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打開南亞裔這「封閉」的社群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3/11/2017

大部份香港人一聽到「南亞裔人士」這名詞,都會有類似的想像:黝黑的膚色、在地盤工作、操帶有口音的廣東話或根本不識粵語,也許還認為他們都有點粗魯及有體味。「危險」,大概就是一些香港人對他們最簡潔的總體印象,有時只要在報紙上看到「南亞裔」三字,很容易便會聯想與罪案有關。

與精神病康復者同行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
13/11/2017

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本港年齡介乎16至75歲的華裔成人當中,一般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3.3%,而醫管局每年治療的精神病患者人數,由2011至2012年度的187,000人,增至2015至2016的226,000人。

港漂事工——帶出福音與和平的溝通平台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3/11/2017

港漂,即是內地來港讀書的學生,往往被某些傳媒描述為共黨弟子,在港享用特權,甚至在不同的議題,例如港獨,教學語言等成為爭議焦點,鮮有和諧共處的畫面。

不讓同性戀者感到孤單

訪問及整理: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13/11/2017

新造的人協會

新造的人協會(簡稱NC)於2004年開始投入服務,對象主要是受「同性吸引」困擾或希望離開同性戀生活模式的人士及其親友。除此之外,NC也希望協助有心關顧同性戀者的人士,以及幫助社會大眾更正確及全面了解同性戀。

教會和機構為一體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3/11/2017

提起宣道會基蔭堂堂主任蕭如發牧師,大家很容易聯想到「戒賭牧師」、「戒毒牧師」,甚至他自己也說「乜都有得戒、耶穌開你眼界」,若提起蕭師母(蕭張玉蓮)也就會聯想到「基蔭家庭服務中心」。很多人自然就會認為這家庭服務中心,就是「戒賭中心」!蕭師母的確是為了服侍戒賭的朋友,放下原本的工作,全職在基蔭家庭服務中心。

「停止浪費 解決飢餓 以愛相連」——惜食天使

訪問及整理:楊潔華    |    明光社督導主任
13/11/2017

「開展廚房」的服務,源於創辦人董愛麗女士在多年前一次的「觸動」。當時董女士參觀一個慈善機構的食物銀行,看到一位受惠者知道下一季未能領取食物包時的彷徨情況,當刻觸動了她,單純地希望讓貧窮的人能夠「有餐食」。

道不同,只可不相為謀?

講員:龍軍庭律師    |    認可綜合調解員、家事調解員及家事調解監督
09/11/2017

資料整理:吳慧華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一切從興趣開始

張志儉    |    香港傳媒教育協會主席
26/10/2017

女兒升上中一,朋友問她適應如何,她回應:「早了上課,遲了下課。除此之外,課程深了很多。」從前小學時,她多能自己做好功課,頂多是讓我檢查一下而已,但現在呢?更多時間是不懂如何完成家課,要向我提問。而最慘的是,有一些功課我也不懂得如何做。

房屋與城市規劃

編輯及設計小組    |    招雋寧、 張勇傑、歐陽家和、李卓乘先生、陳燕芬
26/10/2017
城市規劃的狂想

人憑土地虎憑山,土生土長的香港人…… 咦,我們喝的是東江水,吃的是銀川菜心,能算是被香港的土地養大嗎?香港的漁農業早已式微,許多香港人沒有腳踏黃土而得食的記憶,感受不到土地的恩情,卻只感受到商情,因為土地=起樓=炒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