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明光廿五載之感恩晚宴回顧

鄧玉瑩   |   明光社行政主任
27/01/2023

「25年倏忽而過,慣看浪急風高,冷對冷言冷語,無怨無悔無愁,全因有主帥領,感恩有您同行。」回想2021年尾開始計劃2022年的工作時,總幹事蔡志森及同工們懷著觀望的心情,盼望可在未見底的疫情及無了期的限聚令夾縫中,在2022年能舉行25週年晚宴,為著走過這九千多日獻上感恩,更希望可以與一直支持我們的同路人彼此激勵。可惜當踏入2022年,疫情肆虐,確診數字居高不下,在不明朗的氛圍下,惟有暫且放下。

明光社

踏入2022年9月政府公佈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一眾董事及總幹事便決定舉行25週年感恩晚宴,為了盡可能邀請更多的友好及支持者,故此將晚宴的日子訂在年底,一方面令同工有較多時間預備,另一方面期盼政府會進一步放寬限制。在短短的兩個多月籌備過程中,由從15圍,每圍八人的限制中,放寬至可設宴20圍及每圍12人,就在這背景底下,主好像為明光社25週年感恩晚宴掀起了序幕。

每次遇上久違了的好友,總幹事總會熱情地關心、問候,每年機構的新年、聖誕節,都不間斷的邀請前同工、前董事、友好回來歡聚。每次的聯歡活動,他都像家中長輩等著家人回家般雀躍,在籌備晚宴過程中更深深體會到總幹事這份心腸。由於今次晚宴是在限聚令下舉行的活動,故與以往的週年晚宴可邀請的人數大相逕庭,未能像往時般大宴好友,總幹事在籌備時常強調更要珍惜在疫情下難得的見面機會,並且藉著晚宴,要讓大家像「家聚」一樣,感受到親切的氣氛。我們就是懷著辦「家聚」的這份心情,迎接2022年12月16日的晚宴。

當晚本社董事會主席雷競業博士總幹事蔡志森先生的分享,好像互相呼應,令人動容。在這政治氣氛緊張,言論自由收窄的情況底下,作為倡議機構要本著基督教信仰繼續在關注的議題發聲,也不知何時會觸動紅線,這工作實在殊不容易。雷博士作為機構的非受薪董事,竟有著毋懼牢獄之災的最壞打算(與總幹事平時早會分享時的口徑一致)。而蔡志森先生表明會堅持繼續講要講的說話,做應做的事情,在這紅線處處的大環境底下,兩人的分享不亢不卑,從機構最高領導的胸襟,能讓同工明白為何明光社在惡劣的環境下仍要一直堅守使命。

隨後同工就著到校講座服務、這五年間新開展的離婚再婚家庭輔導服務及基層家庭的服侍作出分享。首先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張勇傑先生在台上訪問陸惠芬老師,她分享時指明光社的到校講座適切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更讚賞本社的講座題目貼地,貼近年青人的需要。

之後項目統籌經理及輔導員韋佩文姑娘介紹本社近年為離婚及再婚家庭提供的服務,包括:輔導、講座、研究、資源網及刊物等,並帶出離婚及再婚家庭的困難和需要。當晚我們又播放了一段聲演的錄音,當中講出了一位離婚人士對再婚婚前輔導服務的心聲,透過有關服務幫助他檢視以往的問題,令新一段婚姻不會重蹈覆轍。

在2020年開展的基層事工,除了支援基層人士的生活上需要,包括改善家居,派發防疫物資,提供不同的課程、活動給基層家庭的兒童,最重要是將福音傳開,當晚有三位受助婦女分享她們的感受。雖然在限聚令下我們宴請的賓客數目比以往少,但我們還是邀請了基層家庭成員到場,因為總幹事很想藉著晚宴讓基層家庭兒童有機會參與不同的場合,我們還邀請他們在台上合唱明光社在2021年推出的性教育兒歌《身體是寶貝》。他們清脆、響亮、歡樂的歌聲,好像為我們過去五年的服侍作了一個完美的總結。

明光社
明光社

晚宴結束前我們向長期服侍的董事和同工頒發獎項,感謝他們一直為機構付出,總幹事常說同工是明光社最寶貴的資源,更是明光社事工最好的見證,但願主繼續使用明光社及眾董事、同工,正如腓立比書二章1516節所言:「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

後記:感恩雖然在疫情底下,當晚仍有很多不同界別的人士及友好應邀出席,包括教會、神學院、教育、社福、傳媒、醫護、法律等合作伙伴,讓我們知道在社關路上,一直有同路人。在結束晚宴後兩星期,1231日是明光社港島區賣旗日,疫情下仍有約二百位義工參與,實在十分感謝他們的參與。在2022年的最後一天,賣旗活動為明光社25週年的活動,劃上句號。

相關文章

本末倒置話完美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1/07/2025

許多人心裡都渴望完美,甚至終其一生追求完美,但現實是世界從不完美,而人為了追求完美往往犧牲了一些本來也很美的事物、或者間接地傷害了他人(特別是自己所愛的人)。正如父母愛子女是十分自然的事,但當父母想為子女打造完美的未來時,卻為他們帶來很大的壓力。而一些夫婦認為有子女才能令人生和婚姻關係完美,不惜使用一些倫理上有爭議、自私的人為方法,例如買精買卵借肚代孕等,罔顧了被當成貨物或寵物的嬰兒將來會對身份感迷惘、以及被人為剝奪在親生父母照顧下成長的基本人權,將自己的完美建築在他人的困苦之上。

做父母的當然想將最好的、最完美的給予子女,但期望愈大壓力愈大,近年香港學童的自殺、抑鬱和不想上學的情況令人關注,與父母的完美夢想背道而馳。其實,有時做父母根本毋須刻意做一些事去影響子女,因為每個人在潛移默化之中就受著原生家庭的影響,這樣說不是要做父母的掉以輕心,而是期望父母知道,要引領子女,就要以身作則,用榜樣而不是外力去催逼子女,讓他們知道怎樣走當行的路,比起甚麼贏在起跑線更重要。

最後,傳統教會對牧者、長執和信徒都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大家全然委身、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神,卻容易忽略了當事人和其家人的需要,變成對家庭不友善,將愛神與愛家人對立起來,將優先次序當成不可並存的選擇題,這是十分可惜的,有時所謂完美不是追求單一事件的極致,而是學會兩全其美,不要本末倒置而已,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禮記.大學》)

孩子不想上學了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1/07/2025

你有沒有遇到孩子要求不上學的情況?當孩子揉著太陽穴說:「今天頭有點痛,我想請病假,不上學了。」這句說話有如一個需要解碼的訊號,孩子真的病了?還是孩子不想上學?表面是身體不適的陳述,卻可能隱藏著複雜的情況。若此類情況「不斷發生」,頻率漸增,父母便要提高警覺,以探究孩子不想上學背後的原因,因為這有可能是「拒學」行為的初始徵兆。

拒學的情況自疫情後十分普遍,由伯特利輔導中心出版的《輔聲》,去年也用「學童曠課探射燈」為題作專題探討,當中的文章提到疫情後的校園,很多學生都出現曠課、拒絕上學及不肯回校的情況。有作者提到出現此情況,有機會是學童不適應校園生活、功課壓力大、與同學相處有困難及與精神健康狀況有關,例如抑鬱症、焦慮等。孩子提出不想上學只是一個徵兆,家長要及時了解其背後真正的原因,才可以對症下藥。事實上,在疫情期間,很多時候家長都比較謹慎,偶有少許病徵,都會因安全起見而不讓孩子上學,這或許會讓他們以患病作為逃避上學的藉口。

解構「不想上學」背後的訊息

孩子不想上學,父母不應單純以為他們是「懶惰」或「只想玩手機」而責罵他們。這不僅無助於解決問題,更可能關閉溝通大門。家長要嘗試理解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困難,與孩子建立關係,並一起與孩子尋找可行的應對之策。不想上學的成因有很多,而最重要是帶領孩子建立正面的思維。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可以參考以下模式。

一、成為孩子的觀察者與傾聽者,試著了解孩子的感受

  1. 按下「暫停鍵」: 聽到孩子說:「頭痛不想上學」,先深呼吸,壓下內心的焦慮或惱怒,避免第一時間質問:「你是不是在裝病?」或斷然拒絕:「不行,一定要返學!」
  2. 表達關心,開啟對話:溫和、接納地問:「聽起來你很不舒服,頭痛是怎樣的感覺?」、「除了頭痛,還有沒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最近在學校,有沒有甚麼事讓你感到有點累或有壓力?」從以上的對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而且是關心「人」,並不是關心「不想上學」一事。
  3. 接納情緒: 當孩子開始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儘管聽起來不合理,也不要反駁或急於給建議。專注傾聽,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被聽見、被認同。
  4. 用時間改變思維:每天製造更多親子時間,讓孩子多分享學校點滴和內心感受,透過傾談,嘗試把孩子內心的負面感受轉化,而關係的建立是解決問題的好幫手。

二、成為「希望翻譯員」轉化負面言語,走向正向思維

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校長黃靜雯博士在明光社舉辦的一個網上聚會中,教導父母認識正向教育,助孩子建立正面思維,其中一項技巧是由大人(父母)充當「希望翻譯員」一職。她說,當孩子陷入困境時,言語常充滿負面思維(如會說自己「永遠學不會」)。黃博士提出「希望翻譯員」角色,可以將孩子絕望的語言,翻譯成充滿可能性和希望版本的語言

實戰範例

孩子說:「數學很難,我永遠學不會!」

父母可以透過希望翻譯步驟將負面思維轉化。

第一步:肯定努力父母可以對孩子說:「我看到你每天都很認真練習。」

第二步:替孩子重建句子父母可以為孩子重建句子,如說:「『永遠』這個詞聽起來好有趣,我們試著換個詞看看?將『永遠學不會』換成『我暫時學不會』,你的感覺有沒有不一樣?」

第三步:行動與支持父母可以問孩子需要甚麼具體的支持,如說:「你覺得在『暫時還沒掌握』的階段,哪一類的『幫手』是你最需要呢?是專門對付計算題的『計算超人』?還是擅長解應用題的『應用題忍者』?」

在翻譯的過程,家長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而是把他們的感受化為正面的訊息,由不可改變的方向,轉化為可改變、可行動的方向,並建立具體目標。黃博士又以搭地鐵作為人生的比喻。乘地鐵時要學懂轉線,即是要調整自己的方法,在轉線的過程中,學童需要指示、尋找資源,讓他們知道對的方向,有時候,他們也會有機會「搭錯車」,但這並不重要,因為人生總有失誤,學童需要學習調整自己,雖然搭錯車會令路途變得長一點,但他們總能到達目的地。她形容一個小孩的抗逆力,就像一棵小樹苗,它需要雨水(挑戰)、陽光(鼓勵)及支架(成人支持),才能長得壯健。

結語

孩子的一句「頭痛不想上學」,是敲響警鐘,亦是開啟深度對話的契機。家長的角色,並不只是解決「不上學」這個問題,而是要成為孩子面對逆境時的「希望翻譯員」與穩固的「支架」,給予他們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轉化思維、學習應對逆境的技能。

保護兒童免於遭受性侵犯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7/2025

香港社署數據顯示,2024年兒童性侵案達522宗,較10年前上升83%,佔整體虐兒案34.7%。受害者中,12-14歲女童佔228人,男童24人;更有9名5歲以下的受害幼童,最小僅0-2歲。施暴者背景呈現兩大警號,33.4%為同學/朋友/熟人,比較2014年佔26.3%,反映「熟人作案」風險上升;而16歲以下未成年施暴者10年增幅近10倍。 

調查揭露性侵受害者集中於12-14歲群體,顯現預防教育需提前深化。保護身體自主權、相處界線、常見性犯罪手法等知識,應提前在幼稚園或小學階段教導,讓兒童具備辨識威迫利誘及拒絕壞接觸的能力。數據顯示施暴者逾三成為朋輩或熟人,反映兒童須認知「加害者有可能是認識的人」。社會應教導孩童:若遭遇不當接觸後感到驚慌、害怕或不知所措,須立即向可信賴的成人求助,由大人介入處理。同時讓兒童明白,這是侵犯者的錯,而非自身責任。16歲以下施暴者10年激增近10倍,顯示青少年價值觀偏差與法治意識薄弱。明光社長期透過學校、家長及教會講座,以短片、遊戲、情境題、討論新聞等形式推動正確價值觀(如身體尊重、網絡安全、法律責任),歡迎各界與明光社合作,一起守護下一代。

虐兒案持續攀升 性侵10載飆8成

  (on.cc.26-6-2025)

為了「卡哇痴」,可以幾瘋狂?反思期間限定消費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3/06/2025

因為全城熱愛的可愛動漫主角Chiikawa,由日本紅到香港,熱潮不止,當日本有漢堡包快餐店為其中可愛公仔推出紀念品時,更出現空前的炒賣情況,有人甚至只取下紀念品,乾脆連食物都扔掉,害得快餐店取消換領,以免進一步浪費食物。其實商品買賣,或是收集有興趣的物品,本身並無對錯,但消費者要知道「需要」和「想要」的分別,而如果「購買」變成了「炒賣」,影響到生活,那就要更為留神。

期間限定,有買趁手!

無可否認,香港是一個高度商業化的城市,消費文化深植於市民的日常生活。而除了各式各樣的商品,「期間限定」這類數量有限或只在特定時段發售的紀念品,近年獲得不少港人或內地人士(如不稱呼他們為「炒家」)的青睞。各種因炒賣而起的新聞和奇怪現象也頻頻出現,如早前Chiikawa(日文為「ちいかわ」,讀音有如廣東話的「痴卡哇」)與日本的麥當勞合作推出聯乘玩具,隨開心樂園餐送出,結果引發瘋狂換購與炒賣熱潮。一眾粉絲(其實更多是黃牛黨)在購買套餐後,只收起玩具,隨手就將食物遺棄在店內及街外,除了造成浪費,更影響快餐店的運作及引發衛生問題。而這些「痴卡哇」玩具很快就被炒家們放上拍賣網站,以求高價轉售,完全違背了讓小朋友換取玩具的原意。麥當勞見情況不受控制,便喊停之後的販售活動。[1] 這隻「痴卡哇」在香港也成為了新聞主角,因為香港的麥當勞亦推出了隨餐附送的Chiikawa玩具,同樣引來大批市民排隊購買。此外,這套動漫的官方期間限定店於今年4月在尖沙咀海港城營運,主辦方推出了限量版公仔,引來大批人士排隊購買,更有排隊黨及黃牛黨在現場爭位,與粉絲及店員發生爭執。為了打擊炒賣活動,主辦方遂要求全部排隊人士回答有關動漫角色的問題,答對了證明自己是粉絲而不是炒家,才可入店購物。其中有兩位講普通話的女子,因答錯問題而被要求離開,她們不滿安排並質問職員,現場有一名男子看不過眼問她們能否講出公仔的名稱,其中一人竟將「痴卡哇」講成「卡哇痴」,引來全城笑話。[2]

炒賣現象的背後

有人認為,炒賣本身只是「有買有賣」,並非十惡不赦,但其實炒賣、囤積等情況,已不僅僅是經濟行為,香港過往從卡通公仔,到限量版的籃球鞋、可樂水杯、搖搖玩具,都成為了炒賣對象,有時甚至連紀念品的包裝盒也要保留才能保值。從經濟學而言,炒賣盛行反映了人們追求物品的稀有性,而限量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商品本身,更在於它的獨特性和產生的身份認同。然而,過度追求限量商品往往導致資源的浪費和不必要的消費行為,例如前述的浪費食物行為,或在熱潮過後就將大量收藏品丟掉。

而炒賣出現的原因,最簡單就是「有需求就有供應」。當市場上出現對稀有商品的需求(這就可能是由媒體、偶像文化或其他熱潮推動),商家和炒賣者便會利用這種需求來賺取高額利潤。這本來就是市場運作的一部份,然而,當炒賣活動超越了理性,就會引發社會的偏差行為,如某些人會因炒賣而進行不道德甚至非法的操作,除了上述的排隊黨外,在內地就出現了付費請人代跑馬拉松以獲取獎牌的事件,令獎牌淪為商品,失去它本來象徵的意義。[3]

消費行為反映心靈的貧窮

而在炒賣文化的背後,其實也折射出「心靈貧窮」的情況。[4] 許多人參與炒賣並非因為真的需要這些商品,而是因為心理上的匱乏。他們可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富有」,因此通過擁有這些稀有商品來填補內心的空虛。而心靈貧窮的表現之一,正正是對物質的過度依賴。例如,有些人會購買大量收藏品,甚至為了保持原本的包裝而租用迷你倉來存放。這種行為不僅浪費了資源,更有人因為過度收藏而導致家中物品雜亂無章,影響到家人和鄰居的生活質素。在一些極端案例中,收藏品的堆積甚至引發衛生問題,成為社區問題。

分辨「想要」與「需要」

要反思時下的炒賣文化,首先就要反思個人的消費行為,學習分辨「想要」(desire) 與「需要」(demand)。例如,購買一個套餐的目的應該是享用食物,而不是為了獲得附送的玩具。只要能夠清楚地分辨自己的需求,就能避免過度消費和浪費了。[5] 另一方面,商家除了「做生意」之外,也有企業的社會責任,引導消費者進行合理的消費。

香港社會文化,固然消費至上,然而,我們需要在消費的同時保持理性,珍惜資源,避免過度追求物質而忽略了心靈的需求。適度消費,不僅能讓人獲得快樂,也能讓社會更加和諧。畢竟,真正的幸福並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而在於心靈的充實和滿足。

實務小貼士:你有儲物癖、囤積症問題嗎?

說到期間限定消費,相信不少讀者都曾儲起一些心儀的物品,但是怎樣才算是收藏得宜,怎樣則會變成儲物癖、囤積症?下列問題是一個小測試,可以提供一些參考:[6]

問題一:收集物品是否漫無目的,沒有價值?
收集物品,喜好大可不同,大都是出於個人興趣喜好、留作紀念、或是為投資增值。若是漫無目的收集物品,例如見到免費派發的小冊子、空瓶空罐空盒等,都忍不住拿回家中,就可能是有儲物癖了。

問題二:是否不捨得丟棄物品?
有儲物癖的人會覺得所有物品未來都一定「有用」,所以就算物品已過期,甚至沒用,都會不合情理的收藏下來,並在丟棄物品時會感到焦慮緊張。

問題三:家中擺設是否雜亂無章?
收藏家與囤積症的一個分別是,收藏家都很珍重自己的收藏品,將物品分門別類,擺放得井井有條,甚至特意購買展示櫃、儲物盒、防潮箱等以便妥善收藏。而由於收藏家一般會將物品收納好,所以數量再多都不會有太大影響。相反,如果收藏品亂放,而數量又已經多到連床、桌椅、梳化等都擺滿了收藏品,人的活動空間都大為收窄,就要小心了,這可能是患有囤積症的徵兆!

問題四:是否不大願意與其他人分享你收集的物品?
許多收藏家不只享受收集物品的過程,也樂意與其他同好交換、交易,以至讓其他同好觀賞自己的收藏品。儲物癖的人就剛好相反,會因自己收藏物品感到尷尬,不想讓人知道自己失控的情況,也因家居太過混亂,不願意給親朋好友或者訪客來到家裡,從而影響社交生活。

問題五:是否經常為雜物和家人爭吵或令鄰居困擾?
如前所述,如果儲物情況太過嚴重,滿屋雜物,影響他人,堆積灰塵和產生異味,惹來蛇蟲鼠蟻,導致家人和鄰舍吵架,也就是一個警號,表示儲物行為已經太過份了。

如你面對上述情況,或許也應檢視一下,自己心靈最需要的是甚麼?甚麼物件是「需要」?甚麼物件是「想要」?一次心靈與物質的大掃除,或許能幫你一把呢!


[1] 毛詠琪、洪怡霖、張子傑:〈日本開心樂園餐掀CHIIKAWA之亂 麥當勞:第3波販售或喊停〉,《香港01》,2025年5月2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國際/60241469/日本開心樂園餐變chiikawa之亂-麥當勞-取消第3波販售

[2] Sandytcy、New Monday:〈Chiikawa秒變「卡哇痴」!黃牛黨答錯問題被拒入店〉,「facebook」,2025年4月15日,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share/v/1Bq8gJ4tJW/

[3] 〈內地興起「買」獎牌!年青人付費虛擬跑獲取實體獎牌!〉,「商業周刊」、「運動筆記」,2023年2月22日,網站:https://hk.running.biji.co/index.php?q=news&act=info&id=6242

[4] 在這裡要說明清楚,這個「心靈貧窮」並不是馬太福音五章3至5節,在八福中所述的「虛心的人有福了」(現代翻譯認為,虛心更準確的譯法是心靈貧乏)。八福的「心靈貧乏」多多益善。

[5] 〈分清「想要」與「需要」〉,「投委會」,2017年7月19日,網站:https://www.ifec.org.hk/web/tc/parent/teach-your-kids/teaching-children-about-needs-and-wants.page

[6] 〈【 收藏癖不是收藏家 】儲物狂8條問題自我測試是否有囤積症〉,「幸福空間」,2021年2月3日,網站:https://hhh.com.tw/HHH_NEW/columns_detail/5371.php

讓下一代不再受困於童年逆境經驗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22/05/2025

85%人童年歷虐待 家暴恐傳宗接代

  (東方日報.19-5-2025)

近年社會關注保護兒童,但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如虐待、情感忽視及目睹家庭暴力仍普遍。和諧之家調查顯示,85%香港成年人曾經歷至少一種ACEs,44%遭遇四種或以上,常見包括精神虐待(65%)、身體虐待(53%)及情感忽視(52%)。這些創傷易導致跨代暴力,受害者長大後可能不自覺複製不良管教模式。和諧之家建議家長檢視成長經歷,尋求專業協助,學習正向教養,並呼籲政府加強公眾教育及心理支援,幫助家長療癒創傷,打破暴力循環。

不少香港人曾在童年時有不快樂的回憶,成長後出現創傷,這既令人痛惜,也突顯了健康童年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上一代家長可能受當時的社會風氣或自身限制,常以打罵作為育兒方式,認為這是管教的常態。現今社會壓力巨大,家長每天面對繁重的工作、經濟負擔及育兒責任,常常感到筋疲力盡。在管教孩子時,若面對精神壓力或情緒起伏時,家長應先愛惜自己,明白感到無助並不代表無能,並提醒自己需要尋找協助和休息

現在家長已不再是當年年幼無助的孩子,而是有能力改變現狀、主動求助的成年人。家長應尋找外界的幫助,通過分享與交流,家長會發現許多人也有生活挑戰,原來自己並不孤單,而且從旁人獲得更多經驗及解決方法。社會各界應攜手合作,為下一代創造更健康的童年,終結暴力循環,實現更美好的家庭與社會未來。

明光社開放日2025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5/2025

2025年3月29日是明光社的開放日,當日的活動分為五個時段舉行,由本社董事和總幹事分享我們關注的各項議題和介紹我們的工作,全日約有100人次出席活動。

子女嚷著要手機,父母怎麼辦?

明光社

第一個時段由中華基督教會基灣小學(愛蝶灣)校長黃靜雯博士擔任講員,她表示子女打機的問題往往令不少父母掛心,但她認為父母不用將打機視為錯誤,而是要教導子女自律。父母需與子女一同制定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間表;而限制使用手機的規則,除了子女,父母也要一同遵守。

與躺平一代尋夢想

明光社

第二個時段由顯理中學校長吳浩然先生擔任講員,他指出這世代的青少年最需要的是盼望。而人們常常將夢想與職業掛鈎,但他指出夢想其實不是指向職業,而是指向人的性格、能力和價值觀。如青少年夢想是做巴士司機,背後可能是渴求操作大型機械,家長和老師可把握機會與青少年傾談,鼓勵他們建立自己的能力,實踐夢想。

現今香港教會的社關路

中國神學研究院天恩諾佑教席教授(神學科)雷競業博士在第三個時段指出,行公義好憐憫是上主的作為,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當中的信徒群體應關心自身的世界和社會。雖然社會關懷不等於傳福音,但傳福音卻不能與社會關懷分割。今天香港說話的空間好像少了,但在信徒自身的崗位,無論是在家庭、學校、教會、工作場所也需要行公義好憐憫,讓自己成為他人的祝福。

跨性別運動對社會的影響

本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在第四個時段指出跨性別運動的三大趨勢:性別主觀化,以主觀心理性別取代客觀的生理性別;變性低齡化,鼓勵未成年孩子變性;提出「反歧視」訴訟,以法律懲罰反對跨性別運動人士。他認為教會必須正視性別議題帶來的挑戰,也要作出信仰反思,持守信仰之餘,也要關懷變性人和跨性別人士。

離婚的法律考慮

私人執業律師丘志強先生在第五個時段分享了家事調解的工作,當夫婦的婚姻出現問題或考慮離婚,需要旁人協助,除了循法律途徑,也可透過家事調解來解決問題,此方法能減少對雙方的傷害。調解員會以中立的立場,找出雙方的爭議點,探求和擬定解決方案,促進溝通助爭議,助夫婦達成協議,以和諧方式解決問題和衝突。

喚醒孤獨社區的人情味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5/05/2025

香港社會過去的鄰舍關係比較緊密,有些街坊之間的關係親如一家人,鄰居可以彼此關心、互相幫忙。還記得年幼時被母親「藤條炆豬肉」,就會跑到鄰居家中「避難」,我和家人甚至有鄰居的門匙;但不知不覺鄰舍間的聯繫日漸疏遠,許多人甚至連鄰居的姓氏都不知道,更遑論日常的交流與互助。

隨著人口老化,許多獨居長者缺乏家人或社區的支援,一旦在家中發生意外,往往無人察覺,釀成悲劇。早前就有長者倒斃公屋內,被發現時已化為白骨,這揭示了當前社區人際關係的疏離、冷漠。這不僅是個別事件,更是社會人口結構變遷下,人情淡薄的縮影。

要扭轉這種局面,重建鄰舍關係至關重要。親友和鄰舍如能多加接觸,便可以重新點燃社區的溫暖,大家可先從個人層面做起,主動向鄰居問好、參與社區活動,或在節日時分享食物,這些簡單的舉動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如果有年長的親友,應定期探訪或致電聯繫,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而在社區層面,政府和非牟利組織可舉辦更多活動,如義工探訪、鄰里聚會或健康檢查,促進居民之間的互動。

鄰舍關係的疏遠並非不可逆轉,只要有人願意付出時間和心力,從點滴做起,社區的溫暖定能重現。守望相助,不僅是傳統美德,更是一種共同責任,若能以這類悲劇為鑑,重燃對親友和鄰居的關愛,那麼生活在繁忙城市裡的人便不會感到那麼孤單。

勞動節的祝福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30/04/2025

在舊約聖經的第一卷書,記載了上帝展開的一項工程。創世記一章記載上帝創造萬物,而二章當天地萬物祂都造齊了,到了第7日,上帝造物的工已經完畢,祂就安息了,祂亦賜福給這天為聖日。到了出埃及記二十三章12節,上帝又說:「六日你要做工,第七日要安息,使牛、驢可以歇息,並使你婢女的兒子和寄居的都可以舒暢。」可以見到上帝看重人的休息。在人未犯罪之前,人的工作就是負責看守伊甸園,經文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從經文可見,工作是上帝給人們的祝福。不過,後來工作就變成了人們的勞動及重擔。

到了19世紀,美國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工人每天的工作長達12至16小時,還有童工的存在。於是美國的勞工團體在1884年美國發起「三八制」運動(8小時工作/8小時休息/8小時睡眠),並於1886年5月1日發起全國罷工,全美工人要求8小時的工作制度。1889年世界工人運動組織在巴黎舉行第二次國際大會,決議將5月1日定為「國際勞動節」。現時世界上大概有80多個國家將5月1日定為勞動節。

剛離世的教宗方濟各在任內第二道通諭《願祢受讚頌》[1] 中提到每一個受造物都有其價值。第18段提到,由於「人類和地球的改變不斷加快。另一方面,人現今生活及工作的節奏愈見急速,可稱為『迅速化』……急速和不斷的改變未必導向大眾的福祉或人類永續的整體發展。改變是值得人渴望的,但是當它損害世界和大部份人的生活質素時,便成為焦慮的源頭。」

勞動節不僅是世界上的節日,於基督徒而言,更是實踐信仰的重要一環,要我們回到創造的祝福中,要我們生活得更有質素。耶穌是工匠,但祂在辛勞的工作中也與上帝有美好的關係。祝大家勞動節快樂!


[1] 〈教宗方濟各 《願祢受讚頌》通諭 論愛惜我們共同的家(中文版-天主教香港教區)〉,願祢受讚頌 Laudato Si' 論愛惜我們共同的家園,2016年3月4日,網站:https://laudato-si.catholic.org.hk/?p=185(最後參閱日期:2025年4月30日)。

環保理念為「好東西」增值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7/04/2025

於媒體的報道中再次驚訝發現,英國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 of Great Britain, 簡稱NT)的綠色商店(Green Store)提供共達15萬件可循環使用的戲服及道具,給業界租用。NT於1976年建成,當中除了有三個劇場外,還有排練及創作的空間,亦有製作自己戲服及道具的工場,於近50年的演出製作中,保留了很多珍貴的資源,由設計記錄、排練日誌、戲服道具,以及演出錄影。

多年來,NT不單於戲劇教育及承傳方面付出了許多心力:Skill Center有學徒制(apprenticeship scheme)培訓幕後製作人員;每年推出新劇本集及網上教材,亦讓編劇、導演及演員有訓練及演出機會。而製作及演出的記錄,在經專業拍攝及剪接後,會製作成教材,亦透過戲院上演NT Live 及 網上 NT at Home 供全球觀眾看到拍攝版本,可見劇院在推廣藝術及資源增值上都花上了心思。

可能有人會質疑,觀眾看了網上版演出,還會有誰去現場看呢?又會不會有人「偷橋」抄襲呢?的確,版權很重要,但好的製作不會只錄下來放入倉底收藏,成為不見天日的「檔案」(archive),反而經過精心拍攝及剪接後,放於網上串流平台,供人欣賞,如Netflix平台上的影片一樣,用戶透過付月費就可於網上收看。這樣一來可方便未能前往倫敦看劇的觀眾,可以於影院及網上欣賞珍貴的劇目,二來亦會建立一批支持者,於未來會到NT「朝聖」,看現場演出。而「好東西」經過分享,亦有可能刺激別人創作出新的「好東西」,令業界的製作愈見進步。

而這次有關綠色商店的消息,明顯NT在環保、資源增值及共享等議題上再走前一步。儲存演後物資是劇場演出時常要面對的一大問題,NT能夠有系統地整理及記錄,然後租借給業界循環再用,或在改造後再次使用,實在是造福業界,亦可以為NT現存的服裝道具再添價值,達到雙贏局面。

「好東西」不應只讓自己擁有。筆者認同NT的做法,如能把手上的資源、智慧及經驗好好記錄及整理,不只自己記存,如能替其創造價值,透過系統與人分享,就能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及欣賞,這樣互惠互助,大家都能踏前一步,既節省資源,亦可一起進步。


參考資料:

〈英國皇家國家劇院向業界提供可循環使用戲服及道具 減少浪費〉。無綫新聞。2025年4月11日。https://news.tvb.com/tc/world/67f8cdabec361c0a9ee267d8/

Focus全球新聞Focus Global News。〈英國劇場講求「永續」 綠色商店出租道具佈景〉。YouTube。2025年4月11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H70iX612qI

〈英國皇家國家劇院的綠色商店〉。https://www.nationaltheatre.org.uk/news/welcome-to-the-green-store/

“From Stage to Screen | How We Made It | National Theatre Live.” National Theatre.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7, 20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t1rj8g6yg.

助孩子識別網絡性陷阱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3/04/2025

警務處於去年2月至11月訪問了約2000名12至16歲的中學生,共獲得1950份有效答案。調查數據顯示超過60%的受訪學童曾遭遇網絡性誘騙,有8.7%受訪學生曾收到成年人向其發出有關性的照片或影片,3.3%曾發送自己涉及性內容的照片或影片;3.7%曾在與網友見面時發生了性接觸。警方呼籲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攜手合作,培養孩子勇於拒絕危險,為下一代締造安全成長環境。

每個人都渴望被關愛和重視,但真正的關懷不應伴隨著傷害與計算。在網絡時代,「即時關注」雖然能暫時緩解孤獨感,但那些急於索取私密照片、財物的行為,又或者邀約見面的「善意」,往往暗藏危機。我們極需建立年輕一代的批判性思維,教導他們識別「過度熱情」背後的危險信號,比如引導孩子思考:「如果對方真的在乎你,為何要急於突破正常交往的界限?」、「對方取得你的私密照片後,他會說甚麼?」

家長和學校必須給予明確指導: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當有人提出涉及身體、個人隱私或金錢的要求時,都必須保持高度警惕並堅決拒絕。同時,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遇到困難時可以信任誰」,為他們列出包括家長、老師和社工在內的可信賴求助對象,讓他們明白尋求幫助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保護自己的勇敢行為。

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父母和師長的真誠接納,彼此建立起穩固的情感聯結時,就不容易因為情感空虛而輕信網絡上的甜言蜜語。這種安全感能讓孩子在遇到困惑時主動尋求幫助,而不是獨自陷入危險境地。現代社會的教育應該讓孩子深刻理解到,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陌生網友的讚美,而在於真實人際關係中的互相珍惜。


參考資料:

六成學童曾遭遇網上性誘識 3.7%見面時有性接觸 警方︰不容忽視〉。《am730》。2025年3月26日。

一切由「家」開始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2/03/2025

家是許多人最後的避風港、最重要的支柱,但家同樣可以是許多人的風暴中心、難以擺脫的「緊箍咒」。原生的家庭對於一個人在性格、心理和習慣的形成影響深遠,包括影響他們婚後與配偶的相處、以及養兒育女的方法。因此,認識自己、了解原生家庭的特點,對如何建立自己的家庭、為人配偶及父母應抱持的態度有很大幫助。作為一個永遠不會完美的配偶和家長,不要為配偶和子女定下不切實際的目標,否則只會弄巧反拙,損害彼此的關係。

當然,為人父母並不容易,面對深受互聯網和手機影響、以及在性解放與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文化主導下成長的新一代,跟父母成長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差異,當彼此出現分歧,要謹記作為父母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愛之深、「學」之切;今期《燭光》希望可以為大家帶來一些啟迪、分享一些心得。而作為信徒,除了學會相處之道,更重要是明白上帝對婚姻和家庭的心意,明白一些有關婚姻和家庭的規範和設計,不是為了限制人的自由、而是為了守護我們的婚姻和家庭,不會那麼容易受外界的風暴和挑戰所侵害。

當社會上不斷有聲音要改變一男一女、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甚至將生兒育女當成像領養寵物,可挑選優良基因,只看重成年人的喜好和慾望的時候,捍衛美善的婚姻和家庭制度來得更為重要,必須讓人明白婚姻又豈只涉及個人的權益與福利,這不只是宗教信念,而是會對兩性關係、兒童福祉甚至社會制度帶來深遠影響。當LGBTQ的文化傳播愈來愈快,教會群體亦無可避免受到衝擊,如何做到接納人而不認同錯誤的倫理觀,是教會的當務之急。

原生家庭對夫婦親密關係的影響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12/03/2025

志明在三兄弟中排行最大,父親經營零食的批發生意,需要經常到海外與供應商傾談合作及取得產品分銷權,由於父親經常不在家,以致和三個孩子的關係較為疏離,在志明的記憶中,父親很少抱他們,只會偶然間關心他們是否夠錢用。媽媽由於要照顧三個孩子,精神壓力很大,情緒不穩,經常以打罵的方式管教他們三兄弟。家人間欠缺親密互動,如擁抱及對家人的關心問候,令他們習慣了不會表達情感的需要,生活就這樣平靜地過去。

轉眼間,志明亦長大及成家立室,只是婚後幾年,太太總是覺得他不夠愛她,志明覺得很冤枉,他明明很愛太太,將每月的薪金交給太太,志明不明白為何太太仍不滿意。志明的太太來自一個很溫馨的基督教家庭,她是長女,有一個妹妹,家人間事無大小都會分享,早上見面會說早晨,睡前會說晚安,家庭氣氛總是熱熱鬧鬧,大家有說有笑的,當初志明也是被太太的家庭氣氛所吸引,希望婚後自己的家庭也是這樣。可惜,事與願違,他期望的溫馨家庭沒有出現,反而是經常遭到太太投訴,覺得他對她的需要漠不關心,有衝突時又不肯面對,一直逃避,有時甚至一走了之。太太期望志明能像她的原生家庭般,凡事都有商有量,有甚麼便說出來,夫婦二人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原生家庭與情感親密關係的建立

志明無法滿足太太的情感需要及逃避衝突的做法,很可能是受到他的原生家庭所影響,在缺乏親密連結的家庭成長,令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去表達愛;心理學研究顯示,在四種家庭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會缺乏表達及建立親密感的能力。

第一種:缺乏穩定的生活及經常轉換主要照顧者

0至6歲是建立個人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如果這段時期,父母總是不在孩子身邊,並將他交給爺爺嫲嫲、公公婆婆、親戚、鄰居或傭人照顧,由於經常轉換主要照顧者,孩子剛與照顧者建立關係後,很快又要面對分離,然後再適應新的照顧者,這種不穩定的關係,令他的情感及依賴需要無法得到滿足,這樣的孩子會感到自己是不被愛、不被重視及沒有價值的,亦對未來充滿焦慮,欠缺安全感,無法和人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以致他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與人建立親密感。

第二種:需要及感受長期被忽略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問題及需要,例如向父母說晚上不敢睡,擔心有賊人,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的擔心毫無理由,所以不予理會,只叫他不要擔心快去睡,明天才有精神應付考試等等。又例如孩子在學校被欺凌感到很難受,孩子告訴父母,父母只覺得這是小孩子間的小矛盾,沒有甚麼大不了而不予理會,更告訴孩子做人要勇敢些,不要因這些小事而哭啼啼,甚至有些父母會反過來指責孩子,覺得是他做錯事才會被欺凌,否則為甚麼其他同學都沒有被欺負。孩子如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他的需要及感受會長期得不到回應,漸漸地,他便不再將需要和感受說出來,避免失望,和父母的關係也不會親密,長大後也不懂得如何培養親密關係。

第三種:父母的情緒不穩定

父母情緒穩定才能給孩子安全感,孩子知道做甚麼事會有甚麼後果,例如,讀書成績好,父母便會開心,會獎勵他可以看電視一小時,他搗蛋,父母便會生氣,他有可能被罵或被罰,一切都是可預計的。但是,對於情緒不穩定的父母,他們的情緒及行為是無法預計的,這一分鐘情緒穩定,下一分鐘卻無故勃然大怒,覺得家裡的問題都是因孩子而起,用很負面的說話罵孩子,說他是「掃帚星」、「陀衰家」,將孩子貶得一文不值,這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做錯了甚麼?哪些行為惹怒了父母?每日都戰戰兢兢地惶恐度日,他會盡量逃避衝突,即使與父母有衝突,為免進一步激怒父母,也會盡量息事寧人,逃得遠遠的,由於要避開父母的情緒而長期避開父母,他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疏離,更不可能與父母建立親密關係。

第四種:父母有暴力傾向

有些父母受某些觀念影響,如「玉不琢不成器」及「棒下出孝子」,認為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孩子,是為他好,於是,孩子稍有出錯,便會或打或罵,在這樣管教下成長的孩子,因為擔心被責打,所以很害怕犯錯,他會盡量滿足父母的期望及要求,對自己的需要則有所忽略。有些被父母長期虐打的孩子,為了生存,會對痛楚的感覺及感受變得麻木,只要一接觸到情感及感受,他便覺得很痛苦,因為原本應該愛他及保護他的父母,卻是傷害他最深的人。這些孩子長大後,會變得缺乏同理心,在婚姻關係中亦很難滿足配偶的情感需要,他缺乏情感的接收及給予能力。

 

擺脫原生家庭影響,重塑幸福婚姻

透過認識我們的原生家庭,可以對我們的性格及做事方式,如面對衝突時的回應,有更深了解,從而作出改變,不再容讓原生家庭的過去,影響我們的未來。志明與太太的原生家庭氣氛很不同,一個冷漠,一個溫馨,夫妻性格不同以致互相吸引,結為夫妻。一對夫妻在很多事情上的差異,可以是幸福,亦可以是不幸,要看你是聚焦在分歧帶來的衝突抑或分歧帶來的成長;兩人的不同之處可以豐富個人的思考向度,帶來成長及進步,但亦可以帶來矛盾衝突,全在乎你怎樣看待。志明面對衝突時,一直逃避,避而不談,這很可能是害怕觸碰他的情感陷阱或情緒按鈕,他擔心無法處理狀況會令自己顯得無能,他討厭無能的自己,因此無法面對,並選擇一走了之、冷對待、淡化、淡忘,以為經過一段時間後就可以忘記跟太太的衝突。經過輔導後,志明明白到衝突事件是不會被忘記的,這些長年累月積壓下來的問題不去處理,會嚴重破壞夫妻關係,使彼此的關係變得疏離冷淡,沒有溫度,若加上外來的試探引誘,這段婚姻恐怕要走到盡頭了。因此,志明在輔導員的幫助下,學習面對衝突及表達自己的感受。作為基督徒的他們,可以從聖經以弗所書四章26至27節「生氣卻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給魔鬼留地步」的教導中學習,明白到衝突令夫妻間產生憤怒的情緒,這是人之常情並非犯罪的表現,但若不斷累積怒氣及不饒恕,便會令魔鬼有機可乘,破壞他們的婚姻關係令愛侶變成怨偶,因此,他們遇到衝突時,會先了解衝突的原因並盡快處理,尋求修復關係的和解之法,重建親密的婚姻關係。

聖經如何看婚姻及家庭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2/03/2025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上台後,他的一些處事手法確實叫人不敢恭維,但無疑他上台後,一些價值觀得以撥亂反正,他先令聯邦政府機構只提供男或女的性別選項,又停止簽發性別中立「X」選項的護照,及限制19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接受性別轉換的治療。然而,在當地竟然有教會對以上的政策表達批評與攻擊。在香港,立法會早前討論並通過一項名為「守護本港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議案。有人會疑問「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婚制不是在香港一直存在嗎?為何還要討論及通過這樣的議案?此文不會敘述爭議的內容及背景,讀者可以自行翻查資料。然而這些爭議的背後,其實正反映當代價值觀已在不知不覺中被動搖及變質。對基督徒而言,我們應回到聖經去尋找婚姻及家庭的本質。

從創世看婚姻的起源

創世記二章18節記載,上帝在創造亞當後感到:「那人獨居不好」,遂以亞當的肋骨造夏娃作為「幫助者」。上帝這樣做,並非只為解決孤獨問題,而是要見證婚姻是上帝主動賦予人類的恩典設計。當亞當第一次見到夏娃,便稱她為:「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創二23),這顯示夫妻關係的本質是「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而一男一女是上帝自創世以來建構夫妻關係的獨一設計,這樣的組合才能成為完美及真正的「一體」。

從聖經看婚姻家庭的特質

閱讀聖經可以讓人了解婚姻與家庭的特質:家庭是由血脈相連的成員組成,救恩與信仰可以透過家庭傳承下去,神所設立的婚姻是以一夫一妻作為基礎,一位家庭成員對上帝的信心,可以令其他家庭成員獲拯救,以及夫妻之間應彼此相愛,二人可互補對方不足。

家庭成員間血脈相連
上帝賜福人類「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創一28),此使命是要透過一夫一妻、一男一女的婚姻家庭才可以實現。生育不僅是繁衍後代,更有「教養」的責任,以培育兒女活出上帝的形象,才可以代代相傳去治理大地(申六6-7)。當我們閱讀聖經家譜時,雖然會覺得有點冗長和沉悶,但它卻包含了重要的訊息:家庭是傳遞救恩、信仰的載體,上帝透過家庭血脈實現救贖,從救恩的歷史可見,上帝先呼召亞伯拉罕,然後以撒,以撒又生雅各,雅各生的12個兒子成為了以色列民族的12支派,最後由以色列開始繼續傳揚救恩,全部都是一代接著一代,血脈相連地發生。

一夫一妻是上帝恩典設計
聖經明確以「造男造女」(創一27)一夫一妻作為婚姻基礎。舊約中如亞伯拉罕、雅各,他們雖然都是一夫多妻的案例,但上帝只會按「原初設計」,即一夫一妻作為家譜的延續,家譜中只會承認一個妻子的後代。上帝創造亞當、夏娃作為一夫一妻的典範,後來上帝降下洪水滅世,希望世界從新再開始,當時的新世界也是僅存「一夫一妻」的家庭(創七7),就是挪亞與其妻子,三個兒子與他們妻子的家庭。

救恩以家庭作單位
聖經的記載,救恩是以家庭作為單位的,聖經不乏「一人信主,全家得救」的例子,如上帝因為挪亞的義,他的全家都可以因信進入方舟(創七1),聖經中並沒有提到他的妻子、兒子及媳婦是否義人,就是因為挪亞的義,他的一家八口都可以進入方舟,可見上帝著重家庭,而上帝只會承認挪亞的唯一妻子、兒子及媳婦作為家庭單位裡的成員。

活出基督的家庭
以弗所書五章22節及25節分別說:「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經文道出夫妻關係的更深一層意義,就是彼此要相親相愛,互補成全,以至可以活出基督的樣式。丈夫是妻子的頭,上帝一早已定了男、女在家庭的位置與規律,不容許顛倒混亂。當人們見到丈夫與妻子相親相愛的樣式,就可以將榮耀歸於上帝。家庭是上帝喜悅的,耶穌的第一個神蹟就是在婚禮中發生,當天耶穌出席一男一女的婚宴,並把水變酒,以象徵上帝對這個家庭的祝福。

總結

男人和女人都有上帝的形象,因為上帝造男亦造女。一個家庭若只有男性的角色,子女會缺乏女性角色作模範;相反若家庭只有女性的角色,子女亦會失去學習男性角色的機會。Katy Faust的父母在她10歲時離婚,母親後來愛上女人,她在書中道出在兩個女人組成的家庭中成長的感受,及與父母一起生活的重要性,父、母的角色缺一不可。Faust稱:「在母親身上,我學習到能夠看到問題的各個方面,並同情他人,故此在解決衝突時,我會受母親影響而看到每個人的觀點並理解每個人的掙扎。在父親身上,我學習到信心,當我走進一個眾多男人的房間,我能堅定地與他們握手,並直視他們的眼睛。」雖然父母積極參與,令Faust在父母身上都繼承了美好特質,但她不諱言,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是可怕的事情,她和媽媽關係密切,但亦只能視媽媽的同性伴侶為朋友。故此,男、女的形象都是上帝所賜,家庭中必須具有這兩個形象才算是合一、完整的家庭。面對多元婚姻定義的衝擊,我們應著重聖經的根基與教導:婚姻是上帝所設立,不可因社會制度變遷、個人喜好而更改。我們要堅守上帝從創世所設的家庭規律: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

親子歷奇,讓孩子攀得更高

梁鈞陶 | 明光社事工統籌
12/03/2025

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在基金項目的贊助下,明光社在馬灣活動中心舉辦了四場親子戶外探索活動,並邀請了香港基督少年軍臻訓中心的教練,帶領基層家庭成員參與親子歷奇及繩網活動,有近40組家庭參與活動,每組由親子二人組成,讓他們一起接受挑戰。

明光社

活動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是熱身小挑戰。教練安排了一系列任務,讓各組家長和孩子們體會親子間的互動。過程中,父母跟孩子互相合作,彼此觀察,並學習尊重和欣賞對方。

明光社

活動第二部份是高空繩網大挑戰,親子二人需同心合力才能攀上繩網的高處。在教練指示下,各參加者嘗試突破自己,也學習支持和鼓勵身邊的家人。完成挑戰後,各人都由衷地欣賞家人的堅毅和勇敢,也為共同創造這次難忘經歷而感到非常滿足。

明光社

在場有位媽媽起初遙望繩網時已十分害怕,但當開始攀爬繩網時,兒子的膽怯反而激發了她的決心,她願意為兒子克服恐懼,成為他的示範和保護,引領他完成這「艱巨的任務」。又有位10歲的男生,在家人的扶持下,勇敢地爬到繩網的最高點。完成後他感到手很痛,但能看到更遠、更美的風景,令他感到非常驚喜和值得。另外,有位個子不高的女孩,最初給自己訂下了一個不高的目標,但當她到達了目標位置,發現只要爸爸在身邊,她就有勇氣在繩網上爬得更高,結果她跟爸爸再往上進發。

明光社

家人的欣賞和支持對孩子成長十分重要,在面對困難時它們能給予孩子力量,叫他們敢於克服恐懼、勇往直前。是次活動是個難得的同行經歷,提升了親子關係和孩子的抗逆力,也鼓勵家長們繼續努力,以愛去建立孩子。

 

恭喜發財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3/02/2025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英國

過往覺得庸俗的一句賀年祝福語,今天,真的有一點懷念。

上一次在香港與家人、朋友過年,是在疫情爆發的那一年。之後,整個世界停頓下來,我們全家在2018年年底本想旅居台灣數月半年,但想不到竟然留在台灣差不多四年。期間有兩次已買機票及預訂了防疫酒店,但結果是機票被取消、防疫酒店被徵收為社區隔離設施、大女兒在完全沒有病徵的情況下,過不了核酸檢測……2022年8月,在不足一個月,沒有周詳計劃下,一下子由台灣遠赴英國,離家更遠,回家更難。

在台灣時,還有少許的農曆新年氣氛,至少也有幾天的法定假期,家庭也有團年、拜年的習俗。但在英國,華人只是少數族裔。相比於印度人,在印度新年期間,晚上還會聽到不少煙火的響聲,而散居在外的華人、港人,似乎對習俗節日,也漸漸淡化,甚或淡忘。還記得在德國認識一個移居歐洲多年的新界圍村家庭,他們在當地開設餐館。他們那不懂說中文的兒子已不知道甚麼是「利是」,也不知何時是農曆新年。反之,這家庭對聖誕及西曆除夕、新年,顯得更為重視,與家人、朋友一起聚餐,放煙火,餐館休業數天……入鄉大概就要隨俗。

要堅持的,不一定是傳統的節日,而是與家人、朋友的相聚、聯繫。過去生活在華人社會,生活、工作如何忙碌也會在春節假期與家人團年,探望父母、長輩,與朋友聯誼歡聚,交換一下近況,講出以下的話:

「咁大個仔/女,有男/女朋友未?幾時拉埋天窗?」
「上年飲你的喜酒,甚麼時候擺滿月酒?」
「你可以享福啦,阿仔阿女都出身了,唔使再掛心。」
「咁耐無見,唔好講嘢,飲杯先!」

客套中也許讓人感到欠缺真誠,但在歡愉、喜慶的氛圍下,一切也變得自然、融洽。彼此仍有機會走近,就不必、也不應介意太多,彼此仍有機會走近,就要更加珍惜。

流離異國,試著打造一些過年氣氛。年初一中午到朋友家,吃了他們自製的油角、年糕,還有一頓豐富的午餐。彼此交流、問候,不僅肚腹滿足,心靈也滿足不少。晚上,吃過晚飯,到住在附近友人的家拜年。太太一句不經意或半帶玩笑的:「恭喜發財」,紓解了我心裡的鄉愁。友人正在家看老舊的賀歲片《家有囍事》,當中的對白雖已熟稔到可以背誦,但仍然百看不厭。其中已不是劇情的吸引,而是回味、經歷昔日的共聚、同歡。

祝願各位:家有喜事,亦俗套說句:恭喜發財。

堂會與機構互為肢體共渡時艱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5/01/2025

時勢艱難,經歷了社會運動和三年疫情之後,再遇上經濟不景,過去一年,不單不少連鎖店、酒樓和戲院要結業,一些堂會和機構亦面對愈來愈大的財政壓力,再加上一些過往有心有力的奉獻者(如教師、社工、醫護等專業人士)的退休潮和移民潮仍未完結,雪上加霜,不少機構需要大刀闊斧節流(包括減薪、裁員、搬去較細和租金較便宜的辦公室、以及削減某些事工等等)。我在機構事奉25年,經歷過沙士、雷曼兄弟破產、社會運動和疫情等種種情況,今次的情況看來更為嚴峻,估計對不少堂會和機構來說,仍有一段頗長的時間要面對財政壓力。不過,作為領受異象和使命而創立的團體,只要行在上帝的心意之中,深信上帝會用出人意外的方法供應各堂會和機構所需。

因此,在考慮任何應變方案之先,必須重新思考堂會和機構在當前的社會環境,究竟如何繼續持守成立時的異象和使命是最重要的,因為一些事工在成立的時候可能有特別的需要,當時移勢易,若有關需要已不存在,堂會或機構已完成了歷史的使命,光榮地退下火線並不是值得羞愧或難堪的事,若仍有心志事奉,上帝自會讓大家看到新的召命,按著時代的變遷而更新變化,因為,沒有異象,民就放肆。作為一個使命團體若只為了維持日常運作,同工卻渾渾噩噩是沒有意思的,也浪費了支持者的奉獻。有些人因為對自己創立或事奉了大半生的堂會或機構有些情意結,就算組織已長期陷入困境仍不想結束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只是管家和僕人,上帝才是老闆,祂在不同的時代會興起不同的人和群體以不同的方法去服侍祂,我們若將堂會或機構當作個人的成就或產業,反而是自高自大,求主給我們能看清時勢,知所進退。

除了結束營運之外,其實共享資源、甚至是合併也是善用緊絀資源的好方法,香港一個彈丸之地,竟然有1,300多間堂會和數以百計的福音機構。當中一些小堂會因為人口老化、沒有新人加入等因素而餘下幾十會友,當中甚至沒有傳道牧者;有些老化的機構平日甚少活動;也有些機構的事工大同小異,卻各自要負擔幾名同工和辦公室的開支,實在吃力不討好。現時是加強堂會和堂會、機構和機構、以及堂會和機構之間合作的大好機會。

一直以來,很多堂會在星期一至五都浪費了大好的地方,重門深鎖,一些機構卻要捱貴租,彼此共用地方(無論是誰租或奉獻給誰),也是雙贏的方案,但就像非到疫情大家不願意主動學習透過網上直播聚會和開會一樣,大家都很少主動求變,也許現在是時候在非自願但不反對情況下認真地考慮一下了。其實加強合作是雙贏的方案,讓堂會和機構彼此找到合作的伙伴,因為很多時堂會缺乏接觸不同對象的網絡,機構則缺少人力和金錢,兩者可以互補不足,香港寸金尺土,若能省下一筆租金及共用辦公室的器材,小數怕長計,亦十分可觀。

對於一些坐擁大量資金的聯會機構或有可觀的購堂或其他儲備的堂會來說,在現時的環境,增加對不同機構的奉獻、設立一些基金讓不同機構申請、甚至短期免息貸款給一些週轉有困難的機構,比起建堂或儲蓄有意義得多。向誰多給就向誰多要,希望各聯會或大堂會的領導層能有更廣闊的國度觀,將所有主內的群體看作肢體,「我們俊美的肢體,自然用不著裝飾;但神配搭這身子,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免得身上分門別類,總要肢體彼此相顧。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十二24-26)我們都只是神委託的管家,所有資源都是神交給我們好好運用,它們都不是團體或個人的財產,財主進天國的困難,在於不願將財寶分給有需要的人,無法積聚財寶在天國,也許這也是主耶穌對所有較為富裕的聯會或堂會的提醒。

另一方面,當社會經濟出現困難的時候,一些有穩定收入的弟兄姊妹應該更多留意自己的堂會和不同機構的需要,為了支持自己認同機構的事奉和服侍的群體多走一步。此外,不少弟兄姊妹沒有結婚或沒有子女,若能及早為身後事作規劃,將自己的住宅和其他財產在安息之後,將一部份奉獻給一些自己認同的機構,這些奉獻能對機構的財政起到穩定的作用,而這樣做也是一件美事,可以在自己走完了在世的旅程之後,將祝福延續下去。教會群體就是靠一代一代人的忠心事奉而傳承下去的。教會也好、社會也好,不同的時代都會面對不同的挑戰,比起戰亂、逼迫、洪水、地震、瘟疫或在曠野飄泊來說,我們現在面對的其實又算不得甚麼,只要眾教會和弟兄姊妹都願意跟隨主的教導去事奉、奉獻和對有需要的弟兄姊妹伸出援手,神自然會透過奇妙的安排,供應眾堂會和機構的需要。

原生家庭對婚姻的影響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15/01/2025

原生家庭像DNA,無形地影響著婚姻

原生家庭是指每個人自小長大的家庭,當中包括父母及兄弟姊妹,在一些三代同堂的家庭,更包括祖父母。每一個家庭都有其獨特的運作模式,包括明言或潛藏的規則、價值取向、生活習慣、角色、責任、權力分佈、溝通、情緒表達、衝突處理及傳遞愛意等方式,每一個家庭成員均受到以上模式所塑造。俗語有云 :「有其父必有其子」,每個人的性格、思想、行為和態度都或多或少帶有父母(原生家庭)的影子,它們就好像我們的遺傳基因(DNA)。原生家庭的影響在兩個人結婚後會更明顯地浮現出來,筆者在輔導的過程之中曾遇到不少這樣的個案。

例如有一位來自幸福家庭的女士,她與原生家庭的家人,包括父母、祖父母、兩個哥哥及一個妹妹的關係都很好,家人會互相幫助,即使有衝突也會拿出來討論,尋求解決辦法及和好,很珍惜家人間的親情,每逢節日或家人生日,都會一起食飯慶祝,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她很有自信及性格樂觀。她的丈夫卻相反,丈夫的原生家庭,爸爸有賭博的問題,媽媽情緒不穩定,經常無故打罵他們兩兄弟,爸爸沉默寡言,基本上不大理會他們,不會打他們兩兄弟,但亦不會阻止媽媽打他們,因爸爸覺得媽媽打孩子都是為了教好他們,而爸爸媽媽亦經常因為錢銀問題爭吵,兩兄弟每天都是戰戰兢兢地生活,有甚麼需要都不敢說出來,生怕說錯話或做錯事而惹來媽媽一頓毒打。丈夫在這種環境下成長,性格變得孤僻及沉靜,為人亦較為悲觀,除了和弟弟的關係比較好外,一家人的關係都是較為疏離。

他們兩人因為性格的不同而互相吸引,他們結為夫婦,婚後這些原生家庭的影響慢慢地浮現出來,造成彼此的關係疏離及隔膜。妻子有感丈夫遇到問題時不會和她商量,凡事都自己決定,不像她的原生家庭那般凡事大家有商有量,當兩人發生衝突時,丈夫多數會選擇沉默及逃避,不肯正面解決問題,她經常要猜測丈夫的想法,令她感到很累及沮喪,加上丈夫為人敏感及情緒化,令她感到很難與他有效溝通,她很渴望丈夫能像她的爸爸對待媽媽那樣,主動關心她及表達對她的愛意,生日時會主動安排慶祝活動,而不是像現在這般,需要她提醒丈夫才記得她的生日,還要自己訂位才能一起到餐廳食飯慶祝,漸漸地她對這段婚姻感到失望,萌生離婚的念頭。丈夫卻覺得他們的婚姻很好,沒有問題,很少吵鬧,他自覺自己是一個有責任感和顧家的丈夫,比起他父母的婚姻好千萬倍,直至太太提出離婚,他才如夢初醒,驚覺原來他和太太對婚姻生活的期望有著這麼大的差距,而這些差距都是無形中受到大家的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不自知。

原生家庭像未剪的臍帶,造成有形的影響

明光社

有時原生家庭亦會直接影響一段婚姻,這是由於夫婦雙方或其中一方仍未在心理上或情感上離開父母,對父母仍有很強的情感依賴,他們的關係就好像未剪斷臍帶的孩子和母親的關係,一切需要仍要靠母親供給,這就是所謂的「媽寶」。這類人在生活各方面仍未能獨立做決定,仍好像結婚前,凡事尋求父母的意見,當配偶的意見與父母的意見不同,本來應尊重配偶的意見,但媽寶卻仍好像婚前一樣對父母的意見言聽計從,覺得父母不會害自己,都是為他們好;長此以往,配偶會感到自己的地位每每不及丈夫或妻子的父母,心中覺得不忿及不公平。其中一個個案是,丈夫的父母希望他們婚後可以住近父母方便互相照顧,妻子希望可以搬去校網較好及較近工作地點的地區,丈夫最後決定於父母居住的屋苑購買一個兩房單位,父母亦拿出50萬元借給他們作為樓宇首期,妻子並不同意,覺得丈夫的決定非常不尊重她,她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也很低,加上她不能決定居住地點但卻要協助供樓,覺得很委屈,丈夫卻覺得太太斤斤計較,不懂感恩,這件事在他們的婚姻埋下了怨恨的種子。隨著時間的過去,丈夫凡事聽從父母忽略太太意見的做法,最終令太太無法忍受,要求離婚,她覺得丈夫的父母就好像他們婚姻中的第三者,處處介入他們的婚姻生活,令她成為這段婚姻中多餘的人。

舊約聖經創世記二章24節提到「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同樣的經文在新約聖經馬太福音十九章4至5節也在耶穌回應法利賽人有關休妻的提問時被引用,「耶穌回答說:『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並且說:「因此,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這經你們沒有念過嗎?』」可見,夫妻二人在婚後要脫離父母,過獨立的生活。這並不是說婚後不需要理會父母,而是優先次序的問題,配偶的意見應先於父母的意見,這樣,夫婦才能同心經營這個新家庭。而作為父母的,當子女已成年並已成家立室,便要懂得放手,與子女建立一條清晰的界線,除非子女主動提出需要幫忙,否則,應盡量避免干預他們的生活,容讓他們可以真正的獨立。

如何處理家庭留下的創傷?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5/01/2025

家庭應該是子女的溫室,奈何在有意無意之間,不少家庭帶給子女的卻是傷痛經歷,這些負面經歷伴隨孩子成長,有可能影響他們日後的人際關係,甚至出現精神或心理障礙。為了不讓童年期的負面經歷蠶食人生,我們該如何幫助自己,又如何成為其他受傷之人的同行者?明光社於2024年11月6日下午舉辦了網上專題講座:「如何處理家庭留下的創傷?」,並邀請了建道神學院輔導系副教授劉佩婷博士擔任嘉賓,講解如何妥善處理心中的傷口。

若在原生家庭經歷了一些心靈的創傷,這可能會永遠存在的,劉博士建議有這樣經歷的人可以寫日記,既可抒發自己的感受,又可以自我安慰。事實上,這些難以啟齒的經歷,不是人人聽後都懂得去回應。她以自己為例,她曾在童年時有不快的經歷,也嘗試與朋友分享,但對方有心無力,聽一些又不聽一些,最終未能掌握整個故事。長大後,她發現自己也可以幫助自己,自己的故事不用向其他人交代,而且還可以在日記內鬧父母,抒發情感。在整個過程中,她一邊寫日記,一邊發現對自己的認識加深了,原來自己的內心除了對父母有憤怒外,更加還有傷心。當然,朋友是必須要有的,但他們不是輔導員,她稱:「朋友的存在證明你是正常人。」因為在家人面前,或會有很多不平等的關係、地位和權力的比較,有些人還需要長期與父母保持距離。然而當與朋友在一起,卻沒有這種扭曲的關係,這會令人有一種做回正常人的感覺。

明光社

劉博士建議,用新的角度去看自己的成長經歷。若小時候曾被父母責打、精神虐待,我們不要責怪父母,而是認定我們有責任去重整自己的傷痕。人在成長中,忠誠是十分重要。在小時候,父母是人效忠的對象,但去到某個年紀,就要重整效忠的對象,這個人可能會是你的丈夫、家庭,故此人與父母的關係是短暫的,就如聖經所說:「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我們長大後,忠誠的對象應是上帝。父母也是人,他們都是有限,會令人失望的,所以,我們要重新調整方向,回到上帝那裡。信徒或會有不幸福的成長經歷,惟有透過上帝的介入,才可以轉化,令它成為一個有力的見證。

鏡頭以外的內地百姓

林天然 | 前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一直關注內地事工,曾多年居住內地不同的城市,做家庭教育及生命教育,希望藉此使更多人認識主。
27/12/2024
專欄:有情無國界
國家:曾居內地

在內地,出現了房價暴跌、西方脫鈎撤資、商店工廠倒閉如潮、地方銀行倒閉、民眾不敢消費等情況。名校大學生畢業可能要面臨失業、底層民眾更有機會經歷無工可打,睡大街,挨餓受凍、一些人走投無路,選擇了輕生,亦一些想法極端的人報復社會——傷害無辜者,類似的情況在內地一些城鄉,正在上演中……

以上的描述並非危言聳聽,只是在新聞較少會看到這類報道,如:珠海有人開車撞傷途人、[1] 河南銀行存戶的存款無法取款等,[2] 但只要嘗試在YouTube搜索:「#中國現狀」、「#中國經濟」、「#中國百姓」等字眼,就能見到一些相關影片。此外,眼見為實,筆者亦於早前親身走訪深圳龍華汽車站(外來務工人員的集散地)和東莞等地,親眼見證蕭條下底層人的困苦、流離。

據筆者了解,中國當前的經濟危機恐怕不只是週期性的,更是結構性的——西方的主動脫鈎:減少從中國進口商品、加關稅、各種貿易制裁、高科技封鎖、外資撤離對中國商業及工廠的投資……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與新委任對華強硬的班子,未來恐推出更多對華的「狠招」。上述種種,都使因疫情經歷了三年封控,正值寒冬的中國經濟雪上加霜。這些對於當下大多數百姓的影響大致可分為:

  1. 負資產:於2017至2018年在高位買入房地產的人們,他們原本的身份是:老闆、高薪階層、中產、打工人……而他們現在的身份卻是:破產/債台高築的老闆、失業大軍或收入大不如前者。當北上廣深一線城市的房價大跌,加上經濟不景、失業,減薪潮,這些人背負著巨額的負債卻又無力供樓。當中不乏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他們的壓力可想而知!
  1. 失業大軍:面對如此嚴峻的經濟寒冬,有人面臨一工難求的窘境。隨之而來的現象是,一份很普通的基層職位卻迎來成千上萬的求職者,當中不乏高學歷、高質素的人才。不單商業、工業,更有醫院、學校倒閉或出現拖欠薪金的情況。
  1. 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根據資料,中國今年的大學畢業生有1170萬人,預計2025年畢業的大學生有1222萬人。面對當前的環境,許多畢業生表示:找工作實在太難了!他們當中不乏名牌大學的學士、碩士。有網媒曾報道,外賣、快遞員中,學歷在大專至碩士的有15%。由於缺乏全國性的統計,此數據是否被準確,筆者不知道,但大學生就業有多難?從近日國家多部門大力推動高校畢業生進入家政行業的報道就可見一斑。[3]
  1. 每日為生活疲於奔命的低薪人群:早在2021年4月,北京市人社局勞動關係處副處長王林就曾體驗過一天的送外賣生活。[4] 結果,他疲於奔命的做滿12小時,才賺到41元!三年後的今天,當更多失業大軍加入外賣行業,以致外賣員人數飽和、定單卻愈來愈少……而這些參與者們,其中不乏是肩負著供養家中老小的頂樑柱,他們不顧風雨、不問自己溫飽、倦乏還是受傷,只求在有限的時間裡搶到並拼命送出更多供養家人訂單。他們當中會出現過勞猝死的「單王」,也有愈來愈多帶著自己幼小子女一起為生計而奔跑的父母。
  1. 底層「討活路」的日結工們:在中國各大、中城市的臨時工勞務市場,每天凌晨4點鐘就已經人頭湧湧。他們在等,等待一個希望,就是今天有人肯顧他們打工。偶爾會有一輛車駛過,裡面開出150、120元一天(通常是做滿12小時才有工資),只招幾個名額,於是一大堆人簇擁而上,爭取這難得的機會。他們的大多數從天未亮就開始等,等到天亮,等到中午,等到下午,再等到天黑,最終卻空手而回。他們當中有許多是中年或以上,近乎被社會淘汰的人。沒有收入,今天怎麼辦?明日會否有人請他們?如果這是不肯定的事,那麼比較能肯定的,就是要忍饑挨餓、露宿街頭。隨著天氣進入寒冬,會否路有凍死骨?
  1. 不被看見的:如果上述是可以被鏡頭記錄的,那麼,恐怕還有很多不被看見的——失去雙親的孩子、老無所依的老人、山區的留守兒童……他們的困苦、需要又有誰知?有誰施以援手?

還有更多問題:

  1. 食品安全問題:內地市場上到處是「科技與狠活」,[5] 不單有假牛羊肉,還有假雞蛋、假麵粉、假大米、問題食用油、各種致癌的食物添加劑等等。
  1. 各種低成本致癌服裝產品
  1. 層出不窮,各種新型的騙案
  1. 嚴重的老齡化、低出生率與社會保障問題

不同地方的百姓的困境可能還有不少,只能描述至此。閱讀至此,如果你心中對苦難的百姓有一分觸動,請轉發給身邊關心國內情況的肢體,讓我們一齊為患難中的百姓代禱,並思考我們可以為他們做甚麼?

「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章40節)


[1] 朱加樟:〈珠海車撞人|官媒痛批:拿無辜市民生命洩私憤 心理何其扭曲陰暗〉,《香港01》,2024-11-12,https://www.hk01.com/article/1075446?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 陳進安:〈河南村鎮銀行「爆雷」2年 路透:維權者遭押數月2人涉尋釁滋事〉,《香港01》,2024-06-07,https://www.hk01.com/article/102683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3] 曹政:〈多部門發文!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進入家政行業〉,《北京日報》,2024-11-13,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73457c9e4b0e1ace8a84f69.html

[4] 孫聖然:〈北京處長幹部做12小時外賣員僅賺41元 體驗後感歎「太不容易了」〉,《香港01》,2021-04-28,https://www.hk01.com/article/618010?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5] 「科技與狠活」論述,最早是在2022年9月,中國抖音用戶「辛吉飛」拍了多支「揭發中國食品添加劑內幕」影片,像是「合成醬油」、「合成燕窩」、「合成奶茶」等,指涉這些食品都是用添加劑製作而成,並非天然食材,藉此批判中國食品技術的黑心。參馬麗昕:〈【謠言風向球】中國「科技與狠活」食安影片流入台灣 小心別被誤導〉,台灣事實核查中心,2023年3月10日,網站: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8880

回應離婚再婚者的需要 《恩典重臨》榮獲金書獎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20/11/2024

基督教出版聯會主辦的「第十屆金書獎」已於2024年9月27日假城景國際酒店的水晶殿舉行,當天,明光社出版的《恩典重臨:基督教再婚婚前輔導》(下稱《恩典重臨》)榮獲教會及佈道事工I(教材及課程)的金書獎。此書作者為本社的事工顧問傅丹梅及輔導員韋佩文,她們多年來輔導離婚再婚的群體,把輔導室的故事、與離婚再婚家庭子女同行的經歷,結集成書,以幫助在婚姻中迷失的一群,最終此書得到外界的肯定,並獲此殊榮,實在感恩。

明光社

《恩典重臨》在最後五本入圍書中脫穎而出,韋佩文在獲獎時在台上先感謝讀者對此書的支持及認同,她更有感而發稱:「在明光社的服侍當中,聽到很多離婚人士的傷痛及他們對再婚的渴望,故此我和傅丹梅整合輔導的經驗而寫成這本為離婚再婚人士而設的教材,盼望明光社能與各教會的牧者一起同行,關心這班離婚、再婚者的需要。」

明光社

此獎項的其中一位評審委員葉子良牧師十分欣賞《恩典重臨》,及後他接受我們的訪問時稱:「本書的原創性及獨特性,是三位評判一致評定此書得獎的原因。」他娓娓道出此書可取之處:「《恩典重臨》最突出之處是其獨特性及原創性,由於基督教界未曾有人出版同類的書籍,故此有其獨特的一面,是一本有份量的書籍。在原創性極高下,作者也是在幫助一個獨特的群體。」他就牧養的層面續稱,傳道同工在教會牧養時,面對教友離婚、再婚,甚至繼子女的問題,往往都是難於處理、觸碰的課題。教會牧者不容易入手處理,一直難以應對,他稱:「首先,不同宗派對離婚、再婚的課題有不同的神學觀,此書擔當了一個很特別的角色,讓不同宗派的人士閱讀都感到舒服。此書的題材敏感,應該難以落筆,最終的製成品卻滿足了各宗派教會的需要,實在難得。」為甚麼離婚、再婚的題材敏感?他說:「教友或許不知道原來在教會可以有這方面的支援,因為若牧師在教會談及這課題,就好像在鼓勵離婚。要牧者與這群體同行及表達關心,現在最好的方法是借用此書,我們可以介紹此書給弟兄姊妹閱讀。」他建議,牧者可以以此書作為介入點,說:原來坊間都有資源去討論這個話題,然後與有相同經歷的教友一起去閱讀此書,以同行者身份來提供支援。

明光社

在內容方面,葉牧師讚揚《恩典重臨》除了在不同章節分別記載了再婚者面對新的婚姻時的憂慮,同時也提出牧者關心這群體的方法。書中記載的例子真實而豐富,葉牧師欣賞兩位作者在書中分享真實的輔導室經驗,以幫助更多離婚、再婚家庭。例如書中其中一個例子是因「忙」而導致離婚,「忙」是現今一個很普遍的理由,例子很能反映現實,不誇張而貼地。這例子提醒讀者,踏進新的婚姻前便要反省,若仍是埋首事業,是否會重蹈覆轍。另一方面,書中經常引用經文對牧者來說十分有用。當內容提及再婚者將要面對新的婚姻而表達憂慮時,書中會配以經文來給他們建議。書中簡單的經文提醒,如提及子女是上帝的禮物,便能對人作出提醒,即使經歷離婚、再婚,仍要為子女的福祉著想及從他們的需要出發。

此書的閱讀群體絕不限於關心離婚、再婚的人士,而且更能擴展至初婚者也可閱讀,他稱:「書中有些地方講述關係、性格、期望,這些內容不一定只應用在離婚再婚者身上,其實對初婚也很適用」,故此他認為此書的內容十分大眾化,亦很容易閱讀。他認為本書重視對過往離婚經歷的回顧及反思,這是十分正面的教導。在踏進另一段婚姻前,考慮再婚人士必須要檢視過往婚姻失敗的原因、影響和需要學習的事,他引述稱:「書中會列舉問題來反思,例如你與前配偶認識多久便結婚,以此為介入點,比較與前配偶相處的關係來反思與下一個伴侶的關係,透過書中的問題引導他們自己去整理、尋找答案。」他又舉例,第八課的內容是有關繼子女,這也是不容易的課題,書中則教導讀者當中要注意的地方,並講解如何滿足四大長老(一對準新人的父母)等人的期望。

最後,葉牧師謙虛地表示,不是每一位牧者都對此議題有足夠的認識,此書就是像一本天書,以補牧者的經驗不足,期望每一位牧者閱讀此書後,能夠牧養更多離婚、再婚的家庭,以致他們能得著上帝的愛。

 

明光社

按此訂購《恩典重臨》

原價120元,特價100元,可致電2768 4204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