,需要較長時間和更多刺激才能讓陰莖勃起,維持勃起的時間亦較短,甚至出現不舉的情況。當女性踏入更年期,體內的雌激素(女性荷爾蒙)水平同樣也會降低,除了會出現停經的情況之外,陰道黏膜層也會變薄,陰道分泌減少,引致陰道乾澀的情況。[2]

男性可能自覺性能力減退,而不滿意自己在性方面的表現,因而減少與配偶發生性行為。同時也有人因著不滿意自己的能力,而過份依賴藥物及所謂「補品」來提升性能力。女性也可能受傳統的思想影響,認為更年期停經後已不能生育,所以不應再有性生活,或認為若上了年紀仍有性慾是不正當的表現。此外,陰道乾澀的情況也會令女性在性行為時感受痛楚及不適,減低女性發生性行為的意願。[3]

長者的身體機能出現衰退是正常不過的事,長者需要明白及接納自己身體的狀況,但無需將「性」從日常生活中剔除。長者可誠實地向配偶分享自己的身體狀況,尋求彼此都合適的親密行為方式。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使用藥物或選用合適的潤滑劑,讓夫妻間的性生活更和諧。另一方面,性交並不是性行為的唯一方式,從廣義的角度來看,擁抱、接吻、愛撫等親密接觸也是性行為的一種,長者可藉著這些不同程度的親密接觸來向配偶表達愛意,增進夫妻間的感情,享受愛與被愛的幸福感。

性並不是只有生理層面,除了身體接觸之外,心靈上的溝通也同樣重要。夫妻間對彼此的了解、關懷和接納,也能讓大家得到心靈的滿足。長者夫妻經歷數十年的婚姻,昔日溫馨甜蜜的相處往往變成稀鬆平常的生活,忽略了夫妻相處的情趣。但老夫老妻也可以過浪漫的婚姻生活,閒時手拖手去拍拖,一份小禮物、一紮小花束、一件對方喜愛的糕點,也能為平凡的生活添上色彩。長者們不妨花點心思,與配偶慶祝結婚週年,甚至補拍結婚照,維持溫馨的婚姻生活。

另一方面,因著不同的際遇,部份長者因喪偶、個人意願或未遇上合適的對象,而處於單身的狀況,但其實不論甚麼年紀,人都有愛與被愛的需要,但對長者來說,要發展一段新感情卻殊不容易。首先,不少長者的社交圈子狹窄,當中以男性尤甚,要結識新朋友已困難,結識伴侶更是難上加難。但就算遇上合適的對象,也可能礙於傳統心態,認為年紀大了不要再談甚麼愛情,又或者慣了一個人的生活,不想作出改變。

儘管有家人或子女的陪伴,單身長者對愛情仍有期盼是正常的事。一段忠誠的親密關係既可以滿足個人對愛情的渴望,亦可以彼此為伴,互相照顧,一同經歷甜蜜美滿的晚年生活,這對長者的身心健康也有益處。但要注意的是,長者要改變生活習慣並不是易事,當長者學習與另一個人相處,會容易在各種生活習慣上出現分歧,他們往往比年青人需要更多時間來與伴侶磨合。要保持良好溝通,長者就得學習尊重伴侶的生活習慣,而不是將自己的一套強加於對方身上。

而對於喪偶的長者來說,或會覺得再發展新一段感情是有負於已故配偶,是不忠的表現。而且,他們亦會擔心子女對這段新關係的接受程度,讓晚年出現的良緣無疾而終。

不過,對已故配偶的思念,與發展新感情其實並沒有衝突,也不存在不忠的問題。如果長者在晚年找到一位相知相惜的伴侶,共度愉快的晚年生活,相信身邊的人也會樂於送上祝福。為人子女的,也應抱持開放的態度看待年長父母對愛情和可以互相扶持的伴侶的追求,多從父母的角度思考,了解他們情感上的需要,明白他們的想法及感受。父母與子女雙方亦可多主動分享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了解彼此的疑慮,尋求共識。

拍攝婚照助長者重尋甜蜜時光

婚照可以說是現代男女結婚時的指定動作,一張平常的婚照捕捉美好的時刻,更成為彼此婚盟的見證。有些長者在年輕時因種種原因未有拍攝婚照,在台灣有團體就曾經為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與他們的家人一起拍攝婚照,以幫助他們穩定病情,並藉此鼓勵長者追求幸福,以及向配偶表達愛意。有參與活動的長者,拿著花束向太太表達謝意,彼此都紅了眼眶,場面感人。[4]


[1] 〈表1A:按性別及年齡組別劃分的人口〉,政府統計處,2021年8月12日,網站: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1A(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30日)。

[2] Mayo Clinic Staff, “Sexual health and aging: Keep the passion alive,” Mayo Clinic, last modified October 1, 2020, https://www.mayoclinic.org/healthy-lifestyle/sexual-health/in-depth/sexual-health/art-20046698.

[3]〈長者與性〉,衞生署 長者健康服務網站,2020年2月7日,網站:https://www.elderly.gov.hk/tc_chi/common_health_problems/digestive_urinary_and_sexual_problems/elderysex.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12日)。

[4] 郭良傑:〈失智長者重拍婚紗照 用美好回憶追求快樂〉,東網,2019年9月7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cnnews/20190907/bkn-20190907070024617-0907_0095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8月27日)。

樣子不一定決定「命運」

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17/03/2021

網絡上有句流行語「Your face, your fate」,一句「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道出了以貌取人這個社會現象。今年初澳洲警方通緝一名男子,並在facebook上發佈了有關訊息,但由於被通緝的男子「生得太靚仔」,引發一眾網民熱烈討論,甚至有網友留言:「我看不只警方通緝他,全澳洲的女性都在通緝他」、「他可以來我家躲」、「他做了甚麼事情,偷走別人的心嗎?」、「希望他可以闖進我家犯罪」……明明是通緝犯,竟因太帥而被當成明星一樣追捧![1] 相反呢,若是一個:勤奮上進、誠實可靠、孝順、集許多優點於一身但「醜樣」的人呢?可能會遭人無視甚至嫌棄。可見,「靚」在今時今日是何等的重要!那麼,我們的命運就真如「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這網絡名言一樣嗎?

「靚」的好處

「靚」在現今社會的確有不少吃香之處:就如外國就有些關於職場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在身高、體型、長相等方面,擁有更佳條件:如長得高和標緻、體重適中的人,都會比條件沒那麼好的人獲得更多的薪酬。[2] 人際關係方面,貌美者的先天優勢總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關注與好感。這一點大家只要回想一下以前學校裡的校花、校草,公司裡的高顏值同事的待遇,就不難理解了。愛情方面,在多數人心中,帥哥美女總不愁無人愛,因為他們身邊總會簇擁著一群又一群的追求者。此外,在媒體上,漂亮的人還能成為一線的影視紅星、KOL(關鍵意見領袖),受盡粉絲們的萬千愛戴。

美貌與成功

這樣說來,擁有美貌就等於擁有幸福與美滿,沒美貌者就註定失敗了嗎?當然不是!若要舉例,相信大家都總能想到有些人雖然長得美,但最終情場失意或際遇欠佳。相反,我們也不難找出一些樣貌並不出眾,卻在事業、婚姻家庭、人際上收穫甚豐者。其實,人就好像一瓶酒,美麗的外表的確可以起到一時的「吸睛」效果,帶來別人的關注與好感但當我們要面對、經營更長久、更深入的關係時,就如佔據我們大部人生的工作、人際關係、婚姻家庭等不同的層面,若只得「好靚」的包裝,裡面卻是讓人難以下嚥的酒水,恐怕只會落得人皆棄之的下場因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一些建議

外在條件沒那麼優越的朋友,在職場等場景中,可能會有給比下去的感覺,其實不論外表長得標緻與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點,長得漂亮的人也不一定永遠站在較有利的位置。以下幾點建議,可以給大家參考。

  1. 扭轉局面:就如龜兔賽跑的兩位主角,牠們都有各自的優劣之處。白兔因自己先天的優勢而經常自滿,於是,牠把自己的優勢變成自以為是、不思進取的致命劣勢。烏龜的先天劣勢給牠帶來了謙遜與自知之明,於是牠把自己的劣勢變成不斷奮發、永不放棄的關鍵優勢。故此,貌美者應該著力於自己需要成長之處,免得像盲目自信的兔子那樣一敗塗地。而容貌不佳者則毋須太過介意別人的眼光,只要努力向著自己的目標奮發,總能有更美好、更精彩的人生!
  1. 自信的表現:社會心理學家、哈佛大學商學院的Amy Cuddy教授在其著作《高能量姿勢》中講到,[3] 人們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透過改變姿勢來獲得更好的做事效果。這是甚麼意思?首先,Cuddy研究裡發現,無論動物或人類,當他們保持擴展、自信的姿勢時(就如神奇女俠雙手叉腰,雙腿分開,下巴微微向上的站姿),體内的優勢激素睾丸素濃度就會增加,同時降低壓力荷爾蒙皮質醇的濃度。這會給我們的情緒、思維和狀態帶來正面的影響,從而提升我們做事的成功率並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Cuddy教授建議若我們想解決問題、管理焦慮和掌控局面時,只要事先用兩分鐘做出高能量的姿勢,即能有效地使身體分泌出「優勢激素」,並提升整個人的狀態。
  1. 在衣著方面下功夫:整潔、合宜的打扮其實是禮貌的表現,例如上班時穿上一件熨得直挺挺的恤衫和西褲,反映穿衣者重視自己的工作,也會令遇見穿衣者的客戶感到自己受重視。不算俊美的朋友可選擇一些漂亮、合宜的衣著,在一些特別的場合,更可配上適當的化妝。因為端莊、優雅、合宜的外表再加上美好的品格、得體的舉手投足,都會令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經上說「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殘……」(以賽亞書四十6-7)其實,容貌只是人一時的「面具」,再美麗的容貌也總有衰殘的一天。要獲得長遠、美好又豐盛的人生,所必備(must)的是仁愛、正直、忠誠、智慧、勤勉、持之以恆等內在特質,這些特質往往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歷練中慢慢培養出來的品格,相反,美貌只是額外(plus的優越條件而已。我們未必能扭轉以貌取人這種社會風氣,但我們卻可以選擇追求甚麼。健康的身心靈、睿智成熟的言行和燦爛的笑容,都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盼望我們都懂得為自己作出最好的選擇。


[1] 〈通緝犯長太帥引熱議 女網友興奮喊:來我家犯罪!〉,《自由時報》,2021年1月13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3410155(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2月24日)。

[2] Allana Akhtar and Drake Baer, “11 scientific reasons why attractiv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in life,” INSIDER, last modified October 8, 2019,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beautiful-people-make-more-money-2014-11;〈職場靚人薪金較高?〉,CTgoodjobs,2013年1月30日,網站:https://www.ctgoodjobs.hk/article/職場靚人薪金較高/1233-14522(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2月24日)。

[3] 埃米.卡迪〔Amy Cuddy〕:《高能量姿勢》(Presence: Bringing Your Boldest Self to Your Biggest Challenges),陳小紅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8)。

噢! 孩子嚷著要跟我結婚怎麼辦?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7/03/2021

相信不少家長可能都聽過小孩子說想和父母結婚。作為父母聽到這些有趣的說法,肯定心裡會感到甜絲絲,也體會到子女的成長,小腦袋開始對情愛有一點想法。當家長回應孩子的話時,除了簡單地說「不可以」之外,其實還可以加入一點教育元素。

家長可先了解幼兒對「結婚」的概念,請他們說說「結婚」是怎樣的一回事。我們或會聽到充滿童真的答案,例如女兒會說:「我很鍾意爸爸,所以我要和爸爸結婚」,兒子會說:「我要和媽咪結婚,永遠住在一起」。我們不妨給幼兒一點肯定,讚賞幼兒能夠分辨結婚就是好像爸爸和媽媽那樣,深愛對方的男女走在一起並組織家庭,也讚賞他們能明白結婚是包含了願意互相關心和依賴對方,長久地一起生活。

聽過幼兒的回答後,家長可以用簡單、容易明白的句子來回應幼兒希望與父母結婚的說話。父母可以這樣回應女兒(或兒子):「爸爸媽媽非常愛你,爸爸是國王,媽媽是王后,因為國王已經跟王后結婚了,所以不能和你結婚了。我們好愛對方,然後生了一個嬰兒,就是公主(或王子),那就是你啦!我們就成為了一家人。」

讓孩子發現「更好的自己」

接著,家長可以按幼兒渴望結婚的願望作合宜的教導,例如說:「將來你要結婚的話,就要找你的王子(或公主),所以現在你要預備自己變成理想的公主(或王子)。」家長隨後可以進一步了解子女對公主和王子的看法,例如女兒或會說:「公主要好像Frozen(電影《魔雪奇緣》)的女主角Elsa那樣,要很漂亮。」事實上每位孩子總有自己的優點,家長可按著孩子的特點,配合具體事件來對孩子給予讚賞:「爸媽覺得你非常漂亮呀!笑容甜美!我們放工後雖然很疲累,見到你的笑臉,心情都變開朗啦!」這部份的重點是,家長引導孩子,讓他們發現「更好的自己」。

父母可繼續引導幼兒去思考,想成為一位出色的公主或王子,還應具備甚麼條件呢?孩子或者會有異想天開的想法,例如「公主要擁有一頭獅子」、「王子可以在天空中飛」等,家長可了解一下孩子說這話背後的原因,以及引導孩子思考,怎樣才能做到「理想公主和理想王子」,並且按孩子的回應去鼓勵他們作新的學習,例如鼓勵他們「學習獅子勇敢的特性」,或者問他們「人雖然沒有翅膀,為甚麼能飛上天空?是不是有甚麼工具幫助了人類?這工具是怎樣出現的?」等問題,這樣的回應可讓孩子感受到被聆聽,也能明白透過學習,每個人都可以進步,變得更好。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性教育是關於生命的課題,父母應要教導孩子尊重和珍惜生命,好讓子女長大後對兩性相處有正確的看法,包括保護身體、選擇合適的拍拖對象和訂立身體界線等等,這些都是建基於良好的品格和對生命有正確的價值觀。家長可順著親子間的對話,運用孩子熟悉的事物,引導他們留意「理想公主」和「理想王子」的品格及其行動。例如,家長可以問孩子:「你覺得Elsa公主是否勇敢呢?她做了甚麼來保護自己的人民?」、「蝙蝠俠遇到困難時,他會怎樣做呢?」最後家長可以給子女一條挑戰題:「你認為要變成一位好公主或好王子,需要多少時間呢?」讓子女明白良好品格是需要鍛煉的,同時家長可給子女信心和保,爸爸媽媽會一直幫助和陪伴他並且對他能夠成為「更好的自己」有非常大的信心。

展現真實的愛情生活

當子女日復一日的成長,並開始對愛情產生興趣時,家長可為浪漫的愛情故事,加入真實的生活場景,讓子女了解真實的愛情生活狀況。家長不妨以「國王爸爸」和「王后媽媽」作具體說明,二人結婚後一起生活,相處時總會有磨擦。家長可和子女一起回想,當國王爸爸工作心煩時,王后媽媽如何給予爸爸安靜的空間呢?當王后媽媽為瑣碎事情鬧情緒時,國王爸爸如何靜觀其變,以及在適當時候給予安慰呢?當家人之間爭吵時,最後怎樣和好如初呢?另一方面,也要讓他們明白婚姻也包含了責任,願意關心和支持對方,將對方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隨著子女的成長,父母的智慧和知識也會增加;願我們彼此勉勵,以父母的愛心和輕鬆的心情,去陪伴和享受子女的成長。

(資料庫)

婚姻裡的真實場景不可少

童話中的愛情故事,當中不乏一見鍾情、王子跟公主閃電式結婚然後過著幸福快樂生活的情節,這些情節既浪漫又充滿戲劇性,或許早已深印在孩子小小的腦袋裡。不過,有婚姻治療師就質疑,白雪公主跟王子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開花結果,因為他們相處的時間太短,只有短短幾分鐘便閃婚,令他們對彼此的認識不夠深入。婚姻治療師甚至笑說,公主跟其中一個小矮人結婚或者更好,因為他們真實的相處過,而且小矮人們一直都在照料著公主。[1] 父母跟孩子講解婚姻概念時,以童話故事的人物作為引子,的確有助孩子建立基本概念,不過,如能注入現實生活的元素,則可以讓孩子更全面的認識戀愛和婚姻了。

 

(本文原載於第137期〔2021年3月〕《燭光》,其後曾作修訂。)


[1] “Therapists Review Disney Relationships, from ‘Frozen’ to ‘The Little Mermaid’,” VANITY FAIR, last modified April 30, 2020, https://www.vanityfair.com/video/watch/reviews-therapists-review-disney-relationships-from-frozen-to-the-little-mermaid?fbclid=IwAR3MdXhpxKikJzQW8czu8IY6hQhEImXuSX-3SU9Wb_vEtzY3Rif2Hr1xS60.

相依為命的爸爸拍拖了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02/02/2021

程程七歲時,爸爸媽媽離婚了。過去六年,程程一直和爸爸一起住,父女相依為命,媽媽已再婚及移民,一年只會回港和程程見面一兩次。程程跟爸爸同住的六年期間關係密切,爸爸是她最主要的生活及心靈支柱。程程有時甚至覺得單親也不錯,起碼不用再活在爸爸媽媽的爭吵聲中,和平寧靜的生活令她可以專心讀書,成績進步了不少。

最近半年,爸爸經常不回家吃晚飯,假日也經常不在家。父女相處的時間少了,程程感到很孤獨,唯一的傾訴對象沒有了,有心事也不知可以向誰傾訴。有一天,爸爸帶了一個女性朋友回家吃晚飯,爸爸對這個阿姨呵護備至,經常夾食物放在她的碗內。程程看在眼裡覺得非常難受,感到自己好像是多餘的「局外人」, 根本沒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

「搞對抗」因擔心阿姨搶走爸爸

爸爸帶這個女性朋友回家吃飯的次數持續增加。程程擔心阿姨會搶走爸爸,所以很抗拒她,每次她來,程程都沒有好臉色給她,故意對她不友善,刻意做出反叛行為及說一些難聽的說話,也不願意三個人一起外出食飯或遊玩。其實,程程心裡很矛盾,一方面擔心有朝一日阿姨會成為繼母奪走爸爸,令她不但被媽媽遺棄,也會被爸爸遺棄,因為他們都各自有新的家庭,沒有人要她;但另一方面,程程發現自從爸爸拍拖後,經常笑容滿面,心情非常愉快,阿姨不但會照顧爸爸,也能成為爸爸的傾訴對象,幫助爸爸減輕工作上的壓力,程程也很想爸爸開心、有人陪。

這樣的情况約維持了三個月。有一天爸爸說他請了一天假,想單獨和程程去街,程程很開心,父女兩人坐纜車去山頂遊玩。這天,程程重新感覺到爸爸很愛她及重視她,並沒有被阿姨搶走。晚飯時,爸爸問程程是否很討厭阿姨,程程說出了自己的擔心及對爸爸愛的渴求,爸爸聽後,知道程程並不是排斥他的女友或反對他拍拖,而是擔心被遺棄。爸爸為之前忽略了女兒的感受向她道歉,並承諾不論日後是否再婚,對女兒的愛永遠不變,程程聽後很開心。這天之後,兩父女重新開啟了溝通之門,有甚麼想法都會告訴對方,程程明白到阿姨不是來奪去爸爸對自己的愛,而是和她一樣愛爸爸,開始放下對阿姨的妒忌及排斥,會主動跟她打招呼,改善了大家的關係。

曾經刊載於:

明報 – 教得樂,2-2-2021

廿年需要幾番新?

——從性教育講座內容看中學性教育的重點及需要

陳永浩、馬迅榮 | 陳永浩博士:現任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多年來在明光社義務工作,並在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上發表調查報告:「香港人婚姻態度」(2016)、「子女對父與母參與的觀感及自尊感的關係」(2017)、以及匯報「香港嬰兒潮出生者對臨終的看法」(2018)等。 || 馬迅榮: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29/10/2019

1.引言

性,這個字在中文裡有豐富含意,例如:事物的自然本質、生命、感情和脾氣,也指與生殖相關的事。在英語裡,sex一詞來自拉丁語,在14世紀才演變過來,原本指男性女性的分類。[1] 換言之,不論古今中外,不論是「性」或是「sex」,最初都並非單指性行為,而是指和「性」相關的宗教禮儀、文化等含意。

另一方面,「性」從來在教育中不缺席:就如中國最古老的文學作品《詩經》,第一篇作品《國風.關雎》,所描述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正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後世評價附注,當然也加上了對「君子」的論述,但孔子一句評論已點出了詩中主旨:「《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中可以見到兩性的相處和感情,廣義來說,也是性教育的一部份。

在基督宗教裡,不論是律法,訓誨,也多有關於男女相處,夫婦之道,結婚離異,以至處理性交和不同生理狀態的條文,清清楚楚,從不忌諱。事實上,創世故事中的其中一幕,第一位人類亞當已有「配偶」夏娃幫助他,二人更成為夫婦。此外,聖經中當然也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更有如雅歌這樣對愛情、以至性關係有著深刻討論和細味的作品傳世。

由此可見,在歷史中,性教育從來都是「進行式」。性是寶貴的,男女之情是可敬的,人人都得尊重;性與傳宗接代有關:夫婦結合,生兒育女,天經地義。此外,性與關係,不能隨便,更不應亂來;不恰當的關係,會惹人非議,更會有損人倫。

不過,在人類不同社會、文化中,「性」既是可變的,又是不斷被豐富,人們對它的理解也容易各執一詞。要如何欣賞、理解和教導「性」,實在是一大學問。

 

2. 全球的性解放思潮

現時資訊科技發達,世界各地的圖文、影片都可以上載到網絡。而在這些資訊之中,不乏大力標榜男女身體的性吸引,只要稍為留意廣告、電視劇集就可以找到例子,完全不費氣力。這些現象都反映性開放的意識,已經擴散至全球每個角落,尤其是在大城市更加嚴重,性關係成為一種享樂和消費。而在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文化之中,性亦是各人自己的選擇,只要雙方同意就可以發生性行為,一切與社會及他人無關,更不是社會規範可以左右。

這場性解放的革命深入文化中,讓每個人都可以按自己的喜好,選擇接受哪一套性價值,而別人都應該予以尊重,更別說灌輸另一套價值觀。而這種意識形態,也隨著社會風氣,慢慢延伸至影響青少年的性教育內容。例如金賽(Alfred Kinsey)就主張無需要節制性慾,而他的主張到了今天仍然被美國主流的性教育組織所採用。這類性教育被稱為「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根據美國性知識與性教育委員會(The Sexuality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SIECUS)的網頁,他們的性教育目標在於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探索自己的價值觀及改進技巧。[2]

這種反抗傳統道德觀念的思潮,令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在美國,經歷數十年的性革命,社會上暴力罪案、離婚率、私生子、單親家庭孩子、青少年自殺率都增加了;感染性病人數也在增加,截至2016年,美國的愛滋病個案數目已超過100萬。[3] 在這種社會環境和性教育影響之下,青少年人變得過早發生性行為。性淪為遊戲,而不是愛情的表達;人們只著重自己的幸福,而忽略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但是這種狀況其實令青少年的心靈更不滿足,他們誤會性即是愛,這反而令他們受到更多傷害。

 

3. 由性教育到情性教育

近年,人們對sex的理解開始拓闊,「性」不再只牽涉生殖和生物學上的意義,還涉及個人心性、社會、人際關係、人類學、文化等範疇。在英語中,性教育亦由Sex Education改為Sexuality Education。[4] 中文沒有改用別的字眼,仍然沿用性教育,但其實將sexuality譯為「全人的性」或「整全的性」,可以更全面包含人與性的各個層面;而Sexuality Education,亦可以改譯為「情性教育」,以涵蓋更廣範圍。

3.1 全人的性

關於「全人的性」(sexuality)的理解,最少可以包含以下幾方面:[5]
3.1.1 根據外生殖器解剖學上的雌與雄。
3.1.2 作為男人與女人的性別身份。
3.1.3 採取與解剖學上的雌雄差異。
3.1.4 被吸引的和所愛的性別,即性傾向。

3.2 「情性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

「情性教育」(Sexuality Education)包含上以幾方面的內容,因此它亦自然包含了兩性關係。台灣學者晏涵文把兩性交往過程分為婚前婚後,每個之下又分列細項:[6]

 

3.2.1 婚前兩性關係

1) 自我認識
2) 人際交往
3) 認識異性
4) 團體活動
5) 團體約會
6) 單獨約會

 

3.2.2 婚後兩性關係

  1. 夫妻:夫妻二人的關係。
  2. 父母:生育孩子之後,夫妻二人榮升父母,角色轉變,相處模式亦不同。 
  3. 祖父母:夫妻需要學習處理三代同堂的關係,榮升祖父母夫妻同樣要學習彼此的關係。

由此可見,兩性關係並不單指兩個人的相處,應該進一步理解為男性女性從出生開始,與整個世界接觸、身心發展,到最後建立家庭的過程。性教育是可以幫助人「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和行為,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7]

 

4.  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歷程

如果要對情性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除了要檢視「性」(sexuality)這個字所涉及的內容和範疇,也應該稍為回顧性教育發展的歷史。本港的性教育一般可以追溯至1950年代,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提供的節育指導服務,但這並不算是給予青少年的教育。

而其實大概在相同時間,歐美已有一些課程,旨在灌輸個人、社交和健康的知識(Personal,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PSHE)。以下將稍為整理不同年代的狀況:[8]

4.1  1950至60年代

當時英美頗常見一種閱讀人物傳記、以培養思考和澄清價值觀的方法,學生可以角色扮演代入他人的角度,從而了解不同價值觀對自身的影響,並模仿學習高尚品德(如誠實、關愛及愛國等)。

4.2  1960至70年代

由60年代開始,以價值觀澄清法教授價值備受重視。這個方法的特點是不直接灌輸對與錯,而是鼓勵青少年自行發掘價值觀,作出自己的選擇,以致實踐自己的選擇。這種方法在60至70年代被廣泛使用,但後來青年罪案率增加,再加上成效欠缺實證,因此70年代末期它的流行程度已大不如前。

4.3  1970年代

有學者提倡「思想認知法」,即以問題刺激孩子思維,以提升對道德的認知。這個方法將道德培育分為六個階段:

4.3.1 學習服從,避免受罰
4.3.2 交換心態及享樂主義
4.3.3 做好孩子
4.3.4 確認權威、尊重社會秩序
4.3.5 理解社會合約,權責和守法的重要 
4.3.6 超越性的倫理取向(如社會公義)

4.4  1980至90年代

隨著歐美國家的社會問題、離婚率、青少年犯罪率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培訓他們以社交技能來處理問題成為新的趨勢。1995年,高爾曼(Daniel Goleman)的情緒智商研究面世,各種針對青少年心理和社交的課程亦相繼出現。

除了以上PSHE的課程發展外,性教育的處理方式一直被列入健康教育範疇,課程內容普遍與生理、生育、性病有關。有學者認為性教育不只是性交教育,應該結合價值觀和品德教育。

 

5.  在校以外的性教育

除了在學校提供的課程,正如前面所述,人的情性發展其實在嬰孩時已經開始,嬰兒一出生其性別已確認,在家中有其角色與位置。因此,提供家庭性教育的理由,最少有以下幾項:[9]

 

5.1  性的發展從嬰兒期開始

幼兒可以透過各種感官,明白父母作為男性女性的分別,這些影響可能是有形或無形的,也從父母的教導方式、家庭環境、父母的相處中流露。而幼兒最先透過這種方式感受兩性的分別,這對於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都十分重要。

 

5.2  父母對性的態度會影響小孩

傳統社會對於性這個話題多有避忌,父母如果對性展現出負面、抑壓的態度,小孩子同樣會受影響。日後當孩子面對性的時候,很大機會也有負面的反應。

 

5.3  父母的關係會影響孩子的性心理與性行為

父母的相處如果能夠維持一個和諧的狀態,無疑能為孩子提供安全、穩定的環境學習兩性關係。幼兒較易有一個清晰的指標,了解兩性的角色,和男性女性的特質。

 

5.4  社會急遽變化

父母如果不為孩子提供正確的性教育,媒體(如廣告、青少年刊物、電影或電視劇集)便會代勞。只是它們所提供的性觀念充滿暴力和色情,甚至是去人性化的。

而待孩子離開學校,在社會裡人們也要面對更複雜多變的兩性關係。因此,有學者提出有需要在大眾媒體及社區層面推行性教育。當然,不論是家庭教育,抑或在群眾層面推行,都需要很多的資源,但這確實有其必要。因為正如晏涵文所說:「性教育不但與整個人生相關,也與整個人類的發展息息相關;加上性教育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育,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及個人行為,所以也是一種人格教育。人類因為有性而繁衍,這是自然的定律,因此性教育應該是終生學習的課題,不僅僅是學子在學校學習的『課題』而已。」[10]

 

6.  性教育中的價值觀

由上述歐美的經驗可知,青少年的成長,不論在生理、心理和性方面都需要支援。而在學校以外我們還應該關注如何在家庭、媒體和社區等更廣的層面,推行性教育。

面對現今世界文化中性解放的浪潮,現時提倡的性教育,除了教授知識,以及讓學生「自由選擇」外,其實價值觀的灌輸亦十分重要。到底怎樣的價值觀才算適合?我們試著從兩方面看看。

 

6.1 政府提供的指引

香港教育署印行,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在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它建議課程所涉及的範疇,主要有以下五項:人的成長、健康與行為、人際關係、婚姻與家庭、社會與文化。指引又指出,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才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這理念與基督教信仰不少部份有相近之處。[11]

 

6.2 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

從《聖經》的內容,有些誡命、法律的定立,能讓讀者明白基督教的價值觀。而當提及關於「性」的價值觀時,關係肯定是最重要的元素。例如十誡中的「不可姦淫」(出二十14),驟眼看會令人以為是禁止性行為,但如果追溯法律背後的精神,會發現它其實是希望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姦淫(或者譯作通姦)是涉及兩個家庭的事,無疑性的愉悅十分吸引,但誡命的目的是要設立界線,因為性行為不單是兩個人之間的事,也牽涉家庭和人際關係。雖然現時社會對婚外情的譴責沒以前那麼嚴厲,但只要看到情殺或夫婦爭執的報道,就會明白無論社會風氣有多開放,都無法抹去關係破壞帶來的傷害。

可惜的是,現時的性教育往往限於「性交教育」:教授避孕知識、避免意外懷孕之類,而甚少提及性行為與感情的關連。有專家指出,22秒或以上的認真擁抱,就會令女性對擁抱她的男性產生信任及情感上的連繫,原因是大腦會釋放出催產素。另一方面,男性也會受加壓素影響,而對頻常與他發生性關係的女性產生依戀。催產素和加壓素令男女雙方產生依附和依戀,如果性伴侶不停轉換,無疑就是不斷終止依附關係,然後又重新建立。久而久之,這種功能就會被破壞,使人無法再建立長久、委身的關係。[12]

「我們必須教導孩子……擁抱某人或是爬上他們的床,會向我們的大腦傳達無聲的訊號:我現在跟一個特別的人在一起,我可以放鬆與信賴這個人、我可以愛他或她。」[13] 這簡單闡明一個道理:性行為和感情有著密切的關係。當社會風氣對一夜情、「friend前性行為(即在成為朋友以前便發生性關係)」、援交都漸漸放鬆時,其實各種聲音都忽略性關係緊緊將人聯繫,而不是像握手這麼簡單。

《聖經》描述阿當和夏娃的關係是「骨中之骨,肉中之肉」(創二23),又說「愛情,眾水不能熄滅,大水也不能淹沒。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財寶要換愛情,就全被藐視。」(歌八7)由這些描述可見,《聖經》對兩性關係、愛情充滿肯定,亦解釋了為甚麼誡命中有「不可姦淫」這類條文——兩性的親密既美好,也是誘惑,所以更加需要謹慎思量後果。

當社會風氣漸趨開放,性行為變得隨便,學校的性教育如果只停留在生理知識層面,實在全不足夠。而參考歐美推動PSHE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如果只是推行品格教育,而不將情性和性教育結合,很多社會問題仍然無法妥善解決。正因為親密關係,以至性行為,和兩性的相處,家庭,以及整個社會息息相關,所以性教育亦應該加入對於關係的重視,亦可以考慮將教育的範圍進一步擴展至家庭、社區和媒體。這樣才會有利家長、學生和一般大眾學習和實踐。

 

7.  在學校推行性教育的重要性

或許我們會問:為何性教育一定要在學校推行?在其他場景不是都可以灌輸性教育知識嗎?事實上,在現今社會,獲取性知識的渠道多不勝數,由互聯網,傳媒,父母教導以至同學朋輩口中,都可以學習性知識。可是,青少年是從哪裡學習得最多性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最看重和最信任哪一個渠道得來的性知識資料?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於2013年的研討會:「真情珍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中,曾就這問題,進行了一項「香港中學生價值觀、性態度及行為問卷」。該調查以香港中學生為對象,調查成功收回3,376份問卷。結果顯示,受訪中學生最多從老師獲取性知識,男和女受訪者的百分比分別是71.2%和77.9%;其次是性教育書本、小冊子或單張;第三則是朋輩(圖一)。有關受訪者對不同獲得性知識的途徑的效用評價,最多受訪者認為可從老師和性教育書本、小冊子或單張獲得性知識,它們同樣被最多受訪者認為是有用的,分別是62.9%和56.9%。相反,從父母和報章雜誌得來的性知識,被受訪者評價為較為無用。[14]

圖一:香港中學生獲得性知識的途徑

明光社

 

另一方面,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等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圖二),[15] 也指出學校能夠利用專業師資、可信賴的資訊來源以及正式課程,開展教育機會。專業教師能為兒童和年輕人提供適合的學習體驗,年輕人會把學校和教師看作是最可靠的資訊來源。在校推行性教育,除了能讓同學獲得有用,可靠的性知識和理念,同時也能為家長,社區組織提供有力支援,創造多贏局面。

 

8. 香港性教育發展回顧

香港的性教育可以1971年作為分界,當時香港教育署向全港所有學校發出備忘錄,在標準科目中加入性教育課題。在1986年,教育署印發了首份《中學性教育指引》,以協助學校製訂性教育方面的指導性原則。到了1997年,教育署公佈了一套經修訂的指引,即《學校性教育指引》,以協助教師在為不同級別學生、因應他們的需要推行性教育課程。而經過多年的推行,現時的性教育普遍以向學生教授性知識,和安全性行為作重點,未能適切顧及青少年身心靈的發展、感情的需要和建立價值觀之餘,其實質成效也備受質疑。

在其他國家及地區,性教育的內容也有所轉變,由過往以知識為主的觀念,延伸至生活中各個範疇。例如在美國,對性教育的理解成為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英國也推行性與關係教育(Sex and Relationship Education),方向已與過去的控制生育不同。

圖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

明光社

 

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一方面也從安全入手,以教導學生如何防範性侵犯、意外懷孕和性病等問題。另一方面,他們也強調在性教育中加入其他價值的重要,如接納、包容、平等。

這種兼顧知識和情性的主張,確有其可取之處,但因為性解放思潮,或在發展中國家著重推行生育計劃的影響下,這些性教育仍不能擺脫安全性行為的目標。然而,一套整全的情性價值觀,應該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讓青少年懂得尊重和愛護自己及別人,成為一個願意負責、有擔當的人。

《學校性教育指引》在1997年公佈,而在20多年之後,我們應該作出回顧和前瞻。因此,以下部份將會追溯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在本港最初有關性教育的工作,再觀察本港現時學校性教育的內容,亦參照其他地區的性教育方針及成效,以及環看現時香港坊間提供性教育的機構及其理念,希望就本港的性教育工作,提供一幅較為完整的圖畫。

 

8.1 早年性教育:家計會工作

要檢視本港早期的性教育工作,不能不提「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下稱家計會)的工作。根據家計會網頁提供的家庭計劃簡史提到:

本會(家計會)前身為1936年成立的香港優生學會,於1950年經改組後正式命名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為市民提供節育指導服務,並於1952年成為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的八個創會成員之一。家計會起初以個別接觸方式開展推進工作,傳遞家庭計劃的訊息,隨後增設各類診所服務,首間生育指導所於1956年成立。而政府於1955年開始資助本會的活動。[16]

從香港優生學會以至家計會,該會的工作都是提供節育指導服務,這與當時本港的實際環境有關。因為1941年,香港人口大約有160萬,而去到1956年,人口已經增長至250萬。其中有很多是從大陸遷移至香港的難民。面對人口問題,香港政府所需要的人口政策,以控制生育為重點。

家計會很大程度上分擔了政府在推行家庭計劃,及提供性知識方面的角色,而且該會受政府資助,近乎成為了政府輸出性知識和家庭計劃方面的代理。因為除了提供實質的節育指導服務,他們的工作還包括:印製宣傳品、推行家庭計劃運動,如製作「兩個就夠晒數」廣告片,宣傳節育。[17]

從以上資料可知,本港早期的性教育與控制生育及政府人口政策有關,與今天所指的「性教育」差距甚遠,而且家計會因為獲政府資助,成為了半官方形式的服務提供者。不過,這令香港當時的性教育內容,受限於家計會前身香港優生學會的一貫方向。而這個情況,要到後來教育署印發《中學性教育指引》後,才開始改變。

 

8.2《學校性教育指引》(1997年版)

回顧香港性教育的發展,1986年香港教育署印發的《中學性教育指引》十分重要,發佈該指引的目的有:一、協助學校訂定一些性教育方面的引導性原則;二、 介紹推行性教育的方式;三、提供為學生推行性教育課程的實際方法和途徑。

而約在10年後,政府因應當時社會的所關注的課題改變,如:早熟、性傾向、淫褻刊物等,將《中學性教育指引》修訂,成為了在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圖三,後稱《指引》)。它繼承了1986年的版本,就學校性教育的理念、內容和實踐提供的指導及建議。由於指引內容繁多,以下則從《指引》中的理念、範疇及時數幾方面,概述指引的內容。

圖三:香港教育署於1997年公佈的《學校性教育指引》

明光社

 

8.2.1《學校性教育指引》中的理念

性,是完美人生的一部份,也是一個人完整個性的一部份。但今天香港的青少年卻面對著社會上迅速轉變的價值觀和向傳統道德規範的挑戰。更甚者,他們受到部傳媒對刻意渲染的影響,更加迷惑和不知所措。要糾正這些錯誤的理解和澄清含糊的概念,就必須從一個社會的根基層面著手,重申在學校推行性教育。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纔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因而我們需要家長、教師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

這本《學校性教育指引》的目的,是協助教師由學前教育開始,鼓勵各級別的學生學習性的知識、培育應有的態度、建立價值觀、掌握各種技巧,去應付性情緒緊張,學會與人溝通、建立關係、培養自尊和對自我的概念,以及在明白後果的情況下知所抉擇。此外也為各程度的學校設計出一個課程架構,以便個別的學校制訂適合自己的校本性教育課程。《指引》內也有不少篇幅對價值觀作自我反省、探討和澄清,當中亦有說明推行性教育的指導原則,以及每個有份參與性教育的人所扮演的角色。[18]

從《指引》中的序,我們可以見到《指引》的目標有以下四項:

1) 糾正媒體提供的錯誤性觀念及知識。
2) 協助教師推行性教育。
3) 提供可改動的課程框架,以適應個別學校需要。
4) 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

據《指引》建議,課程所涉及的範疇,主要有以下五個:

  1. 人的成長,內容包括:人類的性、生殖系統和生理、青春期、自我形象和自我觀念、性身份和性取向、情緒反應等。
  2. 健康與行為,內容包括:處理性衝動、身體私隱、性習慣和行為、經性接觸傳染的疾病、避孕、意外懷孕、身體護理等。
  3. 人際關係,內容包括:基本價值觀、處世技巧、友誼、約會、戀愛與迷戀、性騷擾、性侵犯和性暴力、亂倫。
  4. 婚姻與家庭,內容包括:家庭的意義、家人互相倚賴和不同輩份的家人之間的關係、家庭糾紛和解決方法、家庭模式的轉變、處理家庭的轉變、組織家庭時所要考慮的因素、婚姻和終生承諾、為人父母等。
  5. 社會與文化,內容包括:社會及文化對性的影響、兩性角色、性與傳媒、性與法律、性與道德和倫理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年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第二版)也就全面性教育提出了以下八個核心概念:

1) 關係
2) 價值觀、權利、文化與性
3) 理解社會性別
4) 暴力與安全保障
5) 健康與福祉技能
6) 人體與發育
7) 性與性行為
8) 性與生殖健康

如將《指引》提出的五個範疇與以上八個核心概念比較,不難發覺兩者涉及的範圍和內容相近,當中也包括了對於媒體、法律和道德倫理等內容。

 

8.2.2《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建議的性教育教學時數

根據《指引》內容,由小學至中學的性教育建議時數如下:

小學建議時數:每年每級最少有10課節(約六個小時),即合共60堂性教育課。而各個項目的分配建議:

  1. 人的成長:24課節
  2. 健康與行為:12課節
  3. 人際關係:19課節
  4. 婚姻與家庭:17課節
  5. 社會與文化:9課節

中學建議時數,1997年出版的《學校性教育指引》沿用了1986年教育署印發的《中學性教育指引》建議,指學校無論採用哪一種教授方式(編進正規課程中,或利用班主任課、學校早會、課外活動),每年撥出最少10課節,即約七小時,在初中年級教授性教育。高中可用平均30至35課節(約20至23個小時),完成整個性教育課程,學校可在兩年內(中四至中五)或四年內(中四至中七)授完。

對比之下,教育署於1993年印行的《中一至中五課程指引》,建議學校將百分之五的課節教授跨學科課程。[19] 若性教育佔這個跨學科活動的五分之一,則整個學年中,性教育應佔百分之一的課節。換句話說,在學校的正規課程中,全年上課28至30週,一週授課40節,那麼百分之一的授課時間就是每年12節,這與1986年的建議大致相同。

除了以上課節,1997年出版的《指引》又提到一些新增的課程主題,如:愛滋病、性侵犯、性身份等內容,故需要額外的課節來教授,故建議初中每年最少以18節課(10 + 8 = 18)來教性教育,高中若以兩年來教授,則每年最少用23課節(15 + 8 = 23)來教授性教育課。

 

8.2.3《學校性教育指引》的特點

從1997年的修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可見,當年教育署在理念和課程內容方面的建議算是全面,最大的特點是指引只屬建議性質,實際推行的時數多寡、課題選取,學校有較大自由度選擇。

另一個要點是建議所涉及的範圍,較多集中在中小學,學前教育階段基本上只有課程內容建議,並未提及具體的時數安排。[20]

 

9.  香港非政府機構提供性教育的概況

本港中小學沒有強制的性教育課程,政府編訂的《學校性教育指引》只屬建議性質,更甚的是《學校性教育指引》20年來非但沒有更新,更已從官方網站「下架」而不再是學校的指導文件。教育局現時強調學校是以「校本」方式推行性教育課程,這的確使學校有較大自由度決定課堂的內容及形式。但根據政府調查,其實不少學校都表示在校推行性教育困難,其中最大問題就是:學校太忙和沒有時間,以及教師未有足夠準備進行愛滋病教育或性教育。結果,學校普遍將性教育課程「外判」給外間機構,由它們派員到校舉辦性教育講座。[21]

接辦性教育的機構有兩類,就是政府機構或非政府機構(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在政府機構中,有由衞生署提供的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於2001年開展,設有性教育工作坊、健康生活、情緒管理、健康使用互聯網、情「維」何物等系列。在2018至2019學年,約有310多間中學參加該計劃。[22] 非政府機構中,歷史最悠久的就是家計會:家計會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支援,旨在增強校內輕鬆談性空間,著重性知識的傳授,啟發學生對個人的價值觀的反思、建立開明的性態度、培養分析和抉擇能力。該會每年舉辦超過600場活動,服務對象達70,000人。[23]

不同的非政府機構都有其自身的目標或理念。因此,下文將簡單列出幾個具代表性的機構,以及簡介它們的理念和所提供的服務,以助了解本港性教育的面貌。

 

9.1  護苗基金[24]

護苗基金於1998年成立,其宗旨是保護18歲以下人士免於遭受性侵犯。機構設有「護苗教育巡迴車」,在各區小學巡迴宣傳教育,透過多媒體運用,在輕鬆的氣氛中教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性態度及學習防範性侵犯。機構提供的初小至高中課程,當中內容大概如下:[25]

初小:認識身體、性侵犯的處理方法等
高小:認識青春期、私隱、身體接觸、保護自己免受性侵犯等
初中:甚麼是性侵犯、對色情刊物的態度、避免性侵犯、自慰的迷思等
高中:青春期困惑、自慰的迷思、性行為、戀愛和性、甚麼是性侵犯、避孕等

 

9.2  香港青年協會[26]

香港青年協會的社會工作組,於2013年至2016年推出了「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透過課程、互動劇場和模擬戀愛體驗學習活動,帶領高小及初中學生,對戀愛與性別角色等議題作出深入的反思,並培訓老師及家長,讓他們培養學生建立正面的價值觀。課程的主題大概有:[27]

高小(小四至小六):自我認識、兩性相處與交友、戀愛等
初中(中二至中四):擇偶條件、手機交友、男女的不同、親密界線等

 

9.3  風雨蘭[28]

風雨蘭的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透過分享性暴力的定義、行為及應對方法(包括旁觀者教育),與青少年探討對意願的理解,帶出尊重他人意願的訊息,並提升他們的反性暴力意識及回應性暴力的能力。該中心又指出,性別不只是生物特徵上男女的分別,而是社會文化建構的產物。性別平等教育的目的,能讓青少年認識性別氣質,並反思自身的性別經歷,了解性別氣質並無性別之分,並尊重不同氣質的人,讓青少年不再受壓於性別偏見、歧視,自由選擇表現自己的方式,建構性別平等的多元社會。Anti480的教育活動包括講座、工作坊及小組等,對象和內容大概如下:[29]

青少年:認識性暴力、異性相處與戀愛、性別與性暴力等
家長:簡介性暴力定義、青少年性暴力行為等
專業人士:簡介性暴力定義、青少年的性暴力行為、處理校園性暴力事件的應有態度及技巧等

 

9.4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30]

香港明愛家庭服務於2008年開始推行「愛與誠」親子性教育計劃,到了2011年將該計劃改名為「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與44間中小學及幼稚園成為協作伙伴,推行了為期三年的性教育服務,服務對象有中小學、幼兒學校的學生、家長和老師。其後,該計劃在2015年2月,與超過100間學校成為伙伴,展開第二次為期三年的服務。

他們的理念是:[31]

性,本是完美人生的一部份,也是一個人完整個性的一部份。但今天香港的青少年卻面對著社會上迅速轉變的價值觀和挑戰,對傳統道德規範的影響,加上部傳媒對「性」的刻意渲染,導致近年青少年人的「性」態度日益開放,婚前性行為漸趨普遍,這情況無論對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家庭、學校以致社會都造成不少衝擊。

在「身體成為商品、愛情講求即食、婚姻是不合則分」的年代,我們將「性教育」定位在價值觀的培養上,早讓少年人學會以「尊重」及「忠誠的態度」面對「性」、「愛」、「生命」、「身體」和「男女關係」;同時裝備父母成為子女們性教育的啟導者;讓老師掌握適切的態度和技巧去教導學生正確的性愛價值觀。

從以上資料顯示,本港除了學校,亦有不少機構正在為不同群體提供性教育服務,甚至有機構與學校合作的情況。這亦反映學校投放在性教育的資源未必足夠,以致要與其他機構合作。而這些性教育課程,往往按機構本身的不同理念,性教育在內容和授課方法上,都有一些差別。

 

9.5  明光社的情性教育

明光社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本社的「情性教育」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包括性知識與態度外,還包括了建立與維繫情感關係,這些在性教育中都是重要的一環。

本社情性教育的特色是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我們的課程內容背後,有以下一套對生命、性別及倫理關係的信念。

9.5.1 尊重生命

情性教育必須尊重人性尊嚴,包括自己與他人的生命價值,作為道德考慮。

9.5.2 男女兩性是人的基本特質

性別是組成個人身份的核心部份,我們認為男女兩性的差異取決於生理因素。

9.5.3 戀愛是為婚姻作準備

戀愛是邁向婚姻的過程,同學有機會學習彼此尊重、付出、接納與承諾,為自己將來的婚姻作準備。

9.5.4 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

性行為不只是為性器官帶來刺激,更是雙方心靈的緊密契合,形成親密感。身體快感、心靈慰藉、延展新生命,這些都是健康性關係的結果。

9.5.5 婚姻內的性行為帶來最大的幸福及保障

婚姻的忠誠與承諾能為性行為帶來最穩固的保障,彼此忠誠的性行為是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一夫一妻的家庭亦是新生命最安穩的居所。

9.5.6 一生一世的婚姻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既是最能夠保障兒童福祉的社會制度,亦有孕育後代潛能的男女締結盟誓。

明光社認為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能夠幫助兒童及青少年建立一套正確的性價值觀。然而,性教育並不是教條主義,並不是要求學生遵從一套「教義」般的倫理價值。在推行性教育時,導師可在過程中,以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使他們能為自己的福祉作出明智的抉擇。[32]

 

10.香港性教育與海外的比照

前文提及《學校性教育指引》為中小學提供了推行性教育的建議,而政府並沒有強制學校執行有關指引。如果要判斷現時香港性教育的情況,包括方向、內容、推行方式等,都可以參考其他地區的做法與成效。以下將會以幾個地區的性教育作為參照。

 

10.1新加坡

自2000年起,新加坡教育部在學校實施性教育課程,所有學校均須為學生提供性敎育。

10.1.1 目標

有關課程的目標是協助學生:
1) 了解個人在成長路上所面對的心理、社交及情緒改變;
2) 建立健康美滿的關係,及
3) 在性問題上作出明智、知情和負責任的決定。

10.1.2 內容

學校可透過不同系統課程提供性教育,而內容主要有五方面:

1) 人的發展
2) 人際關係
3) 性健康
4) 性行為
5) 文化、社會與法律

時數方面,教育部亦有訂明,而獨立學校及有信仰背景的政府資助學校,可教授自行編定的課程,但須與教育部所訂框架一致。

10.1.3 成效

具體效果方面,可以參考幾項數字:

1) 10至19歲人士感染性病個案數目,由2007年約800宗減至2013年約400宗。
2) 19歲以下女性產下的嬰兒數目,由2007年的820人減至2014年的406人。
3) 20歲以下女性的墮胎手術數目,由2007年的1,363宗減至2014年的449宗。

 

10.2台灣

台灣的法例規定所有學校均須推行性教育,包括性別平等教育,並規定所有小學及初中學生,每學期參與性別平等教育相關課程或活動最少四小時。

10.2.1 課程的主要目標

1) 教授性對個人身心健康及家庭與社會和諧的重要性
2)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及其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
3) 認識愛滋病及進行安全性行為,以預防愛滋病
4) 教授學生建立正面的性價值觀和態度
5) 尊重不同性取向人士
6) 促進性健康的知識、態度和行為

10.2.2 成效

至於台灣性教育的成效,則可以參考以下數據:

1) 15至17歲有性行為經驗的青少年比率,由2009年的13.5%降至2015年的11.1%。
2) 在這群青少年中,在最近一次性行為中有採取避孕措施的男性,由2011年的74.4%增至2015年的79.8%,而女性比率則由77.5%增至88.5%。
3) 15至24歲的青年人感染愛滋病個案數目,平均維持在每年約700宗,佔整體新感染個案約30%。

 

10.3 英國

英國政府認為於2000年發出的《性教育與人際關係教育指引》,未能處理發放色情短訊、網上色情資訊及網絡欺凌等對青年人帶來風險的問題。因此在2017年制定新的性教育框架,預定在2019年實施。

在新的性教育框架下,所有學校均須強制提供性教育,教授切合年齡所需的「人際關係教育」(relationships education),其焦點在於建立並維持健康而安全的人際關係。中學則須教授切合年齡所需的「人際關係教育與性教育」(relationships and sex education),以促進學生對健康的成年人關係、性健康及性的了解。當局也會設計切合年齡所需的課程,教授學生有關發放色情短訊、網上色情資訊及性騷擾所帶來的危險。

英國政府表示,有宗教背景的學校可繼續按其信仰的信條教學,家長仍然有權為子女選擇不修讀「人際關係教育與性教育」課程。

 

10.4 美國

在美國,關於性方面的資訊指導千差萬別,這是因為課程通常是由地方機構來制定。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美國將性教育重點放在性行為方面,採取兩種立場很不同的性教育計劃,即禁慾教育與全面性教育。

禁慾教育或守貞教育(abstinence-only education)把禁慾當作預防懷孕和性病或愛滋病的唯一方式。全面性教育計劃(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旨在幫助學生成為見多識廣的決策者,為他們提供必要的避孕和防病知識。它既要教育年輕人不要急於發生性行為,同時又需要在性行為一旦發生的情況下,告訴他們如何採取安全措施。

美國公立學校的性教育課程的設立和教學時數的設定,各州之間不盡相同,大部份學生都可以在學校接受不同的性教育。[33] 例如全美50個州中,24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要求公立學校教授性教育(當中有21個州命令學校推行性教育和有關愛滋病病毒的教育);33個州和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要求學生接收有關愛滋病病毒或愛滋病的指引;20個州要求,如提供有關性教育和/或愛滋病病毒教育的知識,有關內容必須醫學上或技術上正確,並符合事實。[34]

 

11. 香港性教育成效調查

除了參照外地做法,透過調查數字也可以讓人了解本港性教育推行的成效。本港機構如家計會、香港青年協會、明愛等都曾就性教育方面發表調查結果。

香港青年協會在1995年的報告反映了受訪青少年對自己外表的看法,三成被訪者表示不滿意自己的外貌與身材:六成以上同意外表愈好愈有利。[35] 而在2003年,突破機構發表的「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顯示,青少年在建立健康自我形象上,仍然有待改進。[36]

性侵犯經歷方面,護苗基金公佈2016-2017年護苗線的統計數字,據統計該機構接聽的個案中,18歲以下侵犯者有53%,其中更有超過一半的侵犯者,年齡只有七至九歲,超過八成侵犯者是受害者認識的人,包括朋友、同學、學長及近親等。而發生性侵犯的地方,74%是在私人地方發生,其中有40%在學校發生,35%在受害者家裡發生。性侵犯行為主要是身體接觸的性侵犯,當中以觸摸胸部或私處為多,其次是觸摸身體其他部位,而第三則是性交、口交等行為。[37]

根據衞生署的資料,受愛滋病病毒感染的呈報個案數目,由1997年的181宗上升至2016年的692宗。在這692宗個案中,約27.9%受愛滋病病毒感染人士的年齡介乎20至29歲。[38] 香港大學在2014年至2016年進行全港有關性病和性健康調查普查研究,發現在過去12個月內有性生活的18至26歲女性中,沙眼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感染率高達6%,而年齡介乎18至26歲的男性中,沙眼衣原體感染率亦高達5%。[39]

而根據家計會的「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顯示,18至27歲的女性受訪者,表示曾經墮胎的有5%,這與2006年及2011年的百分比相同。

在性知識水平方面,家計會表示青少年的性知識水平下降。在12題有關成孕、性病及愛滋病感染的關鍵性知識題目中,中三至中六受訪學生,平均只答對八題得八分,低於2011年的平均分九分。中一至中二學生於2011年的得分已經不理想,平均分只有六分,2016年更跌至五分。在眾多學生表示有興趣學習的性教育題目中,最受歡迎的是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和預防及處理性騷擾。

而在接觸色情資訊方面,2016年較之2011年上升了約五個百分點。另一個令人關注的數字,在表示有觀看色情物品的中一至中六受訪男生裡,其中約有五分一表示在最近一個月觀看色情物品次數是多於15次。在整體受訪青少年中,約15%至20%女生及約30%男生曾接收手機裡的色情訊息(包括文字、圖片或影片)。[40]

從以上各項數字可見,本港的性教育確實有待加強,尤其青少年在自我形象、感染性病,以及性知識等方面的內容。有關內容,已包括在原有的性教育課程內容中。而青少年接觸網上色情資訊的情況,亦反映性教育應涵蓋有關網上色情資訊的內容。

 

12.  小結

從以上各個段落,我們可以發現社會對於性教育的需求不斷改變,由家計會主導的控制生育,到如今各個機構提供不同內容的性教育課程,其中都反映本港性教育需要全面的檢討和重新規劃,以適應時代的需要。而所謂「時代的需要」,除了是指要明白科技進步同時設下不少陷阱,我們更要認識在性解放氛圍下,文化對於青少年人所造成的影響。

 

13.  明光社情性教育主題聚會統計(2002-2018年)[41]

明光社成立於1997年5月,是一個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非牟利團體。本社希望本著基督教信仰,藉研究、監察、教育、出版及行動去關心社會、服務人群。推動情性教育是本社其中一個主要關注範疇的工作,本社一向積極到不同學校,推動情性教育,包括主持不同的講座及教師訓練、家長講座及學生工作坊等。

在過往17年(2002-2018年)明光社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共2,406場,平均每年141.5場次,邀請學校共有363間。而由2011年開始,明光社除了主持日常的學生大型講座外,也推展了以「入課室」形式進行的性教育工作坊,通常以一整級別,分班進行,這樣導師與同學可以更深入討論問題,教學效果亦較傳統講座好。工作坊由2011至2018年合共舉辦892次,平均每年111.5場。在過去17年的時間中,明光社主講的情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合計有3,309場。我們相信,從這些邀請明光社的學校作講座的統計中,可在一定程度了解現時學校性教育推行的重點及需要。[42]

 

13.1 情性教育講座於大中小學幼稚園的分佈

統計數據顯示,情性教育講座主要在中學舉行(91.18%),這與現時主流性教育機構提供性教育活動的分佈情況相符。而因社會風氣日趨開放,我們也留意到小學及學前進行性教育工作的需要。近年,明光社也獲小學的邀請,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7.53%),同時亦有提供數次幼兒家長及師資訓練。明光社也有參與於大專舉行有關性議題的論壇,並多以「平衡觀點嘉賓」被邀出席(1.2%)。(圖四)

圖四:情性教育講座於大中小學幼稚園的分佈

明光社

 

13.2  同學最感興趣的題目

據家計會進行的「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在受訪的中一至中六同學中,最感興趣的性教育題目為: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等。[43] 事實上,這樣的選擇也在明光社的性教育講座主題分佈統計中反映出來,與家計會調查結果相當吻合。在明光社情性教育課題中,最多學校選擇的講座主題為婚姻戀愛、兩性相處界線,以及色情文化等題目。事實上,明光社在處理講座時,絕大部份申請都是由老師自行選擇題目,這或許可以證明,老師在校推行性教育,未必如外界所想,一定是落伍,或是叫同學提不起興趣的。(圖五)

相對而言,同性婚姻,變性人、不同性傾向人士(LGBT)、以及性傾向歧視條例(SODO)立法等近年備受爭議的題目,明光社也有提供相對應的主題講座供學校選擇,而主持有關講座的次數亦有增加。不過,這些講座的次數及其受歡迎程度,就沒有較早前提及最受歡迎的三個題目(婚姻戀愛、兩性相處界線、色情文化)那麼受歡迎了。

圖五:2002-2018年性教育講座(按主題)場次圖

明光社

 

13.3 緊扣時事的情性教育講座

現時在學校推行性教育,若能緊扣時事或相關的事件來定講座題目,可以令同學更有興趣去聽講座,也能幫助他們理解情性教育的概念。事實上,明光社同工在準備講座時,通常也會以社會時事作為講論的切入點。在過往以社會現象或文化事件作專題講座的統計中,一些較為突發(ad-hoc),在當時引發很大爭議和討論的事件(如2007年的中大學生報事件;2008年的藝人情慾照事件),其講座熱潮往往很快被帶動,但只要熱潮一過,就會較少提及。相對而言,我們亦發現一些時事題目是會較為「長壽」,甚至是會「進化」:事件會有累積性,討論的內容亦會因事件變化而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有由2000年興起的「援助交際」(簡稱援交,指未成年人士為了得到金錢而與成年人約會)問題,轉化成後來較熱門的「出租女友」(Part Time Girlfriend,PTGF),或是約在2006年興起的「o靚模」(少女模特兒的俗稱,不少都擁有甜美樣子,也會參加一些推廣活動),變成了這幾年較多討論的「私影」(即私人攝影活動,攝影愛好者約模特兒出來進行拍攝活動)。要回應不同的事件和新興文化,實在是考驗老師和同工在準備相關的性教育講座時,要保持對時事的敏銳觸覺。

 

13.4  情性教育:後果教育

對於外界有些意見認為,學校推行性教育很多時是以後果教育作主題,向同學灌輸對於「性」帶有負面標籤的「恐嚇式性教育」,甚至被指為提倡「禁慾主義教育」。[44] 有見及此,我們統計了以後果教育為主題的講座,當中的百分比最高的,是以性騷擾為主題的講座,佔了有關講座的79.6%,這與近年的#MeToo事件,有一定的關係。其次是性行為後果,佔了有關講座的13.1%,最後是以性罪行為主題的講座,佔有關講座的7.3%。(圖六)

而以性行為後果(即13.1%的後果教育的主題講座)作為主題的講座中,有幾個主題可供學校選擇,當中以性濫交與性病這個題目最多學校選擇(65.63%),其百分比大大超出排第二的意外懷孕的前因後果(21.88%),雖然後者可能是較受社會大眾關注的題目。第三位則為青少年的性問題及性病(12.5%)。

圖六:後果教育場次

明光社

 

13.5  學校的宗教背景

外界有些意見認為,現時明光社推動的情性教育,其價值觀被現今社會視為不合時宜,內容狹窄,有關的價值觀只適用於基督教學校云云。據統計資料顯示,雖然基督教背景學校邀請本社主領情性教育講座的場次,的確佔最多,但無宗教背景學校亦有邀請本社到訪主領講座,而有關講座的數目排第二位。排第三則是天主教背景的學校。(圖七)

事實上,明光社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情性教育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包括性知識與態度外,還包括了建立與維繫情感關係,這些在性教育中都是重要的一環。而情性教育講座的內容和向度,雖然富有信仰根基和元素,但當中提倡的價值觀,均不限於基督教信仰,亦得到不同宗教背景學校所認同。

圖七:邀請到校作性教育講座的學校宗教背景

明光社

 

13.6  觀察與建議

就著現時香港學校推動性教育的情況,並以上述明光社推行情性教育的統計資料作參考,對於現時學校推動情性教育的實踐,我們有以下的觀察和建議。

13.6.1  不論是家計會調查,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均不約而同地指出學校是推行性教育的最重要平台。明光社於2013年進行的中學生調查指出,中學生最多從老師獲取性知識,而由老師獲得的性知識,效用和評價都是最高的。[45] 無獨有偶地,家計會2016年的相關調查結果也顯示類似的結果:老師或社工是中一至中六學生最重要的性知識來源之一,而且比對其他來源而言,也是較為可靠的。[46]

13.6.2  另一方面,學校不單有能力提供專業、可信、均衡、具規劃的性教育課程,更可支援其他人士(如家長及社工)推行性教育。事實上少,絕大部份的香港學校均有駐校社工,同時也設有家長教師會、畢業校友會等,這些網絡對推展情性教育和相關協作,帶來很多便利,工作傳播效果也可事半功倍。

13.6.3  整全的情性教育,應包括性的知識、態度、倫理價值觀、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培育,同時也應著重建立和維繫健康的情感關係。正如性是美好的事,但在享受性和情感帶來的歡愉時,同時亦要有成熟和負責任的態度,在進行情性教育時,實在不應只側重其中一方面的教導。

13.6.4  就是次性教育議題的分析而言,很多學校其實是有留意及緊貼當前社會的相關議題,並舉辦對應的講座或工作坊,這反映了事情並非如外界所說,學校性教育落後和「堅離地」。很多時社會以為同學對性教育議題的關注多為時尚的同運或相關議題,但據家計會統計及是次講座分析,情況亦非如此。同學最感興趣的性教育題目為:拍拖與戀愛、青春期、安全性行為、性健康、愛滋病及性病,他們對人倫關係的題目最感興趣。

13.6.5  另外,外界時常以為香港學校推行的性教育很多時只是流於「禁慾式性教育」,甚或是「恐嚇式後果教育」,對「性」只會說「不」。但就是次分析而言,結果並非如此:情性教育著重教授人與人的愛和整全關係,並不是一味「禁慾」,而是看重「貞潔的身份」。情性教育看每一個人,人與人的相處和關係都是寶貴的,而不是隨便的。

13.6.6  事實上,現時香港學校推動性教育面對的問題,不是缺乏適切教學內容,或是學校風氣保守不允許推行性教育等「想當然」的原因。現時學校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整個學習規劃中,可用於性教育的課節和時間太少,只佔全部課程時間的百分之一而已!

 

13.7 推動性教育的動力

其實,推動性教育最好的原因,就是情性教育除了為同學帶來性知識外,也讓同學有機會更多了解、愛護自己與別人,帶來整全的人生觀和規劃,更健康的兩性與人際關係,和建立長遠和全面的價值觀與責任感,使同學懂得愛護自己和別人,從而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尊重生命,愛惜自己與他人。這樣好好的建立自我和人際關係,就算在將來面對人生各種的難題(不只是感情問題的),他們也會有更好的心理質素和認知可以面對。

相反,現時很多學校未能有效推動情性教育,待同學出了問題時才亡羊補牢,這樣就流於被動,學習效果也比較差。

 

13.8 應如何改革學校性教育

香港要改革學校性教育,其實可以1997年推出的《學校性教育指引》作起點。事實上,《指引》有關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等建議可再作修改,但其原來的宗旨和精神是良好的,值得學校參考。另外,學校也可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就香港的情況作出適切的增修和更新。

而教育局若想好好推行情性教育,就應對症下藥,作出改革,應針對學校課程時數、課程安排、資源分配等方面,提升情性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重,增撥資源幫助學校改善和實施性教育。就課節分配而言,現在的性教育,在初中每年只有18課節,高中如以兩年來教授,每年也只有23課節(相關指引更已被取消),以這樣的安排來進行性教育,實在是不足的,也反映出情性教育不被教育局重視。

事實上,如果像現在情況,性教育只佔學校教育中百分一的課節,一般學校根本就不會有太大的推動力去開展性教育,老師就算想推動也有心無力!教育局應推動政策改革,增加學校認知及認同性教育的重要性。在實務上,局方應重訂及發出相關課程指引,務求令學校增加性教育課程的課節,以及增加教師人手及訓練。只要性教育的時數和重要性增加,在校的性教育統籌主任及委員會,才能更有效推動學校性教育,否則,這些統籌工作及委員會,都只會淪為空談。

 

13.9   以「校本」實施性教育是否可行

對於推行情性教育課程,應否仍然以「校本」形式執行?外界有意見認為應由教育局統整教育宗旨和方針,但這容易令人聯想到,政府或會以此操縱學校校政,影響學校自主,因此讓政府規定性教育方針的安排並不可取。

相反,若教育局繼續以「校本」方式,讓學校自己推動性教育的話,本身並非壞事,因這可讓學校按著教學理念、辦學宗旨等去設計性教育課程規劃,而不受政府左右(台灣的性平教育就是以教育之名將社會改變的實例),讓學校能在教學方面保持自主。

 

13.10  學校與非政府機構(NGO)的協作

現時大多數學校在推動性教育工作時,都會以「外判」方式,將教學工作委託給非政府機構(NGO)進行。事實上,這樣的安排是無可厚非的,既可作教師在性教育方面的合作伙伴,也可在學生需要指引和協助時,成為另一個支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非政府機構可協助教師緊貼各種潮流文化,認識當前社會風氣,了解各樣潮流的發展並作整合,應用於性教育之中。

事實上,NGO與學校的協作,除了是到校教導學生外,同樣重要的是要提供師資培訓,以培訓老師,社工和家長(train the trainers),讓他們認識相關的理念和有足夠的資訊,以致性教育變得更為普及。學校應善用而不是依賴NGO,若只靠NGO入校進行性教育,而老師自己並不積極參與,學校的性教育就只會淪為「外判」工程,難以建立學校本身的性教育理念。

 

14.  結語

我們相信,情性教育除了為同學帶來性知識外,也讓同學有機會更多了解、愛護自己與別人,帶來整全的人生觀和規劃,更健康的兩性與人際關係,和建立長遠和全面的價值觀與責任感,使同學懂得愛護自己和別人,從而建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尊重生命,愛惜自己與他人。

事實上,現今社會資訊科技發達,性文化日益開放,性教育已經不是我們「教不教」的考慮,不善用學校這個橋頭堡去推動情性教育,同學就只會在網絡、傳媒、朋輩中,得到參差不同的性資訊,當中內容,價值觀等或有偏差對錯,到老師發現問題時才亡羊補牢,就為時已晚了。

或許,我們可以《學校性教育指引》中的這一段作結:

我們必須從一個社會的根基層面著手,重申在學校推行性教育。強調性教育的重要性,纔能幫助培育青少年成為健全和富有責任感的人。

 


參考資料

「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index.php

「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s://yen.hkfyg.org.hk/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

〈【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2016-2017護苗線統計數字〉。「護苗基金」。2017年12月。網站:http://www.ecsaf.org.hk/images/upload_images/file/Hugline%20stat%202016-2017.pdf

〈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關於Anti480〉。「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

〈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教育活動〉。「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edu

〈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03年11月13日。網站:https://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24_Diet/diet.htm

〈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學生健康服務〉。「香港特別行政區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2019年9月2日。網站:https://www.ahpshs.gov.hk/tc_chi/abo_us/abo_us.html

〈家庭計劃簡史〉。「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 https://www.famplan.org.hk/zh/about-us/family-planning-milestone

〈護苗基金課程〉。「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work.php?expandable=1&mid2=3&mid=2

〈學校性教育支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our-services/sexuality-education/school-base-services

〈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teachlike.hk/learntolove/

〈「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網站: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69#.XYCJuSgzYdV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修訂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出版。2018。網站:https://china.unfpa.org/zh-Hans/publications/《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文版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資料摘要:性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8年1月9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in03-sexuality-education-20180109-c.pdf

江漢聲、晏涵文編。《性教育》。台灣:性林文化,2000。

胡家欣。〈護苗基金熱線接逾200來電 三成疑涉兒童性侵 有四成地點為學校〉。《香港01》。2017年12月13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141041/護苗基金熱線接逾200來電-三成疑涉兒童性侵-有四成地點為學校

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

吳慧華等編。《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9。

凌嵐。〈極不靠譜的美國中小學性教育〉。「騰訊大家」。2017年3月9日。網站:http://dajia.qq.com/original/category/ll20170309.html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

劉文利。〈美國公立學校性教育計劃與評估〉。「中國性科學」。2012年9月13日。網站:http://www.zgxkx.org/sexjk/xjy/201209/2244_3.html

葛蘿媽曼著,祈遇譯。《你們在教我孩子甚麼:從醫學看性教育》。新北:校園,2012。

陳寶安。〈香港中學性教育文獻綜述及建議〉。《亞洲輔導學報》。第6卷第2期(1999年)。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港大進行香港首個性病普查發現 香港年青人及中年女性衣原體感染率高〉。香港大學。2017年2月27日。網站:https://www.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15982.html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1997。網站:http://sexedu.org.tw/hongkong.pdf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17/2016YSS_Chi.pdf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

“Basic Statistic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ugust 6, 2019. https://www.cdc.gov/hiv/basics/statistics.html.

“Sex ed? It’s a vehicle for social change.” SIECUS. https://siecus.org/.

“State Policies on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March 21, 2019. http://www.ncsl.org/research/health/state-policies-on-sex-education-in-schools.aspx.

McIlhaney, Joe S. and Freda Mckissic Bush. Hooked: New science on How Casual Sex is Affecting our Children. Chicago: Northfield Publishing, 2008.

Surveillance Team, Special Preventive Programm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IV SURVEILLANCE REPORT–2016 UPDAT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cember 2017.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aids16.pdf.


 

[1] 參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2004),頁6。

[2] 取自美國性知識與性教育委員會(SIECUS)網頁,原文是“ CSE programs provide students with opportunities for learning information, exploring their attitudes and values, and developing skills.”詳參: “Sex ed? It’s a vehicle for social change, ”SIECUS, https://siecus.org/.

[3] 取自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網頁,“Basic Statistics,”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ugust 6, 2019, https://www.cdc.gov/hiv/basics/statistics.html

[4] SIECUS網頁上的字眼改為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而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出版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其英語名稱是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5] 參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7。

[6]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10–14。

[7]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404,原句為「性教育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教育,產生社會和道德所接受的態度和個人行為,所以也是一種人格教育。」

[8] 梁林天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理念學實踐〉,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23–26。

[9] 王瑞琪:〈家庭性教育〉,載於江漢聲等編:《性教育》(台北:性林文化,2000),頁434–435。

[10] 晏涵文:《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頁404。

[11] 引自《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序。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訂:《學校性教育指引》(香港:香港教育署,1997),網站:http://sexedu.org.tw/hongkong.pdf

[12] Joe S. McIlhaney and Freda Mckissic Bush, Hooked: New Science on How Casual Sex is Affecting Our Children (Chicago: Northfield Publishing, 2008), 43, 55.

[13] 葛蘿媽曼著,祈遇譯:《你們在教我孩子甚麼:從醫學看性教育》(新北:校園,2012),頁85。

[14] 吳庭亮:〈青少年性態度、行為與價值〉,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44–77;招雋寧:〈附錄1 香港中學生性價值觀調查報告〉,載於吳庭亮等編:《真情真性——有價值的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3),頁A3–A47。

[15] 《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採用循證方式》(修訂版),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等出版,2018,網站:https://china.unfpa.org/zh-Hans/publications/《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中文版

[16] 〈家庭計劃簡史〉,「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about-us/family-planning-milestone

[17] 同上。

[18] 引自《學校性教育指引》中序,見註11。

[19] 內容包括:性教育、公民教育、德育或宗教教育、環境教育和健康教育。

[20] 1997年的《指引》的4.6.5提到:「至於學前教育階段,一般是將性教育綜合在整個課程內教授,而不當作一個獨立的科目,因此訂下授課時間表並不切實際。」

[21] 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資料摘要:性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2018年1月9日,網站:https://www.legco.gov.hk/research-publications/chinese/1718in03-sexuality-education-20180109-c.pdf

[22] 〈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學生健康服務〉,「香港特別行政區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青少年健康服務計劃」,2019年9月2日,網站:https://www.ahpshs.gov.hk/tc_chi/abo_us/abo_us.html

[23] 〈學校性教育支援〉,「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our-services/sexuality-education/school-base-services

[24] 「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index.php

[25] 〈護苗基金課程〉,「護苗基金」,網站:http://www.ecsaf.org.hk/Chinese/work.php?expandable=1&mid2=3&mid=2

[26] 「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s://yen.hkfyg.org.hk/

[27] 〈戀愛通識課——中小學戀愛及性教育計劃〉,「香港青年協會」,網站:http://teachlike.hk/learntolove/

[28] 「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

[29]〈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關於Anti480〉,「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Anti480反性暴力資源中心:教育活動〉,「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網站:https://rainlily.org.hk/anti480edu

[30] 〈「愛與誠」綜合性教育計劃〉,「香港明愛家庭服務」,網站:https://family.caritas.org.hk/zh-hk/services/view/69#.XYCJuSgzYdV

[31] 同上。

[32] 詳見張勇傑、熊嘉敏:〈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載於吳慧華等編:《性不教,誰之過?——如何在學校推行情性教育》(香港: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19),頁134–139。

[33] 劉文利:〈美國公立學校性教育計劃與評估〉,「中國性科學」,2012年9月13日,網站:http://www.zgxkx.org/sexjk/xjy/201209/2244_3.html

[34] “State Policies on Sex Education in School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March 21, 2019, http://www.ncsl.org/research/health/state-policies-on-sex-education-in-schools.aspx.

[35] 陳寶安:〈香港中學性教育文獻綜述及建議〉,《亞洲輔導學報》,第6卷第2期(1999年),頁129–145。

[36] 〈青少年纖體與身心健康研究〉,「突破青少年研究資料庫」,2003年11月13日,網站:https://www.breakthrough.org.hk/ir/Research/24_Diet/diet.htm

[37] 〈2016-2017護苗線統計數字〉,「護苗基金」,2017年12月,網站:http://www.ecsaf.org.hk/images/upload_images/file/Hugline%20stat%202016-2017.pdf

[38] Surveillance Team, Special Preventive Programm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partment of Health,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IV SURVEILLANCE REPORT–2016 UPDATE,” Centre for Health Protection, December 2017,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aids16.pdf.

[39]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港大進行香港首個性病普查發現 香港年青人及中年女性衣原體感染率高〉,香港大學,2017年2月27日,網站:https://www.hku.hk/press/press-releases/detail/c_15982.html

[40]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files/media/press-release/2017/2016YSS_Chi.pdf

 

[41] 十分感謝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前高級研究員招雋寧先生協助分析本文的數據。

[42] 是次統計範圍限制:由於統計是根據明光社過往17年(2002-2018年)到校主持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的資料而成,而非以全港普查形式進行的統計,所以並不具備解釋全港學校推行性教育情況的能力。

[43] 見註40。

[44] 相關報導,可參考:〈【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45] 見註14。

[46] 見註40。

社工如何推動性教育及個案分享

竺永洪 | 現為基督教香港信義會社會服務部服務總監(青少年服務),BSW, MSocSc (Criminology), MBA, Juris Doctor, Mediator & Trainer (VOM),一級企業培訓師(中國),資深外展社工,英國城市專業學會(City and Guilds)衝突處理課程認可導師,具25年社會工作經驗。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榮譽講師。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  引言

性教育不是單一話題,比較複雜,社工處理性教育的時候,往往會表達一些擔心,或者不懂得怎樣入手。其實,與青少年人談性教育,大部份情況並不困難,感到困難的原因很多時都是來自社工自己。本文首先會處理性教育的內容,之後會從語言和場景兩方面分析當中的困難。最後會分享幾個可行的做法和心得,望社工們可以舉一反三。

 

2.  知識、技能、態度、能力

在處理性教育的內容時,通常會討論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和態度(attitude),以及能力(ability)。家計會以知識、技能及態度這三部份作為教授性教育的基本框架,社工則會按著不同年齡和程度,放入不同的材料及知識理論,原則上要開展性教育的工作並不困難,社工只要加上能力,運用這個KSA2的框架,不單在性教育方面,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幫助。

2.1   知識(knowledge)

知識包括四個過程,資料(data)搜集,之後它便成為資訊(information),有了資訊,便要了解背後的邏輯(logic),最後發展出智慧(wisdom)。

很多時社工一開始便想與青少年傾談,但重要的是社工本身要對性先有基本知識,這樣才有助他們與年青人打開話題,否則當他們被問及究竟怎樣驗孕,甚麼時候驗,何時驗才準確等問題時,社工若啞口無言,只會換來青少年人的不服氣及不信任。當他們遇到更加複雜的議題時,自然更不會找社工協助。

社工不單只提供知識,也需要幫助他們分析。很多年青人以為自己懂得很多事情,但他們的理解是跳躍及「斬件式」(只了解事情的若干部份,而非全貌)的。關於性,中文的限制較大,當大家用中文說「性」時,可以指生理性別(sex),社會性別(gender)或者是本性(nature)。以一個字涵蓋不同意思,反不如英文有關「性」的用字那麼精確,因為英文詞語比較多。有時,當人在談論性的時候,很多時都只是在講性愛,沒有性別,也沒有自然的性。年青人想了解性,想知道性是甚麼?性別是甚麼?如何處理拍拖或自己的身體?雖然有很多年青人都有很多資訊,卻不懂得如何分析。社工應自己先掌握基本知識,然後教授年青人,再來是擴闊整幅圖畫,當他們看見性及性別的現象較為整全的圖畫時,再幫助他們分析及拆解畫面的現象,其背後整套的概念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事情之間有甚麼關連。當這過程演練得多,自然能衍生出智慧。

這個過程亦需要經驗的累積。例如在討論性別議題時,女性主義理論原則上主張男女應該沒有差別,但實際上,當與眾多女性共事,男性必然察覺到當中的分別,社工要有意識發現這些差別,並且好好疏理自己的想法。

2.2  技能(skill)

技能牽涉步驟(step)、次序(order)及條件(condition)三個因素。有了步驟,知道先後次序後,亦要考慮有沒有足夠的條件由上一步進入到下一步。

對於需要進入學校教授性教育的社工來說,他們要掌握知識,懂得管理秩序,以及贏得校方的信任,才可以說服學校他們有能力傳授知識,並且運用技巧帶一些活動,甚至是看似高危,但實際上卻沒有危險的活動。社工可以先從讓校方感到安心的題目開始,如與法律相關的主題等。

得到校方同意,社工便可以帶領活動:例如跨越長櫈的遊戲。社工可以準備兩張矮的長櫈,請同學從一張長櫈跳去另一張長櫈,兩張長櫈之間有一段距離,這個距離是他們無法跳過去的。老師會擔心危險,同學亦知道十分困難,但他們仍想嘗試。完成活動後,社工事後可以向同學解說,這個距離看起來能跳過去,但實際卻不能,它就像一些危險的試探,所以同學要學習定下界線。基本上,便是透過一個活動,帶領年青人反思事情。假若社工不能走到這一步,往往是因為他們未能完成上一步——得不到校方或家長的信任。社工要在行為處理、關係建立方面處理得好,才有機會、有條件與校內同學去談論性教育。

技能不單是帶活動的技巧,也包括與青少年傾談的技巧。社工要留意步驟、次序及條件因素。例如處理性問題,可否直接提問?還是迂迴一點的問?愈觸及私人問題,愈要考慮條件因素。社工也要懂得在平時運用一些較為低調的方法,讓年青人覺得他們「好有料」(具備很多知識),這樣他們有事時才會主動找社工幫助。例如與年青人見面時,可以無意間透露自己熟悉家計會及法庭,當他們出現問題時,很自然會找這位社工幫助。當遇到一男一女,發現二人對對方有意思時,社工可以嘗試介入,做一個健康的第三者,成為他們的見證,讓他們得到支援。在他們進入了拍拖的階段時,社工可以與他們談及性行為。但在過程中不要過份集中關注性,也要處理一段關係中的各種問題,例如姻親的關係,二人的相處模式等等。原則上,得到年青人信任,他們就會主動求助。

2.3  態度(attitude)

態度包括原則(rule)、價值(value)及信念(belief)這三個元素。

社工的態度非常重要。現今的社工很難禁止現今的青少年改變,或要求他們不做一些事情,但社工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後果,讓他們行動之前多一些思索,也要探討他們重視的是甚麼,關心的又是甚麼,幫助他們多了解自己。因為人有一個想法,背後定必有一套價值觀,一套信念去支撐,以致他的行為會和想法一致。

現今年青人很難被改變,不少人在討論性時,都提到液態的性(liquidity of sex)。社會有很多事情都不再是固態的,例如婚姻制度,有人會質疑兩個人的關係是否必然建立在婚姻制度之上?就算有婚姻制度,可否以合約的形式出現?合約可否有一個限期,有需要時再續約?還是可以不續約,讓大家更自由?可見大家對性對感情是流動的,性是液態的,也是自主的,即人去到哪裡,都可以與其他人發生關係。這些思想都衝擊著青少年人,社會整體的看法都已經改變。社工要幫助年青人,先要明白他們背後的想法。

社工難以改變年青人,他們是要幫助年青人如何理解自己,引導他們反思。以一個20歲的女孩子為例,她的男朋友一個接一個,接著懷孕、墮胎,社工發現女孩子的性觀念有不正確的想法,但他不應該一開始就指出女孩子的不當,相反要幫助她去理解自己,她的想法到底是從哪裡來,又或是如何形成的,她的心底到底在尋找甚麼。面對這個個案,社工可以借用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及Murray Bowen的博域家庭治療去處理。所謂的冰山理論便是指人只看見冰山露出水平面以上的部份,其實還有八分之七的冰山是人看不到的,是在水平面以下的,這代表人類心理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博域家庭治療主要指到,每個人都不是個體,個性及其後衍生出來的問題,往往源自原生家庭。社工可以問這個女孩子心底最渴望的是甚麼?也可以詢問她是否家中期待出生的嬰兒?還是自己的母親意外懷孕?知不知道她的母親有沒有想過墮胎?這些問題都有助女孩子明白是甚麼因素影響她的價值觀。有時不一定是懷孕時期的問題,由於每三年為一個時期,社工可以再詢問女孩子三歲時候的情況,從中幫助女孩子疏理她的成長故事及感情問題。即使沒有發現,也不要著急,讓她休息,在適合的時候再繼續。

社工有時也需要打破自己一些框框和想法,例如討論性教育就是否必然是討論「鹹濕嘢」?在處理的過程,社工也要反省,面對一些性的觀念是如何建立,在聆聽青少年的過程中,既要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同時也要反省自己的價值觀。在可能情況下,嘗試盡量給他們空間去表達,並去探討他們背後的一些理念。

例如遇上有男孩子紋眉,社工會有甚麼反應?孩子有同性戀的困惑,社工會怎樣做?以前社會可能很快就進入道德判斷,然後規勸他們走向某一個方向,但今日的社工可能要從孩子的成長,生理特徵、身體狀況,個人需要,交友情況等綜合去考量。畢竟他們有這些想法和行為,可能只是一時、一念之間的東西,他們的想法很多時都是很模糊,甚至是未確定的狀態。如果社工太快確定他們有某些性習慣、取向,要改變就會變得更難。

同一個理念在不同的時空下,可能文化上的對錯和習慣已經很不一樣,例如好些年之前社工還會力勸青少年不要有婚前性行為,但之後已經變成情侶之間要有安全性行為,今日甚至已經變成朋友之間也可以有性行為。如果社工不去理解一下對方的想法,硬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對方身上,最後大家會很難找到一個開始點,好好溝通。

2.4能力(ability)

能力是指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 efficacy)及特質(quality)。

很多社工受了很多訓練,拿取了很多證書,但若然自我效能感弱,便有很多事情都不敢放膽做。其實社工若發現自己不容易跟別人打開話題,可以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安排兩個至三個人組成一個小組,簡單地開展工作,慢慢提升自己的效能感。

特質方面,可以借助一些性格分析了解自己,如自己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與人傾談時,是用理性,還是用感性去聆聽?自己的屬於「埋身肉搏型」,即跟一個或兩個人近距離地討論,會感到自在一點?還是「大開大放型」,可以同時跟上百人分享和討論,也不會感到困難?社工要先去理解自己的個性,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舞台去發揮。

 

3.  批判現實主義(Critical Realism)

批判現實主義為一套思考模式。社工在處理性教育的不同情況時,必須要先處理一下自身的一些價值觀和想法。基本上人們傾向會用批判現實主義(Critical Realism)來做分析的框架,所謂批判現實主義,簡單來說,事件之中有很多所謂的事實,但這些事實的出現,背後往往受到很多大環境下的因素影響,例如文化,文字,個人身處的家庭,社區,學校等等,當中亦包括涉事者以前生命中經歷過的事,如此組合起來,才會令他今日有這些行為。

換句話說,如果單單著重一種行為的對錯,只是處理表層的東西,性問題可能只是表面人們看得到的東西,但更深入的,可能是需要疏理一些關係,或者整理對自己的認同。有時處理了個人的價值觀或者一些需要處理的關係後,性的問題自然就會解決。

曾經有一個性罪行個案,涉事者在升降機中「揭人裙底」(掀起女生的裙子)被控告,警司想了解被告是否屬於高危個案。社工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他的過去、成長等等,最後發現他是個普通的「宅男」。社工又發現,他在中二時,當聽到一群男同學在討論看女仔身體哪個部份才算「識睇」(很會看)女生時,有人提出最懂看女生的應該看小腿,於是這位男生就信以為真,開始看不同女生的小腿,之後習慣觀看日本的色情電影,特別是偷窺的影片,而他犯案的情況是與日本色情電影的情節很類似,之後社工更了解到,他原來喜愛觀看強姦和多人發生性行為的色情影片,這令他成為高危個案。

由此可見,要了解的不會只是一個個別現象,而是要整合他生命中的很多部份,了解他的成長,以致才可以找出問題,並與他同行。

 

4. 處理個案要點

綜觀以上,具體處理個案時,社工可以留心以下幾點:

4.1 分享過程可以由寬到窄,第一次可以讓青少年自由分享,之後可將之收窄為關於性的話題,最後才設定一個特別的性話題。過程中可以聆聽他們的想法,亦令他們能在一個開放和安全的空間裡討論。

4.2 在學校進行性教育要先建立關係和信任,通常學校願意在界線上下功夫,例如法例的界線,身體的界線,關係的界線等等。

4.3 在處理個案時,要知道有關性的部份,只是個案人物生命中一個小的部份,要了解他整個故事,可能到了最後,發現的問題不一定與性有關,不要過份放大事件中關於性的內容,應全人地處理個案。

4.4  處理個案的目標不一定要令個案人物即時有行為的改變,而是應透過討論分析,令他知道多一點後果,以及令孩子知道有人關心和看重他們所看重的,並且重視他們的想法。

4.5 要留意處境,成長和文化差異,一個人有很多角色,他或她的性別和性表達並非代表一切。例如當一個人是社工,這位社工有自己工作的方法和模式,他/她是男還是女,並不是很重要。因此,不宜把焦點單單放在性別或性表達上。

4.6 和青少年討論的切入點至少有以下六個:個人強項,與人相處的網絡,生活習慣,生涯規劃,愛和關心,學習成果。社工也可以自己建立一些切入點,這些切入點最後也可能與性有關。

 

5.  結語

社工可以運用KSA2的框架去處理性教育的問題。社工需要了解自己的強弱處及個性,並就自己的強弱處作出取捨,以及找尋適合自己工作的場地。知識比較多的可以教授多一些知識;技巧方面較強的可以多發展技巧部份,幫助年青人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從何而來。重要的是與校方、家長及年青人建立信任的關係,社工才能幫助年青人。

明光社推動情性教育教案及經驗分享

張勇傑、熊嘉敏 | 張勇傑先生:現任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具10多年教授健康教育和情性教育經驗。 || 熊嘉敏女士:現任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曾任職中學教師及具多年教授性教育前線經驗。
29/10/2019

1.  引言

明光社是一個關注傳媒、性文化及社會倫理的非牟利團體,本社自1997年成立至今一直本著基督教信仰,藉研究、監察、教育及出版等工作,關心社會、服務人群。我們致力推行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在2018年到訪了92間中小學,主領超過265場性教育講座及118場性教育工作坊,宣揚健康正確的性觀念,期望能引導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能在這多變的社會為自己作出明智的抉擇。

以校本方式推行性教育,可以說是今天香港性教育的特色,校方可按其信念、傳統、學生特質等因素自行制訂學校的性教育內容,不少學校都會按學生需要邀請機構入校提供性教育講座。性教育不只是性知識的傳遞,也是價值觀的建立,但社會上不同持分者對性教育的定位可以有很大的出入。以青少年懷孕為例,開放一方認為要教導青少年正確使用安全套的方法,保守一方則認為要教導青少年拒絕婚前性行為。因此,學校在邀請機構入校時也需考慮機構的立場及信念。

有些機構會從社會衛生、性自主或人權角度來制訂性教育的內容,明光社的情性教育則嘗試從倫理價值出發,除了關注個人權利之外,亦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位置、權利與責任,提倡對學生有益的正確價值觀。我們選用「情性教育」一詞,是因為它反映了性教育除了包括性的知識、技巧與態度外,亦包括建立與維繫不同的情感關係,這些在性教育中都是重要的一環。

明光社情性教育的特色是重視生命的尊貴、愛的承諾及性的委身,並肯定「婚姻」與「家庭」在社會中的功能,以回應現今社會文化的挑戰。價值中立(value-free)的性教育標榜全然由學生獨立判斷和思考,不要向他們傳遞傳統的性觀念和道德價值。我們認為所謂價值中立的性教育其實已是一種價值觀,並有礙傳承健康的倫理和婚姻價值。性教育就是價值教育,目的是幫助兒童及青少年建立一套正確的性價值觀,不僅要考慮生理衛生或個人權利,還要考慮道德價值。這並不表示我們支持說教式的性教育,或強行要求學生遵從一套教條式的倫理思想;我們認為性教育要為學生提供全面的資訊,讓學生自行作出抉擇,導師在過程中並不需要隱藏自己的價值觀,反而要以自身的經驗來引導學生朝正確的方向思考,為自己的福祉作出明智的抉擇。

以下是本社情性教育背後對生命、性別及倫理關係的信念。

 

2.  情性教育的基本信念

2.1  尊重生命
我們相信每個人的生命,不論性別、年齡、國籍、社會階層、職業、性傾向,甚至未出世的胎兒,都有與生俱來的尊嚴與價值。因此,我們在做任何事及作出抉擇時,都必須尊重人性尊嚴,尊重他人與自己的生命價值,這亦是最基本的道德考慮。

2.2  性是人的基本特質
我們認為性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基本特質,應以平常心來面對。性不會令人蒙羞,我們該持開放的態度來談論。性亦是個人的隱私,應該加以保護。性別是組成個人身份的核心部份,我們認為男女兩性的差異取決於生理因素,對於現今跨性別運動提倡以主觀心理性別取代客觀生理性別,模糊社會性別制度的做法,我們不敢苟同。

2.3  戀愛是為婚姻作準備
愛與被愛是人的基本需要,青少年渴望戀愛是很正常的事,因此戀愛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們認為戀愛是邁向婚姻的過程,二人在相處時增加對自己及對方的認識,學習彼此尊重、付出、接納與承諾,並積極考慮對方會否成為自己將來的配偶。雖然戀愛的目標是指向婚姻,但不是每段關係都能步入婚姻。不過,透過反思關係破裂的原因,可以讓雙方在未能開花結果的關係中有所學習,幫助自己日後能更成熟地發展另一場戀愛,並向婚姻邁進一步。

2.4  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
我們認為性是個人的強烈慾望,但卻不是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需要。性慾不是單單指渴望得到來自性交的快感,更是指個人心靈對親密關係的渴求,這意味著性與愛存在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認為性是男女間最親密的身體語言,接觸的不只是對方的身體,更是對方的生命,二人深刻地接納彼此、排他地擁有彼此、長久忠誠地委身。因此,性行為不只是為性器官帶來刺激,更是雙方心靈的緊密契合,形成親密感。身體快感、心靈慰藉、延續後代,都是健康性關係的結果。

2.5  婚姻內的性行為帶來最大的幸福及保障
性行為是二人最坦誠的身體接觸,赤裸地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的生命,美好的性能為人帶來幸福,錯誤的性卻會帶來嚴重的傷害。性行為亦帶來懷孕及感染性病的可能,因此是否進行性行為是一個嚴肅的決定,需在一個令二人感到安全及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下進行。我們認為婚姻的忠誠與承諾能為性行為帶來最穩固的保障,夫婦二人能安心地向配偶揭示自己生命的所有,藉性行為加深夫婦之間的親密感。夫婦二人如能對彼此忠誠,婚姻內的性行為便是預防性病的最有效方法,一夫一妻的家庭亦是新生命最安穩的居所。

 

2.6  一生一世的婚姻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益處

婚姻關係中的「愛」、「性忠誠」和「終身結合」的規範,促成男和女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建立家庭,提供一個長期互相支援的親密關係,而家庭則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我們相信現行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是最能夠保障兒童福祉的社會制度,讓有孕育後代潛能的男女締結盟誓,促進其關係的穩定性,從而維護每個幼兒獲得與親生父母連繫的基本人權。我們認為家庭既然是天然和基本的社會單元,應受社會和國家的保護,以保障男女婚姻制度的獨特性。

我們按著以上的信念,設計本社的情性教育內容,希望學生能成為一個接納自己及尊重他人的人,學習建立及維繫穩定的情感關係,謹慎作出抉擇,並建立對將來婚姻的憧憬。

社會文化每時每刻也在轉變,青少年往往是最先受社會文化影響的群體。本社情性教育除了涵蓋以上的常規內容外,我們每年亦會更新情性教育的主題,加插新興社會現象的題目,以緊貼社會文化,回應新的衝擊和挑戰。

不少老師或性教育導師都有心在學校等地方推動性教育,但往往在教學時感到困難。以下是我們多年來在學校推動性教育的經驗,盼望能為有心推動性教育工作的人士,提供一點參考。

 

3.  小學情性教育經驗分享

在小學推動性教育講座,營造親切和愉快的學習氣氛尤其重要。負責導師可作以下準備:

3.1  課堂前

3.1.1  衣服顏色
我們推薦導師們穿著粉色和淺色系列,可配以少量可愛圖案(例如花和小動物),臉上掛著微笑,以開朗的聲線來跟學生打招呼。因為營造明朗和愉快的氣氛,會令學生們較易投入性教育講座。

3.1.2 建立規則
有些導師或會擔心秩序問題,我們有以下體會:第一,建立屬於你和學生的暗號,以維持課堂秩序,例如當導師拍三下手,學生們就要把嘴巴合上,手放大腿。第二,在課堂開始時跟學生們說:「老師已預備了卡通片和小遊戲,但需要在限時內完成。」學生們聽罷通常都會非常樂意配合,並積極地回應。第三,坦白說出自己的困難,例如「老師喉嚨痛不可講太大聲」或「老師對聲音很敏感,太嘈吵會令老師頭痛」,一般來說,學生們都會很有同理心,願意遵守秩序。

 

3.2  上課時

3.2.1  看得見的身體語言

導師可透過身體語言進一步與學生們作互動,例如當學生們回應時,以友善的眼神和點頭表示聆聽和同意。我們發現學生們喜歡言行一致的肢體表達,例如,表達歡迎時打開雙手,與後排同學打招呼時要踮著腳以提高身體,表達拒絕時雙手交叉放在胸前,講到憤怒時雙手叉腰,表示尋找時將手放在額前作勢觀看同學。簡單來說,我們的身體語言應盡量放鬆,保持柔軟,避免繃緊,就像小朋友一般輕鬆自在就可以了。

3.2.2  運用道具和小遊戲

學生們最喜歡玩耍,特別是要運用肢體及配上實物道具的小遊戲,例如跳高到某處拿問題紙、打開扭蛋(圓形膠殼)取出裡面的問題紙和透過實物毛公仔學習等。相比起看著在螢光幕上的圖片,學生們更喜歡摸得到的道具、看得見的實物和聽得見的聲音。若配以小禮物作為奬勵,例如糖果、書籤、飲品等等,同學會對活動更投入,導師們發問時就會見到許多同學把手舉得直直,搶著回答問題。正向鼓勵,萬試萬靈!

3.2.3  先欣賞,再引導

有時同學需要引導,作進一步的思考,或具體講出自己的想法。導師們可採用「先欣賞,再引導」的方法。欣賞的說話,亦能鼓勵更多同學放膽回應。導師們可以說:「我很欣賞你能夠分享你的看法,其他人有沒有別的看法?」、「你很會關心別人!若果對方繼續向你靠近,令你覺得難受,你會怎樣做呢?」

總括而言,小學生對於性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充足的學習動機,只要在設計課程時,圍繞著好玩、肢體活動、分享,再利用實物道具和小禮品,性教育課就能在輕鬆有趣的氣氛下進行了。

 

4.  中學情性教育經驗分享

時下中學生在網絡年代成長,他們接收了大量良莠不齊的性資訊,亦已建立了自己的性價值觀。在性知識方面,導師們可清晰指出當中的對錯,但在性價值觀判斷方面,由於難定當中的對錯,事實也不是非黑即白,我們要做的不是要強行向年青人灌輸一套價值觀,而是要放下老師或導師的身份,與年青人同行,並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作出利己利人的決定。

4.1 膽大
在中學進行性教育時,學生往往會提問一些令人感到尷尬的問題,可能是想挑戰導師的底線,又或是頑皮地想捉弄一下導師。我們要克服被挑戰的不安與憤怒,認真聆聽他們的提問,或許他們是以嬉笑的面具遮掩害羞、膽怯與無助。導師要冷靜分辨他們的問題,不要一遇到學生問有關「性」的問題便即時把門關上。嘗試了解他們提問背後的動機,並小心回應;導師的回應會影響他們對「性」的看法。

4.2 心細
除了用心聆聽,更要察言觀色,留意學生的語氣、肢體動作、臉部表情、配合邏輯思維,抽絲剝繭和拼湊零散的資訊,最重要的是了解問題背後想表達的事。老師們不要單單以解決學生的問題為目標,而是在處理過程中,教導他們如何面對和處理生命中的挑戰,同時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如老師能以自身經驗來分享,成為學生的模範,這都是幫助他們成長的好方法。

4.3 臉皮厚
要和年青人認真談性,必先要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怕談性。這可避免他們以挖苦、嬉鬧、甚至以揶揄的態度回應導師。如他們當眾提及性器官或性行為的別號,可能是想令老師大動肝火或尷尬迴避,最好是以淡然的態度糾正及回應,這除了會令他們大失所望,亦可以是他們認真學習情性教育的開始。如果老師真的不懂回答學生的提問,可以大方承認自己不熟悉這方面的知識,鼓勵學生和自己一同尋找答案,這樣的回答會令他們對導師產生親切感,認為對方是可以一同探索的同伴,學生更可以從導師那裡,得知當他們對性產生疑惑時,有甚麼途徑可以尋找答案。

4.4 拉近世代鴻溝
我們與年青人活在兩個不同的世代,接收著不同的資訊,我們難以跟上他們的節奏,但其實只需對他們喜歡的事物有初步認識,已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我們可以找熟稔的學生了解他們最新的話題,喜歡的明星及資訊等,時間許可的話可看一兩套他們喜歡的動畫、漫畫及劇集,學兩三句新一代的「潮語」(潮流用語)。在學校講戀愛講座時,可以用這個問題作為開場白:「在座有沒有同學是A0,有沒有同學很想『出pool』?」[1] 其實學生不用回答,只是問題本身可以拉近學生與導師的距離,營造輕鬆的氣氛,讓他們感到導師不是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與他們平起平坐地談情說性。

 

5.  結語
我們相信性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價值教育,雖然不能即時看到成效,但相信老師、性教育導師的努力是不會白費的,有關教導會進入年青人的心中,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方向。明光社除了可為學校提供性教育講座及工作坊外,我們亦能為學校提供性教育教師訓練,本社網站亦有性文化評論文章及性教育教案下載區,盼望能與學校一同攜手,為學生提供一套有價值的情性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明光社情性教育教案下載區

 


 

[1] A0是指沒拍過拖或談過戀愛;A代表available(單身),0是曾拍拖次數。「出pool」是指離開了單身行列,開始拍拖了;「出pool」即離開水池,有上岸、泊岸的含意。

當焦慮型情人遇上逃避型情人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6/09/2019

有些情侶明明彼此相愛,卻因溝通模式和情感需要的不同,對彼此造成傷害。兩位心理學系榮休教授金.巴塞洛繆(Kim Bartholomew)與倫納德.霍洛維茨(Leonard M. Horowitz)提出,在戀愛世界裡,人對其伴侶的依附情況可分為四類,分別是安全型(secure)、焦慮型(preoccupied)、害怕逃避型(fearful-avoidant)和排斥逃避型(dismissive-avoidant)。[1] 安全型的人會感到自身的價值,亦對親密關係感到自在。焦慮型的人會焦慮地在別人身上尋找接納,他們相信只有當別人可以合適地回應他們時,他們才能獲得安全感。害怕逃避型的人十分依賴別人的接納和肯定,但因預期別人會對他們作出負面回應,所以為免受傷他們會迴避親密。排斥逃避型的人會避免親密,他們會否定親密關係的價值,以保護對自己的正面觀感。[2]

就有關情侶溝通模式,香港性文化學會婚姻倫理資源中心生命教育主任鄭安然先生指自己屬於焦慮型,他的太太則是排斥逃避型。相戀五年,雖然他們深愛對方,但在相處上也經歷過不少流淚和爭吵的日子。在安然和他太太身上,正好展現出兩者不同的情感需要。安然分享當年拍拖時,在情感上很想時常黏著仍是女朋友的太太,希望每晚與她傾電話一小時或以上。而屬於排斥逃避型的女友,則很需要私人空間,覺得傾電話的時間太長了。二人對於分享生活的深入程度也很不同:安然希望與女友分享所有細節,認為這是愛的表現;女友則早已習慣自己解決生活上的各種問題,建議他與其他朋友分享瑣碎的事情。

這種相處模式在婚後因著大家相處時間的增加,令衝突更加明顯:一方愈想傾訴,另一方就愈想逃避。在結婚首半年,伴隨著數不清的眼淚和失望,雙方都感到無力,甚至有時會質疑當初結婚的決定。相處雖然痛苦,但二人因著基督教的信仰,決心堅守對婚姻的承諾,咬緊牙關一起面對問題。

婚後一年,他們漸漸成長,開始適應對方對情感的態度,也因深愛對方而作出妥協和改變。有一次安然與太太商量怎樣分配家務,以往他甚少做家務,但他想不到自己現在竟能完成家務,他覺得自己成熟了,能夠照顧家人,他的自信心亦隨之增加了。另一方面,太太的正面肯定和讚賞,令他慢慢由自卑和焦慮,變成獨立和自主。他開始享受獨處的樂趣,太太也因為多了私人空間,比以前感到自在了。他們夫婦二人的關係好比兩隻擁抱在一起的刺蝟,由最初刺痛對方,到慢慢作出調整,變成互相補足。

明光社

安然笑著分享,他們現在也有吵架的時候,但大家心裡會以「原來你有這樣的想法」的心態,試著去明白對方。吵架過後,其中一方總會提出一起禱告,然後回想當初大家能夠走在一起,成為夫婦是源於一份愛。雖然大家對愛的看法有所不同,但總能慢慢學習,效法耶穌透過接納和犧牲來表達愛。安然說:「結婚時說愛對方一生一世,以為自己真的能做到,原來真的不容易。謙卑很重要,我承認靠人力只能做到10%,惟有神能供應愛別人的動力,犧牲是需要學習的。」

後記

在訪問過程中,最令筆者動容的是安然夫婦之間縱然性格各有不同,但由始至終他們都以最真實的本相來與對方相處,沒有作假和掩飾,也沒有把自己所期盼的「完美愛情」強加於對方身上,單單以愛來接納自己及對方的不足。從安然的分享,筆者體會到世上沒有完美情人,卻有一種能使人變得美麗的愛。這份愛需要時間培養,混和著淚水、尊重和堅持,把當中的苦澀變成甘甜。我們無法改寫過去,也無法抹掉負面經歷帶來的影響,但我們可以接納它們。對於現在的關係,我們可嘗試向值得信任的人敞開心懷,欣賞自己的勇敢,並對自己的進步予以肯定,哪怕只是一點點的進步。對於將來的關係,我們可以不卑不亢的態度來迎接它。

筆者認為人毋須把自己定型,任何時候我們都能向安全型邁進,既能獨處,也能和其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聖經說:「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一27-31上)這句經文可以應用在信徒和非信徒身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蒙福的。願我們與人相處時,都經歷彼此同行的美好。


[1] Kim Bartholomew and Leonard M. Horowitz,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 no. 2 (1991): 226–244.

[2] Kim Bartholomew and Phillip R. Shaver, “Methods of Assessing Adult Attachment: Do they Converge?,” in 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eds. Jeffry A. Simpson and W. Steven Rholes (New Yourk: Guilford Press, 1998), 25–45.

慢慢地談戀愛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5/09/2019

我作了一個夢。

在夢中,我看見外婆打開一本相簿,用纖細而靈巧的手,緩慢地一頁又一頁翻著。我從未見過這樣年輕的外婆,她的臉龐肌膚緊緻,束著一頭微曲及肩的秀髮,散發著亮麗的光芒。她穿著一條企領的連身碎花裙,正細心地看著相簿裡頭的黑白照片,流露著若有所思的神情。

我發現那是一本存放著家庭照片的相簿。那些相片的外圍留著白色外框,這個框好像把當時的情感凝聚起來,保留在照片內。相比現代普通一部智能手機都可以存放成千上萬的相片和短片,這些在相簿內的照片所捕捉的生活故事更加有味道。生活於數碼世界的現代人,隨手舉起手機便拍下身邊的各種事物,數碼相片或許一直存放在手機裡,或許轉過頭就被刪掉了,有誰會花心思把相片精選出來,小心存放在相簿內?

夢境之中,突然我眼前的畫面變了,我處身於一個公園,公園有不少途人,不論男女都穿著相當誇張的闊腳褲。當人在走路時,褲管就好像兩把正在移動的扇子,吸引著我的視線。咦?那群穿著闊腳褲的女孩子之中,有一個很像我的阿姨。其中一個女孩子,正在和遠方的幾位男孩打招呼,男孩中有一位長得特別高、笑起來有梨渦的,他不就是我的姨丈嗎?從阿姨和姨丈的神態看來,他們那時並不算熟,但似乎已對彼此有了好感。

我在想:姨丈你還在等甚麼?直接問阿姨拿電話號碼吧,然後二人單獨約會,一吻定情,豈不更快更直接?反正到最後你們都是一對的!在朋友聚會中,他們淺淺的微笑,加深了對彼此的印象。阿姨和姨丈之間彷彿由一條長長的紅線連繫著,他們各自拉著線的一端,隨著時間過去,彼此感情漸漸增長,二人亦慢慢靠近,並由朋友們見證著他們的戀情,逐漸萌芽。整個過程可能很漫長,但二人卻十分享受戀愛在一點一滴滋長。我的乾急,相對他們的不急不忙,實在很滑稽。在夢中與年輕的阿姨跟姨丈碰面,令我想起《慢慢喜歡你》這首歌的幾句歌詞:「慢慢喜歡你,慢慢的回憶,慢慢的陪你慢慢的老去,因為慢慢是個最好的原因……」

對戀愛充滿憧憬的朋友,會不會很想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嗎?其實,二人由遠漸漸走近,透過時間增進對彼此的認識,有了這樣的基礎才走在一起,這樣談戀愛,來得更細水長流。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5-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