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青少年的網絡欺凌行為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21/01/2019

「學生能在校園內開心學習,互相幫助、支持……」這種充滿愛的場面,我們當然樂於見到,但不少調查卻指出校園、青少年之間的欺凌行為並不罕見,而香港中學生稱曾遭同學欺凌比率更是世界首位,[1] 十分值得我們關注。

網絡欺凌行為的背後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1/01/2019

〈青少年的網絡欺凌行為〉一文提到香港青少年之間欺凌行為的嚴重情況,而網絡欺凌只是欺凌的其中一種形式,我們可以視之為「病徵」或表面行為,其背後隱藏的病毒卻需小心分析才能辨明。為此,我們特意訪問了研究攻擊行為及校園欺凌的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博士(Annis),了解網絡欺凌者的心態。

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在網絡尋覓愛情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1/01/2019

網上交友騙案時有發生,警方公佈2018年首10個月錄得520宗網上情緣騙案,損失金額超過4億港元。[1] 除金錢損失,受害人更有可能遇上感情騙子,每每在發生性關係後對方就一走了之。

全城褪網 做運動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1/01/2019

香港基督少年軍、基甸少年軍訓學校和明光社主辦的「全城褪網運動」已辦了三年,社會上由一開始質疑,以為呼籲人褪網等於呼籲人放棄科技,到今日普遍意識到,沒有褪網時間對人身心靈的影響,可見運動的成效。我們過往舉辦過褪網與家人食飯的活動,鼓勵大家參與一些簡單的活動,享受面對面的交流。

教會要先成為良心僱主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1/2019

教會有雙重標準嗎?有,而且不少。不是嗎?當教會教導弟兄姊妹要重視家庭的時候,卻常常因為星期日有很多會議和活動而令大家「拋妻棄子」。當教會教導大家要安息、要等候的時候,卻要同工的時間表塞得滿滿、疲於奔命。當教會教導大家要愛鄰舍的時候,卻忘記了要愛自己的同工。

曖昧、調情與性騷擾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6/01/2019

圖片來源:YouTube (Mrdaft, “Baby it’s cold outside” )

編輯人類基因,打開了「潘朵拉盒子」?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4/01/2019

基因編輯何事?

完美就是最後的大問題?

14/01/2019

《反對完美:科技與人性的正義之戰》
(The Case against Perfection: Ethics in the Age of Genetic Engineering)

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
譯者:黃慧慧
出版地:台北市
出版:博雅書屋
出版年份:2013年

2018生命倫理對談 《基督宗教尋珍之旅》

講員:高銘謙博士;整理:歐陽家和    |    高銘謙博士(建道神學院聖經系助理教授);歐陽家和(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4/01/2019
明光社

黎明前毋懼黑暗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2/01/2019

剛過去聖誕節,對國內的教會來說就像耶穌出生時面對的困境一樣,不但沒有立錐之地,更要面對當權者的追殺。當面對十字架被拆、教堂被炸、非官方認可的聚會被禁止、同工和弟兄姊妹被拘捕,被逼簽不參與聚會的同意書,情況只能說比遠藤周作在《沉默》一書中,所描寫幕府時代被逼叛教或殉教的弟兄姊妹好一些。不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歷史告訴我們,當面對打壓,反而是教會復興的契機,所謂物極必反,黑夜愈深,白晝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