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索引標籤
W案判決以後—下一站:立法機關及社會的討論
終審法院5月就變性人W案件的判決,引起社會很大迴響,法庭認為法律要反映社會的轉變及當今社會的情況,但法庭並沒有提出任何證據證明香港社會對婚姻觀念已改變,只在判辭第18段指出世界很多國家、地方已接受變性人婚姻的情況,但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香港人已接受變性人婚姻。事實上,法庭亦明白有關判決的爭議性非常大,因而決定暫緩執行判決12個月,留待立法機關修改相關的法例。
思考夢想背後的價值觀
早前,有好幾個全城關注的「賣夢」新聞。先有九A狀元不做會計師改行做巴士司機;又有「毒男阿源」之稱的男子阿源稱找到真愛,並計劃結婚;再有科大學生放棄本科做地盤紮鐵工人。
愛與寬恕——始於神
《聖法蘭西斯禱文》是一首不少信徒耳熟能詳的詩歌,其中的歌詞相當感人,當中所呈現的情操也非常偉大。但人真的要做到詩歌所言,實在談何容易。先不談「在憎恨之處播下你的愛。在傷痕之處播下你寬恕,在懷疑之處播下信心…… 在絕望之處播下你盼望。
立場新聞與讀者立場
要向青少年提及有關閱讀新聞時要留意的地方,其實困難在於如何提升他們的興趣。即使老師預備了一個全面的方法,若學生昏昏欲睡,也是無補於事。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張志儉博士於明光社「傳媒教師訓練-如何教青少年閱讀新聞」第二場講座「我們如何閱讀立場新聞?」中作了一個示範。
變性人只是跨性別的一種
「如果給你選一次,你想做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這可能是很多人小時候會玩的遊戲。有些人很接受自己的生理性別(sex),以及伴隨而來的性別身份(Gender identity),但有些人卻不認同生理性別所帶給他的一切身份,甚至連自己的生理性別特徵也抗拒,甚至厭惡。
工潮過後 — 對外判制度的反思
基督徒可以看《金瓶梅》嗎?
基督徒可以看《金瓶梅》嗎?
「基督徒可以看《金瓶梅》嗎?」這是五月份對談中一位參加者的問題。艾阮博士在是次對談(第二及三頁)中從西方小說的源起與發展說起,幫助參加者明白小說的本質,從這個角度來欣賞小說。她也引用了一些例子,說明如何進行信仰的反思,但又不是純粹道德批判。她引用小說家昆德拉的話指出,讀者可以在小說裡的想像空間中找尋「被遺忘的存在」,引起共鳴,甚至觸動生命。
免費遊戲與「課金」福音
以Puzzle & Dragons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