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在疫情下所遇見的機遇
疫情之下,政府對宗教場所的限制愈來愈嚴苛,甚至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教會只有受薪同工才能進入,教會在這段期間可以有甚麼機遇,即使四面受疫,仍不被困住?明光社於2022年2月22日,舉辦了一次網上講座,當晚的分享嘉賓包括了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堂主任陳淑娟牧師、宣道會屯門堂甘晨智牧師及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他們分享到教會在疫情下的機遇,以及面對的困難。
疫情之下,政府對宗教場所的限制愈來愈嚴苛,甚至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教會只有受薪同工才能進入,教會在這段期間可以有甚麼機遇,即使四面受疫,仍不被困住?明光社於2022年2月22日,舉辦了一次網上講座,當晚的分享嘉賓包括了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堂主任陳淑娟牧師、宣道會屯門堂甘晨智牧師及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他們分享到教會在疫情下的機遇,以及面對的困難。
羅馬書八章35節說:「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在今時今日的處境,更貼切的應說難道是新冠病毒嗎?是防疫措施嗎?是恐懼嗎?是執事同工嗎?
要生存,就必須要有某種信心、某種信念,否則每一天都會活在無盡的懷疑與苦惱之中,而我們每天生活中的行動,正正就是反映我們的信念,活出我們最基本的價值觀。
四波未平五波又起,持續兩年的疫情令不少教會及機構的同工應接不暇,亦令不少弟兄姊妹的心情如坐過山車,大起大落。而最令教會和機構負責人頭痛的是很多時政府的抗疫政策令人無所適從,例如教會是否公眾地方?辦公室是否宗教場所?同一時間可以有多少人在現場協助崇拜直播?教會除了受薪同工之外,還有不少核心領袖,包括講員、長老、執事和堂委等等,他們就好像兼職或不受薪的同工,在維持教會基本的服侍(例如崇拜直播)方面亦扮演重要的角色,有些教會的禮堂亦十分寬敞,可以讓各人保持足夠的社交距離,為何要限制他們進入教會呢?還有,將來弟兄姊妹、慕道者和需要幫助的鄰舍若沒有接種疫苗或安裝安心出行等程式,教會是否要將他們拒諸門外呢?教會是否每一件事都要完全跟從政府的要求,等待政府的指示,沒有政府明文批准就甚麼也不能做呢?令人憂慮的是在疫情之下,一些教會的領導層似乎漸漸失去本身的獨立性和判斷力。
教會和信徒作為負責任的公民,在疫情之下盡量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是應有之義,而為了保護自己和身邊的親友及鄰舍,不應因為個人的政見或不滿而任意違反法例。不過,教會在遵守有關規定的時候,卻不能盲目,特別是當一些政府官員根本不了解教會的運作、以及沒有深思熟慮便倉卒推出一些不合理的措施的時候,教會領袖是有責任站出來據理力爭的。
面對疫情的變化起伏,社會的困境日益增加,教會的弟兄姊妹、附近街坊以及一些正接受服務的受眾,各方面的需要亦可能迥然不同,教會及機構又可如何應對?是次研討會我們請來為基層家庭及待業人士提供社會服務和心靈支援的工業福音團契總幹事歐偉民博士、以及兩位堂會的牧者,陳淑娟牧師(香港基督教會宣道堂堂主任)及 甘晨智牧師(宣道會屯門堂牧師)一起分享他們在疫情下看到不同群體的需要,以及如何突破困難,繼續用心服事的經驗及難忘的經歷。
面對反覆不定、難以預測的疫情,究竟大家習慣了沒有?無論我們是否認同與病毒共存的防疫策略,起碼我們應該考慮與病毒共舞,而不是望天打卦、望穿秋水,等待病毒感染清零才重過所謂「正常」的生活吧!正如我們不會等待病毒完全受控才會返工返學、做運動、見朋友、同孫仔飲茶,而是會千方百計,計算好風險,避重就輕地做一些對自己和身邊的人真正重要而且不適宜拖延的事,靈巧地在疫情下翩翩起舞而不是縮在一角「等運到 」。其實在疫情之下仍然有很多事是我們可以做和必須做的,例如:
年近歲晚,遇上停晚市堂食及取消花市,不少小商戶都會錯過銷售和做生意的黃金機會,就算過往教會或弟兄姊妹本身沒有購買年花的習慣,今年也可以考慮破破例,好好為教會和家居裝飾一下,一直以來不少教會在講台前面也有插花,其實改為擺幾盤年花又有何不可呢?教會內四處也擺些年花佈置更可以增添一些節日氣氛,就讓我們一起在春節更多記念有需要的鄰舍。此外,又可以鼓勵弟兄姊妹雖然不能堂食,也可以多光顧一些小店,多買一些賀年食品和外賣作為團年、開年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