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教會難以迴避的社關議題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8/05/2014

2014年對教牧同工來說是愈來愈傷腦筋的一年,因為時代變了,以前對於一些社會問題,教牧若不知如何回應往往可以用政教分離為藉口推搪過去,外界或會友縱然有所不滿,很多時也只好不了了之。但今時今日喜歡逼人表態的社會氣氛;立場主導的傳媒生態;再加上威力弘大的互聯網和手機通訊模式,要窮追猛打易如反掌,一旦處理不善,教會隨時變成了某些議題的主角,甚至其他人抗爭的對象。未來半年至一年,有幾個議題是教牧同工難以迴避,無論是弟兄姊妹,以至外界和傳媒,相信都十分有興趣了解香港的教會和教牧究竟會如何取態,各位教牧,你們準備好應付抗爭了沒有?

政改與佔中

有關2017年行政長官及2016年立法會產生方法的在下半年將會進入白熱化的階段,不同政治團體,以至整個社會的角力和爭拗將會繼續升溫。而其中兩個爭論焦點將會是:

  • 行政長官的提名方法

行政長官的提名方法是整個政改的主戰場,當中最具爭議的是公民提名的問題,公民提名一方面不易執行[1],另一方面中央官員已明言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但在中央與不少港人缺乏互信基礎的情況之下,中央愈反對,可能只會激起更多港人的擔心,轉而支持一些激進的方案。或許有人以為公民提民只是開天殺價,落地還錢的談判策略,但從過去幾年的社運發展,可以看到激進的泛民往往站在道德高地,令有意談判的溫和泛民處處受制、甚至被狙擊,要理性務實地討論各方皆能接受的政改方案愈來愈困難,需要極大的智慧和能忍辱負重的態度。而教牧若選擇支持溫和的方案,難保不會同樣成為被狙擊的對象。

  • 應否參與和平佔中? 

轉眼已討論經年的和平佔中問題,雖然因為拖延太久,已令部份市民覺得有點乏味,對佔中三子來說亦十分疲累。不過,隨著政改進入如何落實具體細節的階段,港人的情緒會更易受中央對不同方案的反應所刺激而出現起伏。過去一年,就基督徒應否參與佔中的討論已愈來愈多[2],專書亦出了好幾本。而大家最後必須判斷的是和平佔中其實是否推動政制民主化最適合的方法。此外,和平佔中本來是在政府通過市民無法接受的政改方案時才發起的公民抗命行動,不過,近日有團體提出提前佔中,預習佔中,這又比原意行前了一步,引起的爭議比原來又會更多。

而令教牧頭痛的是,教會內年輕的一代和時下的年青人分別亦不大,不少都對現況不滿,反建制、反權威。而受社會影響,有些弟兄姊妹近年亦喜歡要求教會和教牧就一些社會及政治問題表態。不少教會一直以來都不喜歡抗爭,期望見到社會和諧穩定,教牧與年輕一代會眾在政治取態的落差,是教牧無法逃避的現實,以不變肯定不能應萬變。

變性與性傾向

另一個教會無可避免,必須正視的是有關變性和性傾向歧視這些極具爭議的「性」議題。一方面倫理問題一直是香港教會較為關心的事,另一方面亦因為支持性解放和同運的團體近年十分積極,而且得到愈來愈多傳媒、社運人士和年青人的支持,其訴求亦愈來愈進取,若關心倫理問題的教會群體亦不積極回應,恐怕其骨牌效應會加速!(詳情請參閱今期《婚前婚後 變性與婚姻法》的和《同運議程LGBT Agenda 》兩篇文章。)

  • 變性人與婚姻條例修訂

終審法院裁定變性人可以新的性別結婚,政府因此提出修訂婚姻條例,建議必須完成整項性別重置手術才能以新的性別結婚,除了支持同運的議員和平機會主席要求放寬要求,令一些人毋須完成整項重置手術亦可以變性,令法例的修訂出現變數外,部份弟兄姊妹從信仰及自然角度,從根本上反對變性或認為手術只能改變外貌,但並不能真正改變一個人的原生性別,因此反對修例令變性人可以新的性別結婚。對此,明光社則有不同的判斷,認為若不在法例清晰界定需完成完整的變性手術,結果將影響現時由律政司司長袁國強率領研究有關性別認同法例的小組,令未來如何界定性別身份更沒有任何法律上的規範。[3]不過,教牧若不多做點功課,面對這些課題時便容易被弟兄姊妹「問到口啞啞」,或是「講錯嘢」!

  • 由性傾向到性小眾

爭論多年的性傾向歧視條例,在一些同運團體得寸進尺的情況下已改成爭取《性傾向及性別認同歧視條例》,發展下去難保不會變成爭取《性小眾歧視條例》。正如同運團體想將終審法院的裁決,由變性人擴闊至跨性別人士一樣,同運議題層出不窮,亦不斷透過司法覆核或一些相關法例修訂時暗渡陳倉,只要他們的目標未達成,他們是絕對不會罷休的,問題是教會及弟兄姊妹能時刻保持清醒和關注嗎?
 

 


[1] 舉例來說如基督教協進會建議除了提名委員會八份之一成員可提名一個候選人之外,若有8萬名以上的登記選民支持,亦可提名一個候選人。若果不同候選人都想展示自己的受歡迎程度,在同一選舉之中出現幾個公民提名的候選人,而被提名的人為免當中出現被一些提名人有心無意地整蠱,必定需要買保險,多找一萬幾千個人去提名,以免陰溝裡翻船。恐怕選舉委員會在公佈候選人之前已經好像點票一樣忙過不了,究竟提名人是否真的是合資格選民和是否真的提名該候選人恐怕亦要花不少時間和心血去核實。

[2]其實應否佔中基本上不是神學問題,而是對香港政治前景的判斷問題,神學上不少人皆認同基督徒雖然會尊重掌權者,但前題是掌權者應賞善罰惡,而當掌權者的做法若違背上帝的心意,作為基督徒只能順從神不順從人,因此,聖經並不反對有需要時的公民抗命,問題是甚麼時候和情況才需要公民抗命?而支持公民抗命亦不等如一定要支持和平佔中。

[3]明光社就此發起網上聯署,在一星期左右便收到三萬四千多個簽名,足見此事已引起教會及社會人士的關注,詳情可參閱本社網頁

 

相關文章

把握近在眼前的差傳機遇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2/01/2024

耶穌經常被人批評的是祂喜歡接觸一些主流社會認為身份低下、被人看不起、被人討厭的罪人、甚至人人避之則吉的病人,並且與他們一起吃喝聚會,當大家想起這些故事的時候,自然會想到稅吏、妓女和痲瘋病人等等。不過,若果大家想深一層,耶穌想提醒我們更重要的是不要自以為義、將自己看得比某類人高一等,以及將一些人拒於上帝恩典的大門之外,因為我們根本沒有資格決定誰人可以得救、誰人可以親近上帝、誰可回應上帝的呼召跟隨耶穌。

過去十年的社會運動,雖然激發起不少人對民主自由和公義的渴求,但同樣造就了一些偏激的思想,為了追求美好的目標而採取或容忍一些本來大家不接受的激烈手段,並將責任推卸給另一方,認為對方不仁所以我方可以不義。而更令人憂慮的是由此而來的社會撕裂,不少人由於在社會運動中曾經有過被對手以不同手法(不論是現實或網上)欺凌,心中積壓了無法宣洩的憤怒、甚至有創傷後遺症,已經將與自己不同政見的人完全對立起來,並且腦中不斷浮起一些令自己憤怒的畫面,再加上政府這幾年採取不少強硬和專權的手法,更令不少人感到政府得勢不饒人,根本無意修補撕裂,沒有最差、只有更差,要化解雙方的怨恨愈來愈難。令人遺憾的是不少基督徒亦無法倖免,深受這種因政見不同帶來撕裂的社會氛圍影響。

當政見凌駕信仰,其中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我們竟然以為自己有權否定一些與我們政見不同的弟兄姊妹的生命,甚至認為有些人不配獲得救恩。有些弟兄姊妹因為對中央、香港的施政和文化不滿,以至對內地同胞也有很大的抗拒,對服侍新來港人士的熱誠亦有所下降,令人惋惜;即使內地的宗教政策愈來愈緊,傳福音及宗教活動固然限制在教會的四面牆之內,信徒的未成年子女亦不能參與教會的活動(包括主日學),網上的福音信息亦受到嚴密的監控。在科技愈來愈進步的情況下,教會反而要走回頭路,透過中波、短波作電台廣播。不過,當上帝關上了一道門,祂亦很可能同時打開一扇窗,若果我們對同胞的福音工作、對未得之民的差傳工作有負擔,其實今時今日在香港便有大量的機會。

每年除了約有50,000人由內地來港與家人團聚之外,截至11月,2023年透過各項吸納人才措施抵港的人士以及他們的家屬有近15萬,當然,他們還有一些不同的途徑來香港,大家現時在巴士、港鐵和街上經常可以聽到有人在說普通話便可見一斑。就算不用返內地,我們要向同胞傳福音毫不困難。以前有些弟兄姊妹覺得要返內地宣教很困難、也有很多擔憂,但今天機會就在我們面前,希望葉公好龍的故事不會出現在我們的教會,就是大家常常將向同胞傳福音掛在嘴邊,但當同胞真的站在我們面前,我們卻避之則吉!

不過,就算大家有負擔,當前的新移民事工和以前亦有很大的分別,因為受過高等教育來港的專業人士、以及在大學供讀學士、碩士、甚至博士課程的內地學生人數已愈來愈多,以前的新移民以內地來港與家人團聚的婦女及她們的子女為主,因而教她們學習廣東話、融入香港社會、知道有哪些社區支援、以及為她們的子女補習等等的活動可能十分適合,但現在教會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滿足一些受過教育和生活條件較好的知識份子對信仰的好奇,這種好奇不單是頭腦知識上的,更重要的是生命和生活經歷上的見證。而且除了接受他人的服侍,其實他們亦會成為服侍其他新來港人士的最佳人選。對不少本來以中產為主的教會來說,要裝備弟兄姊妹作這方面的服侍是比較容易的,問題是弟兄姊妹是否看到這等待收成的莊稼,以及是否願意為了福音的需要而放下自己的政見和走出自己的安舒區,重新調整傳福音的策略。

我們要以宣教士的心態去面對今時今日的差傳機遇,作為宣教士的當然毋須完全認同當地的政治宗教及文化,例如到回教、佛教、或印度教的國家宣教,並不代表要認同當地的宗教,甚至有可能會違反當地某些限制傳福音的法律,我們不是要蓄意與當地政府對著幹,但要傳福音就要靈巧像蛇,只是謹記要純良著鴿子,耶穌基督給我們的榜樣是要以愛勝過恨、要以善勝惡。我們沒有理由拒絕向我們不熟識、不喜歡、看不起的人傳福音,因為深信耶穌願意與所有被人輕看的人一同坐席,世上亦沒有基督的寶血不能遮蓋的罪人。希望我們不會成為福音書所描述的惡僕,自己被主人免了所有債,卻反過來逼其他欠自己債的人還錢,任何政見都不能凌駕神愛世人的心,作為忠心的管家,我們有責任主動了解身邊的鄰舍有甚麼需要,愈是艱難的歲月,我們愈需要保持單純的心。

無論是只會停留幾年的港漂、或是移民來港的同胞,他們剛到港的頭幾個月,是他們最需要支持、亦最願意接觸新朋友的時候,能夠把握這時機與他們建立關係,是讓他們能夠繼續參與聚會和探索信仰的有效方法,要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我們作為基督徒的召命。

魅力領袖:政治的盗火者?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19/10/2022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美國

死心塌地追隨魅力領袖

很多政治評論家都指出:整體來說,世界上民主正在退潮,如今民粹主義在多個國家興起,很多人都傾向於支持偏激的魅力領袖。甚麼是魅力呢?這很難解說。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將領袖的權威基礎分為三類:傳統、法理、魅力。韋伯將魅力型領導的屬性描述為:「人們服從魅力型領導者不是憑藉傳統或法規,而是因為他們相信他。」對於韋伯的說法,我同意一半,不同意一半。不錯,魅力領袖的特徵之一,就是無論他做錯甚麼,其追隨者仍然會死心塌地為他護航,支持者絕對相信他!關於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負面消息不絕於耳,例如他可能有份煽動去年1月6日的國會暴動,他和自己的家族誇大資產總值,他離任之後將機密文件運到海湖山莊。儘管機密文件事件已經是證據確鑿,然而這一切卻完全無損其支持者對他的忠誠。面對非法拿走機密文件的指控,共和黨眾議員鮑勃.古德(Bob Good)的首選解決方案就是「解密所有文件」。

共和黨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表示,如果特朗普因處理機密文件不當而被起訴,那麼美國將會發生街頭騷亂。不久之後,密蘇里州參議員喬什.霍利(Josh Hawley)也發表了類似的言論。今年9月,特朗普在接受電台脫口秀主持人休斯.休伊特(Hugh Hewitt)採訪時說,如果他被指控或逮捕,他的支持者將不會接受這個結果,他們不會坐以待斃。我認為以上所說並不是危言聳聽,特朗普的支持者大有可能會重演1月6日國會事件。

切割傳統還是恢復傳統?

現在回頭說韋伯,我不同意他將魅力權威與傳統權威對立。特朗普主義迷人的地方之一,就是他高舉「令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這種美國版的「偉大民族復興夢」正正是訴諸人們對傳統的嚮往,要令美國再次偉大,意思是美國在歷史上曾經偉大。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希伯來文化教授大衛.阿伯巴赫(David Aberbach)曾經在一篇論文中指出了政治魅力領袖的矛盾性,他說:「那個人(魅力領袖)可能是假貨,但人們的渴望卻是真實的。」人們心底的渴求是甚麼呢?

美國政治學家露絲.威爾納(Ruth Willner)一針見血地指出:魅力領袖就是政治圈子的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是希臘神話人物,他從天神宙斯手上偷取了火,然後傳送給人類,有了火之後,人類文明出現了革命性的大躍進,希臘神話中的神明都是喜怒無常、自私自利的暴君,普羅米修斯令到人類有能力挑戰神明、挑戰暴政!無論處身於任何時代,人們都總會不滿現狀,人們期盼普羅米修斯的出現,人們期待能夠超越自己,參與一項偉大事業,成為「大我」的一部份, 甚至成為推翻強權的英雄。表面上,很多人口頭上表示願意躺平,但只要「盜火者」出現,人們潛藏於心底的渴望就會爆發出來。

政治的普羅米修斯可以提供兩種出路,第一種是跟傳統與現狀完全割斷的徹底革命,例如法國大革命要以人本思想取代天主教信仰,布爾什維克革命要推翻資本主義和東正教權威,但歷史事實證明,這種激進的目標和手段只會帶來大災難,不難想像,在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之後,這種破除傳統、徹底革命的進路已經逐漸失去市場。第二種卻剛剛相反,「盜火者」主張恢復傳統,恢復一個高度美化、理想化的歷史烏托邦。這類領袖的吸引力在於他好像是代表了一個深厚而優良的傳統,若果你攻擊他,就是攻擊整個傳統!

在偷火之後,普羅米修斯受到宙斯嚴厲的懲罰,他被綁在一塊石頭上面,一隻鷹不斷地吃他的肝臟,但不旋腫他的肝臟又再生長出來,跟著那隻鷹再來吃他的肝,這個酷刑周而復始,永不終結。普羅米修斯的形象是為人類這個弱勢社群犧牲的悲劇英雄。政治上的普羅米修斯戴上了這種光環之後,任何對他的指控都被看成是他為民請命而受到政治迫害。

甘迺迪與列根高舉捍衛自由的美國傳統

話又要說回來,其實魅力領袖並不一定是完全負面,除了特朗普,美國在二次大戰之後亦曾經出現了好幾位魅力四射的總統,例如約翰.甘迺迪和朗奴.列根,前者是自由派的民主黨人,後者是保守派的共和黨人,有趣的是,兩位總統的魅力基礎之一都是主張振興或者恢復美國傳統。

約翰甘迺迪熱衷支持對黑人平權,他與蘇聯的赫魯曉夫抗衡,令世界平安地渡過了古巴飛彈危機,1963年他在德克薩斯州遇弑身亡,舉國為他哀悼。他的1961就職演說留下了許多傳頌千古的名言:「我們將付出任何代價,負起任何重擔,承受任何困難,支持所有朋友,反對所有敵人,以確保自由可以存在和成功。……不要問你的國家能為你做甚麼。問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甚麼。」在這篇演說中,甘迺迪向聽眾申述了美國文化遺產中最崇高的理念:為自由而犧牲。在冷戰期間,美國人生活在核子大戰的陰影下,前景並不明朗,甘迺迪的演說恍如一支定海神針。

朗奴.列根在1981年的總統就職演說亦有異曲同工之妙,他說:「我相信,我們,今天的美國人,已經準備好成為名副其實的美國人,準備做必須做的事情,來確保我們自己、我們的孩子和我們孩子的孩子能夠得到幸福和自由。當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更新自己時,在其他人眼中,我們在全世界擁有更強大的力量。對於那些現在還沒有獲得自由的人,我們將再次成為自由的典範和希望的燈塔。……對於那些分享我們自由理念的鄰國和盟友,我們將加強彼此之間的歷史聯繫,並向他們保證我們的支持和堅定的承諾。……至於自由的敵人,那些潛在的對手,我要提醒他們,和平是美國人民的最高願望。我們會為之談判,為之犧牲;但無論是現在還是長遠來說,我們都不會投降。」在列根總統上任之前,蘇聯大肆擴張,美國處於守勢。在演說中列根高舉美國決心捍衛自由的傳統價值。

結語

上面提及的阿伯巴赫指出,雖然魅力領袖可能是騙子,但人們心底的渴望卻是真實的。 我會說:無論魅力領袖是真貨還是假貨,人們強烈的渴望情緒令自己難以分辨真偽。

曾經刊載於:

澳洲同路人

教會及機構免稅資格的再思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3/09/2021

有九萬多會員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教協)被內地官方媒體點名批評之後,香港特區政府立即與教協割席,而教協在短暫掙扎求存之後亦決定解散。連教協這有強大基礎的工會/民間團體亦無法承受龐大的政治壓力,其他民間團體對前面可能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亦絕不能掉以輕心。

繼批評教協之後,有左派報章不點名批評:「個別披著宗教外衣的團體,打著宗教自由幌子,透過活動散播亂港訊息,煽動教友參與反中亂港活動,卻享受宗教團體免稅優惠,間接用政府資源支撐違法活動。」又重申:「政府不應以公帑支持反中亂港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