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電競、褪網與有品上網

17/11/2017

明光社在十一、二月搞了兩個看似自相矛盾活動。十一月初,我們宣佈了繼續與基甸少年軍訓學校和香港基督少年軍一起舉辦《全城褪網運動》,鼓勵社會各界於十二月三日晚上暫時離開電子世界,與家人一起吃晚飯,享受面對面的交流。與此同時,我們又於十二月與JesusOnline合辦、G-Power協辦《電競牧養研討會》,與牧者們一起商討青少年在電子世界,特別是大型電子競技類遊戲(Massive Online Battle Arena)的福音、牧養策略。

一切從興趣開始

26/10/2017

女兒升上中一,朋友問她適應如何,她回應:「早了上課,遲了下課。除此之外,課程深了很多。」從前小學時,她多能自己做好功課,頂多是讓我檢查一下而已,但現在呢?更多時間是不懂如何完成家課,要向我提問。而最慘的是,有一些功課我也不懂得如何做。

例如中國語文,其中關於文言文及文法的,我也感到吃力。幸好現代科技發達,我好歹也能在網上找到答案,應付了女兒的功課。然而,我不禁要問:「這樣教中文是對的嗎? 我因此向幾位中文老師請教,得到的答案多是:「萬丈高樓從地起,打好根基,才有進步的空間。」

從電影感受信仰、生命

16/08/2017

「憐憫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憫。」

《聖經新譯本》〈太 5﹕7〉

 

文﹕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編輯﹕謝芳

 

傳媒的無形影響力

21/06/2017

你要把這些話不斷地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或行在路上,或躺下,或起來的時候,都要談論。《聖經新譯本》〈申6﹕7〉

雖然傳播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由以往的報章雜誌、電視和電台廣播,到現代的網媒、YouTube、社交平台等媒體。資料由單向轉至互動,以往傳媒的第四權,漸漸瓦解,各網民的細小聲音卻又可集合成為無形的影響力。這些變化如何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及理解兩性關係的看法呢?

 

與青少年在手機文化中同行

19/04/2017

在網絡時代的今天,手機與我們可以說「密不可分」、「形影不離」!隨著智能手機的功能及應用愈來愈廣泛,由與人溝通、處理工作事務,至上社交網站、即時通訊、網購、找資料、找地點、煲劇、看新聞、聽音樂、玩遊戲…甚至起床或提示吃藥的鬧鐘,都設定在手機應用程式內。人們已視手機為私人助理、解悶良伴,以及接觸世界的主要溝通工具。從小生長在網絡時代的青少年,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之下,也成為「手機一族」,甚至出現令人擔憂的使用過度或失控情況。

 

文﹕郭卓靈 (明光社項目主任)

《遊戲.人間》 Pokemon Go Go Go —— 牧養APP世代座談會

11/08/2016

內容:
App世代遊戲講求互動,加上網絡和現實世界交錯的互動,出神入化,引人入勝,讓玩遊戲的人更投入其中。有些牧養青少年的牧者、信徒領袖見此就開著「抵抗 洪流」的反射神經「應戰」,既未能令青少年回到教會,更容易產生不必要的衝突。我們將在座談會中分析近年遊戲文化的發展,並探索可行的牧養策略,期望引發 同工一起討論,集思廣益。
 
分享講員:

畸型的認錯與寬恕文化

12/07/2016

早前黎明開演唱會,因為以內地物料所搭建的帳篷不合格,事發後黎明在社交網站即時認錯,成為一時佳話。佘英輝及翁繼文北上參加法律界一帶一路訪京團,被爆出一連三晚「夜蒲」醜聞。二人最初支吾以對及否認,雖然最終承認醜聞,但社會對他們已失去信任。

還我正常情愛關係

03/05/2016

娛樂版近年把藝人的人際生活,都寫成小說般傳奇,令人不勝其煩。例如:在街上拍攝到野生捕獲(即遇見)的兩位異性,就是「有路」、同性則是「斷背」;二人進入任何地方是「短聚」;三人或以上的就是「派對」。已婚藝人與任何異性單獨見面,就是「婚外情」;或在外地「偷情」。同時,又突然將他們結婚生子的一刻神化、聖化、偉大化,是否精神分裂?

誰是真.桂民海

21/01/2016

上周,最多人談論的是《毛記電視》的勁曲金曲分獎典禮,當中出席獲分獎的人,在他╱她名字之前都加了一個「真」字,例如「真.河國榮」、「真.何韻詩」。這個「真」字,最表面的解釋,就是因為在節目中有些人物是扮鬼扮馬的,為了將真身和所扮演的人分別出來,於是用了一個「真」字。

香港還真有偶像文化?

15/12/2015

偶像文化究竟是甚麼?如果我們以字面理解的話,偶像可解作「一種人創造的對象,以某種方式崇拜。可能在宗教或娛樂的圈子出現。」[1] 若以這定義來看的話,香港偶像文化其實遠遠未至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