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打開南亞裔這「封閉」的社群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3/11/2017
大部份香港人一聽到「南亞裔人士」這名詞,都會有類似的想像:黝黑的膚色、在地盤工作、操帶有口音的廣東話或根本不識粵語,也許還認為他們都有點粗魯及有體味。「危險」,大概就是一些香港人對他們最簡潔的總體印象,有時只要在報紙上看到「南亞裔」三字,很容易便會聯想與罪案有關。
與精神病康復者同行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13/11/2017
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本港年齡介乎16至75歲的華裔成人當中,一般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3.3%,而醫管局每年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人數,由2011至2012年度的187,000人,增至2015至2016的226,000人。
港漂事工——帶出福音與和平的溝通平台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3/11/2017
港漂,即是內地來港讀書的學生,往往被某些傳媒描述為共黨弟子,在港享用特權,甚至在不同的議題,例如港獨,教學語言等成為爭議焦點,鮮有和諧共處的畫面。
不讓同性戀者感到孤單
訪問及整理: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13/11/2017
新造的人協會
新造的人協會(簡稱NC)於2004年開始投入服務,對象主要是受「同性吸引」困擾或希望離開同性戀生活模式的人士及其親友。除此之外,NC也希望協助有心關顧同性戀者的人士,以及幫助社會大眾更正確及全面了解同性戀。
教會和機構為一體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3/11/2017
提起宣道會基蔭堂堂主任蕭如發牧師,大家很容易聯想到「戒賭牧師」、「戒毒牧師」,甚至他自己也說「乜都有得戒、耶穌開你眼界」,若提起蕭師母(蕭張玉蓮)也就會聯想到「基蔭家庭服務中心」。很多人自然就會認為這家庭服務中心,就是「戒賭中心」!蕭師母的確是為了服侍戒賭的朋友,放下原本的工作,全職在基蔭家庭服務中心。
「停止浪費 解決飢餓 以愛相連」——惜食天使
訪問及整理:楊潔華
| 明光社督導主任
13/11/2017
「開展廚房」的服務,源於創辦人董愛麗女士在多年前一次的「觸動」。當時董女士參觀一個慈善機構的食物銀行,看到一位受惠者知道下一季未能領取食物包時的彷徨情況,當刻觸動了她,單純地希望讓貧窮的人能夠「有餐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