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及機構在新形勢下的危機管理
所謂以不變應萬變,有時不過是我們因為前景令人迷惘或煩惱時,拒絕去思考的一個藉口。因為變或不變其實都是一種選擇,無論最後作出何種選擇,我們還是要承擔相關結果的。香港教會正面臨政治和社會環境急速轉變的年代,將面對不少新的挑戰。
所謂以不變應萬變,有時不過是我們因為前景令人迷惘或煩惱時,拒絕去思考的一個藉口。因為變或不變其實都是一種選擇,無論最後作出何種選擇,我們還是要承擔相關結果的。香港教會正面臨政治和社會環境急速轉變的年代,將面對不少新的挑戰。
回歸二十五週年,究竟當初承諾的所謂「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港人治港、現有的資本主義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有沒有走樣,是思想香港將會怎樣走下去的重要基礎。其實,所謂五十年不變本來就是不可能的,否則香港早已成為一個落後的第三世界城市,問題重點是甚麼會變、甚麼不變,香港人最不想變的是過往很自由的生活方式,在言論、思想和創作上的充份自由,只要法律沒有明文禁止的都可以大膽討論,以及可以自由行使應有的公民權利去爭取和表達個人在政治和社會問題上的看法。而最想改變的包括居住空間過份狹窄、樓價高不可攀,以及貧富懸殊、社會不公的現象,並希望在制定社會政策時有更大的發言和參與的權利,落實真正的港人治港。但過去幾年,在愈來愈偏重一國,放輕兩制的新常態之下,不少香港人感到不安的不單是過往不少生活方式正漸漸消失,而更令人憂慮的是一些國內的做法正愈來愈多出現。
自小在教會長大,小三開始教會已是我生命的重要部份,自己有幸成長於一個充滿機遇的年代,社會不斷發展,由中四開始,便可參與不同崗位的事奉,由團契職員到主日學教師、崇拜主席、執事和校董等等,又參與了許多不同營會、聚會、佈道會、以及植堂、開校的籌備工作,一直以來絕大部份的事奉都是有一個長期固定的崗位,不過,隨著自己投身在機構事奉,星期日經常要出外講道,再加上年紀漸長,應該多些給機會年青的一輩,於是這種固定崗位的事奉愈來愈少,而多是參與一些在時間和形式安排上較有彈性的事奉,而在機構服侍多年,亦接觸過不少有心、有力、有恩賜的弟兄姊妹,他們事奉的模式愈來愈有彈性,並且同時可以參與很多不同教會和機構的事奉,祝福不同的人。
一直以來,許多教會呼籲弟兄姊妹參與事奉時,安排的崗位都是以固定及長期為主,例如各部的部員及職員、詩班、敬拜隊、組長和執事等,一般都會希望弟兄姊妹委身最少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這種安排本身並沒有問題,只是未必符合新一代信徒的生活形態、恩賜和 興趣。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社會形態和需要,惟有順應時勢和需要而不斷更新變化,教會才能更善用信徒的恩賜去配合教會的不同需要,而信徒亦更能善用神所賦予的恩賜去服侍眾教會,最理想的事奉是既能發揮自己的恩賜,又能配合教會的需要,而不是「彼此也在捱」。
引言
面對疫情的變化起伏和社會的困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街坊、一些正接受服務的受眾以至教會的弟兄姊妹,都有迥異的需要,教會及機構可以如何回應?2022年2月22日,本社舉辦了「明光社25週年呈獻系列:四面受疫,卻不被困住 ——堂會及機構在疫情下面對的需要和事奉機遇」網上講座,邀請了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
忘記有時是一種藝術,特別是一些容易令我們產生負面的情緒,勾起不快的回憶、以及會陷入很大困擾的處境。但現實有時卻是愈想忘記,愈會記起,因此與其逃避,不如正視。
根據政府統計處2021年資料,每千名人口計算的粗離婚率由1991年的1.11人上升至2019年的2.82人,離婚判令數字在1991年至2019年間上升了2.36倍,由6,295宗大幅上升至21,157宗,與此同時,再婚數字也不斷上升,由1991年的4,892宗、5803人大幅上升至2019年的15,832宗、23,821人,按宗數計上升了2.24倍,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