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因愛施教的性教育
學校性教育往往出現立場之爭,保守與開放的態度在性教育的立場上形成了兩大取向。保守一方著重性的忠誠,教導學生守禮、律己,將性留在婚姻中;開放一方則強調多元自主,教導學生在有共識及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性探索。
人臉辨識與私隱
人臉圖像是人體生物特徵的一種,與個人指紋及虹膜等一樣,乃與生俱來,獨一無二且不可改變。雖然單憑這些「記認」,一般人都未必可以確定它們是屬於誰,但這些資料若與其他個人資料連結,就會成為能夠辨識身份的個人資料,亦受《個人資料(私隱)條例》保障。
選舉其實並不神聖
過去幾年因為爭取行政長官普選的問題,香港社會陷入了很大的撕裂,在雨傘運動好像無功而還,再出現人大就宣誓釋法和政府DQ了幾位議員,對民主運動帶來了沉重的打擊,也令不少人加深了無力感。
大媽舞與報佳音 淺談街頭表演
街頭表演(Busking)在香港街頭向來佔一席位,由以前的廟街,到政府有系統地設計行人專用區,都反映了它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裡。不過,今年8月,政府正式取消了旺角行人專用區,街頭表演一下子就成為社會熱話議題,大家踴躍討論到底應否規管這類活動。街頭表演,不論類型,質素和地點都是非常隨意。
反同運者論述入門
香港人保守,也未至於視同性戀為禁忌,可是愈來愈多人不敢談這個話題,原因是恐懼,不是恐同,是「恐」恐同。說句真心話就動輒得咎,「歧視」、「恐同」標籤蜂擁而至。到底如何把話說清楚?本文嘗試勾勒基督徒如何有智慧而不失霸氣地反同運。
反甚麼
波希米亞狂想曲:搖滾傳說 (Bohemian Rhapsody)
圖:翻攝自網路
我1991年開始在香港大學工作,負責培訓老師,除了日常教學工作,還需要到老師任教的學校觀課。
對於網戀可否開花結果......我有話說
網上情緣,常常給人的印象就是危險,「食快餐」,有性無愛,騙局。單身男女,一不小心,不能自拔,恨錯難返,悔不當初。活出希望事工巿場總監謝靜怡(Agnes)和行政總監杜奧利博士(Dr. Olli Tuominen),卻早在10年前已經透過網絡工具認識對方,最後結婚成為伴侶,他們究竟是怎樣令這段網上情緣開花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