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關懷
明光廿五載之感恩晚宴回顧
「25年倏忽而過,慣看浪急風高,冷對冷言冷語,無怨無悔無愁,全因有主帥領,感恩有您同行。」回想2021年尾開始計劃2022年的工作時,總幹事蔡志森及同工們懷著觀望的心情,盼望可在未見底的疫情及無了期的限聚令夾縫中,在2022年能舉行25週年晚宴,為著走過這九千多日獻上感恩,更希望可以與一直支持我們的同路人彼此激勵。
及時的支援不可少
25年社關路
明光社與香港的教會、弟兄姊妹和市民同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了!過去25年香港社會經歷的風浪和變化,對身處其中的我們來說絕對不簡單,不單意想不到,並深深感受到作為時代幻變不定之中的一個小市民,甚麼叫身不由己、無可奈何!
明光社成立在1997年,亦是香港回歸的同一年 ,當不少人對未來仍然有不少憂慮和不安的時候,一班創會董事本著對香港的愛和承擔,選擇迎難而上,為我們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因為我們看到需要,領受了召命而毅然行出第一步,我們不知道前面的挑戰有多大,也不知道要面對怎樣的攻擊,不過,作為一個使命團體,我們別無選擇,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作為神的僕人,既做了過河卒,就只能夠一直向前,當初如是,將來也如是。我在1999年加入明光社,轉眼已經23年,回望過去,十分感謝神讓我有機會參與這難能可貴的服侍,當中的經歷十分之充實,甚至在被人攻擊的時候,心裡仍然有平安,有不開心,但沒有灰心喪志。
實踐社關服侍 關懷基層家庭
實踐社關服侍 關懷基層家庭
在不正常的世界呼喚正常
在不正常的世界呼喚正常
為窮人引路同行的教會
每年10月17日 是國際消除貧窮日,根據香港政府公佈的貧窮數據,2020年貧窮人口,在政府一些扶貧政策介入之前,達到165萬3千人,按年大增16萬2千人,貧窮率是百分之23.6,兩者都是2009年有紀錄以來最高。 而在香港貧窮線的定義是住戶的收入在所屬人數組別的入息中位數的一半,在2020年,一人家庭的每月收入如果少過4,400元,五人家庭少過2萬元就是低過貧窮線了。當然,貧窮是一個相對的問題,香港作為一個相對富裕的大都市,不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不過,生活得很艱苦、特別是居住環境狹窄和衛生環境惡劣的情況就肯定存在,我們無法消滅貧窮,但應該致力減貧和扶貧。
給年輕人多一次機會
與基層家庭同度暑假
感恩在不同基金的資助下,這個暑假本社舉辦了三次的戶外親子活動,包括:南丫故事花園、認識荃灣社區遊及大澳水鄉遊,在活動中我們能服侍基層家庭。
南丫故事花園
教會究竟是否樂意成為好鄰舍?
較早前由於天氣持續酷熱,長時間留在戶外工作或身處高溫的環境之下(例如在沒有冷氣的劏房或天台屋),都難免有中暑的危機。有教會為了街坊著想,決定開放教會的禮堂讓有需要的人可以入內避暑,就像有些教會在寒冷天氣警告時開放作避寒中心一樣,都是以積極的行動回應鄰舍、特別是基層市民的需要。不過,能夠排除萬難,身體力行去做好鄰舍的教會實在太少!究其原因,相信與不少教會缺乏這方面的負擔,以及不願打破常規有關。
教會和不少機構一樣,為了有效管理,避免公物受損及維持場地的整潔,對如何使用場地都會有一定的規矩,愛護公物本身是好事,而有規有矩亦可以避免不同的人有截然不同的做法而帶來執行上的混亂,對於一些使用率高和會友人數較多的教會有其實際上的需要,但凡事都有例外,當遇上一些特別、緊急或現行規定無法解決的需要,若執行者仍然墨守成規,將程序和規矩變得至高無上,令組織以及政策發揮不了應有的原意,就變成了官僚主義。而所謂官僚作風指的不一定是政府的官員或公務員,也包括所有只會按本子辦事,只重視本身所定的規矩,只想確保自己不會犯錯的機構,當中自然也包括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