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不要怕只要說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4/03/2017

早前內地空氣污染情況嚴重,幾乎天天都有關於霧霾的新聞。至一月下旬時,中國氣象局居然要求禁止各地氣象機構發放任何關於霧霾的預警及實況訊息,因此當地方天氣部門報道有關資訊時,竟是「不可描述的天氣現象」。有網民就形容,這種說法和兒童小說《哈利波特》中的惡魔「佛地魔」一樣,都是不能將名字說出來的。

電影小組活動回顧 - 《愛情上半場.完》《踏血尋梅》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4/03/2017

2016年第十二回《愛情上半場.完》- 不斷的拆毀和重建的人生

電影講述年輕的男主角Davis在失去太太後,透過不斷向顧客服務員Karen撰寫告解般的信件,並透過和她相處而得到心靈的釋放。他亦以一種很極端的方法,將人生拆毀,並於最後重新起步。

網絡世界興起令主流傳媒陷落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4/03/2017

網絡世界及社交媒體的興起,令主流傳統媒體的影響旁落。最多人批評社交網絡是因為出現反智言論及混亂是非,令人聽不到多元的聲音,同時因為回應留言可不具名,於是不負責任,隨意出口傷人的言論可以沒有過濾地展示。然而,社交網絡為何能取代傳媒作為公共空間?

請從不聞不問之中走出來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14/03/2017

踏入2017年,特首選戰「跑馬仔」,就算如何不問世事、堅離地、無投票權的基督徒,都會「食下花生等睇戲」,少不免也會留意一下。而很多時,教會一句「政教分離」,就叫我們對社會事務抽離,「中立」彷彿成為了我們避世、不聞不問的同義詞。

訂立歧視條例的四點考量

招雋寧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9/03/2017

歧視‧荒謬

酒吧因提供女士之夜優惠,被法庭裁定歧視男性。姑勿論男女喝酒量、慣喝酒類及價錢不一,老闆的經營策略竟被當成歧視。有網民揶揄:母親節優惠,又是對父親的家庭崗位歧視嗎?

不願做爸爸的適婚港男愈見普遍

08/03/2017

2016年我們委託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學者進行電話隨機抽樣調查,共訪問了2051位香港成年市民,內容包括香港人對婚姻意義、修改婚姻制度、養育後代的取態。我們發現現今處於適婚年齡的香港男性有以下取態:

 

1.     成為爸爸的決心較低

陰錯陽差的商業代母爭議

梁永豪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前研究員
02/03/2017

現今社會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一個人可隨己意在市場上選取自己喜歡的商品。但是否所有東西都可以變成商品?是否存在一個景況,就是當某些東西被商品化後,就會觸動社會的道德底線?以下的案例將為我們提供一些反省。

推行政策必須考慮人性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6/02/2017

三千萬是一個怎樣的概念?香港現時的人口約有七百三十多萬,三千萬即是大約四個香港的人口。有人口專家估計,單是中國一個國家,在未來30年便有三千萬剩男,撇除有一部分是同性戀者又或是單身主義者,當中到了適婚年齡想結婚而又未能找到對象的男性數目也相當驚人,專家告訴我們這些剩男是一孩政策而來的犧牲品。

前線記者和高層老闆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6/02/2017

近日,七警案宣判,無綫電視的獨家新聞片段,成為整個判決的重要證據,連法官也稱這片可信可靠。無綫電視的攝影記者、編輯等被讚許,是有勇氣的人,同時其高層,因為當日堅持要求將新聞用一個非常嚴謹的方式處理,被批評為扭曲真相,無良知。