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不在手機、在於戒癮
今年中秋,本來是疫情緩和後的一個快樂假期,可惜一宗中三學童自殺事件,再次令社會響起「開學自殺潮」的小警號。一名居住在長沙灣的學童因為沉迷手機遊戲,以致令學業退步,他在復課後被老師發現上課時玩手機,最終他被沒收手機兼記缺點,孩子因此自尋短見,離開人世。
今年中秋,本來是疫情緩和後的一個快樂假期,可惜一宗中三學童自殺事件,再次令社會響起「開學自殺潮」的小警號。一名居住在長沙灣的學童因為沉迷手機遊戲,以致令學業退步,他在復課後被老師發現上課時玩手機,最終他被沒收手機兼記缺點,孩子因此自尋短見,離開人世。
深受中神師生敬重的楊醫離開我們返回天家了,許多人在臉書上不斷流露對他的懷念,對於一個終身委身在神學教育的牧者來說,楊醫已無遺憾,覺得遺憾的是那些以後再沒有機會親身聆聽他分享、和與他閒話家常的校友和弟兄姊妹。
在爭論不休的香港,楊醫是一個很少受到負面批評的牧者,相信接觸過他的人都會被他的溫柔、謙卑、堅定和睿智所感動和激勵。更讓人深深體會到教育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傳遞知識,而是傳遞生命,老師能夠給予學生最珍貴的禮物不是學術成績而是做人的態度,教育最重要不是改造頭腦而是陶造生命的工程。
香港教育的失敗在於我們過份著重成績,所培育的精英不少都是高分低能,因為成績好,恃著自己「IQ高」、「好打得」而目中無人,誰不知這卻是「EQ低」、「冇人性」的表現:當然不是說他們殘忍那種「冇人性」,而是他們往往缺乏同理心、沒有「人情味」,以為不同意他們的人都是因為愚蠢、有偏見、缺乏反省能力,誰不知最不懂得反省往往是那些自以為是的精英。不幸的是我們的教育若仍然停留在成績至上、文憑至上的心態,要改變現況談何容易!
悠長的假期快將結束,莘莘學子下星期一(2/9)將繼續學習的旅程。今個暑假,香港人經歷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由《逃犯條例》修訂所引發的社會衝突和矛盾,不斷白熱化,暫時仍看不見有止息的跡象,網上流傳有人發起開學後欺凌警察子女的運動,作為對警察濫用暴力的報復。
紀錄片《未竟之路》的初衷旨在記錄2014年大專罷課,及後意外地再記錄到926衝公民廣場、928的催淚彈、79日佔領,再到政改...當中的點滴,而片中兩名主角馮敬恩(Billy)和許彤(Popsy)在過程中的分享,也讓我們可以一看青年在事件中的經歷及想法上的改變。是次很高興可以請到本片的導演林子穎小姐及黃頌朗先生來到我們當中分享。
日期:2017年7月12日(三)
時間:19:30-21:30
嘉賓:紀錄片導演林子穎小姐、黃頌朗先生
地點: 明光社訓練中心(九龍荔枝角長裕街8號億京廣場11樓1105室)
當人人隨己意而行,這個世界沒有客觀的準則時,人與人之間的張力便會愈來愈大,當提醒別人不要任性卻會被形容為打壓的時候,整個社會的撕裂只會愈來愈大。
明光社就青少年對性的觀念與行為的開放程度,向六間不記名中學的中三、中四及中六學生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1]成功收回2,211份問卷,其中有效用作分析的問卷1,825份。該六間中學一半有宗教信仰,一半沒有;而六間學校亦按成績分佈於三個不同等級,各等級佔兩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